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題材 > 電影分析角度

電影分析角度

發布時間:2022-06-16 02:10:31

❶ 評價一部電影需要從哪幾個方面來分析

主 題

正像其它藝術作品一樣,影片的主題是電影作品中的靈魂和精華,也是我們為之迷戀的「精神家園」。更是我們在看了一部影片以後,力圖總結分析出來東西。

主題——是電影中內容的核心與內涵;

是電影所要表現的主題思想。

電影作品中的內容與主題,滲透和體現創作者的世界觀,價值觀,體現著創作者對生活的認識和情感。

電影的主題往往是多元化的、多側面的、多切入點的。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電影的主題是電影的動作和人物的內涵,是電影的情節和事件的外延。主題是編劇、導演的生活經驗和體會的暗示,藝術作品的主題轉化為形象時,是導演思想慾望的情緒宣洩。

❷ 電影要從哪些角度賞析好壞

1958年夏天的德國,一定是有哪陣風吹錯了

1958年夏天的德國,一定是有哪陣風吹錯了,才會讓Hanna與Michael相遇。
倘若Hanna與Michael沒有相遇,也許並不能改變最後她被判刑的結果。但倘若如此,我就不會看到Michael在法庭上看著Hanna被判終身監禁卻只是默默流著眼淚卻無所作為這一幕。因為這一幕讓我肯定,原來真的是這樣,愛情不但包括堅守、忠貞、誓言和慾望,該死的愛情還包括自私與懦弱。
20年後,在監獄里,面對面同桌而坐,Hanna伸出手握住Michael的手,就那麼一下,Michael便抽了回去。其實這個場景我們不應震驚,更應該早已預料到。它早已註定。
因為20前的那個大雪天,Michael駐足在看守所外的空地上,轉身而走。
在剛看完電影時,我曾寫下一句話:「我想劈死那個叫Michael的雜種!」可是現在想想,他還是個15歲的孩子,即使是8年後站在法庭上的他,也只有23歲,還未走出大學校門。他也曾為了與Hanna出去郊遊而賣掉自己心愛的郵票,也曾為了按時去給Hanna閱讀小說,而拒絕同學為他舉辦的生日Party。這愛情,對於Michael來說,意味的決不僅僅是性、慾望和一個比自己大21歲的女人的身體。
其實Michael有為Hanna辯解過,就是在教室里,那個男生義憤填膺地指責自己的父輩和國家時,Michael說道:「我們應該試著理解。」但是這微弱的呼聲,被更猛烈的正義之聲立即所掩蓋。其實我們都知道,Michael最終是不會做出什麼。他甚至不敢承認自己認識那個女人。
在Hanna死後,Michael展開了漫長的自我懺悔的旅程,甚至不遠萬里跨越大西洋。可是這樣的結尾卻顯得如此蒼白無力。蒼白無力的不是電影,而是Michael體內某些失去已久的東西。
在這漫長的過程中,不知他是不是還會偶爾想起當年的情景:一個背部微駝走路時雙腿僵直的36歲的女人為其擦拭嘴角,提著水桶為其沖掉他剛剛吐在路邊的嘔吐物。
也不知他還會不會想起,一個因為接到升至通知後怕被人知道自己不識字而決定辭職的女人在不告而別的前夕做的最後一件事就是為其搓澡,認真仔細地擦拭著面前這個15歲少年每一寸的肌膚。
在法庭宣判後,Michael一個坐在火車上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窗外不明灰暗的景色飛速流過。這使我想起海子的那首詩,也許感情未必相同。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籠罩
姐姐,我今夜只有戈壁

草原盡頭我兩手空空
悲痛時握不住一顆淚滴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
這是雨水中一座荒涼的城

除了那些路過的和居住的
德令哈——今夜
這是唯一的,最後的,抒情。
這是唯一的,最後的,草原。

我把石頭還給石頭
讓勝利的勝利
今夜青稞只屬於她自己
一切都在生長

今夜我只有美麗的戈壁空空
姐姐,今夜我不關心人類,我只想你
1988.7.25.火車經德令哈——海子《日記》
這是一場關於愛情的戰爭,戰爭的主角,是15歲少年時正值的Michael。

