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上海哪裡好玩
上海好玩的地方:
1、外灘(英文:The Bund;上海話拼音:nga thae),位於上海市黃浦區的黃浦江畔,即外黃浦灘,為中國歷史文化街區。1844年(清道光廿四年)起,外灘這一帶被劃為英國租界,成為上海十里洋場的真實寫照,也是舊上海租界區以及整個上海近代城市開始的起點。
外灘全長1.5公里,南起延安東路,北至蘇州河上的外白渡橋,東面即黃浦江,西面是舊上海金融、外貿機構的集中地。
上海辟為商埠以後,外國的銀行、商行、總會、報社開始在此雲集,外灘成為全國乃至遠東的金融中心。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8月,外灘隨交還上海公共租界於汪偽國民政府,結束長達百年的租界時期,於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擁有正式路名中山東一路。
4、南京西路是被稱為「中華商業第一街」──南京路(南京東路和南京西路)的西半部,跨黃浦、靜安兩區,與上海市著名的淮海中路、四川北路、衡山路、榮樂東路、福州路有著同等的口碑地位。
南京西路的精華段都集中於靜安區,東起西藏中路,西迄延安西路,全長3833米,穿越靜安寺鬧市地區,橫貫靜安全境。擁有恆隆廣場、中信泰富、梅龍鎮所形成的「金三角」與會德豐廣場、越洋廣場、嘉里二期等組成的「金五星」交相輝映;同時還坐落著眾多名特商店,匯全區商業之精華。
5、橫沙島(Hengsha Island),位於長江口的最東端,崇明島南側、長興島東側、浦東新區北側,面積是崇明、長興、橫沙三島中最小的,佔地面積52平方公里。
⑵ 左聯的歷史功績是什麼
左聯以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指導自己的實踐,在宣傳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方
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作品
面,魯迅、瞿秋白、馮雪峰等人都做了不少翻譯介紹工作。左聯從一開始就重視理論批評工作,其成員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武器,對於「新月派」、「民族主義文藝運動」、「自由人」、「第三種人」及「論語派」等的資產階級文藝觀點,進行了批評。對國民黨當局的反動文藝政策,進行了批判和斗爭。他們很重視文藝大眾化的問題,先後在《大眾文藝》、《拓荒者》、《文學導報》、《北斗》、《文學》、《文學月報》以及其他報刊上發表文章,展開熱烈討論,形成很有聲勢的文藝大眾化運動。
左聯領導的左翼文藝運動,在創作方面取得巨大成就。革命作家在左聯刊物和其他進步刊物上發表了大量作品,魯迅的《故事新編》以及他和瞿秋白的雜文,茅盾的《子夜》、《林家鋪子》、《春蠶》,蔣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丁玲、張天翼、葉紫等人的小說,田漢、洪深、夏衍等人的劇作,中國詩歌會諸詩人的詩歌,都以其思想上藝術上新的拓展,顯示了左翼文藝的實績,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在左聯的培養下,涌現了沙汀、艾蕪、葉紫、周文、蔣牧良、艾青、蒲風、聶紺弩、徐懋庸等一批文學新人。他們給文壇帶來許多生氣勃勃的作品,成為30年代文壇上活躍的力量。創作方面的巨大成就還在於出現了許多新的具有重大社會意義的題材和主題。革命者在白色恐怖下的英勇斗爭,工人群眾對資本家剝削的猛烈反抗成為許多作品描寫的內容。農村生活和斗爭的題材也進入了許多作家的創作視野,不少作品以真實生動的藝術畫幅反映了農村貧困破產的景象,顯示了廣大農民的覺醒和斗爭。此外,30年代動盪不安的城市生活也在文學作品中得到了真實、集中的反映。所有這些作品都體現著強烈而鮮明的時代色彩。
