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戰爭片揭示了戰爭的殘酷,往往引人深思,,有什麼值得一看的法國戰爭片嗎
1、《光榮的日子》
豆瓣9.1分,可能只有極少數的人對這部老電影有印象。
法國人總喜歡用上些戲謔式的幽默,來諷刺他人反諷自己。真的有點像中國早期一些《舉起手來》這樣的戰爭喜劇。當德軍進駐法國人的小村莊,法國村民們不願幫助納粹德國人,他們藏起食物,並不斷的給德軍添亂,笑料百出……
2、《虎口脫險》
豆瓣8.9分,超11萬人標記。經典的喜劇,越看越好看。
幾個法國小人物幫助三個英國大病虎口脫險,有棍棒、追逐、一分鍾營救等經典套路。小人物生動鮮活、性格鮮明。
3、《法國大革命》
豆瓣8.8分。冷到不能再冷的電影。他的悲劇,在於相信人民的力量,卻不相信人民。
路易十六是一個差勁的國王,但不得不說他還是愛他的人民的,丹東洗的有點過,羅伯斯皮爾黑的也有點過了.
4、《沉靜如海》
豆瓣9.0分,超3萬人標記。戰爭中的愛情,有太多的無奈。
在國仇家恨面前,愛,沉靜如海。最後那盆天竺花或許只是代表她希望這樣可以能夠獲悉有關他的些許消息。
5、《老槍》
豆瓣8.1分,4000人標記,堪稱法國版的地道戰。一個老男人目睹了妻子和女兒慘死後,一個人在古堡里復仇的故事。故事其實並不復雜,貫穿回憶的方式讓它成直線性發展。不過想到火焰噴射器那裡還是有種很可怕的感覺。
B. 沉靜如海有真實原型
電影《沉靜如海》其實並未有真實的原型,該片改編自法國作家Vercors的同名小,講述了二戰期間一個法國老人和他的侄女與一個德國軍官愛與恨的故事。
「沉靜如海」是一部經典的戰爭愛情題材電視劇,也是皮埃爾·布特隆的代表作。一部著名的法國作家同名小說,講述了從1941年到1942年在法國一個海濱小鎮,一位與祖父相依為命、以教鋼琴為職業的鄰家女孩型未婚女子面對住進她家的不速之客——英俊、精通音樂、永遠彬彬有禮的德軍上尉由怒目相向,到難以割捨的情感變化和關系發展……在德軍上尉最後一次被派往蘇聯戰場前,未婚女子還在情急中以一種激情澎湃的巴赫鋼琴曲救出了他一命。
心靈如塵埃,情動如潮的男女,不被祝福、未展開的關系、超越對話、全憑感應的愛欲……極富張力的簡約,暗潮洶涌在看似平靜的海面下。以朱莉·德拉姆、麥克·加拉布、托馬斯·儒阿特為首的主演。
外部對《沉靜如海》的評價。
「沉靜如海」的情節並不曲折,就故事而言就過於簡單。就三個角色,一點也不熱鬧。強調刻畫人物的內心情感,刻畫人物之間情感的激盪與碰撞。那種引人入勝的場面遠勝於表面的矛盾沖突,但卻很感人。
這部電影風格高雅,鮮明強烈的個性,生活化的情節,多姿多彩的異國情調,以及生動有力的流行語言,給全世界的觀眾帶來了震撼的享受。以強烈的寫實氣息為特徵,將文字化的作品與視覺化的影片相結合,必然會讓觀眾充分感受文學作品和電影藝術的不朽魅力。在電影里,朱麗·德拉姆天才般的表演才能再一次顯露出來,而她那與年齡不相稱的成熟表演只能用震驚來形容。
C. 沉靜如海的影片評價
1、這是一個由「沉默」與「獨白」撞擊出的動人愛情故事,這也是一個被戰爭綁架,繼而被戰爭俘虜的愛情故事。總之,它蘊含的愛,左右著故事裡所有可見、可觸、可感的線索,為人性與愛情在戰爭的黑暗底色中,留下了可存在,可明媚的幻想之色。
2、軍官在彈奏bach的平律時可以看到兩個人對彼此感情上細微的變化,當女孩為了留住軍官救其命彈奏鋼琴時及最後說出adieu的時候,可以看到兩個人復雜的感情。其實這一切都是因為音樂而起。有頭無尾的愛情這樣的結果才是耐人回味是值得想念一生的。當回憶時總會想起那段美妙純凈的樂章。
