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安傑伊·瓦伊達的著名的「戰爭三部曲」
《一代人》、《下水道》、《鑽石與灰燼》被稱為瓦依達的「戰爭三部曲」,這是他的早期代表作,同時這三部曲奠定了他在當代波蘭電影中舉足輕重的地位。隨後一段時間,瓦依達成立了創作集體,仍舊堅持反映波蘭的現實,向政府傳達人民的呼聲。
但真正使瓦依達獲得世界關注的是他的兩部所謂的「政治影片」,即1976年的《大理石人》和1981年它的續集《波蘭鐵人》。在西方,瓦依達的這兩部影片幾乎無人不曉。《大理石人》曾榮獲1978年戛納電影節的「國際影評獎」;《鐵人》則獲得1981年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影片與波蘭現實的政治生活密切相關,被稱為波蘭「道德焦慮影片」的代表作。這兩部影片起用了同一套演員及創作班底,達到了藝術性與思想性的完美結合。
『貳』 馮小寧導演的戰爭三部曲
馮小寧導演的戰爭三部曲是《紅河谷》《紫日》《黃河絕戀》。
1,《紅河谷》
《紅河谷》,是1996年上映的一部歷史劇情類電影,該片由馮小寧執導,寧靜、邵兵、多布吉、應真等共同出演。影片講述了以20世紀初的中國西藏為背景,演繹了一段漢藏兒女生死相依的愛情故事和並肩抗戰的英雄傳奇的故事。
2,《紫日》
《紫日》是由馮小寧自編自導,富大龍、前田知惠、安娜·捷尼拉洛娃聯合主演的戰爭劇情片,該片於2001年4月11日在中國上映。該片以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為背景,講述三個不同國籍的青年,在經歷了重大的生死考驗後,如何從敵對變成朋友的故事。
3,《黃河絕戀》
《黃河絕戀》是由上海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戰爭愛情影片,由馮小寧執導,寧靜、保羅·克塞、王新軍、塗們等主演,於2005年9月29日在匈牙利上映。該片講述了八路軍為護送美國飛行員歐文到根據地,一路上與日本鬼子不斷斗爭的故事。
(2)戰爭三部曲電影擴展閱讀
1,《紅河谷》劇情介紹:一個漢人男子(邵兵飾)救下了被鄉民准備供奉給雨神的女子(應真飾),兩個人一起流落到了一個藏族部落,開始了他們新的生活。在這里,他們認識了美麗的藏族公主(寧靜飾)。
後來,英國探險隊在雪山遇險,瓊斯(尼克飾)和羅克曼(波爾飾)也被藏民救下,留在西藏修養。在這段時間的相處中,他們跨越了民族和膚色,培養除了深厚的感情。
不久,傷養好後,英國人也離開了。沒想到再一次重逢居然這么快,而且,是以這么一種殘酷的方式。為了各自的信仰和立場,曾經的朋友站在了對立的兩邊,只有巍巍的雪山默默的見證著這一切。
