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哪些少數民族題材的電影推薦
冰雪金達萊
② 誰知道中國十七年電影各個階段特徵和作品
1、革命歷史、英雄主義影片(軍事題材影片):20世紀五十六年代是英雄模範輩出的時代,也是英雄電影創作的大好時機,宣揚革命英雄主義的「十七年電影」不勝枚舉,尤以軍事題材居多。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有《南征北戰》、《中華女兒》、《鋼鐵戰士》、《翠崗紅旗》、《風暴》、《老兵新傳》(中國第一部寬銀幕影片)、《紅色娘子軍》、《紅日》、《燎原》、《霓虹燈下的哨兵》、《上甘甘嶺》、《戰火中的青春》、《英雄虎膽》、《永不消逝的電波》、《英雄兒女》、《回民支隊》、《海鷹》、《戰上海》、《東進序曲》、《苦菜花》、《南海潮》等,英雄人物傳記則有《雷鋒》、《趙一曼〉、《劉胡蘭》、《董存瑞〉、《狼牙山五壯士》、《白求恩大夫》,表現歷史人物事跡或歷史事件的有《聶耳》、《林則徐》、《甲午風雲》等。在戰爭敘事中融入健康的抒情場景,是「十七年電影」不少軍事題材影片至今魅力不衰的「奧秘」。如由新中國第一位女電影導演王蘋執導的《柳堡的故事》,以女性的視聽語言,述說了一段兵民之間的經歷,從而使人們對戰爭歷史的追憶平添出一份浪溫和溫馨。
2、名著改編的影片:這是「十七年電影」的主流之一,如《祝神速》(魯迅原著)、《林家鋪子》(茅盾原著)、《家》(巴金原著)、《龍須溝》(老舍原著),以及《早春二月》、《青春之歌》、《紅旗譜》、《革命家庭》、《暴風驟雨》、《小二黑結婚》、《烈火中永生》、《林海雪原》、《野火春風斗古城》等。其中《林家鋪子》是「十七年」諸多名著改編的方式成為銀幕經典的創作範例之一。影片傳達原中國古典美學神韻,始終是研究者們饒有興趣的。
3、驚險片:驚險片歷來是中國各時期電影創作最精彩的樣式之一,是當代中國形態較完備的「類型片」,「十七年電影」自然也不例外,出現了《渡江偵察記》、《平原游擊隊》、《秘密圖紙》、《跟蹤追擊》、《鐵道游擊隊》、《羊城暗哨》、《51號兵站》、《國慶十點鍾》、《地下尖兵》、《徐秋影案件》、《冰山上來客》等一批作品,與現在大量的驚險動作片不同,「十七年電影」中的驚險片少有追逐和格鬥場面,但也出現了少數武術功夫片,如《飛刀華》、《林沖》等。
4、愛情片:這無疑是「十七年電影」中最為優美抒情的一個板塊,與當代愛情片相比,更顯得細膩、精緻、盡管有些「保守」,但十分動人,給人以美好向上的追求。代表作大多以民間傳說為題材,以喜劇、悲劇或音樂片的樣式出現。比如:集音樂、舞蹈和詩歌於一身的《阿詩碼》(楊麗坤主演)當屬中國愛情電影的巔峰作品之一;《劉三姐(黃婉秋主演)、《畫中人》(李憶蘭主演)等也是詩情畫意的精品之作。同時,一批現實題材的愛情片大量涌現,如《五朵金花》、《我們村裡的年輕人》等。
5、兒童片:「十七年電影」中的兒童形象從不「失真」,既堅強勇敢又天真可愛,其影片甚至吸引了許多的成年人,如:《祖國的花朵》、《小兵張嘎》、《雞毛信》、《小鈴鐺》、《英雄小八路》等。
6、體育片:競技體育的魅力被眾人傾倒,體育電影則藝術地再現了運動員的風采,如《女藍五號》、《水上春秋》、《冰上姐妹》、《女跳水隊員》等。
7、喜劇片:「十七年電影」中的喜劇片以輕喜劇和諷刺喜劇居多,演員表演到位,無矯揉造作,幽默詼諧,如《游園驚夢》(侯寶林主演)、《今天我休息》、《喬老爺上轎》、《李雙雙》、《魔術師的奇遇》(中國第一部立體故事片》、《女理發師》《錦上添花》、《大李、小李和老李》、《球迷》、《滿意不滿意》、《哥倆好》、《抓壯丁》、《七十二家房客》(「十七年電影」中唯一的內地與香港合白的故事片)等。
