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歐美一個電影講的是飛機在空中失事了,一個業余的飛行員穿自己一個人
片
名:
火狐117
導
演:
邁克爾·科恩
主
演:
尤根·波夫納
伊莉沙白·默漢
安德魯·狄瓦夫
首映日期:
未知
影片類型:
戰爭
/
科幻
影片時長:
1:22:34
語言說明:
國語對白
中文字幕
克里斯是一名美國空軍飛行員,他負責駕駛隱形戰斗機配合進行技術試驗以及完成上級下達的各項指令。在一次飛行試驗中,戰斗機因特定模式存在缺陷,導致飛機失控墜毀,幸好克里斯及時跳傘,才保住了性命。
通過上級安排,克里斯乘坐一架運輸機返回美國。這架運輸機由機長摩根帶領其他幾名機組人員負責駕駛,克里斯被安排在飛機第二層的乘客艙。飛機將在12小時後抵達目的地,克里斯此刻要做的就是好好休息。
然而一個大陰謀卻在暗中悄悄策劃著,匪徒頭目菲利斯綁架了空中加油機的地面指揮人員,強迫他說出了召回口令。緊接著菲利斯假冒地面控制中心用口令召回了已經起飛的空中加油機,自己則帶著手下駕駛冒充加油機的飛機在高空中與摩根的運輸機取得了聯系。菲利斯利用空中加油的機會,和同夥通過輸油管進入運輸機內部,並很快控制了飛機。但他們並不知道飛機上還有克里斯,克里斯偷偷藏起來,准備伺機營救摩根和同伴。
摩根機長不知道菲利斯劫持飛機的目的,她與地面控制中心取得了聯系,請求支援,但信號斷斷續續,飛機上摩根只能指望克里斯了。與此同時,克里斯躲藏在衛生間中,並殺死了菲利斯的兩名同夥。菲利斯與克里斯展開了貓捉老鼠的游戲,但始終沒能抓到克里斯。氣急敗壞的菲利斯命令手下殺死了機組成員,只留下摩根一人駕駛飛機。同時也命手下加快了拆裝速度,原來菲利斯劫持運輸機的目的就是想得到此次運輸的貨物——隱形戰斗機。
由於隱形戰斗機內沒有燃料,菲利斯下令把運輸機的燃油輸入戰斗機,這導致運輸機的燃料快速下降,運輸機已經支撐不了多久了。菲利斯爬上第一架隱形戰斗機,並命令手下打開運輸機機艙,於是駕駛戰斗機飛入天空。為了阻止菲利斯,克里斯上了剩下的一架隱形戰斗機,並與菲利斯展開了高空追逐戰。
運輸機燃料耗盡,即將面臨墜毀。摩根機長不得不選擇跳傘放棄了飛機。但克里斯此刻卻沒有放棄對菲利斯的追逐,他還在與菲利斯進行著頑強的抗爭。由於克里斯的飛機沒有來得及安裝武器,因此克里斯十分被動。菲利斯自大地開啟了戰斗機的特定模式,決定與克里斯一絕高下,但他不知道這種特定模式致命的缺陷。最終克里斯憑借高超的技巧和頑強的意志使菲利斯的戰斗機在空中摧毀,自己則安然無恙地返回了地面
㈡ 有部關於美越戰爭的電影!誰能告訴我名字!!!急!!!
我們曾是戰士 | 越戰忠魂 | 勇士們 | 軍天壯志(2002)
片 名: We Were Soldiers
譯 名: 我們曾是戰士 | 越戰忠魂 | 勇士們 | 軍天壯志
導 演: ( 蘭道爾·華萊士 Randall Wallace )
主 演: (梅爾·吉布森/梅爾·吉勃遜 Mel Gibson) (瑪德琳·斯托 Madeleine Stowe) (格雷戈·金尼爾 Greg Kinnear) (山姆·艾略特 Sam Elliott) (克里斯·克萊因 Chris Klein) (克里·拉塞爾 Keri Russell)
上 映: 2002年02月25日
我們曾是戰士劇情介紹:
故事發生在1965年的越戰初期,美軍第一騎兵師第七騎兵團第一營的450名戰士,在盲目的指揮下,竟毫不知情、毫無准備地降落在北越軍隊集結的中心區域。北越方面在降落地點周圍早已部署有2000以上的兵力,第一營的戰士不得不面對近5倍於自己的敵人。盡管他們背後擁有強大的遠程和空中火力支持,但是畢竟眾寡懸殊,一營的官兵不得不展開一場異常慘重的生存保命戰。
所幸,北越部隊的情報有限,指揮也十分謹慎,沒有抓住乘虛而入一舉殲滅整個營地的機會。經過兩天傷亡逾百人的戰斗之後,第一營終於可以脫離戰場,與前來解圍的第二營返回基地。但是,途中由於第二營營長缺乏經驗,竟然只為了審訊兩名戰俘,而命令叢林中已拖至500碼長的縱隊停止前進。以火力薄弱面撞上了北越方面的生力軍,在激戰中一營幾乎被一掃而空。
㈢ 尼古拉斯·凱奇的出演的戰爭片有哪些
火鳥出擊 Fire Birds (1990)
導演:
David Green
主演:
Dale Dye ..... A.K. McNeil
尼古拉斯·凱奇 Nicolas Cage ..... Jake Preston
湯米·李·瓊斯 Tommy Lee Jones ..... Brad Little
Cylk Cozart ..... Dewar Proctor
Peter Onorati ..... Rice
Charles Kahlenberg ..... Oscar De Marco
編劇:
Step Tyner ..... (story) &
John K. Swensson ..... (story) and
Dale Dye ..... (story)
Nick Thiel ..... (screenplay) and
Paul F. Edwards ..... (screenplay)
影片類型:
動作 / 冒險
更多外文片名:
Wings of the Apache
片長:
85 min
國家/地區:
美國
對白語言:
英語
色彩:
彩色
混音:
級別:
Argentina:13 / Australia:M / Finland:K-16 / UK:15 / USA:PG-13 / Sweden:11 / Iceland:L
劇情介紹:嘉克被分配到阿帕奇機動部隊,跟隨教官布勒學習駕駛最新型的戰斗機,在隊中,遇到舊情人碧莉。嘉克在碧莉的指導及布勒的幫助下,終於克服自己視力上的不足,技術變得無懈可擊,而經此以後,他和碧莉逐漸取得諒解。
風語者 Windtalkers (2002)
導演:
吳宇森 John Woo
編劇:
John Rice ..... (written by) &
Joe Batteer ..... (written by)
主演:
尼古拉斯·凱奇 Nicolas Cage
亞當·比奇 Adam Beach
(更多...)
影片類型:
動作 / 劇情 / 戰爭
更多中文片名:
風語戰士 / 烈血追風 / 追風戰士
更多外文片名:
Wind Talkers
片長:
134 min / Argentina:132 min / USA:153 min (director's cut)
國家/地區:
美國
對白語言:
英語 / 日語 / 納瓦霍語
色彩:
彩色
混音:
杜比數碼環繞聲 / /
評級:
Rated R for pervasive graphic war violence, and for language. (also director's cut)
級別:
Singapore:PG / Argentina:13 / Norway:15 / Sweden:15 / UK:15 / France:U / USA:R / Australia:MA / Hong Kong:IIB / Spain:18 / Germany:18 / Netherlands:16 / Canada:A / Ireland:15 / Canada:18A / New Zealand:R16 / Switzerland:16 / Finland:K-15 / Philippines:PG-13
製作成本:
$115,000,000 (estimated)
版權所有:
&; 2002 Metro-Goldwyn-Mayer Pictures Inc.
拍攝日期:
2000年8月15日 -
劇情介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太平洋戰場上,日軍總能用各種方法破譯美軍的密電碼,這令美軍在戰場上吃盡了苦頭。為了改變這種局面,1942年,幾百名納瓦霍族人被徵召入伍,因為他們的語言沒有外族人能夠聽懂,所以美軍將他們訓練成了專門的譯電員,人稱「風語者」。作為美國海軍的秘密武器,每個「風語者」都肩負著美軍的至高機密,因此,他們也受到了特別的「照顧」--每個納瓦霍譯電員都由一名海軍士兵貼身保護,一方面確保其人身安全,另一方面,如果譯電員即將被日軍俘獲,保護者必須殺死他以保證密碼不外泄。
海軍陸戰隊員喬·安德斯(尼古拉斯·凱奇飾)就是一名譯電員保鏢,他奉命保護一個名叫卡爾·亞茲(亞當·比奇飾;另有資料說這個角色的名字叫本·亞茲,筆者也無從判斷那個正確,請以影片為准)的納瓦霍士兵。在殘酷的塞班島戰役中,被俘的命運就在眼前,執掌他人生殺大權的喬陷入了道德與軍命兩難的抉擇:他到底能不能、該不該在緊急關頭殺死已經和自己親如兄弟的本,以履行軍人的職責、保護美軍的軍事秘密呢……
幕後製作:影片簡直像政策圖解,它讓一組白人士兵和納瓦霍戰友共同演奏樂器,以進行民族大團結的「正面教育」。凱奇和比奇之間的矛盾沖突應該是影片的戲劇重點,也剛好是老吳的強項。但他似乎擔心老調重彈會引起人們的厭倦,於是用大量戰爭場面把戲劇矛盾的核心包裝起來,似乎沒有硝煙就不足以成為暑期戰爭大片。影片有一種拘謹、放不開的感覺,完全沒有黑幫槍戰中吳宇森的藝術誇張、那種灑脫、優美和近乎歌舞的「華彩樂章」。這是一部可喜可悲的影片:可喜的是,吳宇森沒有重復自己(姑且忽略那個美國兵和日本兵舉槍對准對方腦袋的細節);可悲的是,他重復了別人重復過無數次的老套路。
勇闖奪命島 The Rock (1996)
導演:
邁克爾·貝 Michael Bay
編劇:
David Weisberg ..... (story) &
David Weisberg ..... (screenplay) &
Douglas Cook ..... (screenplay) (as Douglas S. Cook) and
Douglas Cook ..... (story) (as Douglas S. Cook)
Mark Rosner ..... (screenplay)
主演:
尼古拉斯·凱奇 Nicolas Cage
肖恩·康納利 Sean Connery
(更多...)
