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題材 > 兩部電影視聽語言對比分析

兩部電影視聽語言對比分析

發布時間:2022-06-29 12:00:13

㈠ 《兩個人的芭蕾》 視聽語言分析

在電影語言運用上,語言簡單、直接、明了,傳承著親情,剖析著人物內心世界,使人生意蘊的拓展更顯連續、周密性。影片《兩個人的芭蕾》大膽地運用電影語言即畫外音的應用。影片中一共運用了八次畫外音,畫外音的運用可以使我們不用看太多的畫面,便能清楚了解故事發生的來龍去脈,更容易使我們解讀電影和探尋人物的內心世界。影片第一次畫外音的應用是:每年寒暑假都要去的路是姥姥家,姥姥的美不是穿在她身上的紅旗袍,也不是她的歌,到底美在哪裡呢?影片便在畫外音中開始了。了解人物與情節的同時,為我們設置了懸念,讓我們去觀察,去發現姥姥到底美在何處,並積極地引導著我們去探尋人生的意蘊。畫外音的運用使人生的意蘊在影片的發展過程中更顯拓展與美化。在艱苦與樸素中,我們感悟出人生意蘊的拓展,我們感悟出主題凸現出親情的幸福與偉大。自然的敘述方式。選擇什麼樣的主題,是一部電影創作的起點,而選擇什麼樣的敘述,則是一部電影成敗得失的關鍵。在一定意義上,電影作品的題材愈嚴肅、深刻,便愈要求故事敘述的客觀自然——敘述者藏於事件背後,隱蔽自己的情感、風格,讓事件自己去敘述。正因為如此,《兩個人的芭蕾》這部影片的敘述才不致給反映生活的材料加上主觀意志或個人見解,也才可能展現生活的原貌,揭示出事物的本質,給觀眾以具體可信感。這也正如伊芙特·皮洛所說的:「對事物的觀察越少受個人情感的影響,揭示的現實就越豐富。」影片本表現倪萍所扮演的母親形象的無私和偉大,零亂毫無頭緒,女兒的見聞卻像一根線將散落的珠子穿結在一起,使觀眾能夠深入影片,探尋主旨。導演還有影片中通過母親、孟奶及老金婆子等人的生活對白作為補充,輔助影片的敘述,使故事趣味盎然。其中倪萍所扮演的母親的語言幽默風趣,既增強了敘述的趣味性,又增強了影片的可看性。這種自然的敘述方式將人物活動、心理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容易讓觀眾入戲,與演員置換角色並產生共鳴。含蓄的視覺象徵。與這種自然的敘述方式相輔相成的是本影片含蓄的視覺象徵。這部影片中可以解讀為象徵的視覺畫面是含蓄的,不明顯的,不生硬,不做作,沒有人為痕跡。它們能揭示故事的主題,是這部影片本體所必須的。如影片中母親背著剛出生不久的女兒深夜在小巷中穿行的場景,整個畫面構圖上給人的視覺感很差,有亮光的地方比例很小,牆周圍陰影部分比例很大;主色調本身很冷,只有牆燈上的中心區域很暖。當母親走過來時,導演採用了景深鏡頭,使暖色調增強,這可以表現出母愛的無私,對子女關懷的無微不至,樂此不疲,讓觀眾感受到每一個幼小脆弱的生命,都是在母愛的呵護、牽引下堅強起來、羽翼漸豐的。周圍的環境相對於母女倆是冷漠的,通過對比更能體現出暖的可貴。這是含蓄的視覺象徵,並且是以事實為基礎自然而然地呈獻給觀眾的。此時畫面上的小巷是實實在在的客觀存在,卻又被主人公們賦予了思想情感,使這一細節鮮活有色,發人深思。當母親背著女兒挨家挨戶收水費時,村民給她錢後紛紛關門,將母親冷在門口。為了更加深刻地表現鄉人的冷漠與母親工作的艱辛,導演在鄉民家採用框中取景的方式,只將門開了一條縫,其畫面空間感不禁使人感到窒息,感到壓抑。此時屋內光線很暗,聲音很靜,屋外光線很亮且母親的聲音清脆響亮。通過這一冷一暖、一靜一動,影片創造出深刻的意境。聲畫的巧妙運用。這部影片在聲音運用和畫面組合上也是恰如其分的。如影片開始後不久表現母親挑水、洗頭、穿紅旗袍來等待德貴歸來時,導演採用高速鏡頭,此時只有倒水的聲音。等母親得知德貴去世的消息後,鏡頭突然切到水缸,此時導演採用搖鏡頭的方式來表現母親砸水缸的場面,聲音十分繁雜:水缸被擊碎的聲音加上她的喘息聲,不停在觀眾面前呈獻,讓觀眾感受到母親內心的失落與憂傷。當母親為了使女兒能走路,讓她學跳芭蕾舞時,這時人物沒有對話,只有抒情音樂響起,而母親因勞累過度摔倒後,臉部血流不止的特寫鏡頭呈示給觀眾時,陳導演又通過高速鏡頭對女兒手中的玩線落地進行了特寫,表現出女兒的驚慌與恐懼。當女兒依照母親指示關窗關門,因受刺激學會走路時,這時女兒與母親一起躲在地上,導演採用頂攝將畫面呈示給觀眾的同時,抒情音樂響起,聲畫並茂,渲染了輕松喜悅的氣氛,表現出母女倆內心激動振奮的心情,並且直接激發了觀眾的理性思維,從而使音樂成為深化主題的手段。

