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題材 > 梁兄電影主題曲

梁兄電影主題曲

發布時間:2022-07-04 15:31:14

① 電影南京南京中戲曲

越劇梁祝
祝英台唱段
歌詞如下
記得草橋兩結拜,同窗共讀有三長載, 情投意合相敬愛,我此心早許你梁山伯。 可記得,你看出我有耳環痕, 使英檯面紅耳赤口難開; 可記得,十八里相送長亭路, 我是一片真心吐出來; 可記得,比作鴛鴦成雙對; 可記得,牛郎織女把鵲橋會; 可記得,井中雙雙來照影; 可記得,觀音堂前把堂拜。 我也曾,留下聘物玉扇墜, 我是拜託師母做大媒; 約好了相逢之期七巧日, 我也曾,臨別親口許九妹; 我指望有情人終能成眷屬, 想不到美滿姻緣兩拆開。 梁兄啊! 我與你梁兄難成對,爹爹是允了馬家媒; 我與你梁兄難成婚,爹爹收了馬家聘; 我與你梁兄難成偶,爹爹飲過馬家酒; 梁兄啊!爹爹之命不能違, 馬家勢大親難退。

http://www.56.com/u54/v_NDMyMjU2NTg.html

越劇經典劇目
紅樓夢
血手印

② 愛情到底是什莫

前幾天我在身邊的人群中做過這樣一個調查,是幾個問題:你相信有「愛情」存在嗎?你身邊的人是否有人經歷過「愛情」?你認為自己曾經/將會經歷「愛情」嗎?你認為一定要有「愛情」才可以進入婚姻嗎?

幾乎各年齡段的人都對前三個問題做出了肯定的答案,而對最後一個則否定。那麼這說明什麼呢?現代人對「愛情」仍然充滿崇景,然而對待自己的生活卻開始功利現實。面對這樣的答案,是應當歡喜還是應當悲哀?

靜默之間,我突然在記憶中回望到了一些印象深刻的故事:一些曾經震憾了我也震憾了許多其他人的故事:

羅米歐與茱莉葉

也許他們是全世界最知名的一對情侶。很久以前的歐洲古堡之間,英俊的青年和美麗的女子偶然相遇,命運使他們一見鍾情,從此認定對方就是自己一生追尋的另一個部分。然而命運又拿他們開了一個很大的玩笑:他們分屬於兩個早有宿仇的家族,這兩個家族的人一見面就要互相殘殺,視對方為罪大惡極之徒。於是他們的悲劇就成為了命運的悲劇。他們無法結合,於是他們選擇了死亡:用毒葯濕潤自己的嘴唇,然後擁抱在一起。死亡成全了愛情。

多年之後,在世紀末的熒屏上,兩個與他們相同名字的年輕人重新演繹這段故事,流線型的跑車取代了快馬、精緻的手槍取代了長劍,然而悲劇還是一樣的悲劇,劇中人義無返顧地死去,台下的觀眾流下淚水。

後現代的愛情故事只是改變了某些道具,導演是否想用同樣的故事證明一下今天的人類,靈魂里流淌的依然是相同的的感情?這樣的求證同樣表現在下面這個故事裡。

泰坦尼克號

這艘多年前轟動世界的游輪以另外一種方式再次轟動了世界。這是一個貴族女子和一個平民青年之間的故事。貧窮的青年傑克,鬼使神差地贏得了踏上這條趨向死亡之路的豪華輪船的機會,並且與美麗、天真的羅絲相識。傑克使羅絲看到了另外一個陌生卻充滿動感的世界:沒有錦衣玉食,卻能夠不分彼此、嘻嘻哈哈、男女老少一起拉手跳舞。

與此相比,羅絲的未婚夫完全成了一個偽善的老古板,羅絲的家庭也成了阻擋女兒快樂的絆腳石。兩個年輕人終於陷入情網,大劫將至時,羅絲放棄逃生的權利奔回傑克身邊,而傑克則在冰海之中守候著羅絲的浮板直至最後一刻。

當我們聽到傑克對羅絲的最後要求「向我發誓,你絕不會放棄生存」時,沒有哪一個人不會為這忘我的愛戀而動容。也許每個人都渴望著被全心全意地愛著或者全心全意地去愛某一個人,因此大家從電影院中神情肅穆地走出,心中回盪著那支悠遠的主題曲。我們沒有必要疑問羅絲是否會隨著傑克去過貧民窟中的日子,死亡再次成全了愛情,使它純潔高遠,不著人間煙火。當然這樣的故事絕不止發生在外國的電影上面,我們也有自己的經典情侶,比如梁山泊與祝英台。

化蝶

大約沒有哪一個稍有年歲的中國人不知道這兩個字。傻乎乎的梁兄說什麼也搞不明白整天和自己朝夕相處的賢弟竟是個美嬌娥,弄得對方不得不假託給他介紹對象將「小九妹」也就是自己放進他心裡。不料英台的爹亂點鴛鴦譜將女兒另許他人,鬧得一樁喜事成喪事,梁山泊與祝英台雙雙殞命。

這個充滿了順從的故事太過悲哀,於是善良的老百姓重新給做一個結尾:石冢突然洞開,一對蝴蝶從中飛出,翩然起舞,有情人終於相伴相依,從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傳說已經如此美好,但到了幾年前有人對這個結尾也不滿意,於是就讓梁山泊練成了劍仙,最後將情敵打一個落花流水――相愛的人雙雙攜手笑傲江湖,觀眾從劇場里出來喜笑顏開,從此忘記了這個故事。

然而憂傷的「化蝶」故事仍然有人在講述吧,至少有關於它的小提琴協奏曲有時還彌漫在耳邊。在傳說中我們欣賞為了「愛情」的無怨無悔,多年之後依舊如此。

問世間,情是何物?

這一句元好問筆下的古詞,今天的少年卻大多是從一個叫做「李莫愁」的女子口中聽來。這個女子年輕時與陸展元曾經情定三生,卻不料後者移情別戀,於是恨郁於心,多年後殺死情人全家,而自己則天涯飄零。李莫愁的故事在《神鵰俠侶》里只是末節而已,但這一句詞卻深入人心,成為全書的精要所在。

金庸先生的許多小說都與愛情相關,但卻沒有哪一部像《神鵰俠侶》通篇圍繞盡是這個主題。小龍女和楊過半生的坎坷,都是為了長相廝守,最終這一願望雖然達成,卻也經歷了如許多的心酸與艱難。於是人們禁不住也要發出這樣的疑問:「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叫生死相許?」;也有許多人在私下裡問自己:「如果我是楊過,會不會等候那漫長的十六個年頭?」武俠小說是「成人的童話」。在現實中尋找童話世界中的一切似乎愚不可及,然而也許有一個地方還存在著虛無飄渺的幻想――互聯網,Internet。

迷失在現實與網路之間

有人將在網路上發表自己的文章比喻為「唱卡拉OK」,因為它的實現沒有任何阻礙(當然你得首先上網),也正是因此網上的文章尤其是小說簡直是數不勝數,想在這其中露一小臉實在是非常困難。不過1998年大家卻都熟悉了一個稱為「痞子蔡」的名字,熟悉了一篇叫做《第一次親密接觸》的小說。

「跟她是在網路上認識的……」

代號「痞子蔡」的他與代號「輕舞飛揚」的她在聊天室中相遇,從「浪漫」聊到「人性」,聊了許多許多話,聊了許多許多日子。終於他們見面了,她的美麗使他心嚮往之,她的憂傷又使他憐惜不已。他愛上了她,卻發現她原來身患絕症,在病床前,兩人一起度過了最後的美好時光。這是一個簡簡單單的愛情故事,文字甚至顯得很粗燥,然而它卻在網路上引起了那麼多人的共鳴,小說連載的過程中許多人寫信給作者要求他手下留情,不要讓輕舞飛揚死去。

為什麼會這樣?是否因為大家內心中都嚮往著,自己的生命中能有這樣一次的「輕舞飛揚」?渴望著網路上的傳奇,也進入自己的記憶深處?傳奇總是傳奇,普通人寄心於其中享受片刻的激情與浪漫,然後終究要回到現實之中。愛情是存在的,但愛情也是短暫的,今天的人都承認了這一點,於是婚姻與愛情劃開了界限。連小說電影與不能不面對這個事實。

「婚姻像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來,城裡的人想出去。」錢鍾書先生的小說寫成於四十年代,然而這一句話卻永不過時,多年之後許多人為電視劇里的方鴻漸叫好時,多半也是因為在自己的「日子」中感到了其中的甘苦。

