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法國電影《蝴蝶》觀後感
精湛的演技,清純的眼神,深邃的話語,濃濃的親情,還有美好的風光,這一切的一切,似乎就是這部電影的亮點。聽完那內心的獨白,彷彿接受一次心靈的洗禮:小麗莎問朱利安爺爺,怎樣才能變富有?朱利安並沒有多解釋,只是說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不管麗莎有沒有聽懂,誠然,這句話不只是物質上的富有,還有精神上的。難道說只要快樂就能富有嗎?其實也不全錯。一個人,如果戰勝了精神上的挫折、痛苦、打擊與憤恨,去接受另一種全新的並且你熱愛的事物,你就會變的快樂,從此變得精神上富有的人。換一個角度想想,精神比物質上的富有來的更加不易,而欣喜與快樂且能使你終生受用……一個男孩要求一個女孩為了彼此的愛的約定,和他一起勇敢的跳傘,雖然女孩不同意,但最後男孩還是硬拉著她跳傘。看到這一幕,老人對孩子說,他們的愛情只用一根繩子維系著。這似乎是導演特地安排進去的,目的就是告訴我們,人們口中的信物,恰恰是不相信的證明,如果兩個人真心相愛,疼愛對方都怕不夠,都怕來不及,誰還會破天荒要用一個巨大的行動來證明心中的愛意?再價值連城的一個鑽戒能貴重過一個人的生命嗎? 最後,他們回到了家中,沒有「滿載而歸」,因為麗莎毛手毛腳的嚇跑了蝴蝶。不過, 最後的最後,總是美好的,她的媽媽對麗莎說出了久違的三個字;朱利安也完成了他多年前許下的諾言。也就是在那個晚上,他們都找到的那些被忽視的愛! 不過最後我們還是等待到了伊莎貝拉,就在兩人兜兜轉轉一圈之後,在老人的溫室里,一隻郵寄來的伊莎貝拉誕生了,兩個人的心願都得到了實現,女孩的媽媽也告訴她「她愛她」。我看到這里,也才赫然明白,這部片子所要表達的意義原來就是,不要忽視身邊的愛。
㈡ 蝴蝶效應電影解析,為什麼它的評價那麼好
我們常常感慨「如果當初我沒……」,然而假如給你一個改寫過往的機會,一切會好嗎?《蝴蝶效應》回答了這個問題。男主伊萬的童年充滿了傷害,得知自己擁有穿越時間的能力後,他一次又一次改寫自己的過去,試圖讓一切變得更好,然而事實卻越來越糟。電影由相對論和蝴蝶效應兩點理論根基,構築了一張曲折、震撼而又嚴密的劇情之網,情節高潮迭起、引人入勝,並且揭示了個體影響的無限性和個體能力的有限性,給人狠狠一擊,富於哲思,因而廣受好評。
1.經緯交織的劇情之網和結點上的黑色炸彈
電影藉助伊萬在過去與未來間的穿梭構築了一個「纖維宇宙」,纖維的節點即能改變人生的「大事」,意味著人生中的重大選擇,每個選擇都會引出不同的走向,但又似乎殊途同歸。電影中這樣的結點共有四處:伊萬去精神病院探望父親,凱勒戀童癖的父親誘導伊萬和凱勒拍攝色情錄像,雷管爆炸案,湯尼殘忍殺狗。這四處結點是理解劇情的關鍵。
㈢ 法國電影蝴蝶觀後感
法國電影《蝴蝶》觀後感
這部影片 輕松,幽默,溫馨,洋溢著濃濃的親情,既沒有跌宕的情節,也沒有精彩的動作,但卻揭示了很深刻的哲理:「有時候愛就在我們身邊,卻常常被我們忽略」 !