2,《紫日》劇情介紹:二戰即將結束時,忠厚老實的中國老百姓楊玉福(富大龍)被蘇聯紅軍從日本人的屠刀下救出。向後方轉移的路上,蘇軍誤入日軍軍營,一場激戰過後,楊玉福和女軍醫娜佳(安娜•捷尼拉洛娃)逃進林區,碰上與日軍失散的少女秋葉子(前田知惠)。
由於一直被灌輸軍國主義思想,秋葉子一心要置楊玉福和娜佳於死地。幾次險境過後,娜佳無法忍受秋葉子的作為,讓楊玉福殺了她,但後者不忍下手。
茫茫林區里,語言不通的三人經過一系列磨難,漸漸產生情誼,秋葉子意識到自己之前行為的荒謬,展露出純真一面。然而,歡笑只是暫時,戰爭並沒將他們遺忘,悲劇在不久後發生。
3,《黃河絕戀》劇情介紹:二戰後期,盟軍飛行員歐文(Paul Kersey)因飛機被日軍軍艦擊中被迫降落在長城腳下,生命危急之際,他被八路軍和當地老百姓救下,不久,戰士黑子(王新軍)和懂英文的女軍醫安潔(寧靜)奉命護送他前往根據地。
為渡過黃河,黑子先帶歐文和安潔潛回他的家鄉,徒生波折險些喪命。通過與安潔的交流,歐文對中國有了更深的了解,他漸漸愛上美麗、聰慧、堅強的安潔。黃河近在眼前,就在他們以為可以順利渡過時,日軍突至對他們進行了瘋狂的阻擊。
『叄』 美國內戰三部曲 電影
1、《我們曾是戰士》該片改編自哈爾·摩爾與約瑟芬·蓋洛威合著的回憶錄《一個美國大兵親歷的越南戰爭》,講述了1965年越戰初期,美軍入侵越南中部高地德浪河谷時所發生的真實故事,即德浪河谷戰役。
2、《葛底士堡》葛底士堡之戰是整個美國南北戰爭的轉折點。在此役的開始,南方部隊統帥李將軍意圖北上,希望以此次戰役來激發北方的和平意願。
或者至少阻止北方聯盟統一南方的企圖。他率領75000南方將士北上,在葛底士堡附近正碰上北方聯邦由梅德將軍率領的97000士兵,雙方就此展開一場惡戰。
3、《眾神與將軍》該片根據傑夫·沙拉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幾位傳奇般的將軍率領著各自的軍隊,為了自由和理想而英勇作戰的故事。
(3)戰爭三部曲電影擴展閱讀
1、《我們曾是戰士》由派拉蒙影業公司發行的戰爭片,由蘭道爾·華萊士自編自導,梅爾·吉布森主演,於2002年3月1日在美國上映。
2、《葛底士堡》為一部戰爭、紀錄片,由羅納德·麥克斯韋爾導演,湯姆·貝倫傑、馬丁·西恩、斯蒂芬·朗恩、傑夫·丹尼爾斯、理查德·喬丹主演。
3、《眾神與將軍》是由羅納德·F·麥克斯維爾執導,傑夫·丹尼爾斯、羅伯特·杜瓦爾、斯蒂芬·朗、米拉·索維諾主演的戰爭電影,於2003年2月10日在美國上映。
『肆』 戰火無情人有情!細數10大經典戰爭電影都有哪些
雖然中國電影問題重重,戰爭片在電視劇領域,抗日神劇已經成為笑話的存在。但並不代表,中國並沒有好的戰爭電影。
第1:首推的《大決戰三部曲》
小成本戰爭片,《我不是王毛》和《捍衛者》也都非常不錯。
未來的國產戰爭片,最值得期待的,還是導演了《老炮兒》的導演管虎,執導的最新戰爭大片《八佰》,希望是中國戰爭片又一個高峰。
更多關於戰爭片的問題,歡迎大家關注和討論!!!
