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析《勇敢的心》電影音樂
澳大利亞著名影星兼導演和製片人梅爾•吉布森的影片《勇敢的心》描寫了蘇格蘭古代戰爭,是一部史詩巨片,長達三小時。該片最讓我動情的乃是影片中的音樂。
音樂中運用了蘇格蘭民族器樂,表現出音樂的質朴、純情動人。音樂激發了人們內心深處細微的感情變化,一段段優美的音樂更是催人心魄的讓人感動,使人的心神馳往那一片神秘的蘇格蘭土地。18首音樂作品緊扣電影劇情的變化,無論是如華萊士私定終身的溫馨場景,還是奮力搏殺的宏大戰場,都用溫情的蘇格蘭原駐音樂,或是回腸盪氣的弦樂表現的淋漓盡致。以下就是從電影音樂功能的幾個方面來分析《勇敢的心》的成功之處。
一、渲染氣氛
(一)渲染地方色彩
伴隨著深邃、寬曠、幽怨、盪氣回腸、悲壯的蘇格蘭風笛,攝影機引導我們的視線穿越於蘇格蘭高地的如史詩般的景色之中:深藍色的山脈覆蓋著一層紫色的天空,天空的邊緣點飾著粉紅色的雲彩;自遠處看去,大大的鵝卵石自山巔渲泄而下,然後沖流入一片深綠色的草原;還有那到處分布的蘇格蘭湖泊,時時映照著穹蒼的變幻。在一片寬廣、黑暗的天空里輕吟著淡藍色的光輝。音樂與畫面天衣無縫的相反相成、潤物無聲,不留痕跡地交待了故事發生的時空。一段旁白又向觀眾說明了故事的發生的歷史背景。短短的不到3分鍾時間里,導演將畫面、背景音樂、旁白有機地結合起來,創造了一種歷史沉重感的意境。
(二)渲染環境氣氛
威廉的父親馬爾康與哥哥走進谷倉,發現六十具屍體那一段。「麥克安德魯斯……麥克安德魯斯!」馬爾康喊著。他們下了馬。音樂漸起,約翰舉起了一把砍柴用的斧頭,然後走到谷倉的門口,把門推開。聽不到裡面有任何聲音。這時陣陣的鼓聲,伴隨心跳的節奏,不禁讓人屏住呼吸,一同感受他們那時的緊張。突然,一隻鳥飛出谷倉,打破這一緊張的氛圍。馬爾康窸窣的腳步聲,又一次緊張起來。原來是小兒子威廉就站在谷倉的門口,正往裡面的屍體瞧。
威廉假意向殺死美倫的貴族投降那一場景,通過音畫的完美結合,體現了情節的張力。幾個騎馬的士兵手持長矛在四周巡視。威廉騎著一匹高頭大馬出現了。音樂起。(慢動作)威廉策馬緩緩向哨兵走來,馬蹄踩著地上的泥漿(特寫);躲在暗處的哨兵悄悄尾隨其後。音樂快,畫面慢,鏡頭快速在威廉、士兵、殺死美倫的貴族之間轉換。畫面與音樂的不對稱性,形成了強烈的藝術對比,從而營造了緊張、牽動人心的影響效果和畫面的沖擊力。(轉為正常動作)突然,威廉從背後抽出一柄三節鞭,打向軍官。還有一對比是環境聲響與背景音樂聲響對比,比如馬的叫聲,馬蹄落地濺起泥漿的聲音都被放大化,以動襯靜。表現了威廉過人的膽識和超人的機智。都在這3分多鍾場景中出色地表現出來。
二、抒發人物的內心情感
音樂就其本質來說,是最不善於表現視覺上可以把握的現實世界中有形的客體的,它的最大長處在於高度概括地表現人類最內在的心理體驗,微秒豐富的感情狀態。用音樂抒發人物的內心情感,更是電影藉助音樂的主要目的。①
威廉在參加父親葬禮結束後,遲遲不願離去,這時參加葬禮的一小女孩走到正在啜泣的小威廉面前,手裡握著紫色的薊花要送給威廉。威廉的眼睛望著小女孩的雙眼,淚水禁不住又一次流了下來,是因失去父親還是被小女孩感動而流,我想,這兩方面都有。這時候,背景音樂響起,深情而又富有浪漫、優美、哀怨的情調。從而表現出威廉失去父親後的憂傷和兩小無猜之間純真的相互關愛之友誼。無論環境怎樣惡劣,都不會阻擋住人們對愛情的渴望。
