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戰馬的影評二百左右
這是一匹令人印象深刻的馬,remarkable是電影里的台詞,出自我最喜歡的一場戲——Joey在無人區被鐵絲網所困,英德各有一名士兵冒著生命危險走出戰壕,幫它脫困。那一刻,在生命的尊嚴面前,戰爭頓時變得毫無意義。最棒的是那個德軍對身後的戰友們喊了一句,「我還需要一把剪刀」。然後戰壕後立刻扔出了五六把來,落在水坑裡,讓人忍俊不禁,又感動不已。
其實在《戰馬》的初始場景中並沒有戰火,而是著力表現了20世紀早期英國農村生活的那種傷感調調。德文郡一位喝醉了的農夫Ted在拍賣會上高價買回了一匹精裝的純種駿馬,他的兒子為它起名Joey並訓練它犁地(為什麼英國犁地是用馬而不是牛?)。在滿是青翠泥土、花昵衣服的氛圍中,加上一隻脾氣不好的鵝,電影其實還有一點偏娛樂化的風格。金色陽光下的田園的風光和John williams洗練的音樂,讓電影表現的既鄉土又宏大。但田園風光的背後也有戰爭的記憶——Ted曾經在南非和波爾人(土著,殖民)戰斗過,並因此獲得了皇室的勛章。只是他厭惡戰爭的罪惡,將錦旗和勛章以及過去的經歷都丟棄在歲月的垃圾桶里,並每天依靠酗酒來忘記過去。《戰馬》從一開始就具有強烈的反戰情緒,並植根在國家的記憶之上。
不過電影並沒有一直停留在德文郡的鄉村風光之中,還是很快的進入了戰爭。Joey被「徵召」入伍,橫穿英吉利海峽、佛蘭德斯和法國,在英德雙方的軍隊中,經歷噩夢。和大部分戰爭片中的反戰宣言一樣,「The war has taken everything from everyone」(戰爭拿走了所有人都一切)——《戰馬》中也有對戰爭最真實的清算,且不止一次的在電影里重復,不言自明。
對於《戰馬》,美國影評人A. O. Scott曾在《紐約時報》上撰文,標題是Innocence Is Trampled, but a Bond Enres(《被踐踏的純真,以及一份持久的約定》)。前半部分基本是對人類戰爭持一種否定的態度,但後半部分卻又對人類與非人類的關系抱有一份能夠和諧統一的希望,正如斯皮爾伯格以往的大多數影片一樣。
簡單的回顧一下斯皮爾伯格的銀幕作品不難發現,他的電影有著一貫的主題。看看他都對觀眾說過些什麼?鯊魚、馬、外星人、恐龍、人工智慧……盡管斯皮爾伯格和編劇Lee Hall 以及Richard Curtis都努力在避免讓《戰馬》陷入到重復之中,並在故事的結構上了很大的功夫,也有很多創新之舉,比如以一匹馬的戰火浮生來表現戰爭對戰爭雙方的摧殘,也使得馬匹沒有成為戲劇的傀儡。但這並不妨礙我們輕易的找出《戰馬》的主題——對人類和非人類之間關系的迷戀和焦慮。
在斯皮爾伯格的電影里,有時候人類與非人類的界限很難劃清:人工智慧和ET常常表現的和人類沒有區別。但另外一些時候,如《勇者無畏》和《辛德勒名單》中,自私的人類又處於被否定的地位。有時候人類被威脅,有時候人類被安慰,但電影總是不忘探究一種存在主義的神秘命題:我們是誰?而斯皮爾伯格的答案總是很明確,人性總有缺陷,但不至於喪失希望。他往往嘗試著樂觀,所以在電影的結尾,我們總是能收獲救贖的力量——《戰馬》結尾主人公牽著馬在夕陽的余輝下回到家中,交還父親榮耀的錦旗就是最好的例證。
B. 戰馬電影觀後感
因朋友邀請,我和先生有幸在第一時間觀看了大導演斯皮爾伯格(他曾導演《辛德勒名單》、《拯救大兵瑞恩》和《兄弟連》等)的新作《戰馬》。