『伍』 大決戰~大轉折~大進軍三個系列電影的歷史時間順序是什麼
解放戰爭的歷史時間順序是大轉折、大決戰、大進軍。
大轉折講的是1947年7月為扭轉戰局,劉鄧大軍南渡黃河,挺進大別山的故事;
大決戰講的是1948年10月到1949年2月國共的三大決戰;
大進軍講的是在三大戰役之後,1949年4月第二次國共和談破裂,二野三野百萬大軍渡過長江。
(5)戰爭三部曲電影擴展閱讀:
大轉折共兩部分別是《大轉折之鏖戰魯西南》、《大轉折之挺進大別山》。
1946年6月,國民黨大舉進攻中原解放區,內戰爆發。第二次國共合作宣告破裂。
1947年中國革命處於危機關頭,為粉碎國民黨軍隊對陝北和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為了扭轉戰局,劉鄧大軍南渡黃河,挺進大別山,在艱難的作戰環境中,實現了黨中央的戰略意圖,使解放戰爭形勢發生了根本性轉折,人民解放軍開始轉入戰略進攻階段的故事。
《大決戰》三部,分為 《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三部。
1948年3月,為適應解放戰爭形勢的發展需要,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領中共中央機關和解放軍總部離開陝北,來到河北西柏坡村,與劉少奇、朱德率領的中央工作委員會相會合,在這里共同指揮南北兩線五大戰場。開始了決定中國命運和前途的戰略大決戰,同時也是震驚世界三大戰役。
《大進軍》是一部解放戰爭歷史巨片,全景再現解放戰爭,它包括:
1、大進軍《解放大西北》(上、下集)2碟;
2、大進軍《席捲大西南》(上、下集)2碟;
3、大進軍《南線大追殲》(上、下集)2碟;
4、大進軍《大戰寧滬杭》1碟 。
在三大戰役結束後,1949年4月1日,中國共產黨代表團與南京國民黨政府代表團在北平開始談判,談判破裂以後中共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和朱德總司令遂向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奮勇前進,堅決、徹底、全部、干凈地消滅一切敢於抵抗的國民黨反動派。
『陸』 斯皮爾伯格戰爭三部曲是哪三部
斯皮爾伯格戰爭三部曲是:
1、《拯救大兵瑞恩》
該片描述了諾曼底登陸後,瑞恩家4名於前線參戰的兒子中,除了隸屬101空降師的小兒子二等兵詹姆斯·瑞恩仍下落不明外,其他3個兒子皆已於兩周內陸續在各地戰死。
2、《辛德勒的名單》
該片改編自澳大利亞小說家托馬斯·肯尼利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一名身在波蘭的的德國人辛德勒,在二戰時僱用了1100多名猶太人在他的工廠工作,幫助他們逃過被屠殺的劫數。
3、《戰馬》
影片以一匹名叫喬伊的農場馬的視角展開,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一個英國農場少年艾伯特的父親為了維持農場,無奈之下將喬伊賣給軍隊,為前線運送軍火物資。艾伯特和他心愛的馬不得不分離,但他們被分離的命運又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又重新交織在一起的故事。
《戰馬》跟《辛德勒的名單》、《拯救大兵瑞恩》不一樣的是,導演把這部的背景放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在20世紀的初期,在戰爭中,最主要的代步工具還是馬。在這部影片以前,沒有哪部戰爭片是以一匹戰馬的視角來拍攝的,就這個方面,影片的切入點無疑是非常的新穎。
