A. 誰幫忙從人性方面對《南京南京》中的那個日本人(是叫角川嗎)進行分析
陸川導演妄圖從人性的角度去解釋南京大屠殺及戰爭本身。本身基調就不對。因為日本人在南京的所做所為已經超越了人性范疇,就是說日軍的行為根本用人性的理論是說不通的,與其設計一個角川來,還不如把重點放在,戰爭對人性的改變上來,從開始什麼樣到後來沒有了人性,這是戰爭帶來的結果。陸川完全弄反了。妄圖用人性來解釋戰爭,無異於想用螢火蟲照亮世界。
所以陸川要弄清楚的是,三十萬同胞在那場慘絕人寰的事件中喪失生命,彈指幾十年,他們的血脈依舊綿延在你的生命中。你為了從前所未有的角度去詮釋南京大屠殺,為了所謂的讓日本人接受就這樣虛構角色和情節是否妥當?為此拍手叫好的人,我想問問你們,設身處地想一想,如果自己的爺爺和奶奶在那個時代的南京,被日本人殺害和凌辱,你們還能如此刻般站在雲端上,擺著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面孔說理性嗎?你們在捧陸川臭腳的時候,是否想過,在中國,在南京,還有很多遇難者的後人。他們祖先被日本人殘殺的歷史,還沒有被日本當局承認,他們伸冤無門之時,卻發現自己的同胞在講訴這段歷史時竟然塑造了一個救世主似的日本人。
B. 南京南京影評
以一個全新升級的,大家情與理上很有可能沒法進行的角度進行描述。一部精彩紛呈的影目從此篇首。雄渾厚重的歷史時間是絕沒有明亮的顏色的,搖晃模糊不清的黑與白光圈好像更可以把人拉到那慘忍的修羅場上。
那一年的金陵城,日自己的匪軍踩踏,全部人性的劣根一下子都在這兒顯現出來。屠戮者的人間天堂,無辜者的地獄,都是在那一年的南京市。與很多很多同類型電影不一樣的是,《南京南京》推陳出新,竟借一個不是很起眼睛的日本士兵的眼來勾畫這一出悲劇,戰事下滅亡的人性
角川是一個平常的日本士兵,聽領導命令到達南京市,他並不是傳統式日軍侵華電影的日本兵,他好像也有一些人性的心地善良因素。錯殺我國美女學生後,他連連致歉,站也站不穩;幫首長洗澡的時候,他眼裡都是盼望思念,想念家鄉的圓月與家裡的媽媽
C. 解讀《南京南京》三大疑點 角川為何死因不明
陸川的話:「每個人物都有原型可考」,「角川最後那場戲是我最後想出來的」,「拍到結尾的時候,我內心就盼望著角川死」影片真相:看到結尾那些帶有生卒年份的人物照片,陸川的布局幾乎讓人信以為真,如果你完全認可那就大錯特錯了。
就說最有代表性的角川,他就是充滿虛構編排,愛上慰安婦的情節很感人?怎麼看都有些不可思議,為什麼要表現戰爭所造成的壓抑,就要塑造角川是童男,所以愛上了日本慰安婦?原先的教會老師身份,無非為了跟姜淑雲的身份對上,才能帶出後面的戲。
一系列鋪墊的用意,就在於結尾的自行了斷。把單一個體放回整體中,角川就是個異數,他的仁慈並不是真實的日軍形象。戰爭中的自殺與戰後擺脫不了陰影的自殺有著本質區別。
對比以往的抗戰電影,《南京!南京!》真正說有徹底改變的,無疑是加入了日本兵角川的視角。正如多數觀眾的直觀感受一樣,角川這個人物比所有中國人都要來得立體和豐滿,有內心變化,有行為選擇。但他為什麼要死,還在死之前給中國人放生。
是百合子的離去讓他心力交瘁,是被姜淑雲的視死如歸如觸動,又或者是戰爭惡魔將他折磨得不成人形?這樣的結局有些曖昧不清。角川用自己的死,成全了小豆子吹著蒲公英的希望,即便擺在眼前的依然是片淪陷的國土。唯一的解釋就是角川好比陸川本人,他代日本人完成了反思和謝罪。
(3)南京南京電影角川分析擴展閱讀
角川正雄,電影《南京!南京!》中的人物,由日本演員中泉英雄飾演。日本進攻舊中國首都南京的部隊——十六師團中的一名年輕的普通士兵。
角色介紹