《戰馬》根據同名小說改編。影片背景設置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以戰馬為線索,著重將筆墨揮灑在戰馬的幾任主人身上,通過他們經受的戰爭傷痛,來展現烽火交織的無情,體現反戰的主題,揭示了人與動物之間的特殊感情以及人類寬容、向善的共性。影片感人的故事、精心的製作、大氣的攝影、澎湃的音樂都獲得世界各國觀眾一致好評,而其對戰火殘酷的反思;對希望與勇氣的歌頌,更是引發世界各國觀眾的共鳴。
影片從1914年德文郡小鎮講起:男孩艾爾伯特(傑瑞米•艾文 Jeremy Irvine 飾)目睹了幼駒喬伊的誕生。這匹神馬長得特別與眾不同:不僅有著挺拔的站姿,金褐色的鬃毛,而四個蹄子是由白色的鬃毛覆蓋,彷彿穿上了四個白色的襪子;馬頭中央有一個長菱形的白色區域,脾氣桀驁不馴,處處洋溢著皇者風范。
但喬伊有著坎坷的經歷。當喬伊首次出現在集市上就被頻繁砍價,最終被艾爾伯特的父親泰德(彼得•穆蘭 Peter Mullan 飾)因與地主的較勁而用30基尼的天價收入囊中。跛腳的他也因此得罪了地主。當泰德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將喬伊牽回家時,妻子十分生氣,因為她知道他們貧寒的家庭無力償還30基尼。兒子艾爾伯特與媽媽完全不同,他與喬伊一見如故,鍾愛有加,這匹神馬似乎也認識艾爾伯特,並能聽得懂他對它的所言,看得懂他的所行,他還可以用特殊的哨音喚回喬伊。不久,他們成了朋友,形影不離。
然而,好景不長,地主登門討債,稱如果喬伊不能犁地將立刻將其帶走。泰德只能為此賭上了全部家當。為了還債,必須讓喬伊學會犁地。那是一方從未開墾的處女地,到處是雜草、頑固的堅石,艾爾伯特逼迫無奈為喬伊套上了鞍蹬,強迫它犁地,甚至還使用了皮鞭,但卻不能讓喬伊屈服就範。最後,艾爾伯特用語言與喬伊溝通,並身體力行,與馬共同努力,終於在大雨中犁地獲得成功。功夫不負有心人,辛苦也換來了收成。同時,神馬犁地的事情驚動了遠近鄉里鄉親,也毀滅了地主搶奪泰德財產的夢想!
德軍來襲,父親被迫將喬伊變賣給了騎兵軍,換來了30基尼。艾爾伯特雖然難以割捨與喬伊的感情,但因為戰爭也只好含淚送別喬伊,這匹神馬由此踏上了前途未卜的戰場。
戰爭中,喬伊的主人不停更變,從英國上尉、法國老農與孫女,到德國騎兵,經受了千般戰火,萬般折磨,它以堅忍不拔的毅力經受了戰火的考驗和洗禮,最後沖破層層藩籬,回到了故地,並為等待艾爾伯特尋覓到了良機。
一戰即將結束前夕,艾爾伯特參加戰爭並因眼睛受傷住進了戰地醫院。這天,喬伊也被好心的戰士牽進了醫院求治,經醫生檢查後發現它的傷情十分嚴重,又考慮到葯品緊張,有許多傷員需要救治,所以建議槍斃喬伊,免得它遭受更大、更多的痛苦。就在千鈞一發之時,雙眼蒙著紗布的艾爾伯特似乎冥冥之中感覺到了喬伊的氣息,他躺在病床上用特有的哨音喚醒了喬伊,艾爾伯特和喬伊沖破人群相向而行,終於激情相遇。艾爾伯特告訴大家這匹馬是他們家的,乞求大家留下它!為了證明這是事實,他告訴大家喬伊的特徵,當人們將信將疑用濕布擦去四條馬腿和馬頭中央的泥水露出它特有的印記時,大家都被這「人馬情」所感動,醫生深情地告訴艾爾伯特:我會將它治癒!
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於結束了。當艾爾伯特牽著這匹神馬沐浴在晚霞下歸家時,爸爸、媽媽、艾爾伯特和喬伊激動相擁,那親人團聚的一刻,每一個觀者的心靈得到了震撼!
