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災難電影的反映的主題
以對人類造成巨大災難的天災人禍為題材的影片。一般渲染驚心動魄的災難,以刺激觀眾的恐懼感,也有的表現擺脫災難的方法,戰勝或躲避災難的智慧,或宣揚非理性的宗教解救等。災難片已有很久歷史,70年代攝制尤多,如日本影片《日本沉沒》。
B. 電影的主題有哪些
1,動作主題
動作片(Action Films)又稱為驚險動作片(Action-Adventure Films),是以強烈緊張的驚險動作和視聽張力為核心的影片類型。具備巨大的沖擊力、持續的高效動能、一系列外在驚險動作和事件。
2,奇幻主題
奇幻電影,這類型的電影都大量的包含魔法、超自然現實事件、或是幻想生物如龍、半獸人以及幻想世界如魔戒中的中土。
3,喜劇主題
喜劇片是電影的一種類型,其中主要強調的是幽默。《電影藝術詞典》對喜劇片的定義是:「以產生結果是笑的效果為特徵的故事片。
4,恐怖主題
恐怖電影,以製造恐怖為目的的一種影片。故事內容荒誕離奇,引起恐怖。如描寫鬼怪作祟、勾魂攝魄,描寫兇猛動物噬人等等,使觀眾毛骨悚然。
5,愛情主題
愛情電影指的是那些中心劇情主要圍繞著故事主角戀愛關系發展的電影。該類電影常見的主題是,電影中的角色們基於相互間新發現的魅力而作出相應的決定。
C. 何謂後現代主義(一些外國電影反映的主題)給具體論述.
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是一個從理論上難以精準下定論的一種概念,因為後現代主要理論家,均反對以各種約定成俗的形式,來界定或者規范其主義。後現代主義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後被神學家和社會學家開始經常使用的一個詞。起初出現於二、三十年代,用於表達要有必要意識到思想和行動需超越啟蒙時代范疇。而現在成了:一切都是凌亂的,沒有中心。一些人認為後現代主義是基督教世界的終結。
從形式上講,後現代主義是一股源自現代主義但又反叛現代主義的思潮,它與現代主義之間是一種既繼承又反叛的關系;從內容上看,後現代主義是一種源於工業文明、對工業文明的負面效應的思考與回答,是對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剝奪人的主體性、感覺豐富性的死板僵化、機械劃一的整體性、中心、同一性等的批判與解構,也是對西方傳統哲學的本質主義、基礎主義、「形而上學的立場」、「邏各斯中心主義」等的批判與解構;從實質上說,後現代主義是對西方傳統哲學和西方現代社會的糾正與反叛,是一種在批判與反叛中又未免會走向另一極端——懷疑主義和虛無主義——的「過正」的「矯枉」。
Postmodernism
Writing from the 1960s forward characterized by experimentation and continuing to apply some of the fundamentals of Modernism, which included Existentialism and alienation. Postmodernists have gone a step further in the rejection of tradition begun with the Modernists by also rejecting traditional forms, prefering the anti-novel to the novel and the anti-hero over the hero. [編輯本段]後現代主義產生與發展後現代主義產生於20世紀60年代,80年代達到鼎盛,是西方學術界的熱點和主流。它是對西方現代社會的批判與反思,也是對西方近現代哲學的批判和繼承,是在批判和反省西方社會、哲學、科技和理性中形成的一股文化思潮。 [編輯本段]後現代主義產生的社會歷史背景科技和理性的極端發展及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科技和理性的負面效應得以充分展現正是藉助了自然科學的建立,西方資本主義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並把科技推向了極端。資產階級一方面依靠科技建立了龐大的工業生產體系,推動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把科技和理性變成了獲得私利和殖民掠奪的工具。從而使國內的危機和矛盾不斷激化,也加深了各資本主義國家瓜分世界市場中的不平衡狀況,最終導致世界大戰的爆發。在兩次大戰中,被現代科技武器滅絕的生命達到7000多萬。不僅如此,科技和戰爭之間還陷入了一種惡性發展之中,把科技和理性、西方社會和西方人推向了更加片面化、極端化和畸形化的困境。
人淪落為理性和機器的奴隸:科技本是為人造福的,理性本是人高於動物的本質特徵之一,然而,社會歷史和現實卻使科技和理性走向了人的對立面:理性變成了純粹的工具理性或科技理性,變成了部分人掠奪他人的御用工具;人道和人權也服從於工具理性,人從理性的主體和人道主義服務的中心對象的位置淪落為工具理性和機器的奴隸。這使得人們不得不用懷疑的眼光重新審視科技理性。
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經濟矛盾加劇,人們的生存狀態更加惡化:隨著西方社會的發展,管理和生產的高度機械化、科學化,社會生產和管理變成了更為龐大、嚴密和無情的機器體系,人成了這個龐大機器的一個部件,人們的生活、消費、思想觀念完全商業化了,並且為商業廣告、大眾傳媒所左右,人失去了主體性、選擇性,成為「單面人」(馬爾庫塞語),由工人和學生舉行的遊行示威時有發生,資本主義的社會矛盾和政治矛盾不斷激化。西方人在尼采喊出「上帝死了」之後,又不得不感嘆「人也死了」!