影片類型:
動作 / 驚悚
更多中文片名:
石破天驚 / 絕地任務
片長:
136 min
國家/地區:
美國
對白語言:
英語
色彩:
彩色
混音:
杜比數碼環繞聲
評級:
Rated R for strong violence, language and a sex scene.
級別:
Singapore:PG / Portugal:M/12 / Australia:M / Finland:K-16 / Germany:16 / Netherlands:12 / Sweden:15 / UK:15 / France:U / Peru:14 / USA:R / Canada:PG / Canada:13+ / Australia:MA / Norway:18 / Spain:18 / Chile:14 / Germany:18 / Canada:14 / Germany:12 / Australia:R / Italy:VM14 / Argentina:16 / Ireland:15 / Singapore:M18 / New Zealand:R16 / Canada:14A / New Zealand:PG / Taiwan:R-12 / Denmark:16
製作成本:
$75,000,000 (estimated)
版權所有:
Don Simpson Proctions, Inc.
Hollywood Pictures Company
Jerry Bruckheimer, Inc.
劇情介紹:
身經百戰,獲得多枚獎章的海軍陸戰隊休·法蘭將軍帶領部下劫走了16枚新式VX毒氣彈。隨後他們控制了阿卡拉島。這里原是一個監獄,現在成了旅遊地。在島的遊客全部成了人質。法蘭將軍憑毒氣彈和人質向國家要1億美元,為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海軍陸戰隊員陣亡士兵作賠償金。
聯邦調查局主任弗格森會同國防部召開會議,決定派突擊隊上島。但是阿卡拉監獄防守監視十分嚴密,被稱為「惡魔島」,從來沒有人越獄成功,因此突擊隊根本無從進入阿卡拉監獄。在國家絕密檔案中,卻有一個老英國特工梅森是成功逃出阿卡拉的,只有他才能完成這次任務。為了說服梅森帶人潛入阿卡拉島,弗格森對他做了虛假承諾,告訴他將得到赦免,重獲自由。梅森與化學專家斯坦利會同執行這次突襲任務的突擊隊員成功地從地下遂道進入了阿卡拉監獄。但不料已被放置的感受器發現,突擊隊被發現並被包圍。混戰中,突擊隊員全部被殺,只有梅森和斯坦利僥幸逃生。斯坦利告訴了梅森事情的真相,並請求他協助去拆除毒氣導彈,梅森終於答應了。
在拆除了12枚導彈後,法蘭的部下將他們抓獲。在監獄中梅森告訴斯坦利當年他的被捕是因為他掌握著一個美國政府絕密的膠卷,時至今日,它仍未失效。被捕後他成了英美兩國都不承認的人。梅森輕而易舉地打開了獄門,兩人逃出監獄去拆除剩下的導彈。而法蘭的部下已經發現政府在欺騙他們,然而由於受重傷的法蘭將軍根本不同意真正使用毒氣彈去殺害無辜的人民,於是內部發生混戰。法蘭將最後一枚導彈的位置告訴了斯坦利, 就死去了。 經過激烈緊張的斗爭,兩人終於拆除了毒氣彈,成功完成了任務。但陰險狠毒的弗格森卻仍舊派轟炸機炸平了阿卡拉島。
梅森和斯坦利因及時跳入海中而倖免於死,斯坦利正好藉此機會向弗格森報告說梅森已死,卻將他放走了。梅森臨走前將膠卷的藏匿處告訴了斯坦利。
戰爭之王 Lord of War (2005)
導演:
安德魯·尼科爾 Andrew Niccol
編劇:
安德魯·尼科爾 Andrew Niccol ..... (written by)
主演:
伊桑·霍克 Ethan Hawke
尼古拉斯·凱奇 Nicolas Cage
(更多...)
影片類型:
驚悚 / 劇情 / 犯罪
更多中文片名:
軍火之王
片長:
122 min
國家/地區:
美國
對白語言:
阿拉伯語 / 英語 / 法語 / 德語 / 俄語 / 西班牙語 / 烏克蘭語
色彩:
彩色
混音:
杜比數碼環繞聲 / /
評級:
Rated R for strong violence, drug use, language and sexuality.
級別:
Germany:16 / Norway:15 / Sweden:15 / UK:15 / USA:R / Australia:MA / France:-12 / Taiwan:R-18 / Brazil:16 / Netherlands:16 / Canada:18A / Singapore:M18 / Switzerland:16 / Finland:K-15 / Philippines:R-13 / Czech Republic:12 / Ireland:16
製作成本:
$42,000,000 (estimated)
拍攝日期:
2004年7月19日 -
劇情介紹:當尤瑞•奧洛夫(尼可拉斯•凱奇 飾)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他就隨著自己的家庭從烏克蘭移居美國,在這個充滿冒險和機遇的國家裡,他開始逐漸學會如何使用自己的智慧和謊言來獲得生存和壯大的機會。他的父母在紐約開了一家猶太餐館,在這里年輕的尤瑞遇到了他的夢中情人,艾娃(布里奇特•莫納漢 飾)。
尤瑞有一次意外目睹了兩個俄羅斯黑幫之間的街頭槍戰,這讓他認識到人類在吃飯的本能之外還有著仇恨和屠殺的慾望,這是他一生的轉折點,因為從這天起他離開了父母的餐館,帶著自己的弟弟維特利(傑爾德•里圖 飾)開始了武器買賣生意。
隨著被壓迫被奴役地區的增加,隨著人類仇恨的不斷上升,尤瑞的地下軍火生意逐漸興旺起來,但他卻一直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他的弟弟沉迷於毒品不得不被送進醫院,他的競爭對手,聯邦特工瓦倫汀(伊桑•霍克 飾)也一直緊緊地跟隨著他。
在尤瑞的精心設計下,他和自己的夢中情人艾娃相遇,並且令她相信自己是一位成功的運輸行業的富翁,憑借始終堅持的 「一切成功關系都建立在謊言和欺騙之上」的信條,他成功迎娶艾娃並且擁有了兩人的孩子,並且讓自己成為最稱職的丈夫和父親,惟一的漏洞是他越來越難以對艾娃隱瞞自己龐大財富的來源。
機會在1991年聖誕到來,隨著蘇聯的解體,尤瑞返回烏克蘭,這里擁有蘇聯遺留下來的巨大數量的武器,和自己的叔叔,一位烏克蘭將軍一起,尤瑞希望能夠賣到非洲黑市中去。但隨著非洲當地流血事件引起國際社會的注意,尤瑞的生意遭到了威脅,這位從未開過槍的戰爭之王逐漸面臨著來自生活中的種種危機和自己良心的審判……
幕後製作:[關於導演]
身兼本片編劇、導演和製片的安德魯·尼科爾出生於紐西蘭,現年42歲,成為電影導演前曾在倫敦做了10多年商業電視。來到洛衫磯後,美國電影製片巨頭斯科特·魯丁看中了出自安德魯·尼科爾之手的劇本《楚門的世界》,不過他不肯讓新人執導這部電影,直到金·凱瑞和彼得·威爾正式加盟,拍攝預算升至6000萬美元,《楚門的世界》才終於得以開拍。同時,安德魯還開始嘗試自己的導演處女作《變種異煞》,這部同樣由他編劇的驚悚科幻片大獲成功,先後登上金球獎和奧斯卡的提名榜單。隨後上映的《楚門的世界》贏得如潮好評,獲奧斯卡包括最佳劇本在內的三項提名,最終,安德魯摘得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頒發的最佳原創劇本獎。其隨後的作品包括由阿爾·帕西諾擔綱的《西蒙妮》和為斯蒂芬·斯皮爾伯格擔當執行製片的《幸福終點站》。
[拍攝背景]
20世紀末期,美蘇冷戰結束,而另一個惡夢卻快速浮現,前蘇聯解體後,大量武器軍火紛紛流入國際市場。據估計,僅在1982至1992年間的烏克蘭,就有總值超過320億美元的軍火流入黑市,被掮客及軍火販子賣到戰火頻仍的第三世界國家。在牽涉巨額利益的軍火交易中,各路軍閥、諜報特工、國際犯罪集團、甚至美國政府自身都糾纏其中,建構起錯綜復雜、令人驚心動魄的利益網路。不過,從來沒有一部電影能像《戰爭之王》一樣如此接近和揭露軍火交易的真相和內幕,而且毫不避諱美國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於是,由於涉及敏感題材,影片在尋找美國投資商時相當艱難,以至僅讓資金到位就耗費了長達1年半的時間。最終,在這部預算高達4200萬美元的獨立電影的投資商中,幾乎沒有美國本土的,所有的經費均來源於國外。
2004年8月2日,《戰爭之王》劇組在紐約正式開機,在最初的幾天里拍攝了曼哈頓和科尼島布萊頓海灘的很多場景。不過,劇組拍攝美國本土外景僅用了9天時間,隨後趕往南非開普敦開始了長達10周的高負荷工作,由於當地治安讓人頭疼,所以很多擔憂接踵而至,但是導演安德魯依然決定就此建造利比亞首都蒙羅維亞的街景,結果是影片中的場景幾可以假亂真。事實上,南非多變的地域特色十分有利於劇組的集中拍攝,稍加修飾,很多非洲、亞洲和北美國家的景緻都可以在此重現,即使烏克蘭和加勒比海也不在話下。11月,劇組輾轉捷克,在那裡完成了影片中一些東歐背景的拍攝,當地的一個前蘇聯軍事基地也被充分利用。
花絮:·尼古拉斯·凱奇與影片導演安德魯·尼科爾的首次會面是在後者的辦公室,安德魯在10米長的辦公桌上擺滿了各種與影片相關的圖片和報紙,而在桌子盡頭,是一支真正的AK-47。在大致交代了影片內容之後,安德魯問:「怎麼樣,是否願意加入?」凱奇說:「好。」