方鴻漸是一個我們很熟悉的人:他不好也不算壞,有點小聰明有點私心也有點自憐;他追求著自己心愛的女子,但也並沒有對其他的女人深惡痛絕,最後又與另外一個人結了婚。在柴米油鹽中他進退無措苦惱萬分,懊悔自己選擇了這個女人選擇了結婚一頭扎進了一個亂糟糟的城堡。可是如果他沒有進「城」他又會怎麼想呢?我們大約也可以揣測。

方鴻漸進了城,他雖然一時無法適應但終究是會適應的,我們相信這一點。他所能做的是池莉在自己小說用的一個題目:「不談愛情」。但真能能夠乾乾脆脆地不談愛情嗎?生活中誰能做得這么瀟灑,於是在電影中也可以找到這樣一些充滿悵惘的場景,如夕陽下的那段麥迪遜之橋。

廊橋遺夢

生活平淡的家庭主婦弗朗西斯卡獨自留在家中,攝影記者羅伯特·金凱的車停在了門前,向她打聽麥迪遜橋的所在。兩個中年人相互結識了,而一束表達謝意的野菊花啟開了她對生命的新的想像,麥迪遜橋的夕陽中,他們彼此感受到與對方相處的無盡快樂。

然而家庭的責任使女主人公選擇了分離,以後的二十年中,她關注著他一切的情況,並在他死後仍延續著對他思念。當女主人公離開世界的時候,她在遺囑中要求子女們將她的骨灰撒在曼迪遜橋畔。

在許多現代青年的眼中,《廊橋遺夢》體現著正統乃至過時的婚姻觀念,然而弗朗西斯卡的選擇卻更接近中國中年觀眾的心態。婚外的戀情成長於復雜的社會網路之中,現實註定它將面臨重重的矛盾與阻礙,何去何從,選擇的困境其實就擺在某些人的面前。因此,不久前的一部電視劇才會在人們心中引起軒然大波。

牽手

「拾子之手,與子偕老。」這也許應該算是中國古代情人間的一句山盟海誓了,平平淡淡,但卻情意深遠。一對夫妻,能否牽著對方的手走過一生的坎坷?這簡單的願望,實現起來卻實在不那麼簡單。

夏小雪,一個普通的女人,她曾經美麗過,曾經是眾人追求的對象,但今天她已經是一個中年婦人。她掃地、做飯、帶孩子、照顧丈夫,她荒廢了自己的事業(當然大多數人也並沒有真正的「事業」),她認為自己已經為家庭奉獻了一切,她應該得到丈夫的回報。

鍾銳,一個普通的男人,有自己的事業追求,也為了這事業而焦頭爛額,他不熟悉家務,不知道自己的妻子每天在做什麼,在一切混亂中他只覺得她是天下最不理解自己一個,於是他開始躲避她。結果似乎是順理成章的。

年輕美貌的第三者出現,沒有介入柴米油鹽的她當然更加溫柔、瀟灑,困境中的中年的男人為之吸引毫無奇怪之處。新的愛情產生了,然而舊的婚姻卻無法立即完結,一切的矛盾由此而起,妻子、丈夫、情人、兒子、家人、同事,所有的相關者都糾纏其中。

鍾銳是否是一個應該站在道德審判席前的罪人?他與王純的愛情也許是無罪的,但他是否還記得曾經與夏小雪之間的愛情?難道那個時候就不曾有山盟海誓?一切的痛苦可否歸疚於王純的出現?夏小雪莫非只是一個受害者?孰是孰非,劇中人與劇外人哪個又能輕松置評?愛情究竟是什麼?

愛情是什麼?

這實在是一個太復雜的問題,以至於一部五十餘集的南韓電視劇以此為題目去演繹悲悲笑笑的人生。據說這部電視劇在中央台首播的時候鬧得星期日白天商場顧客人數明顯減少,「愛情」的力量看來實在不可低估。

家庭主婦韓心愛少年時放棄了學業嫁給丈夫朴昌魁,如今她將全部的期待寄託在女兒朴知恩身上,希望她拿一個博士學位回來完成自己的心願。不料女兒愛上一個小兒科大夫,竟然放棄了學業甚至放棄了自尊嫁入對方充滿男性專制的家庭中,全不顧是否傷了母親脆弱的心。

而與此同時小女兒正恩則談起了什麼獨身主義,討厭身邊所有的男人。韓心愛自己雖然有一個全心全意寵愛自己的丈夫,然而刁鑽的婆婆卻令她覺得人生無味。少年時的選擇究竟是不是對的,女兒為什麼照著自己的老路上再一次走去?愛情究竟是什麼?韓心愛想不通這個問題,恐怕觀眾也想不通個問題。

愛情是什麼?這一切發生在小說與銀幕中的故事似乎難以給我們一個確切的答案。那麼現實呢?現實又如何?

最現實的最殘酷?

沒有人能否認他是愛著她的。他為了她,拋妻棄子,甚至放棄工作,只為每天和她廝守在一起;他從前是家裡的獨子,從來不做任何家事的大少爺,然而現在他卻任勞任怨,連洗一雙襪子也不用她來動手;他們在一起的日子,充滿了浪漫,為了這浪漫他不惜將本已貧困的母親和妹妹搜刮干凈――一切只為了看到她的笑容。她為他的真情感動,然而坐吃山空的日子她卻無法忍受。她終於決定離開他,也許不久之後她就要投入別人的懷抱。他苦苦的哀求與絕望的淚水都無計於事。他的愛化成了憤恨,濃硫酸傾倒在她的臉上和他自己的身上,她毀了,他也毀了。

這是發生在不久前沈陽市鐵西區的一個慘劇,報上用很長的篇幅報導了他們的故事,讀過的人只能默然:造成悲劇的罪魁到底是誰?誠然在傳統道德的法庭上他是一個罪人,然而如果他的背後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支撐,這一切慘劇也不會發生。

有人說「金錢不是萬能的」,然而「沒有金錢卻又是萬萬不能的」,這個故事,似乎也在證明這一點。世紀末的天空下,我們的身邊每天依然發生著「愛情」。然而現實中的愛情缺少自己的骨架,浪漫也無法建築在空中樓閣之間。這是一個越來越復雜的世界,「愛情」在千絲萬縷中被粘住了飛翔的翅膀。愛情究竟是什麼?誰能說出它的答案?我們凝望著玫瑰色的未來,那裡隱藏著我們什麼樣的命運?

③ 請問張家界宋城千古情的主題曲叫什麼

梁祝

全曲大概二十六分鍾,首先五分鍾敘述梁祝愛情主題,然後是快樂的學校生活,接著十八相送。從十一分鍾開始進入第二段,祝英台回家抗婚不成,樓台會,最後哭靈。第二段和第一段長度差不多,大約十一分鍾。最後一段則是化蝶,是主題再現。

曲子開始幾聲撥弦聲接著長笛,好像在雲端的感覺,以此來揭開序幕,有如從天上俯瞰人間,撥開雲層,人物景象由模糊慢慢變得清楚。首先由小提琴奏出主題,二長二短加上一個結束句,綿綿長長,幽幽遠遠,彷彿祝英台在身旁說著昔日的故事。然後在低音重復一次主題,回到人間落了實。

管弦樂總奏主題,景象全明白了。大提琴代表的梁山伯也出現了,兩人情意綿綿,大小提琴和鳴奏著主題,漸漸的小提琴主導旋律並引進管弦樂再強調一次。

等樂音漸歇,木管接續旋律慢慢落下。小提琴獨奏深情舒緩帶點內省的音色,表示祝英台對將來疑慮不安,但還是堅定相信自己。勇敢去愛吧!情緒輕快,笛聲嘹亮,大提琴也婆娑起舞,有如風光明媚三月天兩人春遊。小提琴展現技巧,風華絕代。

相聚雖好總有分別,快樂情緒之後就是離情依依十八相送。將主題變奏緩緩奏出,有如邁不開的步履,卻終究不得不離去。大小提琴二重奏,緊密結合難分難舍。在這段末尾由弦樂第一次奏出哭調主題,預言悲劇結局,這構成了全曲的呈示部「相愛」。

第二段發展部裡面有三小段: 強、弱、強,也就是快、慢、快。開始如大浪涌來的管弦樂聲代表祝父的反對,連續幾個小節下行樂句,好像在說:不可以!不可以!小提琴則猛烈與之抗衡,兩者沖突漸漸上升,最後全體合奏梁祝主題表示戀情曝光,一波波涌來浪潮終將這主題給淹沒。

