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山楂樹之戀的影片評價
在執導了票房和口碑都不成正比的幾部商業電影之後,張藝謀終於重新回到他所拿手的文藝片老路。盡管本片已經不能和其巔峰時期的《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菊豆》《活著》《秋菊打官司》等代表作同日而語,但這部清新的愛情小品,仍舊帶給我們一種張藝謀電影中已經久違的那份感動。
老謀子找來兩位名不見經傳的新人來出演這部電影,絕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你很難想像,由國內任何一對成名立萬的明星來出演老三和靜秋將會是怎樣的一場災難。而兩人的表演也出人意料地干凈和單純,並沒有想像中新人在表演上的生硬和矯揉造作。老謀子找到高中生周冬雨,這么一個毫無表演經驗的小丫頭來扮演靜秋,看中的也就是她身上那股純真和青澀。而從當初電影拍攝過程中所泄露出的劇照來看,靜秋的扮相讓我失望過。筆者覺得這個叫周冬雨的小丫頭和他心目中的靜秋形象相去甚遠(書中描寫的靜秋可是胸大翹臀,被同伴們嘲笑為「三里彎」),她顯得太嬌小、太單薄了。可當筆者坐在銀幕下看到靜秋出場時,小丫頭的本色表演出乎意料的讓他開始有了認同感。應該說,從氣質上周冬雨已經很接近靜秋了。而老三的扮演者竇驍幾乎跟筆者心目中原著的形象是一模一樣的:一張稜角分明並英俊的臉、潔白的牙齒、燦爛的笑容……很奇怪,很多看過原著的觀眾好像都有這種感覺。
老三這個人物只是作者從女性的角度來對男人品性的一種內心嚮往,因為這個人物實在太完美了。他善良、樂觀、痴情,無時無刻不在為自己愛的人去奉獻。他和靜秋之間的情感之所以感天動地,是因為在如今這個爾虞我詐、物慾橫流的時代,我們已經很少見到如此唯美的愛情童話了 。(文/卒子) 影片盡管也對當年的時代背景及人物特色還原得相對真實,但在譬如主人公的身份差異、兩人情感的發展過程等方面,電影相對小說卻略顯唐突。當然,這和電影要用有限的時間來盡可能圓滿的敘述故事不無關系。但相對小說,片中有些小細節也不無亮點。比如兩人夜晚從縣城回來走山路時,在書中只描寫靜秋由先前羞澀的不敢拉手,發展到慢慢和老三牽手趕路,而片中則表現出靜秋先和老三先相互拽著樹枝,然後慢慢發展到手牽手的情節來刻畫那個時代背景下懵懂的情感,這比原著來得要更為細膩。
用頻繁切入的字幕來交待一些過場細節顯然是失敗的。這對完整刻畫主人公的內心世界完全沒有起到任何推波助瀾的作用,反倒讓人覺得老謀子用電影語言來進行敘事的能力有些江郎才盡。這種用頻繁切入字幕來交待故事走向的手法,彷彿有種讓人回到了默片時代的感覺。也許這可能是張藝謀為強調時代背景的故意為之,但由於原著都是以靜秋的視角來敘述的,所以如果換做用靜秋的內心讀白,或者乾脆用對白的形式,再配以少量的字幕加以交待,相對會更好一些。
當然,這部小說及至電影中描寫的愛情很唯美,但跟宣傳中的所謂「史上最干凈的愛情」無關。這句話是為了強調兩人沒有性關系,是純潔的愛情。但難道男女之間存在性關系就不是干凈、純潔的愛情了嗎?把所謂「干凈的愛情」和禁慾主義及生理上的無知相提並論,無論從哪方面來講都是一個悲劇。因為這是那個特定年代對美好的人性進行打壓的產物。以意識形態的名義,通過政治洗腦作用於愛情,虛偽得沒有了性生活成了中國人在過去愛情作品中所標榜的最偉大的品格。那麼,如果以此作為炒作噱頭而大肆宣揚的話,則更是一個悲劇。而這樣一部遠遠稱不上偉大的作品,之所以能風靡一時並可找到諸多共鳴,恰恰說明在如今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那種純真的情感離我們已經越來越遠。但唯美的愛情和性卻並不是矛盾和對立的。
片尾,老三死後,他的父親按照他生前的遺願,將他的骨灰埋葬在了那棵見證這場唯美愛情的山楂樹下。30年後,因三峽庫區的蓄水工程,那棵山楂樹也永遠地深埋在了水下。這是否暗示著這樣唯美的愛情童話也將一去不復返呢 ?(文/卒子)
⑵ 電影山楂樹之戀影評
