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從敘事角度評電影 陽光燦爛的日子
對姜文第一次執導的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國內外業界人士一致盛譽有加。不同於第五代導演對民族痼疾沉痛反思的抑鬱基調,姜文是張揚、激情、色彩斑斕的。在從文革時期走過的人一致揭露和感嘆那些「傷痕文學」大行其道之時,這部電影一反崢嶸歲月的
常態,以一種幾乎無限緬懷和嚮往的激情描述了一段特殊時期的青春記憶和成長故事,著實讓人耳目一除了主題的新穎外,讓這部電影頗具新。但筆者以為,
現代意味的主要是其講述故事的方式,而這正是影評家們較少提及的部分。所以,本文將結合電影敘事學的有關知識,對該片進行分析。
的事情的時間和敘事的時間。它要求我們確認敘事的在這部功能之一是把一種時間兌現為另一種時間。」電影里,顯然重構時間的方式即是用聲音。成年的馬小軍作為講述人,用獨白和旁白的形式,以誘導觀眾進入回憶的方式展開敘述,並可以自由選擇講述故事跳躍、定格、快進甚至倒退情節,並在的切入點,打斷、本文時間和本事時間里靈活穿梭。一方面較好地控制了影片的敘述節奏,一方面極好地呈現了歷史感。
二、再造歷史空間
電影敘事由於能夠通過一系列畫面的排列與組
一、塑造時間縱深感
很明顯,故事的講述是採取倒敘的方式。影片一開始,成年後的馬小軍滄桑感十足的獨白,將人們一把拉入了那個特殊的時代。「北京,變得這么快……那時候好像永遠是夏天,太陽總是有空出來伴隨著我雖然畫面還沒有為我們展示任何信息,可情緒性們。」
十足的嗓音一下子就拉開了幾十年的歷史縱深感,從「本文時間」進入「本事時間」,輕易地將人們帶入了所要講述的那個時代。熱奈特在《敘事話語》中曾援引麥茨的一段話:「敘事是一組有兩個時間的序列:被講述
描繪時間,從而獲得了強大合(時間畸變)來刻畫形象、的敘事性表現力。但同樣不可否認的事實是,電影敘「講述」故事的。⑴利事是以直觀的視覺畫面為基礎來
用光影的變幻就能讓已沉默在歷史里的一段青春記憶那麼活靈活現地躍然眼前,可以說電影敘事空間是人類認識世界、再現世界的最有魔力的方式,是能夠「第二自然」。與與現實本身相媲美的最真切最生動的
小說通過抽象文字塑造想像空間不一樣,電影是通過具象的音畫塑造畫面空間的。如一開頭,鑼鼓漫天、激情高亢的革命歌曲就鮮明地展示了時代環境,而軍人們凱旋、飛機坦克遍地的畫面給人極其真實的歷史重 現。
B. 《 陽光燦爛的日子》電影賞析
陽光燦爛的日子
青春過後,回首望去,陽光一片燦爛
我第一次看<陽光燦爛的日子> 的時候,是在我們大學的欣賞課上。看完走出教室,外面很熱。只記得,走在陽光下的時候,突然心裡就湧出了很多以前快被忘記或者說以為忘記的事情。其實,有時候,感情就像一個圓,我們刻意去經歷那麼多,卻最終還是想回到起點,去圓那個殘缺的夢。好在時間不斷地羈絆住我們,讓我們再次面對錯過時,無能為力。
再次看這部影片的時候,是在有一天的深夜,百無聊賴的時候切換電視,突然就看到夏雨像貓一樣地在屋頂上焦急地徘徊的畫面、寧靜晃動的肢體。還有,屋子裡揮之不散的夏日裡荒草的味道。
這部被無數人津津樂道,說濫了的電影,自從94年從威尼斯捧回最佳男主角後,一直就是電影評論界的焦點。時至今日,仍可看到不少影評在引經據典時提到它。
本片是根據王朔的小說《動物兇猛》改編而成,由著名演員姜文導演的處女作,對文革時期青少年的生活狀態和青春期的困惑有著極為真實的描繪。影片使用了在中國當時較為新鮮的超現實的一些手法,把青少年的暴力和愛情描寫的更為朦朧和殘酷。《陽光燦爛的日子》,張藝謀的御用攝影顧長衛拍攝、夏雨/寧靜/陶紅/耿樂主演。先後獲得1994年第51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第33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攝影、第八屆新加坡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
故事發生在距我們這一代人無從經歷過的70年代,在那場著名的「文化大革命」的大背景下,講述了生活在那個年代的孩子們在面對成長過程中發生的友情、朦朧的愛情還有對人生的困惑。本片根據主人公馬小軍對米蘭的暗戀,向我們描述了那個夏天他和他的同伴們經歷的種種故事。
很多人不喜歡姜文,認為他為人狂放做作,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不管你喜歡與否,在談到有關成長與青春的電影時,《陽光燦爛的日子》都是無論如何也繞不開的。甚至可以這么說,影片中的青春的殘酷,成長的迷茫,對女性的渴望以及兄弟之間那種真摯的情感,都讓我們為之動容甚至落淚。
影片從一個男子低沉的聲音開始,(我的故事總是發生在夏天,炎熱的氣候使人們裸露得更多,也更難以掩飾心中的慾望,那時侯好象永遠是夏天,太陽總是有空出來伴隨我,陽光充足,太亮,使得眼前一陣陣發黑.),一開始就奠定了它懷舊的基調。導演將敘事者記憶中的那段年華進行了詩意地美化,使得整部電影就像一匹緞子般金黃的陽光一樣絢麗奪目。