樓台會小提琴委婉的訴說情意,大提琴撥奏聆聽。輪到大提琴傾訴愛意,小提琴一旁隨和。突然,音樂急轉而下,運用越劇中囂板的「緊打慢唱」手法,梁山伯因過度悲傷絕望而病逝。

祝英台在被迎娶過門途中,停在梁山伯墳前哭靈,小提琴以凄厲聲調哭出:梁兄呀!碎奏、斷奏哀痛欲絕旋律,有哭聲,有跪行,其中還有些回憶片段。漸漸的淚眼開了,哭聲歇了,心意已決,在悲憤低音鑼聲中,縱身投入突然爆開墳墓中自盡,音樂同時推向最高潮。

樂曲的最終部份是再現部「化蝶」,在輕盈飄逸的弦樂襯托下,愛情主體再現,梁山伯與祝英台從墳墓中化為一對蝴蝶,在花間歡娛自由飛舞,永不分離。

④ 天上沒有烏雲蓋 什麼年代的

《越光寶盒》主題曲《天上沒有烏雲蓋》。歌曲改編自凌波在上世紀40年代的一首老歌

天上沒有烏雲蓋原唱凌波資料。

第6屆金馬影後:從小娟到金馬影後的凌波
英文名:Ivy

籍貫:福建

出生地:福建廈門

出生日期:

獲獎記錄:

第二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演員特別獎 (1963)

第六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1968)

第十一屆亞太影展最佳女主角 (1964)

第十二屆亞太影展最佳才藝獎 (1965)

第一屆中國十大影星第一名(台灣徵信新聞報)

"麗星杯"最受歡迎國語片女星第一名(香港星系報業及麗的呼聲)

最受歡迎的影星第一名(星加坡工商輔導報)

香港十大國語明星(香港華僑晚報)

華僑晚報國語十大明星

演藝經歷:

在華語片歷史上,凌波絕對稱得上是傳奇人物,這不獨是因為她的才藝和演技至今仍為老一輩影迷所津津樂道,更因為她是以女扮男裝的表演征服了喜愛她的觀眾。這類擅長男女角色反串的演員在梨園界不算少見,但在電影界卻並不算多見,凌波便是這鳳毛麟角中的一位。

凌波原藉福建廈門,凌波這個名字並不是她的真名,她的原名叫君海棠,在改名凌波之前她還有個藝名叫小娟。在十四歲時,她便以小娟的藝名開始演出閩南語電影,其玲瓏剔透、冰清玉潔的形象贏得許多觀眾的喜愛,她主演的影片在當時的台灣、東南亞一帶很受歡迎。從1962年開始,凌波開始出演國語電影,但大部分都是當時流行的黃梅調電影,而在影片中凌波基本上都是以女扮男裝反串男角。本來女人演男人是有一定難度的,但沒想到演男角卻給凌波提供了一個發揮自己演技的絕佳機會,並因此迅速走紅,成為當時香港黃梅調電影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黃梅調電影基本上都是改編自古典戲劇,凌波所主演的這類影片主要有:《梁山伯與祝英台》(1963)、《七仙女》(1963)、《花木蘭》(1964)、《宋宮秘史》(1965)、《西廂記》(1965)、《魚美人》(1965)、《三笑》(1969)等等。其中以1963年她和樂蒂主演的邵氏公司出品的《梁山伯與祝英台》最為成功,雖然樂蒂是憑借該片獲得了當年的金馬獎最佳女主角,但更多人在提及這部影片時總是會先想到凌波,足見其在觀眾心中地位之高。該片在台灣上映時引起台灣全島轟動,影片在此連映數月,凌波也因此獲得了第二屆金馬獎「最佳演技特別獎」。據說,當時金馬獎組委會很想將最佳男主角的獎項授予凌波,當鑒於她當時是以女扮男裝演出,因此若頒於最佳男主角獎似乎有背常理,當她的表演卻是如此的出色以至評委們實在不忍將其埋沒,因此只好巧立名目設立了一個「最佳演技特別獎」授予凌波,以褒獎她在《梁》片中的出色表演。凌波所飾演的梁山伯魅力之大、令人印象之深實在是空前絕後,時至今日,台灣的傳媒和一些老影迷在提到凌波時,還時常以梁兄呼之,足見梁兄在當時是何等的深入人心。有影迷的如此厚愛和認可,相信就算沒有獲獎陵波也已經得到了最好的獎賞。

凌波在銀幕上的成就遠遠不只這些,1964年,在《花木蘭》中凌波同樣表現出了極高的表演水準,繼前一年女扮男裝獲得了最佳演技特別獎之後,這一次她名至實歸地做了一金馬影後,同時也當選當年的亞太影展的最佳女主角。但是連續兩年在金馬獎上風光無限的凌波,並沒有因此停止銀幕上的追求。第二年,她又憑借《萬古流芳》和《魚美人》獲得了第十二屆亞太影展的最佳才藝獎。1967年,憑借《烽火萬里情》一片,凌波再次贏得了自己在金馬獎上又一個影後殊榮,從而更奠定了自己華語片第一女星的地位。凌波的這個第一女星的稱號絕對不是我個人為其所封,通過她的得獎記錄我們便不難看出,從港台到東南亞在不少媒體評選的最受歡迎的華語片女星中,凌波都曾名列第一,可謂是眾望所歸!

除了演戲凌波在唱歌方面的才藝非同一般,早年在她主演的黃梅調電影中,裡面的歌曲都是由她本人來唱,確定地說應該是她的演技加唱功為她贏得了如此輝煌的銀幕成就。其實凌波的唱功早為外界所賞識,當年有不少的唱片公司想與她簽約,但都被她婉拒,直到後來在當時邵氏公司的製片主任鄒文懷先生的勸導下,才與E.M.I.簽訂灌片合約,她的第一隻唱片就是由E.M.I.屬下的百代唱片公司代為發行的。

從七十年代末開始,凌波逐漸淡出演藝圈,並於1989年舉家移民加拿大。雖然在銀幕上很少露面,但最近兩年卻又在香港等地的一些慈善演唱會上看到她一展歌喉,演唱一些她當年賴以成名的黃梅調以及她自己的一些歌曲。最近,聽聞有盜版商將其早年主演的《三笑》製成VCD發售,雖然是盜版但也讓影迷難得一見地領略了一回這位華語片第一女性當年的風采,也足見凌波仍沒有被喜愛她的影迷所忘記。。

作品年表:

金燕子 / Golden Swallow(香港 1987)

母親(台灣 1982)

金枝玉葉 / Roman Holiday(台灣 1980)

西廂記(香港 1978)

武林三冠王(台灣 1977)

新紅樓夢 /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香港 1977)

滴滴血淚滴滴愛(台灣 1976)

滴滴血淚滴滴情(台灣 1976)

江湖奇俠(香港 1976)

琴劍恩仇(香港 1976)

女兵日記(台灣 1975)

傾國傾城 / Empress Dowager,The(香港 1975)

包青天(香港 1974)

十四女英豪(香港 1974)

我父我夫我子(台灣 1974)

十四女英豪 / 14 Amazones, The(香港 1972)

童子功(香港 1972)

啞吧與新娘 / Silent Love, The(香港 1971)

三笑 / Three Smiles, The(香港 1969)

烽火萬里情 / Too Late For Love(香港 1967)

新陳三五娘 / Mirror and the Lychee, The(香港 1967)

女秀才(香港 1966)

紅伶淚 / Vermillion Door(香港 1965)

宋宮秘史 / inside the Forbidden City(香港 1965)

萬古流芳 / Grand Substitution, The(香港 1965)

西廂記 / West Chamber, The(香港 1965)

魚美人 / Mermaid, The(香港 1965)

包公巧斷血手印 / Crimson Palm, The(香港 1964)

故都春夢 / Between Tears and Laughter(香港 1964)

花木蘭 / Lady General Hua Mulan(香港 1964)

梁山伯與祝英台(香港 1963)

梁山伯與祝英台 / Love Eterne(香港 1963)

七仙女 / Maid from Heaven, A(香港 1963)

雙鳳奇緣 / Female Prince, The(香港 1963)

明日之歌(1960)

沙家十五女英豪

一線兩星大進擊

狀元媒

(泊明)

轉自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GB/wenyu/223/6895/6898/20011119/608396.html

