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評價《我的戰爭》
就是一部爛片,看似弘揚我志願軍英勇無畏,其實就特么在黑我志願軍戰士,帽子永遠都歪著風紀扣永遠都不扣,當著女戰士隨地大小便,從頭到尾都是硬邦邦的荷爾蒙,一開始火車被伏擊,我的天美軍都他媽穿插迂迴到了我們的後方設伏了,你要是天上飛機還能說的過去,連機槍碉堡都有了,簡直是侮辱觀眾啊,戰斗場面更不用說美軍用的水冷馬克沁哈哈哈,志願軍戰士用起了日軍的萬歲沖鋒!片子應該是入朝初期竟然個頂個的蘇軾裝備,整片都在跟女人膩膩歪歪真他媽惡心,我真是慶幸我先自己看了一下,幸虧沒給我爺爺看,本以為抗美援朝題材給爺爺看一下挺好,如果給我爺爺看了我爺爺估計罵的更狠!
2. 為什麼說《我的戰爭》宣傳片讓中國人丟臉
昨天起,朋友圈看到一則主旋律電影《我的戰爭》的宣傳片,開始刷屏。內容是,一輛載有中國老頭老太太的旅遊大巴上,漂亮的韓國女導游熱情地鞠躬致敬,「歡迎你們第一次到漢城」。結果,於藍、田華、牛犇等一群老東西開始了無恥的口水戰,「姑娘,我們不是第一次來漢城」,「六十年前我們開著坦克來的」,「我們舉著紅旗來的」,「你看看這部電影就知道了」,然後直白地介紹電影《我的戰爭》,肉麻地介紹導演和演員。那情景那場面,厚,真比城牆厚!!
這個段子明顯是抄襲且是「三傳手」抄襲的。原始第一版本是英國老兵到法國的故事,中國段子手抄襲改編的「二傳」版本,是將主角改為志願軍老兵和韓國警察,最惡俗的「三傳」抄襲版本就是該廣告。原始版本是:一位83歲的英國老人乘飛機到諾曼底,過海關時這名老人費力的在包中找他的護照。邊檢人員問道:「您以前來過法國嗎?」老人答復:「YES」,於是邊檢人員諷刺地說:「哦,那您應該知道得把護照隨手拿著吧,呵呵。」老人答道:「我上次來的時候不需要護照。」「不可能!你們英國人每次來都得要護照。」老人低語:「爺上次來的時候是1944年6月6號,費了好大勁才上的岸,找了半天沒看到一個法國人,護照給誰看去。」
這兩個段子的差別在於,一個幽默無惡意,一個無禮無恥加滿滿的惡意。
英國老兵是在受到法國人嘲諷的時候,反唇相譏。且老兵參加諾曼底登陸,是有恩於法國的,理應受到法國人的尊重。英國老兵的話,雖然也屬於諷刺,但是,畢竟也沒太多惡意。畢竟是開辟歐洲第二戰場、首先是解放法國的功臣嘛,且諷刺的也不是直接當事人邊檢人員,而是二戰時抵抗不力甚至投降的法國人。
而這部由老演員出演的廣告片則極其無禮且無恥!上次你們進漢城是干什麼?是戰爭!是鐵血苦難!戰爭孰是孰非暫且不講,在人家韓國導游極其禮貌地鞠躬致敬的時候,你特么提開著坦克干什麼?你說你干過人國家?
戰爭,無論如何都不是一個可以輕松調笑的話題,面對那麼多生命的逝去,它只有嚴肅和沉重。就拿我國來說,這么多志願軍先烈付出生命的代價,也不是為了讓這些在國內德高望重的演藝界前輩以這種方式去教育民眾,在韓國人面前顯擺炫耀的。對一個主權國家來說,他國軍人拿著槍炮挑著旗進來,那絕對是入侵!