8、戲曲片:屬中國獨有的影片樣式。較具代表性的作品有:《梅蘭芳的舞台藝術》(上下集)、《紅樓夢》、《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野豬林》、《群英會》、《梁山泊與祝英台》(新中國第一部彩色影片)、《牛郎織女》、《天仙配》、《楊門女將》、《鍘美案》、《花木蘭》、《花為媒》、《劉巧兒》等。其中多部與香港合拍。
9、藝術性紀錄片:這也是中國獨有的一種故事影片樣式,是紀錄片與故事片結合的產物,其大多產生於「大躍進」時期的1958年至1959年,代表作是由真人真事改編,並由本人扮演的《黃寶妹》。
10、少數民族題材影片:中國是一個具有56個民族的國家,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意義,除了具有影視人類學的意義(即紀錄或表現少數民族的真實生活狀況)以外,還可以以其奇觀性而具有對非少數民族觀念的娛樂性意義。代表作品有《阿詩瑪》、《劉三姐》、《農奴》、《達吉和她的父親》等。其中,反映===========民主進程的《農奴》,以版畫式的粗獷、遒勁的光影處理,成為「攝影參與劇作」的一個極佳例證。
11、其他:舞台藝術片《東方紅》、動畫片《大鬧天空》(上下集》等。
③ 誰幫我推薦幾部少數民族題材的電影
這里只說自己看過的(暴露年齡啊!),其餘少數民族電影應該幾百部是有的。看過的多多少少名氣大些。一般常見得電影應該都在下面了。
以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的電影最多,特別是蒙古族作品。
一般越是80年代以前的電影越耐看,雖然有很強的時代感和主旋律感,但當時的工作者都是誠意滿滿,演員的表演也非常認真。
回族《黃土地》
白族《五朵金花》
彝族(撒尼支系)《阿詩瑪》,(花腰彝)《花腰新娘》,《從奴隸到將軍》
傣族《孔雀公主》,《槍,從背後打來》,《紅象》,《相約在鳳尾竹下》,
藏族《紅河谷》,《天浴》,《可可西里》
壯族《劉三姐》,《拔哥的故事》
蒙古族《圖雅的婚事》,《黑駿馬》,《嘎達梅林》,《東歸英雄傳》,《成吉思汗》,《祖國啊,母親》
拉祜族《蘆笙戀歌》
景頗族《應聲阿哥》
維吾爾族《海市蜃樓》,《西部舞狂》,《邊鄉情》,《不當演員的姑娘》,《錢,這東西......》各種買買提和阿凡提的故事。。
苗族、哈尼族《山間鈴響馬幫來》
塔吉克族《冰山上的來客》
納西族《大東巴的女兒》
④ 求幾部優秀的國產少數民族電影《碧羅雪山》(傈僳族),《鳥巢》(苗族),最後的獵鹿者(鄂倫春族)等。
姍娘.奢香夫人.《綠草地》,寧浩的新作。
《嘎達梅林》,馮小寧作品,英雄史詩。
《圖雅的婚事》,余男作品,07年柏林電影節金熊獎最佳影片。
《黑駿馬》,謝飛導演,騰格爾主演,第十九屆蒙特利爾電影節最佳導演及最佳音樂藝術成就獎。
《蒙古王》,四國合拍的成吉思汗電影,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悲情布魯克》
藏族的:
《紅河谷》,馮小寧作品,寧靜邵兵主演。
《喜馬拉雅王子》,蒲巴甲主演的,改編自《哈姆雷特》。
《靜靜的瑪尼石》,非常出色的西藏紀錄片,經典。
《可可西里》。陸川的作品,很著名了,關於保護藏羚羊的。
《小喇嘛看世界盃》。澳大利亞和不丹合拍的電影,很有意思。
《岡拉梅朵》,今年的新片,愛情故事值得一看。
《盜馬賊》,田壯壯作品,於1988年獲瑞士第四屆第三世界電影節弗里堡市大獎。
《小活佛》,大名鼎鼎的貝托魯奇作品,三國合拍,尋找轉世靈童的故事。
《梅里雪山》,07年的小成本影片。
《茶馬古道-德拉姆》,田壯壯拍的紀錄片,有關茶馬古道的故事。
其他民族:
彝族:《花腰新娘》,張靜初、印小天主演。《畢摩紀》,不錯的片子。
壯族:《劉三姐》,老片子了。
白族:《五朵金花》、《阿詩瑪》,同上。
維族:《冰山上的來客》。
⑤ 大家給我推薦一些關於少數民族的電影或電視劇
最近好看的有影響的電視劇就有很多 :