記憶中的戀歌——評電影《山楂樹之戀》《山楂樹之戀》猶如那紅紅的山楂,火熱、好看而又酸楚。他帶給我們的是一首初戀之歌,企圖喚醒那曾經散落在民間的,簡單、真實,如詩一般的愛情故事。 和姜文拍攝的《陽光燦爛的日子》一樣,《山楂樹之戀》也是50年代時期青年的戀歌,所不同的是前者表現的是那個年代青春的狂野和愛情的騷動,《山楂樹之戀》的愛情更為朴實、真摯,更像是一場柏拉圖式的精神戀愛。一、影片的「愛情」主題分析 每個人心中多有自己的「山楂樹之戀」,那就是我們記憶中的初戀之歌,雖然青澀,但是真實感人。 任何作品都是作者心血的結晶,都有可能蘊藏著作者自身各種各樣的生活體驗,有可能包含著作者自身種種復雜而豐富的情感。米蘭�6�1昆德拉曾經說道:「任何時代的所有小說都關注自我之謎。」 成長於50年代的第三代導演張藝謀除了有那個時代的烙印外,同樣心中也有著自己的情感故事,而他試圖通過這樣的講述來喚醒人們心中所謂的「純愛」,影片中沒有「床上戲」,沒有火爆的場面,這在張藝謀電影中表現男女愛情也並非首次,可以說《山楂樹之戀》是《我的父親母親》另外一個版本,所不同的是《山楂樹之戀》結局是悲涼的。 影片努力用「單純」「凄美」感人,所以演變成了一個悲劇,男女主人公沒能走在一起,故事結局殘忍地讓老三得白血病死掉了。 在影片開映典禮上,張藝謀向觀眾講述了一個離奇而又真實的戀愛故事:一個男生一直很愛慕一個女生,但是他一直不敢告訴對方,終於有一天他忍不住鼓起勇氣上去親了一下那個女生,但是那個女生跑回家對她母親說「媽,我懷孕了」。 《山楂樹之戀》的主題表現人的初戀情結,講述的是那個年代人心的單純,對待男女之事的保守但卻也不失浪漫。也許曾經在少男的心中都出現過一個身穿白衣的清純少女的形象,而《山楂樹之戀》老三心中的少女形象是穿著一身紅衣的少女,在山楂樹的輝映下,白色變成了紅色。 影片努力表現高級知識分子家庭的孩子老三和右派家庭出身的孩子靜秋相戀的故事,他們的戀愛沒有現代愛情故事中熱烈的床上戲,甚至沒有親吻、擁抱。但是主人公老三用他那個年代的方式詮釋了一個好男人的形象,這個愛情故事的誕生仍然有他深刻的時代背景。 影片努力讓人回想起那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紅色時代,那是一個帶有理想主義時代。知識青年滿懷著革命的熱情,將自己的青春投入到了農村建設當中,他們的到來給枯燥的農村生活帶來了一絲亮色。 那個時代的人單純而熱情,滿腦子多是「毛主席」的教導,在嚴酷的政治宣傳下,人們高唱的是「天大地大不如黨的恩情大,爹親娘親不如毛主席親」。影片里有了大量的充滿了那個時代一顆紅心向太陽的「碎片」記憶符號,如一開篇講述山楂樹的革命故事,烈士鮮血澆灌了白花;知識青年落戶生產隊長家的溫馨場面。 也就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為主人公靜秋和老三的相遇提供了契機,同時也為這樣單純的戀愛創造了氛圍,「革命,改造」是這這些知識青年的時代的使命。影片里右派分子後代的靜秋的使命就是通過改造能爭取留校,老三則是一個地質勘察隊的熱血青年。和現代消費社會不同,那個時代的青年是有使命感的,他們更多是為時代感召,開口閉口「毛主席教導我們」,似乎毛主席的教導也會成為他們愛情的行動綱領,而他們之間不敢做出絲毫越軌的舉動。而現代社會的青年是往往缺乏使命感,更多追求刺激、娛樂,慾望主宰了他們的靈魂和肉體。 老三的感動之處在於他的憐香惜玉,他給予靜秋的更多的是來自心底深處最原始的關愛。靜秋則是一個傻傻的女生,在少女懵懂愛的驅使下,她更像是一隻被呵護的小鳥。他們之間的愛就這樣悄悄地誕生了,來不及回味就隨風而去了,而那個虛無的王子也就變成了故事。二、影片的敘事分析 影片的敘事簡單又朴實,通過一些小小的細節片段描述靜秋和老三的相遇、相約、相戀。在生產隊長家裡的相遇,兩人一見鍾情,埋下了愛的種子。老三用一支新鋼筆換取了靜秋手中的一支舊鋼筆,也換走了靜秋的心。 影片用了打字幕的形式進行故事轉場。第一個字幕:老三跟靜秋約好,等他回來,他會在縣城接他。他們開始了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約會,影片特別地用一個場景表現他們如何第一次牽手,剛開始是牽著一個木棍過河的,最後兩只手慢慢地牽在一起。 第二個字幕:學習快結束,靜秋無意中聽說老三城裡有了對象。聽到這個消息,使得靜秋對老三產生了誤會也給兩個人的情感帶來了小小的波瀾,直到從鄉下趕來的好友告她事實的真相,她才明白了老三對自己的痴情。