整部影片都運用了黃綠色的主基調,使得我們在觀看的過程中一起和主人公體驗了夏日裡炎熱而又煩躁的情緒。片中馬小軍流氓一樣扭來扭去的屁股,臉上那種無賴一樣的笑容,還有在回答警官問話時的那種慌張,都讓人印象深刻。(接電影片花)記得第一次看的時候,馬小軍回答警察問話時說的父親的名字,我是最後在片尾的工作人員名單裡面看到的。想當時拍攝的時候,一定笑翻一大片人。而米蘭兼有的少女的清純和少婦的豐韻,則最容易成為青春期男孩子仰慕的成熟女性的符號。
對於很多經歷過那段歲月的人來說,那段時光是不堪回首的、痛苦的。但是在痛苦之餘,我們總能找到生活饋贈給我們的那些歡樂、柔情。就象是入口時苦澀黑咖啡,苦澀過後是隱約的甘甜。而在那段激情燃燒著的日子裡,馬小軍的成長也帶著涉世之初的困惑和蛻變的痛苦。
對於馬小軍這群孩子來說,特殊的年代,給了他們最大的自由和清新的空氣,他們隨意宣洩著自己躁動的慾望和激情,按著自己的意願肆意瘋長。於是,因為開鎖而隨意闖入陌生人家裡偷窺別人隱私的情節,就成為理所當然讓人信服的理由了。而也正因為這個原因,才有了後來米蘭與馬小軍的相遇
馬小軍對米蘭的迷戀,不如說是對自己臆想出來的完美女人的幻想。從最開始米蘭的照片,到後來情不自禁地徘徊在屋頂上,只為見到米蘭的笑容。還有到米蘭家門前卻因為門內人的問話而驚慌失措逃跑的鏡頭,都讓很多人重回了自己那段朦朧愛情的年少時光。
米蘭臉上淺淺的笑容,迷住了少年的馬小軍,濕漉漉的頭發下,那張巧笑倩兮的臉,不經意時流露的成熟女性的韻味,和那張永遠變換豐富表情的嘴,對於馬小軍,註定了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鏡花水月,是整個青春群體對成熟女性的渴望投射出的影象。馬小軍看她,懷著仰望理想時的羞澀與虔誠。馬小軍很努力地去接近她,卻一次又一次被現實的水紋盪開老遠。
片中的陽光,燦爛的讓人不忍相信,所以當唯一的雨中的場景出現的時候顯得如此不真實。也許正因為不真實,關於馬曉軍所有不真實的幻想都在這個場景中成為了現實。當他在片中毫不猶豫地唯一一次當她的面的說出了那句一直縈繞在他心裡的話的時候,是整個影片唯一一次令人欣慰的擁抱。
馬小軍和夥伴們的友情一直是影片里著重強調的。那種北京大院里長大的孩子的不羈,還有北京話這種特有的語系,讓我們每每在重溫影片的時候,都會發出會心的微笑。也許,那個年代真的不屬於我們,但是那個年代裡發生的所有故事,都是我們渴望卻永遠不能接近的吧。
如果你以為,這個片子裡面這些所有的歡樂還有憤怒,只是為了映襯那個時代下少年的迷惘,那麼,這也許還不足以成為這個影片可以成為經典的理由。當米蘭與劉憶苦親密的走在一起時、當馬小軍對米蘭深深的依戀變成惡毒的攻擊報復時,當馬小軍為了讓米蘭記住他而不惜採用「強暴」這樣的手段時,一種被世界遺棄的絕望感撲面而來。而那個雨夜裡聲嘶力竭的呼喚讓我們明白就算是嚴肅與權威缺失的青春依舊充滿殘酷和創傷,在那個年代如此燦爛的陽光下,也有切膚的痛楚與惆悵。
顧長衛的攝影技巧在在影片的結尾得到了最大的發揮――馬曉軍被踢下游泳池,他在水中的無助同時象徵了他的被孤立,鏡頭中表露出來的沉淪與疏離。讓我們知道看到愛與夢想的雙雙破碎,所有的掙扎和反抗都是徒勞。
我喜歡《陽光燦爛的日子》,因為喜歡它裡面放逐田野的無所事事的快樂;我喜歡《陽光燦爛的日子》,因為喜歡它裡面曖昧的懷舊,是我一直揮之不去的情緒;我喜歡《陽光燦爛的日子》,因為喜歡它面對過去的忠實於心,成熟而坦然的態度。電影中那首《鄉村騎士》里的間奏曲,以及畫面里馬曉軍憂傷地在屋頂上漫步,和夕陽的橙色陽光中騎車帶著心愛的米蘭穿行在林間小道上時,那種純粹的意念和想像讓我們讀懂了其實陽光燦爛的日子,只是陽光的存在的燦爛,是一種想像上的燦爛,是時間上的勝利,同時也是對苦難歲月的一次深遂的思考與追尋。
可以肯定,如果不是文革,馬小軍的青春肯定是另外一個樣子。他會像我們所有人一樣選擇學習選擇上課選擇英語過級然後選擇工作......多年之後回頭時沒有哪怕一點讓我們刻骨銘心的回憶,青春就如同被我們棄之如敝屣的薔薇,在精神的荒漠中一點點褪色,風干,然後消逝不見。青春過後,回首望去,陽光一片燦爛。
http://bbs.gardensky.net/simple/index.php?t10966.html
C. 姜文《陽光燦爛的日子》 影評 技術點分析
在「金王紛爭」四起的時候,我第一次讀王朔的作品。
自從因買了一本矯情的《廊橋遺夢》(——當時的暢銷書),後悔不迭後,我就長了記性很少買暢銷的文化食品。我知道被人牽著鼻子走的感覺絕對不好受——不管那人是帶你去吃屎還是糖。
在將別人的紛爭當作風景匆匆略過的時候,我讀到《動物兇猛》。一次滯後的閱讀,感覺不錯。它還使我回想起一些以前的事,譬如, 一天我意識到自己的身體因發育發生變化時,死活都不肯去公共浴室洗澡,我為自己的變化萌生羞恥感。當我掩著下體蹩進浴室,透過迷濛水汽,我發現自己和大人已經很像了。水從高處降落,打在天靈蓋上,我漸漸適應了變化。
