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題材 > 電影暗戀桃花源分析

電影暗戀桃花源分析

發布時間:2022-06-21 06:07:57

『壹』 暗戀桃花源人物形象分析

《暗戀桃花源》是《暗戀》與《桃花源》兩出戲的碰撞與交匯。
其中《暗戀》是講一對亂世愛侶江濱柳與雲之凡相愛又不能相守的悲劇,《桃花源》則以漁夫老陶(桃)、春花(花)夫婦,與袁(源)老闆之間錯綜的三角關系為經緯編織桃源和武陵的落差。從劇情上看,它們各自代表著傳統與前衛的藝術風格,《暗戀》似乎更像是一條主線,《桃花源》則如同一條不安分的游龍,不時遊走於主線之中。
《暗戀》與《桃花源》看似毫不相干,但賴聲川讓它們同時搶佔一個舞台還是有深意的。

——【江濱柳、雲之凡】
《暗戀》中的江濱柳與雲之凡的生別離。
偌大的上海江濱柳和雲之凡相遇了,而那麼小的台北卻不曾相見,是命運的捉弄,或許正如他們所說是一個時代無可避免的結果。他們的悲是悲在心底,四十年的分離,各自都沒有忘記對方,而這種在心中的思念是一種煎熬,一種讓他們靜下來就覺得無比壓抑的煎熬!

生離死別是人生的悲劇,但人都有一死,死去原知萬事空,而生別離才是更為殘忍。四十年後的相見,是悲劇,但也是喜劇。

四十年,感情沒有變,但時光無情,人顏老去!四十年後的見面並不能讓他們長相思守,而此時江濱柳只有三個月的時間。生離最終還是變成了死別。終究還是要品嘗別離的痛苦,可是終究了卻了年輕時候的那種強常掛肚,更多的是對自己人生的豁達。

四十年前,江濱柳說:「有些畫面,有些情景你這一輩子也忘不掉的。」是的,民國三十七年的夏天對他而言已經成為人生的一部分,如何能忘掉呢?四十年的煎熬終於換來兩人的重逢,江濱柳的一句:「之凡,這些年,你想過我嗎?」濃縮著四十多年來多少個日夜的滄桑與等待!而這份沉重的期盼讓在門口的之凡如何回答,只能依在早已雙鬢發白的江濱柳身上失聲痛哭,一切的一切,早在那一舉一動中展現無遺。

江濱柳嚮往能和雲之凡過相濡以沫的幸福生活而不可得,這種夢想成為他心中永遠無法實現的桃花源。江濱柳與雲之凡最後的相見是最令人動容的情景,生相思與別離苦的交織,讓江濱柳在雲之凡臨行前從心中最後一次呼喊出她的名字,他們二人互相拉住對方手的那一刻,是對別離的告慰,還是對悲傷的延續?相見亦苦,不見亦苦,必要的距離才能產生最動人的美!

—— 【護士】
她是當時的年輕一代,代表不同的人生觀,戀愛觀。她和自己男朋友談戀愛不深刻,分開後也容易忘懷。她對新事物非常好奇,不斷有著獵奇心理。在劇中,當發現男主人公在報紙上登尋人啟事,她很驚嘆這是她認識的第一個人登尋人啟事的人,當她讀了啟事的內容,她完全無法理解男主人公的心情,男主人公當時的遭遇,暮年體弱卻無法見到一輩子等的人的惆悵。她可以與故事主人公形成鮮明的對比,襯托主人公人物性格。

——【 江太太】
江太太這個角色設計的很有特點,挺悲情,結婚這么多年的老公,心裡卻一直惦記著另一個女人,可她卻依然全身心的愛著這個心中沒有自己的男人,如果換成現在這個時代的人,誰會能做到這樣?全劇最後,江濱柳看著雲之凡走了,知道心底的這份美好的愛情逝去了,轉頭看見江太太,才知道原來平淡也是一種愛情,當他哭著抱住江太太的時候,我真猜不出江太太此時心裡在想什麼,不過,我覺得這一刻,江太太是最幸福的。

