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埃里克·侯麥的介紹
(1920年4月4日—2010年1月11日)法國著名電影人。在新浪潮諸導演中,侯麥當屬大器晚成的一類。侯麥49歲時以《我與慕德的一夜》受到國際影評人的熱烈喝彩。由此,侯麥以幾乎始終如一、幾近固執的簡約和散淡風格,開始了他漫長的電影之旅。喜愛侯麥的人,幾乎無一例外地喜歡他的簡約。對於如今的影迷來說,侯麥的魅力在於簡約雋永的影像風格,兼具文學氣息與人生哲理的精妙對白,還有,敏感、脆弱、優柔的主人公們。
B. 你最喜歡的三部侯麥作品分別是哪三部
這是一部老片子,演員和場景沒有太多加工的痕跡,許多細節也沒有修飾,我喜歡這種片子,自然而不做作,沒有矯情,只有簡單的敘述,優美的詩歌。
關於一個牧羊人和牧羊女在遠古的愛情故事。
牧羊人賽拉東和牧羊女阿蕾特絲相愛,但他們的父輩卻是情敵,所以堅決反對他們的來往。賽拉東無奈,只好裝作喜歡另外一個女孩子,假裝和她跳舞,假裝和她戀愛。
但這個女孩子真正愛上了賽拉東,在樹後和他接吻,被阿蕾特絲看到,傷心欲絕。
她對賽拉東說:走開!不要讓我再見到你,除非我要求!
賽拉東如雷轟頂,知道解釋無用,只好喃喃著:那我就去死,只要你知道我愛你。
賽拉東跳河自盡。
阿蕾特絲看到他留在樹上的詩,知道自己誤會了他,追悔莫及。
所有的人都以為賽拉東已經死去。阿蕾特絲因為自己的妒忌使賽拉東死去而悲痛萬分,整日以淚洗面,無視其他牧羊人的愛慕之情。
巴黎,俄國白軍的退役軍官,他那美麗的希臘畫家妻子,兩個人的法語都有口音,但都讓人心生緬懷,俄國式的深邃與沉靜被演繹得極具宮廷遺韻。一個基本是公開承認自己身份的間諜,立場卻顯得不再重要,只記得那些睿智的對話、迴旋的思路。二戰之前的紛亂局勢中,再精英的頭腦,顯山露水,然後就是政治機器轉動中的暗啞火星。一桿干澀的畫筆,一個下樓時搖曳的絲制裙擺,一場夫妻間的言語角力...流淌再流淌,優雅之瀉,將間諜與他的妻子滌盪的再無痕跡。
C. 你看過《侯爵夫人》這部劇嗎
巴黎日常生活的情景及其郊外的小鎮,是侯麥電影里的一道永恆的風景。沒有大悲與大喜,也沒有大起與大落,他的影像中有的是一份看透世情的老練與細致入微。《女侯爵》一如他電影中所共有的簡約,令人會心一笑的細微觀察和字字珠璣的對話依然還原著本色的生活。
女侯爵馬奎斯(Marquise)已經守寡三年。這樣的婚姻在她看來是一種撕裂,那是不能不感覺到的痛。意外結識英俊瀟灑的俄羅斯伯爵列特里特讓她重新點燃愛情的螢火,原本他們可以如願進入婚姻的殿堂,但又一次意外讓整個侯爵家庭的和諧和與伯爵的訂婚成為泡影。一段尋親和尋愛的征途從殘酷開始,又以平淡結束。
在馬奎斯被確定懷孕之前,列特里特的出現打破了她在前夫死後所立的誓言。當她所企盼的一個完美的男子在父母面前求婚時,她內心的模稜兩可與猶豫不決並不如外表所表現的那麼冷峻和堅決。她不自覺地從椅子上站起來依偎在母親旁邊暴露了她希望找到另一個人生歸宿的意願,她眼神霎那間流露出的閃爍其辭成為她向心儀愛人示好的佐證。在她看來,擁有天使般面容的伯爵是完美的象徵,他年輕、高貴,並且從一群強盜手中挽救了自己的貞節和清白,這些都是俘虜女人的致命誘惑。接受誘惑與堅守誓言之間孰重孰輕的較量很快便演化為一種「權權」交易,父親答應在伯爵完成自己的任務後就把女兒嫁給他。