我向朋友推薦這部中篇。有一些朋友以為我是保「王」派,幾欲與我反目成仇。當然也有一些朋友並不愛湊熱鬧,他們認真地告訴我姜文根據這部小說改編的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比原著更出色。
我記得羅伯·格里耶說過「改編而成的影片總是可笑的」。我帶著懷疑的目光進入《陽光燦爛的日子》里那片蔚藍的天空。最後的字幕打起,我要說影片拍得很棒,和小說是兩個獨立的事物。小說更強調以成人的目光回首往事,影片關注成長,將你推入過去的年代,與那個叫馬小軍的男孩一塊兒長大。
七十年代中期,人們已被各類運動折騰得疲憊不堪,不過人們的覺悟普遍較高,工作、革命還是按部就班。除了十五、六歲的孩子——心理的稚嫩與生理的成熟在一具具肉體中產生矛盾沖突。馬小軍即是其中的一個代表。他執迷於虛無的英雄主義:戴著老爸的軍功章、軍銜,在鏡子前耀武揚威;冒著生命危險爬上煙囪頂端,從高台縱身一躍,只是為了引起米蘭的注意。他懷有虛幻的感情:我們從他在米蘭的床上撿起一根長發時專注而幸福的表情,從他將米蘭懸掛在床邊的照片想像成穿著泳裝等細節,可見一斑。他的生活方式極其虛浮,整日游手好閑,時不時地聚眾滋事,以配萬能鑰匙開百家鎖為樂事。當時,馬小軍們的夢想像升上高空的氣球,瀕臨破滅的危險;他們的行為像瘋狂旋轉的陀螺,瘋狂之後是什麼?盎然生活還是悄然死去?他們的信仰如同熱鐵皮上的貓,無法停留,無處駐足,難免產生絕望之情。片中有一個鏡頭深深地嵌入我的腦袋。馬小軍想從水中爬到岸上,每每接近岸邊,就有一條腿將他踹回水裡,優雅的音樂「配合」下,一次次徒勞的努力……這才是現實生活的象徵。
姜文給我們講述了一則有點憂傷又不失快樂的青春故事。我的情緒為影片左右(——我無法擺脫),作為男性,我理解馬小軍的所作所為,有一些我們十五歲的時候不正是這樣做的嗎?——放學扎破惡言相向的老師的氣胎;課間議論女生半成熟的性特徵;暗戀葡萄的同時,不忘狐狸一般卑鄙地貶低葡萄的質量。也許不能說我們卑鄙,這樣不客觀,只能說我們渺小,渺小得彷彿一抹陽光,唯有被陰影證明了,才能被別人意識到。
我非常喜歡影片運用黃綠色為光影主基調,符合人物的心境,也符合青春毛茸茸的質感,頗賦唯美的傾向。顧長衛的攝影始終帶著人性化的力度(比如一系列的跟拍)。還有經典老歌(音樂)的巧妙穿插,也是影片可圈可點之處。值得一提的是姜文脫離王朔的文本創造了許多新人物(比如受氣的老師,王朔扮演的小壞蛋,具有點睛功效的傻子古倫木等等)使主要人物愈發飽滿,使影片的主題愈發鮮明。
影片快結束前我差點失望。因為敘述者馬小軍長大了,他和他的朋友有的成了大款有成了英雄,大多名利雙收。他們的俗化是否意味著我將來的俗化?這時古倫木騎著他的棍子出現在畫面中,「古倫木、古倫木」昔日的夥伴趴在豪華的超長車車窗上,大聲地沖他喊。傻子古倫木也變了,他不再像過去口齒不清的回答「歐吧、歐吧」了,他狠狠地罵道「傻B!」我被意料之外的結尾逗樂了,笑過之後,心頭有一絲慘痛,黑色的幽默撕碎了詩意的完美。他嘲笑的是我嗎?我越發清楚,青春於我已是一首八十年代的朦朧詩了,如果我認為詩越美好,那麼就證明我現在的心情越蒼老。
D. 陽光燦爛的日子解析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陽光燦爛的日子》這部電影,這是姜文拍攝的一部經之作。這部電影講述的是發生在北京70年代,以軍隊大院為主人公的青少年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姜文他出生於部隊大院,懂得精力過剩的少年心思,於是也在電影中完全表現出來了:意識流極其適用於朦朧的性沖動和愛情觀的表現;在鏡頭表現上,逆光和過曝以及曖昧的色彩環境,完全就是為這種濕潤的躁動服務。
雖然故事發生在父輩那一代年輕的時候,規章制度和道德約束思想觀念和如今大相徑庭,但是姜文把青春期的悸動完美地展現了出來,在如今也可以會心一笑完全理解。
這部電影的故事性非常真實,鏡頭語言也足夠浪漫,旁白和台詞對王朔作品的改編成功,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看完以後讓人久久不能忘懷。
E. 淺析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所用色彩色調的蘊意
影片中多為溫暖明亮的色調,特別是米蘭家中的幾段,尤其明快,以此來表現回憶中的那份溫情。米蘭第一次與劉憶苦見面時,劉憶苦身處陰暗處,好像預設了馬小軍將來的心結。
F. 陽光燦爛的日子的影評分析要怎麼寫
陽光燦爛的日子影評
(129人評價)|32867人閱讀|677次下載|舉報文檔
一代人濃縮了的回憶。它近得就像是你的昨天,騎著自行車吹著口哨呼嘯而過,身旁有個傻子嘴裡叫
著
「
傻比、古倫木、歐巴
」
,管他三七二十一,老子是這世界的主人。美帝蘇修都等著我們去打倒,台灣同
胞還生活在水深火熱里,等著我們去解放,在青春期的時候,渴望成熟和偉大的心理支配了熱血燃燒的孩
子們,大人都不在,給了自由的空間,所以陽光燦爛起來。
特殊的年代,
特殊的環境造就了一代特殊的人群,
正是當前社會的中堅力量。
影片開場的畫面就極具
歷史意味,歡送解放軍的喇叭里唱著贊揚文化大革命的歌曲,現在聽來滑稽,那時卻飄盪著庄嚴的調子。