·影片中的場景跨越了13個國家。
·拍攝期間,劇組的確曾與真正的軍火商合作,從他們那裡獲得拍攝所需要的武器,甚至影片中出現的坦克也屬於一位捷克軍火商,拍攝之後,他還不得不將這些坦克運到另外的國家賣掉。同時,影片中使用了大約3000隻AK-47沖鋒槍,這些都是真實的武器而非道具,因為相對於道具來說,這些真實的槍械反而要更便宜一些,在這點上,導演認為這些軍火商的工作效率要遠遠高於製片公司。
·在拍攝將大量坦克集中到一起出售的場景前,劇組曾預先告知北約,以防北約因衛星圖像誤以為發生了真正的戰爭。
·片中安德烈的人物原形是利比亞前領導人、大軍閥查爾斯·泰勒。
·出現在影片中編號9Q-CIH的安-12軍用運輸機屬於一位俄羅斯公民。2005年1月8日,這架飛機在烏干達墜毀,機上6名成員全部喪生。
資料來源:http://www.mtime.com/person/905475/filmographies
㈣ 求70年代的戰爭片
遙遠的橋 Bridge Too Far, A 其它譯名: 英雄冢 奪橋遺恨 類 型: 戰爭 / 劇情 / 動作 導 演: 理查德·阿滕伯勒 Richard Attenborough 編 劇: 威廉·戈德曼 William Goldman Cornelius Ryan 主要演員: 安東尼·霍普金斯 Anthony Hopkins 金·哈克曼 Gene Hackman 埃利奧特·古爾德 Elliott Gould 愛德華·福克斯 Edward Fox 肖恩·康納利 Sean Connery 邁克爾·凱恩 Michael Caine 詹姆斯·卡安 James Caan 德爾克·布加德 Dirk Bogarde 上映日期: 1977-6-15 國家地區: 英國 / 美國 對白語言:荷蘭語 / 英語 / 德語 發行公司: 聯美電影公司 片長:176 min 第31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男配角、最佳攝影、最佳音響、最佳音樂. 全片製作認真,攝影尤其出色,部分場面仍令人有大開眼界之感。
編輯本段獲獎紀錄
英國學院獎 1978 獲獎 BAFTA電影獎 最佳男配角 (Best Supporting Actor) 愛德華 福克斯 (Edward Fox)
最佳攝影 (Best Cinematography) 傑弗里 昂斯沃思 (Geoffrey Unsworth) 最佳音響 (Best Sound Track) Peter Horrocks (I),Gerry Humphreys (I),Simon Kaye Anthony Asquith電影音樂獎 約翰 艾迪生 (John Addison (I)) 提名 BAFTA電影獎 最佳電影 (Best Film) 最佳剪輯 (Best Editing) Antony Gibbs 最佳藝術指導 (Best Proction Design / Art Direction) Terence Marsh 最佳導演 (Best Direction) 理查德 阿滕伯勒 (Richard Attenborough) 美國影評人協會獎 1978 獲獎 美國影評人協會獎 最佳男配角 (Best Supporting Actor) 愛德華 福克斯 (Edward Fox)
編輯本段劇情簡介
本片為七十年代攝制規模最大的戰爭片,明星陣容空前盛大,由理查德·阿滕伯勒執導。《遙遠的橋》海報(1張)描述一九四四年,歐戰已近尾聲,各地盟軍將領認為只要一番猛攻,便可打開通路提早直搗柏林結束戰爭。於是採取大規模的空降行動降落荷蘭,不料遭遇德軍的頑強抵抗,以致行動遭到慘敗。 本片從演員陣容上來說可謂明星薈萃、大腕雲集!連老牌影帝勞倫斯.奧利弗在片中飾演了一位戲分不太重要的荷蘭老醫生。詹姆斯.凱恩演了一個101空降師的上士,羅伯特·雷德福出演82空降師的上尉,另外的幾個明星也分別擔任重要角色:肖恩·康納利扮演的英國第一空降師長,最後大敗而歸。麥克爾·凱恩演第30兵團裝甲團中校,吉恩·哈克曼演波蘭旅旅長,最初反對「市場花園」計劃第二批跳傘部下遭到德軍屠殺!安東尼.霍布金斯演第一空降師的指揮奪橋的中校,堅守待援失敗最後光榮被俘! 1944年6月6日,盟軍在諾曼底登陸,至7月25日,巴頓率領的第3集團軍率先沖出諾曼底地區,開始了法蘭西平原上對德軍的大追擊,盟軍上下逐漸彌漫樂觀的情緒。 作為進攻的兩支鐵拳——蒙哥馬利和巴頓都想成為最早進入柏林的人,而盟軍有限的補給能力無法保障兩支大軍同時發動進攻,進攻只能在一個方向進行。最後蒙哥馬利的的北線進軍方案被艾森豪威爾接受。 蒙哥馬利希望在聖誕節前結束戰爭,企圖繞過傳聞中德軍嚴密布防的「西部壁壘」,而在荷蘭方向展開一輪新的攻勢,代號為「市場--花園」。 計劃採用空降「蛙跳」戰術,以美軍第82、101空降師,英軍第1空降師及波蘭傘兵旅的共35000人,依次在63英里戰役縱深上的埃因霍溫、奈梅根和阿納姆三地空降,奪取萊茵河上的橋梁,像交「接力棒」一樣,護送地面推進兵團,直搗德國腹地——魯爾區。1944年9月17日13時30分,戰役開始,盟軍動用了5500餘架運輸機、2596架滑翔機、8000餘架戰斗及轟炸機,同時在三處地區空降。但是戰役進行得很不順利。在經過殘酷戰斗後,101師和82師傷亡了3542人,才與地面部隊會師。而遠在最前方的英國第1空降師久等援軍不到,在傷亡3716人後,一部投降,另一部突圍成功。盟軍付出了重大傷亡代價,但只「完成了90%的目標」(蒙哥馬利語)。戰後,一位戰地指揮官感嘆:「那座橋對我們來說太遙遠了!」 這是20世紀70年代攝制規模最大的戰爭片,在大導演理查德•阿頓伯勒的旗下聚集了諸如詹姆斯·卡恩、邁克爾·凱恩、肖恩·康納利、羅伯特·雷德福、安東尼·霍普金斯等一干明星。但也正因為戲份分配的關系,使情節進展有如片段的組合,缺乏一氣呵成的氣魄,而且也拍得太冗長。不過即便如此,憑借極其出色的攝影和明星們的傾力出演,部分場面仍令人有大開眼界之感。影片描述了歐戰尾聲的1944年,盟軍為了打開通往柏林的道路直搗納粹首都提前結束戰爭,於是採取大規模的空降行動降落荷蘭。為了奪取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鐵路大橋,與佔有絕對優勢的德軍浴血奮戰的故事。讓人扼腕嘆息的是,雖然付出了傷亡慘重的代價,盟軍仍遭失敗。 幕後製作: 本片表現和謳歌了盟軍在二次大戰中的「奮勇的作戰精神」。戰斗場面激烈而壯烈,是任何一部戰爭片也不能與之相比的。本片是導演的第三部作品,但本片的影響之大,范圍之廣,製片費高達3000萬美元,在近幹家影劇院同時首映,充分反映出導演拍攝戰爭片的超人才幹。本片被譽為電影史上的超級戰爭巨片。本片匯合了數國的數十位明星,許多明星只在影片中扮演小配角,他們的演技和風采,令人心馳神往。本片的不足在於時間太長,有的情節描寫過細,因而顯得有些雜亂無章。
中文名: 最長的一天
外文名: The Longest Day
其它譯名: 碧血長天
出品公司: 20世紀福克斯公司
製片地區: 美國
導演: Ken Annakin
編劇: Romain Gary
製片人: Elmo Williams
主演: 理查德·貝梅爾,約翰·韋恩
類型: 動作 / 劇情 / 戰爭 / 歷史
片長: 178 min
上映時間: 1962年9月25日
色彩: 黑白
拍攝日期: 1961年6月 - 1962年4月
基本信息
幅面
35毫米膠片變形寬銀幕 混音 4-Track Stereo 70 mm 6-Track 級別 Finland:K-16 Sweden:15 UK:PG Spain:T USA:G West Germany:12 Norway:16 South Korea:18 製作成本 ,000,000 (estimated) 版權所有 Copyright 1962 20th Century Fox Film Corporation 攝制格式 35 mm 洗印格式 70 mm (blow-up) 35 mm 膠片長度 4890 m (Sweden)
演職員表
職員表
導演 Ken Annakin .....(British exterior episodes) 安德魯·馬頓 Andrew Marton .....9 (American exterior episodes) Bernhard Wicki .....9 (German episodes) Darryl F. Zanuck .....3 (uncredited) 編劇 Romain Gary 詹姆斯·瓊斯 James Jones David Pursall Cornelius Ryan .....screenplay Jack Seddon 製作人 Elmo Williams .....associate procer Darryl F. Zanuck .....procer
演員表