(6)戰爭三部曲電影擴展閱讀: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是一位人情味十足的導演,總是對大眾抱有關懷意識。而他的電影也總能蘊含著對生活富有哲理的思索以及對人類生活狀態和最普遍情感的反思與關懷,直白地展露人類的內心世界。
人性的善惡,對美好生活的夢想和追求,都在他的作品中被發揮得淋漓盡致。斯皮爾伯格內心最重要的兩個方面是孩子似的冒險幻想和沉重的人類使命感。前者是他浪漫的感性,後者則是他縝密的理性;前者刺激觀眾的感官,後者構建觀眾的靈魂。
『柒』 南北戰爭三部曲,哪三部
[戰爭、信仰與人性]
什麼是戰爭?在《我們曾是戰士》中,梅爾吉布森對她的小女兒說:"戰爭,
就是一幫人想要另一幫人的性命。"但實際上,很多戰爭並不是完全只為了要對方
的命;或者說一開始的時候並不是一定要做到那樣極致。
然而,戰爭又確實是因為大家想要某種東西而引起的,不管是因為大家想要同
一樣東西,還是因為想要不同的東西;如果都象真正的佛教思想一樣,視萬物為空
,那就沒什麼戰爭可言了。縱觀人類戰爭史,一個有趣的現象便是,我們的戰爭已
經由爭同一個東西,發展到了爭著要不同的東西;由外在物質的沖突,變化到內在
信仰的沖突。比如說人類的祖先們可能由於爭一頭在野地里跑得正歡的野豬就發動
起兩個部落之間的戰爭,而二戰以後,我們看到了越來越多的由於意識形態、信仰
不同而引起的戰爭。西方學者亨廷頓同志更是叫囂:下一次世界大戰(如果會發生
的話),很可能緣起於兩種文明之間的沖突;比如說,最有可能起沖突的便是基督
教文明和伊斯蘭教文明之間。
這里要順便提醒各位的是,別以為亨廷頓的預言很快就要在中東變成現實。至
少目前看來,信仰只在此次沖突中占很小的部分,可能的經濟、政治利益還是最根
本的動機,算是處於從最外在的野豬到最內在的信仰核心的過渡層次戰爭。不過,
野豬也罷,信仰也罷,總要我們在乎才能因此打得起來。在乎的東西就關繫到利益
問題,就關繫到人們怎麼設定利益的問題,從而也就關繫到人性。人性往往被戰爭
的殘酷所凸顯。首先,如何看待自身利益和他人利益,這本身就是反映人性的一個
最基本的因素。硬要將別人的據為己有,或者硬要為不同的信仰爭個你死我活,這
不能不說是人性的悲哀之一;其次,即使在利益問題上彼此不能達成共識的前提下
,戰爭也並不是解決利益沖突的最好辦法,至少沒有理由一定要犧牲人類自身的性
命。說是為了人類自身的利益,結果卻要了人類自身的命,這種人性也是夠諷刺的
。最後,在戰爭的過程中,雙方士兵並沒有直接利益沖突,說不定在正常情況下完
全可以成為好朋友、戀人什麼的,但是一到戰場上,你不殺對方,就很可能被對方
殺,所以你必須殺對方。人人都試圖保全生命,結果卻是屠殺生命,這才是人性最
大的悲哀。從這個意義上說,戰爭永遠沒有勝利者,人類因戰爭而可悲。
沒有人敢說他不關注人性,因此戰爭最受人關注。人們越是想了解人性,越是
想阻止人性的悲哀,就越是研究戰爭。因此,就有了汗牛充棟的戰爭著作和戰爭電
影。下面我們要說的,就是一場影響了美國命運的戰爭:美國內戰,俗稱"南北戰
爭",以及一部電影史上第一次全景記錄這場戰爭的電影及其續集。
[《葛底士堡》:內戰風雲錄]
如果請教美國電影人士,問他們拍得最好的一部反映內戰的影片,他們很可能
首先會說《光榮》,然後才提到《葛底士堡》(Gettysburg)。但如果問美國歷史學
家,反映內戰最真實、最宏偉的一部影片,那他們絕對是首選《葛底士堡》。如果
要評選唯一的內戰史詩片,那入圍的只可能是《葛底士堡》。該片以其全景式的歷
史畫面,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刻畫,真實的戰爭場面,深刻的人性思考,當然,還
