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青春類電影很火,反映了什麼現象
80後都在忙著掙錢,養家,還房貸。90後和00後還在上學,有閑暇的時間看電影,青春類的情感電影真是90後和00後愛看的,所以青春類的電影是有一定的市場的,要說火的話也是看針對的人群。
⑵ 怎麼看待國產青春電影
在眾多的類型片中,佔主流位置的一直是影片類型較為突出、系列性較為連貫的電影,比如動作片和喜劇片。從這一點來看,青春片其實難以企及。在票房回報率上,它不及動作片和喜劇片的商業價值,同時,如果論及電影的文化價值,與文藝片相比,它又顯得相對單薄。但是從另一方來看,這一類型片卻有著值得人們注意的地方,那就是它的社會價值和它所引起的更多的社會話題。
中國近幾年的青春片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誕生的,從2010的短片《老男孩》,到2011年的《青春期》、《那些年》;從2012的《青春荷爾蒙》、《全城高考》,再到2013年的《致青春》、《中國合夥人》,這些青春片在近幾年大熒幕上的頻頻露面,也讓我們注意到這些電影的反映內容,以及它背後關注的社會問題。
在進行窺探之前,我們必須要知道一個定義,什麼是青春片?網路上對此沒有進行明確的定義。而在筆者看來,今天要討論的所謂青春片,無外乎兩個因素:一是主要的人物角色正處於青春階段;二是主要的故事基調承載在青春年代。
如果探討仔細的話,我們會發現近幾年的國產青春片,是與中國社會的某些突出問題聯系在一起的,如高考問題、就業問題、學習階段的成長問題、80後生活中的問題等等。這些現實中有些刺手的問題反映到影視作品上來,其社會影響可想而知。
中國青春片的悼念式作品可以從2010年的《老男孩》這部短片談起,這部微電影相比與其他電影有一個比較明顯的不同,就是它全程都是在網路上傳播,並沒有在院線上映,可是引起的社會反響絲毫不亞於同期的一些大片,它的豆瓣評分是8.4,時光評分是8.0。從影視本體論來探討這部電影的拍攝手法、製作水平或者是主題探討的話,都是比較過分的事情。除去它的主創人員、製作經費和製作水平不談,一部僅在網路上流傳的電影,它的電影製作水平也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我們在討論它的時候,首先應該把它當做一部對「當年理想」致敬悼念式的懷舊片。
片中的肖大寶和王小帥無疑是7080後下層階級的真實寫照,一個是婚慶主持,一個是理發師,生活趨於平淡,有時還遭人白眼。可是當過往的夢想再次來臨的時候,他們懷揣著探試的心情企圖再次驗證自己過往的篤定,這是一份屬於「老男孩」的夢想。但是電影在此刻並沒有落入俗套———來一個大團圓的結局———筷子兄弟成就了自己的夢想,因為它並不是一個昭示光明路途的電影,而是一部喚醒曾經夢想的電影。尤其是在它的主題曲中,愈加反映了這一點。
如果我們細心觀賞,其實電影中有一個片段十分具有象徵意味。在肖大寶開車聽廣播的路上,廣播里的內容一段是國家的強盛壯大,一段是平民大眾在生活中所面臨的巨大壓力,兩段相互交錯。這種大與小的對比,強與弱的直白,把80後放置在整個中國大環境中去冷眼旁觀,這樣的景像描寫極具深刻性,也讓身為觀影者的我們思想受到了極大的沖擊。筆者覺得這應該是本片在電影鏡頭與話語處理中最出彩的一段。
而在2011年的兩部青春片中,我們看到另外的感覺。對於《青春期》這部生猛片,個人覺得可以直接把它和2012的《青春荷爾蒙》銜接起來,甚至可以說,前者是後者的前傳。這樣說一點也不奇怪,這兩部電影在畫面的主色調處理、敘事方式、台詞風格以及主題探討、演員整體面貌等等電影參數上,都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兩部電影探討的是當前中國學生的生活和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盡管電影企圖利用一切的噱頭去保證票房回報率,包括俊男美女、性感露骨、台詞前衛以及生活奢靡,但是它連最基本的現實反映功能都沒有做到,基本上宣告了它們在評論界上的敗走麥城。
其實這類學生生活電影是較難把握的,國內電影在這方面做的不盡如人意。而反觀美國和印度,他們的兩部電影是值得國內導演和製片人借鑒的,一部是美國的《死亡詩社》(又名《春風化雨》),一部是印度寶萊塢的《三個傻瓜》。
國內的兩部電影都是停留在電影的商業吸金度,而忽視了電影本身的價值。王道新《影視批評學》中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整體意義上的電影應該是『商品』、『藝術』『文化』三位一體的綜合體」。毫無疑問,《青春期》和《青春荷爾蒙》只是看中了電影的第一個屬性,而當我們觀看《死亡詩社》時卻經常被裡面的創新思維和自由精神所打動,在這部電影裡面,我們看到的不是一群無知少年的打打鬧鬧,青春也遠遠不是這么簡單,青春這個詞本身就是一個抽象意味的描述詞,它具有形而上的悲劇性和形而下的現實愉快感。
所以在這種本原出發點上,《死亡詩社》帶給了我們在青春中才能獲得而又超出青春之外的感悟。同樣的在《三個傻瓜》中我們發現了屬於青春的熱烈與執拗的意念,那是誰也無法改變的信念。所以有人說:「青春是狂放不羈的,是完全由個人意志控制的年歲,這樣的年紀最能創造出新的價值!」
⑶ 關於當代青春電影的研究
青春電影 是青春片 還是題材是青春的?
