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電影的影評中視聽語言要怎麼寫
同學你好,我們以《七宗罪》的開頭做一個範例:
《七宗罪》是大衛芬奇導演33歲的長片作品,其成熟的視聽造詣讓人稱贊,我們用最粗淺的視角,去嘗試解讀芬奇老師是如何用視聽語言構建人物。
(本文涉及劇透)
電影中,主人公賽默塞特,我們簡稱S,是一個出色的警官,做事一絲不苟,思維縝密,刑偵技術高超,有一顆為美國人民服務的心。可人到晚年,無法根除的罪惡讓他在即將退休的年紀心力交瘁。而米爾斯,我們姑且叫他M吧,掐指一算也就30出頭,在地方上頗有建樹,一時間讓他忘乎所以,自以為自己是超級警察,其實性格急躁沖動,做事毛手毛腳。機緣巧合,這一「SM組合」便相遇了。
簡單介紹人物之後,我們來對比影片,看看芬奇老師是如果悄悄塑造人物的。和文字不同的是,視聽語言要緊扣視覺和聽覺的表達,畫面的信息量是具象且豐富的,加之有人類生活的經驗,很多表達不言而喻,深諳此道的人便可以得心應手去創作。
《七宗罪》鏡頭五
M便接了個電話,從襯衣的口袋裡掏出一支鋼筆,隨意的記在手心裡。還記得上文里S的鋼筆放在哪嗎?整齊排列在桌子上。不能說導演刻意做對比,他只是把一些細節通過人物動作和美術陳設展現出來。刪去這些細節或許對情節不會產生太多影響,但是會讓故事與人物的邏輯更加合理。這便是視聽的魅力。
視聽語言包括很多方面,景別、角度、運動(攝影機運動)、照明、色彩、語言、音響、音樂,剪輯等,但所有的電影元素都是為人物和故事服務,如何突出人物性格形象,如何交代故事情節,如何讓觀眾有代入感,才是電影各元素的目的。
② 電影一九四二,委員長一頓減兩個菜 ,想表達什麼
表達心裡有災民,收買人心。
一九四二 (2012)
導演: 馮小剛
編劇: 劉震雲
主演: 張國立、李雪健、陳道明
類型: 劇情
地區: 中國
語言: 漢語普通話
上映: 2012-11-29
片長: 146分鍾
又名: 溫故1942 / 1942 / 溫故一九四二 / Back to 1942
一九四二 (2012)
導演: 馮小剛
編劇: 劉震雲
主演: 張國立、李雪健、陳道明
類型: 劇情
地區: 中國
語言: 漢語普通話
上映: 2012-11-29
片長: 146分鍾
又名: 溫故1942 / 1942 / 溫故一九四二 / Back to 1942
③ 電影《一九四二》中,有多少真實
《一九四二》是由華誼兄弟公司和重慶電影集團聯合出品的一部劇情片。該片改編自劉震雲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由馮小剛執導,張國立、陳道明、李雪健、張涵予等主演。影片於2011年10月19日正式開機,2012年11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該片以1942年河南大旱,千百萬民眾離鄉背井、外出逃荒的歷史事件為背景,分兩條線索展開敘述:一條是逃荒路上的民眾,主要以老東家范殿元和佃戶瞎鹿兩個家庭為核心;另一條是國民黨政府,他們的冷漠和腐敗、他們對人民的蔑視推動和加深了這場災難。2013年,該片獲得了第3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兩岸華語電影、第3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天壇獎最佳影片等獎項[1]。
中文名
一九四二
外文名
Untitled Remembering 1942 Project
其它譯名
溫故一九四二,溫故一九四二, Back to 1942,
出品時間
2011年
出品公司
華誼兄弟
發行公司
華誼兄弟
製片地區
中國大陸
製片成本
2億人民幣
拍攝地點
河南鄭州
拍攝日期
2011年10月19日
導演
馮小剛
編劇
劉震雲
製片人
王中磊
類型
災難,歷史,劇情,戰爭
主演