日本進攻中國首都南京的部隊十六師團中的一名年輕的普通士兵。他趴在距離南京城外兩公里的戰壕里等候著進攻那座有兩千年歷史城牆包圍的城市的時候,從來沒有想到攻陷南京之旅,會成為他的地獄之旅……在那裡他會經歷他人生中的第一次面對面的殺戮,第一次性的經歷,所有的第一次和最後一次……
中泉英雄飾演的角川原本是一個純朴的日本農民,戰爭把他變成了殺人狂,但他內心仍有溫暖的一面。他愛上日本來的慰安婦,哪怕被同僚嘲笑;他對國際保護區里的姜老師也有特殊的感情。
當憲兵隊打算把姜老師押回去的時候,他聽到姜老師「殺了我」的請求,沖出來給了她一槍。同時作為一名侵華日軍士兵,在這場戰爭中逐漸崩潰,最終走向毀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角川正雄
D. 求<南京南京>影片解析
劇情簡介 · · · · · ·
《南京!南京!》是中國極具影響力的青年導演陸川的最新電影作品。
這部影片,在大量詳細周密的歷史考證的基礎上,以精良的製作手段,以超出一般史詩大片的沉重質感,復原出70年前陰郁冰冷冬天裡的死城南京。它以中國民眾的抵抗意志和一位日本普通士兵的精神掙扎為主線,提供出一個與以往的歷史敘述完全不同的南京。一個甚至有著希望的火種的南京。因為在這座城中,在這死生之地,即使面對絕境,即使面對戰爭機器的無情碾壓,仍然會有中國人性的地火在暗暗燃燒,仍然會有人以他們的生命、鮮血和意志為薪,維持著這地火,讓它永不熄滅。
本片將講述一個絕對精彩、動人,深刻、樸素,細致、扎實的故事。對於男主角中國軍官陸劍雄的描寫,體現中國軍人堅韌抵不屈的鬥志。對於男主角之一侵華日軍軍官角川的刻畫,突破了以往對於「日本鬼子」的臉譜化描寫。如此,深刻探究了戰爭對人性的摧殘。
E. 如何評價陸川導演的《南京!南京!》
相對來說,這已經算真實了。網上的差評無非是,導演沒有價值觀,沒有立場,敘事混亂。確實,整部片子想要敘述的東西太多,然而影片時間有限,壓縮到最後,就成了一團雜亂。但不可否認,片子在國內抗戰類題材上,已經屬於較為難得的好片了。首先,關於主人公角川的問題,他是導演塑造出的一個「有良知」的士兵嗎?並不是,他升任了小隊長。侵華時期,一個日本非軍校畢業的普通士兵從新兵干到升任小隊長,肯定不是連只螞蟻都捨不得殺的善人,甚至,在電影沒敘述的地方,他一樣殺人如麻,一樣罪惡滔天。無意殺死中國婦女時的震驚與膽怯也好,對本國慰安婦產生感情也好,最後忍受不了自殺也好,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不是因為這人有良知,只不過是一時之間承受不住了,他的戰友也會覺得稀鬆平常,未來也會有承受不住自殺的其他人,也會有殺人如麻但是無意殺了人也會感到膽怯的人,也會有和某個婦女產生感情但是最後不得而終的人,再怎樣,都正常不過。這不是善良,有良知,只是人性而已。戰爭不過是把惡與情緒放大無數倍罷了,不論是對敵的,還是自身承受的,都是這樣。其次關於立場問題,《我的團長我的團》也是沒有鮮明的政治立場,團長本身就是個糾結至死的人,並沒有《亮劍》中酣暢淋漓的戰斗和鐵血男兒的精神。姜文的《鬼子來了》也一樣,沒有覺悟很高的鄉民,用日本俘虜換白面,和侵略者勾肩搭背一家親,直至最後才明白自己無意間引狼入室。沒有義勇作戰的中國軍人,沒有覺悟很高的村民,沒有猥瑣不堪的日軍,有的只是深深的諷刺。這就是一部分戰爭的縮影,也更貼近真實的戰爭,壓抑,混亂,讓人喘不過氣,也讓人感到悲傷和憤怒。能夠使群眾產生這樣激烈的反應,影片的宣傳效果就已經達到了。至於為大眾所忌諱的民族傷疤,由於曾經弱小自卑而表現出的強烈自尊,我想還是不要過度強調為好。以搏擊為例,憤怒與懦弱都不是一名優秀搏擊運動員該有的素質,什麼時候民眾學會正視歷史,含而不發,但關鍵時刻沉著冷靜眾志一心,什麼時候中國就真正立於不敗之地了。
F. 你怎麼評價《南京!南京!》這部電影