⑶ 急求左聯人物主要事跡
柔石
柔石(1902~1931),url]浙江寧海人。原名趙平福,門前曾有一塊小石橋,上鐫「金橋柔石」,所以就曾以「柔石」、「金橋」為筆名。代表作有中篇小說《二月》、《三姊妹》、短篇小說《為奴隸的母親》。1931年1月17日被捕,2月7日深夜,被國民黨槍殺於上海龍華警備司令部。終年30歲,成為「左聯五烈士」之一。兩年後,悲憤總時時襲擊著魯迅先生的心,他的《為了忘卻的記念》成了對烈士永遠的懷念。
在寧海城關北面建有以烈士命名的寧海最大的公園----柔石公園,在離故居百米的地方有以烈士命名的學校---柔石中學。
柔石[1918年入學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加入新文學團體「晨光社」,開始投身新文化運動。 1920年19歲的柔石遵父母之命,與長他兩歲的同鄉吳素瑛完婚。婚後他們育有兩子一女,後來長子趙帝江、次子趙德鯤和女兒趙小薇皆從事教書育人工作,
1924年春在浙江慈溪縣城普迪小學任教。1925年到北京大學旁聽。1926年春因生活無法維持離京南下。至秋到浙江鎮海縣鎮海中學任教。1927年回到家鄉寧海中學任教。1928年初,在中共地下組織和進步力量支持下,任寧海縣教育局局長。1928年6月在上海,結識魯迅,並得到幫助發起成立朝花社,創辦《朝花周刊》。1929年1月,接《語絲》的編校任務。不久,與魯迅合編《近代木刻選集(1)(2)》等,並出版合譯作品集《奇劍及其它》、《在沙漠上》等。11月創作並出版小說代表作《二月》,同時積極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籌備工作。1930年參與由魯迅主編的《萌芽月刊》(後成「左聯」機關刊物)編輯工作,並創作小說《為奴隸的母親》,控訴封建社會。同年春天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及左聯,並任左聯常務委員。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代表左聯出席在上海召開的全國蘇維埃區域代表大會。會後撰寫長篇通訊《一個偉大的形象》。1931年1月17日,因叛徒告密,在上海漢口路東方旅社被捕。2月7日犧牲於龍華,為「左聯五烈士」之一。柔石一生共留下55萬字的創作作品和63萬字的譯作。2002年9月10日,虹口區人民政府、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上海市文聯、上海市作家協會聯合主辦「柔石誕辰100周年紀念座談會」。虹口區文物遺址史料館在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會址紀念館中推出「柔石百年誕辰文物展」。
柔石故居坐落在浙江寧海城關西門,"柔石故居"四個字就是魯迅先生的夫人許廣平1960年1月題寫的.
電視電影《為奴隸的母親》根據左聯作家柔石的同名短篇小說改編,是cctv電影頻道於2004年為紀念作家柔石先生誕辰100周年而特別製作的。此前本片已在2005年第17屆法國蘭斯國際電視節上獲最佳音樂獎,在2004年好萊塢國際電影電視節上獲得星光獎最佳影片獎,2004年第十屆上海國際電視節獲「白玉蘭」獎最佳電視劇獎。
影片《早春二月》根據柔石的中篇小說《二月》改編,1964年,北京電影製片廠出品,導演謝鐵驪。1983年榮獲葡萄牙第十二屆菲格拉達福茲國際電影節"評委獎"。是新中國電影的一個"異數"!十七年故事片巔峰之作!