影片《戰馬》也榮獲了奧斯卡金像獎6項提名:最佳影片、最佳攝影、最佳音樂、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混音、最佳音效編輯,雖然最終在頒獎典禮上鎩羽而歸,不過一部影片能獲得奧斯卡6項提名已是莫大的榮譽,更印證了《紐約時報》、《時代雜志》、《滾石雜志》、《芝加哥太陽報》等權威媒體「年度最佳影片之一」的贊譽。
C. 電影《戰馬》主要說了什麼
影片以一匹前額有著白色十字花紋名叫喬伊的農場馬的視角展開,1914年,在德文郡小鎮,男孩艾爾伯特(傑瑞米·艾文 Jeremy Irvine 飾)目睹了幼駒喬伊的誕生。在集市上,它被頻繁叫價,最終被艾爾伯特的父親泰德(彼得·穆蘭 Peter Mullan 飾)用30基尼的天價收入囊中,跛腳的他也因此得罪了地主。艾爾伯特與喬伊盡情嬉戲,與朋友分享。然而,好景不長,地主登門拜訪,稱如果喬伊不能犁地將立刻將其帶走,泰德只好賭上了全部家當。於是,艾爾伯特在逼迫之下,為喬伊套上了鞍蹬,強迫它犁地,甚至還使用了皮鞭,最終靈性的喬伊真的領會了艾爾伯特的苦衷並將一片遍地石塊的荒地翻耕了出來,第一次表現出其出人意料的潛力。 為了還債,泰德辛苦耕作,功夫不負有心人,辛苦換來了收成,但是一場大雨毀了一切。德軍來襲,父親被迫將馬變賣給騎兵軍,換了30基尼。艾爾伯特雖然難以割捨也只能含淚送別喬伊踏上了前途未卜的戰場。 參軍了的喬伊因為體格強健,溫順聽話,很快就成為了上尉的座騎。然而戰爭慘烈,喬伊開始不由自主的更換主人。從英國上尉,法國老農與孫女,到德國騎兵,它遭遇了形形色色的人,見識了他們的人生起伏,悲歡離合,更看盡了人間冷暖與戰爭帶來的苦痛創傷。而對喬伊難以忘懷的艾伯特,也參軍來尋找它。盡管身處在這凄涼的戰壕,喬伊的勇氣感動了它身邊的士兵和人們,它能夠尋找到溫暖和希望。但是它的內心卻惦記著它的小主人阿爾伯特,最終他們再次相逢了。
D. 電影《戰馬》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
我覺得是一部關於馬和人之間和諧相處感人至深的故事,農場主在家境窮困的窘況下,賭氣在馬匹競拍會上以很高的價格競拍成交,其兒子對馬伊克關愛有加訓練它做各種技能。戰爭爆發馬兒伊克被徵用幾經艱險有倖存活,兩軍交戰隔著數百米的戰壕竟自發舉白旗去解救戰場中央被鐵絲纏繞的馬兒。繼而找到自己的最初的主人。戰爭結束農場主兒子騎著戰馬回了家。
大抵《戰馬》就是在幾幅PPT中來表達主題,分割出來也不是未可。德文郡男孩、英國騎兵、小姑娘、德國兩兄弟、給德國佬拉大炮幾個部分組成,每一個部分都與戰爭緊密相連,要麼表現戰爭嗜血的一面,要麼表現戰爭泯滅人性的一面,不一而足,其實任何選取其中一個側面來深入刻畫,也不失一個好本子。
E. 影片《戰馬》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1.戰爭的殘忍與人性的美好
2.忠誠、義無反顧的情誼:
當那匹戰馬在無人區被鐵絲網所困,不禁賺人眼淚,
3.勇氣:它不顧一切想要回到主人身邊,實在很感動 ,也很佩服
4.友誼:那匹戰馬對於它的好朋友就是那匹很大的黑馬所表現的種種
F. 《戰馬》:斯皮爾伯格感知生命的輝煌巨作,讓人性的美散發光芒,你怎麼看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是好萊塢電影大師。他的電影不僅票房高,而且在電影史上也有成功的足跡。
不僅獲得多項奧斯卡獎,還獲得粉絲的追捧,商業與藝術完美結合。
在他的電影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流行文化的內容,而不是人們無法理解的神秘文藝。
親人之間,敵人之間,戰友之間,陌生人之間,歡樂是體現不同場合、不同環境下溫情的主線。
為了幫助喬伊走向自由,英國士兵和德國士兵甚至可以握手成為朋友。