朱利安是一位喪妻喪子的孤獨老人,多年前兒子抑鬱症自殺,他為了實現對兒子許下的諾言,執著地尋找一隻叫做伊莎貝拉的蝴蝶。一個單親家庭的小女孩麗莎,偶然闖進老人尋找蝴蝶的旅程,而女孩的媽媽也叫伊莎貝拉,16歲時懷孕生下來麗莎,媽媽忙於工作,似乎又不懂得如何愛她,女孩受到冷落。女孩在這次旅行中實際上是在尋找母愛。 短短的旅程,老人完成了兒子的遺願,女孩找到了母愛,他(她)們都找到了自己心中的伊莎貝拉。
影片中很多細節值的品味,女孩一路上天真的問,老人充滿哲理的回答,給人留下難以忘懷的啟示。這位看似孤獨的蝴蝶老人卻對生命有著宏大的感悟。
看到一對戀人要用跳傘來證明彼此的愛情,老人就說,「他們的愛情很危險,只靠一根繩子在維系,因為他們之間沒有信任」;
看到一位登山者瞬間賺到35萬美元,老人絲毫不為所動,因為他懂得,「只有做自己喜歡的事才是真正的富有」;
看到母鹿被偷獵者射殺,老人平靜地說出自己的生死觀——「死亡也是生命的一部分,他會隨時造訪而沒有預告,生命都是一秒鍾一秒鍾地度過的」;
他告訴麗莎的媽媽,要去愛撫、親吻自己的女兒並告訴她「我愛你」….因為老人有切身的體會,親情對一個人有多重要、有多珍貴. 老人也為始終沒對兒子說出「我愛你」這三個字而愧疚 。
影片的最後,朱利安老人對媽媽說,「缺少母愛的小孩都渴望自己快快長大,脫離讓自己感覺痛苦的生活,到自己能掌握的世界中去」。麗莎媽媽才幡然醒悟,她擁抱著女兒,輕輕的告訴她「我愛你」!
尋找蝴蝶並非意義本身,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對親情的寄託才是這部電影最終要表達的主題。整個電影充滿了人性關懷和智慧火花,她讓我們用心關注那些孤獨的老人、不安的孩子,和日漸麻木的自己。
看完電影後,那位孤獨,善良,充滿滄桑卻智慧的蝴蝶老人,那位聰明伶俐,又孤獨敏感,清澈藍眼睛裡的憂傷,羞怯迷人的笑容,精靈般的小女孩, 以及親情,友情,美麗的大自然,充滿生命哲理的對話,生動而立體,久久的的展現在眼前,那種精彩難以言表!
㈣ 蝴蝶效應影評1000字捏~快拜託了各位 謝謝
由埃里克·布雷斯 (Eric Bress) 和J·麥卡·格魯勃(J.Mackye Gruber)導演的這部作品的題目來自於混沌理論"蝴蝶效應"。美國氣象學家洛倫芝在上個世紀寫過一篇論文,名叫《一隻蝴蝶拍一下翅膀會不會在德克薩斯州引起龍卷風?》。他說,亞馬遜流域的一隻蝴蝶扇動翅膀,很可能就會導緻密西西比河流域的一場風暴。洛倫芝將這種現象命名為"蝴蝶效應"。這個常識在我觀看這部影片的時候造成了莫大的障礙。我試圖猜測導演的陰謀是通過一件極其微小的事情和一個極其嚴重的後果來講述一個充滿了嘩眾取寵意味的故事。這個故事有時間、地點、人物,有起因、經過、結果。但我的企圖明顯地徹底失敗了,影片《蝴蝶效應》根本就不是講故事的。 艾什頓·庫奇飾演的影片主人公艾文是個失憶症"病人"。這一病人的身份給導演留下了無限的空間去討論,而不是講述。在這一事先預設的前提之下,艾文對於往事的任何回憶都是主觀性與被迫性偶然結合的結果——當下事件和環境的影響,建立在倫理道德基礎之上的行為准則,符合這一準則的自我要求和規范,以及對於自身行為的前後因果的檢討——一起構成了艾文的回憶/想像。他唯一實在的/可以被確認的根據是他的日記。