三、深化影片的主題思想
每一部電影都有它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勇敢的心》的主題是「愛情」和「自由」。電影中的各種藝術元素,都是圍繞這突出主題思想而發揮著各自不同的作用。
例如一曲《Secret Wedding》,見證了威廉與美倫的秘密婚禮,沒有語言,只有緩緩流淌著溪溪泉水和連綿的山巒。在這里,只憑借音樂就達到了深化「愛情」這一主題的作用。讓我們在美輪美奐的美麗大自然風景之中體會他們纏綿、浪漫的愛情。
還有影片的結尾那一曲《Freedom》。當威廉使盡全身的力氣,張大了嘴,用最後的力氣高喊:「自——由!」的時候。鏡頭切換,史蒂芬痛苦地閉上眼睛……,伊莎貝爾也痛苦地閉上了眼……這是「愛情」和「自由」的主題都達到高潮。風笛以高亢的基調拉出了英雄的主題,威廉在生命的最後一刻看見了他日夜思念的美倫。這時兩個主題交織在一起,音樂激情且激盪。
本片的背景音樂還有一大特點:音樂類型大部分為時空氛圍型。導演通過富有特定的民族地域特點或時代特徵的旋律,民族的、古代的或特殊的樂器音色,民族的、古樸的節奏,對影片整體時空氛圍產生認同感。從而達到正如法國電影理論家讓•米特里所說「它可以造就有利於從心理上接受一部影片的聽覺環境,使觀眾適應一個夢幻世界,它彷彿把作品嵌入音匣之中,使影片與現實世界隔絕,還有利於感覺的遷移,而這正是希望觀眾做到的。」
2. LANDY MARMALDE電影《紅磨坊》
鏈接: https://pan..com/s/18HmutfkblscfSnFXRj2tNw
《紅磨坊》是由巴茲·魯赫曼執導,妮可·基德曼、伊萬·麥克格雷戈、約翰·雷吉扎莫和吉姆·布勞德本特等聯袂出演的歌舞片。影片於2001年5月16日在美國上映。
影片主要講述的是女主角莎婷和男主角克里斯蒂安之間的愛情故事。
3. 電影紅磨坊里的所有歌和翻唱的原曲
導演Baz Luhrmann身兼電影原聲帶的製作人,再次發揮他對音樂的獨到嗅覺。邀請流行、搖滾及舞曲界翹楚聚集一堂為多首經典好歌賦予新生命。首支單曲由Christina Agulera、Pink、Mya和Lil`Kim`齊聲共飆Patti LaBelle名曲「Lady Marmalade(果醬女郎)」,4位當紅歌壇女力目前已將此曲推上Billboard流行單曲榜Top 3。
除了這首耳熟能詳的老歌新唱曲,女主角 Nicole Kidman 首度獻聲的「Sparking Diamonds」是由麥當娜的「Material Girl」及老歌「Diamonds Are A Girl`s Best Friend」混合下的新品。另外警察合唱團的「Roxanne」、The Beatles的「All You Need Is Love」、「Up Where We Belong」、「I Will Always Love You」、「Pride(In The Name Of Love)」、「Rhythm Of The Night」等全部都是能勾起回憶的一時之選。男主角Ewan McGregor則與古典樂界備受矚目的英俊小生沙費納重唱Elton John的抒情金曲「Your Song」 ,並與Nicole Kidman深情對唱「Come What May」。
