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八佰》中誰的演技最好
個人認為《八佰》中演技最好的是扮演老兵「羊拐」的王千源。
王千源是一個電影人,之前就被稱為「一人千面」,基本上演什麼像什麼,他在電影中演的是羊拐。羊拐是老兵油子,也就是說在戰場上不斷面對生死的人,內心已經足夠強大。
也正是這種強大,讓羊拐可以殺人不眨眼,還可以嘲諷別人膽小,在這場戰役中,他沒想過活著走出去,但他還是惦記著家人,他本來還想著給家裡寄張照片,可又害怕記者不可信任,直到最後態度的轉變,讓記者給他拍照的一瞬間,很多人眼淚都流下來了。
王千源對於情緒的處理很到位,他的一個動作就可以把人帶到屬於他的世界裡,他的一舉一動力量感特別強,也像極了老兵油子,他也詮釋了一個真正的軍人該有的樣子。
(1)電影八佰主題曲鋼琴擴展閱讀
王千源的成名之路:
2010年,王千源出演了由張猛導演的影片《鋼的琴》,在這部影片中,他扮演了一個小人物陳桂林,為了女兒手工打造出一架鋼結構鋼琴的故事,憑借這部影片,他獲得了東京電影節的影帝。
直到這個時候,他才熬出來,1972年出生的他已經要40歲了,回顧往事的時候,也許人們可以想像在那段沉默歲月里他的堅持,當年放到當事人的身上,所有的事情都化作了一個字「熬」。
好在他熬出頭了,那之後,片約紛至沓來,《湄公河大案》、《綉春刀》、《黃金時代》、《太平輪》一部部大導演的大製作,證明了他的實力,而到了《解救吾先生》中,他又用精彩的演技成就了一個經典的反派。
到了《八佰》,王千源的演技已經到了另外的境界。他已經不那麼用力,也不那麼外露了,他甚至有些隨意,他機會沒有過多的表演,很多要做的,沒做的,他都放在了眼神里。
這個角色非常復雜,既有內心深處最本能的善良與勇氣,也有著被歲月打磨出的厚厚的盔甲,但最後,他完成了自己的升華,他交出遺書的那一刻,王千源舉重若輕的完成了角色的塑造。
② 電影《八佰》講述的是一個怎樣的故事
管虎執導的戰爭片《八佰》是全球第三部、亞洲首部全片使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商業電影,影片已於8月21日正式公映。電影講述了1937年淞滬會戰的最後一戰,「八百壯士」在四行倉庫抗擊外敵浴血奮戰的故事。《八佰》不是一部傳統意義上的戰爭片,導演強調:「戰爭中的人的個體體驗是最重要的,我更關注人。」影片聚焦戰爭中的「小人物」,他們不僅是普通一兵,也是中國人,在殘酷戰爭的面前,每個人都可能會面對驚慌、絕望,但是戰爭也激發了他們的血性,他們用最英勇的行動來抗擊外敵,即使過去70餘年,「八百壯士」也依舊值得記下這濃墨重彩的一筆。
導演管虎給了每個主要人物足夠的戲份空間,所以大部分角色都立體、豐滿、真實。姜武飾演的老鐵一開始外強中干,只知道逃命,但是經過幾場戰斗下來,他經歷了生死,也看到其他戰友的無所畏懼,他被感動了,也用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的英勇,這樣的人物前後反差巨大,但合情合理,但也必須是發生在戰場這樣的極端環境中。歐豪飾演的端午,這個人物的成長就更有層次,一開始就是個少不更事的人,別說打仗,打架怕是也經過的不多。初入四行倉庫的恐懼不言而喻,但是幾場戰斗下來,以及山東兵(李晨飾)的幫助和影響,端午的血性被喚醒,逐漸成長為一名勇猛的戰士。
③ 八佰片尾曲是什麼節奏
8月11日,由那英與世界第四大男高音、盲人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共同演唱的《蘇州河》上線。這是電影《八佰》的片尾曲,改編自愛爾蘭民間小調-倫敦德里小調,詮釋戰場中的底層士兵對家國平安的渴望。
④ 八佰片尾曲誰唱的
影片《八佰》的片尾曲《蘇州河》,由華語歌壇實力歌手那英攜手被譽為世界「第四大男高音」的盲人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共同演繹。