㈡ 張藝謀電影《英雄》 三次打鬥的視聽語言分析

張藝謀的《英雄》題材來自「荊柯刺秦」,它帶領我們穿越時空的古典美,讓我們領略了古代氣質的精神大餐。當時七國爭霸天下,而秦國勢力最強,有一統天下之勢,所以秦王成了眾多刺客行刺的對象,其中對他構成威脅最大的是趙國的四名刺客:無名、殘劍、飛雪、長空。他們是對荊軻之類專為豪門貴族賣命的亡命之徒。而在電影中,他們是一種新的身份示人,是士與俠的綜合。在短短的電影《英雄》中穿插了友情、親情和愛情以及大情大義。趙國大將的女兒(飛雪)為報家國之仇,與心愛之人(殘劍)歷經艱辛,苦練劍法,終有所成,即便決定刺秦,奈何在最後即將成功的一刻,殘劍卻領悟到了更深的大義——天下蒼生。與天下蒼生相比,個人的得失便不再稱得上什麼得失,個人的愛恨、苦於眾人的不理解,只能背下懦夫的罵名,然而在無名天下獨一無二的劍法前,他也只能申明大義,竭力相助。長空本著對無名莫大的信任,將自己的命運交由他來左右,更是所謂難得的知己吧!在朋友、家人、祖國與天下蒼生之間,無名不得不狠下心做出抉擇,然而正是這個抉擇,決定了「英雄」這個稱號。 在即將取得成功時選擇了放棄,那是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氣啊!要經歷怎樣的思想斗爭才能做到啊!「無名」之路,是否值得我們效仿?作為無名之人,當我們在追尋一個自身無法實現的目標之時,達到一定高度之後,學會放棄是一種明智的選擇。辯證法告訴人們,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情。舉世矚目的雕塑藝術品——維納斯像,就是因為沒有了雙臂,才給人以無窮的魅力,就是因為以未完成的形體留給後代,才給後人帶來無限的遐想,所以放棄便是一種明智的選擇。由此看來,學會放棄,也需要懂得辯證法的道理。這里,進與退,拼搏與放棄,也是對立統一的。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堅持下去,就是勝利;在無法實現的情況下勇於放棄,就是明智的選擇。這里沒有絕對分明的,一成不變的答案,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把沒有爭議的歷史發展過程記錄下來,把有爭議的歷史發展過程留給後人,這便是明智的選擇。這樣說來,無名選擇了放棄乃是英雄的壯舉。放棄年輕時的追求,採取更加適應市場的務實策略走無名之路,把更多一點精神財富留給人間,這樣保持了自己的信仰,保持了追求。《英雄》——指引了你前進的方向。