有它那4小時21分鍾的長度,給人以異常震撼的感覺。
既然是全景式的戰爭史詩片,一些歷史常識是必要的。葛底士堡一戰是整個南
北戰爭的轉折點。在此役的開始,南方部隊統帥李將軍意圖北上,希望以此次戰役
來激發北方的和平意願,或者至少阻止北方聯盟統一南方的企圖。他率領75000南
方將士北上,在葛底士堡附近正碰上北方聯邦由梅德將軍率領的97000士兵,雙方
就此展開一場惡戰。
這場戰役正式從1863年7月1日開始,共持續了三天。這一戰不僅是南北戰爭中
雙方投入兵力最多、傷亡最大的一場戰役,同時也是北美大地上有史記載以來規模
最大的一場戰斗。在葛底士堡方圓不到25平方英里,人口不足2400人的小鎮轄地,
集結了雙方近172000士兵和634門大炮;總共約569噸火葯被消耗在這三天的戰斗中
,當戰斗結束後,殘破的戰場上還剩下超過5000匹戰馬的遺體。戰斗中雙方共傷亡
約51000人,其中北方聯邦23000人,南方邦聯約28000人。盡管這場戰斗只屬於典
型的遭遇戰,它既沒有實質上結束整個南北戰爭,也沒有達成雙方的任何戰爭意圖
,但它仍然被歷史學家們視為美國內戰史上最偉大的戰斗之一。葛底士堡一戰之後
,南方李將軍的部隊無論是肉體上,還是精神上都極端疲憊,李將軍本人從此也再
沒動過主動北上出擊的念頭。盡管之後內戰還持續了兩年,南方邦聯也從未從此戰
失敗的陰影中擺脫出來。
同原著小說一樣,電影並沒有僅僅關注於戰爭的場面描寫,而是更多地著墨於
人物的刻畫。尤以對李將軍的塑造很是傳神。盡管南北戰爭最後是李將軍戰敗了,
但在美國人民心目中,他仍然是個大英雄,而且是最為人們樂道的一個人物,風頭
甚至蓋過後來北方聯盟的常勝將軍格蘭特,這當中,也許有對他堅持自己理念和對
國家忠誠的一種同情吧。飾演李將軍的,是我們熟悉的老演員馬丁·辛,他在《現
代啟示錄》中塑造的靈魂逐漸被戰火吞沒的軍人形象乃銀幕經典。在《葛底士堡》
一片中,他塑造的李將軍智勇仁厚,堅強過人,又很好地把握了歷史人物的內心沖
突,深得歷史學家和觀眾們的雙重贊賞。此外,理查德·喬丹和傑夫·丹尼爾斯的
表演也獲得幾乎一致的肯定。
雖然影片大部分場景表現人物之間的對話和內心沖突,但戰爭場面依然拍得真
實而有氣勢,大量長鏡頭下的畫面,顯得格外悲情而壯麗,和整部影片的風格水乳
交融。當然,也有部分觀眾對該片很不滿,他們多是認為影片實在是太冗長了,許
多將軍的長篇演講什麼的根本不用全表現出來,還有一些人物的對話都嫌羅嗦;一
部分人對伴隨98%電影長度的配樂也有小小的意見,再有就是可能由於資金的原因
,一些觀眾看出片中演員的假鬍子看起來假得太明顯。
《葛底士堡》一片據說本來目的是作為電視電影的,就象去年的《兄弟連》一
樣,後來導演還是決定上院線發行。該片製作費依當年的價格為2500萬美元左右,
最後的票房為1000萬左右。估計是影片那4個多小時的長度和沉重瑣碎的風格阻礙
了觀眾的步伐。
[作為續集的前傳:《眾神與將軍》]
《眾神與將軍》(Gods and Generals)名為《葛底士堡》的續集,其實是一部
前傳,算是趕了當今前傳續拍的潮流。本片幾乎完全由《葛底士堡》原班人馬演出
,只不過扮演傳奇李將軍的,已由馬丁·辛改為另一奧斯卡級的老演員羅伯特杜瓦
爾擔任,而導演、攝影等幕後人員則基本不變,因而可以推斷是和《葛底士堡》同
一風格的。
既然是前傳,講述的自然是發生在葛底士堡戰役前的南北戰爭的故事。按照導
演兼編劇羅納德·麥克斯韋爾一貫的風格,少不了對這開始兩年的著名戰役作一番
詳盡描述。因此,為了更好地了解劇情,我們也有必要對這些戰役作一些勾勒。
美國內戰的第一場主要戰斗發生在弗吉尼亞的曼薩斯,因而這場戰斗經常被歷
史學家們稱為"曼薩斯第一之戰"。從整個內戰的尺度來衡量,這第一場主要戰斗都