而根據著名現代作家柔石代表作改編的電視劇《早春二月》,將於近日播出。該劇主要由《金粉世家》的原班人馬打造,劉國權、李大為共同執導,主人公由董潔、辛柏青兩位當紅偶像明星在時隔四十年後全新演繹電影《早春二月》中的經典角色陶嵐、蕭澗秋。
⑷ 左聯成立後鎖做的工作有哪些
現代文藝團體。簡稱「左聯」。1928至1929年間的革命文學論爭,傳播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提高了革命作家的思想理論水平。通過論爭,各方的觀點逐漸接近,提倡和發展普羅(英語proletariate音譯「普羅利塔利亞」的簡稱,意為「無產階級」)文學成為他們的共同要求,資產階級文藝家對於革命文學的攻擊,從另一個方面促使革命作家認識到必須聯合起來才能有力地進行文藝思想斗爭;蘇聯的「拉普」(全稱「俄羅斯無產階級作家聯合會」),日本的「納普」(全稱「全日本無產者藝術聯盟」)和「革命文學國際局」先後成立,也對中國革命作家的聯合起了推動作用。革命文藝運動的發展及其由於論爭而暴露出來的弱點,引起中國共產黨中央的重視,加強了對文藝工作的領導,幫助革命作家成立聯合的團體。
左聯一成立,立即遭到國民黨政府的破壞和鎮壓,如取締「左聯」組織,通緝左聯盟員,頒布各種法令條例,封閉書店,查禁刊物和書籍,檢查稿件,拘捕刑訊,秘密殺戮革命文藝工作者等。人們習慣稱為「左聯五烈士」的李偉森(李求實,左翼文化工作者,不是左聯成員)、柔石、胡也頻、殷夫、馮鏗,就是1931年2月7日被秘密殺害於上海龍華國民黨警備司令部的。但左聯仍頑強戰斗,除上海總盟外,還先後建立了北平左聯(又稱北方左聯)、東京分盟、天津支部,以及保定小組、廣州小組、南京小組、武漢小組等地區組織。參加左聯的成員,也不限於文化工作者,還擴大到教師、學生、職員、工人,盟員總數達數百人。
左聯的領導機構,起初是常務委員會,後改稱執行委員會(或兩者同時並存),設秘書處,有行政書記負責日常工作。下設組織部、宣傳部、編輯部、出版部、創作批評委員會、大眾文藝委員會、國際聯絡委員會等。擔任過左聯領導工作的,除成立大會選出的常務委員之外,後來還有茅盾、馮雪峰、柔石、丁玲、胡風、以群、任白戈、夏征農、徐懋庸、何家槐、林淡秋等。左聯內有中國共產黨的組織「黨團」,先後擔任黨團書記的有潘漢年、馮乃超、馮雪峰、陽翰笙、丁玲、周揚、戴平萬等。在組織上,左聯接受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工作委員會(簡稱「文委」)的領導。
左聯與國際無產階級文藝運動建立了聯系,1930年11月,左聯派蕭三作為代表參加在蘇聯哈爾科夫召開的第二次國際革命作家代表會議。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加入國際革命作家聯盟,成為它的一個支部-----中國支部。
左聯先後創辦的機關刊物有《萌芽月刊》、《拓荒者》(二刊系接辦)、《巴爾底山》、《世界文化》、《前哨》(第2期起改名為《文學導報》)、《北斗》、《十字街頭》、《文學》、《文藝群眾》、《文學月報》、《文學新地》等等;還秘密發行了《秘書處消息》和《文學生活》;並在《時事新報》副刊《青光》主辦《每周文學》。另外有外圍刊物《文藝新聞》。北平左聯機關刊物有《文學雜志》、《文藝月報》等。東京分盟辦有《東流》、《新詩歌》、《雜文》(後改名《質文》)。左聯盟員以個人名義編輯的刊物有《無名文藝》(葉紫、陳企霞)、《文藝》(周文、劉丹)、《春光》(庄啟東、陳君治)、《中華日報》副刊《動向》(聶紺弩)、《譯文》(魯迅,後為黃源)、《太白》(陳望道)、《新小說》(鄭君平,即鄭伯奇)等。左聯領導的中國詩歌會有會刊《新詩歌》。
左聯以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指導自己的實踐,在宣傳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方面,魯迅、瞿秋白、馮雪峰等人都做了不少翻譯介紹工作。左聯從一開始就重視理論批評工作,其成員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武器,對於「新月派」、「民族主義文藝運動」、「自由人」、「第三種人」及「論語派」等的資產階級文藝觀點,進行了批評。對國民黨當局的反動文藝政策,進行了批判和斗爭。他們很重視文藝大眾化的問題,先後在《大眾文藝》、《拓荒者》、《文學導報》、《北斗》、《文學》、《文學月報》以及其他報刊上發表文章,展開熱烈討論,形成很有聲勢的文藝大眾化運動。