於是兩個人就悄悄地開始約會,老三經常偷偷地看靜秋打排球,還給靜秋買了運動衣。老三用自己的語言說出了對靜秋的心聲,「你可能還沒有愛過,所以你不相信這世界上有永遠的愛情。等你愛上誰了,你就會知道世界上有那麼一個人,他是寧願自己死都不會對她出爾反爾的。」兩人有了第一次的相擁,老三動情地說「我會等你一輩子」。他似乎努力在喚醒靜秋那顆懵懂的心,讓她明白他對她的愛的感覺。 第三個字幕:從此老三常在二隊加班,以換取輪休和靜秋見面,這種悄悄的約會一直持續到第二年夏天。裡面表現了屬於那個時代男女戀愛的特殊的方式,老三邀請靜秋去河裡游泳,兩人玩起了水仗,上岸後兩人靜靜地坐在一起沒有絲毫的褻瀆。靜秋為了爭取留校好好表現,暑假在學校幹活時,腳被石灰弄傷了,老三十分心疼靜秋並且為她買了膠鞋。老三要帶靜秋去看受傷的腳,但是靜秋堅持不去,老三掏出水果刀在自己手上劃了一刀,靜秋無奈只好同意去醫院看腳。然後影片又重現了老三騎著一輛單車帶著靜秋滿街跑的浪漫,但是不小心被管教很嚴的媽媽看到了,媽媽怕靜秋轉正出問題,要求老三暫時不要和靜秋往來。 第四個字幕:老三果然沒有再來,直到有一天靜秋聽說他生病了。接下來用了四個比較感人的場景,第一個場景醫院不能留宿人,靜秋只好在醫院的大門口坐了一夜。第二個場景,老三為靜秋爭取到留宿的機會,兩個人終於躺倒一起,老三說「我就這樣看著你,看你一輩子。」雖然老三也企圖做一些親熱的舉動,最終還是不忍下手。第三個場景,老三給靜秋洗腳,他特地從小賣部買了一個有山楂花圖案的臉盆。靜秋動情地說「認識你真好」。第四個場景,他們在河邊分別的時候,互相站在對岸,雙方做一個擁抱的手勢分別。這在現代人眼裡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但是那個時代人在矜持和情感的壓抑下,男女之間發生這樣的事情也是在情理當中的。 在影片臨近的結尾,還插入一個反面的例子,一個被男孩拋棄的懷孕女孩,她大發感慨「這男人呀,不能讓他得手……」受這個女孩影響也讓靜秋懷疑自己是不是被老三欺騙了,跑到醫院發現老三不辭而別,靜秋生氣地用漿糊塗抹老三送的山楂樹臉盆。 影片的結局靜秋穿著和山楂果一樣鮮艷的紅衣服,出現在奄奄一息的老三的病床前,「我是靜秋」,「我是靜秋」,「我是靜秋」,「我是靜秋」……一聲聲呼喚,靜秋泣不成聲。 「你不是答應我,一聽到我的名字,你就會回來嗎?」 「我是靜秋」。 「你看,你不是說我穿紅衣服好看嗎?我穿著它來了,我穿著它來看你了。」 …… 彌留之際的老三聽到靜秋的呼喚,他已經不能說話,閉著眼睛的眼角流出淚水。靜秋慢慢抬頭一看,老三病床的天花板上,有靜秋和老三在照相館照的那張笑嘻嘻的「友誼照」,原來老三在病床上,天天「仰望」著靜秋。三、演員表演 《山楂樹之戀》啟用的都是新人,女主角靜秋的扮演者是石家莊第十二中學高中女生,名叫周冬雨,主修舞蹈。有著清純的笑容和靦腆的羞澀,似乎也十分的切合靜秋的角色,如果從演技的角度講更多是本色演出。 男主角竇驍是北京電影學院的大三學生,有著比較清新的外表,瘦長的臉蛋和一口潔白的牙齒,似乎也十分符合老三的角色要求。 山楂樹之戀也是他們熒幕的處女座,對於這樣題材的電影似乎更需要角色的氣質和本色演出,而並非演員的演技。這和張藝謀選擇《一個也不能少》主角魏敏芝一樣,張藝謀又從眾多的普通演員中挖掘了新星。 張藝謀在這部電影里恢復到了《一個不能少》的拍攝手法,摒棄了數字技術的運用,也沒有十分突出地表現畫面的唯美,努力用一種簡單而素樸的基調去表現這個愛情故事的單純和感人。 《山楂樹之戀》被吹噓為「史上最干凈的愛情故事」。這未免有點過,其實每個人都有過清純的初戀之歌,只是這樣的愛情故事帶上了很大的時代記憶的色彩,因為只有那個年代的愛情土壤,只有那個年代的人才會有這樣的情懷。 老三的動人之處在於中國傳統美德中的「憐香惜玉」,更為可悲的是他最終沒能享受愛情這杯烈酒,悲劇讓他對靜秋的愛顯得悲壯而又凄美。 周冬雨則是一個對愛情懵懂的傻丫頭,他這種對「愛」的無知喚起了男性觀眾的清純世界。 有人批判「別拿無知當清純」,盡管如此,這個表現「純愛的故事」還是喚起人們曾經心中的藏著類似的單純和真誠。愛的方式有很多種,現代的人愛情里摻雜了太多的雜質,雖然創造出了很多味道,但是已經失去最初的清澈明亮。畢竟在這個充滿誘惑和慾望的年代裡,我們多深深嘆息純愛的遙不可及。 我相信,凡是出生在那個年代人心中,都藏著一個記憶中的戀歌。