其實,接受誘惑還是堅守誓言在女兒看來是分處天平兩端的載物,馬奎斯一方面迷戀眼前這個完美的男子,一方面對這種完美有種不信任。這種不信任一方面源於上次婚姻帶來的殘缺感,種種跡象表明她還沒有從上次婚姻恢復過來;另一方面,她也害怕這樣的結合會讓原本完美的形象中摻入瑕疵。周國平曾經所過,這種建立在「幻想基礎上的藝術性婚姻」是脆弱的,不可靠的。我想,所謂的「藝術型婚姻」就是這里的「完美型婚姻」吧。事實上,脆弱的到來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快,馬奎斯意外的懷孕頓時引起軒然大波。兩個人之間突然冒出來一個 「子虛烏有」的人物,這個人物或許是伯爵自己,或許另有其人。馬奎斯刊登在報紙上的尋人啟事已經暗示了盡管她仍然愛著列特里特,但她仍然選擇拒絕完美,拒絕破壞列特里特的完美形象。
D. 好喜歡侯麥導演的電影啊
侯麥的第一個職業是教師,但不久就轉向電影評論。1950年他成為著名的《電影手冊》的創始編輯之一,與讓-呂克·戈達爾、弗朗索瓦·特呂弗、雅克·里維埃等後來著名的「新浪潮」導演一起工作,並做了7年的主編。他大力推崇當時被認為不入流的希區柯克、羅塞里尼、茂瑙等人。整個50年代,他與戈達爾、特呂弗等人合作拍攝了一些插曲式的短片,但逐漸地,他離開了這些「新浪潮」導演乃至整個現代電影的方向,朝著自己個人的目標慢慢接近。
自1950年代開始,侯麥開始拍攝短片。1951年推出了短片《表演,或夏爾洛特和他的牛排》,由後來也成為新浪潮主將的高達(Godard)主演。直至1959年,侯麥導演了其第一部長片《獅子星座》(Le Signe lion),但票房失利。
60年代初,侯麥著手拍攝他的「六個道德故事」計劃,1962年推出第一部《蒙索的女麵包師》,此後,相繼推出《蘇珊的職業》(1963)、《女收藏家》(1967)、《我在莫德的一夜》(1969),這也是他首部標准長度影片,引起評論界和觀眾的熱烈反響,據說此片對路易·馬勒的《與安德烈共進晚餐》影響很大)、《克萊爾的膝蓋》(1970)、《午後之愛》(1972)。通過「道德故事」的捆綁計劃,他成功地實現了引人注意的企圖,特呂弗為他大聲叫好。
E. 十月的天空 評價
十月的天空》是一個真實的築夢路程,一九五七年在維吉尼亞州的一個煤礦小鎮上,全鎮賴以為生的就是挖煤礦,鎮上的孩子,往後所從事的工作都被認定是要當礦工,且男主角侯麥的父親身為礦場的負責人,所以他更是認定侯麥是做礦工的料。在那年的十月,蘇聯成功發射出第一枚人造衛星,煤山鎮的居民們也聚集觀看那象徵科技、如星光般閃耀的奇異光束,還是高中生的麥侯也是人群中的一員,他屏氣凝神地看著它劃過星空,深深被它的震撼力所感動,在十月的天空下,他看見了自己的未來:造火箭!於是他找了幾位好友一同研究,但試射火箭不斷地失敗,且得不到父親、學校的認同,並深受校長的質疑,甚至有一次他們試射的火箭被誤以為是引起大火的主因…。但侯麥母親的支持,及有幾位礦工工人的協助,以及賴老師的鼓勵,讓這群追尋夢想的孩子一次又一次地從失敗中站起來,一直不斷研究及改進,終於成功的發射出屬於他們自己的火箭,贏得了科展冠軍,及大學獎學金,最後也得到父親的認同。
