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部電影講的是部落之間的戰爭很原始,一夥全被抓了,野人讓他們在前面跑他們在後面射箭扔石頭什麼,完了
電影的名字叫做《啟示錄》。
《啟示錄》是博偉電影公司發行的奇幻冒險動作電影,由梅爾·吉布森執導,達莉亞·赫爾南德茲,魯迪·楊布拉德等主演,於2006年12月08日在美國上映。
該片講述了在瑪雅帝國即將崩潰的時候,主人公加古亞爾·鮑為了保護自己保護家人與瑪雅帝國的統治者進行斗爭、奮起反抗的故事。
加古亞爾·鮑(魯迪·揚布拉德飾演)是叢林獵人,本過著幸福的狩獵田園生活,但是瑪雅武士襲擊了他的村莊,村裡人被奸殺擄掠,他和村裡的成年男子被抓,當做活人祭品祭祀神靈。
後來加古亞爾·鮑成功逃出牢獄,在瑪雅武士的追捕中與他們鬥智斗勇,手刃仇人。最後重新回到被付之一炬的村莊,回到有孕在身的妻子和孩子身邊。
(1)電影戰爭向天射箭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瑪雅文明末期,奢華淫靡之氣蔓延,為了祭奠那些剛剛落成的金字塔以及驅散眾神的憤怒,瑪雅王國派出強悍的軍隊入侵叢林深處的弱小部落,將戰俘作為祭天的犧牲斬殺。
年輕驍勇的戰士虎爪(Rudy Youngblood 飾)和族人過著平靜的生活,他有可愛的兒子和美麗的妻子,並且不久將迎來新的生命。但瑪雅軍隊打破了這一切,他的部落遭到襲擊,虎爪及時將妻兒藏在深坑之中,自己卻不慎被俘。
經過一路坎坷,他和其他戰俘來到瑪雅城。無數頭顱被可恥的劊子手斬落,但即便在這個時刻,虎爪也念念不忘叢林深處的妻兒。只要一息尚存,他無論如何也要回到妻兒的身邊。
❷ 找一個是歐洲古代的戰爭片有個女的領著一夥人在冰上阻擊一群追他們的人
《亞瑟王》
導演: 安東尼·福奎阿(安托萬·富卡)
主演: 克里夫·歐文 、斯特蘭·斯卡斯加德 、蒂爾·斯威格
類型: 劇情片 冒險片 動作片
地區: 美國 愛爾蘭
別名: 王者無敵
傳說公元4、5世紀的前後的中古時代,他在英國領土上推翻了數百年的羅馬帝國的統治,成功驅逐了薩克森人的侵略,並通過一系列的政治和軍事措施,把大不列顛逐漸推到了歐洲的重要地位,建立了一系列的豐功偉績。關於亞瑟王的傳奇,曾經流傳於無數的文學名著中,電影將這些故事搬上銀幕,再現了這位歐洲帝王的豐功偉績。
公元450年,羅馬帝國已經逐漸走向沒落,並且意欲從英國撤離,在大不列顛各島上,眾多的領主和騎士為了爭奪土地和城堡相互開戰,飽受戰亂之苦的人民組織起自己的游擊隊,積極地活躍在全國各地,具有強烈侵略性的薩克森人也乘亂進入大不列顛。整個國家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亞瑟(克里夫•歐文 飾)從小就在戰亂中和家人失散,被人收養並成為一個被人看不起的雜役,然而魔法師預言他一定會成為神聖的英國君主,而亞瑟更是拔出了「石中劍」印證了自己的將來。亞瑟不僅僅有天賦的神力,而且擁有遠大的志向,當年輕的他看到國家的這種混亂的現狀,發誓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整個大不列顛群島脫離羅馬人的殘暴統治,同時擺脫混亂的戰爭局面,他下定決心要為這里的人民建立一個全新的,充滿和平寧靜氣氛的家園,成就自己的一番霸業。
亞瑟驍勇善戰和超凡的氣魄令一些非常優秀的騎士為之折服,他們紛紛加入亞瑟的隊伍之中,組織成著名的「圓桌騎士」,這些英勇的戰士在亞瑟的帶領下一路勢如破竹,取得了令人驕傲的戰績。