㈢ 電影《阿甘正傳》視聽語言分析。

視聽語言分析之阿甘正傳

好萊塢一直以來都是電影的王國,大量的商業巨制電影從這里產生,進而風
靡世界。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一些非常經典的電影,
《阿甘正傳》就是一部非常
經典的好萊塢大片。
今天我們就從視聽語言的角度來分析一下

這部經典的作品。

本片改編自一部同名小說,
影片通過阿甘對自己生活的講述,
深層次的剖析
了美國當代歷史,
以幽默的方式對社會現象和戰爭進行諷刺。
作為一部以人物記
錄歷史的影片,
阿甘作為主要線索,
經歷了美國最動盪的一段歷史。
影片也同樣
倡導了美德的回歸,進行正確的精神引導,大力提倡人性關懷和人文主義精神。
它是好萊塢反智潮流電影中的經典名作。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是美國社會的反智情緒高漲的時代。
於是好萊塢便出品了
一系列貶低現代文明崇尚回歸原始闡釋人性的影片。
其中
《阿甘正傳》
便是通過
一個智力障礙者的視角,
描述了美國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生活的方方面
面,越戰,政府丑聞,外交,種族沖突„„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動盪不安,與人們
生活的生活狀態——多數人的消極頹廢與盲目熱情。
《阿甘正傳》這部影片就是
讓美國人回顧自己的歷史,
重新審視自己。
阿甘在此片中被塑造成一個天生弱智,
卻具備了人類最優秀美德的人。
他坦盪的面對生活帶給他的挑戰,
在混亂中接受
錘煉,只沖著一個方向奔跑,最終跑向了他的終點。這是一部人生寓言,帶給人
們歡樂的同時,引發了廣泛的思考。

在這部影片中,
人物造型有很強烈的對比。
阿甘的形象出現時一般是清爽整
潔的,
與影片中出現的其他人的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湯姆漢克斯成功的塑造
了一個先天性智力殘疾,
卻朴實真摯的阿甘。
幼年時阿甘拙笨,
說話緩慢而堅定,
而成年的阿甘說話滔滔不絕,
包含了一種絕對的自信。
珍妮,
她一直是阿甘的天
使,正因為聽了珍妮的話,阿甘才能永不停歇的跑著。但是與阿甘不同,她的生
活始終是隨波逐流居無定所的,
她從生活上到精神上都是個流浪者,
找不到自己
的位置。
她想成為歌星,
卻只能在街上或者色情酒吧里賣藝,
與一幫狐朋狗友們
吸毒。她的生活中總是充滿了色情,暴力,毒品這些負面因素。所以影片塑造出
的珍妮的形象總是陰暗的,
模糊的。
但是她對阿甘又是真誠的,
所以在影片結尾
處,
珍妮的形象又回歸了初識阿甘時的純潔美麗。
丹中尉,
一開始出場便是狂野
的,
翻臉如翻書,
上一刻還在開玩笑下一刻又在嚴肅的下達命令。
他在戰場上一
門心思的求死,
延續他家族的「光榮」捐軀歷史。
在做完截肢手術後的丹中尉異
常絕望,
他認為生活的希望全都結束在了戰場上,
他本該死在那裡,
對阿甘的救
命之恩完全不領情。
從戰場回來後變得有些神經質,
穿著邋裡邋遢,
說話粗聲粗
氣,宣洩著他的不滿。但是在新年夜裡,他的悲傷抑制不住的外泄,讓觀眾感受
到他真正的內心世界。
後來在海上他與風暴進行搏擊,
又以不屈不撓的反抗者形
象出現。
最後「他和上帝講和」後,
以及在阿甘結婚時出現的形象是溫和的,