資本主義對自然的破壞越演越烈,威脅著人們生存的自然家園。:隨著工業的發展,一方面,人們受利益驅動大量開采自然,使很多非再生資源幾近枯竭;另一方面,大工業又產生大量有害物質和氣體,排放到自然界,進一步惡化了自然環境和人們的生活環境。自然界是人類的家園,是人的「無機身體」(馬克思語)。環境的惡化直接威脅著人們的生存本身。這引起了人們的強烈不滿和反思研究現代主義電影之後的電影美學思潮和傾向的批評理論。20世紀60年代以後,西方社會經歷了危機和動盪的時代,嬉皮士、反文化和性解放思潮的泛濫,反映了青年一代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憤懣、反抗和精神上的混亂。後現代主義就是這個時代的產物。美國波普藝術家理查德·漢密爾頓概括現代主義大眾文化的特點是:流行性、短暫性、可消費性、低成本、批量生產、青春性、詼諧、性感、炫奇弄巧、魅惑力和商業化。盡管電影中的「後現代」概念與「現代」概念的界線十分難以確定,因為電影藝術自身就是現代藝術或後現代藝術,但是,與現代主義電影迥然不同的另類電影為後現代主義電影批評提供了研究的對象。以反文化的立場顛覆傳統藝術電影的深度思考,以消費主義姿態拼貼五花八門的藝術技巧和手段,從蒙太奇轉向拼貼的電影語言,是後現代主義電影的標志。後現代主義電影理論認為,1968年後的法國電影,尤其是戈達爾的影片和德國導演讓—瑪麗·斯特勞布的若干影片,已經包含後現代主義電影的反叛精神和若干形式因素,如拼貼、隨意插入引文和照片、再現拍攝現場、加入電視采訪、直接面對觀眾宣講等顛覆傳統電影語言的手段。阿瑟·佩恩的《邦妮和克萊德》、阿侖·雷乃的《生活是部小說》、費里尼的《八部半》、安東尼奧尼的《一個女人的身份證明》,也可被認為是後現代主義電影的先聲。20世紀90年代,後現代主義電影來勢洶涌,後現代電影理論批評方興未艾。西班牙的佩德羅·阿爾莫多瓦,法國「新新浪潮」代表呂克·貝松、新巴洛克派雅克·貝內克斯和「新流行派」揚·庫南,美國的大衛·林奇、昆廷·塔倫蒂諾和科恩兄弟,英國的丹尼·波勒等是後現代主義電影的代表人物。他們的作品採用反常的情節結構、漫畫式的敘事基調、混雜的拼貼方式、電視廣告式的美學語言、黑色幽默的暴力詩學、反諷和滑稽模仿手法,所有這些都是後現代主義電影批評極力推崇的手段。後現代主義理論家哈桑在《後現代轉折》中列舉了現代和後現代的若干對立表現,可以作為認識後現代主義電影的參照:現代與後現代;浪漫主義,象徵主義,達達主義;形式——聯結封閉反形式,分裂開放;理念游戲;秩序無序;再現滑稽模仿;藝術品——完成作品行為藝術/即興表演;審美距離互動參與;整體解構;中心去中心;文本互文本;語義學修辭學;深層表層;詮釋反詮釋;敘事——恢弘歷史反敘事/具細歷史;大師法則個人語型;癥候慾望;類型變化;超驗反諷;確定性不確定性?碎片化;零亂化;經典性非經典性-種類混雜;狂歡;生殖的——兩性/同性關系;超越性;內在性;歷史性與非歷史性。
D. 如何分析一部電影的主題
恩..我覺得主題是突出中心思想的 然後你可以根據電影的內容、開頭、結尾。
人物的性情變化之類的情感變化 看下中心思想體現了一個怎樣的主題
E. 如何賞析一部電影賞析電影時要從哪些方面去理解電影所要表達的內容呢