在戰爭中,亞瑟遇到了被他們蔑視地稱為「藍軍」的一組由貧民和流浪漢組成的游擊隊,在他們中間,有一位出身高貴的領導者,格溫娜維爾(姬拉•奈特麗 飾)。當時他們雙方都受到兇殘的薩克森人的侵略,為了戰斗的最後勝利,兩個從前的夙敵不得不暫時地攜手,建立戰斗聯盟。而在這些戰斗之中,格溫娜維爾逐漸發現亞瑟並非自己想像的那樣兇殘暴虐,而是充滿理想和體恤人民的仁慈,而亞瑟也發現這只一直被他們蔑視的由難民、農民和流浪漢組成的「藍軍」中存在著巨大的生命力和旺盛的鬥志,這些戰士才應該是英國真正的主人。
戰爭仍在繼續,但每個觀眾其實都應該已經知道這故事的結果,亞瑟最後成功地建立了大不列顛王國,創造了英國的歷史,而格溫娜維爾最終也成為了王後。
擔綱本片製片人的是製作過《珍珠港》、《黑鷹墜落》和《空中監獄》等熱門影片的傑瑞·布魯克海默,他說之所以看好《亞瑟王》是因為影片故事對這段傳奇進行了全新演繹。在其他影片中,大多都交代亞瑟王生活在「黑暗時代」,而實際上,他身處之前的年代,大衛·弗蘭佐尼(David Franzoni)完成的劇本更接近史實。
以真實為出發點,布魯克海默找到了導演安東尼·福奎阿,他被福奎阿執導的《訓練日》中的現實氣息所打動,一直希望能夠與之合作。福奎阿是看著亞瑟王的故事長大的,多年來,他一直在研讀亞瑟王的傳說和相關記載,童年時,他渴望成為圓桌騎士,而長大後,他更希望能拍出這樣的電影。當布魯克海默向他拋出橄欖枝時,他毫不猶豫的接受了。當然,在《亞瑟王》中,福奎阿延續了自己以往的風格,正如他所說:「你會嗅到暴力和死亡的氣息,你能感到冰冷和絕望,在那個年代,沒有過多的希望可言,你將看到一個前所未見的亞瑟王。」
在看過劇本之後,布魯克海默和福奎阿飛往英國,走訪了哈德良城牆(Hadrian's Wall),請教了很多相關史學家,並到博物館考察騎士的穿著。福奎阿發現當時還不存在騎士制度,這些騎士嗜血、貪婪,根本就談不上光榮,他們是最凶惡的暴徒。經過大量調研,幾位主創人員將很多當時鮮為人知的真相補充到劇本中。
影片外景大多在愛爾蘭的威克洛郡和基爾代爾郡取景,所有布景都按5世紀的風情而定,再加上少量電腦畫面和當時風格的服裝和道具,一幅壯麗的古代畫卷逐漸呈現在世人面前。
在所有布景工作中,最艱巨的莫過於搭建哈德良城牆,這座號稱「英國長城」的建築綿延73英里,是古羅馬人在英格蘭留下的重要遺跡。起初,福奎阿和美工設計師丹·維爾(Dan Weil)曾希望在畫面中使用CG圖像,但哈德良城牆在片中出現頻率頗高,建造真正的布景勢在必行。重建的哈德良城牆在基爾代爾郡的巴里莫爾完成,按真實比例建造的城牆長950米,最高點達到35英尺,城牆頂部不但設有10英尺寬的通道,還間隔著城樓和軍事要塞,主門高16英尺寬20英尺。2003年7月中旬,耗時4個半月建造起來的哈德良城牆全面完工。
為了讓服裝布料都要與當時相符,服裝設計師彭妮·羅斯(Penny Rose)委派多人到大英博物館和約克郡的博物館中篩選原料,還率隊赴義大利和西班牙進行考察。在影片拍攝期間,羅斯十分關注演員們的穿著感受,並積極聽取他們的建議。
劇組中軍械師的工作量也異常繁重,因為片中沒用不用武器的角色,即使格溫娜維爾也武裝到了牙齒,哪怕村民都將農具當作兵器,另外,製片方還請來了前海豹突擊隊成員、國際安全專家哈利·哈姆弗瑞斯(Harry Humphries)作軍事顧問,此前,哈姆弗瑞斯曾指導《黑鷹墜落》和《太陽之淚》的拍攝。雖然哈姆弗瑞斯是當代軍事專家,但在他看來,從古至今,戰爭中發展的多是兵器,戰術基本相同。