是他在經歷人生幾大起伏後回歸本性的表現。

影片的拍攝技巧也是很值得稱道的。
在體現珍妮和阿甘兩個人的生活時,

常用不同的光效和色調。
在阿甘的生活中,
大量的運用暖調。
而珍妮的生活片段
則運用較多的冷色調。
影片中多次出現阿甘跑步的畫面,
跑步在這部片子裡面算
是出現最多的動作段落。
第一次跑步,
阿甘擺脫了他腿上的支架,
在這一場景中
依舊出現大量的綠色,背景擁有很清晰的輪廓,自然的和諧美麗使人心情明朗。
第二次他得到了橄欖隊教練的青睞,
隨後憑借著跑步這一特長,
為橄欖球隊贏得
了比賽的勝利,
在這一場景中出現了大塊的紅色和黃色,
觀眾席上也是大片大片
的紅色標語,把球場比賽熱烈氣氛烘托起來,讓人興奮。依舊是暖色調為主。隨
後是越戰中他在叢林中奔跑,
救了自己的戰友們。
這里也是使用大量的綠色和黃
色,並且光線充足,線型較為清楚,營造出很好的光影效果。與阿甘的生活段落
色彩刻畫相比,
珍妮的生活環境大部分降低了色彩的明暗度,
表現起其生活的壓
抑,同時體現珍妮本人內心的消極厭世。影片通過這種明暗,色調的對比方式,
暗示了阿甘與珍妮兩人個性的相悖與命運的走向。
而在最後,
珍妮重新回到阿甘
身邊的時候,兩人的內心世界逐漸相統一,珍妮場景的色彩也與阿甘趨於一致,
光效也統一使用了自然光效。
珍妮一身白色裙子向阿甘走來,
色彩又如同兩人幼
年的時候,白色與綠色相間,開闊明亮,充滿朝氣。讓觀眾明白珍妮的生活已經
不像從前一般,
而是以一種更樂觀的方式面對人生,
也喻示了珍妮經歷若干波折
後的精神上的重生。
影片通過對光線與色彩的配置,
更加完美的塑造出人物性格,
也表達了導演的意圖和影片的主題,
具有很強的主觀色彩,
同時能激發觀眾的想
象里,
讓觀眾潛意識的接受這些暗示信息。
色彩與光效的使用也推動了敘事,

強影片真實感,加強了影片的觀賞性。

在這部影片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道具,想必也給觀眾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
那就是那根飄浮著的羽毛。
這根羽毛也多次出現在鏡頭當中。
影片一開始便以羽
毛作為視線引導,鏡頭追隨羽毛,一直到人物出現。結尾處,羽毛又隨風而起,
飄盪到更遠處。在《阿甘正傳》的一開場,一根羽毛引導觀眾的視線,同時出現
了開場音樂,
鋼琴的輕盈與小提琴的柔美融合在一起,
為「羽毛」塑造出聲音造
型,
也推動著影片的氣氛。
隨著羽毛的起伏,
觀眾感受到的音樂也是如羽毛般飄
忽不定,隨風飄盪,正如生活一般充滿了不確定感,難以預料。而在影片結尾處
又重復出現這一主題,此時,音樂的含義卻多於開頭,有了一份對生活的感慨,
多了幾分感動。生活就像這根羽毛一樣,或隨風飄盪,或落於塵泥,我們無權選
擇它的方向。但是我們有權利選擇如何面對。

在美國的社會中一直存在著種族歧視的問題。種族問題也是《阿甘正傳》中
的一個重要元素。
首先是阿拉巴馬的民權運動,
州長華萊士拒絕黑人入校,
但最
終妥協。
在開往軍營的車上,
觀眾可以看到車上都是白人與白人坐在一起,
黑人
與黑人坐在一起。
阿甘在車上碰上了從前在校車上一樣的釘子。
最後他和黑人巴
布坐在一起,
這也是他在軍營中唯一的好朋友。
巴布的祖先都是做蝦的,
在飯店
里給白人端菜。
在阿甘送給巴布母親股份之後,
人物關系轉換了,
換成了白人給
黑人端菜。種族問題以一個幽默的報復方式呈現處理。