角川的視角,這在以往同類題材的電影中是不常見的。陸川聲稱這是為了電影的國際化,似無可厚非。但也正是這一點,導致了觀影後國內觀眾對《南京!南京!》的毀譽參半。在我看來,首先某些影評提到的「全片採用了一個日本兵的視角」雲雲是極不妥的,因為角川的戲份並沒有那麼多,全片從宏觀來講的線索應該是兩條:第一,日本侵略者令人發指的殘暴行徑;第二,南京民眾的自救。在第一條線索中,角川是參與者,同時也是觀察者。第二條線索中,主要是陸劍雄的武力反抗和姜淑雲等人組織的國際難民區。在原劇本中,第二條線索是比較完整的,但是由於成片中還是去掉了陸劍雄和姜淑雲的愛情路線,所以這條線索就破碎成了幾段相對獨立的橋段。
應該說電影中加入了日本侵略者的視角對還原整個事件的完整性來講是極有幫助的,但是應該說是實現不了影片的客觀性的,畢竟我們的民族感情也可以幫我們回答這個問題:如果說角川的視角是客觀的,那是誰也無法接受的。
角川正雄的人物設計,是為了反映戰爭對於施暴者來講也是一種摧殘。這一點觀念確實很難讓戰爭受害者接受,不過導演還是煞費苦心地設計各種情節讓觀眾相信這一點。影片開始,角川彷彿逃荒者般的裝扮和飢不擇食的吃相,實在有負「大日本皇軍」的「雅號」;在教堂中,角川開槍恐嚇難民,卻誤殺了幾名躲在門後的少女,在難民的哭聲中,角川癱倒在地,拚命道歉,似乎這樣就可以彌補自己的過錯;然而隨著佔領南京的時間延續,角川開始對周圍的死亡麻木,開始習慣於拔槍殺人,做人的良知和宗教的仁愛都在隆隆的槍炮聲中震得粉碎。角川參加了片尾日本兵的招魂祭祀。很多觀眾對這場祭祀的安排很不以為然,我確覺得很有必要。陸川的解釋是說這場祭祀反映的是日本對中國文化的侵略和消滅,但是我卻有這樣一個錯覺:似乎南京的佔領與屠殺都是為了這場祭祀的生祭,用中國人的鮮血來為日本軍旗圖畫榮光。在南京死寂的街道兩旁盡是廢墟,日本兵以招魂舞蹈魚貫通過,這種視覺上的反差正表現出了戰爭的荒誕。角川在抬鼓架時終於抵禦不住戰爭對心理底線的摧殘而精神崩潰,在肆無忌憚的狂吼中我們看到了戰爭饕餮般的丑惡嘴臉。
角川最後的自殺很多人解釋為對中國人的謝罪,我覺得也不盡然,至少在影片中交代的還不夠有力。角川的自殺,很容易被理解為對自己的一種解脫,因為角川臨死前所說的「死了比活著更容易」,更像是由於心理上難以忍受戰爭中的種種反人性的現象,而產生的棄世思想,並非為了贖罪,這一點極大地削弱了觀眾原本可能對角川產生的同情。另外,角川聲稱自己是教會的老師,並以此為由奪取了姜淑雲的十字架,但是這件道具再也沒有出現過,也沒有出現在角川的自殺現場,實在感覺這個情節有些多餘;如果當角川自殺倒下時,十字架也從口袋中滑出,雖然有惡俗之嫌,但或許在情節上能夠產生一點完整性的呼應。
G. 南京南京角川是好人嗎
是戰爭把他變成了一個壞人。
角川正雄,影片《南京!南京!》中的角色,由日本明星中泉英雄扮演。日本攻擊舊中國首都南京的軍隊16師團中的一位年輕的普通的戰士。日本攻擊中國首都南京的軍隊16師團中的一位年輕的普通的戰士。他趴到間距南京外兩公里的壕溝里等待著攻擊那座有兩千多歷史城門包圍著的城市的時候,從來沒有想起攻佔南京之行,會變成他的地獄之旅。在那裡他會歷經他一生中的初次零距離的屠戮,第一次性的歷經,全部的初次和最後的一次。
中泉英雄扮演的角川本來是一個朴實的日本村民,戰役把他變成了殺人魔,但他心裡仍有溫暖的另一面。他喜歡上日本來的慰安婦,就算被同僚取笑;他對國際自然保護區里的姜老師也是有獨特的情感。當日本憲兵隊准備把姜老師押回去的時候,他聽見姜老師「殺了我吧」的懇求,沖出去給了她一槍。與此同時作為一名日軍侵華戰士,在這一場戰役中慢慢崩潰,最後邁向摧毀。
H. 南京南京到底是一部怎樣的電影
南京南京就是通過一個日本兵的所見所聞來拍攝的,整個畫面都是黑白色的,看完之後內心的感覺比較沉重!