3、音樂、戰爭、愛情;幾近完美的殘缺,一句「再見」卸掉了所有對持。
4、《沉靜如海》講述的是一個發生在二戰時期的故事。電影里的女主人公可以代表一個典型的戰爭家庭,父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陣亡,母親隨之早逝,現在和她相依為命的是爺爺,他們清苦而平靜地生活在一幢父母生前遺留的老式別墅里,室內修繕得精美而朴實,從女主人公的神情中可以看出她力圖保持父母生前的家庭氛圍,她去郊外采來一束野花,就是在去父母的墓地之後,故事的開頭場景,是女主人公為母親過生日。所有這一天的快樂,隨著德國軍官的到來,變得愁雲慘霧。女主人公是一個年紀不到20歲的小姑娘,從她的表情中處處透出一種堅定的決心。她將花扔進壁爐,她想母親一定不會責怪她的。這種敵視一直延續到深夜德國軍官的正式來到。影片中小姑娘的話語,到此減少,隨著影片的展開,話語幾乎為零。她不想和一個侵犯她祖國的敵人講話。她的爺爺是她的同盟軍,他們兩個人的家就是陣地,他們堅定地要把這一場沉默為武器的戰爭打下去。經過一番焦躁的等待,德國軍官出現在客廳的門旁。在這之前,鏡頭的處理始終在調動觀眾的好奇心,我們都想知道這個德國軍官長得什麼樣子?鏡頭由遠及近,從打開的車門開始,好奇心就一直隨著鏡頭,進入我們視野的首先是那一隻從車廂里邁出的蹬著軍靴的腳,隨著鏡頭上移,看到寬大的披風,而最後出現的只是夜色里軍官揚起的側臉,似乎並不咄咄逼人。直到鏡頭轉向客廳,我們才看到軍官的正面,他友好地行了軍禮。一場友好的見面,很快在一場無聲的窘境里結束。尷尬的是軍官的房間被強行指定在小姑娘母親的卧室(所以我們在影片開始看到小姑娘怒氣沖沖地將獻給母親的花丟到壁爐),影片里通過舉手投足,表現出小姑娘的憤怒和不情願。其間沒有一句對白,只有軍官的自問自答,這是對彼此耐心考驗的初始,似乎小姑娘佔了上風,她狠狠地關上了門。軍官當然明白自己不受歡迎,他也很清楚自己的身份。軍官的身份是什麼?很清楚是敵人。而小姑娘和爺爺的身份是什麼?他們是法國反抗德國侵略的縮影。單就這一點,影片完全可以是一部戰爭片。你以為沉默不能產生感情?戰爭里的感情卻是最令人感動的。帶著疑問繼續看,德國軍官試圖保持起初的友好,小姑娘則逐漸讓步,但兩人的界限是時刻存在的,小姑娘不可能逾越。這些都沒有躲過爺爺的觀察,他當然明白,小姑娘喜歡上了德國軍官。很難說這是一種怎樣的愛,甚至對於這種畸形的愛,都很難歸於真正的愛情。因為至始至終,小姑娘沒有吐露過一句情話。她怎麼讓德國軍官知道,這個法國姑娘喜歡他?小姑娘有個表哥,兩人很是般配,但小姑娘在處理兄妹倆間的愛慕上顯得過於青澀和生硬。她冷冷地拒絕了表哥的愛意,在一路顛簸的卡車里,表哥的朋友說她很難對付。聖誕節那天,表哥送來禮物,一隻新鮮的雞,小姑娘表示謝意之後,便上樓去,這中間表哥感到很話不投機,他悻悻然地走了,他覺得表妹最近很奇怪,但不知道什麼原因。下一幕,爺爺出去拜訪老友,小姑娘一個人在家過聖誕節。她坐下打毛衣時,軍官進來,依然是彬彬有禮,他說他今晚軍團有盛大的晚會,他是來祝她聖誕快樂的。一個異鄉人跟一個當地人說聖誕祝福,需要多大的肚量,一個德國人跟一個敵國的女孩說聖誕祝福,真是不可思議,這一幕戲是影片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段,它令人落淚。兩個人中,誰情願離開誰?