快樂的人群、純真的笑聲,那樣的場面可能再不會出現,這里的人民都是簡單的,看的是摺子戲,讀的是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穿著幾乎統一的服裝。在唯一的觀念和信仰下生活,有理想、有勇氣,沒有經歷
過戰爭的痛苦,卻深深受到戰後思想壓制的影響。可孩子是看不到這些的,文革在這只是電影的背景,姜
文要說的是他們的青春歲月,他們在快樂得成長,沒有教條和准則,放任自己親生去體驗,去檢驗。
教育方式粗暴的父親和對生活忿忿不平的母親,加上思想封閉的學校教育,是那個時期的家庭縮影,
大多數人都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但這也禁錮不住渴望自由和成長的青春。自由是理想的社會狀態,只
有他們擁有過,北京城裡只剩下孩子。書包都扔上了天,做些叛逆卻無傷大雅的事,抽煙、打架、編些下
流歌曲,撬門溜鎖去人家家睡覺。空盪盪的軍區大院隨意穿行,體味著那個年齡的困惑和對性的沖動。
馮小剛演出的笨拙嚴厲的老師,
把馬小軍這幫孩子頑皮機靈,
側面的表現出來,
老師在他們眼裡的形
象也就是卓別林式的假正經和愚蠢懦弱。
耿樂出演的劉憶苦是壓抑他同性角色的人物,
劉憶苦拍婆子在行,
甚至搶奪了他的戀人,他也無能為力;劉憶苦打架手狠,馬上被眾人推舉為頭目,迫使他不得不為自己的
渺小找一個出口,在一次打架過程中,急於表現的他下狠手重傷另一個孩子。陶虹飾演的於北蓓和寧靜飾
演的米蘭,是馬小軍對性的認識的兩個體現,於北蓓是放盪和低俗的象徵,米蘭則是高貴和美好的象徵。
男孩對女性的第一認知往往是極端的,帶有自身幻想色彩的。於北蓓嬉笑著強吻他時,米蘭昂著頭走過,
對他的挑釁不怎麼搭理時,他就給了她們以自己主觀想像的定義,肯定是不準確的,可這樣的想像是他這
年齡自然而然出現的,因為此時他正在經歷,從對世界的認識基於幻想的孩子,漸漸變成一個接受現實的
男人的過程,
所以他給了她們現實載體的幻想形象。他喜歡的是神秘高傲的米蘭,
把她想像成自己的女神,
跟蹤、守侯、暗戀,甚至為了顯示自己的勇氣爬上高聳的煙囪,跌落下來也興高采烈,就像雄性動物在發
情時會在雌性面前顯示自己的威力一樣,是一種本能反應。他在自己的意識里對米蘭意淫,發泄著青春期
的性渴望。雨夜,醉酒後連人帶車滑落土坑時,他把他壓抑已久的渴望嘶吼出來,讓我聯想起《肖申克的
救贖》里的那個淋漓的雨夜,雖然情感不同,卻是同樣暢快。隨著電影的推進,馬小軍也在成長,充滿了
氣橫沖直撞飛來飛去的避孕套,嗖一聲蔫下來時,米蘭的形象再一次轉變了。從他偷看到一截大腿就能讓
他虛脫,到他試圖強暴米蘭,性的神秘不再了,從迷惑到失落,他知道了這叫欲。他從跳台上跳入水中,
游向他的朋友,結束了幻想的掙扎,接受了現實的人群和真實的生活,認同了俗世的自己。
傻子是這部電影里的一個亮點,第一次出場時我就有些疑惑他的意義到底在哪?沒想到竟貫穿始
終,在傻子沖著車里的姜文罵出一句
「
傻比
」
時,明白了,這傻子就是他們自己,古倫木、歐巴是《奇襲白
虎團》里的口令,《奇襲白虎團》是八個樣板戲之一,也就是說那是他們簡陋的娛樂生活的縮影,是他們
智慧、勇猛和渴望勝利的象徵。而最後的一句
「
傻比
」
,也把他們整個荒唐的年代做以總結,是姜文在自嘲
式的看待那些浪漫的充滿燦爛陽光的日子。
影片說完了,但感覺還有些什麼沒說,已經有些冗長了,就匆匆收筆。也許是電影說得很多,而我
又不能精煉。雖然文革離我遙遠,可部隊大院的童年對我卻是親切的,所以寫了這部電影,而且這也是一
部在中國當代影史上舉足輕重的電影。
G. 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中馬小軍的形象分析
在影片中,寧靜表演了一個在十五、六歲男孩心目中完美的女孩,純潔、優雅。給觀眾一種青春朦朧的神秘感。 故事發生在文革時期的北京。馬小軍是一個軍屬,小夥伴們叫他馬猴.他的父親常年在外,沒人管教的他在大院里結交了一幫「哥們兒」.他們逃課、打架、抽煙,「混街」成了他們這伙人的生活主題。這當中有劉憶苦,有羊搞,還有後來出現的女孩於北菇,當外面的世界鬧得天翻地覆的時候,這群軍人子弟卻在自己的天地里享受陽光燦爛的日子。 在無聊的夏日裡,馬小軍學會丁撬門壓鎖,進到別人家裡成了馬小軍生活的一大樂 趣.他常常溜出校門,用自製的鑰匙打開一把又一把的鎖,窺探一家又一家的秘密.但馬小軍從來不拿人家東西。有一次,他闖人一個陌生人的家中.一張掛在牆上的彩色照片吸引了他:身著泳裝的少女。馬小軍長久地凝視著她,被她深深地打動了。 大院的人要和另一夥男孩子打架,馬小軍用磚頭照一個人頭上拍了下去,把他打傷 了,對方捎來話說要拉來幾百人報仇,然而在中間人的調和下,這場大規模的爭斗奇跡般地和解了,他們擁進莫斯科餐廳里慶祝。 馬小軍——直沒忘記那個照片上的女孩.他天天像貓一樣在那個房子周圍的鐵皮房頂上轉悠,希望能見到她c終於有一天,一雙美麗的女孩的雙腿從馬小軍身邊經過,馬小軍意識到就是她,於是叫住了她。從此,馬小軍天天都去找她,將別人做過而自己從來不敢做的事都安到自己的頭上,表現自己的英勇…… 那個女孩名叫米蘭,一天她答應馬小軍去見他的那幫哥們兒。