其它歌曲還包括U2主唱Bono翻唱T-Rex經典「Children Of The Revolution」、音樂怪傑Beck改造搖滾變色龍David Bowie的「Diamond Dogs」;而Fatboy Slim一曲「Because We Can」拼貼出康康舞的瘋狂熱鬧。值得一提的是第一首及最後一首歌曲採用Nat King Cole 1948年的冠軍名曲,由David Bowie以濃厚百老匯歌舞劇風格的獨唱版為原聲帶揭開序幕,最後再以David Bowie搭配Massive Attack現代感十足的版本作結尾;用如此詭變多端的音樂特性來強化電影的媚惑色彩
4. 紅磨坊 這什麼這電影評價這么高
奪目的華服,對色彩大膽的運用,以及那歌舞與劇情的糅合,這些都使《紅磨坊》以19世紀末的巴黎為背景,所一展的愛充滿了浪漫的基色,而作為一部歌舞電影《紅磨坊》中的音樂與舞蹈不僅僅只是電影的加分項,它更為深層次的成為了電影去盡情展現愛情的介質,於此中電影雖然是一場悲劇收,但妮可·基德曼飾演的紅舞女薩汀,她在愛面前的執念與勇氣,才能如此真摯的點燃著人們對真愛的神往與追尋。——夢里詩書
5. 紅磨坊的影片評價
巴茲·魯赫曼的《紅磨坊》在劇情和思想上並沒有多大的突破(它的男主角源於另一部經典歌劇《波西米亞人》),但在表現手法上卻下足了功夫,打破了歌舞片輕歌曼舞的傳統,開創了一種新的融合歌舞和戲劇的電影語匯。這部由澳大利亞人主創的作品以一百年前的巴黎為背景,將當年該城市紅燈區燈紅酒綠、極度頹廢的文化氛圍通過絢爛的萬花筒折射出來,在鮮艷上畫卷上表演了一出雖然東拼西湊、卻跨越時空的永恆故事 。(網易網評)
好萊塢影片越來越多利用現成的流行歌曲(而非為影片創作原創歌曲),其作用從簡單的層面看能加強時代感,但更復雜的情形是,它能發揮古希臘戲劇中合唱團之妙,即所唱的內容對銀幕上的情節加以提示、說明、反駁、質疑等。而《紅磨坊》更把這種手法推到登峰造極的地步。(網易網評)
《紅磨坊》的另一大特色便是它的色彩和節奏。該片的色彩之絢麗和飽滿,給人以夢幻的感覺,光是紅色和藍色就有無數種色澤,其豐富性遠遠超出對人物的塑造。這種「超越真實」的場景當然不可能實景拍攝,而在現實世界中,大概只有賭城拉斯維加斯才有幾分片中的味道。百分之百的攝影棚置景,也使得各種拍攝角度成為可能:影片鏡頭的拍攝角度之多、剪接變化之快,足以讓人頭暈目眩,而這種明顯借鑒於MTV的手法,在魯赫曼手中就像魔術師玩紙牌似的,你還來不及驚訝就有另一個新招出現 。(網易網評)
《紅磨坊》一開場便是令人目不暇給的剪接及鏡頭移動的特效,畫面在口白中不斷切換,宣示本片極為形式化的風格。導演創造了1900年兼具頹廢與奢華的巴黎蒙馬特區,豪華的夜總會與破舊的小旅館中間隔著磨坊的風車,華麗的布景,夢幻的色彩,本片場面調度充滿表現主義的風格,尤其是以模型撘制的巴黎城市遠景及各式建築物。電腦控制的鏡頭在各個場景迅速移動,或者從故事迅速抽離至遠景,這種不可思議的鏡頭移動再再提醒觀眾這不過是一部電影 。(網易網評)
6. 誰能給我介紹一下紅磨坊這部電影