理查德·貝梅爾 Richard Beymer .....Schultz 約翰·韋恩 John Wayne .....Lt. Col. Benjamin Vandervoort 埃迪·艾伯特 Eddie Albert .....Col. Thompson 理查德·伯頓 Richard Burton .....Flight Officer David Campbell 波利娜·卡爾東 Pauline Carton .....Maid 肖恩·康納利 Sean Connery .....Pvt. Flanagan 亨利·方達 Henry Fonda .....Brig. Gen. Theodore Roosevelt Jr. 傑弗里·亨特 Jeffrey Hunter .....Sgt. (later Lt.) John H. Fuller (as Jeff Hunter) 尤爾根斯·庫爾特 Curd Jürgens .....Maj. Gen. Gunther Blumentritt (as Curt Jürgens) 亞歷山大·諾克斯 Alexander Knox .....Maj. Gen. Walter Bedell Smith 薩爾·米涅奧 Sal Mineo .....Pvt. Martini 羅伯特·米徹姆 Robert Mitchum .....Brig. Gen. Norman Cota 艾德蒙·奧布萊恩 Edmond O'Brien .....Gen. Raymond D. Barton 萊斯利·菲利普斯 Leslie Phillips .....Royal Air Force officer 羅伯特·瑞安 Robert Ryan .....Brig. Gen. James M. Gavin 喬治·席格 George Segal .....U.S. Army Ranger 羅德·斯泰格爾 Rod Steiger .....Destroyer commander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20世紀福克斯公司 20th Century Fox [美國] 發行公司 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 Twentieth Century-Fox Film Corporation [美國] ..... (1962) (USA) (theatrical) 20世紀福克斯家庭娛樂公司 20th Century Fox Home Entertainment [巴西] ..... (2003) (Brazil) (DVD) 20世紀福克斯家庭娛樂公司 20th Century Fox Home Entertainment [美國] ..... (DVD) CBS/Fox [美國] ..... (USA) (laserdisc)
劇情簡介
影片描繪的是登陸諾曼底的第一天所發生的事件,所謂最長的一天是該片分別從盟軍和德軍雙方面的角度同時描述諾曼底登陸這一歷史戰役的來龍去脈,以及雙方在此期間的重要反應,手法平實,場面逼真,讓整個事件在觀眾眼前重現。並且粗中有細,無論是決策的將軍還是登陸的士兵都寫得栩栩如生:英軍戰機低空飛過攻擊;美國特種部隊遭德軍射擊;一群法國修女冒著槍林彈雨搶救聯軍傷兵……備戰實況規模之偉大,叫人印象深刻;過程中做出的種種錯誤決定及各項導致這場歷史上其中一場最浩大戰爭的大小事件,影響深遠。
相關評論
This is the day that changed the world... When history held its breath. 42 International Stars! 本片與《拯救大兵瑞恩》完全不同,每一個畫面都令人難忘。 ——《帝國》
幕後製作
《拯救大兵瑞恩》之前描寫盟軍登陸諾曼底的經典之作。雲集了眾多當時的超級男明星,陣容之強,在戰爭片中極為罕見。但明星們在此沒有什麼出風頭的機會,因為整部影片以敘事為主,從各個方面(包括美軍、英軍、德軍、法國抵抗力量等)全面反映當時的戰局,並由這些國家的影人負責拍攝有關部分。本片被認為是以傳統手法正面表現二戰的蓋棺之作。
幕後花絮
·在片中扮演約翰·霍華德少校的理查德·托德(Richard Todd)確實參加了諾曼底登陸,當時他是英軍第6空降師第5傘兵旅第7營的上尉,他的部隊參加了諾曼底登陸的增援行動,而且幸運的是,托德沒有登上最初指定的飛機,而是上了另一架飛機,結果原來的那架飛機被擊落,機上人員全部遇難。 ·作為第2突擊營的士兵,22歲時的Joseph Lowe曾經參加諾曼底登陸,在杜佛角攀岩而上,17年後,為了拍攝本片,他再次爬上100多英尺高的懸崖。 ·影片導演Darryl F. Zanuck在一次訪談中對有些演員組建自己的影片公司頗有微辭,並把約翰·韋恩於1960年製作的《邊城英烈傳》列舉為失敗典型。韋恩在與Zanuck接觸之前看到了訪談,後來拒絕出演本片,除非片酬達到25萬美元,當時片中其他名角的片酬才只有25000美元。最終,韋恩的條件得到了滿足。 ·在本片中扮演艾森豪威爾之前,亨利·格瑞斯(Henry Grace)從沒作過演員,他與艾森豪威爾的相似之處讓他得到了這個角色。 ·肖恩·康納利於1962年開始扮演詹姆斯·邦德,而同他一起出現在本片中的Gert Fr?be和尤爾根斯·庫爾特(Curd Jürgens)都成為他日後在007系列影片中的死對頭。 ·前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曾考慮在本片中扮演自己,而且他本人也十分願意,但化妝師無法讓他「返老還童」。 ·扮演約翰·斯蒂爾的雷德·巴頓斯(Red Buttons)在巴黎咖啡館中邂逅了本片導演,於是被導演選中。 ·由於與本片同時拍攝的《埃及艷後》耗資超出預算,導演Darryl F。 Zanuck不得不接受重新規劃預
算,在耗盡本片的計劃投入後,他開始自己掏錢繼續拍攝。當時福克斯公司幾乎決定放棄拍攝本片,Darryl F。 Zanuck立即飛往紐約力挽狂瀾,經過一番激情洋溢的辯駁後,他終於保全了本片的拍攝計劃,失控的《埃及艷後》也逐漸風平浪靜。 ·據隨行士兵稱,真正的德國炮兵少校布魯斯卡在盟軍登陸時並不在掩體里的指揮室中,而是在卡昂的妓院里。 ·在片中由歌手保羅·安卡演唱的主題歌後來成為加拿大空降部隊的軍歌。 ·片中扮演風笛手的演員來自於倫敦蘇格蘭風笛樂隊,當年的人物原型比爾·米林最近將見證壯舉的風笛捐贈給愛丁堡的國家戰爭紀念館。 ·在清理奧克角附近的海灘時,劇組挖出一輛隱藏在沙灘之下參加當年諾曼底登陸的坦克,經過清洗和維修之後,這輛坦克後來出現在片中的英國坦克部隊中。 ·在拍攝登陸畫面時,導演Darryl F. Zanuck面臨著棘手的難題,他苦於無法找到當時德軍的梅塞施密特式戰機和英軍的「噴火」式戰機,幾經尋找,他終於發現西班牙空軍有兩架梅塞施密特,比利時空軍的兩架「噴火」甚至還在服役,於是將這4架戰機租借下來。 ·據估計,美國、英國和法國為協助本片拍攝共動用了23000名軍人,當時法國雖然正在致力於阿爾及利亞戰爭,但還是派出了1000名突擊隊員。 ·片中的「噴火」式戰機在拍攝前都被更換了新發動機。 ·因為劇組尋找不到當年型號的滑翔機,於是復制了幾架。 ·片中的艦隊拍攝自美軍第六艦隊,取景於其中的22艘艦船,同時還要避開航母,因為諾曼底登陸時沒有航母參與。 ·影片在科西嘉島開拍前,一個聲稱擁有海灘的男子找到導演要求支付15000美元的使用費,否則不會協助拍攝,海灘上會出現60年代的新式汽車,導演同意支付。後來,劇組人員發現這是一場騙局,科西嘉根本沒有私人海灘,導演經過長達8年的訴訟終於贏得了賠償。 ·在離科西嘉海灘2英里的地方聚居著裸體主義者,劇組不得不張貼警示,以防他們出現在海灘打擾拍攝。 ·在拍攝聖母教堂區域的空降鏡頭時,當地交通被封鎖,商店關門,並且停止電力供應,因為怕危及不習慣夜晚空降在居民區的傘兵,即使如此,一些必要的照明和炮火還是帶來了不小麻煩,只有一兩個傘兵試圖在廣場著陸,受了些輕傷,有個傘兵竟然摔斷了雙腿。最終,實拍計劃被放棄,改從高層起重機上起跳。 ·在片中扮演湯普森上校的埃迪·艾伯特曾是二戰老兵。 ·本片中從未出現20世紀福克斯公司的標記。 ·本片的拍攝投入為1000萬美元,成為《辛德勒的名單》之前最昂貴的黑白片。 ·在拍攝登陸場景時,那些美國士兵因為水涼而不願跳下登陸艇,演員羅伯特·米徹姆對他們的猶豫嗤之以鼻,率先跳入水中,其他人只好照做。 ·由於《埃及艷後》的拍攝進度一再延誤,無所事事的羅迪·麥克道爾(Roddy McDowall)向本片導演Darryl F。 Zanuck要求在《最長的一日》中扮演角色,最終他扮演了一名美軍士兵。 ·曾有多方消息稱,克里斯托弗·李和傑弗里·貝爾頓(Geoffrey Bayldon)都曾加盟本片,但前者矢口否認,後者在最終版本中無處可尋。 ·第一部美國拍攝的使用不同語言對白的二戰電影,其中包括德語、法語和英語。 ·萊斯利·菲利普斯在片中只有一句台詞。 ·片中共使用了4架「噴火」式戰機,都由前皇家空軍第340飛行中隊的法國飛行員皮埃爾調校,這幾架飛機不但現在依然健在,而且其中的一架還被克里夫·羅伯遜(Cliff Robertson)買下。 ·克里斯托弗·李曾在回憶錄中提到,他當初被拒的原因是他長得不像軍人。 ·片中使用的梅塞施密特式戰機並非是Bf-109型,而是四座的Bf-108「台風」。
㈤ 二戰日本運輸機
Mitsubishi三菱Ki-57
MC-20/L4M
陸軍「100」式運輸機
盟軍編號名:Topsy托布斯
外形圖