⑶ 關於電影《山楂樹之戀》的拍攝手法
導演拍攝《山楂樹之戀》刻意弱化了很多技巧、手段的東西,不炫技,不像以往那樣強調形式感,而是採用內斂的、娓娓道來的方式講述,用人物來表達、敘述一個並不十分戲劇性的故事。在拍攝和製作的過程中,他希望用人物的行為、心理來傳遞故事的信息,因此剪掉了很多華而不實的鏡頭。他將最多的筆墨放在兩個人物身上,娓娓道來,不強調戲劇性、形式感、技巧,對時代背景的交代也比較簡單,一些符號性的東西用得少而謹慎。他希望大家可以看到一部返璞歸真的電影,找到久違的純真。謝謝!!!!
⑷ 如何評價山楂樹之戀
第一次看《山楂樹之戀》沒有眼淚,心卻哭了。可我還想再哭一回,為了承諾,為了那赤裸裸的愛,於是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都會重復觀看這部電影。
很多人都說這樣的愛情很假,因為太單純了。可我覺得,不管是什麼年代了,那都有校園愛情的影子。愛他,等他,彼此相互承諾那遙遠的一輩子。一起笑,一起哭,一起憂傷,一起歡樂。很單純的一起寫寫作業,看著星星數月亮。然後笑了,擁了,吻了,這也就夠了。
⑸ 山楂樹之戀影評
《山楂樹之戀》是一個純純的愛情故事。把兩個人之間的單純,青澀,心動,描寫得惟妙惟肖,彷彿看的人就置身那個心動的瞬間。
我看的《山楂樹之戀》是竇驍和周冬雨的那一個版本。美麗的女中學生靜秋和人稱老三的大男孩在山楂樹下相遇,從此開啟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愛情旅程。靜秋和老三的愛情讓人心疼,也讓人覺得單純和憂傷。他們兩個人愛得羞澀,愛得單純,愛的被動,愛得小心翼翼,愛的憂傷,愛得讓人心疼。
最後身患癌症的老三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一直閉不上眼睛,苦苦撐著,一直叫著靜秋,我想他在一直等著靜秋。而最後靜秋來了,一遍又一遍地喊著,我是靜秋,我是靜秋,催人淚下,痛徹心扉。電影的最後有這樣一句話: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個月了,我也不能等到你25歲了,但是我會等你一輩子。整部劇情讓人感動,也讓人心碎。
⑹ 山楂樹之戀影評2000字
我旗幟鮮明地無條件地喜歡這部電影。
《山楂樹之戀》表達的情感是一定是很多人想有但不曾有的,我也承認片中所謂的純情稍微有些矯枉過正,而且無論是放在現在這個色慾橫行的世界,還是置於彼時那個思想相對單純的年代,這樣的純情都顯得有些過分不食人間煙火,但是它符合愛情最根本最原始的特質,而且張藝謀通過對這一愛情有意的純潔化,達到了動情但不煽情的效果,因此我願意相信那種純美。
對於改編自知名原著的影視作品,人們總是不可避免的拿原著來比較,這種反應是本能的,但看法有時是偏頗的。個人認為,應該把改編暢銷通俗小說和改編經典文學名著區別開來,像《三國演義》、《紅樓夢》等經過長期歷史積淀,其藝術魅力和思想內涵已經被人們普遍認定的,並且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民族文化中不可分割部分的經典著作,在改編時一定要慎重,必須考慮其文化影響力。無意於貶低艾米,但原著《山楂樹之戀》只是一部暢銷小說,還談不上經典,其本身的藝術成就還沒有經過長時間的檢驗,在影響力上也局限於少數知識群體之中,在信息爆炸的當今時代,這樣一部小說又能算得上什麼呢?很多人看電影《山楂樹之戀》根本不知道原著,完全是沖著「張藝謀」這三個字去的,沖著那個特定時代去的,也是沖著被宣傳出來的所謂「純愛」去的,與原著並無什麼瓜葛。再跟原著比,不是吃飽了撐的沒事干嗎?因此,電影《山楂樹之戀》本身就可以看作是對原著的小說的一種再加工,在藝術表現形式多樣化和細分化的今天,這種改編再創造和當初《三國演義》等小說在總結民間故事和歷史事實基礎上成形的過程是不能相提並論的。到最後,小說版《山楂樹之戀》和電影版的《山楂樹之戀》,人們究竟更認可哪一種形式尚無定論,因此電影《山楂樹之戀》就是張藝謀的《山楂樹之戀》,與原著已經沒多大關系了。於是,放棄了色彩上的極鮮極艷,沒有了風格上的極俗極土,張藝謀這次又把愛情推向了極純極美,喜歡走極端的張藝謀沒變,正如他自己所說「他喜歡強烈的東西」,變化的是某些人的心態。