在影片開拍前,演員都要學會騎馬、搏擊和使用各種武器,隨後是在愛爾蘭為期兩周的正規軍訓。在出演本片之前,克里夫·歐文根本不會騎馬,為了成為一名出色的騎手,他學了7周,每周都要訓練5天。而凱拉·奈特利不但學習了射箭和劍術,還掌握了對付大男人的拳擊技巧,她親自完成了自己的所有打戲。
❸ 古代人射箭是向天上射還是直接對准目標
不是直接射,直接射是在單兵作戰時,如果是大規模作戰的話是向天射,因為在大規模作戰時要的不是精度,因為很有可能很多人同時瞄一個人,而向天射則增加了隨機性和殺傷力。而且面對對方的移動目標不一定射的准,更多的是靠幾率來命中。
保證正確
❹ 古代戰爭中為何箭朝上射
你所看到的電影,比如《魔戒》,《勇敢的心》,這裡面的弓箭都是英格蘭長弓,是有它的特點的,這種弓箭和中國的弓相差的非常大
英國歷史上關於弓箭的故事很多。在一個個成敗沉浮的關鍵時刻,一支小小的羽箭成為決定性因素。1066年,哈羅德國王在哈斯廷斯之戰中被流矢射中眼睛而死,來自諾曼底的威廉得以反客為主;34年後,「征服者」的兒子、江湖人稱「赤面暴君」的威二在狩獵時,被近臣突發冷箭射死,留下「新森林」迷案;又過了99年,沙盧茲城堡飛來的冷箭,要了獅心王理查的命;傳說中的俠盜羅賓漢更是身懷百步穿楊的絕技。
在軍事史上作用最大、影響最深遠的要算長弓,中世紀英國陸軍的獨門利器。
第一章、英雄出草莽
據考古學家推測,弓箭的出現不遲於五萬年前。迄今發掘到的最早的弓,是用堅硬的紫杉木製作的,時間大約是公元前2690年,形制並不規范,長短不一,最長的達1.9米。不列顛的原住民早在新石器時代就開始使用弓箭。但直到諾曼征服,還一直用的是短弓,長約4英尺,拉力40—50磅(約20公斤而已),也就能射射兔子什麼的,或者在中等距離殺傷無裝甲目標。
古代的弓箭兵同長矛步兵一樣,多為戰事爆發時招募的臨時工,來自貧民,出身寒微,裝備簡陋。從一幅流傳下來的古代巴約(Bayeux,在諾曼底沿海)壁毯中,可以看到哈斯廷斯之戰的場景,畫面上有大約30名弓手,但只有一名是關羽那樣的馬弓手,其他都像張飛一樣滿地腿著;只有一人多少佩帶了一點防護。英格蘭1181年的《軍隊法令》中沒有弓箭兵的編制;但到了1252年,這一兵種成為被強調的重點。
長弓發源於威爾士的南部,1150年左右開始有關於它的記載。威爾士位於不列顛島的西南部,受洋流的影響而溫暖濕潤,地形起伏,溝壑縱橫,到處都是密林和山地草場。威爾士人就在這些山嶺之間過著半游牧的生活。他們剽悍好戰,尤其擅長利用地形開展小股民兵的騷擾襲擊。因此,羅馬人撤走以後,盎格魯—撒克遜人、維京人等入侵者都沒能征服他們。在長期的戰爭中,他們發展出了長弓這種簡單而實用的武器。
諾曼底人要難纏得多。征服了英格蘭後,分封到邊境的伯爵們就開始了對威爾士的蠶食。他們通過修築彼此呼應的城堡,不斷地向威爾士人的腹地推進。經過二百年步步為營的擠壓,到了愛德華一世(1239—1307)一朝,終於將威爾士並入版圖。
老愛是英國歷史上的一大梟雄,政治、軍事才能都很出眾。他被長弓深深地吸引了,先是招募歸順的威爾士人為自己作戰,繼而通過立法在全英普及長弓。從13世紀末直至16世紀末,長弓一直是英國軍隊高效而不可或缺的武器,他們憑著它打了不少勝仗,多次以少勝多,甚至轉敗為勝。
長弓一般長5英尺(1.5米)左右,大致齊眉,個別的長達1.8—2米,比歐洲常見的4尺弓要長。這是單體弓增強威力的必然選擇。為了追求較強的彈力,就必須使用堅硬的材質,不易彎曲,所以必須做得長一些。相比之下,天朝上邦的復合弓由於採用了木、角、筋等復合材料增強彈性,因而不需要那麼長。