這架Ki-57是抗戰勝利時中國的戰利品,已經塗上中國空軍機徽。
性能簡表
代表型號Ki-57-II
製造商Mitsubishi
研製年代1942年
用途運輸機
乘員2人+15人
發動機2*MitsubishiHa-102810KW
航程3000KM
最大速度470KM/H
升限8000M
重量5585/9120KG
外形尺寸翼展22.60M機長:16.10M機高:4.77M
武備
其它
簡介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最重要的運輸機,是Ki-21重轟炸機的改進派生型。共製造507架。民用編號MC-20,海軍型編號L4M。
KokusaiKi-59
陸軍「1」式運輸機
盟軍編號名:Theresa特麗莎
性能簡表
代表型號Ki-59
製造商Kokusai
研製年代1939年
用途運輸機
乘員2-3人+8人
發動機2*HitachiHa-13a380KW
航程KM
最大速度300KM/H
升限M
重量2880/4120KG
外形尺寸翼展17.00M機長:12.50M機高:3.05M
武備
其它
簡介
1939年試飛,小型運輸機,共製造59架。
Kawanishi川西H6K
盟軍編號名:Mavis畫眉
H6K1-H6K5海軍「97」式大艇
H6K2-L/H6K4-L海軍「97」式運輸大艇
外形圖
性能簡表
代表型號H6K2H6K2-LH6K4H6K5
製造商
研製年代1938-1943
用途偵察機運輸機偵察機
乘員98/10-18(乘客)99
發動機4*MitsubishiKinsei4314缸氣冷發動機1000hp4*MitsubishiKinsei4614缸氣冷發動機930hp4*MitsubishiKinsei51/5314缸氣冷發動機1300hp
航程KM413043284797/60804940/6770
最大速度KM/H332333340385
升限M7600-96109560
最大起飛重量KG-230002150023000
翼展M40.00
機長M25.6324.9025.63
機高M6.27
武備3*7.7mm"92"機槍機頭、機尾機背動力炮塔20mm"99-1"機炮尾部炮塔7.7mm"92"機槍機頭炮塔機背開放炮塔舷側「水泡」20mm"99-1"機炮尾部炮塔7.7mm"92"機槍前射炮塔機背開放炮塔舷側「水泡」20mm"99-1"機炮尾部炮塔
2*800Kg魚雷或1000Kg炸彈2*800Kg魚雷或1000Kg炸彈
其它
簡介
4發遠距離水上偵察飛機/運輸機。1936年-1938年試制,1938年投產,到1943年一共生產了215架。
圖片
Douglas道格拉斯L2D
盟軍編號名:Tabby斑紋貓
外形圖
性能簡表
代表型號L2D2
製造商
研製年代年
用途雙發運輸機
乘員5+21人
發動機2*MitsubishiKinsei4314缸氣冷1000hp
航程3222KM
最大速度353KM/H
升限M
最大起飛重量10900KG
外形尺寸翼展28.96M機長:19.72M機高:7.46M
武備
其它
簡介
1939年日本引進美國DC-3許可,在日本生產的DC-3日本版。到1945年共生產單位87架。
Tachikawa笠川Ki-54
陸軍「1」式高級教練機/運輸機
盟軍編號名:Hickory山胡桃樹
Tachikawa笠川Ki-110
Tachikawa笠川Ki-111
Tachikawa笠川Ki-114
外形圖
性能簡表
代表型號Ki-54-乙
製造商Tachikawa
研製年代1940年
用途高級教練機/運輸機
乘員2人+8人
發動機2*HitachiHa-13a380KW
航程960KM
最大速度375KM/H
升限7180M
重量2954/3897KG
外形尺寸翼展17.90M機長:11.94M機高:3.58M
武備4*7.7mmMG
其它
簡介
Ki-54
1940年試飛,共製造1368架。
Ki-110
使用木材為主要結構材料的Ki-54改型,原型機在第一次試飛時墜毀。
Ki-111
戰爭後期,日本的燃油因美軍的海上封鎖無法從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油田運輸,為解決燃油匱乏的燃眉之急,日本曾經設計了一系列專用運油飛機或滑翔機,計劃從蘇門答臘向本土空運燃油。Ki-111系Ki-54的遠距離運油型,但未製造。
Ki-114
Ki-110的增強結構強度發展型,未製造。
Nakajima中島Ki-34/L1N1
陸軍「97」式運輸機
盟軍編號名:Thora羅娜
外形圖
性能簡表
代表型號Ki-34
製造商Nakajima
研製年代1936年
用途運輸機
乘員3人+8人
發動機2*Nakajima"Kotobuki-41"529KW
航程1200KM
最大速度360KM/H
升限7000M
重量3500/5250KG
外形尺寸翼展19.81M機長:15.30M機高:4.15M
武備
其它
簡介
1936年9月試飛的雙發小型運輸機,模仿DodglasDC-2的外形,用於日本到我國東北的民航航線。戰爭後被日本軍隊全部徵用。有少數交偽汪空軍使用,大漢奸汪精衛的專機《建國號》即該機。
㈥ 二戰德國容客軍用運輸機的經典戰斗
二戰前容克公司一共銷出 400 架 Ju 52/3m 客機,賺得了大筆的利潤。但是就在 Ju 52/3m 大獲成功時,雨果.容克卻要面對突如其來的厄運。1934 年,納粹政府把反戰的雨果趕出了自己的公司,一年後雨果鬱郁而終。容克公司最終被納粹政府接管,在一片擴軍備戰的浪潮中,Ju 52/3m 的發展完全轉向軍事目的。
1935 年,納粹宣布成立獨立的德國空軍,這時德國航空技術局(RLM)正在尋求足夠數量的轟炸機來裝備空軍。但是德國多數現有的飛機都達不到 RLM 的要求,因此 RLM 決定在新式 Do 11 重型轟炸機出廠前,使用 Ju 52/3m 的改型作為過渡的轟炸機。
1934 年,軍方向容克公司訂購 1,200 架 Ju 52/3m 轟炸型。為此辛多重新設計了 Ju 52/3m,在後部機艙內安裝了用於自衛的機槍轉塔,機腹下還增加了可收放的機槍吊艙。客艙被改成炸彈艙,可以容納 32 枚 50 公斤炸彈。Ju 52 轟炸型公司代號 K45/3m,由於 Ju 52 轟炸型是在 Ju 52/3m ge 客機直接發展而來,所以正式型號為 Ju 52/3m g3e。Ju 52/3m g3e 保留了運輸能力,機腹的炸彈艙在短時間內就可以拆除。
軍方的訂單數量巨大,容克在德索(Dessau)的工廠產力不足,無法完成 RLM 在 1935 年 9 月止得到 450 架 Ju 52/3m g3e 的要求。雨果的第六個兒子克勞斯.容克(Klaus Junkers)和生產經理西德曼(Thiedemann)為此引入了美國式生產流水線並重新組織了全部生產工序,但是德索工廠仍然達不到 60 架/月的生產能力。
1934 年 Ju 52 生產速度才 18 架/年。在 RLM 的支持下,威瑟飛機廠(Weser Flugzeugbau)開始按照許可證生產 Ju 52,並且容克在伯恩堡(Bernburg)興建了一座新工廠。德索工廠總共生產了 70 架Ju 52/3m g3e,剩下的飛機是由伯恩堡工廠和不來梅-恩斯沃丁工廠(Bremen-Einswarden)生產,1935~36 年起也在來比錫(Leipzig)工廠生產。
1936 年 7 月 20 日,首批 20 架改裝過炸彈艙的 Ju 52/3m ge 參加西班牙內戰,成為德國空軍參加實戰的第一批飛機。表面上這些飛機屬於西班牙馬洛宣運輸公司(Hispano Marrocian Transport AG)。一開始這些飛機用於運輸任務,Ju 52 曾經運送過超過 10,000 人的摩洛哥軍隊和他們的裝備進入西班牙。1936 年 8 月起開始執行轟炸任務。隨著戰爭規模的升級,越來越多的 Ju 52/3m g3e 轟炸型進入西班牙,並轟炸過馬德里,令人難堪的是這時漢莎公司的民用 Ju 52/3m 也停放在馬德里機場。
1936 年 11 月 4 日,在馬德里附近,首架 Ju 52 被蘇聯戰斗機擊落。在接下來的幾個星期又損失了 6 架。由於 Ju 52 速度太慢,損失很大,1937 年 4 月在西班牙的全部 Ju 52 停止執行轟炸任務。在德國禿鷹軍團撤回國內後,佛朗哥獲得了剩下的 14 架飛機。
RLM 根據在西班牙的實戰經驗,停止了 Ju52/3m g3e 轟炸機的生產。但是 Ju 52 在西班牙作為運輸機來說表現是傑出的,因此 RLM 宣布 Ju 52 成為德國空軍的標准運輸機。
Ju 52/3m ge 系列軍用運輸型寬大的客艙適合於任何改裝,曾作為偵察機、救護機、海上巡邏機、滑翔機牽引機、轟炸機飛行員訓練機來使用,還可以把起落架機輪換成滑橇、浮舟,以適應戰區地形的需要。g7e 擴展了機身貨艙門,並增設了自動駕駛儀;g9e 增設了尾鉤以作短距著陸;g14e 開始又增加了裝甲保護的座艙;gxe(MS)安裝了環形磁性探針可以引爆海面的磁性水雷,還有一些 Ju 52 改裝的掃雷機則通過向水中投擲炸葯來引爆水雷。
