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你喜歡《英烈千秋》這部抗日劇嗎
《英烈千秋》(The Everlasting Glory,中國台灣,1974) 台灣拍攝中國抗戰戰爭英雄傳記經典。中國導演丁善璽自編自導代表作。1933年至1940年,國軍第33集團軍上將總司令張自忠(1891-1940)將軍的抗戰事跡:從師長到集團軍總司令,從天津市長到北平市長,從長城喜峰口到鄂北襄樊,從忍辱負重到殺身成仁。「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中國軍人的民族氣節和英雄情結。動靜結合,粗中有細,雄渾悲壯,盪氣回腸。
總體上相當成功,只是場景真實性稍有欠缺。此外,將張自忠將軍殉難歸咎於中共地下工作者向日軍告密也是莫須有的敗筆。柯俊雄領銜主演。亞太電影節最佳導演、最佳編劇兩項大獎,金馬獎最佳發揚民族精神特別獎。 笑獨行按:史載張自忠為山東臨清人,1911年加入同盟會,1914年從軍,至1927年底任國軍第二集團軍(原西北軍)第28師師長兼集團軍軍官學校校長。1931年1月出任國軍東北邊防軍第3軍(第29軍前身)第38師師長。1935年12月出任察哈爾省主席,半年後改任天津市長。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代理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與北平市長,同年12月出任國軍第59軍軍長。1938年末升任國軍第33集團軍總司令和第五戰區右翼兵團總司令,1939年3月晉升上將。曾參與喜峰口戰役、臨沂戰役、徐州會戰、漢口會戰、隨棗會戰和棗宜會戰等戰役。
⑵ 關於張自忠的電影
英烈千秋 本片為民族英雄張自忠傳記片,1973年由台灣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品。影片講述的是抗日名將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英勇抗日壯烈殉國的可歌可泣史實,率領大刀敢死隊,夜襲敵軍,殲滅日軍兩個步兵聯隊和一個騎兵大隊……真實感人,撼人心魄。曾榮獲第21屆亞太電影最佳導演/剪輯獎、1964年金馬獎最佳發揚民族精神特別獎。
⑶ 二戰中國電影
1.馬石山十勇士
1942年11月23日,日軍兩萬人對我膠東抗日根據地 「血洗掃盪」,數千名群眾被圍困在山上。八路軍五旅十三團七連六班的戰士們,在執行任務後途經馬石山時,意外的知道了百姓將遭受日軍大規模劫殺的危境。於是,他們毅然自行決定留下來解救鄉親們。 十名性格各異的戰士在班長王殿元的指揮帶領下,往返三次沖破敵人的火網,護送出群眾一千多人。七名戰士陣亡,三名戰士彈盡路斷,敵人沖了上來,他們相互拉扯摻扶,面對敵人高唱戰歌,子彈打在他們的身上,他們依然挺立,藐視敵人。
2.戰爭角落
抗日戰爭時期,山娃一家三口平靜地生活彩鈴太行山中。一天,日本兵彩鈴山口修起炮樓,這使得山娃一家憂心忡忡。果然,平靜生活很快被打破,日本兵發現狩獵山娃,便向他開槍,子彈穿透山娃一隻耳朵,差點就要他命。這使得無辜山娃心中忿忿不平:狗日日本兵為什麼拿人不當人,竟對著大活人開槍呢?倔強山娃一定要出這口憋彩鈴心中惡氣。他不顧老婆勸阻,天一亮就來到炮樓對面高聲叫罵且鳴槍示威。這一下激怒炮樓里日本兵,他們幾番追到山裡,終於找到山娃家。日本兵們殘忍地殺害山娃老婆和孩子,山娃卻僥幸逃命。從此,山娃彩鈴跟爺幫助下和日本兵們展開殊死戰斗。山娃智慧、無畏,以少勝多,給侵略者以沉重打擊,一個普通山民彩鈴斗爭中已經成長為自覺、勇敢抗日戰士,直到把自己年輕熱血和生命獻給他熱愛太行山。
3.夜襲
1937年10月,日軍在平型關吃了苦頭之後,變更了作戰部署,從平型關與雁門關之間突破了晉綏軍防線,然後氣勢洶洶地沿同蒲路直下太原。 八路軍129師769團,作為先遣部隊,奉命插入敵後,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他們在蘇郎口村一帶的天空中,不時可以看到日軍的飛機尖叫著掠著樹枝飛過,對我抗日軍民進行攻擊。 八路軍沒有防空武器,看著日軍飛機從頭頂飛過,只能氣得跺腳生氣。團長陳錫聯時常望著天空的飛機發呆,他從飛機飛行起落的規律看,確定附近有敵人的機場。 經過細密的偵察,證明陳錫聯的猜測是對的,隔河十多里外的陽明堡果然有個日軍飛機場。 打掉日軍機場!一個大膽的決定從陳錫聯的嘴裡冒了出來。但飛機只在天上飛時看到過,在地面上它是個什麼樣?飛機場究竟有多大?聽說飛機的機殼和鐵一樣硬,子彈能打穿它嗎?敵人守衛機場的部隊有多少?都有些什麼兵器?能一口將他們吃掉嗎? 打?還是不打?陳錫聯決定還是先摸摸情況再說。 於是,陳錫聯決定親自到現場去偵察一下,看看敵人防備得究竟怎麼樣,這一仗到底能不能打。 果然,在陽明堡的東南方曠野里,一大群銀白色的飛機整整齊齊地排列著,在旭日的陽光下 ..