——【老陶、春花、袁老闆】
與江濱柳和雲之凡舉手投足間的穩重相比,《桃花源》惡搞的情節是賴聲川有意詮釋的另一種暗戀。

漁夫老陶的老婆背叛自己,姦夫居然還自己登門入室,搞的人家老陶只能獨自一人去死,只可惜,死沒有死掉,只是誤入桃花源,還遇到了相貌和春花、袁老闆一模一樣的白發女子和男子,更不幸的是他們居然還是一對夫妻!這讓本來就傷心欲絕的老陶更是苦不堪言,桃花源本是個美麗的地方,本應該讓老陶忘記春花,忘記袁老闆!可是偏偏卻天天要面對他們倆。

當老陶自以為已經修得「百毒不侵」的功力的時候,他離開了桃花源,其實這樣的離開就足以證明心中的放不下!他要去找春花,即使她不愛他了,他也要去找她,因為有這么美好的地方應該讓她知道,應該要帶她一起去生活,哪怕最後也為了她連袁老闆也能夠一並原諒!只可惜事與願違!老陶的歸來被他們視為冤魂索命,老陶對桃花源的醉心描述被他們視為瘋人之舉,最終,他們都把老陶視為異類,把他一片好意視為報復。

無奈的老陶心灰意冷,想要再回那桃花源,無奈,已經難覓蹤跡。這樣的結局也是含淚的笑,老陶自以為放得下,但是當看到春花與袁老闆的落魄,他依然傷心;當明白自己的所作所為是錯誤的時候,他依然無奈。這說明他的人雖然呆在桃花源,但心始終牽掛的是春花,依然放不下她。更悲的是,人不會永遠好運,桃花源不可能再向老陶敞開。老陶回不了桃花源,他就成了一個沒有歸宿的「鬼」。

《暗戀》中的江濱柳嚮往能和雲之凡過相濡以沫的幸福生活而不可得,這種夢想成為他心中永遠無法實現的桃花源,而《桃花源》中春花與袁老闆最終難以理解老陶形容的桃花源,只能過著落魄生活,又暗合了江濱柳與雲之凡的現實生活,他們都懷揣夢想,卻只能面對現實。

或許,《桃花源》中的老陶根本就不該離開桃花源回家看春花,春花早已經不是屬於他的春花了,失去固然是種悲痛,但刻意地找尋更是將悲痛進一步延續,放不下那份私慾,他自然走不進那片桃源。

『貳』 電影《暗戀桃花源》中的美學體現

愛,就是比誰更心軟。在這一項面前,其他一切條件都註定是附屬配件。真摯的感情,唯有在柔軟的地方才可茂密生長。若遇上一個人,每遇爭執總是比你心軟。那麼,這就是愛你的人。

『叄』 暗戀桃花源影評

「桃花園」和「暗戀」兩個劇組共用排練場地的穿插設置,使觀眾在正劇和鬧劇中游離,思緒時常抽離而產生思考,這是我覺得賴聲川導演最高明的地方。

你看的是哪個版本,是舞台劇版還是電影版?雲之凡是由林清霞演的嗎?我正在找這個版本,如果是的話勞煩給我個種子地址。超級感謝。

好的,如果找到了就登這里

『肆』 暗戀桃花源雲之凡人物性格分析

10月9~10日,《北方新報》之夜—《暗戀桃花源》將在呼和浩特保利烏蘭恰特大劇院上演,引進該劇的是本報和呼和浩特保利劇院為自治區第30個民族團結進步月的獻禮項目。演出日期逼近,青城隨之掀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桃花熱,除了主演何炅、黃磊外,首次加盟該劇的朱媛媛等演員也受到廣大觀眾的熱切關注。記者日前對劇中幾位新加入該劇的演員進行采訪,了解了他們結緣賴氏話劇台前幕後的故事。

【演員特點】

朱媛媛:最親和的雲之凡

雲之凡是《暗戀桃花源》里「暗戀」故事的女一號,她是導演心中的女神,純潔美麗得像一朵山茶花。劇中,雲之凡於1948年在上海認識了東北青年江濱柳,兩人墜入愛河,雲之凡將永安公司的圍巾送予江濱柳,兩人再次重逢,是40多年後在台北。從1986年最早一版的丁乃竺,到後來的玉女掌門人蕭艾、林青霞和內地演員袁泉、孫莉,多任女主演分別詮釋的雲之凡氣質不同。