痞子英雄,終極三國,新版書劍恩仇錄,潛伏,新封神榜之武王伐紂,我的青春誰做主,···
這兩年武俠電視劇不是很多,這幾部還是很可以的 :
大人物,翻雲覆雨,大唐游俠轉,黃曉明版鹿鼎記,聶遠版雪山飛狐,胡歌版射鵰英雄傳,···
未來很期待的電視劇,暑期可能會上映的,也有幾部很不錯 :
鄧超版倚天屠龍記,仙劍奇俠傳3,新版三國演義,大陸版天使鍾馗,「水滸人物譜」電影系列(央視可能會每周六晚一集),···
過去幾年很值得回味,不看比較後悔的電視劇 :
武林外傳,仙劍奇俠傳,大宋提刑官1.2,神探狄仁傑1.2.3,金枝欲孽,大唐雙龍傳,陸小鳳傳奇系列,洗冤錄1.2,帝女花,洛神,大宅門,亮劍,胡軍版天龍八部,黃日華版蕭十一郎,流星花園,馬景濤版倚天,蔡少芬版白發魔女傳,藍色生死戀,醉打金枝,···
很經典的電視劇,應該像掃盲一樣掃掉的幾部電視劇 :
央視水滸傳,周潤發上海灘,94射鵰,亞視的君臨天下1.2,95神鵰,98鹿鼎記,tvb蜀山奇俠傳1.2,
98天龍,刑事偵查檔案1.2.3,還珠格格1.2,何家勁的保鏢系列1.2.3,天使鍾馗2,新白娘子傳奇,···
【此答案由"皇後de尐蠻腰"一字一字打出,並非網上搜索復制黏貼的,因為我是個鐵桿電視劇迷。推薦的全都是從我看過的電視劇裡面用心挑選出來的。質量保證!版權獨有!禁止盜用!發現必定檢舉 !】
⑥ 你知道有哪些少數民族電影
《花腰新娘》影片通過講述當代雲南花腰彝族青年的愛情傳奇,在浪漫的故事中編織進民族風情,在歌舞片的樣式中表現了美麗的邊陲風光,以輕松的喜劇風格描寫了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群眾美好幸福的生活,是少數民族題材影片中的優秀作品。該片以它獨特的藝術魅力向廣大觀眾展示了現實生活中的真善美,不僅豐富了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創作園地,也對現實題材影片的藝術創新進行了可貴的探索和實踐。很是推薦。
⑦ 反映現代少數民族生活的電影有哪些推薦
《花腰新娘》是導演章家瑞導演的一部電影,主要講述花腰彝族古老婚俗以及由其引發的一系列故事。
《德吉的訴訟》展示了藏區人民的現代生活,影片講述了藏族女計程車司機德吉梅朵因一次倒車意外,導致情同姐妹的小女孩嘎嘎的死亡後的當代拉薩的道德故事。
另有: 綠草地 - 嘎達梅林 - 圖雅的婚事 - 黑駿馬 - 蒙古王 - 悲情布魯克,,,,,
⑧ 求一些老的南方少數民族題材的電影片名。
諾瑪的十七歲〉、
紅河花腰彝族風情〈花腰新娘〉、
紅河瑤族風情的〈咬指〉,
反映僳僳族、傣族抗英斗爭的〈石月亮〉、
《山間鈴響馬幫來》(苗族、哈尼族)、
《蘆笙戀歌》(拉祜族)、
《邊寨烽火》(景頗族)、
《五朵金花》、《摩雅傣》(傣族)、
《劉三姐》(壯族)、
《阿詩瑪》(彝族
《青春祭》(傣族)、
《鼓樓情話》(侗族)、
苗家兒女》(苗族)、
《神秘的伴侶》(瑤族彝族)、
土家族(《連心壩》),
布依族(《山寨火種》),
瑤族(《瑤山春》),
苗族(《火娃》),
回族(《六盤山》),
佤族(《孔雀飛來阿佤山》),
壯族(《拔哥的故事》),
獨龍族基諾族(《綠海天涯》),
達翰爾族(《傲蕾•一蘭》),
傣族(《青春祭》、《孔雀公主》)
彝族(《奇異的婚配》),
⑨ 有沒有什麼關於少數民族的電影推薦
《綠草地》,寧浩作品。
《嘎達梅林》,馮小寧作品。
《圖雅的婚事》,余男作品,07年柏林電影節金熊獎最佳影片。
《黑駿馬》,謝飛導演,騰格爾主演,第十九屆蒙特利爾電影節最佳導演及最佳音樂藝術成就獎。
《蒙古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悲情布魯克》
《紅河谷》,馮小寧作品,寧靜邵兵主演。
《喜馬拉雅王子》,蒲巴甲主演。
《靜靜的瑪尼石》。
《可可西里》,陸川的作品。
《盜馬賊》,田壯壯作品。 ...