在 1940 年 5 月德軍入侵荷蘭和比利時的戰役中,Ju 52 實施拖曳滑翔機突襲埃本.埃馬耳要塞和鹿特丹空降都成為歷史上經典的空降作戰。但是作戰中 Ju 52 和它所載的空降兵本身也傷亡慘重,在荷蘭投入的 430 架 Ju 52 有三分之二未能返回,或受了重傷不能繼續使用。在荷蘭曾發生激戰的各機場上,無數架 Ju 52 被擊落、擊毀,飛機殘骸比比皆是,這些飛機大多是由空軍航校提供的,飛行員都是訓練飛行學員的教官,所以損失就更為慘重。
1941 年 5 月克里特島之戰中,德國空降兵與他們的 Ju 52 再次遭到了重創,元氣大傷,在二戰的剩餘時間里再也無力發動大規模空降。在為北非隆美爾的非洲軍團運送給養時,由於馬爾他島被英軍佔領,Ju 52 不得不飛越危險的地中海,速度緩慢的 Ju 52 成為噴火戰斗機極好的目標,慘遭屠戮。1942 年以後 Ju 52 的損失速度超過了生產速度,在 1942 年至 1943 年冬為被困在斯大林格勒的德軍空投物資中,就損失了 450 架 Ju 52,德軍的 Ju 52 機隊規模逐漸縮減。盟軍也使用過 Ju 52 運輸機,包括俘獲的和徵招民航的。
Ju 52 在戰爭中表現出傑出的短距起降能力、堅固耐用的機身結構、適合改裝的起落裝置和經濟的燃油消耗是當時領先的,但是速度慢、自衛火力弱又導致了大量的損失。
國外生產的 Ju 52
在 1935 和 1944 之間容克公司一共設計出了 14 種 Ju 52/3m 派生型,Ju 52/3m ge 一直持續生產到 1944 年。戰爭期間,在法國科倫布市(Colombes)的艾米特工廠(Amiot)也生產過 Ju 52。法國共生產了 400 架 Ju 52,其中包括戰後生產的 150 架。戰後生產的 Ju 52 服役於法國陸軍,型號是 AAC.1 巨嘴鳥(Toucan)。
西班牙 CASA 公司(西班牙航空)在二戰末期開始按照許可證生產 Ju 52,總共生產了 170 架。二戰後 CASA 繼續為西班牙空軍生產 Ju 52,型號是 CASA 352。由於二戰後無法獲得 BMW 132 發動機,替代品是巴塞羅那.伊利扎德公司生產的發動機。為此 Ju 52 機鼻的發動機整流罩必須修改,所以西班牙戰後生產的 CASA 352 很容易辨認。西班牙的空軍的 CASA 352 一直使用到 70 年代初,並出口到葡萄牙。
瑞士空軍自 1938 年來就裝備了 3 架初期型 Ju 52/3m,這些飛機直到 1984 年才退役,可以說是 Ju 52 服役之最了。至今漢莎航空公司、南非航空公司還有一些保養良好的 Ju 52 進行懷舊飛行。Ju 52 一共生產了 4,835 架,大部分是軍用運輸型,在殘酷戰爭中損失殆盡,現在倖存下來的大多是民用機。
Ju 52 型號總覽
Ju 52/1m be 1930 年 9 月生產的首架 Ju 52/1m 原型機,使用單台 BMW VIIaU 發動機,功率 715 馬力
Ju 52/1m ci 1931 年 7 月,使用第二架 Ju 52/1m 原型機改裝的水上飛機
Ju 52/1m ba 1931 年 9 月,首架原型機改裝了容克 Ju L88 發動機後的型號,功率 788 馬力,僅用於測試
Ju 52/1m bi 1932 年 2 月,第 2 架原型機安裝功率 800 馬力的英國阿姆斯特朗美洲虎發動機後的型號,此架飛機又改回了陸基型
Ju 52/1m cai Ju 52/1m 試生產的第 5 架飛機,使用 BMW IXU 發動機
Ju 52/1m cao Ju 52/1m 試生產的第 6 架飛機,出口到加拿大,使用羅爾斯.羅伊斯 Bussard 發動機
Ju 52/1m ce Ju 52/1m 試生產的第 3、4、7 架飛機,增大機翼的後掠角和上反角,起飛重量增加到 7,200 公斤
Ju 52/1m di 第二架 Ju 52/1m 原型機加強起落架和機翼結構並增加機翼後掠角後的型號
Ju 52/1m do 用於測試 Jumo 4 發動機的一架原型機
K45c 用Ju 52/1m在瑞典改裝的魚雷轟炸機
Ju 52/3m ba 1932年,FAI 主席專機
Ju 52/3m ce 首批賣給漢莎航空、瑞典、芬蘭航空公司的型號,帶有發動機整流罩和主起落架輪整流罩。三台美國普惠「大黃蜂」星型活塞發動機,單台功率 550 馬力
Ju 52/3m ci 為瑞典設計的型號,使用「大黃蜂」發動機,並未建造
Ju 52/3m de 為波利維亞和哥倫比亞製造的水上飛機,使用 Ju 52/1m 的機身改造
Ju 52/3m fe 漢莎航空公司的民用機,使用三台 BMW132A-3 發動機和先進的 NACA 層流翼。1933 年製造了 12 架
Ju 52/3m f1e 教練型
Ju 52/3m ge Ju 52/3m 家族中首批大量生產的重要型號,德國空軍注意到 Ju 52/3m ge 的軍事潛力後,改裝了 20 架客機投入西班牙內戰。在旅客艙安裝了一個分成三格的炸彈艙,後機艙安裝用於自衛的機槍轉塔,頂部磚塔火力向前,內有兩挺 7.92 毫米 MG 15 機槍,備彈 1,050 發;底部磚塔火力向後,一挺 7.92 毫米 MG 15 機槍,備彈 750 發
Ju 52/3m ge SA3 安裝了無線電導航儀後的 Ju 52/3m ge
Ju 52/3m g1e/g2e 安裝 BMW 132A/C/E 發動機的運輸機
Ju 52/3m g3e Ju 52/3m ge 轟炸型的進一步改進,安裝了改進過的無線電裝置和炸彈艙。三台 BMW 132A-3 發動機,單台功率 725 馬力。內部載油 2,475 升,典型半徑 500 公里,最大巡航速度 245 公里/小時(900 米高度),最大起飛重量 9,500 公斤
Ju 52/3m g4eA Ju 52/3m g4eSt Ju 52/3m g4eN 軍用運輸型,三台 BMW 132A-3 發動機,最起飛重量 10,500 公斤。這些型號大多數用於禿鷹軍團,內部改進很多,並安裝了尾輪
Ju 52/3m g4eR 人員運輸機
Ju 52/3m g4eH 空軍航校的訓練用機
Ju 52/3m g4eF 傘降用機
Ju 52/3m g4e(MS) 掃雷機,在機身和機翼下安裝了巨大的金屬環。金屬環由安裝在機身內的發電機充電,產生磁場引爆水雷
Ju 52/3m g5e Ju 52/3m g4e的改進型,具有更完備的無線電系統、排氣除冰系統。起落架機輪可快速更換成滑橇或者浮舟,增加兩挺 7.92 毫米自衛機槍。三台 BMW 132T-2 發動機,單台功率 830 馬力。陸上型最大起飛重量 10,500 公斤。1941 年開始生產
Ju 52/3m g5e(MS) 類似於 Ju 52/3m g4e(MS) 的掃雷機
Ju 52/3m g5e(See) g5e 的水上型,最大起飛重量 11,000 公斤
Ju 52/3m g6e 與 g5e 結構相同,是單一的陸上型,不能改成水上飛機,無線電設備也簡單一些。1944年生產
Ju 52/3m g6e(MS) 掃雷機
Ju 52/3m g7e g5e 的改進型,增加了自動駕駛儀,擴大了右側機門,機頭發動機後方機鼻經過延長。一些飛機的座艙上部安裝 7.92 毫米 MG 15 機槍轉塔
Ju 52/3m g7e(MS) 掃雷機
Ju 52/3m g8e g7e 的改進型,機倉頂部增加了一個載貨門。一開始的型號使用 BMW 132T-2 發動機,後來換成了 BMW 132Z,機背的 7.92 毫米機槍換成了 13 毫米的 MG 131 機槍。g8e 還有許多子型號,列表如下:
* F: 傘兵/機降部隊運輸機
* H: 教練機
* K: 集裝箱運輸機
* N: 補給運輸機
* R: 郵件運輸機
* S: 救護機
* St: 特遣中隊運輸機
Ju 52/3m g8e(MS) 掃雷機
Ju 52/3m g9e 1942 年生產的 Ju 52/3m g8e 的改進型號,安裝三台 BMW 132Z 發動機,另外的改進之處是增加了滑翔機牽引支架,並加強了起落架。最大起飛重量達到 11,500 公斤
Ju 52/3m g10e 與 g9e 相同,起落架機輪可以換成滑橇或者浮舟
Ju 52/3m g11e 與 g10e 相同,增加了除冰裝置
Ju 52/3m g12e g9e 基礎上換裝 800 馬力的 BMW 132L 發動機的型號
Ju 52/3m g13e 沒有相關資料
Ju 52/3m g14e 1943 至 1944 年生產的 Ju 52 終極型,座艙增加裝甲保護
Ju 52/3m ho 安裝三台 590 馬力的 Jumo 205C 發動機,只製造了兩架
Ju 52/3m kao 機翼安裝兩台 BMW132A 發動機,機鼻安裝一台 BMW132F 或 BMW132N 發動機的測試用機
Ju 52/3m lu 民用機,安裝義大利比亞喬斯特拉 X 發動機,單台功率 697 馬力,後來換成阿爾法.羅米歐 126 RC/34 發動機
Ju 52/3m mao 與 Ju 52/3m kao 類似,換裝了 NACA 層流翼
Ju 52/3m nai 為瑞典和英國生產的民用機,發動機是普惠「大黃蜂」
Ju 52/3m reo 1937 年開始為北美市場生產的民用機,發動機是 BMW132Da 或 Dc
Ju 52/3m sai 為瑞典和北美生產的民用機,發動機是普惠「大黃蜂」
Ju 52/3m te 1937 年開始生產的民用機,使用 BMW 132K 發動機,最大速度達到了 300 公里/小時