誰這個聖誕節更寂寞?只有沉默,打破沉默的只有軍官坐在鋼琴旁彈奏的巴哈的聖母頌,誰能說這不是德國軍官滿含誠意地獻給這個素昧平生的法國小姑娘一件最美麗的愛的禮物?小姑娘始終低著頭坐著,背對著軍官,但她在顫抖,在哭泣,而且非常厲害,她喜歡他,可他是敵人,她絕不能被他迷惑,真正的感情就是這樣被戰爭的存在生生壓制下去。鏡頭里的特寫是德國軍官伸出的手,在干澀的鏡頭里停留,卻沒有放到小姑娘的肩上,他的表情是隱忍的,他也愛她的。電影里,德國軍官伸出手只有兩個特寫鏡頭,一幕是天冷蹲在壁爐邊取暖,另一幕就是試圖觸摸小姑娘的鏡頭。在法國他感到寒冷,聖誕節他感到寂寞,壁爐的火只能叫人忘記身體的寒冷,可是心靈的寒冷,只有小姑娘可以慰藉,可這是萬萬不可心存幻想的。戰爭時期的男女互相渴慕,本是正常不過,但這樣兩個敵對國家之間的男女之間容不得半點切實的浪漫,有就是叛國。還是那個聖誕夜裡,隨著軍官去參加軍團的晚宴,小姑娘哭著走上樓梯,鏡頭似乎捕捉到了她的心跳,直到跟隨這顆跳動的心打開軍官卧室的門。她在門旁站著,環視著房間的一切,試圖去感受軍官的氣息,這是她喜歡的這個男子的卧室,那些個無眠之夜她猜想他在做著什麼?她拿起他的衣服,放到鼻子前,她大口呼吸著衣服里他留下的氣息。她走到他的床前,一切都那麼整潔,透過小姑娘的眼睛,電影要說明的是,這是一個日常生活中有著嚴格條理的軍人。小姑娘都不知所措了,她擔心弄亂了眼前軍官布置的一切,而這一切彷彿都是早已備好為著她的光臨默默等待的。小姑娘將身體伏在床上,把臉深深地埋在枕頭里,淚水在流著。這一幕,我們放下了所有的猜忌,小姑娘不僅是喜歡德國軍官的,而且在長時間的接觸中她愛上了這個德國軍官。這個鏡頭里的小姑娘是張開手臂將胸口貼在被單上的,是全身心的接觸,不禁令人想到現實里不可能發生的小姑娘與軍官身體的親和。愛情不總是這么明顯的,影片里大部分鏡頭下,小姑娘始終是拒絕的姿態,她拒絕因腳疼軍官讓她搭車的好意。她一直謹慎掩藏著自己的愛意。戰爭是慘烈的,小姑娘的學生一家是猶太人,被德國納粹抓走了,他們只留下一輛單車。接下來,小姑娘的朋友,法國地下組織的成員一家也被逮捕了。小姑娘滿懷傷痛的收養了這對夫妻年幼的兒子。她不顧爺爺的勸阻,冒著生命危險去為這對勇敢的夫婦申辯,但德國納粹的冷酷讓她希望破滅。她望著車里的德國軍官,露出懇求他在死刑前為他們說情的神情。德國軍官明白她想主持正義的要求,可小姑娘看到的只是軍官透過模糊的車窗隱隱而逝的無能為力。沉默的戰爭不總是沉默的,軍官的幾個戰友被軍車下法國地下組織埋下的炸葯炸死。雙方都受到劇烈的重創。即便是失去摯友,他和她也沒有宣洩過一句痛苦的話語,隱忍與屈辱,一切沉默都按壓著一觸即發的激情。本來就很微妙的愛情會不會就此熄火?我們知道這個法國普通的家庭經受著突如其來的考驗,盡管其本身——爺爺和小姑娘沒有受到任何傷害(我想與這位德國軍官本人的性格有關),換成另一個納粹軍官,也許小姑娘和爺爺的命運會是另一回事,沉迷在戰爭里的人是殘忍的,兒女私情不過是他們上槍膛的炮灰。就在失去戰友的瞬間,這名德國軍官得救了,熊熊大火吞噬著眼前慘不忍睹的一切。在小姑娘有意設置的一場鋼琴演奏里,影片里她第一次在一個敵人面前彈一首完整的曲子,這是別有深意的。她知道軍官曾經是一位音樂家,喜歡音樂,更喜歡法國文化。而在軍官生命危在旦夕之際,小姑娘只能將自己的愛國之心豁出去一次,用節奏相當起伏緊張的鋼琴曲暫時讓正在車廂內戰友催促下,快步離開房間的德國軍官停下腳步。軍官被小姑娘的舉動震驚了,他停在門口半響沒動,她為什麼一大早要彈琴?