弓背由一條完整的木材彎制而成,長弓的強勁就全靠它了。上好的弓用紫杉木(Yew)製作,堅硬而有彈性。原料出自溫暖濕潤的地中海沿岸,如義大利、提爾(Tyre,在今黎巴嫩)、克里特島(Crete,屬希臘)等地,尤以卡斯蒂里亞(Castile,西班牙的一部分)的最好。英國國王為此設置了特別關稅——每進口一桶歐洲大陸產的葡萄酒,都必須繳納幾條紫杉木坯材。不列顛島上並非不出產優質紫杉,但數量稀少,被老謀深算的英國佬當作戰略資源儲備嚴加管理,不準動用。當黑太子遠征西班牙、用長弓打敗了當地原始的投槍時,卡斯蒂里亞人竟遷怒於樹木,立法嚴令鏟除所有的紫杉。
榆木(Elm)、白蠟木(Ash)、橡木(Oak)等堅硬的材質也是可用的替代品,但性能總歸要差一些。選料十分仔細。製作要嚴謹,但並不復雜,技藝高超的制弓師傅2個小時之內就能做好一張弓。我們可以試著依古法自己製作一張長弓。
原料要選樹干中部筆直的部分,紋理均勻,沒有或盡量少木節。將原木的大部分邊材削去,得到一條橫截面1.5英寸(約4厘米)見方、長度與射手等身的弓背材料,從橫截面看,要取偏中間的部分,一半為木心,一半為邊材。木心相對柔軟而耐壓縮,放在內側,堅硬抗拉的邊材則作外側。這可以通過觀察橫截面的木紋來判斷,相對稀疏的一側是外側。
通過切削木心一側,把材料修整成中間厚、兩頭略薄,然後再由兩個側面將兩端稍稍修窄,略如扁擔。兩端再進一步用刨子將橫截面修整成八邊形。在修整中,要做到表面平整、兩端對稱、厚薄一致,才能發力均勻。
削出形狀後,要通過彎曲試驗來檢查弓的各段彈性是否均勻。由於天然生長的木質很難完全均勻一致,可能有的地方硬一些,有的地方軟一些,僅僅外形均勻未必力道就一致。所以,要通過觀察加以修正,把硬度大的地方稍稍削薄一些。弓背大致調整好了,就可以在兩端2英寸(5厘米)處分別銼出弦槽,弓背外側深一些,內側略淺。
「弓者,揉木而弦之以發矢」。制弓最重要的工序就是弄彎它。長弓呈簡單的圓弧型,沒有天朝角弓反彎的復雜形狀。英國人不用火烤的方式,那樣會降低弓的張力;也不能一下子彎到位,那樣的話,弓背就是不折斷也要造成內傷而失去彈性,剛才那一陣忙活就白折騰了。彎曲的過程叫做「馴弓」,就是讓弓背逐步適應彎曲。做這事需要一個專門的托架。托架可用硬木製成,一端豎著挖個凹槽用來托住弓背,另一端設法垂直固定在地上。側面由上到下以1.5英寸(約3.8厘米)的等距離刻8—10個弦槽,其中第一弦槽距托架頭7.5英寸(約20厘米)。在弓背鬆弛狀態將繩子綁住兩端,把弓背的正中架在托架的凹槽上,均勻用力,慢慢拉弦,掛到第一弦槽里,弓背就被略略彎曲了。這是,要仔細檢查弓背的曲線是否流暢均勻,標出過於強直的地方,把弓背放鬆後進行修整微調,直到滿意為止。然後再將繩拉開,逐次加大開度向下掛槽,並不斷修整弓背,直到形成一條令人滿意的均勻弧線。每加拉三、四個弦槽的開度,就可以將繩收緊些。這一過程不能操之過急,特別是每次加大開度之前,最好讓弓背「休息」20—30分鍾,使內部應力得到釋放,以免木質損壞。每次上緊也不可太多,最好一次收緊一英寸。
當達到弓手適合的滿弓開度時,弓就馴好了。滿弓開度指弓手所能拉開的最大開度,相當於手臂平伸出去時由掌心到胸前的距離。這時,卸去托架,給弓背刷上幾層亞麻籽油作為防潮保護層。油幹了,便可以掛弦。弓弦是用羊腸或筋鞣製而成的,彈性和韌性都很好。掛弦時的固定開度掌握在弓弦與弓背中心的距離達到拳高(Fistmele),拳高是弓術中的術語,相當於握緊拳頭再豎起大拇指的高度,大約15厘米。綁扎弓弦時,要打成專門的「射手結」,以免滑脫。8字形的結扣簡單但管用,越拉越緊。
弓做成了,可以用掛砝碼的辦法測一下彈性系數,越硬的弓射程越遠,但也需要越強的膂力,霸王的弓你能拉得開嗎?一般的長弓拉個滿月大致需100—120磅,也就是45—55公斤的力,最強的達到80公斤。