電視在這部影片里成為重要的敘事手段,通過它,展現了美國當代的政治文
化包括阿拉巴馬州民權運動,
華萊士被射傷,
肯尼迪總統接見全美大學生橄欖球
隊,約翰遜總統接見越戰功臣,肯尼迪總統被刺殺,福特總統被刺殺,尼克松水
門事件,
還有登月„„電視新聞經常作為一個剪輯點建立起鏡頭與鏡頭,
段落與
段落只見的關系。
在敘事上,
也承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
為我們呈現出美國社會
狀態——暴力沖突嚴重,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國國內的真實情況。

聲音是一部影片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中人聲在影片中表現為對話和旁白以及
內心獨白,整個故事由阿甘的旁白來講述,阿甘的聲音柔和,平緩,情緒起伏不
大,
娓娓道來,
奠定了整部影片舒緩平實的基調。
幼年時的阿甘,
說話有些木訥,
字字清晰,雖然拙笨但是很朴實。阿甘總是重復「笨有笨的的作為。」,這句話
塑造出了阿甘自信的性格,
而「我更加的思念珍妮。
」這句話貫穿影片始終,

為珍妮場景與阿甘場景的剪輯點,
連接兩個人的關系,
推動了情節發展,
也讓我
們看到了一個感情專一,
真誠的阿甘。
而電影音樂,
也記述了這一時代最有代表
性的音樂——搖滾。
電影中的搖滾音樂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幫助影片敘事推進影
片節奏,
也同樣發人深省,
突出了人道精神和人文主義情懷。
音響為影片增添了
生活氣息,阿甘的場景中,總是寧靜的,充滿自然的氣息。而珍妮的場景中,充
滿了城市噪音,
是浮躁而喧鬧的。
這些場景中,
導演想要表達的是對現代工業的
排斥與對自然的嚮往。

影片中關於漫漫人生的種種韻味,苦與樂、生與死、戰爭與愛情、冷

漠與
友誼、成功與失敗,偉大與卑微,值得我們去一輩子細細品味。在我們驕揚跋扈
時,在我們患得患失時,在我們迷惘彷徨時,在我們傷痕累累時,我們想總可以
在滿目的荒謬之中苟活下去,
就沖著阿甘這個理由。
我們還要盡我們的所能,

更多人知道阿甘的故事,
縱然這世界走到盡頭,
必然是消失於無形,
但活著的人
總需

要一縷希望的曙光。或許人生就像那根飄浮的羽毛一樣,要麼飄浮不定,
要麼乘風破浪,但是人生也像那根羽毛承載著我們的希望。

㈣ 怎麼去分析影片的視聽語言

同學你好,我們以《七宗罪》的開頭做一個範例:

《七宗罪》是大衛芬奇導演33歲的長片作品,其成熟的視聽造詣讓人稱贊,我們用最粗淺的視角,去嘗試解讀芬奇老師是如何用視聽語言構建人物。

(本文涉及劇透)


電影中,主人公賽默塞特,我們簡稱S,是一個出色的警官,做事一絲不苟,思維縝密,刑偵技術高超,有一顆為美國人民服務的心。可人到晚年,無法根除的罪惡讓他在即將退休的年紀心力交瘁。而米爾斯,我們姑且叫他M吧,掐指一算也就30出頭,在地方上頗有建樹,一時間讓他忘乎所以,自以為自己是超級警察,其實性格急躁沖動,做事毛手毛腳。機緣巧合,這一「SM組合」便相遇了。


簡單介紹人物之後,我們來對比影片,看看芬奇老師是如果悄悄塑造人物的。和文字不同的是,視聽語言要緊扣視覺和聽覺的表達,畫面的信息量是具象且豐富的,加之有人類生活的經驗,很多表達不言而喻,深諳此道的人便可以得心應手去創作。