比較小兒科,雙方似乎是在試探對方的實力,因此沒有投入很多兵力。當時北方軍
隊是處於麥克道威爾將軍的領導之下,而南方的李將軍並沒有實際指揮這場戰斗,
因此南方的軍隊看起來非常鬆散。但最後這一役還是南方軍隊贏了,他們突破了北
方軍的防線並導致北方士兵如野牛般集體慌亂逃竄。這一戰役也因此有了個外號:
"第一輪牛奔"。
趁曼薩斯一戰獲勝之後,李將軍決定向北挺進馬里蘭州(這是他第一次主動北
伐),不料作戰計劃落入了北方軍隊之手,雙方又在靠近安鐵坦小溪的一個叫沙布
斯堡的地方展開了激戰。北方盟軍以三比一的優勢兵力強攻李將軍的部隊,結果南
方軍隊不得不敗退。1862年9月17日的這場戰斗是整個南北戰爭中單日傷亡最多的
一天,共造成雙方23582名士兵傷亡,北方軍略多,堪稱是美國歷史上最血腥的一
天。由於此戰的失利,本來想渾水摸魚的大不列顛推遲了對於南方邦聯政府的承認
。同時,本次戰役還有另一個最具歷史意義的後果:林肯總統藉此機會推出了《奴
隸解放宣言》。
時間到了1862年11月,由於不滿意北方軍總指揮麥克林納的無能,林肯新啟用
了伯恩塞得將軍,後者自然感恩圖報地發起了志在必得的冬季攻勢,結果在弗雷德
里克堡這一戰略要地與李將軍的部隊打了一場惡仗。在這場戰斗中,北方軍士兵人
數依然壓倒南方軍,但指揮和溝通實在是很混亂,雖然伯恩塞得對南方軍駐守的弗
雷德里克堡發起了不間斷的多達14次的猛攻,仍然沒有沖破南方陣線,最後只能無
功而返。這場戰斗可以說南方軍全面勝利,他們造成北方軍多達13000人的傷亡,
而己方僅損失約5000左右。此役過後,北方軍士氣急劇下降,而南方盟軍的士氣則
達到了頂點。
為了整頓士氣,北方軍又換了約瑟夫胡克將軍作總指揮,誰知仍然不管用。
1863年4月底5月初的十來天時間里,在11500對60000的優勢兵力狀況下,北方軍還
是在查斯諾斯威爾打了個大敗仗,損兵折將17000餘。本次戰役一般被認為是南方
李將軍最偉大的勝利,但他這個勝利也來之不易,不僅南方也損失了約14000士兵
,而且損失了外號"石牆"的傑克遜將軍。一部分歷史學家甚至認為傑克遜將軍的意
外犧牲才是整個南北戰爭的真正轉折點。
『捌』 求 斯皮爾伯格戰爭三部曲的詳細信息,最好有影評 注重感想的,越多越好
《拯救大兵瑞恩》:真正的戰爭片是讓觀眾感到有人對自己射擊。斯蒂文·斯皮爾伯格的這部電影詮釋了這句話,記得這部電影是小時候在一個還沒通電的小山村看的,看過之後也許不是太懂,但當時留給我的震撼還是很大的,很多年後,再找出來,在那些特寫鏡頭的士兵的臉上,我看到了滄桑,看到了戰爭的殘酷。
畫面看上去有種紀錄片的效果,以至於讓人沉侵在裡面,那感覺是很真實的,哨聲一響,彷彿自己也變成一名戰士,要去搶灘,不想去,卻不得不去。死亡是可怕的,斯皮爾伯格前輩呈現的死亡,不像其他電影,彌留之際還有掙扎,電影里的死亡來的很快,一個一個倒下,沒有垂死反戈,生命,一秒鍾,或者幾秒鍾,那麼的脆弱。印象很深的一個片段是一個士兵在臨時之前叫的那聲媽媽,當時我哭了。厭惡戰爭,慘絕人寰的戰爭,已找不到詞來形容當時自己心裡的憤慨。包括現在回想亦是如此。每一個戰士的死都能夠引起觀者心理上極大的感觸。作為一個中國人,聯想到抗日戰爭時期的那些無辜受難者,還有那些為保護家園犧牲的英雄們。還有對日本鬼子深深的痛恨。
我們內心都有一塊凈土,希望以後這個世界上永遠不要有戰爭。
《辛德勒的名單》:沒有華麗的渲染,3個小時,每一分鍾都值得細細品味。整部電影中,只有蠟燭和小女孩的衣服是紅色的,沒有大場面的戰爭場面,用黑白鏡頭,突出了納粹的陰暗,整個電影也許只有兩個字能探討,那就是人性。也許看到一半就不想再看下去,也許會淚流滿面,我是一個淚腺非常發達的人,在那個屍體車上,看到小女孩紅色衣服的時候,我哭了,很久很久,帶給我的不止是感動。