2001年電影《紅磨坊》:克里斯蒂安(伊萬·麥克戈雷格飾)是個有著極高藝術天分的青年詩人,由於無法忍受庸庸碌碌的父親而離開了家前往巴黎,在社會低層的波希米亞人聚居區蒙馬特(Montmartre)落腳。不久,克里斯蒂安結識了一個整天苦艾酒不離手的藝術家圖盧斯-勞特瑞克(約翰-萊奎扎莫飾),而這個藝術家的生活圈子是以「紅磨坊」夜總會為中心的,這是一個充滿性、狂熱和瘋狂康康舞的世界。克里斯蒂安很快融入其中,為了夥伴們的舞台劇被採用克里斯蒂安來到了紅磨坊。在這里,克里斯蒂安瘋狂地愛上了「紅磨坊」的明星莎婷(妮可-基德曼飾),她是一顆"閃亮的鑽石",是「紅磨坊」乃至巴黎最漂亮的妓女。莎婷雖是紅磨坊的舞女的她卻不甘墮落她夢想一天會離開這里成為演員,於是在紅磨坊燈光熄滅時她對月抒懷。同樣的一天還有一個人愛上了莎婷,他就是有權勢的公爵。克里斯蒂安與莎婷的事情暴露後兩人決定遠走高飛,莎婷返回收拾行李時被奉命而來的紅磨坊經理人攔下,為留下莎婷紅磨坊經理人將公爵的決定告訴了莎婷,如果她仍執迷不悟公爵將殺死克里斯蒂安,並且莎婷積勞成疾已經確診為肺結核不久於人世。想到此莎婷決定用謊言騙克里斯蒂安要他放棄。太陽初升,工人們在為克里斯蒂安所寫的舞台劇首演而忙碌,新的一天對於他們是希望而莎婷此時出發卻是兩人愛情的終結,在恢弘的背景音樂下,是紅磨坊經理人催促工人們工作也是他催促莎婷快快決定的聲音,節奏有力,莎婷冷傲的面頰上沒有絲毫表情,卻在觀眾們分明在眾人的合唱中聽到了莎婷痛苦的呻吟和最絕望的歌聲。克里斯蒂安痛苦萬分,波希米亞人的安慰他說:「有些事情並不是眼睛所看的那樣。」使克里斯蒂安產生疑問,決定在首映當晚再一次去紅磨坊,也是他最後一次去那裡。看到了克里斯蒂安莎婷在也難以抑制自己的情緒於是在舞台劇上唱起克里斯蒂安為她所做的歌,望見淚流滿面莎婷克里斯蒂安與莎婷重歸於好。 舞台劇獲得空前成功,帷幕落下,但天意弄人莎婷因病去世。但她希望克里斯蒂安將他們之間的故事寫下來,這樣他們就會永遠在一起。
1952年電影《紅磨坊》:出生於貴族家庭的亨利·圖魯茲·勞特累克因為小時候的一次意外事故只能截取一半的腿,一直喜歡的女孩也離開了他。他從此自卑起來,認為自己是個畸形的傢伙,而且不會再有女人會愛上自己。他閉門不出,只是畫自己喜歡的畫。盡管優越的家境使他不愁吃喝,但他決定去巴黎闖出一片自己的天地。他在巴黎成了一個街頭畫家,他的畫作還受到了一些收藏家的注意。在這里他認識了姑娘瑪麗·莎萊,她的出現使得他對愛情又燃起了一絲希望。然而瑪麗的反復無常傷了亨利的心,他不再為她開門,而當他到瑪麗常出沒的酒吧找她時,瑪麗已經醉得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了。亨利就這樣對愛情死了心。亨利為「紅磨坊」畫的廣告畫成功付印並貼在了巴黎的大街小巷,畫中女主角——紅磨坊的舞女成了巴黎的紅星,而亨利也更加出名。但亨利的父親認為他畫這些有辱門風的色情廣告畫實在不是正經的工作,但亨利拒絕了父母讓他回家的要求,堅決留在巴黎。亨利在巴黎開了個人畫展,但一如既往酗酒不止。他愛上一個自力更生的服裝店老闆娘帕奎恩小姐,但卻因為不再相信愛情而對帕奎恩的表示無動於衷,當帕奎恩小姐離開他而嫁做他人婦時,他又開始嚴重的酗酒,不幸滾落樓梯受了重傷。臨死前,他的父親來到他的床前告訴他,他的畫作已經被盧浮宮收藏。
希望是你想要的
7. 《紅磨坊》講的是什麼故事
克里斯蒂安(伊萬·麥戈雷格飾)是個有著極高藝術天分的青年詩人,由於無法忍受庸庸碌碌的父親而離開了家前往巴黎,在社會低層的波希米亞人聚居區蒙馬特(Montmartre)落腳。不久,克里斯蒂安結識了一個整天苦艾酒不離手的藝術家圖盧斯·勞特瑞克(約翰·萊奎扎莫飾),而這個藝術家的生活圈子是以「紅磨坊」夜總會為中心的,這是一個充滿性、毒品、狂熱和瘋狂康康舞的世界。在這里,克里斯蒂安瘋狂地愛上了「紅磨坊」的明星薩汀(妮可·基德曼飾),她是一顆「閃亮的鑽石」,是「紅磨坊」乃至巴黎最漂亮的妓女。克里斯蒂安陷入了這場註定最終沒有好結果的愛情。