⑤ 梁山伯與祝英台歌詞

《梁祝》歌詞

作詞:黃沾

作曲:何占豪、陳鋼

主唱:吳奇隆、楊采妮

無言到面前,與君分杯水

清中有濃意,流出心底醉

不論冤或緣,莫說蝴蝶夢

還你此生此世,今世前世

雙雙飛過萬世千生去

歌曲《梁祝》是1994年徐克執導,吳奇隆及楊采妮主演的電影《梁祝》主題曲,由吳奇隆親自演繹,亦有吳奇隆與楊采妮之合唱版(合唱版本收錄於楊采妮個人專輯《毋忘我》中)。

(5)梁兄電影主題曲擴展閱讀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是陳鋼與何占豪就讀於上海音樂學院時的作品,作於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於上海獲得好評,首演由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

題材是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以越劇中的曲調為素材,綜合採用交響樂與我國民間戲曲音樂表現手法,依照劇情發展精心構思布局,採用奏鳴曲式結構,單樂章,有小標題。

以"草橋結拜"、"英台抗婚"、"墳前化蝶"為主要內容。由鳥語花香、草橋結拜、同窗三載、十八相送、長亭惜別、英台抗婚、哭靈控訴、墳前化蝶構成的曲式結構。

⑥ 萬松書院放的是什麼歌

【民間傳說】

《梁山伯與祝英台》與《白蛇傳》、《孟姜女》、《牛郎與織女》並稱中國古代四大傳說。其中,梁祝傳說是我國最具輻射力的口頭傳承藝術,也是惟一在世界上產生廣泛影響的中國民間傳說。梁祝故事在民間流傳已有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可謂中國家喻戶曉,流傳深遠,被譽為愛情的千古絕唱,有東方《羅密歐與朱麗葉》之稱。

這一個美麗、凄婉、動人的愛情故事,多少年以來就流傳在上虞的曹娥江畔、流傳在俊美的龍山腳下。

東晉時期,浙江上虞縣祝家莊,玉水河邊,有個祝員外之女英台,美麗聰穎,自幼隨兄習詩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學,恨家無良師,一心想往杭州訪師求學。祝員外拒絕了女兒的請求,祝英台求學心切,偽裝賣卜者,對祝員外說:"按卦而斷,還是讓令愛出門的好。"祝父見女兒喬扮男裝,一無破綻,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強應允。英台女扮男裝,遠去杭州求學。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學的會稽(今紹興)書生梁山伯,一見如故,相讀甚歡,在草橋亭上撮土為香,義結金蘭。不一日,二人來到杭州城的萬松書院,拜師入學。從此,同窗共讀,形影不離。梁祝同學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愛山伯,但山伯卻始終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並沒有特別的感受。祝父思女,催歸甚急,英台只得倉促回鄉。梁祝分手,依依不捨。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斷借物撫意,暗示愛情。山伯忠厚純朴,不解其故。英台無奈,謊稱家中九妹,品貌與己酷似,願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貧,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時,豈知祝父已將英台許配給家住貿阝城(今鄞縣)的太守之子馬又才。美滿姻緣,已成滄影。二人樓台相會,淚眼相向,凄然而別。臨別時,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後梁山伯被朝廷沼為鄞縣(今奉化縣)令。然山伯憂郁成疾,不久身亡。遺命葬貿阝城九龍墟。英台聞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時,繞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慟感應下,風雨雷電大作,墳墓爆裂,英台翩然躍入墳中,墓復合攏,風停雨霽,彩虹高懸,梁祝化為蝴蝶,在人間蹁躚飛舞。

【歷史淵源】

關於梁山伯與祝英台這兩個人,有資料這樣記載: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兩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俠女,劫富濟貧,曾三去馬太守家盜銀,最後中馬之子馬文才埋伏死於亂刀之下。百姓將其厚葬並在墳前立碑,正面刻「祝英台女俠之墓」,背面詳記其事。年久,該碑下沉於地下。梁為浙江寧波府銀縣縣官,清正廉潔,中年喪妻,無子,死後入葬時刨出祝之墓碑,眾惋惜之餘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為梁擇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為梁,紅者為祝

目前有關梁祝的主要考古發現和史料記載:

(1)據魏晉史學家考證,「梁祝」故事發源於河南省駐馬店市汝南縣馬鄉鎮,故里遺址現有梁祝墓、梁庄、祝庄、馬庄、紅羅山書院、鴛鴦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橋(草橋)及梁祝師父葬地鄒佟墓等。

(2)在古鄒邑西鄰微山湖北岸的馬坡村,有一立於明代正德年間的墓碑,墓碑歷經淤積長期深埋,直到1995年才被發掘出來。這是全國現有九處梁祝墓中,惟一的一塊墓碑,全文843個字,與神話傳說戲曲截然不同,不僅載明了二人合葬的地方,還點明了地方官員指令二人合葬的原因。根據碑文記載得知,作為獨生女的祝英台,女扮男裝外出到鄒城嶧山求學讀書,自九曲村過吳橋東遇梁山伯,二人偕同,嶧山授業,晝則同窗,夜則同寢,三年衣不解,可謂篤信好學者。一日英台思鄉回家,山伯得知真相,往其門拜訪,別後不一載,疾終於家,葬於吳橋東(據鄒縣志載此橋在明隆慶年間被淹沒),英台眼見馬家迎親將至,苦思山伯,情深意切,遂捨身取義,悲傷而死,鄉黨士夫謂其令節,從葬山伯之墓。

根據碑文記載和實地考察,傳說中的梁祝故事原地為濟寧市。其理由是:在時間上馬坡石碑是記錄梁祝故事最早的。不要說該碑根據外紀所記,即便是立於正德十一年,也大大早於晚清時期的《寧波府志》、《宜興志》;從地理方位來看符合實際,梁祝合葬墓位於馬坡村西南,距北面祝英台所在的九曲村約三公里,而距東南梁山伯所在的薄梁村約十公里,如果祝英台到嶧山求學過吳橋與山伯相遇是合情合理的。

(3)江蘇宜興的梁祝文化研究者長路曉農則認為,從歷史記載看,梁祝故事的文字記載最早在宜興。江蘇學術界、史志界、旅遊界的多位專家認為:從宋咸淳《毗陵志》至明代馮夢龍的傳奇小說中,都有大量文字及其他證據顯示,梁山伯和祝英台系宜興人氏。

(4)梁祝文化研究專家、寧波市鄞州區文聯主席麻承照說,根據他對《鄞州縣志》的研究,梁山伯應是鄞州人,祝英台應是上虞人。

(5)其實,「梁祝」的故事在寧波與汝南有著不同的版本。汝南傳說:在晉代,梁山伯與祝英台同窗3年,卻未能看出祝英台是女兒身,後來祝英台被許配馬家。梁山伯求婚不成,一病不起,臨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轎經過的路邊,讓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知後,身穿孝服出嫁,轎子經過梁山伯墳時,下轎拜祭撞死在柳樹前。寧波傳說:梁山伯是晉代鄞州縣令,是個清廉的好官,由於得罪了權貴,被殘害致死,老百姓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是明代來自上虞的俠女,劫富濟貧,後來被權貴殺害。當地老百姓為了紀念他們,就把兩個人合葬在一起,結「陰婚」。兩個傳說分別在兩地找到了考古證據。在汝南縣,至今留有梁山伯與祝英台墓,分列於馬庄鄉古官道兩側,出土的墓牆證明兩座均為晉代墓。梁山伯與祝英台並沒有訂婚,二人不可能合葬,這種分葬墓符合當時的風俗習慣。而在寧波,至今留有梁祝二人合葬墓。

(6)梁祝傳說產生於晉朝。現存最早的文字材料是初唐梁載言所撰的《十道四蕃志》。到了晚唐,張讀所撰的《宣室志》作了文學性渲染,可見其大致輪廓:「英台,上虞祝氏女,偽為男游學,與會稽梁山伯者同肄業。山伯,字處仁。祝先歸。二年,山伯訪友,方知其女子,悵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馬氏子矣。山伯後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適馬氏,舟過墓所,風濤不能進,問知山伯墓,祝登號慟,地忽逢裂陷,祝氏遂並葬焉。晉丞相謝安奏表其墓曰義婦冢。」

(7)現存較早、也較完整的是宋代明州(今寧波)知府李茂誠的《義忠王廟記》,文中說梁山伯生於公元352年農歷三月初一,死於373年農歷八月十六,終年21歲,未曾婚配;祝英台出嫁在374年暮春;梁山伯廟(又名「義忠王廟」)修建於397年。如記載可靠,「梁祝傳說」當產生在公元374年至397年這20多年內,完全形成則在宋代到清末。此後比較重要的文獻記載,還有明代馮夢龍的《李秀卿義結黃貞女》,清代邵金彪的《祝英台小傳》,後者出現了化蝶的結局。