今天在單位給同事講述這個電影的故事,當我揭開最後謎底Hanna是因為怕怕被別人識破自己不識字時而擔下所有責任含冤入獄20年時,同事的表情顯得那樣不可思議。
我之所以喜歡這部電影,是因為在觀看完之後,她不會令你立即忘去,相反,我一直在思索或者說是尋找,尋找我在觀看過程中遺漏的細節。
在法庭上法官問Hanna為什麼辭去西門子公司將要升職的工作而選擇去集中營做一名看守。Hanna到最後也沒有正面回答,只是敷衍而過。當然這也與前面Hanna在做檢票員的工作時接到升職通知後不辭而別的這段呼應起來。Hanna不識字,是個文盲,看不懂菜單,甚至不會寫自己的名字。這是Hanna此生最大的秘密,是她悲慘人生的的根本,當然也是她人生堅守的最後的尊嚴。
在獄中Hanna第一次接到朗讀錄音帶包裹的時候,她在確認單上簽下了連自己也無法辨認的名字。那時她的臉上露出的笑容是狡黠而心虛的。這時我的淚水到達了頂點,從心底里心疼這個女人。當Hanna學會寫字時,再次在簽字單上寫字時她臉上的表情是自豪且剛毅的。
Hanna學寫字是從《帶小狗的女人》這本書開始的,那是Michael沒有讀完的最後一本書。而與Michael相擁的那個夏天也許是這個女人此生最有成就感的時光。
Hanna學會了寫信,她給Michael寫的每封信都是如此直接而熱烈。然後Michael一封沒有回,只是把這些信工工整整地放在一個小抽屜里。我什麼也不想評論,因為這樣一個場景諷刺意味已足夠,不用多說。
很多人都在糾結於最後Hanna為何自殺的問題。這自殺究竟於Michael的到來有無直接關系。我覺得是一定的。Hanna的自殺肯定與Michael的會面有著直接關系,然後不是因為她發現Michael不愛自己了嫌棄自己是個糟老太婆了。而是Hanna已經確認了這世界真的一切都不一樣了,包括眼前這個當年把身體和靈魂都令其擺布的kid。要強如她,怎麼會走出牢房去接受外面更為猛烈的羞辱。
至於Hanna有沒有真心愛過Michael,我真的不知道。
這是一場關於尊嚴的戰爭,戰爭的主角,是一個背部微駝走路時雙腿僵直從一出場就已滿臉布滿皺紋的名叫Hanna的女人。

在法庭上,法官氣憤地大聲問Hanna為什麼在著火時她卻沒有去開門放人出來?Hanna反問法官:如果你是我,你會怎麼辦?
電影並沒有過多描述關於戰爭的故事,可是當電影中最主要的故事——愛情遇到戰爭這個問題時,卻顯得如此渺小。
在那次郊遊過程中,Michael倚在門口看到坐在教堂里的Hanna看著台上唱歌的小女孩,傷心地流著眼淚。她一定想起了當年被自己送出去的那些曾經為自己朗讀的瘦弱女孩。我們早該明白:儈子手也不一定就是壞人,沒有哪個人的心不是柔軟的。
最後,這是一場真正的戰爭,戰爭沒有主角只有受害者,那些被指使去殺人的人和被殺的人都是受害者。

❸ 什麼叫從「視聽語言」的角度分析電影

視聽語言包括狹義的視聽語言和廣義的視聽語言。

所謂狹義,就是鏡頭與鏡頭之間的組合;所謂廣義,還要包含了鏡頭里表現的內容--人物、行為、環境甚至是對白,即電影的劇作結構,又稱蒙太奇思維。在廣義的意義上講,所有的影視作品都是由視聽語言所書寫而成的文章,只不過這文章不再僅僅存在於白紙之上罷了。

(3)電影分析角度擴展閱讀:

這些方法和技巧來自於人們長期的視覺和聽覺實踐,可以說是完全符合人們的欣賞習慣的。用一句專業一點的話來說就是不用擔心沒有共同的意義區間,因為這些實踐經驗大多來自於人的本性和長期的研究積累。

視聽語言的定義一直以來都是隨著著這門藝術的發展而不斷變化。比如,谷克多認為「電影是運用畫面寫的書法」,而亞歷山大.阿爾諾認為「電影是一種畫面語言,它有自己的單詞,名型,修辭,語型變化,省略,規律和語法」,愛普斯坦人認為「電影是一種世界性語言」。