《紅磨坊》在製片建造的一個真實的紅磨坊中拍攝。魯赫曼的這部最新力作,亦歌亦舞,深刻地反映了十九世紀末下層社會人民的那種歡快、迷人的情調。巴黎的這個「紅磨坊」,是一個華麗的聚會場所,不管是上層名流還是下層平民常常在這聚會。「紅磨坊」將貧民和名流與工人、藝術家、波希尼亞人、女演員(或者說是妓女)連結在一起。
8. 紅磨坊 中的音樂有什麼特色
開場選擇的歌曲是在50年代演唱的一首經典爵士作品《Nature Boy》(天生男孩),在原來的版本中,這首歌雖然也有些淡淡的惆悵,但更多的是一種深情款款的憧憬。為了配合影片的悲劇主題,歌劇中放慢了弦樂的步伐,使整個樂章彌漫著一種濃密的愁雲,而後又用管樂的瞬間爆發製造出震撼的戲劇效果。影片《紅磨坊》的一個最大特色,就是其中的插曲基本上都是一些經典流行歌曲改編的。象男主角克利斯汀在和女主角莎婷初次相見時演唱的一曲《Your Song》,就是一首膾炙人口的搖滾作品,不過稍微改變了一下歌詞而已,就准確表現出男主角作為一個情竇初開的少年,那種愛情至上的純真感情,盡管有些肉麻,但不能否認很能打動人。歌曲結尾部分的鋼琴則採用地道的古典技法,展現出男主角溫柔典雅的紳士氣息這部影片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音樂襯托,那種不拘泥於形式,把古典和現代融合在一起的創作風格很完美表現出歌劇的主題。
這部電影音樂的最大長處就是它沒有拘泥於哪種形式,只要能起到烘托氣氛,鋪陳劇情的效果,就毫不猶豫地被引用進來,而影片的配樂更把傳統的古典和現代的電子巧妙地共冶一爐,和魔幻化的視覺畫面搭配起來,達到了熠熠生輝的效果。
9. 紅磨坊的影評
《紅磨坊》(Moulin Rouge)導演巴茲魯曼(Baz Luhrmann)的前作《羅密歐與茱麗葉》(William Shakespear』s ROMEO & JULIET)將莎士比亞古典英語的口白配上現代時空造型,輔以MTV式的快速剪接及暴力美學,形塑相當強烈的視覺風格。《紅磨坊》一開場,也是令人目不暇給的剪接及鏡頭移動的特效,畫面在口白中不斷切換,宣示本片極為形式化的風格。導演創造了1900年兼具頹廢與奢華的巴黎蒙馬特區,豪華的夜總會與破舊的小旅館中間隔著磨坊的風車,華麗的布景,夢幻的色彩,本片場面調度充滿表現主義的風格,尤其是以模型撘制的巴黎城市遠景及各式建築物。電腦控制的鏡頭在各個場景迅速移動,或者從故事迅速抽離至遠景,這種不可思議的鏡頭移動再再提醒觀眾這不過是一部電影。
而導演最讓人驚喜的,莫過於他對歌舞片形式魅力的掌握與表現。在片中所有的歌曲都不是原創,而是在各種類型的歌曲中拮取,或拼貼或換歌詞而成。第一首歌《The Sound of Music》正是《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中的第一首歌,不但充滿致敬意味,還宣示歌舞片中音樂使用的本質,而歌曲出現是當眾人正為劇情創作爭論不休時,主角伊旺麥奎格(Ewan McGregor)開口唱出,解決所有爭議。這便是本片歌曲使用的重要目的!除了抒發情緒、交代情節外,利用唱歌解決一連串的麻煩。最爆笑的莫過於紅磨坊老闆(吉姆布洛班特Jim Broadbent)為掩飾莎婷(妮可基曼Nicole Kidman)的行蹤,竟向公爵唱出《Like a Virgin》,後來還使得公爵不自主合唱,兩個大男人一起共舞。