Ju 52/3m Z5 二戰中生產的民用機,發動機是 BMW132Z-3,出口到芬蘭
K45/3m 1932/33 年間為智利空軍研製的 Ju 52/3m 軍用型,未建造
AAC.1 法國生產的 Ju 52/3m g11e 軍用型,生產一直延續到二戰後,共生產 415 架
CASA 352 西班牙 CASA 二戰後按許可證生產的軍用型,發動機是 BMW132A,共生產 106 架
CASA 352L 由於 BMW 發動機短缺,而使用西班牙恩馬薩 B3 發動機,共生產 64 架
C-79 美國陸軍航空隊從巴西獲得的 Ju 52/3m
D52 二戰後捷克使用的 Ju 52
Tp5 瑞典空軍使用的瑞典容克工廠生產的 Ju 52
Ju 52/3mg7e 性能參數
長 18.9 m
高 4.52 m
空重 6500 kg
最大起飛重量 11,032 kg
翼展 29.21 m
展弦比 7.72
翼面積 110.5 m2
實用升限 5,500 m
最大速度 286 km/h(@1399 m)
巡航速度 257 km/h
爬升率 爬升至 3,000 米耗時 19 分
航程 典型情況下 1,500 km
燃油容量 2,450 L
機載武器 1 × 13 mm MG-131 或 7.92mm MG 15 機槍,後機背位置
1 × 7.92 mm 機槍,前機背位置
2 × 7.92 mm 機槍,機身兩側
承載能力 18 名士兵,混裝時 12 名
㈦ 戰爭電影
《黑鷹計劃》Black Hawk Down獲74屆奧斯卡最佳音響、最佳剪輯獎
港譯:黑鷹15小時 台譯:黑鷹計劃
製片:傑瑞·布萊克海默(Jerry Bruckheimer) 西蒙·韋斯特(Simon West)
導演: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
編劇:Mark Bowden Stephen Gaghan
主演:喬許·哈奈特(Josh Hartnett) 伊萬·麥格雷戈(Ewan McGregor) 湯姆·賽斯摩(Tom Sizemore)
類型:劇情(Drama) 戰爭(War)
發行公司:哥倫比亞(Columbia)
首映日期:2001年12月18日
製作公司:哥倫比亞(Columbia) 革命公司(Revolution) Jerry Bruckheimer Films
◆ 製作成本:120 (單位:百萬美元)
首映票房:274,347.00 (單位:美元)
MPAA定級:R 級 全美票房:106,745,304.00 (單位:美元)
片長:144 分鍾 海外票房:3,700,000.00 (單位:美元)
---------------------------------------------------------------------------------------
劇情:
1993年10月3日,索馬里首都摩加迪沙街頭。
由美國陸軍三角洲部隊和游騎兵部隊的120名特種精英組成的特別行動小組受命深入摩加迪沙完成雙重使命:為當地群眾提供人道主義援助,同時捉拿索馬里軍事政府的兩名高級將領。
意外發生了,由於准備不足和情報錯誤,美軍陷入了包圍。更遭的是,兩架運送美軍的黑鷹直升機被索馬里軍隊擊落,其中一架黑鷹上的全部官兵當場死亡,另一架黑鷹的駕駛員陷入索馬里軍隊控制區。被隔絕在摩加迪沙街頭的美軍一方面焦急地等待救援部隊,一方面又要想辦法解救黑鷹上的隊友。
黑夜漸漸降臨。在充滿敵意的城市中,這一小隊美軍彷彿風雨飄搖中的孤舟,隨時會遭遇滅頂之災。他們與索馬里軍隊發生了激戰,結果美軍有18人陣亡,73人受傷,索馬里軍隊有上百人陣亡。一場原本計劃1小時完成的突擊行動,變成了15小時的漫長煎熬。
經驗豐富的三角洲部隊老兵和年輕的游騎兵部隊官兵在並肩作戰的過程中,彌補了彼此之間的隔閡,領悟到戰友之間生死之交的兄弟情誼,也感受到戰爭的殘酷。
內容介紹:
本片首映定於2002年1月,哥倫比亞想在「911事件」後以此片振奮民心,鼓舞士氣。尚未上映,本片就被全美影評人協會推薦為「2002年全美十佳影片」之一。據說片長150分鍾里戰爭場面就有100分鍾,稱得上是部不折不扣的戰爭片。
由哥倫比亞影片公司負責在北美的發行,該片自星期五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公映的第一個三天中就取得了2900萬美元的票房收入。而在這以前的三個星期,這部影片只是在紐約和洛杉磯小范圍內作宣傳上映。
本片殘酷地描寫了美軍在索馬里失敗的軍事行動,結束了四周以來一統票房排行榜的「哈比」史詩片《指環王》的統治。
獲第74屆奧斯卡最佳電影剪輯獎和最佳音響獎。
內容介紹:
根據事實改編,1993年10月3日,索馬里內戰期間的摩加迪沙[索馬里首都]戰役。這是美國士兵自越南戰爭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地面襲擊。
一百廿名美國陸軍精銳份子被派往索馬里,意圖劫走兩名中尉。要求他們必須在60分鍾內完成任務。但是這次任務卻花費了15個小時。
幕後:
摩加迪沙之戰是美國自越南戰爭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地面戰爭,傷亡也最慘重。當時還是新聞記者的馬克·鮑頓敏感到這一事件的新聞價值,在事件發生後不久,親入摩加迪沙采訪了許多當事人,寫成了內容詳實、廣受矚目的紀實報道《Black Hawk Down》。
在這次行動中,雖然有部分美軍是作為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為完成人道主義使命進入摩加迪沙的,但游騎兵部隊執行的卻是美國的干涉政策,希望通過捉拿索馬里高級軍事將領,削弱阿迪迪軍政府的實力,並最終達到推翻阿迪迪的目的。這也是在美軍遭到圍困後,聯合國無法及時派遣救援部隊,最終導致對峙雙方重大傷亡的原因之一。
這次事件的悲劇結局促使許多美國人反思自伊拉克戰爭以來美國的干涉政策,也引起了好萊塢的注意。因此,當《黑鷹墜落》即將被搬上銀幕的消息被證實後,就有許多人預言這部電影將是2002年奧斯卡最佳影片強有力的競爭者。
除去題材本身的吸引力,本片的幕前幕後都集中了一大批好萊塢精英。幕前有《珍珠港》男主角喬什·哈奈特和《紅磨坊》的伊萬·麥奎格等當紅小生。幕後更有重量級的製片人傑瑞·布魯克海默和導演雷德利·斯科特。
製片人傑瑞·布魯克海默以監制動作和戰爭片聞名,他的作品包括《石破天驚》、《極速60秒》和《珍珠港》等。與他合作製片兼導演的是大名鼎鼎的雷德利·斯科特。雷德利曾兩次獲奧斯卡最佳導演提名,但都失敗了,去年雖憑《角鬥士》獲得了最佳影片,在最佳導演的角逐中依然輸給了索德伯格,《黑鷹墜落》是他卷土重來之作,很希望能憑此片摘得桂冠。
影片劇本曾經三易其稿,最後請來《辛德勒的名單》的編劇澤利安作最後的潤色。在正式開拍前,全體演員連同只有幾個鏡頭的小角色都分成三撥分別在美軍的三角洲部隊、游騎兵部隊和黑鷹直升機基地參加5天的軍訓,除學習部隊生活、武器操作和團隊精神外,他們還和摩加迪沙之戰中陣亡者的戰友和親友交談,對自己所扮演角色有更感性的了解。由於無法在索馬里實地拍攝,全片是在摩洛哥完成的,得到了摩洛哥政府和美國國防部的全力支持,也使得這部影片能盡可能地完整再現當時的事件真相,連劇中人物的姓名除目前仍在美軍服役並付有特殊使命的隊員外,都採用了真實姓名。有的影評家甚至建議歷史頻道用此片代替有關歷史記錄片,因為相比之下,《黑鷹墜落》的描述更加准確、更加翔實。 這部耗資9500萬美元的影片的目的當然不僅僅是為了復述歷史,導演雷德利·斯科特說得清楚,它將毫不含糊地說明,美國永遠不應該成為一個孤立主義國家,這部影片將使那些只通過CNN的新聞報道了解這次事件的人們睜開雙眼。
本片分別被美國國家影評協會(National Board of Review)及《滾石》雜志評為2001年度十大佳片之一,並獲得美國電影學會AFI電影獎4項提名。
------------------------------------------------------------------------------------------
附:「美軍特種部隊敗走索馬里內幕」 (作者:楊教)
加里特·瓊斯曾是美國中央情報局駐摩加迪沙分站站長,今年4月21日,他在接受美國媒體的采訪時,首次披露了中情局在索馬里的行動:美國的「恢復希望 」計劃慘敗,中情局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1993年10月的一天,加里特·瓊斯在晚間新聞上親眼看到了自己是如何走過死亡的:電視屏幕上,一名受傷的名叫邁克·杜蘭特的陸軍直升機駕駛員在索馬里首都摩加迪沙囚禁了11天後被運回美國。瓊斯從電視上看到這一情景後,呼吸加快,心跳加速。他覺得自己又站在了那被太陽炙烤的停機坪上,他彷彿聽到了飛機渦輪的哀鳴,嗅到了飛機燃料燃燒時的氣味。
就在4天前,瓊斯也在那個停機坪上走過。他是美國中央情報局駐摩加迪沙分站站長,是一位非洲通,他大部分的間諜生涯都是在非洲這塊大陸上度過的。但這些經歷對他在索馬里的行動並沒有多少幫助,他在摩加迪沙的8周,是噩夢般的 8周。