左聯領導的左翼文藝運動,在創作方面取得巨大成就。革命作家在左聯刊物和其他進步刊物上發表了大量作品,魯迅的《故事新編》以及他和瞿秋白的雜文,茅盾的《子夜》、《林家鋪子》、《春蠶》,蔣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丁玲、張天翼、葉紫等人的小說,田漢、洪深、夏衍等人的劇作,中國詩歌會諸詩人的詩歌,都以其思想上藝術上新的拓展,顯示了左翼文藝的實績,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在左聯的培養下,涌現了沙汀、艾蕪、葉紫、周文、蔣牧良、艾青、蒲風、聶紺弩、徐懋庸等一批文學新人。他們給文壇帶來許多生氣勃勃的作品,成為30年代文壇上活躍的力量。創作方面的巨大成就還在於出現了許多新的具有重大社會意義的題材和主題。革命者在白色恐怖下的英勇斗爭,工人群眾對資本家剝削的猛烈反抗成為許多作品描寫的內容。農村生活和斗爭的題材也進入了許多作家的創作視野,不少作品以真實生動的藝術畫幅反映了農村貧困破產的景象,顯示了廣大農民的覺醒和斗爭。此外,30年代動盪不安的城市生活也在文學作品中得到了真實、集中的反映。所有這些作品都體現著強烈而鮮明的時代色彩。
由於受到當時中國共產黨內左傾路線的影響,左聯在工作中有過教條主義、宗派主義的錯誤傾向。反映在創作中,不少作品內容上染有較濃厚的小資產階級意識。有些作品還有公式化、概念化的弱點。對此,魯迅曾進行過中肯而切實的批評。1936年春,為了適應抗日救亡運動的新形勢,左聯自行解散。
左聯在國民黨政府殘酷壓迫下頑強戰鬥了6個年頭,粉碎了國民黨當局的文化「圍剿」,有力地配合了中央蘇區軍事上的反「圍剿」斗爭。左聯培養了一支堅強的革命文藝大軍,為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甚至建國以後的人民文藝事業准備了一批骨幹人才。左聯為建設人民大眾的革命文藝作出了卓越貢獻。
1936年初,為了建立文藝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解散。
⑸ 誰來告訴我左聯.左翼的歷史.以及它們與魯迅的關系.
「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舊址:地址在今多倫路201弄2號,原中華藝術大學舊址。系一撞左北朝南、磚木結構三層樓洋房。屋前有花園,外有圍牆。1930年3月2日,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在此召開,出席會議有50餘人,潘漢年代表黨在會上講話,魯迅作了《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講演。大會推舉魯迅、沈端先、錢杏村、田漢、鄭伯奇、洪靈菲為常務委員,周全平、蔣光慈2人為候補委員。
大會通過了左聯理論綱領和行動綱領。組成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會、漫畫研究會、國際文化研究會、文藝大眾研究會。左聯盟員由最初50餘人發展到300餘人左右,北平、廣州、日本東京等成立分盟。機關刊物有《萌芽》、《拓荒者》、《前哨》、《北斗》等。同年加入國際革命作家聯盟。1936年為建立「文藝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左聯解散。
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以魯迅為旗手的革命文學團體。它在繼承「五四」新文學傳統,介紹與傳播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培育進步文藝隊伍,創作反映時代精神的文藝作品,粉碎國民黨反革命文化「圍剿」等方面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在我國現代文學史、革命史上譜寫了光輝的篇章。
左聯紀念館,是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解放後,一度誤認為多倫路145號為左聯會址,經許幸之提供照片,確認多倫路201弄2號為左聯會址。館名由左聯老盟員、上海市委老領導夏征農同志所題。左聯紀念館建立於1989年10月,由虹口區人民政府、虹口區文化局及社會籌資,在多倫路145號修繕落成了左聯紀念館。