製作工藝如此簡單,只要有充足的材料,長弓便可以作為制式武器批量生產,而不需像佩劍、鎧甲一樣量身定做。弓手自己也可以用簡單的工具製作,而不依賴專門的設備和工匠。而十字弩的生產則需要多個工種的熟練配合以及復雜的設備。
箭分多種,長約90厘米,頭固然是鐵的,箭桿比較粗,必須要直,才能平穩飛行。用山楊木、白楊木、接骨木、白樺木、柳木等較輕材質製作的叫飛箭,射程較遠;用白蠟木、角木等重材製作的叫重箭,雖然因自重較大而射程較近,但近距離的穿透力更強,與現在的穿甲彈好有一比;用含鈾合金製作的叫貧鈾彈,專門用來打坦克。羽毛粘在箭尾7—9英寸的地方,不僅用膠水固定,還要綁扎牢固,以免快速飛行中脫落。通常24支箭綁成一捆,算一個基數吧。
學著做弓箭是可以的,但千萬不要拿出去亂射,要是傷了小朋友怎麼辦?即便是沒傷著人,砸壞了花花草草什麼的也不好。至少,要是你真的射到了人,拜託你千萬別跟警察叔叔說弓是我教你做的。
長弓發射的箭簇最大射程可達400碼(360米,一碼等於三英尺,合0.9米),但這缺乏實戰意義,強弩之末沒有什麼殺傷力,准頭也早就偏到爪窪去了。長弓手只要能射中200米外的人形靶就算合格,這已是普通弓箭所不能企及的。從400碼這一最大射程推算,箭的初速度可達60米/秒以上,相當於從60層樓上落下的螺栓,或者拋向時速200多公里汽車的石頭。它可以在240—280碼(約合220—260米)距離穿透皮革、襯墊甲及織物,或者侵徹鎖子甲。在200碼距離上,板甲或魚鱗甲可以抵擋它的侵徹;而100碼以內的正面擊中連板甲也抗不住;到了50米的范圍,長弓利箭簡直可以說是無堅不摧。在1182年的阿伯蓋文尼城(Abergavenny)圍攻戰中,威爾士人發射的流矢穿透了四英寸(10厘米)厚的橡木門板,四年後,老愛的隨軍牧師作了如是記述。同一戰中,布勞斯的威廉(William de Braose)手下有個騎士被射中,那箭貫穿了他的鎖子甲裙、護腿甲、大腿,又穿過內側的護腿甲和木質馬鞍,一直射入馬背。
今人進行的實驗表明,上述說法並非誇大其辭。仿製的長弓發射重50克的箭,可在近距離穿透9厘米的橡木,200碼距離上仍可入木2.5厘米。老馮在約克見過中世紀英國佬的鎖子甲,是用小鐵環一個一個相互聯結而成的,可以做成掩護身體的甲衣,基本不影響四肢的活動,也可以披在盔下保護頭頸。但這東西的防護性能不好,只能擋一擋力道不太大的割、劃等打擊,面對利箭的快速沖擊則毫無辦法,箭頭可以輕易地從小鐵環的縫隙中將其切開或撐開。板甲是用整塊鋼板打制的,魚鱗甲是用小鐵片穿成的,不但更厚、更堅硬,而且表面光滑,箭頭如果不是從較近距離沿著弧面的法向射入,便會側滑而失去力道。
當時流行於歐洲各國的十字弩,相比之下科技含量更高,通過機械延伸人的能力。弩手的訓練比弓手簡單得多,甚至不需要什麼訓練。只要先拉開弦並掛於扳機,然後搭上箭,瞄準發射就行了。這樣操作不需要太大的膂力,就可以把箭射得很遠。盡管拉力很大,但可以將弩頭踩在腳下,用上全身吃奶的勁來拉弦,而不像拉弓那樣全憑上半身特別是手臂。由於採用扳機,所以不需要隨拉隨射,瞄準更容易。至今,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地區的特種兵、特警還裝備弩,用於不宜使用火器的場合。