《七宗罪》鏡頭五

M便接了個電話,從襯衣的口袋裡掏出一支鋼筆,隨意的記在手心裡。還記得上文里S的鋼筆放在哪嗎?整齊排列在桌子上。不能說導演刻意做對比,他只是把一些細節通過人物動作和美術陳設展現出來。刪去這些細節或許對情節不會產生太多影響,但是會讓故事與人物的邏輯更加合理。這便是視聽的魅力。

視聽語言包括很多方面,景別、角度、運動(攝影機運動)、照明、色彩、語言、音響、音樂,剪輯等,但所有的電影元素都是為人物和故事服務,如何突出人物性格形象,如何交代故事情節,如何讓觀眾有代入感,才是電影各元素的目的。

㈤ 《霸王別姬》經典影評,視聽語言分析怎麼分析

同學你可以參考下面這篇文章,是湃樂思學員寫的一篇高分範文,節選了其中的兩段對《霸王別姬》光影色彩的視聽分析,全文收錄在《影評高分範文集》一書中,裡面還收錄了許多經典電影、熱門電影等高分影評。相信會對你的影評寫作有很大幫助!


光影特色:人生如戲,戲若人生

著名攝影師斯托拉羅曾說:「我會讓光線來書寫影片。」誠然,布光同樣成了本片中攝影師顧長衛嫻熟運用的造型手段,人生與戲劇的交織糾葛便在誇張化的光效、含蓄性的光線中生動展露。

光效的誇張化——影片中常用頂光凸顯人物輪廓,造成一種頗為誇張的舞台式效果。開頭倒敘情節蝶衣與小樓唱的最後一場戲里,直射的白色頂光、黑暗中模糊的身形、拖長的影子放大了一種無可名狀的孤獨與扭曲,喻示著「虞姬」自刎的必然。以及菊仙給獄中的蝶衣送小樓絕交信的一幕,二人對坐遙望,冷調頂光突兀而壓抑,兩道光束彷彿把人分別束縛在了兩個無法掙脫的囚籠里,象徵著其相抵觸的心理與為時代社會所縛的悲劇命運。


色彩語言:冷暖浮生,紅塵若夢

色彩是電影中最能影響觀眾情緒的視聽元素之一,在《霸王別姬》通過冷暖色調、特殊色彩的設計,詮釋了色彩作為影片靈魂的深刻意義。

形成強烈對比的冷暖色調。黑、灰、藍色等冷色調顯示消極情緒:如「賣子」時的黑白調、「斷指」一幕的灰藍調、被張公公強暴後的小豆子走出府門時整個場景被一層詭異的幽藍色濾鏡所籠罩......冷調營造幽遠回憶氣氛的同時,擴大了「冷」的主觀體驗,我們可從中察覺到政局動亂的民國年代給人的壓抑與迫害,為蝶衣悲劇的一生埋下伏筆。而積極感受多以暖色調,如每次戲劇舞台的布置與臉譜、戲服的設計採用紅、粉、橘等明麗的色彩,充分展現了舞台的輝煌與作為「角兒」的榮光,對應了程蝶衣的一生只有在戲台上真正閃耀過,京劇正是他內心最為溫熱的存在。冷暖色調的交叉對比,既豐富了色彩層次,又使人物對溫暖與愛的渴望、現實中冷漠扭曲的人性形成的反差更為清晰震撼,觀影者得以體會黑暗社會下生命掙扎的無力感。


《影評高分範文集》

㈥ 電影的影評中視聽語言要怎麼寫

同學你好,我們以《七宗罪》的開頭做一個範例:

《七宗罪》是大衛芬奇導演33歲的長片作品,其成熟的視聽造詣讓人稱贊,我們用最粗淺的視角,去嘗試解讀芬奇老師是如何用視聽語言構建人物。

(本文涉及劇透)


電影中,主人公賽默塞特,我們簡稱S,是一個出色的警官,做事一絲不苟,思維縝密,刑偵技術高超,有一顆為美國人民服務的心。可人到晚年,無法根除的罪惡讓他在即將退休的年紀心力交瘁。而米爾斯,我們姑且叫他M吧,掐指一算也就30出頭,在地方上頗有建樹,一時間讓他忘乎所以,自以為自己是超級警察,其實性格急躁沖動,做事毛手毛腳。機緣巧合,這一「SM組合」便相遇了。


