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白、法國電影其內容說明什麼
卡羅爾(澤比紐·扎馬洲斯基 Zbigniew Zamachowski飾)藏在妻子多明尼(朱麗·德爾比 Julie Delpy飾)的行李箱中,從波蘭偷渡到了法國。天堂般的生活並沒有如願展開,換來的是卡羅爾心中巨大的生活壓力。他甚至失去了性能力,被多明尼趕出家門。帶著妻子有了外遇的慘痛心情,還有一張美發師證書。卡羅爾決心回到波蘭經營事業,再卷土重來。歷盡波折的卡羅爾終於回到自己的國土。他積極上進,忙於謀生,竟在房地產生意中打了漂亮的翻身仗,一舉成為百萬富翁。此時的他,以為可以讓多明尼回到身邊,然而妻子的拒絕卻令他的自尊大為受傷。於是,卡羅爾決定用一場陰險的計謀,狠狠給妻子一個報復。然而當卡羅爾得逞後,他又能換來什麼呢?
Ⅱ 紅玫瑰白玫瑰的影片分析
本片是改編自張愛玲同名小說的電影,導演關錦鵬以一種冷峻旁觀的態度描述了一種無奈情感。雖然表面上呈現的是張愛玲的小說,背地裡卻操縱種種電影手法,玩弄語言的游戲與敘述的游戲,以挑戰的姿態與張愛玲對話,改寫了張愛玲的小說。張愛玲從來不賦予她小說中的女性任何自覺或成長,而電影卻使這個小說變成一個女性得以成長的故事。在關錦鵬的處理之下,女性角色被賦予了沉默,也同時被賦予了自由。關錦鵬選擇的作法便是使敘述者不進入女性角色的意識世界,並使女性角色保留曖昧而不透明的形象。觀眾因為無法偷聽到女性角色的內在聲音,便無法完全掌握這些角色。十分吊詭的是,女性角色因而更具有某種詮釋空間彈性出入的自由。關錦鵬利用《紅玫瑰白玫瑰》所展露的肌理與多重聲音大膽地挑戰與顛覆了張愛玲的文字,並以具有女性特質的書寫方式改寫香港主流電影的電影語言模式,建立了自己的語言,一種女性聲音的語言。本片在當年上映後是既叫好又叫座,並一舉捧得台灣電影金馬獎的最佳女主角等五項大獎。
Ⅲ 電影對白應該怎麼分析應該從哪些角度
按我自己看電影的經驗我想我會從演員的 情感飽和度,表情,語調,還有所涉及的知識面。。。。
Ⅳ 一部外國電影 好像當時看得時候叫《白》不知道還有沒有其他同名呢 內容好像寫的是,兩個試圖改變命運
《藍》《白》《紅》三部曲中的《白色迷情》
《白色情迷》:為自尊而自虐的宿命
Ⅳ 藍白紅三部曲之白的影片評價
這是《藍白紅》三部曲的第二部,白色象徵平等。影片有一種苦澀的自嘲精神,用人物大起大落的命運,極具戲劇化的電影劇情,取得情感的宣洩。由此,白色所象徵的平等成了男女之間對控制地位的你爭我奪。影片的風格是對傳統言情劇的一種反動,本片也是三部曲中惟一的喜劇。
波蘭導演兼編劇克日什托夫·基耶斯羅斯基的紅藍白三部曲之一。導演試圖用《白色》表現法國國旗三種顏色中象徵「平等」的白色,他的精巧構思令人感嘆,片中也多次出現主人公身著白色服裝出現的場景,比如多米尼克頭身著白色婚紗的場景,卡洛爾身著白色西裝的場景等等。
《藍·白·紅》三部曲的創意來自於法國國旗的顏色,它們分別象徵著自由,平等和博愛,而《藍》相應地把視角探入到了自由的涵義中。
與宿命感傷,溫情彌漫的《藍》相比,作為《藍·白·紅》三部曲中的第二篇,《白》顯得幽默詼諧得多了,但是主題內涵的相似性,同樣使該片承載著一種「黑色幽默的意味。
作為《藍.白.紅》三部曲的壓軸戲,「紅色」象徵著博愛。影片《紅》描繪了眾多人物間的復雜糾葛:熱戀中的學生瓦倫丁總被對方猜疑;追求卡琳的法律學畢業生奧古斯特發現了他的戀人在與其他男子纏綿;命運中的偶然又將窺聽他人隱私的退休老法官捲入復雜矛盾中……
該三部曲的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嘗言「最接近人道精神的是博愛,而我們是可以博愛的,因為我們總是在目光中顯露出慷慨。」他的這番話可以引導我們去窺探《紅色》的底蘊。
----魔時網影評
Ⅵ 電影對白應該怎麼分析
應該從環境 人物心理狀態 故事發生背景等等分析吧
Ⅶ 藍白紅之白深度解析
《藍白紅之白》是一部比較經典的愛情電影,導演是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作為《藍》《白》《紅》三部曲中的第二篇,《白》顯得幽默詼諧許多,是「藍白紅三部曲」中最戲劇化的一部。
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試圖用該片表現法國國旗三種顏色中象徵「平等」的白色,他的精巧構思令人驚嘆,沒有從政治和社會群體的角度去探討這種精神,而是從社會中的個體入手,講述個體在不同的生命階段中遭遇的經歷。
片中多次出現主人公身著白色服裝出現的場景,白色還是婚紗和石膏像的顏色,多明尼克穿著婚紗不停回望、微笑,那麼美麗卻觸不可及。被拋棄後,卡羅爾買來了一尊貌似前妻的石膏像,卻在回國後被偷竊行李箱的混混無情摔碎。
該片通過性與財產的失而復得,探討真正的平等是建基於何種基礎之上。在美學風格方面,用導演獨有的表達方式,來使影片中充滿了對於時間對於生命的偶然一瞬予以莫名的反芻與觀照。
Ⅷ 電影白是什麼意思
有一部浙江大學的學生自創的電影就叫做《白》,不知道是不是你要找的?