長弓在戰場上勝過弩,主要憑的是射速快。從火力密度上說,一名長弓手的作戰效能起碼抵得上三名弩手。合格的弓手一分鍾可以精準瞄射12支箭,如果是亂箭齊發的時候,射速可以提高到15支,個別變態的甚至能射出20支。這樣的平均射速,到了1866年,普奧戰爭中後膛定裝的德萊塞步槍也僅能達到其一半。傳說中,羅賓漢射出5支箭時,和他比試的弩手弦還沒拉上。弩手這樣的發射速度,打黑槍放冷箭還行,兩軍對壘時就吃大虧了。在掐架時,這不僅僅是一個數字問題,而是勝負悠關乃至性命悠關的大事。200米距離的沖鋒,重裝步兵大約需要90秒,而重騎兵只要15秒。對付這樣的移動目標,緩慢而精準的射擊顯然已沒有意義。關鍵是發射的密度,多射出一箭就多一分生與勝的希望。
當然,羅賓漢的時代長弓還沒引進英格蘭,後人編故事的時候顯然把他們自己的生活作為素材攙合到裡面去了。
提高打擊密度的另一個因素就是增加人數。在浪漫而散漫的威爾士人手中,長弓只是一種出色的單兵武器,而精於行伍的老愛則把數以千計的長弓手集結起來,從步兵陣線的側翼及陣列的間隙中展開齊射。一千名長弓手同時發射,一分鍾就能射出上萬支箭,形成不折不扣的羽箭風暴。1480年代,一位勃艮第(Burgundy,法國東南部的一個公國)商人在日記中抱怨布魯日(Brugges,弗蘭達商業城市,現屬比利時)的天氣時寫到,豪雨傾缸,似英夷之箭。大家通常都說箭如雨下,而他卻反著說,似乎飛箭齊射的密集程度已經超越了如麻的雨點。這樣的覆蓋,對於密集沖鋒的敵兵不啻是滅頂之災。長弓隊因此而成為一支所向披靡、令敵軍聞風喪膽的勁旅。在有的戰役中,長弓手佔到了英軍參戰總兵力的85%。
長弓手的防具與同時代的騎士或重步兵相比是很簡陋的,一般只有輕便的頭盔和護胸。由於輕裝,他們不僅成本低廉可以大量僱傭,而且可以在戰場上靈活運用,及時機動到有利的陣位上實施致命的發射。他們是遠程壓制兵種,自衛武器僅有匕首或短劍,承受不了騎兵的沖擊,需要用壕溝、拒馬等工事以及步兵戰友手中的長矛加以掩護。他們通常除了弓和箭,還攜帶削尖的木樁和鐵蒺藜等障礙物,布陣時安置在隊伍的前面,阻滯敵人的沖擊。不過,也有讓他們參加近身肉搏甚至取勝的戰例。
長弓如此簡單、廉價而實用,費效比很高,但歐洲人卻沒有效法英國去建立自己的長弓兵。首先是觀念問題,他們崇尚騎士精神和騎士風度,認為弓箭手出身下賤,戰斗方式「卑鄙」——躲在草叢里放一冷箭,就奪走一位騎士「高貴」的生命,這是極不「道德」的。騎士之間要堂堂正正地戰斗,要優待俘虜。這倒不是出於人道主義——一方面,戰爭頻繁,保不住下次被俘的就是自己,所以不能妄結仇怨;另一方面,抓住活的貴族可以換取大筆的贖金。同樣是燒殺搶掠,同樣是綁票勒贖,赤腳的叫土匪,穿鞋的叫王侯,穿高跟鞋的叫匪二,兩腳一順的叫多事,就這么點區別。
英國人則不同,他們不但務實,而且有獨一無二的弓箭文化。1066年,來自諾曼底的征服者規定臣服的盎格魯—撒克遜有產者不得擁有騎士的裝備,但弓箭不在禁止之列。很快,前朝遺老遺少們紛紛裝備了這種「合法」的武器,而普通老百姓及農奴等「下等人」則連這種不夠「高貴」的武器都不得擁有。由是,弓箭之於英夷雖然不如它們的近親在天朝高居「六藝」之一那樣崇高,仍達到了僅次於騎士佩劍、馬槍的地位,是一種身份的象徵。羅賓漢的傳說正是來自這樣的社會基礎。所以,當老愛要求全民習射的時候,普通民眾覺得這是對自己社會地位的抬舉,會射箭至少可以看起來像個本土貴族吧,是件有面子的事。「俺射箭了!」當時的英格蘭人說這話時,那種自豪感,大抵與今天的小資說「俺買車了」相彷彿。
那個時期英格蘭政權統一,政治相對穩定,政策連續性強,保證了長弓的推廣。假如英格蘭像當時的法國、德國一樣諸侯林立,國王像走馬燈一樣頻繁更換,即便認識到長弓的好處,也沒辦法貫徹下去;假如每個新國王都像現在天朝的大小官員一樣有樹立形象工程、推廣自己「標志性武器」的沖動,愛一搞弓箭,愛二搞投槍,愛三搞飛刀,愛四推廣手榴彈,也就沒有長弓稱雄200年這種事了。