I. 蒙太奇手法分析南京 南京!!
《南京!》從頭至尾都以一個日本軍人——角川的眼光來描述發生的一個個場景,這樣就讓人感覺不僅僅是一場紀實電影,更有主體和客體,有了流動的、無時無刻不存在的思維或者說思考和反思,讓我們的大腦一起思考,心靈隨靈魂一起痛,一起顫抖。而另一方面,就電影的主旨而言,太多的影視劇所展現出的仇恨讓人們只看到了南京大屠殺中被妖魔化的日本兵及懦弱的中國人,奮力反抗、不屈不撓的中國人的故事卻被很多人忽略了,但在《南京》中,我們看到了這個鮮明的主題,看到了中華民族、中國人民的反抗和斗爭。同時,我認為《南京》選取的這樣一個題材,必然能夠激起我們的愛國情緒,但它又不僅僅在純粹的展現一種邪惡與殘忍,以此宣揚民族仇恨情緒,而是跳出了這樣一個局限,從人類共通的人性角度去闡釋,去演繹,無論是角川,還是唐先生,都是人性復甦的表現。這樣的視角給了我們一種與眾不同的感覺,而我相信真實的南京大屠殺中也會有這樣的人存在,畢竟他們也是一個人。
J. 如何評價《南京,南京,》這部電影
正面評價
具有震撼力
陸川的這部作品極具震撼力,每一個暴行、獸行都被活生生地從歷史中挖掘出來,重新編織到這部敘事史詩當中。攝影師曹郁採用的黑白影像讓畫面極具張力,影片一開始就有一種遙遠的歷史感。這絕對不是一部娛樂性的電影,但是,作為歷史的回憶和見證,它獨樹一幟(《華爾街日報》影評人Joe Morgenstern評)。這部電影展示了女性在戰爭中所經歷的折磨與煎熬。《南京!南京!》是一部經典之作,陸川將觀眾帶入了戰爭瘋狂的無以言說的恐懼當中,真實地刻畫了戰爭的復雜性及英雄主義(Robin Menken評) 。
風格大膽
影片的後半部分以拉貝先生的「安全區」為圓心,刻畫了范偉、高圓圓所飾角色為代表的小人物,在民族與個人遭受生死存亡之際,所做的種種保全自己和保護他人的行為。這部分中,由於避難於「安全區」的難民多為青年女性,因此側重展現了日軍對中國婦女所做的姦淫擄掠的獸行,其中涉及到慰安婦等。值得玩味的是,連接這兩段篇章的是兩個人物:一個是中國小戰士「小豆子」,一個是日本軍人角川,是他們勾勒了整個影片的輪廓。而後者日本人角川更是《南京!南京!》貫穿始終、著墨最多、最立體豐富的第一主角。角川在影片中表現了人性善良的一面,他不僅對戰爭有反思,還最後釋放了兩個中國俘虜,並自殺。角川的視線使得《南京!南京》成為一部風格大膽的作品(《揚子晚報》評) 。
人物塑造成功
《南京!南京!》塑造了一系列個性鮮明的中國女性形象,和所有優秀戰爭片一樣,柔美的女性和法西斯的刺刀形成強烈的對比。江一燕飾演的妓女小江也是影片中的焦點人物;而江一燕也把妓女的妖媚和放縱表現得入木三分,但是並沒有遺失女性的愛心和寬容,當日本人包圍了難民營,勒令難民營的領導人交出一百名中國女性,江一燕和其他幾十個中國女孩子勇敢地站了出來,用一種接受恥辱的形式捍衛尊嚴(新浪網評) 。
反面評價
《南京!南京!》講故事的方式不算高明,情節的演化並不是層層遞進的,而是通過人類暴行不斷的堆積來釋放觀眾的淚水。《南京!南京!》邏輯演化的鬆弛和無力其實也體現在了男主角日本兵角川的覺醒方式上,一個國家寫給另一個國家悔過書是由一個害羞、不善言語的日本兵來執筆的,良知的歸來起源於一個男人的處子情節和他的懷鄉病,就是說善的果實是紮根於一種非常不可靠的邏輯基礎上,並且這種刻意的邏輯尋求反而阻斷了良知的直接抵達,面對如此殘暴的行徑,人性善惡的戰斗沒有必要以多愁善感的方式婉轉完成(《東方早報》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