正所謂,看電影,所以當然是從「看」,眼睛開始。動作片,那就緊緊的盯住他們的動作,情節片,那就要看他們的表情。但是,還要看到一點,那就是他們每個人物心。看上去很深奧,可其實並不難。電影為了表達出人物,演員們都會把表情盡可能的真實。好的演員,會把那個人物塑造得就像你身邊一個朋友一樣。通過他們的表情,就可以看得出人物的內心。是痛苦?掙扎?還是開心?幸福?跟著人物的內心,一起體驗電影的精彩,是再美妙不過的事了。
2
電影,不僅僅只是想讓我們看,還需要我們聽。傾聽什麼呢?配樂,人物說話的語氣,還有出現在其中細微的聲音。配樂可以說是一部電影的一大亮點,(比如宮崎駿電影中就出了很多大家都很喜歡的配樂,也讓我們記住了久石讓。)配樂,主要為了烘托氣氛的,成功的電影中成功的配樂,總能帶著大家一起進入電影,配合著人物說話的語氣,混合出或者悲傷,或者搞笑的情境。
3
我們要帶著我們的心去看電影,說的高雅些,就是欣賞。看懂了情節,聽著音樂,了解每個人物的心之後,總會有一些感慨。走馬觀花的同志會評價這是部好片還是爛片,而真的用心去體會的,會從電影中的人物看到一些社會現實,或者——自己的影子。也許是自己從前的夢想,也許是和其中某個人物相似的生活經歷。接著——會感情洶涌。那看電影的目的就達到了,給我們有些麻木的生活一些波瀾,一些感動,或鼓舞,或安慰的情感。記住一些事,忘記一些人,然後輕裝信心滿滿的繼續生活。
F. 電影希特勒的名單反映了什麼主題
小說描寫的是為了報答辛德勒的救命之恩,死裡逃生的波德克·菲佛伯格
(Poldek Pfefferberg)決定傾盡一生去講述辛德勒拯救猶太人的故事。1963年,菲佛伯格試圖與米高梅公司合作拍攝一部關於辛德勒的傳記片,但最終未能如願。1982年,澳大利亞小說家托馬斯·肯尼利在遇見菲佛伯格之後,出版了小說《Schindler's Ark》,一舉奪得布克小說獎(Man Booker Prize)。美國音樂公司(Music Corporation of America)總裁西德·謝恩伯格交給史蒂文·斯皮爾伯格一份《紐約時報》的書評,斯皮爾伯格被辛德勒的故事震驚了,甚至對小說內容的真實性提出置疑,他說:「是什麼驅使一個男人傾其所有去挽救那些無辜的生命呢?」產生濃厚興趣的斯皮爾伯格希望環球影業能買下小說的改編拍攝權,1983年初,斯皮爾伯格與菲佛伯格會面,菲佛伯格問道:「請問你准備什麼時候開拍?」斯皮爾伯格答道:「10年後。」
斯皮爾伯格不確定自己能否駕馭這部關於大屠殺的電影,曾試圖將影片讓給羅曼·波蘭斯基,不過波蘭斯基不願執導本片,因為他發現影片題材過於敏感,他的母親就慘死在奧斯威辛集中營的毒氣室里,而他本人也是克拉科夫猶太人區的倖存者,他希望執導屬於自己的大屠殺電影(2002年的《鋼琴家》)。另外,斯皮爾伯格還曾找到西德尼·波拉克和馬丁·斯科塞斯,不過他不願錯過這部警醒後代的作品,於是讓斯科塞斯執導了重拍版的《恐怖角》。比利·懷爾德也曾有意執導本片,以紀念他死在奧斯威辛的家人。在聽說波斯尼亞種族清洗行徑和大屠殺否認者的無恥言論後,斯皮爾伯格終於決定親自執導《辛德勒的名單》,因為新納粹主義在柏林牆倒塌之後開始日漸抬頭,而且斯皮爾伯格是猶太人後裔,在養育孩子時,他開始學會接受猶太人的傳統。西德·謝恩伯格同意拍攝《辛德勒的名單》,但前提是斯皮爾伯格必須先執導《侏羅紀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