對喬伊和他的主人的認可也反映了斯皮爾伯格敘事結構的戲劇性特徵。在這一幕中,斯皮爾伯格還對比批判了工業時代人性的冷漠。軍醫為了救治傷員,可以對喬伊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先不做預診,再草草下令射擊,因為他認為喬伊沒有任何使用價值。
但在喬伊和艾伯特相互認可後,醫生終於意識到喬伊是艾伯特的朋友,也是人類的朋友,從而實現了人性的升華。
鏡頭4
戰爭結束了。
根據規定,喬伊將被拍賣,他的同志們湊錢希望艾伯特能把喬伊買回來。
拍攝的那一刻,做果醬的德國老紳士花了100英鎊高價給孫女買下了喬伊,但爺爺看到喬伊和艾伯特之間深厚的感情後,還是把喬伊還給艾伯特。
艾伯特和喬伊回到家鄉,在黃昏時分擁抱了他們的母親,這部電影就這樣結束了。
艾伯特;養大它的農場男孩;尼科爾斯;,北薩默塞特志願騎兵隊隊長,騎到前線;照顧好它的鞏特爾和邁克爾兄弟;艾米莉;,一個撿起來想教它跨欄的法國女孩;切斷鐵絲網的英國和德國士兵共同拯救了它...這些人有的死了,有的活了下來,各國人民遭受的苦難和戰爭一樣多。
畢竟歷經千辛萬苦,重逢是可喜的。
只要和親人在一起,生活就可以繼續。
就像明亮的夕陽和漆黑的夜晚,總會有黎明。
在好萊塢電影的結局中,正義戰勝邪惡是必然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品質好,天下必有慶,惡勢力終有敗,充滿正能量。氣氛總是很愉快。
斯皮爾伯格吸收了經典好萊塢的經驗,知道如何把握觀眾的心理,所以不斷讓這個結局出現在他的電影中。在這部影片中,斯皮爾伯格還運用了他一直擅長的象徵手法,讓影片中的主角喬伊能夠突破重重障礙,甚至讓角色看起來像一個普通但勇敢的戰士,做著普通人做不到的事情,但這種經歷和結局卻是觀眾在銀幕上所認為和期待看到的。
這部電影不僅反映了戰爭對人類的危害,也反映了導演對人性的思考。通過戰爭中的各種畫面,人性之美熠熠生輝。
斯皮爾伯格反思世界,反思人類的存在,反思文明的悲哀,以高超的攝影技巧和一貫的電影創作風格創作了這部電影。
在第84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戰馬》輸給了《藝術家》,錯失了最佳影片,但它仍然是一部具有時代特徵、能夠感知生活的輝煌巨作。是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寫的又一部戰爭史詩,旋律動人,情感細膩。
G. 怎麼評價電影《戰馬》
影片《戰馬》改編自英國桂冠作家麥克·莫波格的同名小說,由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執導,傑瑞米·艾文、彼得·穆蘭、艾米麗·沃森等聯袂主演。影片於2011年12月25日在美國上映。
這個故事的主角是一匹叫喬伊的馬,它是被一個叫艾伯特的男孩訓練大的,不過是艾伯特的爸爸堅持,才能買回來的,這還險些讓艾伯特一家傾家盪產,不過事情總會變好,艾伯特成功的訓練出了這匹馬,可因為家裡經濟條件困難,被賣給了英國軍隊的一個上尉,就這樣艾伯特和喬伊分開了,不過故事的結局總是好的,艾伯特還是找到了喬伊並帶它回家了。這個故事最大的亮點不是劇情,不是演員,而是這匹馬,它牽引著整個故事,也牽引了觀影者的心情。我覺得喬伊的表現會讓人覺得這不是一部電影,而是一個真實的故事,而故事的開頭,就是喬伊的出生和與艾伯特的相遇。喬伊在電影中的真情流露會讓人感覺它不是一匹馬,而是一個真正的人,它與艾伯特的友情,是跨越了戰爭的阻礙,正是他們的這份友情,感動了大家。
H. 如何評價斯皮爾伯格的《戰馬》
斯皮爾伯格拍了這部電影,體現出了戰爭的殘酷,但是卻又能在這種極其困難的情況下體現出的一種不屈不撓的精神。這部電影的視覺沖擊感很強,場面很震撼,像他以前的那些電影一樣,對於細節的處理非常到位。但是在劇情的把握上還不夠連貫,對於故事的主線表述的不算突出在大多數影迷,觀眾的心理沒能產生十分突出的,強烈的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