話劇演員、影視明星朱媛媛是國家一級演員,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她於1997年進入中國國家話劇院,出演過多部話劇和電視劇、電影。電視劇《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使朱媛媛(飾演張大民的媳婦李雲芳)成為家喻戶曉的「模範媳婦」,她的出色表演使其獲得2000年度中國電視金鷹獎最受觀眾喜愛女主角獎。 朱媛媛還在當代先鋒導演孟京輝、田沁鑫和林兆華的話劇《思凡》《狂飆》和《查理三世》中有過出色表演。本次傾情加盟《暗戀桃花源》,她的專業素養和豐富的舞台經驗必定會為觀眾帶來別樣驚喜。

談到朱媛媛,一直在內地版《暗戀桃花源》中出演江濱柳的黃磊說:「江濱柳從未變過,可是雲之凡一直在換。我覺得袁泉版的雲之凡,清純,活潑,像初戀;我媳婦(孫莉)版的雲之凡,溫婉、包容,更成熟;而這次朱媛媛版的雲之凡,親和、平凡、安靜。總之,各有特色。」

本次出演《暗戀桃花源》,並非黃磊與朱媛媛首次合作,兩人此前在田沁鑫導演的話劇《四世同堂》中飾演夫妻已經超過百場,精湛的演技和默契的配合早已受到觀眾認可,這一次獻演青城,也算是舞台上的「老夫老妻」了。

『伍』 《暗戀桃花源》講述的是一個什麼故事

《暗戀桃花源》中講述了兩個故事,一個是《暗戀》,另一個是《桃花源》。

《暗戀》講述的是青年男女江濱柳和雲之凡因戰亂相遇,也因戰亂離散後,兩個人不約而同逃到台北,卻彼此不知情,苦戀40年後才得以相見,而當時男已婚女已嫁,最後江濱柳遺憾離世的故事。

《桃花源》講述的是武陵人漁夫老陶之妻春花與房東袁老闆私通之後,老陶離家出走桃花源再次回歸後而發生的一系列的故事。

《暗戀桃花源》是由賴聲川編導的一部話劇作品,於1986年在中國台灣首次公演,1988年,賴聲川憑借該話劇獲「國家文藝獎」。



(5)電影暗戀桃花源分析擴展閱讀:

《暗戀桃花源》被拍成電影以後,影片事實上就成了三種語言的奇妙織體:台詞(文字)語言,舞台(劇場)語言和電影(鏡頭)語言。三種語言的織體豐富了影片的語言層次感,這一點本身就頗有意味。

電影不是什麼綜合藝術,不過,如果我們要對電影《暗戀桃花源》進行台詞語言、舞台語言的分析的話,毫無疑問是在承認二者同屬電影語言「講述」范圍內的前提下的。我們可以說,從電影語言到舞台語言到台詞語言,對於《暗戀桃花源》而言,是向下兼容的。

『陸』 電影《暗戀桃花源》中有哪些令你印象深刻的片段

戲劇《暗戀》的導演試圖借舞台來重現心中的她一朵美麗白色山茶花,但每每失望於演員的表演。江濱柳想來就是導演自我的化身,熬到白發雲鬢也無緣再見到她,無非透過幻象聊以慰藉。只有身邊的女助理義無反顧的陪著他瘋,陪著他痴!一個莫明其妙的女子一向在劇場執著地尋找著情人劉子驥這正是陶淵明《桃花源記》里主人公的名字,但到終場也沒結果。劇場的管理員絮叨著十分鍾!我這輩子不明白等了多少個十分鍾了!片中每個人都困擾於自我內心的糾結,都在期望著什麼,尋找著什麼,等待著什麼,最終卻又逃避著什麼。