為什麼沒有任何拒絕不停地彈著,眼神里飽含愛憐?心理疑惑延緩了死亡的腳步。但對於小姑娘,就算心愛的人要被炸死,她唯一能做的也只能是在音樂里堅守沉默的陣地,她多想發出「車下有炸葯,別過去呀」的叫喊。不過,若非僅僅只是導演的苦心安排(為了劇情能發展下去),而非兩人內心有某種情感的溝通,愛情怎麼會戰勝敵國之間那道界限分明的桎梏?怎麼會這么湊巧讓一個德國納粹免於一死?既然沒有任何言語的交流,能夠達到這樣讓人長噓一口氣的結果,那唯一可能的只能是倆人長時間情感交流奠立了無需言語就能心領神會的基礎,如果軍官不是一直心存靜靜欣賞小姑娘演奏的心願,他完全可以轉身就走,理都不理一個小姑娘早上的癲狂。影片的設置非常巧妙,早已埋下了伏筆。恨與愛在電影里交織,讓人從冷酷的戰爭里稍微體會到一點點溫情。影片里小姑娘與兩個小演員之間的摩擦折射出對戰爭中的人事愛與恨的無處不在。拒絕了搭乘德國軍官便車的小姑娘,托著磨起泡的雙腳來到那戶富有的猶太人家,在教一首新的鋼琴曲時,她無緣無故地沖著女學生發火,責怪她彈得糟糕,這裡面藏著她之前路上被德國軍官撞見腳受傷的復雜心情,愛與恨互相抵觸,一股無名之火投到與事情毫無關系的其他人身上,怒氣很快消失,小姑娘覺得失禮地告別了學生一家,沒想到這竟是影片里第一次永訣。在海邊小姑娘朋友的兒子在石頭上磕破了膝蓋,血流不止,在為這個小男孩清理傷口時,她忍不住問小男孩知不知道早晨把他救起送到他家的德國軍官的名字,小男孩說出了軍官的名字。這名德國軍官對當地人是友好的,這裡面與戰爭並無關系,而更近於人的本能,那個摔倒的小男孩曾靠在德國軍官的懷里,之後又蹲在小姑娘的身邊,他成了一個愛與恨的紐帶,戰爭帶來的深仇大恨在這些畫面里沖淡得似陰天的海邊輕拂的咸風。小姑娘與小男孩的互相關切,好似一對母子,這也預示了影片里第二次永訣。生離死別本是戰爭時期最尋常不過的事。但在那個德國軍官離開的夜晚,仍有一種揪心的力量牽動著人心。德國軍官收到前方的急電,將遠赴俄國前線,這在普通人聽來無非是一道指令,戰爭仍在繼續,甚至更加慘烈的前奏。而在小姑娘聽來卻無疑是一次永訣,意義亦絕非別離可以承負。影片臨到結束,讓人印象很深的不僅僅只是小姑娘在影片中唯一對德國軍官說的那個「再見。」還在於那是德國軍官聽到的唯一一個沒有敵意的聲音,這聲音像落在地上的槍彈,像一聲輕輕的嘆息,沒能沖破戰爭間國與國的尊嚴,卻抵達了心靈。又是一個晴朗的清晨,小姑娘放下單車,來到一戶人家,窗子打開,一盆白色的天竺葵臨窗放著,這是法國地下反戰組織間的信號。至此,在那大朵大朵的白花的襯托下影片結束了。我想起杜拉小說中的一行短句:「恨之所在,就是沉默據以開始的門檻。」1949年Jean-Pierre Melville根據Vercors的小說《海的沉默》拍攝同名電影,黑白影像有著彩色影像無法比擬的洗練。本文討論的是2004年Pierre Boutron重拍的版本,畫面中沒有直接的戰爭場面,有的只是深入人心的沉默,和伴隨沉默至始至終的人物心理的劇烈沖突。優美的法國鄉村風光與恬淡的配樂,給這部確已二戰為題材的影片營造了恍如隔世的浪漫氣氛,它像是一種呼應,不禁使我想到導演這些看似與主題無關的苦心安排,是否正是為了在沒有這場戰爭的干預下,對德國軍官與小姑娘之間自然會產生的結局的一種遙想。那些陷入劇情而無法擺脫那一絲傷感的觀眾,不妨這樣思索一下。假使沒有戰爭,德國軍官與法國小姑娘是很難相遇的,也就不會發生感情,也許,對於那些喜歡浪漫的人,戰爭只是一種奇妙的酵素,在恨的同時等待著不可能的事情發生,其中最吸引人的不正是愛情嗎?