2001年左聯會址紀念館遷回多倫路201弄2號原址。虹口區人民政府加大對文物舊址的保護,出資數百萬元對多倫路201弄2號左聯成立大會會址內的居民進行了動遷,並由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撥出專項資金,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對舊址進行全面復員修繕。其中上海市文管會出資百餘萬元按照修舊如舊原則對整幢建築進行修繕,虹口區人民政府負責對居民進行動遷及左聯史料展廳基本陳列的施工布展。2001年左聯會址紀念館遷回多倫路201弄2號原址,同年12月8日正式對外開放。
新館對原有陳列進行了重新設計,展覽面積共計267平方米。一樓為成立大會原址,二樓為展廳。展廳分為「創建?歷程」、「文學成就」、「反抗?犧牲」、「紀念?研究」四大部分,以體現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為主線,充分運用館內珍藏文物,輔之以幻燈、錄象、電影、聲控、光導纖維等現代展示手段,生動形象、全面詳盡地介紹了左聯成立至解散六年間的活動情況和輝煌成就。
形式服從內容,左聯紀念館為了強調本館的作家特性,將陳列版面製作成一本本打開書的形狀,將左聯機關刊物封面做成陳列背景,來烘托氣氛。
在跨入21世紀之時,電腦、聲光電、多媒體功能,已成為現代化紀念館應用、展示手段的一個重要部分,新建的左聯史料陳列,充分運用電腦多媒體與陳列展示有機結合的手段,盡量滿足遊客觀眾的需要。
左聯紀念館盡管是個小館,但是,它緊跟世界先進博物館的設計理念、匠心獨具的設計手段、精緻到位的陳列製作,在全國同規模博物館陳列中尚屬領先,對精神文明建設、愛國主義教育將發揮積極的作用。
⑹ 與左聯論爭的自由主義群體有哪些
左聯是中共成立的,主要是在當時比較自由開放的上海租界區,與右翼文人論戰。
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簡稱左聯,是中共於1930年3月2日在上海創建的一個文學組織,左聯辦公地址在上海公共租界區的虹口竇樂安路201弄1號中華藝術大學。
左聯勢力主要是由1926年激烈革命派的「創造社」成員郭沫若,與1928年「太陽社」錢杏邨,「小說月報」茅盾等人為骨幹。
左聯的旗幟人物是「語絲社」的魯迅。左聯的直接領導曾任中共總書記的瞿秋白。而瞿秋白本人甚至經常借用魯迅的筆名來發表文章,而魯迅亦不以為忤。魯迅在1928年從國民政府教育部和大學辭職以後,帶著許廣平母子,一起搬到上海租界區生活。單純以稿費而言,魯迅是無法在生活成本較高的上海租界區生活的。魯迅的收入來源,也有一部分是左聯資助的。左聯的背後金主是蘇俄。
左聯的其它作家有:茅盾,郭沫若,田漢,艾蕪,戴望舒,端木蕻良,關露(著名女特務)、胡風、胡也頻、柔石、謝冰瑩(不是冰心,冰心原名謝婉瑩)、徐懋庸、陽翰笙、、郁達夫、周揚、丁玲、夏衍、馮乃超、周立波、周而復、聶紺弩等人。
左聯的批鬥對象是「新月派」如胡適、徐志摩、梁實秋為首的「資產階級代言人」,以及林語堂的「論語系」。
需要指出的是:徐志摩是花花公子,他更多時間是在泡妞,他基本不參與論戰,但他是有錢的公子哥,是這些作家的「金主」,他創辦了新月等雜志,提供了論戰基地。同時,徐志摩性格比較豁達,有時候也經常聯絡左右兩派作家一起餐敘,從中做和事佬。而胡適雖然也是左聯批鬥對象,但胡適本人名氣太大,胡適本人也極少參與論戰。
魯迅在文學論戰上,一生有四大「敵人」:第一號敵人,現代評論派陳西瀅,這是在左聯成立之前的敵人,當時魯迅還在北京北洋政府的教育部任職,並在大學兼職教師,而陳西瀅是留洋博士,是教授。陳西瀅也是近代散文四大家之一(鑒於意識形態,中國人很少知道陳西瀅的文學成就)。
魯迅第二、三號敵人:新月社梁實秋和麻醉文學」林語堂;從北京一直轉戰到上海租界區的左聯時期。這兩人也是左聯論戰的最大「敵手」。
魯迅的第四號敵人:錢玄同。他是魯迅曾經的浙江同鄉兼好友。在日本留學時,他與魯迅一起師從章太炎學習訓詁學。在北京時,他們還是《語絲》的共同創辦人。但來到上海後,他對魯迅加入gc陣營,非常鄙夷不屑。錢公開宣布他「不認識有一個什麼姓魯的」。
⑺ 「左翼作家聯盟」的歷史
1928至1937這十年間,表面上是國民政府大成功。但1927年的中國國民黨清黨,使共產黨作家從此努力在文學方面奪取領導地位。