❹ 如何賞析一部電影賞析電影時要從哪些方面去理解電影所要表達的內容呢

❺ 誰知道電影作品分析的角度之如何寫影評和評什麼

1、「評什麼」 在影片中可評的角度很多。就一部影片而言,可以評主題、評人物、評細節、評場面、評藝術特點、評電影語言的運用等;就多部影片來說,可綜合評論一系列影片,闡明某一時期電影藝術創作的傾向和特點;可綜合某一類影片(如驚險片、探索片等)進行評論;可綜合同一類問題(如古裝片的雷同化等)進行評論;另外,還可以進行電影專評,如評編劇、評導演、評演員、評攝影、評美工、評音樂等。 面對這些可評的內容,初學寫影評的中學生具體應如何處理呢?最好的辦法是「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人」,抓住影片中給自己留下印象最為深刻、最能激發自己寫作慾望的問題來寫,這樣便於對問題作深入細致的評論,忌面面俱到。 影評寫作可以有長有短,可著眼於一部影片的一個鏡頭,也可以著眼於一種電影現象。對於我們高中生來說,要對一部影片作出全面的評價比較困難,練習寫影評,可從評論一個人物形象、一個情節、一個場面入手,可對演員演技、拍攝技巧、導演意圖、影片風格、色彩、語言、音樂等進行單一的評析。隨著寫影評水平的提高,就可對某一人物形象,如影片中的學生、教師、軍人等銀幕形象發表看法,也可以從縱向談某一階段電影的回顧或某一體裁電影的回顧,分析其得失;或從橫向談某一風格的電影,如西部電影、賀歲片、娛樂片等,或橫縱向結合,談一個導演的風格,如謝晉模式、張藝謀現象等。初涉影評寫作不宜貪大求全,而應從一點一滴寫起,思考挖掘,連綴成篇。 2、如何評 第一,捕捉住感受點。一部電影涉及的方面很廣,需要品評的著筆點很多。這就需要對電影反復回味思考,用心靈再度感受,把握往影片中最能動人的地方,並使之在自己的筆下得到理性的升華。如觀看了《泰坦尼克號》,不能只簡單地敘述這場愛情故事,而要從主人公生與死的考驗中感悟到人性的光芒。 第二,抓住細節,詮釋其深刻涵義。所謂細節,是影片畫面中對表現對象的局部或細微的變化進行精要細致的描繪。細節包括人物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道具的運用,色彩的調度,聲音的變化等。典型的細節對展現人物性格、設置懸念、推動情節發展都起著積極作用。如《大轉折》中先後三次出現蔣介石的背影,每一次出現都預示著國民黨軍隊下一次的失敗,通過三次背影的刻劃,將蔣介石政權日薄西山的局面富於象徵性地體現出來。 第三,立意要新,開掘要深。寫影評要有新意,要有獨到的見解,抓往要點,自感而發。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內容,結合台社會現買;二是要准確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實質,挖掘影片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內涵。例如對張藝謀電影的分析要緊扣住時代背景,但也不必要都從思想意義角度分析,如鞏俐在張藝謀電影中的形象塑造,張藝謀電影中的男性形象等,都是可以開掘的領域。 第四,要實事實是地分析評價。魯迅先生說過,評論作品"必須壞處說壞,好處說好",還要「知人論世」。他說「倘若論文,最好的是顧及全篇,非目顧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況,這有較為確鑿。」對影片作實事來是的評價,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不是顧其一點,而是觀照全片。顧及編導的意圖、表演的全部以及當時的社會環境、歷史背景等等,作恰如其分的分析與評價。不能強導演、演員、片中人物所難,求全責備。同的,我們在寫影評時,也不能人雲亦雲,如評《情深深雨蒙蒙》時,有一位同學冷靜地指出編導將熒屏中的軍閥(如萍、依萍的父親)形象拔高了——他遇見美麗的女子就搶來作為姨太太,可原因居然是她們像自己的初戀情人。 第五,要重視影片的藝術分析。電影是通過藝術手段來表現主題、塑造人物、抒發感情的,所以影評要重視對影片藝術的高下進行分析。這種分析應具體詳細,由表及裡,言之有物;評價則應觀點鮮明,實事求是。在藝術評析中,字里行間滲透出電影意識,盡可能恰當地運用電影藝術名詞術語,還需要有對電影藝術的深刻感受與理性把握。這可以通過閱讀電影理論書籍和多欣賞優秀影片來解決。

❻ 有讀電影專業的同學嗎想請教一下分析一部電影應該從哪些角度要學術的!