⑩ 十七年時期的少數民族題材影片有哪些
一個基本的共識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中國電影史絕不應該只是漢民族的電影史,其他55個少數民族理所當然應該被納入中國電影的生產、文化表徵和傳播消費范疇。最大的難點在於,對少數民族電影和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概念界定至今依然沒有定論,學者們各持己見、莫衷一是[1]。筆者以為,真正意義上的少數民族電影必須具備幾個要素:首先是電影的主創人員尤其是導演應當擁有少數民族身份,這種身份不是生物學上的類屬范疇,而是專指文化身份,不但延承著某個民族的血緣,而且熟悉、尊重並熱愛這個民族的世俗生活習性和內在精神信仰[2]。。其次,電影題材必須反映少數民族的歷史和現狀,這種反映不局限於影視人類學意義上的「原生態」紀錄,可以是源遠流長的神話傳說,也可以是人情世態的精細描摹,最忌諱誇大虛構的民俗奇觀化展示和對少數民族的圖騰文化和宗教文化理解膚淺、隔靴搔癢。再者,電影應當起用少數民族演員,賦予他們在視覺文化中的主體位置,避免以漢族中心視點所引起的文化隔閡。筆者的思考在很大程度上綜合了當前流行的「作者決定論」和「題材決定論」,事實上,這種考慮也還是處於尷尬的理想主義狀態,現實中更多的是導演身份和題材的交叉游移,絕大多數此類電影被懸置起來,難以判定是否屬於少數民族電影
由於我國少數民族電影領域尚未出現像戈達爾、特呂弗、費里尼、霍克斯那樣具有高度自覺意識的「電影作者」,加之復雜的歷史和現實政治原因,貼近少數民族電影這一標簽的導演屈指可數。內蒙古電影製片廠的塞夫、麥麗絲[3],天山電影製片廠的廣春蘭[4],藏族導演萬瑪才旦[5]最負盛譽。毋庸置疑,我們所觸及的少數民族電影大多隻是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甚至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少數民族題材。筆者此處也採用廣義上的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即主要的判定標準是電影以少數民族聚居區域為場景,反映少數民族的民風民俗,影片的主要角色中出現少數民族。
據考證,我國在1949年之前僅有為數不多的幾部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瑤山艷史》(1933)、《塞上風雲》(1940)和《花蓮港》(1948)。從新中國成立到新世紀之初,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經歷了兩次繁榮,第一次是在「十七年」時期,一批涉及多個民族的電影精品集中涌現,如《五朵金花》(白族)、《回民支隊》(回族)、《摩雅傣》(傣族)、《劉三姐》(壯族)、《農奴》(藏族)等。單就數量來看,1959年生產6部;1960年則出品10部,占那一年國產影片總數的近六分之一。[6] 第二次高峰出現在80年代中後期至90年代初,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從奴隸到將軍》、《不當演員的姑娘》、《月落玉長河》等也廣有影響。比較而言,兩個時段擁有的共同特徵是都注重表現少數民族的新生活、新面貌,透過新舊社會的強烈反差,有效地實踐著新生政權合法化的意識形態運作。值得注意的是,「十七年」時期少數民族題材電影不僅數量可觀,而且樣式豐富,涉及正劇片、人物傳記片、驚險片和戲曲片等,基本上內置於1942年《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文藝指導思想和「十七年」社會主義文藝的發展脈絡中。結合當時盛行的文藝政治論和當下掀起的老電影題材重拍之風[7],可以認為當時最具影響力和最為有效的少數民族題材敘事/電影樣式是反特片。作為一種較成功的驚險片亞/准類型,少數民族題材反特片負載著特殊的政治寓意和文化內涵:一方面,它與《無形的戰線》、《斬斷魔爪》、《秘密圖紙》、《羊城暗哨》等反特故事構成一組文本序列,分享著反特驚險片這一電影樣式某些共同的能指符號和敘事模式;另一方面,鑒於題材的特殊性,它與同時期的其他類別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如《蘆笙戀歌》、《阿娜爾罕》、《鄂爾多斯風暴》等表達著某種特定的「情感結構」。少數民族題材反特片是「十七年」電影這一多重話語的重要細部,由於其處於十分特殊的叉合位置,並且耦合著新中國成立之初的社會語境,因此具有多重讀解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