歌曲將觀眾帶回1937年的四行倉庫戰場,展現北岸戰士與南岸群眾遙遙相望之際,對腳下土地的堅守、對家國山河的眷戀以及對和平的祈望。
(4)電影八佰主題曲鋼琴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該片取材於1937年淞滬會戰,講述了被稱作「八百壯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該片於2020年8月21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中日雙方激戰已持續三個月,上海瀕臨淪陷。第88師262旅524團團副謝晉元(杜淳飾)率420餘人,孤軍堅守最後的防線,留守上海四行倉庫。
與租界一河之隔,造就了罕見的被圍觀的戰爭。為壯聲勢,實際人數四百人而對外號稱八百人。「八百壯士」奉命留守上海閘北,在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鏖戰四天。
⑤ 八百電影反叛人物是誰
「待我化作塵土,你將見我的微笑。」
《八佰》以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淞滬會戰為背景,主要講述了史稱「八百壯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
整個影片圍繞著上海的四行倉庫展開。四行倉庫是由4所銀行共同出資所建設的一所大倉庫,倉庫建築面積共2萬平方米,因為要防水防盜,所以房屋全部採用了防爆工藝,日軍想要沖破這所倉庫,必須要使用重武器。
被刪減了十幾分鍾的電影,讓本來敘事線索就模糊的電影變得不是很完整,也沒有交代所有戰士的結局。但現實中,英雄的結局是,撤離橋頭後,剛到租界,就被英國軍隊繳納軍械,四天激戰尚不離手的槍支就這樣被搶走。扣押到了義大利兵營,在兵營里他們每天都會升國旗,唱國歌,後來英國軍方沒收了國旗,全體將士就每天對著無形的國旗唱國歌,1941年4月24日凌晨,謝晉元在照例出操時被叛徒刺殺,這一噩耗一經傳出,全國上下一片哀痛。
另外,這部電影名叫《八佰》,沒有用到「百」,而是用了「佰」,創作團隊是希望用「佰」這一字告訴觀眾:這部電影所關注的並非「八百」這個數字,而是這個數字背後,每個活生生的人。
像影片開頭所說:「待我化作塵土,你將見我的微笑。」
⑥ 能不能評價一下電影《八佰》的配樂及主題和場景的調色的好與壞
沒看過,但是對於電影畫面質量好壞,就看黑夜的畫面,百分百沒錯
⑦ 八佰主題曲
八佰主題曲:《蘇州河》。
《蘇州河》是電影《八佰》的主題曲,改編自愛爾蘭民間小調-倫敦德里小調,由那英和安德烈·波切利(Andrea Bocelli)共同演唱。
簡譜的記譜法與流行在中國民間的一種文字譜——工尺譜相當接近。如工尺譜是用上尺工凡六五乙幾個字和附在字左邊的不同的偏旁來表示音的高低的,而簡譜則是用七個阿拉伯數字和附在數上面或下面的圓點,來表示音的高低。
⑧ 電影《八佰》片頭一紅色字幕,大體意思是:我化為微塵,…再見到你…。誰知道原句
這是波斯人海亞姆《拜魯集》中的詩句,當然是經中國人黃克孫翻譯的了。
綠酒朱唇空過眼,
微塵原自化微塵。
今朝我即明朝我,
昨日身猶此日身。
⑨ 電影《八佰》片尾曲引用愛爾蘭民歌是黔驢技窮嗎
電影《八佰》片尾曲引用愛爾蘭民歌並不是黔驢技窮,而是有它的意義在裡面。
電影《八佰》由那英和世界第四大男高音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演唱,在網上播出。這是電影《八佰》的結尾歌曲,改編自愛爾蘭民間小調——倫敦德里小調,闡釋了戰場底層士兵對祖國和平的渴望。在之前曝光的MV結尾,真名「八百英雄」似乎記得這部電影將於8月21日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