(8)1997年7月,寧波的梁山伯廟出土一座晉代墓葬,墓的位置、規格和隨葬器物與志書記載的梁山伯鄞縣縣令身份和埋葬地相吻合,被認為是可信的實物資料。

(9)20世紀50年代,著名作家張恨水在創作長篇小說《梁山伯與祝英台》時,曾根據民間傳說,考證出10處起源地:浙江寧波、江蘇宜興、山東曲阜、甘肅清水、安徽舒城、河北河間、山東嘉祥、江蘇江都、山西蒲州、江蘇蘇州。

(10)有關梁祝的古跡,目前已發現17處包括讀書處6個,墳墓10處,廟1座。專家普遍認為,梁祝讀書處是受梁祝傳說的影響後形成的,不能反證其源頭。

★版本一:
中文名稱:少年梁祝
別名:新梁山伯與祝英台
資源類型:RMVB
版本:全42集/更新完畢
發行時間:2000年
導演:徐進良
地區:台灣
語言:普通話
【演 員】
羅志祥 飾 梁山伯
梁小冰 飾 祝英台
吳孟達 飾 丁老師
李璇 飾 丁師母
六月 飾 丁香
瀋海蓉 飾 梁母
歐漢聲 飾 四九
江祖平 飾 吟心
陳家輝 飾 馬文才

★版本二:
名稱:梁山伯與祝英台
總策劃、出品人、總製片人:曹珩
總策劃、總監制、文學編審:迎高
總導演:陳俊良
編 劇:英 俊
李或知
音樂顧問:何占豪
總發行:湖南時代明星傳媒有限公司
【演 員】
何潤東 飾 梁山伯
董 潔 飾 祝英台
陳冠霖 飾 馬文才
寇振海 飾 王世玉
岳躍利 飾 祝員外
鄔倩倩 飾 祝夫人
劉 芳 飾 梁 母
詹小楠 飾 謝道韞
賈兆冀 飾 陳子俊
車永莉 飾 師 母
[劇情簡介]
1600多年前的東晉末年,是一個士族與平民對立、愛情自由與傳統束縛不能並存的時代。上虞士族小姐祝英台,聰明靈秀不甘世俗,說服父母讓她女扮男裝去杭州求學,出門不久便遇上曾在月老寺邂逅的會稽窮書生梁山伯。梁山伯出身平民,家道中落,幼時父亡,由母親撫養成人。兩人在書院三載,「日同桌,晚同床」,相互照應,情深義厚。而馬文才卻仗著時任太守的父親和各種優越條件,在學友中聚集一幫紈絝子弟,屢與梁山伯、祝英台作對……
[演員心聲]
董潔:「很喜歡祝英台的扮相,以前我扮演的大多是清純形象,現在要把祝英台直爽可愛的一面表現出來,特別是在書院里著男裝的戲,要調整好角色定位,偶爾也要露些小馬腳,這樣的過渡就自然些。這一角色是壓力,也是挑戰。」
何潤東:「十多年前,我第一次接拍的戲就是徐克版的《梁祝》,不過,這次我『升級』了,從梁山伯的同學變成梁山伯。這次梁山伯的人生哲學是『絕不生氣』,看起來很好欺負,有時還要靠祝英台打抱不平,但當身邊的人被欺負的時候,他會不惜一切去反抗,是一個很有責任感的人。」
[花絮看點]
*何潤東身高186厘米,董潔162厘米,相差足足24厘米,也是所有版本的《梁祝》中男女主角身高相差最大的一部。拍兩人的正面特寫時,董潔經常要踩著踏板拍攝。
*何潤東是家中獨子,疼惜兒子的何爸爸何媽媽不遠萬里從台灣來到內地探班。何潤東忙不迭帶媽媽看《梁祝》的初剪樣帶,一場他和董潔吵架後流下眼淚的感情戲,讓何媽媽看得眼眶泛紅。
*拍攝時天氣很熱,何潤東說:「我現在曬得像黑包公,很慘。為了連戲,劇組要求我撐太陽傘,還請人從香港帶來一些美白保養液讓我快速美白,這讓我覺得很丟臉。」
*「馬文才」以前多以反面形象出現,此次由陳冠霖出演的馬文才,較以往有很大的區別,被奉為史上「最出色、最帥氣」版。劇中的馬文才,除了英俊之外,還能文能武,善騎射,還經常打抱不平。不少網友都說「馬文才」變得「善良」了。

★各版本比較[情節篇]

吳奇隆楊采妮版(1994年)———開創經典
開頭就是那個開頭———書生書童結伴而行;結尾也就是那個結尾———兩只蝴蝶翩翩飛去。但是其間的故事卻被導演徐克大大地發揮了一把,梁山伯、祝英台在書院里的生活被拍得妙趣橫生,儼然一部愛情喜劇。這令影片後半部分的悲劇性轉折更加撼動人心。該版本在影迷心中享有極高的地位,被譽為影視版《梁祝》中的經典。

羅志祥梁小冰版(2000年)———冗長受批
《少年梁祝》明顯有模仿徐克版《梁祝》的痕跡,以梁山伯、祝英台的求學生活為重點,加入了不少細節,比如祝英台跟男生一起吐口水、打架、踢球,還陰差陽錯地吸引了富家小姐丁香,發生一段「苦戀」。該劇被觀眾詬病「過於冗長」,有網友評論說它「拖沓如裹腳布」,「冗長乏味可媲美韓劇」。

何潤東董潔版(2007年)———原汁原味
該版定位為大型古裝正劇,風格凄艷絕美,突出梁山伯與祝英台忠貞不渝的凄美愛情。這部戲還邀請到經典樂曲《梁祝》的原創作者、著名音樂家何占豪老先生擔任音樂顧問,更保證了「原汁原味」。

★各版本比較[人物篇]

•梁山伯

吳奇隆——最書生氣
1994年時的吳奇隆表演經驗不多,但在徐克的調教下進步神速,把一個質朴清純的書生梁山伯演繹得深入人心。很多網友表示,吳奇隆有一種書生氣,無論是形象還是氣質都很符合梁山伯的傳統形象。

羅志祥——人氣最弱
羅志祥演《少年梁祝》時還是一個新人,但是演技不俗,木訥的梁山伯被他演繹得很到位,很難想像現實中的他竟然擅長搞笑。不過要說人氣,卻是三個版本中最弱的。

何潤東——最高最黑
與兩位「前輩」相比,何潤東扮演的梁山伯被認為氣質「最現代」。根據一門戶網站調查,有大約80%的網友認為該版本梁山伯「身材高大、臉形現代」。何潤東辯解說:「我相信我只要把人物的感覺演出來,觀眾就會接受。我不是演給古人看的,是給21世紀的人看的。」他的表演確實得到了許多觀眾的認可:「他是有史以來最帥、最高大、最黑的山伯……那麼高大,但是又懦弱——正因為有反差才有意思啊!」

•祝英台

楊采妮——英氣勃勃
備受推崇的一個「祝英台」形象。在徐克的巧妙設計下,祝英台變成一個陽光少女,學梁山伯敲鍾的頑皮、補考時的狼狽、雙手被燙時捏著耳朵倒吸冷氣的嬌俏——楊采妮都演得非常到位。有網友說:「這樣的氣氛,這樣的輕快,我幾乎忘記了這是一部悲劇了。」

梁小冰——年齡偏大
17年前的港姐,上世紀90年代「無線」當紅花旦。《少年梁祝》當年在鳳凰台熱播時,梁小冰唱的主題曲《快樂人兒》也成為紅極一時的歌曲。但是,梁小冰最大的問題是年齡偏大,她和羅志祥年齡相差10歲,站在一起有「姐弟」的感覺。

董潔——江南才女
董潔的氣質溫文柔弱,而在新版《梁祝》里,祝英台不僅琴棋書畫樣樣精通,還懂武功,這對於董潔來說是一次挑戰。董潔說:「以往的祝英台更多的是注重悲情,我要盡量把她江南女子的才氣展現出來。」目前已看過該版《梁祝》的觀眾對董潔印象不錯:「董潔演得非常有才氣 ,也非常勇敢。」

【電影(動畫)】
導演 蔡明欽
類型 動畫
年代 2004
地區 中國內地
片長 95分鍾

好動活潑的女孩祝英台,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女扮男裝到學校去上課。在前往學校的途中,英台遇到了新同學梁山伯,英台對清秀斯文又富正義感的梁山伯一見鍾情,兩人結伴同行。