『柒』 誰能給我一份《暗戀桃花源》的人物分析

詞語意指之確定性的喪失。
詞語在話語中的意義主要是通過上下文關系來獲得的,而不是依據字典的定義或字面的意思。今天尤為突出的是,詞語作為一種符號,其能指與所指之間的一種確定性對應關系發生了松動甚至喪失。於是,以往被某種定義保護起來的概念遭到了迎面質疑。
「桃花源」剛開始是老陶在開酒瓶。這酒瓶有瓶蓋但就是打不開。老陶一邊說著:「這叫什麼家?買個葯買一天了還買不回來,這還叫個家嗎?」說完去拿刀,「康里康朗康里康朗」開酒不成,「不喝可以了吧!」把酒與刀拍在桌上。「我吃餅!」拿餅坐下,「武陵這個地方,根本就不是個地方,窮山惡水,潑婦
刁民,鳥不語花還不香呢!我老陶打個魚嘛,嘿,那魚好像都串通好了一塊兒不上網!老婆滿街跑沒人管!什麼地方!」吃餅,可這餅像橡皮一樣根本吃不動。起身,用刀,「康里康朗康里康朗」,砍不動。「這叫什麼刀?這叫什麼餅?這根本就不是餅!大家都不是餅!」
在此,漁夫老陶的生存狀態不是一個沒酒沒餅的問題,而是有酒喝不到、有餅吃不動的問題。他周圍的任何一個事物,家,酒,刀,餅,地方,按老陶的說法,都已經不能再這樣稱呼了,甚至包括老婆在內。我們看到,這些東西雖然還是那個東西,可對老陶來說,確實已經不再具備那個東西的屬性,從而老陶開始懷疑人們對它們的命名。
如果說上面所說還只是對具體的東西--「物」--而言,那麼下述例子則直接就是對美學概念和范疇的質疑:
「桃花源」導演「袁老闆」發現布景上的一棵桃樹只剩下一片空白,而舞台上又莫名其妙地多了一棵桃樹時,不禁大為不解。他叫來美工小林。小林說,這叫「留白」。「留白?」導演立刻撓頭。小林說:「這留白很有意境的啊!」「意境?」導演的語氣表明,他對這些概念根本抱有一種拒斥同時甚至有些恐懼的
味道。「留白」、「意境」本來是中國傳統藝術與美學理論的最高境界,可導演只通過對兩個概念進行疑問句式的「重讀」,就表達了一種態度。最後,他百思不得其解,苦悶地大聲喝問:「這棵桃樹為什麼要逃出來?」難道是為了「留白」和「意境」嗎?我們也可以認為,這是對老陶離家出走之行為緣由的詢問。導演在戲中安排了老陶因老婆春花與袁老闆有姦情而痛感「夫妻失和,家庭破碎,憤世嫉俗,情緒失調」,因此到上游去了;但導演在這里關於布景的一句吶喊似乎是說:我也不知道老陶出走的真正原因。這就對傳統意義上的所謂「情節」即「因果關系鏈」進行了一次破除。