莎婷出場的歌曲,融合了瑪麗蓮夢露的《Diamonds Are A Girl's Best Friend》、瑪丹娜(Mondana)的《Material Girl》,甚至Nirvana的《Smells Like Teen Spirit》;導演雖然沒有原創歌曲,但他選擇了符合劇情的歌曲,充分表達劇中人的心態與感情,甚至顛覆或引申歌曲的原意,產生深一層的戲劇效果。而且歌曲的選擇從音樂劇、流行到搖滾、另類,都可以看到巴茲魯曼對各類型歌曲的嫻熟與掌握。
也因為恰如其分的歌曲的包裝,使得本來非常平凡的愛情故事便得相當動人:克利斯汀(伊旺麥奎格飾)對莎婷唱出的《Your Song》成了本片最動人的抒情曲,配合伊旺麥奎格雄混沙啞的嗓音,效果竟比原唱愛爾頓強(Elton Jon)深情數倍;克利斯汀爬進象房所唱《Elephant Love Medley》,也在克利斯汀與莎婷一人一句的歌唱交手中,終於兩人琴瑟和鳴,成為兩人定情的重要歌曲,組曲也是採用多種歌曲拼貼,甚至最後《I Will Always Love You》結合炫麗的幻想畫面,達到視覺與聽覺特殊的效果。
後來莎婷被迫與公爵見面,克利斯汀內心被嫉妒啃咬,舞者所唱The Police 的《Roxenne》探戈版,述說風塵女郎的不可信,交叉剪接克利斯汀更加心浮氣躁,反而碰到莎婷與公爵,兩廂感情的掙扎,唱出兩人約定之歌,三方面的交錯,個人認為這是本片歌曲使用效果最好的橋段。
10. 歌舞劇<紅磨坊>觀後感 一千字左右啊。。。。。急。。。急。。。
如果要選擇一個詞來形容這部影片,我想我選擇的詞會是「精彩」。的確,戲里戲外,場面恢宏華服閃耀讓人目不暇接。劇情其實老套缺乏可陳,只不過是貌美的歌伎與多情的書生相愛,沖破重重阻礙最後卻以紅顏薄命首場。傳了千年的故事。
而這樣的片子,最後居然也讓人看出了幾分感動,這就是妮可演技令人驚嘆的地方了。毫無疑問,妮可在裡面造型驚艷無懈可擊。我承認,她是讓我看下去的主要動因之一。一雙美腿筆直修長,小腰盈盈一握,眼神流傳風情萬種。特別是在一見鍾情後,她眼裡的甜蜜讓臉龐瞬間柔和下來,整個人也籠上了溫柔的光芒,十分迷人。
比較喜歡的是影片的前半段,沒有那麼多的沉重,淚水或是離別。年輕的人們因為愛情而才華橫溢,神采飛揚。
剛說了看下去的第一個動因在於妮可,而第二個動因,我想就是裡面的世紀歌曲大聯唱了。
我承認,從一開始的音樂之聲我就開始笑了。而康康舞的開場居然也把熟悉的旋律融進了現場的狂熱。而your song,我的心頭好,更是作為了貫穿影片的旋律之一。恩,我承認,男主的唱腔驚人,尤其是一個長得帥,唱得好,更兼演技的男演員,是多麼的難得。可是。居然有人說他比Elton唱得深情,怎麼可能,我首先一萬個不同意。。。
還有在屋頂上的那場戲。男主一開口就是all you need is love,心裡暗自贊賞導演的好品味,一邊在腦子里迅速醞釀出下一句的旋律准備和上。可是,下面的卻神奇的轉調了。此情此景,讓我迅速想起風靡於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歌曲聯唱。如果沒有記錯的話,這樣的風潮應該是有一段相聲帶起的吧,從包青天到武則天。。。呵呵,編曲還是蠻厲害了,轉接不漏痕跡,而且每句都別有深意。