第一遍,先看光,每個鏡頭中光是怎麼用的,下一個鏡頭的光有什麼變化,有沒有投影的變化,有沒有黑天白天的變化,有沒有陰天、下雨;
第二,空間有沒有大小的變化,大房間,小房間,有沒有室內室外的變化;
第三,聽聲音,是同期還是後期,每個鏡頭中有有沒有表現出的音空間來,它是什麼樣的,下個鏡頭的聲音空間感有什麼變化 ;
第四,背景是什麼,與前景的關系,它怎樣變的(這是透視關系);
第五遍,有沒有運動,是畫面內的被攝體在運動,還是攝影機在運動,是水平運動(左右橫移)多還是縱深運動多。
第六遍,有沒有用變焦,它是准確地表現了兩個人物關系,還是造成了錯誤的關系。變焦用得多不多;搖鏡頭有沒有增加新的信息或含義;
第七遍,運動的動與靜的關系,是前景有運動,背景沒有;或是背景有運動,前景沒有;或是前後景都有,或前後景都沒有;
第八遍,剪輯點在哪裡,起幅的畫面是怎麼樣的,落幅的畫面是怎樣的,如果是一個人在跑,注意起幅的人體造型好不好,好與不好,看的時候有什麼不同;是用切換多,還是用疊化多。
第九遍,在一個鏡頭中人物的調度是怎樣的,有沒有第四面牆的舞台處理(即所有鏡頭中的人都排成一排面向攝影機,就象幼兒園里的排排坐,吃果果。)演員的單獨表演也是力求面向第四面牆?
第十,音樂用在哪裡;有沒有主題歌,有作用嗎?音樂與人物動作(或稱表演)關系,音樂與攝影機運動的關系,音樂與色彩變化的關系,音樂與對話的情緒及節奏的關系,音樂與自然音響(即雜訊)的關系等等
第十一遍,如果是故事片,情節的轉折點是用什麼手段來表現的,是用嘴皮子說出來的,還是無聲的段落,如果是你的話,你能用無聲把這一段落表現出來嗎?
第十二,畫面上人物關系的變化,有變化,還是沒有變化,A在整個鏡頭里始終站在B右邊,就沒有走到B的左邊去過,等等;
第十三遍,畫外空間是怎麼用的,是作為畫面內的空間的延伸,還是另外一個非敘事的空間;
第十四,對話寫得是否生活化,還是舞台腔,好念嗎?
第十五,每個鏡頭中人物都穿什麼顏色的服裝,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也就是說,有沒有色彩的調度,即作為流動色彩來使用;
第十六,道具的時代,地域,民族,文化方面准確嗎?
第十七,時間上是否用閃回,是用什麼手段來表現的,合理嗎?
第十八,用長鏡頭嗎?最長的鏡頭有多長,你感覺是長,還是沒有實際那麼長,這個長鏡頭內的人物關系是怎樣的。全在畫面,或者是一個在畫內,一個在畫外(正反拍不算內)。
第十九,人聲,是男高音,女高音,男中音,女中音,男低音這樣的搭配嗎?
第二十遍,特寫是作為情節中的視覺重音來用的嗎?
第二十一遍,全片的聲畫結合如何,有精彩的地方嗎?
…………
等等

❼ 電影的類型特徵怎麼分析從哪幾個角度

可以從種類、風格、樣式和流派等角度分析。
如種類有:愛情片、劇情片、喜劇片、家庭片、倫理片、文藝片、音樂片、歌舞片、動漫片、西部片、武俠片、古裝片、動作片、恐怖片、驚悚片、冒險片、犯罪片、懸疑片、記錄片、戰爭片、歷史片、傳記片、體育片、科幻片、魔幻片、奇幻片等。
如風格有:紀實風格、溶合風格、共現風格、繪畫風格、電視風格等

樣式有:劇情 動作 動畫 喜劇 懸疑 驚悚 戰爭 推理 文藝 武俠 災難 愛情 犯罪 科幻 警匪 記錄 魔幻等
流派有:形式主義、印象主義、超現實主義、新寫實主義等等

額,樣式跟類型差不多一個概念。

❽ 如何從文藝美學角度賞析電影

想要從文藝美學的角度去鑒賞一部電影,我覺得可以從這些方面來分析,跟大家分享一下。

  1. 電影的內涵。其實一部電影的產生是有一個中心思想的,只有把這個中心思想理解透徹,把電影的內涵你清楚,這樣才能夠賞析一部電影。

  2. 注意電影裡面的細節。很多電影都是如此一個細節就能夠引起整個電影的走向,在我們鑒賞電影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各個細節,細節很重要。

  3. 每一個人物存在的價值。我們在看電影的時候不能只看電影里人所以演的角色,而是需要看到這個人存在的價值,他存在到底是什麼樣的?