4.紫日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我國東北大興安嶺林區,日寇正在瘋狂地屠殺中國勞工。蘇聯紅軍的坦克沖進集中營,救出了惟一的倖存者楊玉富。蘇聯紅軍繼續向前,他們派一名年輕漂亮的女軍醫娜佳護送傷員和楊玉富向後方轉移。 由於地理不熟,他們誤入日軍軍營,寡不敵眾,一場血戰之後,只剩下了娜佳、楊玉富和一名蘇聯軍官逃入林區。 途中他們遇到與大隊失散的日本林場工程師的女兒秋葉子,看著這16歲少女驚恐萬分的眼神,他們決定帶她一起走。但是無名的仇恨使秋葉子將他們帶進了日軍布下的雷區,軍官不幸觸雷身亡。娜佳十分憤怒,讓楊玉富結果秋葉子,楊玉富看著她那稚嫩驚恐的目光,慢慢地放下了手中的刀。 三人慢慢走出雷區,在茫茫的林海中迷了路。經過一片沼澤地時,秋葉子不小心陷入泥潭,看著她一點一點下沉,高舉雙手大呼救命時,娜佳和楊玉富對視了一下將娜佳的沖鋒槍當作棍子遞給秋葉子,當秋葉子抓住槍托時,楊玉富心中一驚,可秋葉子並沒有向他開槍,娜佳和楊玉富合力將秋葉子拉出沼澤。 在經過了山火、猛獸和缺少食品的磨難,三個不同國籍、不同經歷的人相互理解了,命運將他們緊緊連在一起
差不多這四部先看吧!!有疑問再問吧!!!
⑷ 國內外經典抗日電影
一、大陸拍的
《趙一曼》、《狼牙山五壯士》、《小兵張嘎》、《雞毛信》、《地道戰》、《地雷戰》、《野火春風斗古城》、《苦菜花》、《鐵道游擊隊》、《回民支隊》、《平原游擊隊》、《平原槍聲》、《西安事變》、《破襲戰》、《烈火金鋼》、《血戰台兒庄》、《血性山谷》、《七七事變》、《關東大俠》、《步入輝煌》、《劍吼長城東》、《燃燒的港灣》、《飛虎隊》(以上是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將在8月「抗戰史詩」影片展播月里展播的系列,都是老電影,大部分是黑白的)
繼續補充:
《二個小八路》
《抗戰狙擊手/狩獵者》《黃河絕戀》 《太行山上》等 都是近現代拍的,彩色的
二、香港拍的:香港早期較多 現在不多了1937這一年,香港電影界一共出現了25部以抗日救亡為題材的"愛國電影",約占當年出產的85部電影中的三成,可見當時香港電影界對祖國被日軍侵略的關心和不滿是如何的強烈。這批港產抗日電影包括:《肉搏》《焦土抗戰》、《大義滅親》、《兒女英雄》、《時代先鋒》、《錦綉河山》、《鐵血鋤奸》、《女性之光》、《回祖國去》、《時代先鋒》、《錦綉河山》、《鐵血鋤奸》《最後關頭》,等等。1938年《游擊進行曲》
三、台灣拍的
台灣拍的不好說,因為有許多是反映國民黨軍炕日的,當然,也有的是淡化政黨 反映大背景的
《梅花》
《英烈千秋》
《八百壯士》
《覓橋英烈傳〉
〈旗正飄飄〉等
⑸ 國民黨抗戰影視有哪些
你是要國民黨抗日的嗎?????