張國立,陳道明,李雪健,張涵予,蒂姆·羅賓斯,亞德里安·布勞迪,徐帆,張少華
片長
146分鍾
2012年11月29日
票房
3.64億
對白語言
河南方言,普通話,英語,日語
色彩
彩色
imdb編碼
tt822
主要獎項
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兩岸華語電影獎
北京國際電影節天壇獎最佳影片
主題曲
《生命的河》
④ 評《一九四二》中老馬形像和鏡頭運用象
《一九四二》是由華誼兄弟公司和重慶電影集團聯合出品的一部劇情片。該片改編自劉震雲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由馮小剛執導,張國立、陳道明、李雪健、張涵予等主演。影片於2011年10月19日正式開機,2012年11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該片以1942年河南大旱,千百萬民眾離鄉背井、外出逃荒的歷史事件為背景,分兩條線索展開敘述:一條是逃荒路上的民眾,主要以老東家范殿元和佃戶瞎鹿兩個家庭為核心;另一條是國民黨政府,他們的冷漠和腐敗、他們對人民的蔑視推動和加深了這場災難。2013年,該片獲得了第3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兩岸華語電影、第3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天壇獎最佳影片等獎項[1] 。
中文名 一九四二 外文名 Untitled Remembering 1942 Project 其它譯名 溫故一九四二,溫故一九四二, Back to 1942, 出品時間 2011年 出品公司 華誼兄弟 發行公司 華誼兄弟 製片地區 中國大陸 製片成本 2億人民幣 拍攝地點 河南鄭州 拍攝日期 2011年10月19日 導 演 馮小剛 編 劇 劉震雲 製片人王中磊 類 型 災難,歷史,劇情,戰爭 主 演 張國立,陳道明,李雪健,張涵予,蒂姆·羅賓斯,亞德里安·布勞迪,徐帆,張少華 片 長 146分鍾 上映時間 2012年11月29日 票 房 3.64億 對白語言 河南方言,普通話,英語,日語 色 彩 彩色
⑤ 電影《1942》這是一部怎樣的影片
《一九四二》是一部非常值得觀看的影片,我十分喜歡。
我們的祖輩,就是這樣活過來的。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在長久的愚昧與奴役下,他們不敢也不懂得如何反抗。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默默吞咽一切痛苦一切悲哀,屈辱地活下去,卑微地活下去,毫無尊嚴毫無感情地,活下去。
1942年,河南大旱,三百萬人餓死。任何語言在三百萬條性命面前都是那樣的無力,任何文字在歷史面前都是那樣的浮躁。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屬於自己的生活,珍惜祖輩傳承下來的血脈。最後歡迎大家點贊評論關注哦。
⑥ 用視聽語言的知識來分析一部影片題材不限 寫1000字影評
摘要 看了橫掃奧斯卡諸多大獎的《貧民富翁》,為該片所隱含的各種矛盾而驚嘆。片子講述的,是一對兄弟和一個女孩在印度貧民窟中長大的經歷。三個孤兒當中的哥哥加入黑社會,女孩一度為舞女和花瓶,弟弟本想通過電視智力競賽贏回美人心,無意竟成百萬富翁。全片以弟弟Jamal在警察拷打下的閃回記憶為基本結構。
⑦ 誰知道如何從電影藝術的視聽語言角度出發准確而深刻地鑒賞評析電影
可以從電影藝術視聽語言的一下幾個角度評論:
距離。由於距離的不同,有全景、中景、近景、特寫、大特寫之分。某一鏡頭使用特寫或是中景(或是其他景別),取決與影片的內容敘述與表現,還包括著敘述者的敘述態度和感情,以及預想中的對觀眾的感染。
角度。常見的拍攝表現角度有:平攝、俯攝、仰攝等。這些角度的選擇,在於劇情的演示和感情的寄寓。