強有力而詭計多端的英王不憚於把長弓這樣的利器散發到民間。中外農民起義的共同特點是把反抗的矛頭指向直接壓迫他們的人,也就是老人家所說的「只反貪官,不反皇帝」,在歐洲就更明顯地表現為反抗領主而不針對國王。1381年的英國農民起義,就提出了最具代表性的口號——國王以外其他人都不應擁有特權。有人反對地方貴族,這是國王最願意看到的事。但法國就不行了,在那裡大權被諸侯掌握,他們絕不能讓被統治者擁有造反的工具。
長弓手需要長期訓練,這也是其它各國難於仿效的重要原因。自老愛以降,弓術被列為義務教育,法律規定所有12—65歲肢體健全的英國男人都必須在每個星期日做完彌撒後集中到教堂附近的校場練習弓術,逃避訓練要課以罰款。為了保證練習射箭的時間和體力,法律還同時嚴禁踢足球。當時的足球剛剛由踢敵人的首級演變而來,是毫無規則可言的野蠻運動,上場隊員多時可達百人,瘋狂的英國足球流氓便由此發源。
射箭要從娃娃抓起,有的孩子七歲就開始習射。練習是非常艱苦的,以至於不少弓手的骨骼都或多或少產生了畸變。盡管如此,在不流行考大學的年代,學射箭、長大當個長弓手,算是男孩子很體面的理想了。作為雇傭兵跟隨勇敢的國王或王子出國打仗,軍餉遠比務農收入可觀,更可以分到戰利品的三分之一。帶著這些錢財衣錦還鄉,儼然就是個英雄,闖盪江湖的見聞還是泡酒館吹大牛的資本。而且,長期的戰例表明,擁有長弓的英軍幾乎是不敗的,戰死的可能性很小。這樣低風險、高收益的職業,能不風靡全國嗎?有的弓手甚至退役後一再回歸行伍,成為經驗豐富的職業老兵。而有了這樣的就業前景,人們也會更多地考慮去從軍,而不是扯旗上山當土匪。政府有意識地組織競賽加以選拔,只錄用那些身材高大、膂力過人、弓術精湛的。因此,從長弓部隊誕生的那天起,就決定了它必然是一支由精兵組成的勁旅,而且擁有龐大的後備兵源。
同時,英國還擁有完整的弓箭製造產業,以滿足快速射擊帶來的巨大消耗。當時,缺乏政權統一的其它國家是無法完成如此沉重的保障任務的。對付一次騎兵沖鋒,可以打三到四個齊射,然後是自由射擊。以克雷西戰役為例,如果在敵人的每次沖鋒期間一名弓手有機會發射5支箭,那麼7千~1萬人就是3.5~5萬箭。法國人一共進行了16次沖鋒,而整場戰斗中英國人的射擊都沒有停過,他們想必用了50~80萬支箭!具體數目沒人確切統計過。後來,有人形容另一個戰場——阿金考特——滿地翎羽,如大雪覆蓋。
據統計,1359年全英國生產了85萬支箭、兩萬張弓和5萬條弓弦。這個數字已經很可觀了,但也才夠1萬弓手射擊7分鍾之需。看來和平時期也必須隨時生產,隨時儲備。不過,同子彈相比,箭的好處在於至少可以回收並重復利用一部分。確實發生過在戰斗中撿拾散箭的事,甚至從傷員和死者身上拔出箭來再射。
事實上,英格蘭的弓箭製造業已向相當發達,甚至非常規范。1371年,制弓業者上書倫敦市人民政府,要求查處少數夜間加班生產的不法業主,因為晚上生產條件差,做出來的產品粗製濫造。請願書還要求嚴格市場准入制度,禁止制箭業者跨行業生產弓。1416年弓弦業者上書,要求市政府執法單位加強市場管理,因為有弓手投訴說發現假冒偽劣產品並導致了不應有的傷亡,損害了行業的聲譽。
長弓固然犀利,但要發揮出優勢,還有賴於戰術運用得當。長弓的戰術運用,在老愛的時代還要靠統帥自己的臨場發揮,但到了1332年的達普林戰役就已經典型化,到了1346年的克雷西戰役則完全模式化。英國人慣用的是一種以守為攻或防守反擊的戰術,用長矛加障礙構成堅固陣地,用弓箭大量殺傷進攻中的敵人,然後視情況發動反擊。