英台與山伯在學校認真辛勤的讀書,下課後,也經常一起出遊。每日的相處,讓兩人的感情越來越好。對英台而言,這是段最甜蜜的時光,而她對山伯的心意也越來越堅定。

三年後,英台家裡不斷催促她返家,掛念家裡的英台在臨行前晚,對山伯表白了自己的身份與情感,兩人私下互許終身。但這一切,都被躲在一旁的紈子弟馬文才偷看到了……。

回到家中的英台卻發現自己將被許配給馬文才,英台不從,卻是無法抵抗強勢的馬太守,為了父親與母親,英台只能在內心默默祈禱山伯快快來訪……。

憨直的山伯原意要修習完課程再到英台家中拜訪,在師母點醒之下,他決定提早結束學業,先行前往英台家中拜訪。一到英台家,山伯才知道英台已經許配馬文才,黯然憔悴離開祝家,虛弱的山伯終因不堪悲傷而死去。

山伯的死訊傳來,英台內心哀痛不已,她穿戴成美麗的新嫁娘,偷偷離家來到了山伯的墓前。就在此時,墓碑崩裂,山伯溫柔微笑牽引著她,緩緩走入墓中,兩人化成翩翩彩蝶,雙雙飛向天際……

【舞劇】

中文名稱: 梁山伯與祝英台
外文名稱: Liang Shanbo and Zhu Yingtai
類別: 芭蕾舞劇

劇情介紹

序幕

一對彩蝶紛飛,引出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愛情故事。

第一場乞父求學

祝家。女兒祝英台一心想外出求學,被禮教森嚴的父親拒絕。在丫環銀心的協助下,假扮卜卦先生,騙祝母抽到「英台如不外出求學將大難臨頭」的卦簽,祝母信以為真。後祝父又見英台假扮男子尚妥,應允英台女扮男裝赴杭州求學。

第二場草橋結拜

三月的江南,草橋亭畔,鳥語花香。書生打扮的英台和書童打扮的銀心劃著一葉小舟順流而來,在草橋歇息時同要去杭州求學的梁山伯相遇,二人一見如故,結拜為兄弟。

第三場同窗共讀

杭州書院。山伯與英台同窗共讀,朝夕相伴。日月如梭,把他倆的情意編織成一幅春、夏、秋、冬絢麗多彩的愛的畫卷。同窗三載情綿綿,一封家書催人歸。英台父命難違,又不忍離開山伯,便靈機一動,謊稱家有小妹,為山伯做媒,將定情的玉扇墜送給山伯,依戀地離去。

第四場樓台抗婚

英台回到家中。在樓台上,日夜盼梁兄來府求婚。不料有錢有勢的馬太守帶著隨從、侍女抬著聘禮來到祝家為兒子提親。想攀高結貴的祝員外滿口應允。英台被迫挺身表明早已與山伯定下終身,祝父氣急敗壞地將英台手中的玉扇墜奪下交給了馬太守……

英台悲痛欲絕。忽然窗外走過一個熟悉的身影,正是梁兄來到,英台悲喜交加。當山伯發現這位端莊典雅的美麗女子竟是他同窗三載的賢弟時,不禁欣喜若狂。山伯拿出定情的玉扇墜,英台猶如利劍穿心。山伯得知英台被迫定親,猶如晴天霹靂。二人互訴滿懷憤怨,一場歡喜化成空。

第五場殉情化蝶

山伯墓地。梁山伯在極度悲哀和絕望中死去。身著嫁妝的英台呼喚山伯,狂奔在曠野之中,她撲倒在山伯墓前,聲聲哀慟,毅然頭撞墓碑,墳墓轟然裂開……山伯和英台化成美麗的蝴蝶,雙雙飛舞。

演出單位: 遼寧芭蕾舞團
本劇依據梁祝民間傳說故事和同名小提琴協奏曲創作,1982年獲遼寧省舞蹈比賽創作獎、優秀作品獎。次年重新結構,仍以梁祝主題為基調,發展為三幕四場大型舞劇。1992年參加克拉斯諾雅爾斯克——亞洲太平洋地區國際藝術節演出。1994年為香港神州藝術節開幕式演出。

【其他劇種】

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因電影版的廣泛傳播而成為這一題材中最為引人注目的名劇。

袁雪芬與范瑞娟初演《梁祝哀史》的時間是1945年,1951年,華東越劇實驗劇團重排該劇,增尾「化蝶」,劇本由袁雪芬、范瑞娟口述,徐進等執筆,黃沙導演,陳捷、薛岩音樂整理,幸熙、蘇石風布景設計。范瑞娟飾梁山伯、傅全香飾祝英台、張桂鳳飾祝公遠、呂瑞英飾銀心、魏小雲飾四九、金艷芳飾師母。該劇於1952年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劇本獎、演出一等獎、音樂作曲獎、舞美設計獎,主演范瑞娟和傅全香獲演員一等獎、張桂鳳獲演員二等獎、呂瑞英獲演員三等獎。1953年,該劇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成第一部國產彩色戲曲藝術片,由徐進、桑弧編劇,桑弧、黃沙導演,袁雪芬和范瑞娟主演。

川劇《柳蔭記》也1952年參加了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的演出,榮獲劇本獎,陳書舫獲演員一等獎,袁玉昆和劉成基獲演員二等獎。

京劇關於梁祝的故事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其中以馬彥祥根據川劇移植的《柳蔭記》和程硯秋晚年的名作《英台抗婚》流傳最廣。

《柳蔭記》由王瑤卿設計唱腔,杜近芳、葉盛蘭在1953年首演。全劇分10場,重要場次有「英台別家」、「柳蔭結拜」、「書館談心」、「山伯送行」、「英台思兄」、「祝庄訪友」、「祭墳化蝶」。此劇最大的特色在唱詞方面,典雅華麗,優美雋永,許多語句打破京劇傳統的七字、十字句,給人以清新脫俗的藝術美感,同時在唱腔設計上很是精緻,無論是曲調的選擇,還是板式的變換,即保持了傳統韻味,又出新求變。被公認為是建國初期戲曲推陳出新的代表作。

張恨水、趙清閣、顧志坤三位作家寫過同名小說《梁山伯與祝英台》。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梁祝傳說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⑦ 宋城千古情用到的背景音樂都有哪些

宋城千古情用到的背景音樂有九首分別為《梁祝》、《西安》、《十八相送》、《故宮的記憶》、《採茶舞曲》、《Star Sky》、《漁舟唱晚》、《千江月》、《蘇堤春曉》具體如下:

1、《梁祝》(宋飛演奏)

全曲大概二十六分鍾,首先五分鍾敘述梁祝愛情主題,然後是快樂的學校生活,接著十八相送。從十一分鍾開始進入第二段,祝英台回家抗婚不成,樓台會,最後哭靈。第二段和第一段長度差不多,大約十一分鍾。最後一段則是化蝶,是主題再現。

曲子開始幾聲撥弦聲接著長笛,好像在雲端的感覺,以此來揭開序幕,有如從天上俯瞰人間,撥開雲層,人物景象由模糊慢慢變得清楚。首先由小提琴奏出主題,二長二短加上一個結束句,綿綿長長,幽幽遠遠,彷彿祝英台在身旁說著昔日的故事。然後在低音重復一次主題,回到人間落了實。

管弦樂總奏主題,景象全明白了。大提琴代表的梁山伯也出現了,兩人情意綿綿,大小提琴和鳴奏著主題,漸漸的小提琴主導旋律並引進管弦樂再強調一次。

等樂音漸歇,木管接續旋律慢慢落下。小提琴獨奏深情舒緩帶點內省的音色,表示祝英台對將來疑慮不安,但還是堅定相信自己。勇敢去愛吧!情緒輕快,笛聲嘹亮,大提琴也婆娑起舞,有如風光明媚三月天兩人春遊。小提琴展現技巧,風華絕代。

相聚雖好總有分別,快樂情緒之後就是離情依依十八相送。將主題變奏緩緩奏出,有如邁不開的步履,卻終究不得不離去。大小提琴二重奏,緊密結合難分難舍。在這段末尾由弦樂第一次奏出哭調主題,預言悲劇結局,這構成了全曲的呈示部「相愛」。