爭總是凸顯出人的黑暗面,不會激發出人的光明面。只是主角辛德勒自己說的,然而他的行動卻推翻了這個觀點,一份名單,代表生命。他一直後悔當初的揮霍,也許現在就能多救幾個人,但是哪怕是救下一個人,那便是救下了全世界。這是人性的光輝。每一個人,心裡都有一份人性。世界上沒有壞人。其實戰爭史上,用自己的生活拯救千萬條人命的人不在少數。向每一個這樣的英雄致敬。希望沒有殺戮。沒有戰爭。沒有掠奪。沒有強權。 但是希望只是希望。這種事情,每天都在上演。也許不是赤裸裸的。但是卻存在每一個國家。每一個地區。人真可悲。強。正如辛德勒說沒有這雙手,你們哪來的子彈?那些吃百姓卻欺壓百姓的人,人性呢?正如辛德勒質問那個士兵:沒有這雙手,你們哪來的子彈?
《戰馬》:沒看~-0 -不知。
都是自己親手寫的。雖然不是很好,但是是真是感受。
『玖』 全面展現解放戰爭三大戰役的電影
全面展現解放戰爭三大戰役的電影是《大決戰》
相關介紹:
《大決戰》是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關於解放戰爭時期三大戰役的系列電影,分為 《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三部,三部電影以宏偉逼真的氣勢再現了解放戰爭中三次決定性的偉大戰役。
《大決戰》三部曲作為中國電影史上最為恢弘的戰爭史詩,在電影、軍事、文化教育等多個領域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套電影全景地展示了那場決定中國命運的偉大決戰。
(9)戰爭三部曲電影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1.遼沈戰役:
1948年3月,為適應解放戰爭形勢的發展需要,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領中共中央機關和解放軍總部離開陝北,來到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與劉少奇、朱德率領的中央工作委員會相會合,在這里共同指揮南北兩線五大戰場。
2.淮海戰役
在遼沈戰役打響的同時,劉伯承、鄧小平、陳毅遵照中央軍委的指示,著手策動淮海戰役。
3.平津戰役
1948年秋,國民黨華北「剿總司令」傅作義,以防守平津的重要意義說服了蔣介石,將自己所指揮的60萬軍隊留在了華北,並取得了國民黨在華北的黨政軍及經濟大權。
『拾』 有什麼好看的二戰電影,推薦一些
好看的二戰電影有:《拯救大兵瑞恩》、《敦刻爾克》、《至暗時刻》、《珍珠港》、《鋼琴家》、《沉靜如海》。
1、《拯救大兵瑞恩》
電影描述諾曼底登陸後,瑞恩家4名於前線參戰的兒子中,除了隸屬101空降師的小兒子二等兵詹姆斯·瑞恩仍下落不明外,其他3個兒子皆已於兩周內陸續在各地戰死。美國陸軍參謀長馬歇爾上將得知此事後出於人道考量,特令前線組織一支8人小隊,在人海茫茫、槍林彈雨中找出生死未卜的二等兵詹姆斯·瑞恩,並將其平安送回後方。2014年12月17日,影片入選2014年美國「國寶影片」名單。
6、《沉靜如海》
改編自法國作家Vercors的同名小說。影片講述的是一個法國老人和他的侄女住在石築的古老樓房裡。老人和他的侄女共同生活。法國淪陷了,他們的一部分房屋被一個德國軍官徵用。平靜的生活被破壞了,然而,那個德國軍官看來是彬彬有禮的。他說的第一句話是:「對不起。」面對老人和少女的抗拒性的沉默,他露出了嚴肅的微笑:「對於那些愛祖國的人,我是十分尊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