影片對時代背景的復原相當考究,貧窮凋敝的農村生活,純朴甚至有些傻里傻氣的人物,隨處可見的革命標語和口號,以及那種盲目的戰天斗地的豪情,都有一種很強的時代代入感。尤其是靜秋排練的那段戲,對領袖的熱情而機械的崇拜之情躍然眼前,以現代人的目光去看十分愚蠢可笑的歌舞正是當時的時尚之舉,相信這樣的場面有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一定能把特定觀眾群體立即拉回到那個百感交集的年代。從這個細節上看,張藝謀的目標觀眾並非僅僅是網路時代的年輕一代,而更願意和電影一同懷舊的必定是60後70後甚至更早的人,只有這個時代的人才能真正體會到那個頭腦發熱年代的人們的普遍情懷。而更加年輕的一代或許更願意對照原著來討論影片中的愛情究竟是否「純情」,因此,看《山楂樹之戀》是屬於特定群體的懷舊之旅。對於我而言,《山楂樹之戀》給我的觸動遠遠超過了本應更具有現實批判精神的《唐山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在商業上的成功,完全是因為三十二年間兩場自然災難對中國人的心靈傷害和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母子親情催發的,對於兩場地震背後的人禍,根本不能也無力去批判。比之於《唐山大地震》,張藝謀的《山楂樹之戀》顯然沒有那麼多的現實政治因素的羈絆,從那個年代過來的人,看到的一定是個體愛情在混亂年代和殘酷生活面前的無言與無奈。片中人物多次提到「萬一政策變了」這句話。今天的人們可能根本無法深刻體會這句台詞背後隱藏著的那個時代國人的辛酸和悲苦,一次又一次的政治運動把人們搞得暈頭轉向,被激情填滿胸膛的集體又充滿著集體的迷惘,政治的動盪導致了民眾對政策延續性和穩定性的懷疑,而與之息息相關的是個體的不能自決的命運,天堂或地獄都取決於這個「政策」發生的變化。影片沒有過多也無法揭示時代背景中的種種陰暗面,但是從電影中的某些驚鴻一瞥式的具有時代特徵的事件中,依然能感受到深烙於中國民眾心頭的時代之殤。
應該承認就整個故事而言,存在著局部過分美化的成分,但兩位新演員尤其是周冬雨的單純而干凈的表演嚴重地彌補了這一不足,並沒讓人感覺到做作,讓人願意相信那份純美。銀幕上的這個周冬雨絕對要比銀幕下純凈得多也美得多,張藝謀選角時說他相信自己的眼光,肯定周冬雨在鏡頭面前一定光彩照人,事實表明張藝謀沒說假話,他的確有這個能耐。但是在老三在逼靜秋去醫院看腳傷時自殘這段戲上出了問題,不是說這個過程不真實,而是演員沒有做出與之相適應的反應,表演十分刻意。但是就整體表現而言,周冬雨堪稱完美。另外,應該說張藝謀對於畫面的控制能力還是很有特色也很見功力的,這是他的長處。但是難以理解的是,以張藝謀的經驗不會不知道頻繁的字幕切入,不但會影響影片的節奏,同時也會暴露敘事能力的不足,這個錯誤實在有些自廢武功的意思。幸虧這電影故事本身就是一個非常舒緩的過程,這種處置不當也並沒有對影片觀賞性形成致命傷害。
老三和靜秋的愛情雖然被張藝謀故意純潔化,但這種純潔化僅僅是在意境上的純潔化,兩人不敢拉手不敢約會等等情境都是真實的,都可以從上一代人的切身經歷中得到驗證,兩人之間的那種若即若離欲說還休的情感正是那個時代的基本特徵,具有真實性,用現代人被A片熏陶出來的眼光來衡量其「純度」沒有絲毫意義,只是一種自說自話的文字賣弄。當年,有無數情意相合的人因為成分和出身的問題因為政策的問題,而落得勞燕分飛天各一方,所以在影院中的中年人暗自垂淚正是對過往的自傷。這種情懷豈是已經喪失了愛情基本原則而被「錘煉」得百毒不侵的當今新新人類所能體會得到的?從某種程度上講,現代人都不配談「純情」二字,純嗎?所以都TM別裝了。至於把對現實的不滿硬要往電影扯那其實也很容易,但是總有些被邪火燒得找不著北的感覺。正因為現實中的愛情是如此物質和如此肉慾,所以那傳說中的愛情才顯得如此純美如此珍貴,並且這種傳說的愛情的的確確真的存在過,倘若脫離了影片所反映的時代特徵而單純地去計較張藝謀的個人藝術追求,那實在是強人所難和吹毛求疵,還敢裝?如果這種愛情都不算純,那什麼才是純?牛郎織女天河配嗎?