第二段發展部裡面有三小段: 強、弱、強,也就是快、慢、快。開始如大浪涌來的管弦樂聲代表祝父的反對,連續幾個小節下行樂句,好像在說:不可以!不可以!小提琴則猛烈與之抗衡,兩者沖突漸漸上升,最後全體合奏梁祝主題表示戀情曝光,一波波涌來浪潮終將這主題給淹沒。

樓台會小提琴委婉的訴說情意,大提琴撥奏聆聽。輪到大提琴傾訴愛意,小提琴一旁隨和。突然,音樂急轉而下,運用越劇中囂板的「緊打慢唱」手法,梁山伯因過度悲傷絕望而病逝。

祝英台在被迎娶過門途中,停在梁山伯墳前哭靈,小提琴以凄厲聲調哭出:梁兄呀!碎奏、斷奏哀痛欲絕旋律,有哭聲,有跪行,其中還有些回憶片段。漸漸的淚眼開了,哭聲歇了,心意已決,在悲憤低音鑼聲中,縱身投入突然爆開墳墓中自盡,音樂同時推向最高潮。

樂曲的最終部份是再現部「化蝶」,在輕盈飄逸的弦樂襯托下,愛情主體再現,梁山伯與祝英台從墳墓中化為一對蝴蝶,在花間歡娛自由飛舞,永不分離。

2、《西安》(Noel Quinlan演奏)

歌詞如下:

城牆根,來碗面,忒色

德福巷,喝一壺,舒坦

曲江池,轉一宿,寶釧牽著平貴的手,寒窯的故事聽不夠。

兵馬俑,不開口,誰人懂

楊貴妃,紅塵淚,別問是與非

感慨烽火台前戲諸侯,秦王華夏大一統

聽聞八仙各自顯神通

誰陪我絲綢之路一叩首

吼一曲秦腔

喋一碗泡饃

八百里秦川看盡波瀾壯闊

拜一拜佛陀

再諞一諞傳說

看三千年多少豪傑是非功過

回民坊里經過,鍾鼓樓前穿梭,誰把前朝的故事說了又說,玄奘騎著白馬,秦王安然睡著,看三千年來太平盛世和愛恨糾葛

兵馬俑,不開口,誰人懂

楊貴妃,紅塵淚,別問是與非

感慨烽火台前戲諸侯,秦王華夏大一統

聽聞八仙各自顯神通

誰陪我絲綢之路一叩首

吼一曲秦腔

喋一碗泡饃

拜一拜佛陀

再諞一諞傳說

看三千年多少豪傑是非功過

回民坊里經過,鍾鼓樓前穿梭,誰把前朝的故事說了又說,玄奘騎著白馬,秦王安然睡著,看三千年來太平盛世和愛恨糾葛

吼一曲秦腔

喋一碗泡饃

八百里秦川看盡波瀾壯闊

拜一拜佛陀

再諞一諞傳說

看三千年多少豪傑是非功過

回民坊里經過,鍾鼓樓前穿梭,誰把前朝的故事說了又說,玄奘騎著白馬,秦王安然睡著,看三千年來太平盛世和愛恨糾葛

3、《十八相送》(上海越劇院演奏)

歌詞如下:

祝英台:書房門前一枝梅,樹上鳥兒對打對。喜鵲滿樹喳喳叫,向你梁兄報喜來。

梁山伯:弟兄二人出門來,門前喜鵲成雙對。從來喜鵲報喜訊,恭喜賢弟一路平安把家歸。

祝英台:出了城,過了關,但只見山上的樵夫把柴擔。

梁山伯:起早落夜多辛苦,打柴度日也艱難。

祝英台:梁兄啊!他為何人把柴擔?你為哪個送下山?

梁山伯:他為妻兒把柴擔,我為你賢弟送下山。

祝英台:過了一山又一山,

梁山伯:前面到了鳳凰山。

祝英台:鳳凰山上百花開,

梁山伯:缺少芍葯共牡丹。

祝英台:梁兄你若是愛牡丹,與我一同把家歸。我家有枝好牡丹,梁兄你要摘也不難。

梁山伯:你家牡丹雖然好,可惜是路遠迢迢怎來攀?

祝英台:青青荷葉清水塘,鴛鴦成對又成雙。梁兄啊!英台若是女紅妝,梁兄你願不願配鴛鴦?

梁山伯:配鴛鴦,配鴛鴦,可惜你英台不是女紅妝。

銀心:前面到了一條河,

四九:漂來一對大白鵝。

祝英台:雄的就在前面走,雌的後面叫哥哥。

梁山伯:不見二鵝來開口,哪有雌鵝叫雄鵝?

祝英台:你不見雌鵝她對你微微笑,她笑你梁兄真像呆頭鵝。

梁山伯:既然我是呆頭鵝,從今你莫叫我梁哥哥。

四九:眼前一條獨木橋,

祝英台:我心又慌膽又小。

梁山伯:愚兄扶你過橋去,

祝英台:你與我好一比牛郎織女渡鵲橋。

伴唱:過了河灘又一庄,庄內黃犬叫汪汪。

祝英台:不咬前面男子漢,偏咬後面女紅妝。

梁山伯:賢弟說話太荒唐,此地哪有女紅妝?放大膽子莫驚慌,愚兄打犬你過庄。

祝英台:眼前還有一口井,不知道井水有多深?

梁山伯:井水深淺不關緊,你我趕路最要緊。

祝英台:你看這井底兩個影,一男一女笑盈盈。

梁山伯:愚兄分明是男子漢,你為何將我比女人?

梁山伯:離了井,又一堂,前面到了觀音堂。觀音堂,觀音堂,送子觀音坐上方。

祝英台:觀音大士媒來做,我與你梁兄來拜堂。

梁山伯:賢弟越說越荒唐,兩個男子怎拜堂?

伴唱:離了古廟往前走,

銀心:但見過來一頭牛。

四九:牧童騎在牛背上,

銀心:唱起山歌解憂愁。

祝英台:只可惜對牛弾琴牛不懂,可嘆你梁兄笨如牛。

梁山伯:非是愚兄動了火,誰叫你比來比去比著我!

祝英台:請梁兄你莫動火,小弟賠罪來認錯。

祝英台:多承你梁兄情義深,登山涉水送我行。常言道「送君千里終須別」,請梁兄就此留步轉回程。

梁山伯:與賢弟草橋結拜情義深,讓愚兄再送你到長亭。

伴唱:十八里相送到長亭,十八里相送到長亭。

祝英台:你我鴻雁兩分開,

梁山伯:問賢弟你還有何事來交代?

祝英台:我臨別想你問一句話,問梁兄你家中可有妻房配?

梁山伯:你早知愚兄未婚配,今日相問為何來?

祝英台:要是你梁兄親未定,小弟替你來做大媒。

梁山伯:賢弟替我來做媒,但未知千金是哪一位?

祝英台:就是我家小九妹,不知你梁兄可喜愛?

梁山伯:九妹今年有幾歲?

祝英台:她是與我同年乃是雙胞胎。

梁山伯:九妹與你可相像?

祝英台:品貌就像我英台。

梁山伯:但未知仁伯肯不肯?

祝英台:家父囑我選英才。

梁山伯:如此多謝賢弟來玉成,

祝英台:梁兄你花轎早來抬。我約你七巧之期我家來,

伴唱:臨別依依難分開。心中想說千句話,萬望你梁兄早點來。

4、《故宮的記憶》(S.E.N.S.演奏)

故宮的記憶介紹:

繼喜多郎之後日本樂界唯一享譽全球的New age音樂團體—神思者,在《故宮》千年文化的熏陶下,終於創造出這部永遠經典的大樂章,這是三部曲中的首部力作。

《故宮三部曲》是神思者為NHK電視台紀錄片《故宮》所作的配樂,其配樂精湛若斯,音樂符跌宕,隨著歷史敘述的起伏不斷變換著節奏,低沉的打擊樂彷彿敲響了大明永樂朝的大鍾,故宮琉璃瓦覆蓋下的庄嚴大殿代表著他們心中思慕的文明國度的瑰麗與輝煌。

盪氣回腸的音符,有如一次夢幻般的神奇旅行,又如一部大型的史詩電影,古老壯麗的風景翩翩掠過,渾厚文明的畫卷—換化成音符來展現。而配樂第一部《故宮》就如同這部電影的序曲,這次旅行的開端,是初遇時的驚艷,是失語了的慨嘆。

5、《採茶舞曲》(李玲玉演奏)