《血戰台兒庄》 中國大陸首部正面描寫國民黨抗戰的戰爭巨片,製作非常精良,公正客觀,在海外的影響力很大。影片高度還原了當時的軍服和武器,其嚴謹的程度是國內其他抗戰片遠遠不能及的(即使官方政策片《大決戰》也免不了有搞錯軍服和武器之處)。
《鐵血昆侖關》 是《血戰台兒庄》的姐妹篇,感覺遠不如《血戰》。本片曾在西班牙電影節上獲獎,並被破例連映兩場。
《梅花》台灣四大抗戰片之一。講述八年抗戰期間百姓們的生活,帶有些詩情畫意,更難得的地方在於片子中對愛國人士的刻畫有著更深的層次,就連敗家子也有愛國的一面,可惜的是本片的日軍沒有使用日語,稍顯遺憾。PS:主題曲很經典。
《英烈千秋》 台灣四大抗戰片之一。張自忠的個人傳記,拍得有些意識形態,片尾處還對共產黨進行了貶低。
《八百壯士》台灣四大抗戰片之一。林青霞的成名作,片中她扮演的是楊惠敏(林青霞和她本人見過面)。影片中搞錯了一些武器裝備,引起了抗戰老兵的不滿。
《七七事變》雖然意識形態很濃,日軍也說著一口漢語,但片子拍得還比較嚴謹,主要人物包括在盧溝橋上第一個以身殉國的排長,都有確切可查的事跡,現在中國的片子很少拍得如此認真了。
《大捷》很多人認為《集結號》是第一部表現士兵怯懦一面的國產影片,但其實早在90年代的《大捷》就已經突出了這一點。雖然是個好題材,但其實影片的拍攝水平很一般。
《三毛從軍記》《三毛流浪記》的抗戰版,上世紀的經典搞笑巨作,片子對國民黨進行了醜化。
《天若有情Ⅲ烽火佳人 》天若有情系列的第三部,劉德華主演。
《喋血孤城》 講述國軍悲壯的抗戰史
⑹ 革命題材電影有哪些
建國大業 建黨偉業 辛亥革命 太行山上 《開國大典》、《集結號》、《風聲》、《南京!南京》、《生死抉擇》、《英烈千秋》、《我的長征》、《張思德》、《焦裕祿》、《小兵張嘎八百壯士》、《閃閃的紅星》、《鐵道游擊戰》、《地道戰》 、《紅岩》、《風語》 、《狼牙山五壯士》
⑺ 介紹個抗戰電影,
《英烈千秋》
《八百壯士》
《血戰台兒庄》
《大捷》
《鐵血昆侖關》
⑻ 關於革命的老電影
建國大業 建黨偉業 辛亥革命 太行山上 《開國大典》、《集結號》、《風聲》、《南京!南京》、《生死抉擇》、《英烈千秋》、《我的長征》、《張思德》、《焦裕祿》、《小兵張嘎八百壯士》、《閃閃的紅星》、《鐵道游擊戰》、《地道戰》 、《紅岩》、《風語》 、《狼牙山五壯士》
⑼ 八百壯士完整版電影
鏈接: https://pan..com/s/18EOmrITYdIoAid09Tp5q3Q
丁善璽編導的本片,繼《英烈千秋》後,敘述1937年8月13日日寇侵略上海,中國88師524團團長謝晉元,為牽制日軍,掩護中國軍隊後撤,率領480青年軍官,號稱八百壯士,固守四行倉庫,達三個月之久。軍人英勇殺敵,女童子軍冒著生命危險給守軍輸送食物、醫葯,當牽制任務完成,守軍越過蘇州橋後撤。本片的格局手法與《英烈千秋》完全不同,只限於幾成孤島上海的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數百中國軍人與包圍的日軍進行陣地戰。導演根據史實,利用四行倉庫周圍有英法租界,蘇州河對面又是國統區,蘇州河兩岸戰爭與和平不同環境造成的戲劇沖突,表現了愛國軍隊抗擊侵略者英勇無畏的精神,和上海人民聲援國民黨守軍的時代氣氛。導演把握住雙方沖突的因素,安排叢生的險象,利用國軍在槍林彈雨下游過蘇州河,民眾都為軍人擔心的正反打鏡頭蒙太奇剪接手法,形成扣人心弦的場面,把劇情推向高潮。本事件曾於193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