當今國際潮流是文明平等尊重,六十年前那場戰爭,對中韓雙方來說,都是一場刻骨銘心的記憶,都是不願提及的痛。在韓國歸還我們志願軍遺骸的情況下,我們拍這場電影還配個這樣的宣傳片還『大禮』,這不是挑釁行為么?這么做,要讓國際社會怎麼評價中國?要讓韓國朴槿惠如何頂著國內壓力親近中國?
設身處地想下,假如是日本拍部侵略中國的電影,再拍個這樣的宣傳片,一群日本老人來南京遊玩,興高采烈的對中國導游炫耀,我們七十多年前就來過中國,我們當時不用護照,我們是開著坦克打著太陽旗來的等等,咱們國人看到能無動於衷?稍微動點腦子想想,也知道這么干是嚴重傷害韓國人感情的,甚至有可能引起外交紛爭的,那麼為什麼還拍,還能通過!拍片的和審片的,漿糊夠用嗎?
3. 電影《我的戰爭》中孫北川死了嗎
《我的戰爭》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鏈接:https://pan..com/s/1Sn4nb_ss0bBkDO6AAm1w8w
提取碼:p0dp
抗美援朝4大戰役時期,中國有這樣一支英武勇猛的志願軍,他們為了保衛國家毅然決然遠赴他鄉,在並肩作戰的日子裡一起經歷生死,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感。孫北川(劉燁飾演)是這支隊伍的核心首領,他身經百戰、個性粗獷但心地善良,在戰場上向來無所畏懼,而遇見文工團隊長孟三夏(王珞丹飾演)之後,這份勇猛又多了一層責任感。
4. 作文 《我的戰爭》觀後感
觀看這部電影《我的戰爭》更多的是體會到戰爭的殘酷,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災難,人類要遠離戰爭,才能追求和平安寧,才能有和親人團圓的溫馨畫面。
朝鮮戰爭是人類戰爭史上以弱克強的少有典型案例,場面宏大,殘酷血腥,震撼人心。這場戰爭無論截取哪一個片段都是震撼人心的。影片采擷了幾個戰爭場面,表現出了人類的共同情感:親情、戀情、友情、鄉情在殘酷的戰爭面前受到的沖擊與考驗。人們渴望這些情感,卻被戰爭無情剝奪。
在兩山夾一谷之間,美軍的先進的坦克轟轟駛來,面對精良裝備,我們手上的簡陋裝置撼動這個龐然大物?孫北川這個九連連長,在觀察完地形後,冷靜、果斷地說炸掉山頭,讓山上的石頭自動滾到山谷,擋住坦克的去路,就可以把美軍牽制,通過這個具體細節的描寫,我們看到了「老爹」這個老兵油子,平時說話都一針見血,他說他是爆破專家,孫北川惦量了一下,同意了讓他去完成這個艱難的任務。他背著那麼沉重的炸葯包,在陡峭的山上,給人感覺「風燭殘年、風雨飄搖、命懸一線」,他哼著小曲,小曲回盪山谷,以驅散他內心的恐懼,表達他的思鄉情懷,在扣人心弦的一幕幕之後,他和兒子在懸崖中爬了上來。美軍的精良坦克被飛下的亂石重重砸毀,以弱克強的神話就此書寫。
影片有幾處美軍的特寫鏡頭,在當下的世界格局,用電影鏡頭,用歷史的真實瞬間呈現戰爭的真實畫面——也許導演另有用意吧。美國是世界上無可撼動的霸主嗎?那麼瞧瞧你們在歷史上曾經的表現吧!雖然我們打贏了這場戰爭,但「一將成名萬骨枯」,那些無名的屍骨,遍野的忠魂,一座座無字的豐碑樹立在了異國他鄉。誠如孫北川在犧牲前的那句話:將來有人記得我們嗎?戰爭,我們要銘記。銘記是為了更好地壯大我們自己的國家。
而今,沒有硝煙的戰爭更要引起我們的警覺。文化侵略、精神腐蝕、物質利誘……,何嘗不是我們在朝鮮戰爭後的又一攻堅堡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