1930年3月2日下午2時左右,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在上海虹口竇樂安路201弄1號中華藝術大學舉行。馮乃超、華漢、郁達夫、田漢、沈端先、潘漢年、周全平、洪靈菲、錢杏邨、魯迅、蔣光慈、柔石、林伯渠等50餘人與會。
在成立大會上,魯迅發表了《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提出「我們應當造出大群的新戰士」作為戰略任務。」陽翰笙代表黨組織發表總結性講話:「國民黨反動派正加緊白色恐怖和反革命圍剿,鎮壓革命力量。
我們要加強隊伍的團結……文藝工作者深入到工農中去,到勞動人民中去。這也是中央和省委的意圖……幫助黨在那裡做好宣傳工作,還要增加對工人的了解。」
成立大會專門建立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會」,以進行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翻譯和闡釋,並且確立馬克思主義的藝術理論及批評理論。
1932年,為反擊「文化圍剿」,陽翰笙與田漢等「文總」各團體負責人共同籌劃,抽調金山、趙丹等「劇協」成員,聶耳、呂驥、賀綠汀等音樂人開辟電影戰線,拍攝進步電影,成為左翼文化運動的重心。
陽翰笙代表「文總」黨團組織著力培養聶耳、王瑩、陳波兒等青年藝術工作者入黨,成為進步電影骨幹。左翼電影戰線逐步控制了明星、聯華、藝華、電通、天一等電影公司。
1935年2月,上海文委領導成員遭到大逮捕,2月19日晨,陽翰笙在南京的家裡被國民黨抓捕,同田漢等一起被投入南京老虎橋監獄。只有周揚和夏衍倖免。左聯與文委失去了與中共中央的聯系。
1935年11月,《密勒氏評論報》記者史沫特萊接到了左聯駐國際革命作家聯盟代表蕭三的信,在內山書店將這封信轉交給魯迅;魯迅將信通過左聯行政書記胡風、左聯組織部長及黨團成員王堯山,輾轉交給當時左聯的黨團書記周揚。
1935年12月17日,長征後的中共中央在陝北舉行瓦窯堡會議,決定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1936年春,為了建立文藝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莫斯科的中共中央代錶王明、康生通過蕭三指示解散左聯;魯迅和茅盾曾對左聯的解散表示強烈不滿,認為這是對資產階級的示弱和潰散,並由此加大了對左聯實際掌控人、左聯中共書記周揚的不滿,
由此引發了「國防文學」和「民族革命戰爭的大眾文學」之爭(其實是「魯迅派系」借機以更「左」的面目、表示對周揚在左聯內架空魯迅「主帥」地位的不滿)。
1936年4月,日本改造社社長山本在上海采訪魯迅,問及左聯情況時,魯迅說:「我本來也是左聯的一員,但是這個團體的下落我現在也不知道了。」這次采訪內容隨後在《改造》期刊公開發表。
魯迅拒絕加入1936年6月7日成立的中國文藝家協會,另外發表了《中國文藝工作者宣言》。魯迅寫信稱「好在現在舊團體已不存在,新的呢,我沒有加入,不再會因我而引起一點糾紛。我希望這已是我最後的一封信,舊公事全都從此結束了。」
(7)虹口左聯電影主題影展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成立此一文學組織,目的是與中國國民黨爭取宣傳陣地,吸引廣大民眾支持其思想。左聯的旗幟人物是魯迅。
左聯是1930年10月在上海正式成立的中國左翼文化界總同盟(「文總」)的團體成員,先後參加「文總」的還有: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社盟」)、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劇盟」)、
中國左翼新聞記者聯盟(「記聯」)以及中國左翼教育工作者聯盟(「教聯」)、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美聯」)、音樂小組、中國電影文化協會(及中共電影小組)、中國普羅世界語者同盟(世界語小組)等8個團體。陽翰笙任「文總」黨團書記。
⑻ 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會址紀念館怎麼樣
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會址紀念館坐落在上海市多倫路145號。紀念館主要是宣傳、研究左聯,對有關左聯資料的徵集保管等工作。該館藏有文物、資料、圖書2000多件。基本陳列分為籌備與成立;組織建設;正義斗爭;文學成果和解散與影響五個部分,共展出實物、文獻和照片400多件,系統地反映了左聯的戰斗歷程和光輝業績。