看見米蘭和劉憶苦談得那麼親熱,馬小軍有些嫉妒。接下來的日子裡,米蘭一邊和馬小軍好,一邊又和劉憶苦好,馬小軍心裡很亂。 但記憶到這兒發生了混亂,或許馬小軍根本就沒有那種勇氣,根本就沒打架,他們那天玩得很愉快…… 那天晚上,馬小軍騎上腳踏車在雨里瘋狂地飛跑,沖著米蘭的窗口大喊: 「米蘭,馬小軍愛你!」當米蘭下來時,馬小軍竟然沒有勇氣承認,米蘭將馬小軍擁入懷里。可她後來還是跟了劉憶苦。 馬小軍一氣之下跑到了米蘭的住處,沖動之中想要做出越軌之事,但被米蘭打敗了……從此以後,大家冷落了馬小軍。 後來大家分散了,各奔前程,米蘭去了文工團,劉億苦去當兵,後變成殘廢。許多年後,當這群兒時的夥伴再次相聚時,那過去的一切對他們來說都不再重要了。
H. 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中米蘭的形象分析(具體點)
在《陽光燦爛的日子》中,毫無疑問,原本屬於個體行為的對性的追求成了一種集體行為。而這一追求的集體對象只有兩個:一個是劉北蓓,另一個是米蘭。 當劉北蓓在其他夥伴的嬉笑聲中強吻馬猴,馬猴極力拒絕,最終馬猴臉上紅紅一片而劉北蓓氣急敗壞的時候,《陽光燦爛的日子》對性進行了第一次嘲諷和瓦解。——對於馬猴這個對性略覺神聖與神秘的半大孩子來說,性竟然成了一種強迫進行的集體游戲。當劉北蓓在男孩子們洗澡時闖入而使其中一位性慾勃發下體勃起,引得其他夥伴大罵「你丫怎麼這么流氓」時,性不過就是一種赤裸裸的慾望。它沒有絲毫的美麗可言,盡管他們試圖用「流氓」一詞來拒絕性的不美麗。 於是這個據米蘭介紹「認識很多人」,但又不知道自己名字正確念法的劉北蓓成了一個毫無神秘性因而毫不美麗的單調的性的對象。在她那裡,馬猴找不到他所渴望的那點兒美麗的東西。那麼,馬猴自認為很合己意的對象米蘭出場了。 米蘭「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出場給馬猴以極大的神秘感,於是在他眼中米蘭也就成了他自視是由自己獨自尋找到的美麗高貴的暗戀對象。然而最初的神秘並沒有給馬猴以長久的可以守侯的美麗體驗。 由最初不敢看米蘭熟睡中無意暴露出來的身體;到看著身穿大塊暴露的泳衣的米蘭,說她「肥」的象剛生過孩子的婦女而朝她豐腴的屁股踹上一腳;再到他最終去強暴米蘭而使米蘭女性特徵暴露無疑;馬猴一步一步陷入對性的迷惑與失落之中。性的美麗的外衣一層層的被剝落,性不過就是慾望。 米蘭不過是馬猴虛假的性幻想的對象。起初,馬猴還可以為在夥伴面前證明自己並不膽怯以向米蘭顯示自己男人的魅力而爬上高高的煙囪,摔落下來也興高采烈;可當「彪哥」這個黑社會大哥也是米蘭的昔日情人出現時,盡管馬猴仍舊毫不猶豫的拿起刀子想保衛她些什麼,但米蘭的美麗與神秘已經開始破碎了,因為米蘭竟然根本就不是純潔的;當劉思甜公然以帶米蘭為女友自居時,馬猴終於明白,米蘭從來沒有和他好過,她不過是他的暗戀甚至是意淫對象。於是,「強暴」這種最拙劣最無能的滿足性慾的手段被他使用,可用這種手法去獲得實際上摧毀了他心理上最後那點殘留的美麗:當情況變成米蘭大叫「這樣有什麼意思」而主動滿足他時,馬猴提起褲子落荒而逃。性,美麗的性甚至是骯臟的性都離他遠去了。 性不過就是那隻充滿了氣的、在空中象炮彈一樣飛來飛去的避孕套。它那麼的直接與無所謂,可以在空中盪來盪去而顯出莫大的自由;它那麼的不可遏抑,可以由一隻小小的橡皮套子膨脹成一枚橫掃千軍的炮彈。然而,它又是那麼的無意義,因為僅僅竟是一個小眼兒導致了原本覺得很寶貴很神聖的生命的誕生。 當馬猴穿著米蘭送給他的生日禮物一條鮮紅的游泳褲站在高台上的時候,與其說他是要再次向米蘭證明自己以求最後的美麗,不如說他是要徹底摧毀自己的美麗的幻想。他絕望的從高台跌落入水,在池中游浮,那一刻馬猴再也沒有什麼美麗的念頭了。——他再次游向了米蘭、劉思甜,劉北蓓這些他曾經拒絕過的人,他渴望再次融入他們,然而結果卻又是摧毀:千萬只腳一次次踏下來向他宣告他徹底的孤寂。他,甚至沒有能力去獲得庸俗大眾的認同。人,成了孤零零的人。當馬猴絕望的仰躺在水池中央時,我們彷彿看見了「傻子」那無處不在的身影。《陽光燦爛的日子》在刻畫米蘭的時候,對她作了細致的解剖剝去了她的性的美麗外衣,而最終米蘭如佛家語成了「一個臭皮囊」。這個過程也完全可以理解是為對集體神聖的消解。米蘭對於這幫孩子來說是集體的性的對象,而在馬猴心裡則又具有神聖的意味,當米蘭暴露出她的虛假時,一種集體虛無的意象就產生了,而當馬猴急噪的試圖強暴她時,我們甚至可以說,馬猴是在自己完結由自己構造起來的神聖。 -------------------------------------------------------- 米蘭的出場給馬猴以極大的神秘感,在他眼中米蘭也就成了他的暗戀對象。然而最初的神秘並沒有給馬猴以長久的可以守侯的美麗體驗。由最初不敢看米蘭熟睡中無意暴露出來的身體;到看著身穿大塊暴露的泳衣的米蘭,說她「肥」的象剛生過孩子的婦女而朝她豐腴的屁股踹上一腳;再到他最終去強暴米蘭而使米蘭女性特徵暴露無疑;馬猴一步一步陷入對性的迷惑與失落之中。性的美麗的外衣一層層的被剝落,性不過就是慾望。 米蘭不過是馬猴虛假的性幻想的對象。起初,馬猴還可以為在夥伴面前證明自己並不膽怯以向米蘭顯示自己男人的魅力而爬上高高的煙囪,摔落下來也興高采烈;可當「彪哥」這個黑社會大哥也是米蘭的昔日情人出現時,盡管馬猴仍舊毫不猶豫的拿起刀子想保衛她些什麼,但米蘭的美麗與神秘已經開始破碎了,因為米蘭竟然根本就不是純潔的;當劉思甜公然以帶米蘭為女友自居時,馬猴終於明白,米蘭從來沒有和他好過,她不過是他的暗戀甚至是意淫對象。於是,「強暴」這種最拙劣最無能的滿足性慾的手段被他使用,可用這種手法去獲得實際上摧毀了他心理上最後那點殘留的美麗:當情況變成米蘭大叫「這樣有什麼意思」而主動滿足他時,馬猴提起褲子落荒而逃。性,美麗的性甚至是骯臟的性都離他遠去了。