現實中的愛情都被房子、車子、面子、票子和精子所困擾,很難不帶絲毫物質目的單純地去愛和被愛,我承認自己已經被那種情境所感染,所以我很入戲。我喜歡這電影的另外一個原因是,盡管我肉體上十分迷戀這個時代,但精神上卻嚮往我沒經歷過的那個時代,那個在我看來貧窮而堅強愚蠢但可愛的時代。因此,我願意相信那種純那種美。
⑺ 電影山楂樹之戀影評 2000字左右,從視聽語言的角度分析
張藝謀以往的作品,突出女性形象,淡化處理男性。
《紅高粱》中彰顯奶奶的豁辣大膽,新婚期間與男人的野合快樂之至,毫無羞恥、後怕和中國累世紀禮教的浸染。一切都是應當的陽光的,「妹妹你大膽地向前走」,我認為的我做的就是理。
《菊豆》中,丈夫無性,菊豆退而求其次,或者說由於行動圈子的狹窄,只能就近取性,就和丈夫的侄子兼工人弄到一起了。既然是弄,依然弄得兇猛凜冽,帶著一股與丈夫與世界斗到底的絕勁。這裡面,菊豆是不贊成自己的行為的,但是現實的性虐待性飢渴又由不得她不出逃不叫囂。菊豆的做有種慘烈的赴死的樣子。
《秋菊打官司》中,完全忽視了誰是秋菊的丈夫,其丈夫僅僅做為秋菊的背景出現了,只為給秋菊上縣城上省城准備上一條充足的理由。你只能看到秋菊執意要做某件事,立意要讓別人認識錯誤,看到她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說到底秋菊是因為丈夫被踢了襠,面對從此再無性生活後的焦躁和煩亂,而產生的瞬間激烈反抗。前進的航程從此無了桅桿,船隻能原地打轉,怎麼也得掙扎一下,憤怒一次!秋菊打官司時,心理是不痛的。官司打完了,不管是什麼結果,日子還得那麼糟糕地繼續下去,那時候心理才會沒完沒了的痛。打官司不過是忽略未來漫長的痛的一種過渡劑。
《大紅燈籠高高掛》,自始至終老爺就沒有露臉。展現了女性群體在男人霸權的控制下,完全失了平衡沒了從容,變成了一籠美麗的陰險的斗雞。碗里有限的那麼幾粒米,你也搶來我也藏,怎麼著也是個餓,怎麼著也是個饞,還是個嫉恨和怨毒。這種時候,女人已經忘了個人特色的培護,忘了最需要的是愛,是男人投來的目光,變得只是跟其他女人相比,一定要多的那一點鈕了扣了毛了皮了。女人之間無形的撕打,徹底粉碎了她們各自的美。象阿富汗的風箏賽,就是割斷別人的風箏線,在天上美麗風光那麼一回,一點不耽誤線後的老爺再娶下一房。
《我的父親母親》里,只是母親的狂熱的單戀,父親和「我」這兩個男性幾乎沒有戲,只是為了產生母親單戀的根源和結果而衍生出來的角色。並不清楚父親是否愛母親,父親的嚮往和追求到底是怎樣的?毫無涉及。父親只是一個被感動的受體。張藝謀當初讓孫紅雷演「我」時,明確告知:如果你讓觀眾對你有了印象,你的表演就是失敗的。父親和「我」只是母親紅棉襖上縫合的線,沒線不行,但看紅棉襖怎麼也注意不了線。
《滿城盡帶黃金甲》中皇後的生命是拘促和慌張的,皇後愛丈夫愛不上,丈夫象條泥鰍,怎麼也抓不住;皇後愛繼子愛不得,繼子有的是女人可供玩,你發現了這個阻止了那個,繼子與你也沒有繼續。皇後這條案板上的魚,撲愣來撲騰去,臨死還拉上了兒子做了墊背。實在是毫無經濟頭腦的衰女人。明知卻還是得漫長地喝著毒葯,明知自己智昏亂著方寸,卻還要繫上菊花巾拉起菊花陣,菊花台上菊花祭。通篇展露一個氣急敗壞、破罐破摔的傻女人。皇後就象她在菊花台上,打翻隨手拋出的葯碗,只不過是一道美麗的弧,終究是要碎裂的。
很期待張藝謀的《山楂樹之戀》,《山楂樹之戀》完全顛覆了張藝謀以往男人悲憫女人的視角,完全改變了女人跳鑽鑽充斥畫面的瘋狂和痙攣,扭曲和狼狽。《山楂樹之戀》簡筆帶過了靜秋的模樣、氣質,也沒有男人眼中的靜秋如何如何,靜秋的出現是為了讓老三產生愛和表達愛。靜秋如果能夠象《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的老爺,象《我的父親母親》中的父親,象《秋菊打官司》中的秋菊丈夫的戲份就好了,模糊之,弱化之,只為了彰顯「老三」而存在,只為了蓬勃一個赤誠男人對女人細膩而堅韌的愛——那就絕了。