最搞笑的還是like a virgin。劇院老闆的新娘造型讓我想起了吳孟達。坐在屏幕前面樂不可支。沒看過麥姐這支歌的mtv,不過我想,也不會比這一場更精彩了吧。
當然,還有很多膾炙人口的旋律。比如material girl,hero,i will always love you,smells like teen spirit等等等等。冷不丁就會聽到四面八方熟悉的旋律或者歌詞冒出來,無疑是件頗有樂趣的事情。當然,畢竟不是生長在那樣的文化環境,很多旋律找不到出處便也體會不出其中的意義。相信歐美的觀眾看起來會更加覺得妙趣橫生。
如果說還有什麼印象深刻的話,那就是,那雙彈鋼琴的手可真長阿。。真長阿真長阿。。。恩,還有,妮可有一個造型像絕了范曉萱《絕世名伶》的封面照,也不曉得是哪個先哪個後。。。呵呵,不過都很好看就是了。。。
歌舞劇的表現形式,無論是從沖突的設計還是肢體動作語言,都較普通的戲劇更為誇張。看慣了生活化的表演,看多了人性的挖掘,這樣熱烈的形式便有些不容易接受。呵呵,不過誰在乎呢,享受了一場聲色的盛宴,我很心滿意足。
恩,說完了片子本身,在來說說片子里的愛情吧。公爵無疑是作為反面人物出場的,他是那個邪惡的城邦邦主,如果沒有他,男主和女主便能從此幸福快樂。可是沒有人注意到,紅顏薄命的命運不是誰改變得了的,悲劇依然是個悲劇。
我很同情那個公爵。至少,我就並未看出他做了什麼太過份的事情,相反,他愛上了Satine,眼裡便容不下其他人。他給她買大粒的鑽石,為她的理想大筆投資,相信她並不高明的謊言。甚至他也算得上是君子風度知禮節,沒有強迫Satine就範,只是要求她在演出結束後常伴身邊。當然,他也派出過殺手想要幹掉自己的情敵,可就連Christian自己也說,love drives you mad。。。更何況,對比Christian將錢甩到Satine臉上的舉動而言,究竟哪種傷人比較深?當然,我指的是兩方都沒有死的情況下。。。
影片的最後,公爵落寞離場,座位旁邊只剩下那一大捧玫瑰花。他的投資只不過為他帶來了一場她最不願看到的結局。那個時候,他並不知道Satine即將死去,他想的是成全這一對年輕人吧,她能幸福就很好。旁人看來,這樣的成全不過是落敗,他又有什麼資格和這個願為Satine付出一切的年輕人相提並論?我願為你付出一切。。。多麼可笑的一句話。本來就一無所有,又何談一切?
公爵的錯就在於他太過有錢有勢,他為爭取愛人所做的已經超過了普通人的承受范圍,於是變成了旁人眼中的仗勢凌人。而他們,也藉著指責公爵的所做所為,證明自己的不畏權貴正義凌然。突然想起來一句話,愛國主義已經成為了流氓最後的庇護所。。。
還有一個人,被Christian稱為巧克力的那個。我只知道他在Satine要被侵犯的時候挺身而出,卻不知道在他護送Satine回書生家的時候,那個長久的注視裡面有沒有愛情。也許他才是最一無所有的那個,只不過是空有一身肌肉的傻大個。沒人會正眼看他,沒有人會知道他的想法,沒有人關心他想要什麼,當然也不會有人把他視作對手。有句話說是,忽略才是最大的侮辱。
呵呵,不過是一部電影,我說的太多了些。最後的結論是我不適合看帶有太重英雄主義色彩的片子。人性過於簡單,而我,則是對大力宣揚的東西習慣性表示懷疑。世界是一片深深淺淺的灰,一個人一個人,誰比誰容易。
最後還是打了推薦的評價。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