I. 如何評價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
「我的故事總是發生在夏天。炎熱的氣候使人們裸露得更多,也更能掩飾心中的慾望。那時侯,好像永遠是夏天,太陽總是有空出來伴隨著我,陽光充足,太亮,使得眼前一陣陣發黑」——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開場對白
被禁錮的青春裡面溶著化不開的酸澀。年輕的時候愛一個姑娘,就可以奮不顧身的把所有逞能的事情都做完。長大了以後就不會了。不是不愛姑娘了,而是理智的弦告誡你自己再這樣做是多麼蠢的一件事情,人生大概都如此,而本片也正反應了這。整部片子敘事平穩,卻又暗藏著青春的青澀和淡淡的憂傷,青春快樂又悲傷,中國電影巔峰之作。
J. 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影評
傻子的囈語——評《陽光燦爛的日子》
來源:電影夜航船 作者:陸鏡 2005-01-17 16:12:02
《陽光燦爛的日子》無疑是九十年代中國影界的意外之喜。王朔的黑色幽默,夏雨寧靜等演員略顯稚拙但決不生澀的演繹,還有導演姜文初次執導的靈氣與創勁兒綜合之後,講述的那段新中國初期一群北京孩子的成長歷程,給觀眾的,決不僅僅是一種無所事事的閑聊調侃,也不僅僅是對特殊年代的追憶與諷譏。當觀眾深深的為影片打動時,就會發現,這部影片所展現的竟是一個意象豐富、意味深長的「社會—個人」、「文化—心理」圖景。
這種圖景當然具有它的時代性。作為時代的文化代言人,編劇王朔曾經風光無限,然而九十年代以來,他似乎漸漸地老去了。一群網路時代、新新人類的文化英雄正在崛起並取代他的位置。——如果可以這么說的話,那麼《陽光燦爛的日子》幾乎可以作為王朔,這位具有獨特時代感的文化代言人離開時代文化中心位置時的告別演說,因此它似乎也預示著一個時代的結束。
現在距離影片公映已經有些年頭了,因此當我們對這部影片進行再審視的時候,藝術元素已經退居次席,而更應該把它作為一個歷史文化的特殊文本來分析。
一、 傻子:敘述的核心
無論哪位影評家都不會把「傻子」這個總共只有三句台詞「歐巴、古倫木、傻B」道具型角色作為《陽光燦爛的日子》一片的中心。馬猴、米蘭甚至是劉憶苦的戲份都比他多的多。然而當我們對這部影片進行文本解構與理清的時候,就會發現:「傻子」是這部影片的敘述核心。
在影片中傻子幾乎無處不在。他終日在有警衛站崗的部隊大院門口傻笑,他呆滯可笑的臉上永遠帶著一些污垢,他總騎在一根木棍上面高叫。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角色,馬猴在大院門口等米蘭時有他;米蘭約馬猴晚上一起玩的時候也有他;而更多的時候,傻子是在畫面中閃過或作為一個遠景樣的道具。——這種無處不在的蘊涵向我們暗示著,傻子這個人物與馬猴這群孩子有著密切的,但文本本身並未直接表現的關系。果然,我們看到,馬猴等人因為外院的孩子欺辱傻子而去打群架。這個細節固然是要推動劇情發展以表現馬猴的某種心理,但事實上它卻沒有那麼簡單。
聯繫到傻子經常出現的位置:部隊大院(馬猴等人住在裡面)的門口,聯繫到影片結尾處,已經成人的馬猴們路遇傻子時的興奮甚至是親切,就不得不使人相信,馬猴等人認為:傻子就象其他的哥兒們一樣伴隨著自己的成長,是自己隊伍中的一員。盡管在大多數時候這個成員並不與其他成員一起活動,只是作為一個事件的旁觀者,但這種群體的認同感卻是不能抹殺的。
然而,馬猴們卻不知道,傻子其實就是自己的抽象。用更直接的語詞表達就是:馬猴們就是傻子,他們中的每一個都是傻子的分身。因此,整部影片的敘述核心是傻子,從根本意義上來講,這是一部表現一群傻子的生活歷程的影片。當然,並不是因為同伴中有一位傻子的存在,其他人就也成了傻子。是影片的敘事含蓄委婉地向我們一次又一次地證明:馬猴們其實就是一群傻子——這一發現乍一看是荒謬的,但恰恰就是王朔等《陽光燦爛的日子》一片的製作人的靈氣所在,他們用電影畫面把現實包裝,用畫外音的強行插入把現實淆混,然後再返銷給現實,從而完成了對現實的嘲弄與解構。
二、 傻子的話語變向
傻子是對馬猴們的抽象,甚至是對時代的抽象,它最重要的抽象點在於話語的變向。
雖然傻子總共只有三句台詞「歐巴、古倫木和傻B」,但這三個短語卻意味深長,幾乎可以作為時代的話語凝練。由它們的變化我們又可以反觀時代的意味和人的價值的變化。