『捌』 暗戀桃花源形式解讀表達了什麼

+ 1 = 1
——賞析《暗戀桃花源》「口」加「犬」是「吠」。
「口」加「鳥」是「鳴」。
那麼「1+1」呢? 2? 11?……
我們習慣了「1+1=2」這樣的答案。但是《暗戀桃花源》這一出話劇告訴我們「1+1」是可以等於1的。
「暗戀」和「桃花源」是兩個不相乾的劇組,他們都與劇場簽訂了當晚綵排的和約,雙方爭執不下,誰也不肯相讓。由於演出在即,他們不得不同時在劇場中綵排,遂成就了一出古今悲喜交錯的舞台奇觀。「暗戀」是一出現代悲劇。青年男女江濱柳和雲之凡在上海因戰亂相遇,也因戰亂離散;其後兩人不約而同逃到台灣,卻彼此不知情,苦戀40年後才得以相見,時以男婚女嫁多年,江濱柳以瀕臨病終。「桃花源」則是一出古裝喜劇。武陵人漁夫老陶(桃)之妻春花(花)與房東袁(源)老闆私通,老陶離家出走桃花源;等他回武陵後,春花已與袁老闆成家生子。此時劇場突然停電,一個尋找男友的瘋女人呼喊著男友的名字在劇場中跑過......
一出悲劇——《暗戀》。一出喜劇——《桃花源》就這樣在舞台上碰撞在一起。那麼一出悲劇加一出喜劇不就是一出「正劇」了嗎?可是導演偏偏不這樣做,他不讓兩個劇融合起來而是任由兩個劇在舞台上自由的沖突和交合。
環環相扣結構,絲絲關聯的內涵
有一個不甚准確的比方。《暗戀桃花源》的結構像是俄羅斯的套筒娃娃一樣。一個個看似不同的劇情結構卻在同一個舞台上環環相扣。與其說這是該劇導演的故意安排,倒不如看作是這兩個不同的話劇在舞台上碰撞後的必然相連。
在《暗戀桃花源》中,導演使用了套層結構,即戲中戲的形式。整個電影在一個大故事(兩劇團爭劇場)的故事之下又有兩個話劇的演出。《暗戀桃花源》講的是「現在」。對全片來說,電影時空幾乎是和現實時空同步的;「暗戀」講的是「過去」,是戲中戲之一,它的舞台時間主導了影片的電影時間;「桃花源」講的是「遙遠」,是戲中戲之二,它的舞台時間主導了影片的電影時間;而當兩劇組同在舞台上並發生沖突時,是戲本身,一個不斷來尋找劉子驥的女人暗示了影片基本電影時間架構的現在時態。這種套層結構的使用很明顯,就是讓片中片——虛構中的虛構與映像敘事的另一部分——虛構中的真實形成兩相對照的鏡像文本,他們彼此折射、彼此包容與說明,以不同文本的方式構成同一文本敘事。也就是說,實際上兩個話劇起了結構上互相支撐,文本上互相解讀的功能。(《尋找與隔斷-----我看《暗戀桃花源》》——摘自《山莊茶社》)
看到最後,仔細的回味,原來如此。《暗戀》一劇在舞台上看似是一出悲劇,但是事實呢?而《桃花源》一劇是喜劇,但是深層呢?正如前面的引文中說到的那樣「實際上兩個話劇在結構上互相支撐,文本上互相解讀」所以不能簡簡單單的把它們看作是單一的喜劇或者是悲劇。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影片所講述的是三個故事,而這三個故事的比例大概為2:4:4。根據劇情,我們可以很容易的解讀出來《暗戀》和《桃花源》的關系,即互相對照。桃花源中武陵即暗戀中作為凡人的江濱柳的生活,而桃花源則是江濱柳心中的雲之凡。《桃花源》是補充說明《暗戀》的,也就是說,《桃花源》是《暗戀》的又一個結局,《桃花源》的最後袁老闆和春花陷入無奈的生活中就是江濱柳和雲之凡的又一結局。
所以從某種角度上來說《暗戀》是一部悲中帶喜的悲劇。江濱柳和雲之凡兩人因為戰爭和命運而使得海誓山盟成為了幻影,這看起來是那麼的可憐。但是仔細的看看《桃花源》中最後袁老闆和春花的結局,我們不難想像,到最後江濱柳和雲之凡也只會陷到生活的泥淖中去。從這個角度來看,他們兩個人的分離更加的像是一種幸運,一種可喜可賀的運氣。因為分離,所以不能相守,也就避免了在平凡生活磨滅愛情的激情。
如此環環相扣的結構讓我們不會簡簡單單的就把《暗戀桃花源》看成是一出鬧劇。不仔細的體味每一個細節,不去關注每一次舞台上的躁動,怎麼能夠看清楚他們到底在表現什麼呢。
這種混雜的結構頗像電影中常用的手法——蒙太奇。分解與選擇、整合與組接、引導與創造是「蒙太奇」手法的基本功能。《暗戀桃花源》這出劇可以說是很好的運用和闡釋蒙太奇手法。如果我說《暗戀》、《桃花源》其實講的是同一個故事,也許會有很多的人不贊同。但是在我眼裡,那分明就是一出戲的不斷地被肢解、被改換、被組合。《暗戀桃花源》是一個完整的故事,本來就沒有古代與現代、眼淚與笑聲、過去與現在的區分。之所以我們在舞台上看到的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故事,這得歸於「蒙太奇」的分解與選擇、整合與組接、引導與創造。江濱柳之於老陶,雲之凡之於桃花源,現代之於古代。看似如此的不搭界,但卻又那麼的相似。因為他們本來就是一體的,何來差別。那種看似的差別就是「蒙太奇」的作用。藉助它的作用,我們可以在現代人的身上找到古人的靈魂,我們可以從古人的精神家園里看到今人的追求,甚至我們看到的沒有古今之分(劇中古今同台對白交錯)。