上世紀三十年代在國民黨文化圍剿的白色恐怖下,革命的文學工作者組織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1930年3月2日借竇樂安路233號中華藝術大學召開成立大會。(今多倫路201弄2號)。1989年年初,「左聯」會址舊址查實後,由於舊址已由居民使用,決定在舊址附近145號建立紀念館。經過半年修繕,於10月19日舉行了左聯紀念館落成典禮,1990年3月2日左聯成立60周年時,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該館隸屬虹口區文化局領導。
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在上海舉行成立大會1930年3月2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在上海竇樂安路中華藝術大學的一個教室里舉行成主大會,簡稱"左聯"。該組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文學團體,朱鏡我是發起人之一。大會通過了左聯的理論綱領和行動綱領要點,選舉產生了左聯的領導機構。魯迅、柔石、殷夫、馮鏗、洪靈菲、夏衍、馮乃超、錢杏村、鄭伯奇、馮雪峰、陽翰笙、田漢、潘漢年等50餘人到會。選定沈端先、馮乃超、錢杏村魯迅、田漢、鄭伯奇、洪靈菲7人為常務委員,周全平、蔣光慈二人為候補委員。
魯迅在會上作了《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的重要講話,闡明無產階級作家要和實際的社會斗爭接觸,和勞動階級打成一片,要造出大群的新戰士,要發展文藝界的統一戰線。成立大會通過了為無產階級革命事件服務的文學綱領,即左聯行動總綱領,其要點是:
一、我們文學運動的目的在求新興階級的解放。
二、反對一切我們的運動的壓迫。同時決定了主要的工作方針是:
1、吸收國外新興文學的經驗,及擴大我們的運動,要建立種種研究的組織。
2、幫助新作家之文學的訓練,及提撥工農作家。
3、確立馬克思主義的藝術理論及批評理論。
4、出版機關雜志及叢書、小叢書等。
5、從事產生新興階級文學作品。並決定建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會,文藝大眾化研究會等專門機構;選舉魯迅、夏衍、馮乃超、錢杏村、田漢、鄭伯奇、洪靈菲七人為常務委員,周全本蔣光慈為候補委員。後來,又成立了左翼文化界總同盟。
左聯的成立,表明中國革命作家在黨的領導下的團結與統一,標志著中國革命文學發展到一個新階段。隨著組織逐漸發展壯大,相繼在北平、天津等地及日本東京設立分會,創辦了《萌芽》、《前哨》(反改名為《文學導報》)、《世界文化》、《拓荒者》、《北斗》、《文學月報》、《大眾文藝》等進步刊物。
左聯曾有組織有計劃地致力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研究和宣傳,批判各種資產階級文藝思想,提倡革命文學創作,進行文藝大眾化的探討,培養了一批革命文藝工作者,促進了革命文學運動的發展。左聯還在國民黨統治區內領導革命文學工作者和進步作者,同國民黨的反革命文化"圍剿"進行斗爭,有力地配合了根據地軍民反對國民黨軍事"圍剿"的斗爭。
魯迅發表《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
1930年3月2日,魯迅在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上發表題為《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的演講。魯迅強調:左翼作家必須"和實際的社會斗爭接觸"。否則"左翼'作家是很容易成為'右翼'作家的"。他提出了"左聯"今後應注意的幾點:
第一、"對於舊社會和舊勢力的斗爭,必須堅決,持久不斷,而且注重實力";
第二、"戰線應該擴大";
第三、"應當造出大群的新的戰士",增添新的血液和活力;
第四、"聯合戰線是以有共同的為必要條件的"。
這篇演講對文化運動的開展和統一戰線的建立都有一定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