❾ 如何從公共策劃角度分析電影《大腕》

從公共關系學的角度看待電影《大腕》,有2個公共關系主體,一個是泰勒的葬禮,一個是在泰勒的葬禮上打廣告的那些商業組織。

對於泰勒的葬禮這個主體,其負責人為尤優,他接受泰勒的委託為其辦一個喜劇葬禮,從公共關系角度分析這個喜劇葬禮,其目的是:

1、向公眾宣告泰勒的死亡;

2、不希望大家對於此事過於悲傷;

3、將葬禮辦為喜喪體現出泰勒豁達的生死觀,是其生前積極正面形象塑造的一個延續。

因為沒錢尤優只能在葬禮中引入廣告,這個無可厚非,將葬禮的一條廣告播放權給公益廣告以及將廣告收入全部捐掉,這兩點有助於塑造正面的泰勒形象。

而其他的,在泰勒的葬禮中塞滿廣告,並且接受假貨廣告都對此公共關系活動有負面影響。從知名度來評價這個公共關系活動,泰勒的葬禮被全球轉播,並且引起廣泛的社會輿論,顯然知名度很高;

從美譽度來評價此公共關系活動,電影中有個片段,電視中記者采訪路人對於在葬禮中加入廣告的看法,鮮有人贊許這種做法;

從和諧度來評價此公共關系,顯然,在現實生活中公眾不會期待這種荒誕的事情發生;總體來說,這個公共關系活動是失敗的。

另一個公共關系主體是在在泰勒的葬禮上打廣告的那些商業組織,這些商業組織想要通過贊助泰勒的葬禮來提高企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這個公共關系活動同樣是失敗的,首先是傳播方式不對,都選擇的是在葬禮上植入硬廣,導致整個葬禮異常混亂;

可以說是毀了整個葬禮,只會降低企業的美譽度,其實可以選擇寫宣傳稿等更加軟性的宣傳方式,既不破壞葬禮,也能提升企業形象,體現人文性關懷

其次是傳播主體與傳播媒介不搭,這里傳播主體為企業,傳播媒介為泰勒的葬禮這個活動,片中尤優說過希望贊助商都是柯達這樣的國際大公司。

其中便體現了傳播主體要與傳播媒介相匹配的思想。國際性大企業和泰勒的社會地位匹配,其贊助顯得合情合理。對於小企業來講,其知名度低,出現在此活動中顯得異常突兀。

(9)電影分析角度擴展閱讀:

劇情:

影片主要講述了電影製片廠攝影科下崗職工尤優為好萊塢大腕級導演泰勒操辦葬禮的故事。

尤優(葛優飾)接到個美差,拍一部宣傳記錄片記錄好萊塢大腕導演泰勒(唐納德薩瑟蘭飾)在中國拍攝影片的工作過程。

一開始工作順利,但隨著製片人托尼(保羅莫索爾斯基飾)的到來,事情起了變化。閑下來的尤優和泰勒、泰勒的助手露茜(關之琳飾)到寺廟游覽,三人相處得非常愉快。

不料幾天後泰勒因心臟病發作,生命垂危,他希望尤優能為自己操辦個喜喪葬禮,尤優攬下活兒。

尤優找到老同學王小柱(英達飾),泰勒將死對王來說是一個難得商機,對托尼來說也是如此,惟有尤優和露茜是懷著朴實感情面對此事。

王小柱開始出謀獻策,拉了好多贊助,眾多商家不惜花大錢在葬禮上做廣告。局面變得無法收拾,卻不料,在葬禮的背後另有玄機。

❿ 你會從哪些角度去賞析一部電影

一般最看重的就是這部電影的內涵的實質性,到底是想反映出什麼樣的問題,然後就是看著這些解決他們的演技如何。第三就是看他的故事情節完不完美,最後就是看故事的細節。

閱讀全文

與電影分析角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童年為主題曲的電影 瀏覽:158
終極台風電影怎麼獲救的 瀏覽:991
手機版電影片 瀏覽:261
巨額交易微電影 瀏覽:485
免費的科幻片恐怖電影 瀏覽:7
二戰電影畫報圖片 瀏覽:753
極限逃生電影有哪些 瀏覽:939
網上怎麼買連坐的電影票 瀏覽:192
大魚完整版電影 瀏覽:928
下女韓國電影百度網盤資源 瀏覽:405
2017韓國電影陷阱迅雷下載 瀏覽:661
如何剪一段電影 瀏覽:301
花生電影天堂 瀏覽:603
萬里飄香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129
告別右手小電影 瀏覽:18
歐美電影數據分析的意義 瀏覽:704
免費看電影還有彈幕的網站 瀏覽:662
馬據分析什麼類型電影票房低 瀏覽:410
電影里的小女孩動漫圖片 瀏覽:114
試愛電影解說完整版 瀏覽: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