老三說:「男人不興為自己哭,還不興為別人哭嗎?」《山楂樹之戀》直嗆嗆地展現了一個唯愛至上的男人,一個全力打造愛的穹頂、追尋在愛的山路上、沐浴在愛的光環下、泣血在愛的掛慮中的男人,一個哭得那麼清朗那麼純真那麼大氣的男人。從古至今,中國人看多瞭望夫石、哭長城,看多了忠心耿耿、努力奔跑、全心奉獻的「母親」形象,男人似乎越是不把感情當回事、不把妻子放在心上,越是男人,越是中國人倡導的模範。現實中那些有愛的男人,從來不敢大大方方地表露,越是在人前越是擺架子,越是沖婦人呼來喝去。否則旁人笑他,他自己也直不起腰來。如此,中國男人女人之間的關系惡性循環了,起碼外在感觀上背道而馳了。所以靜秋老是要到成醫生家踩縫紉機,為的是感受成醫生毫不做作,自然流露的對妻子對孩子的愛的行動。八九十年代前,看到一對牽手而行的男女,絕對是一幅議論紛紛的圖畫,絕對是一壇震撼、繞舌到今天的陳釀。
老三的心態非常之好,他遙視得到未來,剖析得到現實的荒誕,把對個人和國家的信心給予女子;他傾聽得到來自心底的聲音,自己本身就是一本好書,又讀得懂靜秋的束斂,把尊重和理解給予女子。從無怨尤、細水長流、不慌不忙展開愛的歷程,你知道的你看到的,他在為你;你不知道你看不到的,他還在為你。他身上沒有通常男人虛偽的自尊,想到就自然去做,沒有掛不下面子,忍什麼辱。他身上也沒有裝飾的虛榮,很少解述追尋路上的艱難,也許跋涉百里也難謀一面;靜秋只看得到自己生活的困厄,並不知道老三的點兒怎麼打得開,老三的各種阻擾怎麼一一排解。她在為她的家人生計苦,老三也在為她的生計累,她還沒來得及全部的懂和珍惜,老三走了。為了愛,老三願意去做信仰和信用的叛徒,在不侵害他人不違背道德的前提下,傾力去愛去護,甚至滿懷嚮往靜秋和別人生的孩子,只要源自靜秋。
熊音和艾米寫作《山楂樹之戀》,主旨不是為了表白靜秋有多麼漂亮、性感、聰慧和堅強,主要是告訴我們有這樣一個男人,在那樣一個封閉無知、顛倒黑白、人人自危、生計無著、生命無常的時代,他能夠這樣去愛,他是這樣令人崇敬、愛和憶念。
老三走了以後,靜秋17—31歲,感情是空白的,無法再融進其他男人。張藝謀1995年《搖啊搖,搖到外婆橋》之後與鞏俐分手,至今也是14年多的時間。張藝謀洶涌的愛情在那一個年輪夭折,從此再無心眷顧,將精力完全投入到創作當中。張藝謀以往注重表達女人如何愛,任性的,苟且的,潑辣的,陰鷙的,塗毒的,詛咒的,糾結的,拿生命擲的,多是女人對無能或無良男人無奈的愛和恨,單線的發作。我們不知道男人值得不值得去愛,哪些方面可愛,看不到男人愛不愛她,回應在哪裡,前路在哪裡。
這一把,男子真真切切、大大方方地來愛了。男子為女子拉起手風琴,為女子唱起《山楂樹》,為女子作詩作畫,為女子完成教材作業,為女子送山楂花送膠鞋,為女子夜困涼亭,為女子看望父親,為女子點開事業門……垂危也不回家,要守在近處,為了別人可以代看一眼,回述愛人當天的音容笑貌。為女子老三願意象個奴僕一樣,翻山越嶺,日夜追隨她的足跡和身影,不管有沒有見面的可能,有沒有對話的機會,有沒有愛的理解和回應。老三拿自己的腳板放進石灰碎石里踩爛,拿自己的手劃刀,只求靜秋愛惜靜秋自個兒一點,替老三愛自個兒一點。
這種全方位的維護泣天地,如果生命輪回,張藝謀也願意這樣愛一回,他也願意愛得這樣扎實這樣兇猛這樣沉厚,這樣拿生命來給予。來自男人方向、動了心田、徹徹底底、不怕埋沒、自然表達的愛,似乎填補了中國愛情歷史的蒼白,填補了張藝謀電影的空缺,填補了張藝謀生命的空窗。
或者說不是沒有,不是空白,而是羞於表達,羞於水銀泄地地展現。那麼,就讓張藝謀不再壓抑著,兇猛地表達出來吧。不要再講我奶奶、我母親的故事了,講一講「老三」的故事,男人的故事,我張藝謀的故事吧。