在影片中,幾乎每一次痛苦的往事回放/探討都是從艾文痛苦的生理反應開始,而一旦當他進入臆想之後,往日的世界便成了一個可以糾正和修改的世界——蓄意製造的爆炸事件有/沒有發生嚴重後果,這是第一個關節點,此後的凱麗(艾梅·史瑪特飾)、琳妮(阿爾頓·漢森 飾)和湯米(威廉·李·斯科特飾)的不同人生景遇和結果均出自於這一事件的不同結果。 如果用事件/故事構成的成分去剖析這部影片,並且嚴格認定某事是可以被確認為發生過的,而某事僅存於艾文的臆想——這顯然是沒有意義的。艾文的失憶症讓他有足夠的理由去假設過去,同時觀眾也有足夠的理由去跟隨這種假設。是艾文還是湯米挽救了那對母子的生命?艾文最終成為一個體面的人還是一個落魄的殘疾者?湯米到底是惡棍還是虔誠的基督徒?凱麗淪為了妓女還是艾文身邊漂亮的女子?甚至於諸如童年的凱麗到底有沒有在其父親的變態心理操縱下拍過影片這樣的問題,都是無法找到確認答案的。影片中所給出的每一個假定的答案都是建立在一個假定的提問之上的,而這一假定提問的發問可能又是前一假定條件的假定結果。電影《蝴蝶效應》只是通過種種互相矛盾的事件向觀眾展示了命運的無限可能性。 影片從艾文的視角出發,但並不代表就是從艾文的態度出發。如果艾文是一個純粹的失憶症患者的話,那麼他將是一個非常痛苦但是輕松的人。他童年的罪惡印象將在記憶的黑洞里消失的無影無蹤,但是在醫生的指導下,他開始記錄每天發生的每件事。這本日記成為了其記憶可以被探討的可能——雖然艾文每次臆想的經過和結果都不同,但共同的出發點卻都出於童年記憶的不同部分/片段。投放爆炸物是一件事,但是到底有沒有炸死人就是另外一回事;拍色情影片是一件事,但到底有沒有拍成就是另外一回事......影片的豐富恰恰就是在對於"另一回事"的探討之中被呈現的。 如果僅僅停留在對於無限可能的無限探討之中,影片顯然會陷於嘈雜與凌亂的表象之中。沒有記憶的艾文是個痛苦的人,而恢復記憶可能的艾文也是一個痛苦的人。他的記憶空白在其童年造成了可怕的折磨,而當他成年之後開始溫習日記並進入往事回放的時候,巨大的愧疚成了艾文無盡痛苦的無盡源泉。在少年罪惡的陰影之下,命運鏈環上的每一節都不能脫開干係,而每一節的方向都在艾文的臆之中陷入無限方向。《蝴蝶效應》這一片名在此時透露了它的命名意義所在。在一定程度上,我願意將這部影片理解為悲劇。艾文每一次進入往事回放的時候都要經歷痛苦的生理反應,甚至每一次都要流血,但他卻對此抱有無限期待,並且不屑地努力。影片中的艾文在某一次從臆想中清醒過來之後,鼻孔里流了很多血,而旁邊的室友在肆無忌憚地與女伴做愛。他向艾文道歉,問是不是影響到了艾文。這位可憐人面帶微笑說很好很好。他僅僅是從這一次臆想之中獲得了修改往事的幻境滿足而已。導演的頑固在於繼續和深入。他讓艾文忍受著巨大的身心痛苦去陷入這種幻境。艾文每一次認真的、誠心的努力換回來的都是更糟糕的結果,這與他的願望背道而馳,而且更加讓人痛苦和不可收拾。命運的無限可能性,帶有了不可知的色彩。 "我們每個人,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都會幻想自己能夠改變過去好使目前的狀態更好些,或者希望過另一種生活、成為另一個人",麥卡·格魯勃說,"這部電影反映的就是這種想法,以及假如我們真這樣做的結果"。而這樣的結果卻只能是毫無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