(1)採茶舞曲介紹

採茶舞曲是採茶的人採茶的時候唱的歌曲,是一首浙江省的傳統民歌。周大風詞曲,原是越劇現代戲《雨前曲》的主題歌及舞蹈曲。

這首採茶舞曲應是1977年中央新聞電影廠紀錄電影里專為朱逢博拍攝的。裡面的歌詞有學大寨內容。以後朱逢博在太平洋錄音的唱詞已經修改了,朱逢博都唱得太好了。

為此她到上海越劇院拜師學慣用浙東方言來唱這首歌。全曲以越劇的音調為素材,具有舞曲風格。樂曲採用浙江民間音調的特點,旋律優美流暢,其中逗趣性的樂句,如一問一答,似年輕人在相互嬉戲,像老年人對豐收的贊美。

(2)歌詞如下:

溪水清清溪水長

溪水兩岸好呀么好風光

哥哥呀,你上畈下畈勤插秧

妹妹呀,你東山西山採茶忙

插秧插得喜洋洋

採茶採得心花放

插得秧來勻又快呀

採得茶來滿山香

你追我趕不怕累呀

敢與老天爭春光

哎呀爭呀么爭春光

溪水清清溪水長

溪水兩岸採茶忙

姐姐呀,你採茶好比鳳點頭

妹妹呀,採茶好比魚躍網

一行一行又一行

摘下的青葉簍里裝

千縷萬縷千萬縷呀

縷縷新茶放清香

多快好省來採茶啊

青青新茶送城鄉呀

送呀么送城鄉

左採茶來右採茶

雙手兩眼一齊下

一手先來一手後

好比那兩只公雞爭米上又下

兩個茶簍兩膀掛

兩手採茶要分家

摘了一回又一下

頭不暈(來)眼不花

抖一抖(來)挎一挎

年年豐收有清茶啊

6、《Star Sky》(Two Steps From Hell演奏)

歌詞如下:

Here we are

Riding the sky

Painting the night with sun

You and I, Mirrors of light

Twin flames of fire

Lit in another time and place

I knew your name

I knew your face

Your love and grace

Past and present now embrace

Worlds collide in inner space

Unstoppable, the song we play

(chorus)

Burn the page for me

I cannot erase the time of sleep

I cannot be loved so set me free

I cannot deliver your love

Or caress your soul so

Turn that page for me

I cannot embrace the touch that you give

I cannot find solace in your words

I cannot deliver you your love

Or caress your soul

Age to age

I feel the call

Memory of future dreams

You and I, riding the sky

Keeping the fire bright

From another time and place

I know your name

I know your face

Your touch and grace

All of time can not erase

What our hearts remember stays

Forever on a song we play

Burn the page for me

I cannot erase the time of sleep

I cannot be loved so set me free

I cannot deliver your love

Or caress your soul so

turn that page for me

I cannot embrace the touch that you give

I cannot find solace in your words

I cannot deliver you your love

or caress your soul

7、《漁舟唱晚》(鮑比達演奏)

《漁舟唱晚》是一首頗具古典風格的河南箏曲。樂曲描繪了夕陽映照萬頃碧波,漁民悠然自得,漁船隨波漸遠的優美景象。這首樂曲是20世紀30年代以來,在中國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一首箏獨奏曲。

婁樹華的《漁舟唱晚》,是中國古箏藝術史上劃時代的作品,它是用古曲《歸去來兮》為素材,發展編創而成者。創作於1938年——1939年之際。一經問世就開創了箏曲的新紀元。經過50多年表演證明,是一首受到中外音樂界公認的名箏曲。

由山東省臨清市金灼南大師將傳統箏曲《雙板》《三環套日》《流水激石》編創成一曲,取名《漁舟唱晚》,成為一首著名的箏曲,廣為流傳。建國後,著名音樂家黎國荃先生根據同名箏曲曾改編創作為小提琴曲,得以在全世界范圍內廣泛流傳,呂思清、盛中國、俞麗拿都曾傾情演繹。

1984年,著名電子琴演奏大師浦琪璋將其改編並用電子琴完美演奏,中央電視台選取其1分36秒至2分43秒作為天氣預報的背景音樂,一直沿用至今。三十年不變的背景音樂,成為十三億人最熟悉和喜愛的音樂,它也許是全世界所有電視欄目中播放時間最長的背景音樂。

8、《千江月》(何訓田演奏)

全曲分三段:先是撼人心魄的佛鼓,然後是百人禪詩大合唱,最後是悠揚、空靈的笛聲。

「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生命轉折後的破繭而出,是樂曲「千江月」所表現的生命境界。音樂由山林傳來的木魚聲開啟序幕,大鼓接續而出,由緩而急,霎然停於高峰處。氣勢磅礴的百人禪詩大合唱、鍾聲伴隨的誦經聲,逐漸由近而遠。悠遠笛音吹起貫穿全輯的主旋律,空靈氣韻中乘風而去。

「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此句出自《嘉泰普燈錄卷十八》:「千山同一月,萬戶盡皆春。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宋 雷庵正受),頗有幾分佛家偈語的意味。台灣女作家蕭麗紅曾經採用「千江有水千江月」這一句,作為其小說作品的名稱。

從扣合的技巧上來講,江中「有水」的動感踏實「波」,兩個「千」引出「多」,月光為「朗」,面無閑字拋荒,底中「爾」和「斯」均虛化,面底扣合到位,成句掛面,顯得典雅渾成。

同一底材,作者曾擬過不同的謎面,如「何處春江無月明」和「秦淮一片明月」,同樣是用詩詞成句來掛面。但經過思索仔細比較,覺得第一句沒有很明確地逼出底中的「多」字,第二句意境稍遜,而「千江有水千江月」一句則將「多」字用兩個「千」直接扣實,且意境更佳,因此最終選定此句參賽,果然榮登自薦佳謎榜。

作者歷來對謎作要求甚高,時常為謀求恰當的謎面而絞盡腦汁,真可謂是「一謎千改始心安」。佳謎製作的艱辛,由此可見一斑。

9、《蘇堤春曉》(平遠演奏)

蘇堤春曉歌曲為一首純音樂演奏曲其為簫、葫蘆絲、琴等多種樂器合成聲樂。

⑧ 梁祝的歌詞

梁祝歌詞:

無言到面前,與君分杯水

清中有濃意,流出心底醉

不論冤或緣,莫說蝴蝶夢

還你此生此世,今世前世

雙雙飛過萬世千生去

歌曲《梁祝》是1994年徐克執導,吳奇隆及楊采妮主演的電影《梁祝》主題曲,由吳奇隆親自演繹(粵語版收錄於吳奇隆個人專輯《My Summer Dream》中),亦有吳奇隆與楊采妮之合唱版(合唱版本收錄於楊采妮個人專輯《毋忘我》中)。

該電影和同名主題曲也成為吳奇隆及楊采妮個人影視和音樂的經典代表作之一。

(8)梁兄電影主題曲擴展閱讀:

歌曲背景:

1959年5月27日,由何占豪、陳鋼作曲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在上海蘭心大戲院首次公演,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這支中國有史以來最著名的小提琴曲,完成了交響音樂民族化的創世紀。

經典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旋律讓歌曲和影片有了靈魂,1994年香港著名音樂人黃沾的填詞同樣撼人心魄,旖旎動容中詮釋著這千古情愛故事的繾綣。

⑨ 雙飛的原唱是誰

原唱是吳奇隆,在1994年拍電影《梁祝》的時候唱的,其主題曲粵語版梁祝更是演繹的深情,催碎人的心。但貌似這首雙飛並沒有放入《梁祝》這部電影中。

閱讀全文

與梁兄電影主題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天堂口經典台詞 瀏覽:4
20世紀電影圖片 瀏覽:284
女生說要看電影怎麼約她 瀏覽:999
電影紳士視頻迅雷下載 瀏覽:702
拍攝足球微電影 瀏覽:220
你的婚禮電影怎麼拍視頻 瀏覽:701
許昌時代廣場電影票 瀏覽:483
娜娜世界上的另一個我電影 瀏覽:107
林雪搞笑古裝電影全集 瀏覽:29
大飯店傳奇電影完整版免費 瀏覽:981
ps如何營造電影的感覺 瀏覽:631
電影出現非法軟體 瀏覽:849
播放抖音最新電影 瀏覽:345
徐克電影全集下載 瀏覽:461
上海13太保的電影 瀏覽:861
電影大商店迅雷 瀏覽:144
人證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712
秋霞高清電影在線觀觀看視頻 瀏覽:549
北方影院電影在哪裡看 瀏覽:351
家庭版電影票自己製作怎麼做 瀏覽: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