⑻ 電影《山楂樹之戀》的劇情,算清純戀情一個代表之作,對此你有什麼感想嗎
山楂樹之戀算作清純戀情的一個代表之作,無論是故事情節或是人物設定都帶上那一個時代特點下,那類靦腆含蓄的感情。更為在如今心浮氣躁錯亂的感情時期,這類感情讓我們更為堅信浪漫主義者的談戀愛,可以不追求完美肉身大量的是精神實質上的藉助依靠。
在其中兩個人的戀愛、白頭偕老、相伴都令人心裡湧起那類溫暖的驚濤駭浪。假如說它是因為那時候帶來她們的精神枷鎖,那麼這一部劇如今給大家的啟迪是讓我們的感情能夠更為沉積出來。
我們都被那樣那般的沖動彌漫著,吸引住著,摧殘著,本來化學物質生活早已擁有非常大的改進,可是大家覺得大量的是缺這少那,無法維持住平靜的生活境,不可以保證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豐富的過好每一天。大家的埋怨多了,心懷感恩少了,感受幸福快樂的感觀鈍化處理了,忍受挫敗的工作能力比較嚴重降低了,逐漸視而不見,逐漸自暴自棄,逐漸消極悲觀……
是大家不對,或是時期不對?是大家發生變化,或是環境變化了?是大家失去哪些,或是這一社會發展失去哪些?……但有一點我是搞清楚的:要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快樂,就務必在一個失調的社會發展里維持一顆均衡的心!
⑼ 《山楂樹之戀》解析是什麼
《山楂樹之戀》在商業片泛濫的年代給了觀眾一劑清秀雋永的良葯。
它所呈現出的精神內涵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面對生與死的真情,二是政治語境下的人性。首先,電影的結局其實並不是常見的所謂「大團圓」的結局。故事的男女主人公雖經歷了很多卻最終天人永隔。
靜秋在得知老三病情後的不顧一切,正是他們面對生與死表現出來的真情,即使天人永隔,在靜秋的心中也會永遠存在那麼一個人。其次,電影發生的時間背景是文革時期,在這樣一個大的政治語境下,該片卻多次通過政治語境的解構體現出人性的光輝。
張隊長家處於西坪村,並不富裕的一家卻多次給靜秋送去援助,朴實的老二給生病的靜秋媽媽送去冰糖核桃等,都體現出了至善的人性。這也是這部電影所要傳遞給人們的精神內涵。
劇情簡介
20世紀70年代,一個漂亮的城裡姑娘靜秋(周冬雨飾),因為父親是地主後代,家庭成分不好,「文化大革命」時很受打擊,她一直很自卑。靜秋和一群學生去西村坪體驗生活,編教材。她住在隊長家,認識了「老三」(竇驍飾)。
老三愛上了靜秋,靜秋怕他欺騙她,起初常常躲避。英俊又有才氣的老三是軍區司令員的兒子,是極重情誼的人,甘願為靜秋做任何事,給了靜秋前所未有的鼓勵。他等著靜秋畢業,等著靜秋工作,等著靜秋轉正。等到靜秋所有的心願都成了真,老三卻得白血病去世了。
⑽ 如何評價山楂樹之戀怎麼看待劇本的感情線
《山楂樹之戀》由竇驍(老三)、周冬雨(靜秋)等人主演,講述的是文革時期的純愛故事,而且還是一段虐戀,最後be收場。本片主要的感情線還是圍繞男女主展開,也許是因為當時年代特殊的政治影響,給這段感情加上了特殊的時代符號。
故事的結束來自於老三的白血病,盡管他們二人曾經立過誓言,但是老三依舊不願意耽誤靜秋,在自己得病期間,他選擇了默默離開直到他將死去的那一刻。而靜秋原本還在懷疑老三離去的原因,在病房看到他的那一刻,什麼都明白了,可是也為時已晚,只能看著愛人默默離去。
之所以被劃分為純愛片,除了他們只是「牽牽手、偷偷吻」之外沒有別的什麼,也可能是因為這段「等待」實在是太多難得吧,有誰會真的等自己的愛人一輩子嗎?一生一世一雙人令人羨慕,只是這世上真的有幾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