影片本身並沒有明示「歐巴和古倫木」到底是一種怎樣的話語。它們是從哪裡來的?影片並沒有敘述。然而通過時代的分析,我們可以對它們作出某種也許極為接近事實的假設。而一旦我們聯系「歐巴和古倫木」的外來語特點和故事的發生時間——建國初期,我們幾乎就可以肯定,傻子的話語來自蘇聯或者南斯拉夫或者別的什麼共產主義主義意識形態統治下的國家。這是和歷史極為接近的,因為建國初期我們國家外來語的主要進口地只有那些和我國稱兄道弟的社會主義國家。因此,「歐巴和古倫木」本身就蘊涵著極強的時代特色。這種特色和建國初期的社會氣氛應該是相吻合的。
而當影片結尾,長大成人的馬猴們開著豪華轎車在八十年代北京才有的立交橋上路遇傻子而沖傻子高呼「歐巴、古倫木」以尋求一種親切感時,傻子脫口而出的「傻B」則又是一種新的話語時代表徵。這是怎樣一種話語呢?「傻B」這句典型的京罵在影片的末尾出現到底能說明什麼呢?——這要和「歐巴、古倫木」相聯系。
一個傻子僅有的幾句語言由神聖的高度意識形態化的集體語詞轉變為一句市井人物的公眾「罵語」,這種意味展現的也許就是我們這個社會和社會中個人的歷史文化變遷。而由《陽光燦爛的日子》優美情調所表現的略帶滑稽的話語變向無疑就是一種由神聖到世俗,由集體到個人的摧毀與瓦解的過程。我們似乎可以得出這樣一個推論:「歐巴、古倫木就是傻B。」
另外我們需要特別注意的一點是:話語的主體自始至終都是一個傻子。建國初期他就在有戰士站崗的軍隊大院門口傻笑著高呼「歐巴、古倫木」;幾十年過去,他又穿著西裝、騎著木棍在北京的現代化立交橋上不屑的大罵「傻B」。天才的《陽光燦爛的日子》的創作者不但用傻子的囈語 摧毀了我們幾十年的社會歷史,而且也用這一形象主體和敘述中心在譏諷中解構了這幾十年歷史的集體性主體。
當然這一摧毀過程並不是僅有話語變向就能完成的了的,《陽光燦爛的日子》一片幾乎嘲笑了被它視作「傻子」的歷史本身和歷史主體的一切要素。如果對這些要素作一種概觀,可以將之分為兩個部分:個體的性與集體的神聖。
三、 性的徹底完結
在《陽光燦爛的日子》中,毫無疑問,原本屬於個體行為的對性的追求成了一種集體行為。而這一追求的集體對象只有兩個:一個是劉北蓓,另一個是米蘭。
當劉北蓓在其他夥伴的嬉笑聲中強吻馬猴,馬猴極力拒絕,最終馬猴臉上紅紅一片而劉北蓓氣急敗壞的時候,《陽光燦爛的日子》對性進行了第一次嘲諷和瓦解。——對於馬猴這個對性略覺神聖與神秘的半大孩子來說,性竟然成了一種強迫進行的集體游戲。當劉北蓓在男孩子們洗澡時闖入而使其中一位性慾勃發下體勃起,引得其他夥伴大罵「你丫怎麼這么流氓」時,性不過就是一種赤裸裸的慾望。它沒有絲毫的美麗可言,盡管他們試圖用「流氓」一詞來拒絕性的不美麗。
於是這個據米蘭介紹「認識很多人」,但又不知道自己名字正確念法的劉北蓓成了一個毫無神秘性因而毫不美麗的單調的性的對象。在她那裡,馬猴找不到他所渴望的那點兒美麗的東西。那麼,馬猴自認為很合己意的對象米蘭出場了。
米蘭「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出場給馬猴以極大的神秘感,於是在他眼中米蘭也就成了他自視是由自己獨自尋找到的美麗高貴的暗戀對象。然而最初的神秘並沒有給馬猴以長久的可以守侯的美麗體驗。
由最初不敢看米蘭熟睡中無意暴露出來的身體;到看著身穿大塊暴露的泳衣的米蘭,說她「肥」的象剛生過孩子的婦女而朝她豐腴的屁股踹上一腳;再到他最終去強暴米蘭而使米蘭女性特徵暴露無疑;馬猴一步一步陷入對性的迷惑與失落之中。性的美麗的外衣一層層的被剝落,性不過就是慾望。
米蘭不過是馬猴虛假的性幻想的對象。起初,馬猴還可以為在夥伴面前證明自己並不膽怯以向米蘭顯示自己男人的魅力而爬上高高的煙囪,摔落下來也興高采烈;可當「彪哥」這個黑社會大哥也是米蘭的昔日情人出現時,盡管馬猴仍舊毫不猶豫的拿起刀子想保衛她些什麼,但米蘭的美麗與神秘已經開始破碎了,因為米蘭竟然根本就不是純潔的;當劉思甜公然以帶米蘭為女友自居時,馬猴終於明白,米蘭從來沒有和他好過,她不過是他的暗戀甚至是意淫對象。於是,「強暴」這種最拙劣最無能的滿足性慾的手段被他使用,可用這種手法去獲得實際上摧毀了他心理上最後那點殘留的美麗:當情況變成米蘭大叫「這樣有什麼意思」而主動滿足他時,馬猴提起褲子落荒而逃。性,美麗的性甚至是骯臟的性都離他遠去了。
性不過就是那隻充滿了氣的、在空中象炮彈一樣飛來飛去的避孕套。它那麼的直接與無所謂,可以在空中盪來盪去而顯出莫大的自由;它那麼的不可遏抑,可以由一隻小小的橡皮套子膨脹成一枚橫掃千軍的炮彈。然而,它又是那麼的無意義,因為僅僅竟是一個小眼兒導致了原本覺得很寶貴很神聖的生命的誕生。
當馬猴穿著米蘭送給他的生日禮物一條鮮紅的游泳褲站在高台上的時候,與其說他是要再次向米蘭證明自己以求最後的美麗,不如說他是要徹底摧毀自己的美麗的幻想。他絕望的從高台跌落入水,在池中游浮,那一刻馬猴再也沒有什麼美麗的念頭了。——他再次游向了米蘭、劉思甜,劉北蓓這些他曾經拒絕過的人,他渴望再次融入他們,然而結果卻又是摧毀:千萬只腳一次次踏下來向他宣告他徹底的孤寂。他,甚至沒有能力去獲得庸俗大眾的認同。人,成了孤零零的人。當馬猴絕望的仰躺在水池中央時,我們彷彿看見了「傻子」那無處不在的身影。