D. 《沉靜如海》那是怎樣的一部電影
電影是改編自發表於41年的法國短篇小說《海的沉默》,曾經在處於德國法西斯壓迫之下的法人民之間引起了強烈反應。在看完電影之後筆者也匆忙的看了原著,一篇約為一萬六千字的小說。小說是以簡妮的叔父,也就是那位老人的第一人稱描寫的。與電影不同,小說中更側重的是民族尊嚴與愛國情懷的描寫。原著中並沒有電影中諸多對兩人愛情強化的刻畫,比如在聖誕夜兩人獨處凡爾奈為簡妮彈奏巴赫的情節,以及英雄救美的橋段等等。而電影中也刪去了原著中的一些對支線的描述。這篇短篇小說發表之時,更多的是被作為一個表現了民族尊嚴的作品來接受與解讀的,愛情的蛛絲馬跡難以尋覓。閱讀完原著之後,也更能體會到電影中人物內心的矛盾:戰爭時期的敵我,涇渭分明,不容越界,卻不能抵抗本性滋生出的愛與情懷。大概也像原著中簡妮的叔父說的:「但是在我的心中,也許還有另一種感情與這個意願攙雜在一起,那便是我不能傷害一個人而不感到不舒服的,即使他是我的敵人。」總體上說,電影完整的刻畫出了凡爾奈彬彬有禮與簡妮隱忍克制的形象。無奈本人的文學素養仍然頗低,也頗不精通歷史,無法從原著以及歷史背景中分析更多。但是看完原著也解答了心中的疑問,為什麼在凡爾奈奔赴前線後簡妮也加入到了民主運動中去。大概就是因為感受到了凡爾奈對和平與文明的嚮往,所以即使往不同的方向努力,也一同相信,陽光終將照耀這片土地。
E. 沉靜如海 SILENCE DE LA MER LE怎麼樣
畫面美的不用多說,那鄉鄰間親切的友情,德國軍官的才華和帥氣一下就迷住了我,規規矩矩的德國氣質從來都能很快吸引住我,雖然女主角是鋼琴師,但本劇的音樂很少,更多的是靜默,如大海般三個人同一屋檐下,女孩性格較內向,卻不知不覺中迷戀上了敵人,其實是被他的個人氣質所誘惑,軍官沒有表達更多的
F. 如何評價電影《沉靜如海》
這是部極具浪漫主義色彩的法國電影,影片從一開始寧靜美麗的法國小鄉村拉開序幕,將一段凄美又感人至深的愛情置於戰爭這極為殘酷的大背景下,一開始就埋下了悲劇的伏筆,男女主人公無論是顏值還是性格都是那麼般配,只能說他們只不過是戰爭犧牲品而已,男主人公是那麼紳士且優秀,女主人公是那樣倔犟且獨立,他們從一開始女主的抵觸到為之深深吸引,彷彿大海看似平靜實則波濤洶涌,這種深沉的愛使人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雖然全片兩人只有兩個字的對話,可早已讓眼淚決堤而下,不得不說是看過最好看的一部電影
G. 找一部二戰電影,講的是一個德國軍官住在一戶法國平民的家裡,那戶法國人就一個老頭子和她的孫女
歐,我知道,我太喜歡這部電影了,叫《沉靜如海》
一個法國老人和他的侄女住在石築的古老樓房裡。老人和他的侄女共同生活。法國淪陷了,他們的一部分房屋被一個德國軍官徵用。平靜的生活被破壞了,然而,那個德國軍官看來是彬彬有禮的。他說的第一句話是:「對不起。」面對老人和少女的抗拒性的沉默,他露出了嚴肅的微笑:「對於那些愛祖國的人,我是十分尊敬的。」
這不是虛偽的話。他盡可能不妨礙房主人的生活。他只是在每個晚上找一點什麼理由到起坐間來,開始說幾句並不需要回答的客套話,然後開始了無盡無休的獨白,涉及他心裡存在的種種問題——他的祖國、法國、音樂……他談得很親切,很熱情。他尊重老人和少女的沉默,從不企圖從那裡得到一種回答,一種贊同,甚至於看他一眼。
從他的這些獨白中,老人與侄女逐漸了解了他。他是生活在一個小城中的專門作曲的音樂家,脫離政治,也不喜歡國內的那些政治人物,然而卻相信了元首和那些政治人物的宣傳。他在不盡的獨白中表明了對法國的愛,而促使他作出這樣不盡的獨白的是還由於另一種愛:對那個美麗的少女的愛。