紀律是勝利的法寶。由於王權的穩固,英軍很職業化,從貴族部隊長、騎士到基層弓箭手,都在統帥掌握之下,能充分貫徹戰術意圖。相比之下,法國則王權衰弱,貴族作大,部隊都是臨時徵召的諸侯軍,加之崇尚好勇鬥狠的所謂「騎士精神」,根本不聽指揮。勝負之數由此也就不言而喻。
兩百年中,長弓的地位無可替代。它使來自偏僻海島、經常處於數量劣勢的英軍成了中世紀晚期歐洲一支令人生畏的力量。英國人有理由為長弓在福爾科克(Falkirk)、達普林(Dupplin)、哈里登山(Halidon Hill)、克雷西(Crecy)、普瓦捷(Poitiers)、阿金考特(Agincourt)及陶頓(Towton)的功勛所陶醉。
❺ 為什麼古代戰爭射箭都向天上射
加強穿透力跟有效射程,平射打不遠,古代戰爭都是打近戰的,人群都是一群群的擠過來,所以弓箭隊不用特意的瞄準單個目標,講究群殺
就跟打螞蟻一樣,一隻一隻過來,可以用手指按,一群一群的過來,就是一巴掌一巴掌的拍
❻ 有一部韓國射箭的電影請問這部電影叫什麼
韓國射箭的電影《最終兵器:弓》。
《最終兵器:弓》是由金韓民執導,朴海日、文彩元、柳承龍主演的韓國古裝動作電影。
影片以滿族後金政權入侵朝鮮(韓國史稱「丙子胡亂」)為歷史背景,講述了為了救出被俘虜的妹妹,身背一副弓箭便獨闖滿軍大營的朝鮮神箭手「南一」的故事。
該片於2011年8月10日在韓國上映,創下了超過700萬人的觀影成績,成為了2011年韓國本土最賣座影片。 朴海日接連獲得大鍾獎和青龍獎的最佳男主角,文彩元獲大鍾獎和青龍獎最佳女子新人獎。
劇情簡介
1636年至1637年,清朝入侵朝鮮,這是滿族人自努爾哈赤建立後金之後第二次大規模入侵朝鮮的戰爭,韓國史書稱之為「丙子胡亂」。
神箭手南伊(朴海日飾)和妹妹子仁(文彩元飾)相依為命,在妹妹婚禮上,遭遇清朝軍隊突襲,子仁和新郎都被擄走。南伊拿起父親留下的弓箭向清軍大營的中心挺進,勢如破竹。清軍名將(柳承龍飾)看出南伊「一箭雙雕」的神功內心惶恐難安。
為了保衛親王多爾袞和部下們,清將決心與南伊一決高下。然而,南伊那難以預料的曲射神功破壞力驚人,一場驚心動魄的爭斗一觸即發。
❼ 有個戰爭片,有個女的射箭很厲害的.求片名
這部影片應該是《亞瑟王》。
導演:安東尼·福奎阿
編劇:大衛·弗蘭佐尼
主演:克里夫·歐文/凱拉·奈特莉/麥斯·米科爾森/喬爾·埃哲頓/休·丹西/更多...
類型:動作/歷史/戰爭/冒險
❽ 古代的弓箭是怎麼發射的
對於古代戰爭人們主要依靠電視劇或者電影了解,在電影《英雄》中秦軍進攻趙國,首先是一波箭雨齊射,相當於古代的火力壓制,給對手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可以看到在電影中,導演採用了弓箭向天射的拍攝手法使得觀影效果更加的恢弘。但是在老闆三國演義中,魏蜀吳的弓箭手都是平著射,那麼哪種方法才是符合歷史的呢?
那麼弓箭手是否會使用平射呢?其實也是會的,在短距離交戰中(10-20米),因為距離短多以弓箭的下墜也不是很明顯,加上剛射出的弓箭初速很大,所以根本用不著仰射,並且平射比仰射有更加好的精確度,仰射只適合大規模的弓箭軍團使用。
所以由此可知,在歷史中弓箭平射和仰射都是存在的,但是要根據戰場的具體環境進行選擇,如果是遠距離射擊就用仰射,如果是短兵相接就平射,並能夠沒有規定一定要用什麼辦法射擊。
❾ 求個電視劇,是戰爭片。就看過一集,忘記名字了,講的是一個男的射箭很厲害的。
箭在弦上!
❿ 電影片段 戰爭弓箭手射箭有個人張開雙臂迎接死亡卻沒射死人
是電影《宙斯之子:赫拉克勒斯》
有圖有真相求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