《暗戀》排演的是一出愛情劇,江濱柳和雲之凡在大上海互相暗戀卻又失散,最後江在彌留之際卻又重逢雲。《桃花源》中老陶因老婆的偷情,對現實鬱郁而憤,轉而去尋找傳說中的桃花源,在那裡看到了老婆與情人袁老闆過著幸福美滿,詩情畫意的生活,明了之後,回家之時,卻看到了現實中愛情在殘酷中的崩潰!第三個則是一個瘋女人對「劉子驥」——這個在桃花源故事後再次尋覓人物的呼喊。這三個故事其實是闡釋了同一個主題——愛情(理想)的幾種可能和最終的無法實現!《暗戀》充滿了痛苦與幽怨,在巧合中卻始終無法突圍!而《桃花源》更多傾向於喜劇的悲劇性主題。打眼看去這兩者似乎沒太多的聯系,然而卻被「蒙太奇」巧妙的聯系在一起!其一:兩出話劇在同一舞台交互綵排,敘事上的打亂與無意識的吻合。其二,瘋女人對劉子驥的呼喊,在主題上不斷的暗示著兩者的同本同源!(《愛在何方——《暗戀桃花源》》——摘自《DVD熱力影迷會》)對於此,還有什麼理由覺得兩出劇是獨立的個體呢?充滿了詩意與哲理的台詞
如果要解讀《暗戀桃花源》,那語言也是不可或缺的鑰匙。我們看到,《桃花源》剛開始是老陶在開酒瓶。這酒瓶有瓶蓋,但就是打不開。老陶說了一系列的「什麼」——「這叫什麼家?這叫什麼刀?這叫什麼餅?」而到了桃花源之後,老陶又發現,他生於斯長於斯的家鄉竟連自己也說不清楚。
這是什麼酒哇?(到旁邊去拿菜刀。邊用菜刀弄酒瓶)這叫什麼家?買個葯,買一天了還沒買回來,這還叫家嗎?(打不開)我不喝可以了吧!(將菜刀與酒瓶放下,拿起餅)我吃餅!(彷彿感想頗多)武陵這個地方呀,根本就不是個地方。窮山惡水,潑婦刁民。鳥不語,花還不香呢!我老陶打個魚嘛,呵,那魚好像串通好了一塊不上網!老婆滿街跑沒人管!什麼地方!(咬餅,但就是咬不動)嗯……(把餅拍在桌子上,操刀)康里康朗,康里康朗。這叫什麼刀?(扔刀)這叫什麼餅?(把餅摔在地上,踩在兩張餅上,扔第三張餅)大家都不是餅!大家都不是餅!我踩!我踩!(突然停下,指著第三張餅)你別怕,你沒錯,你冤枉。(指腳下兩張餅)你們兩個這是干什麼?(交叉步,掃堂腿,頭頂地面欲倒立)壓死你,壓死你!這是老陶對現實生活不滿的發泄,似乎看起來很平常,但實際上他的台詞設置最顯功力,開始隨性而發,轉而卻處處受制,他找不到適合的言語!語言便漸為混亂,但在混亂中反而讓觀眾得到一種混混沌沌的失落,充分的展現了老陶的痛苦!
「袁老闆:我說你呀,你那個那個那個……
老陶:我哪個哪個哪個哪個……
袁老闆:(指春花)對她!
老陶:哦,對她!
袁老闆:對她也太那個那個那個什麼了。
老陶:好,就算是我對她是那個什麼了點兒,可是我對她再那個那個那個什麼,那是我們之間
的那個那個那個--什麼。可是你呢?你那個那個那個……
袁老闆:我哪個哪個哪個……
老陶:你那個那個那個又算是什麼呢?
袁老闆:好,就算我那個那個那個不算什麼,可是你那個那個那個……
老陶:我哪個哪個哪個……
袁老闆:你那個那個那個當初!
老陶:當初?哪個當初?
袁老闆:最當初!
老陶:最當初?我們都不是什麼。(兩人說著,不禁黯然坐下。停頓)要不這樣好了,我去死,
可以吧?」
這個是語言模糊性表達極至化的闡釋!開始似乎是兩人關於老陶打魚生活的交談,但隨著人物內心的變化,雙方都開始試圖在語言上找到最精確的詞語,然而吐出的卻是反復的「無意義」的「這個」「那個」「什麼」等,這些模糊的詞語是對話者在心理作用下無可奈何的表達,但是在傾聽著看來,卻成了最精確的表述!
演員形體的表演襯托在這些模糊性語言中。人物的感情在語言「受制」(人物本身的理解),形體便成為了人物潛意識中台詞的最好表達,如老陶發泄生活中不滿時,語言無力為繼,他的感情變成了形體,他踩,他摔,他臉部表情成了面具,傳達著他內心的郁憤!再如老陶在尋找桃花源的過程中劃船那段,使用藍色布料象徵溪水,老陶緣溪而行,這個時候需要注意的是客觀與主觀的雙重性,客觀上的表演,這是話劇舞台,布景只能是就地取材,他一定得將自己化身在真正的溪流之中,另一方面,人物內心感情在沒有語言的時候也需要得到闡釋,他在尋找,他在矛盾,他在思念。(以上關於台詞分析的文字較多的參考了《愛在何方——《暗戀桃花源》》——摘自《DVD熱力影迷會》)「1 + 1 = 1」
這是《暗戀桃花源》告訴我們的。雖然在舞台上看似有兩個劇在同時的進行著表演,但他不是「花開兩朵,各表一枝」。我們看到的是一出講述愛情和理想的話劇被剪成兩個完全看似無關的話劇。但是在舞台上的相聚,使得兩出的話劇又具有了同樣的精髓。我們流淚,我們大笑,但是淚流過、笑結束,留給我們的更多的是對於人生的一種思考。
「1+1=1」這樣的事情,也許,每天都在我們的身邊發生著。