在影片中,我看到了互助互信的親情、友情,更看到了師生之情。在侯麥築夢的過程中,扮演極重要的靈魂角色—賴老師,在他陷入困境時為他指引道路,在他遭受打擊甚至放棄火箭時,將他從悲慟中拉起,再次給於他重生的動力與希望。無疑的,賴老師在他們成功的過程中,扮演極為重要的靈魂角色,她給侯麥的不止那一本書而已!更是一份適時的愛與關懷,這部片深深令人感動的地方正是她對學生的無私奉獻與與愛心,這樣負責的老師實在是所有老師應當學習的對象,更是師生互信的典範。
我想,如果我生於與侯麥希同一個時代下,依我的安於現狀的個性也許只能步上當一名礦工的路吧!看完影片後,我開始省思,假如遇到那些阻礙我實踐理想的困難,例如:家人的反對、別人的冷眼旁觀,我會有什麼回應呢?建造一個火箭在侯麥心中,是如此地堅定,以致於同學們的嘲笑,父親的羞辱,甚至多次的火箭爆炸仍都抹滅不掉他的志願。他反而堅決的跟父親說:「礦坑屬於你的我要飛上太空」,那樣的堅持加上努力不懈,不管眾人眼光永不放棄找出一條可行的路,這樣的精神,讓我相當敬佩,也讓我省思在追逐自己夢想的過程里,我們是否能和侯麥一樣勇於堅持理想,尋覓屬於自己的機會?是的,我們都想飛,飛向屬於自己人生的雲端,飛向屬於自己夢想色彩的那片天空,盡情翱翔,但唯有自己才可以開鑿屬於自己人生的跑道!
影片中正值年少的孩子,恣意地揮霍青春,瘋狂地頹喪,從影片中我們看見疑問、驚恐與刪節號的人生,這就是青春?
價值觀、社會風氣的轉變,加上媒體對社會事件不當地大量渲染,使得這個世界改變的步調,快的讓人難以招架,而身心正值狂暴期且思想不夠成熟的青少年們,更容易受到影響。這部影片放大了許多校園問題,例如:成人的忽略與漠視、同儕團體的牽扯排擠、偷竊、校園暴力、援交、自由的追求、自我價值的迷失,自我統合的混亂……,都是值得一一探討與深思,以下,就讓我們從四個孩子身上發生的事件談起:
首先是主角蓮實,面臨母親改嫁,換到一個新的環境,盡管繼父釋出善意,原生父親愧對的補償,但畢竟這對他來說遠不及一個家庭的完整重要;家庭結構的改變,同時媽媽也懷孕,對蓮實的關注是較少的,所以當他有困難時,家,已不再是避風港。在學校被欺負,在家裡不能感受溫暖,也不能保護心儀的對象,這一切的一切無力,使得蓮實不斷壓抑、自責,而他唯一的精神慰藉便是「莉莉」,網路虛擬的世界,是唯一一個可以容納他、一個他可以掌握的地方。
其次是星野,這是一個令人震撼的角色,一開始家境富裕的他不斷地被誇贊,然他厭惡這樣名實不符的贊美,我想,這對他來說一定造成困擾;而從一些獨立特行的行為里,隱隱約約可見其叛逆的氣息,加上沖繩之旅,一次目睹意外死亡,兩次瀕臨喪命,對他來說,生命似乎是無法掌控且可輕易失去,於是,燦爛的夏天過去,灰暗來臨;家庭巨變,更將原本對生命已經產生懷疑的他推向黑暗深淵,他自己痛苦,同時,他也想讓其他人和他一樣感受痛苦。
津田,被迫援交,最終自殺,一個悲劇性的女孩。曾經她怨懟,她垂打著蓮實,滿腹的委屈與悲憤,一拳一拳落下,是無力的控訴;她跳入河中,卻已洗不去心靈的黑點與被玷污的事實;她想逃離星野的威脅,這,也僅只是想而已。風箏舒展於天空,渴望,自由,縱身一躍,短暫的人生悲歌,曲終。
相較於只有隱忍的津田,久野反映出的是堅強與勇敢,先是遭到女同學嫉妒而被排擠,不被接納參賽的她,選擇以另一種形式默默為班上比賽付出;後來,更恐怖的遭遇也沒有擊敗她,為了不向惡勢力低頭,她總是勇敢的站起來,以一種超乎常人的智慧與勇氣存在,她找到不被傷害的方法,勇敢對付欺負她的人,真的很不容易。