前者 洛塞林韓的很多就是啦 《歌舞青春》系列
題材是青春的就很多了《猜火車》
《死亡詩社》(都很灰暗啊)
《蜂蜜與四葉草》(電視劇絆的更好看我覺得)
《藍色大門》(台灣的經典青春愛情故事)
《不一樣的天空》(很難說這個算不算青春……但絕對好看!!)
《移魂女郎》(同上……)
《仲夏之戀》(很感人 在線找不到 豆瓣有下載)
《GO大暴走》(很青春,小小暴力……)
《六樓後座》(港片里很少見的青春類啊)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每個男孩子……的夢吧)
太多了 一下閃過的是這些咯
慢慢看 希望能有你喜歡的
慢慢就搜到更都鍾意的了……
⑷ 美國、日本、中國的青春片各有什麼特點
美國——主角參加各種社團、比賽,然後順便談個戀愛,最後既實現了個人價值,又抱得美人歸,最後主角說:「我們的青春是如此精彩!」——一段青春期奮斗史;
單純講了一個好故事的、《壞孩子的天空》、《青之炎》這樣令人感傷的、《聽說桐島要退部》這樣帶些哲學意味、描寫青春眾生相的。把青春和各種其他電影元素捏合在一起,迸發了不少精彩的火花。
⑸ 怎麼看待國內現在越來越多的青春電影
青春是我們人生的紀念冊,是我們生命中最好的芳華,值得我們每個人去追憶,往事只能回味。我們喜歡看青春系列的電影,只不過是希望從電影人物的身上尋找自己曾經的影子。風吹雨成花,時間追不上白馬,四個家境性格不同的女孩走到了一起,她們從高中到大學,一直在一起,雖然也會有磕磕絆絆,但感情沒有變,真心她們彼此的這段友誼。時代姐妹花收獲了一輩子友誼,也收獲了愛情,她們無疑是人生贏家。話說:有四個女孩,她們漂亮又有錢,就算她們現在沒有錢,但是她們的男朋友也一定會有錢,就算她們現任的男朋友沒有錢,但下一任的男朋友一定會有錢,總之她們就是又漂亮又有錢。我們總是羨慕美好的事物,喜歡美好的東西,畢竟我們的眼睛都是用來發現美的。
⑹ 為什麼最近幾年青春題材電影這么火
青春題材的電影之所以會這么火,是因為青春給人的感覺總是那麼美好,那麼純真。讓人永遠都想停留在青春那一刻。而且年輕人朝氣蓬勃,充滿了鬥志,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反映給社會的事未來的希望,是一種正能量。而且現在的人,在工作或者生活方面都面臨著很大的壓力,他們需要年輕人那股鬥志力,來支撐他們繼續往前,繼續拼搏的精神,而青春片,正好反映了這種精神。所以他會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另一方面青春為題材的電影容易引起人們對曾經美好青春的回憶,容易引發共鳴。讓人看到了美好的曾經,讓人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⑺ 青春片(電影)為什麼依然這么火
每個人都有青春的遺憾或者快樂的記憶,青春片就是抓住這一點,讓觀眾覺得這就是自己也經歷過的
⑻ 為什麼這兩年青春題材的電影這么火,從中能反應出什麼
記憶很美好,當人們發現頭發漸漸變白,皺紋逐漸爬上臉頰的時候,開始回憶起當初那段青蔥歲月。那時候的自己還年輕,還有夢想要追,有勇氣拼搏!偶爾回過頭看看那時候的自己,是懷念更是追憶,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⑼ 中國青春電影的特點
叛逆,每個豬腳都不可一世,但都會有一顆頑強的心。講的都是那些年我們最美好的時光的一件件小事,讓人不禁回味起自己的那些悄然遠去的曾經。總會有那麼一些人為了愛而努力著,但結局卻沒有什麼真的在一起,而後來,也變得看開了。。。不再那麼執著。影片中都會有那麼一些喜歡互損的朋友。後來的後來,經過現實的磨擦,有的會更加珍惜,而有的人,卻只能形同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