構圖的意義,是要自然地表現生活故事,在敘述過程中,使觀眾感受著電影的形式美。
2)用光。包括對自然光(太陽和月亮)、人工光(燈光)的利用。由於攝影攝像必須在一定的場合下表現某種特定的環境,在有光線的情況下才能使觀眾看到所拍攝的內容。
光的第一作用是表現特定環境,而每個環境都有其相應的光線。用光表現特定環境下的人與景物,起著真實氣氛的作用。
光的第二作用則是對拍攝對象的強調,或強或弱的光線,或順或逆的拍攝,反映出影片的作者對事物的某種強調。這種強調,既應和劇情的發展相關,又應同敘述的態度與方式相聯。
綜合起來,光的運用從其基本的層面來看是表現環境的特定性。從更深的層面來說,則表現創作者的情感態度,給觀眾以情緒、感覺上的影響。
3)色彩。色彩在彩色攝影攝像中有著重要的作用。
生活中萬物各有其色。影片中所表現的物體也顯出多彩的絢麗。影片中的色彩,首先要解決的是對生活中物體色彩美麗的還原。一般地說,生活中的色彩應當在影片中得到生動的展現。這還不是色彩的全部。影片中的色彩,不是對生活中色彩的堆積和羅列,而是體現著創作者的精心構思與創造。
4)鏡頭的移動。在拍攝運動著的人物或事物時,攝影機在運動中跟蹤拍攝對象,是攝影攝像中越來越重要的手段,同時也顯露出攝影攝像師的技巧與風格。
⑧ 馮小剛導演的電影《1942》,張國立徐帆 等人的方言都是配音嗎口型很照應,而且聲色很像本人啊,再說
這個都是專業配音的,
河南話屬於北方語系,也不是很難學。
以下為介紹中國十大方言的一段話:
「中原地區河南話語系:
中原地區是指河南為中心,河南的方言也很獨特,它輻射了湖北西北部及安徽西北部,山東荷澤,河北南部一帶。均帶有河南口音。有個很奇怪的事情就是,當年 河南人在廣東一帶打工受到歧視,於是他們變稍微語言變調,做假的山東荷澤身份證,假扮山東荷澤人去打工,居然蒙住了不少南方老,後來連山東人也分不清了。 可見方言之相似。我記得看〈天下無賊〉的時候,好多人都說傻跟講的是河南話,但是最後傻跟原來是河北人,因為方言的相似可見一斑。」
⑨ 如何評價影視《1942》
主流意識形態的圍剿
與《唐山大地震》的主流意識形態的歌頌式歷史回顧不同,《1942》在一定程度是對主流意識形態的叛逃。
中國社會彌漫著三種思想,一小部分是列寧主義,一小部分是無政府主義,而絕大部分是傳統文化。而列寧主義引領下的主流價值觀與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存在著深深的矛盾。這也就意味著,傳統文化所衍生的「原罪」意識在一定程度上與主流意識形態形成了抵觸。《1942》所選擇的「飢荒」題材,作為對祖先苦難的一種追緬題材,在意識形態的聯想式解讀里則充滿了挑釁意味。它挑釁的是意識形態所試圖掩藏的歷史。中國歷朝歷代的「飢荒」向來都是與「天災人禍」聯系在一起,而「人禍大於天災」則常常書寫於史書的末尾。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一列政治運動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尤其是所謂「三年自然災害」時期,這些掩蓋粉飾下的公開的秘密,都會由「飢荒」一詞所帶來的聯想奔涌而出。題材的敏感性則註定《1942》將受到來自於主流意識形態的壓力。影片命名《1942》,恐怕不是單純地要告訴觀眾影片將講述某一段歷史,而更多是對主流意識形態的對話,影片將要講述的「飢荒」,只是「1942的飢荒」。《1942》必將面臨與主流意識形態的歷史觀博弈。影片中,對1942年河南飢荒的買單者,並沒有鮮明的揭露。意識形態宣傳利用的觀影者的「想像性畸變」,同樣,它的審查同樣是一種捕風捉影式的聯想。影片不論是在「飢荒」的根源歸咎於1942國民政府的態度上,是鮮明還是模糊,這種對當下與近幾十年歷史的影射解讀,已經深深的存在於意識形態的思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