簡單介紹人物之後,我們來對比影片,看看芬奇老師是如果悄悄塑造人物的。和文字不同的是,視聽語言要緊扣視覺和聽覺的表達,畫面的信息量是具象且豐富的,加之有人類生活的經驗,很多表達不言而喻,深諳此道的人便可以得心應手去創作。

《七宗罪》鏡頭五

M便接了個電話,從襯衣的口袋裡掏出一支鋼筆,隨意的記在手心裡。還記得上文里S的鋼筆放在哪嗎?整齊排列在桌子上。不能說導演刻意做對比,他只是把一些細節通過人物動作和美術陳設展現出來。刪去這些細節或許對情節不會產生太多影響,但是會讓故事與人物的邏輯更加合理。這便是視聽的魅力。

視聽語言包括很多方面,景別、角度、運動(攝影機運動)、照明、色彩、語言、音響、音樂,剪輯等,但所有的電影元素都是為人物和故事服務,如何突出人物性格形象,如何交代故事情節,如何讓觀眾有代入感,才是電影各元素的目的。

㈦ 試舉出電影和電視劇在視聽語言上的三點差異

1、長鏡頭的運用。電影(尤其是紀錄片)會用到長鏡頭,電視劇由於對白較多,正反打和鏡頭的剪輯很多,長鏡頭很少用到。
2、轉場。電影的轉場一般都比較講究,硬轉或者軟轉,都是導演經過縝密構思的,而電視劇的轉場通常就是通過一個過場戲,沒有電影緊湊,節奏感差一些。
3、畫面的處理。電影中通常為了表現故事特定的情感會把畫面進行特殊處理(調色、升降格等等),為了達到預期的效果,表達預期的感情。電視劇是以劇情為主,不需要過多的感情渲染,很少會對畫面進行如電影般的處理。
純手打,希望能幫到你~

㈧ 從視聽語言方面分析電影《房間》

該片是一部小格局的獨立片,基本上是兩個人的獨角戲以及不多的場景,但是獨特的視角與殘酷感人的故事卻打動了很多人的心。(新浪娛樂評 )
該片忠實地根據圖書改編,通過這種看似有限的敘述視角,製造出一種「身在絕境卻不感知」的反襯效果,最終得以實現「講述一個有點恐怖的故事的真正價值」。該作品沒有催淚的企圖,反而處處透出人類最為純凈的親情。五歲的傑克打動了每個人的心,他的聲音、他的遭遇、他的天真、他的幽默、他對媽媽的愛,使得故事雖然設定在邪惡的前提上,卻仍令人感受到希望與力量。(新華網評 )
(不知道你說的是不是這個電影,還有個日劇《上鎖的房間》和港劇《房間》)

閱讀全文

與兩部電影視聽語言對比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八佰意義是什麼 瀏覽:899
劉亦菲外國人電影有哪些 瀏覽:425
新上映的校園電影有哪些 瀏覽:667
為什麼電影院可以開 瀏覽:509
妖鈴電影全集 瀏覽:807
智能電視軟體免費看電影 瀏覽:346
計程車韓國電影完整版 瀏覽:693
斯大林格勒戰爭電影完整版 瀏覽:451
有關青春電視劇和電影有哪些 瀏覽:780
上車走吧電影國語西瓜 瀏覽:927
傷感電影動漫片段愛情 瀏覽:95
健忘村電影票房 瀏覽:675
光是哪個電影 瀏覽:833
類似昨日青空的電影動漫有哪些 瀏覽:98
黑寡婦電影北美上映時間 瀏覽:165
好看的最新中國電影 瀏覽:984
如何將現有照片p成電影海報 瀏覽:880
奇妙的美發沙龍神馬電影 瀏覽:130
2020年像一部電影 瀏覽:310
3d電影網站排行榜前十名 瀏覽: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