德國軍官到巴黎去了一趟。他久已渴望此行,他是興高采烈地去的。他返回後,一反常態,避免與老人和少女見面。好幾天以後,在一個晚上,他終於來了。情緒沉重愁慘,他是來告別的。他將參加一個正在作戰的師團,第二天就要動身到蘇德戰場去,原因是,到巴黎後,他從那些「政治家」和「戰友」那裡了解到,法西斯口頭上所宣傳的一切漂亮言詞不過是謊言,他們是要毀滅法國,他的夢想被粉碎了。
侄女看來在感情上是比老人更堅強的,但在聽了那個德國軍官許多晚上的獨白,逐漸了解了他的性格和心情以後,也不能自己地對他滋長了一種微妙的感情。當告別的那個晚上,聽到了德國軍官發自內心的凄厲悲痛的告白以後,她的嘴唇終於動了一動,第一次向他開了口,雖然那聲音低微得幾乎聽不見:「永別了!」
那個軍官微笑了。因為,他終於聽到了他所愛的人的一句話;因為,從這一句簡短的悲慘的話中,他感到的是對他過去的諒解和寬恕,是將他看作是人的同情和祝福——是的,在那個美女的眼中,他不再是獸,而是一個純潔的人了。他微笑著,走上通向死亡的征途。
精彩視點:
本片以白描的筆調向觀眾們講述了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這部電影是在法國的鄉間拍攝的,導演皮埃爾·布特龍精益求精,為了加強電影的真實感,刻意地加強了演員的法國鄉間口音。
影片中扮演侄女的是著名女星朱麗·德拉姆,別看她很年輕,但早已在《慾望解析》、《銀色交易》等多部影片中擔任主角。在《沉靜如海》這部影片中,朱麗·德拉姆天才般的演藝才華再次被顯現出來,而她那與年紀不相稱的成熟演技讓人只能用震驚二字來形容。
它是曾震驚世界文壇的巨著,它是獨具匠心的電影佳作,當深遂凝重的文學巨著同精彩演繹的經典影片珠聯璧合,當文學大師的苦心造詣同世界巨星的傾情打造相映成輝,帶給我們的將是怎樣一次無與倫比的心靈享受?
一部充滿人情味的反法西斯電影
電影的思想是立足於「人」的觀念。它沒有直接描寫法西斯的暴行,但通過那個被蒙騙的善良的德國軍官的覺醒和決心走向死亡,從「人」的意義上否定了法西斯。它沒有直接描寫法國人民地下抵抗的英勇斗爭,但通過老人和少女的抗拒性的沉默,表現了人的不可侮辱,不可征服,體現了民族的尊嚴。老人和少女逐漸與那個德國軍官在感情上接近,是作為人的感情的接近。
電影所展現的生活是早已作為歷史陳跡了,但它所表達的特定環境中應該怎樣做一個人,怎樣維護人的尊嚴的主題是並沒有過時的。這主題的意義一直通向今天,而且將通向不會是太近的將來。
還可以從藝術的角度來看看。
這部電影無疑地是為了宣傳:它是揭露法西斯德國佔領法國初期所採取的那些偽善措施和漂亮言詞的。然而,這是通過了和服從了藝術規律的宣傳。電影中德國軍官的形象,不是漫畫似的臉譜。老人和少女的形象沒有被拔高和膨脹。他們都是真實可信的有血有肉的人。導演滿懷激情,他的激情深深隱藏在每一個鏡頭中間。沉默的海面下激盪著潛流,導演的感情凝練成表面的冷靜狀態。這樣,就使電影更具有庄嚴、深雋的風格。
電影沒有曲折的情節。作為故事來說,它是太簡單了。只有三個人物,沒有任何熱鬧的場面。除了軍官的獨白以外,連對話也只有簡單的幾句。它著重的是刻畫人物的內在感情,人物之間的感情的激盪和沖擊。那扣人心弦遠遠超過了表面的戲劇性,超過了表面的矛盾沖突,但它是真正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