F. 埃里克·侯麥的藝術特色
道德主題:Rohmer是一個謙遜的人道主義者。他的影片以一種微妙的方式寫出了他的人物在一些「小時刻」(相對於大時代的大事件)脆弱、迷惑和煩躁不安的一面。Rohmer的影片既嚴肅又幽默,大多探討了諸如忠誠、倫理、社會價值這樣一些道德問題。男女主人公在追求行動的自由時,經常遇到同基督教道德之間的矛盾。他的大多數影片表現了當代知識分子的道德情感,深得法國和許多其他國家的知識分子的喜愛。
「業余電影」:Rohmer向來奉行「業余電影」的主張,他的影片幾乎都是由自己編劇,也是由自己的公司投資製作的。雖然他的大多數影片為低成本影片,但始終能夠贏利,這是他不斷進行藝術創作的前提和保證。
文學性:電影作品具有很強的文學性,對白多,如同室內劇,鏡頭簡潔,諷刺但不刻薄。題材來源於當代社會的感情糾葛和心理涌動,沒有大起大落的戲劇性。他的影片風格朴實無華,不追求強烈的視覺效果,而是力圖啟發觀眾的思考,重點放在表現人物的心理反應上。影片的故事經常發生在優美的環境中,這種優美中往往帶有幾分凄涼,與人物心理形成對比。看似平常的情節就是影片的全部,我們想要看個故事,但其實其中並沒有什麼故事,像我們每天的生活,娓娓道來的是我們的生活點滴,平淡中卻意味深長。Rohmer是個古典型的男人,喜歡優雅的法國傳統。對他來說,真正新穎的不是形式,而是隱藏在這些形式後面那些永不會過時的思想——對人類永恆的矛盾境遇的個人化思索。他是現代電影中的「新古典主義者」。
克制:侯麥對新聞界嚴守私生活的細節。對他的傳聞有時近乎偽造,比如說他拒絕乘坐計程車,因為他不願意對空氣污染有所貢獻。還有一次,他請一位作曲家寫一部交響樂,並准備在影片中以人耳不能聽見的音量來使用。在拍攝《我在莫德的一夜》時,他將開機日期推遲了一年,因為他堅持必須在聖誕節時拍攝他的關鍵場景。
G. 《沙灘上的寶蓮》裡面蘿莉眼中的各色愛情觀是什麼
影片放完後,後面有個姑娘說了句「這是我今年看的最爛的一部電影」,把我樂壞了,雖然本座早就拋棄法國小資電影了,不過侯麥先生還是挺令我佩服的,他比較真誠,不像很多法國老流氓津津樂道於肉慾的展示。
《沙灘上的寶蓮》富有戲劇性但十分隱蔽,阿爾芒都操控的鏡頭十分平穩,沒有任何花哨,但我並不認為侯麥的電影只靠文本來感染人,如果這樣也能成為電影大師,那麼所有小說家都可以改行拍電影了。侯麥的電影系統是由很多極其微妙的東西編織起來的,當然我承認,以我的功力無法將其分析出來,那得花很多時間去研究。瑪麗蓉看上去是個被欺騙了的蠢女人,其實不是,她說得很明白,在等待突如其來的刺激,雖然她沒有明說,但這種愛情必然是短暫的,她心裡很明白。即使她知道結局,她也會跟亨利上床,因為這個男人太有魅力了,能給她很大滿足。皮埃爾是真心愛她,但不能給她滿足,美女往往對主動貼上來的苦瓜臉沒有興趣。法國人的愛情觀、性愛觀比我們超前三十年,現在的中國,多的是瑪麗蓉這樣的女人。她當然不會說,她喜歡一夜情,喜歡濫交,她當然會標榜自己在追求愛情,但在她的字典里,愛情跟天長地久沒有必然聯系,所以,怎麼說呢,她也確實在追求愛情,只不過是近似消費品的愛情。皮埃爾對於美女來說是必須的,沒有這種苦瓜臉,怎能凸顯美女的高高在上呢?而且退一萬步,將來人老珠黃了也可以做為一條後路,可以找到人家說,我繞了地球一圈終於發現真愛就在身邊。這就是命,沒辦法的,誰叫他非要迷戀大屁股美女呢?