『玖』 健忘村暗黑版的《暗戀桃花源》有什麼看點,這部影片主題是什麼

《暗戀桃花源》是一部結構復雜、形式新穎的探索性作品,全劇以追求愛情為核心,一波三折。《暗戀桃花源》的主題可以概括失望,劇中有戲,趣味性十足。話劇《暗戀桃花源》在中國台灣省首演,後來由賴聲川親自執導並改編成電影。健忘村暗黑版的《暗戀桃花源》影片的主題主要講述對人性的失望。

這部劇的主題是桃花源的反諷。理想永遠是理想,它的魅力在於它的不可實現性。《暗戀桃花源》是成功的,在於它滿足了台灣省人民的一個潛意識的慾望,台灣真的太亂了,這部劇就是要在混亂和干擾中創造秩序。讓完全不合拍的東西放在一起,看久了也就搭調了。客觀來說,《暗戀桃花源》顯然不止於此,它的不協調是導演精心設計的產物,它的成功不是一時的,這部話劇已成為中國戲劇史上的經典之作。

閱讀全文

與電影暗戀桃花源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新冠病毒最新消息電影 瀏覽:306
勵志的義大利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380
求佛mv是什麼電影 瀏覽:113
看小電影丟人嗎 瀏覽:120
PS3軟破電影文件放哪裡 瀏覽:245
最新粵語超清電影張家輝 瀏覽:424
哪裡有偏光3d電影下載 瀏覽:411
自由飛翔電影完整 瀏覽:70
迪麗熱巴第一部大電影 瀏覽:554
免費看vip電影能投屏的軟體 瀏覽:223
一部電影有媛媛 瀏覽:544
手機電影領袖水準 瀏覽:774
花木蘭電影免費觀看在線 瀏覽:422
3d電影播放器免費手機版 瀏覽:827
一部中國武術對各國電影 瀏覽:206
怎樣給電影圖片加濾鏡 瀏覽:403
消音器電影在線 瀏覽:291
生命底色微電影 瀏覽:622
武漢日夜電影怎麼樣 瀏覽:263
小時代電影4劇情分析 瀏覽: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