就這樣,對性的瓦解完成了。馬猴由拒絕庸俗的性到追求美麗的性再到美麗破滅再到拒絕庸俗最終徹底絕望——這就是《陽光燦爛的日子》對性的摧毀全過程。
四、集體神聖的完結
如上所述,《陽光燦爛的日子》一片無處不在的消解「性」的同時,也無處不在的消解著集體的神聖性。
《陽光燦爛的日子》在刻畫米蘭的時候,對她作了細致的解剖剝去了她的性的美麗外衣,而最終米蘭如佛家語成了「一個臭皮囊」。這個過程也完全可以理解是為對集體神聖的消解。米蘭對於這幫孩子來說是集體的性的對象,而在馬猴心裡則又具有神聖的意味,當米蘭暴露出她的虛假時,一種集體虛無的意象就產生了,而當馬猴急噪的試圖強暴她時,我們甚至可以說,馬猴是在自己完結由自己構造起來的神聖。
劉思甜因為年紀較長又剛從部隊退伍回來而在馬猴這幫孩子中具有了特殊的地位,他似乎成了他們的領袖。他可以隨便命令別的孩子去門口等人,買冰棍甚至是「到一邊蹲著」。打群架的時候他說了算,和彪子對峙時由他作頭。然而,在馬猴的假想中,劉思甜被無數次的猛刺——集體的領袖也完結了。他雖然不象那個心狠手辣的流氓頭子「小混蛋」最終被幾個十六七歲想取代他地位的孩子刺死,但他的結果同樣具有象徵意義:他成了真正的生理傻子。
前面已經講到,以劉思甜為頭的這個小集體中的每個成員都是傻子的分身。這是一個傻子的集體。這個集體最終的命運是各奔東西,很長時間里彼此音信全無。為什麼呢?是他們大了,不需要再在一起胡亂玩耍了嗎?這只是一個極普通的因素。更重要的,是馬猴的被拒絕。馬猴一次次的被他昔日的夥伴踏進水裡,那無數雙腳輪次踏下,標示著集體的隔膜。腳是要踏向自己的夥伴的,但同時卻也是踏向自己,踏向這個昔日的集體。直到有一天他們覺得這個集體無聊了而各奔東西時,那無數次的「踏」才顯出真正的力量來。集體從內部瓦解了,原因卻只是一個成員和另一個成員之間在性事上的爭執。
流氓的領袖最終被更年輕的流氓所殺,混混的領袖最終被炮彈震成了傻子。威風八面的老將軍和年輕貌美的小老婆坐在集體的最前列與大眾「集體偷看」黃色電影卻又冠以道貌岸然的名目。為人師表的老師在神聖的講台上卻是那麼的飛揚跋扈和滑稽委瑣。著裝齊整的某國大使竟然是用破爛裝扮的騙子。開著軍車打架斗毆的流氓們集體喝酒放盪的地方竟是掛著領袖像的共產主義飯店(老莫)。少年們在迎接「貴賓」可他們的形象和舞蹈卻宛如拙劣的小丑。軍隊大院的大門竟然由一個傻子和一個戰士一起守衛。——《陽光燦爛的日子》殘忍的把世界萬物的原生態赤裸裸的展現給觀眾看:沒有什麼原本神聖,崇高,偉大的集體行為是真正如其所是的。
對也許是世界上最溫馨的集體「家」的解構,徹底完結了集體的一切神聖性和完滿性。家是什麼呢?人們可以象馬猴的父親一樣不要升遷的機會去創造它,也可以象馬猴的母親一樣不要教師的工作去追求它,然而「家庭」這個溫暖小集體結成之後呢?以前不要升遷的開始不回家而試圖重新獲得機會,原本不要工作的開始牢騷百出氣憤異常。這是怎樣一個家庭呢?昏暗的光線,陰暗的角落,離散的心靈,孤寂的孩子——「家」虛空了。
就這樣,在一種細心經營地打亂時空與模糊現實的優美敘事中,《陽光燦爛的日子》以一種「傻子囈語」的方式,完結了對集體、對神聖的解構。
五、 傻子向傻子的回歸
當一切都完結的時候,我們應該回過頭來重新審視「傻子」這個角色並對《陽光燦爛的日子》一片進行整體的總結。
歷史不過是混亂模糊的,而歷史的主體不過是「罵自己傻B的傻子」,
盡管有些時候他們的身旁還有強權(解放軍)的守衛——這就是《陽光燦爛的日子》所力圖展現給觀眾的,對歷史以及個人的摧毀性概括。
年輕的時候,這些傻子們就生活在「無」里。沒有學習,沒有父母,沒有性,沒有工作,沒有勇氣。長大了他們依舊是生活在「無」中。當多年以後,馬猴們在豪華轎車上因為一句傻子的「傻B」而快樂地呵呵大笑時,一切意義都消逝了 :轎車,洋酒,西裝革履,美麗,神聖,價值,性,集體——通通隱退於「傻B」之後。
他們初時是生活在「無」中的傻子,終了仍舊是生活在「無」中的傻子。人的一生不過是一個從「傻子向傻子回歸」的過程。起點與終點唯一不同的也許只是對「無」的態度:在成年的傻子看來,「無」已經不成為一個問題,「無」就是習以為常的生活,因為面對「無」他們已經能夠放聲大笑。
2000年12月4日
注釋:
1、「敘事既是真的,又是假的。」——詹姆遜,《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156頁。
2、 人在現代社會里「受到威脅的不只是人的一個方向或對世界的一定關系,而是人的整個存在連同他對世界的全部關系都從根本上成為可疑的了,人失去了一切支撐點,一切理性的知識和信仰都崩潰了,所熟悉的親近之物也移向飄渺的地方,留下的只是陷於絕對的孤獨和絕望之中的自我。」 ——施太格繆勒,《當代西方哲學主潮》中譯本,上卷,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182頁。
參考資料:http://www.filmsea.com.cn/movie_review/2005011700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