在摩加迪沙,傳統的間諜手段很難派上用場,因為索馬里正處於無政府狀態。中情局發現,索馬里正是中情局施展才乾的最佳場所,因為這里既有恐怖分子、毒品走私犯,也有武器商人和大大小小的軍閥。現任中情局局長喬治·特尼特曾經說過,冷戰後,中情局的目標已經轉向世界各熱點地區。
1991年海灣戰爭是中情局的轉折點。當時施瓦茨科普夫將軍對情報工作很不滿意,他建議中情局建立一套情報系統,向戰區指揮官即時提供他們最需要的情報。中情局迅速作出反應,1993年夏天,索馬里成為中情局一個痛苦的試驗場。
很少有人知道中情局在科索沃或東帝汶等熱點地區的行動,因為保密是這些行動的前提,但索馬里情況不同。瓊斯和他的助手約翰·斯皮尼利多次具體地討論了中情局開赴索馬里的理由和任務。
1991年索馬里發生暴動,摩加迪沙陷入無政府狀態,索馬里南部又爆發了內戰,農民都逃進叢林里,飢荒嚴重。接著,摩加迪沙爆發了另一場戰爭,暴動者出現內訌,美駐索馬里大使館和中情局駐摩加迪沙站的工作人員乘直升機撤離,聯合國停止了飢荒救助行動。1992年底,布希總統派2.5萬名美國軍人開赴索馬里,目的是保證聯合國救援物資的發放。這就是所謂的「恢復希望」行動。
兵發摩加迪沙
1993年5月,由於救援工作進展順利,美國撤出了大部分軍隊,把索馬里交給了聯合國維和部隊。聯合國任命退役的美國海軍上將喬納桑·霍維為聯合國駐索馬里的高級代表。
這個時候,法拉赫·艾迪德的索馬里民族聯盟已經成為摩加迪沙最有實力的力量。6月初,24名巴基斯坦維和人員在檢查艾迪德的電台後被殺害。不久,霍維發布逮捕艾迪德的命令,並懸賞2.5萬美元。
7月中旬,美國陸軍向艾迪德的指揮中心實施導彈襲擊後,索馬里民族聯盟向美國宣戰。1993年8月,瓊斯和斯皮尼利來到索馬里,支持美國的行動。
瓊斯,43歲,曾是邁阿密的警察偵探,剛剛在美國陸軍學院進修了一年。瓊斯的飛機在摩加迪沙降落,他看到停機坪上到處都是燃燒的垃圾和飛機殘骸。
在摩加迪沙一座美國人曾經住過的院子里,瓊斯見到了他的副手斯皮尼利。當來到中情局摩加迪沙分站時,瓊斯傻了:所謂的分站只是兩個漏風的房間,而且只有一個房間有門。
除了向軍方提供情報支援外,瓊斯的任務很簡單:把中情局的活動基地從機場跑道遷到聯合國大院里,並與美國特使戈森迪加強聯系。
中情局的電子控測器試圖監聽艾迪德的無線電聯絡,但這些高科技玩意在這里根本派不上用場,因為艾迪德極少用無線電聯絡。如果瓊斯的部下想幫助軍方捉拿艾迪德的話,只有一個辦法:到街上去堵他。
「哥特式毒蛇計劃」出籠
瓊斯掌握的最有價值的「財產」是摩加迪沙北部的一名小軍閥,他雖然只控制著400人,與艾迪德的數千人相比有些可笑,但他對地形非常熟悉,最有可能發現艾迪德,中情局又向索馬里派出一名行動官員康多,由於他是黑人,所以比瓊斯和斯皮尼利更容易展開工作。
中情局技術服務辦公室的工作人員把一個竊聽器放入一根象牙手杖里,並計劃讓那名小軍閥把它「贈」給艾迪德,這樣跟蹤艾迪德的行蹤就成為一件簡單的事了。
不久,瓊斯到海邊的機場與「三角洲」部隊司令威廉·加里森將軍會晤。此人通知瓊斯:美國執行秘密行動的「三角洲」部隊已被派到索馬里,其使命是捉拿艾迪德。捉拿艾迪德的「哥特式毒蛇行動」計劃被迅速制定出來。
但那位小軍閥突然發生意外,他用手槍誤傷了自己。雖然保住了性命,但他已成廢人。中情局的「A計劃」還沒開始就結束了。此時,瓊斯手裡還沒有「B計劃」。
8月26日夜,6架巨大的C·5A運輸機把130名「三角洲」特遣部隊突擊隊員和 16架直升機送抵摩加迪沙機場,艾迪德用猛烈的炮火「歡迎」這支美國最好的特種部隊。
8月30日凌晨3點,「三角洲」突擊隊員乘坐十幾架直升機向索馬里民族聯盟一處非常有名的住所撲去,因為有時候艾迪德會到那裡去。只用了幾分鍾,突擊隊便把裡面的人全部抓獲。然而,被捕者是聯合國的援助人員和他們的索馬里助手,艾迪德的人馬連影子都沒有見到。
打不中「腦袋」打「身子」
由於不知道艾迪德的藏身之處,加里森決定實施「哥特式毒蛇行動」的第二階段:追捕艾迪德的6名高級助手,也就是所謂的「一級人員」。既然找不到「腦袋」,那就只好沖「身子」開槍。加里森向瓊斯索要「一級人員」名單,但瓊斯從來就沒聽說過這名單。他只好到第10山地師快速反應部隊的軍事情報部門那裡碰碰運氣,沒想到,他們手裡還真有這么一份名單。瓊斯把這一名單呈送加里森,也讓手下人過目。
然而,瓊斯和他的手下很快發現,名單上有一多半人沒對上號,並存在著嚴重的誤差,其中一人實際上是義大利公民,正公開從事反對艾迪德的活動。
瓊斯的日子越來越難過,400多名優秀突擊隊員呆在機庫里無所事事,而他手中掌握的只是一張半生不熟的名單。這個時候,康多前來救駕,他提出的計劃簡單而大膽:他將接管艾迪德的手下,而且指揮他們,讓他們監視艾迪德的行蹤。這一行動計劃居然得到了中情局蘭利總部的批准。加里森委派4名海軍「海豹」狙擊手,保護康多和中情局的通信官員。他還許諾,如果他們的身份暴露,他將在 15分鍾之內把他們救出來。
一個漆黑的夜晚,一架「黑鷹」直升機把康多小分隊送到摩加迪沙北部。很快,加密的電報便從康多基地發過來。
現在輪到助手斯皮尼利大膽一把了。中情局的另一份重要「財產」--艾迪德政治對手的一名助手告訴斯皮尼利,艾迪德的兩個保鏢准備說出艾迪德的藏身之所,條件是2.5萬美元。斯皮尼利決定親自去會會這兩名保鏢。然而,摩加迪沙市內危機四伏,安排這樣的見面會真是太難了。
副手差點送了命
斯皮尼利和中情局安全小隊的頭子計劃乘「黑鷹」直升機到摩加迪沙北部與艾迪德的兩名保鏢見面。第二天一大早,斯皮尼利和4名中情局保鏢乘裝甲運兵車前往機場。半道上,他們被一群索馬里人包圍了。幾秒鍾後,一排子彈向運兵車掃來,防彈玻璃保住了前排兩名保鏢的命,但卻沒能保護斯皮尼利,子彈擊中了他的脖子,他昏了過去。司機此時調轉車頭,逃出了暴民群。
瓊斯趕到醫院,看到斯皮尼利那件染血的防彈背心扔在地上,那輛裝甲運兵車被擊了49槍。經過緊急搶救,斯皮尼利的性命終於保住了,加里森找了一架軍用飛機把斯皮尼利送到德國,此時,距離斯皮尼利從羅馬抵達索馬里剛好一個月。
20天後,斯皮尼利被送回美國,中情局副局長托馬斯·特維頓到醫院探視。他最後問斯皮尼利,下一步中情局在摩加迪沙的行動該如何進行。斯皮尼利回答:「宣布勝利,然後撤出。」
此時,康多在摩加迪沙北部的身份也已敗露,好在加里森信守承諾,在20分鍾之內把他們救了出來,只留下了兩個偵察小組。這時,蘭利總部的官員開始對瓊斯表示不滿。
到9月的第三周,第一偵察小組向康多匯報說,一名與艾迪德關系密切的武器交易商願意有償提供艾迪德的得力助手奧斯曼·阿托的下落。為此,康多還向瓊斯要來了那根專為艾迪德准備的手杖。
聯系人帶著這根手杖,爬進巴卡拉市場旁邊的一輛汽車里,原計劃這輛車將把他送到阿托那裡。但當那輛車停下來加油時,該小組的一名成員發現阿托正好在車里。
「三角洲」開始發威了。幾分鍾後,一架直升機從遠處飛來,一名狙擊手探出身子,沖著汽車的發動機部位連開3槍,車突然熄火,突擊隊員順著繩索從直升機上下來包圍了汽車,阿托束手就擒,「一級名單」里的人終於有一位落網了。
越戰後最慘的地面戰
斯皮尼利受傷時,瓊斯就覺得自己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現在摩加迪沙的局勢更加惡化,每天晚上炮彈都落在聯合國維和部隊的大院里。到10月,瓊斯再也忍不住了,他向頂頭上司蘭利總部非洲部主任寫了一份報告,詳細描述了美國人在索馬裡面臨的危險處境,認為用「三角洲」部隊來捉拿艾迪德是錯誤的,這不能解決索馬里的問題。第二天,他接到回信,上司警告他不要批評目前的政策和高級官員。
但第二天發生的事證明了瓊斯的預言是多麼正確。一位線人報告說,艾迪德的兩名高級助手將在一個大院會晤,艾迪德也有可能前往那裡。加里森和瓊斯在指揮中心下令「三角洲」立即行動。這次行動非常成功,突擊隊員捉住24名索馬里人。瓊斯立即把這一戰果向蘭利總部作了匯報。但20分鍾後,「三角洲」指揮中心傳來消息:一架「黑鷹」被擊落。載著捕獲的索馬里人的車隊被指令火速奔向直升機墜毀地點,參加救援行動。
幾分鍾後,瓊斯接到康多的電話:「又一架直升機掉了下來!」瓊斯雙手抱頭,一聲長嘆:「又是一場災難!」事實上,情況比瓊斯預想的還要嚴重,在奔向第一架直升機墜毀地點的途中,車隊迷失在摩加迪沙迷宮一樣的街道里,每到一個街口都會遭到一陣機槍和手榴彈的襲擊。在第一架「黑鷹」掉下後約90分鍾,車隊終於回到了機場--他們沒能趕到墜毀地點,車隊載的50名美國士兵和那 24名索馬里人已有近一半被擊斃或擊傷。
與此同時,指揮中心派出另一個車隊前去救援在第二個墜毀地點周圍的90名士兵,但由於同樣遭到猛烈的火力,只好返回。
晚上10點,瓊斯向蘭利總部發電,匯報當天發生的情況。第二天凌晨1時55分,第10山地師的一支部隊殺開一條血路,終於與被困部隊取得聯系。第10山地師的另一支部隊也抵達第二個墜毀地點,但他們只看到地上的血跡,人卻不見了。瓊斯緊急命令他的部下上床休息一兩個小時,天一亮就上街尋找失蹤人員。
早上7點,救援車隊殺到一個分發救援物資的地點,到這時,已有18名美國人死亡,84人受傷。這是自越戰以來美國軍隊參加的最激烈的地面戰斗。
一周之後,瓊斯乘坐一架C·5A離開摩加迪沙,取道開羅,最後抵達美國特拉華州的多福空軍基地,和他同機到來的還有一個裝有美國士兵骨灰的骨灰盒。
此後,瓊斯的職位被別人所取代,美國停止了在索馬里的一切進攻行動,開始尋找政治解決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