亨利這種男人,現在的中國也很多了,其實古今中外歷來都不缺亨利,只不過現在已經爛大街了。他唯一錯的地方在於不該去騷擾寶蓮,至於瑪麗蓉和小販,那就是姦夫淫婦兩廂情願了。老男人對很多女孩都具有吸引力,不過我對於勾引小女孩的老男人一直很反感,也沒有什麼道義上的依據,總之就是看著惡心。
H. 《柏士浮》你是否看出了侯麥的用意
我想在同類題材的電影中,伯格曼的《處女泉》和該片一樣,也是根據中世紀的抒情詩改編,電影中也加入了中世紀的謠曲音樂。兩部電影在刻畫中世紀時代氛圍方面各有千秋,但伯格曼的電影影像是如此質朴生動,使得人物如同從那個環境中生長出來的一樣,相比之後,侯麥幾乎是把人物鑲嵌在舞台背景中的。同一時期關於亞瑟王騎士的法國電影還有布列松的《武士蘭斯洛》,盡管是實景拍攝,布列松在畫面的簡潔效果上一點也不讓侯麥的這部電影。布列松的騎士們都處於對信仰和人性弱點的深刻反思之中,騎士精神已經衰落,整部電影具有深沉的冥思氛圍。侯麥的帕西法爾一開始是個「愚蠢的威爾士青年」,離家當騎士的動機幾乎和堂吉訶德一樣誇張可笑,整個受騎士教育的過程也時刻穿插著各種諧謔的故事和唱詞,這跟電影的布景倒是很相稱的,在這樣的背景中,無論你做的是多麼嚴肅的事,人們還是只會把你當成卡通人物。
I. 《春天的故事》講述了什麼故事
《春天的故事》講述了:中學哲學老師珍尼參加派對,遇見一個名叫娜塔莎的女孩,應邀搬到她家居住的故事。
《春天的故事》是Éric Rohmer執導的喜劇劇情片,Anne Teyssèdre和休格·奎斯特出演。
埃里克·侯麥,法國著名電影人。在新浪潮諸導演中,侯麥當屬大器晚成的一類。侯麥49歲時以《慕德家的一夜》受到國際影評人的熱烈喝彩。
由此,侯麥以幾乎始終如一、幾近固執的簡約和散淡風格,開始了他漫長的電影之旅。喜愛侯麥的人,幾乎無一例外地喜歡他的簡約。對於如今的影迷來說,侯麥的魅力在於簡約雋永的影像風格,兼具文學氣息與人生哲理的精妙對白,還有,敏感、脆弱、優柔的主人公們。
劇情簡介
珍妮(Anne Teyssèdre飾)是一名哲學老師,一日在宴會上,她與娜塔莎(Florence Dare飾)相識,也許是因為寂寞,兩個本無交集的人成為了朋友。娜塔莎邀請珍妮到自己家裡做客,後者欣然前往。
娜塔莎有一個奇怪的家庭,父親離婚,交往了一個年齡和自己相差無幾的漂亮女朋友伊芙(Eloïse Bennett飾),這一點令娜塔莎無法接受,同時,一條項鏈的失蹤也加深了她與「後媽」的隔閡。珍妮的介入讓這個家庭里的關系發生了改變,娜塔莎的父親顯然對知性的珍妮抱有好感,而娜塔莎也渴望能和喜歡的珍妮組成新的家庭。
對於娜塔莎的熱情撮合,珍妮顯得有些被動,她堅持聽從自己內心的感情,不願摻和到這個復雜的家庭中去。一次四人的鄉村度假中,醞釀已久的矛盾終於激發了,娜塔莎同伊芙發生了爭吵,而她吃驚的發現自己一直信任的珍妮居然站在敵人的那一邊。她該怎麼辦?在這個春天裡,友誼和愛情能否同時播下可以成長的種子呢?
J. 從視聽語言角度分析電影《告白》。(片段就可以)
我個人喜歡配樂,蠻好的,輕快的,下雨的時候,那雨珠落地的過程是那麼美,最後的時候,修哉看到時光倒流時是視覺沖擊,也是一份感動。整體來說,我覺得電影裡面的親情都太過激啦,以至於有點變態的感覺!情節很跳躍性!很好!我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