Ⅸ 對電影白鹿原中田小娥,黑娃,白孝文,白嘉軒,鹿子霖,鹿三人物形象的分析
要說把這么厚實的一本書的讀後感如數寫下來,可真不是三兩千字就能寫盡的問題,只能把心裡最直接的反應寫出來就是了,想到哪裡寫到哪裡吧
已經記不清自己有多長時間沒好好坐下來耐心地看完一部小說了,尤其是這樣的鴻篇巨著,厚度甚至超越了我們的新華字典。不清楚為什麼,隨著年紀逐年變大,耐心卻越來越少,中學時代對長篇小說的興趣已經逐漸濃縮到微型小說和散文甚至詩歌的地步,稍長一點的便無法凝神耐心的細細讀完。說句不怕被朋友笑話的話,「四大名著」尤其是《紅樓夢》我讀了10多年,不下10個版本,卻從來沒有一次完整地讀過,不是不喜歡,只是沒耐心,從來都是隨手翻閱幾頁或幾回,也不記進度,下次依然是隨手翻而已,反正翻到哪裡都能看到讓自己動心的文字和情節。
但這部小說卻被我破例細細地逐字逐句讀過了,在它之前是還得遠溯到中學時代讀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和霍達的《穆斯林的喪禮》以及古龍的武俠小說。
店裡生意很冷清,剛過完年,大部分人明天就該上班了,便沒什麼時間再出來亂逛了吧,該買的東西前幾天都已經買好了。稀疏的人流讓我有了更充裕的時間,也能更加投入地去讀,偶爾有人進來也不會打擾自己,任由他們看便是。
直到下午天快黑下來了,才翻過了最後一頁,腦子里慢慢飛滿了各種錯綜復雜的畫面,古老的關中平原,蒼勁的八百里秦川,黝黑結實的陝北漢子,一幕幕故事鏡頭般在腦子里變換,就像一部電視劇前面飛快切換的劇情鏡頭,清晰而凌亂,被陳忠實細密而宏大的語言編織出來的無窮意象像白鹿原上的鵝毛大雪般不停翻滾。
每個人的生活,每個人的道路,每個人的悲歡,每個人的命運,像一張巨大的網般復雜,又像落雪後的原坡一樣直觀而簡單,正如紅樓里那首「飛鳥亂投林」: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
然而,結束就是結束么?白嘉軒還是繼續背著他的鍋蓋捱守殘年,白鹿村的生息繁衍依然如千百年來一樣新舊更替,共產黨的「風攪雪」繼續在中華大地上激盪,冤假錯案依然層出不窮,該出生的人還在出生,該死去的人還在相繼死去,有人彪炳青史,有人遺臭百年,春風得意的叛徒依然逍遙無度,朝不保夕的逃亡者還在遙遙無期地盼著真正的晴天早日到來……
掩卷之餘,第一個反應是為什麼沒人把這部書改編成劇本,拍成電視劇?但真拍了不知道會被當局和諧掉多少文字的真實和歷史的遺恨,或許,還是不拍的好。
小說的中心人物,毫無疑問是白嘉軒,但其他諸如鹿子霖、鹿三等也決不是一般的配角,而他們的命運卻成了白嘉軒的配角,其餘諸如白家和鹿家的小輩,個個飽滿動人,演繹著自身與眾不同的人生悲歡。最光芒四射的當屬朱先生,這位關中大儒飽學之士,充滿傳奇色彩,猶如神人降世,冷眼斜睨著白鹿原上發生的一切,陽光也好,雨雪也罷,該經歷的總要經歷,無可迴避,也無需迴避,當一切降臨,用身體擋住便是。
整個白鹿原上,骨頭最硬的也許就是白嘉軒和朱先生了,書中卻給這兩個人安排了一個不易覺察的共同點:「本錢」非比常物,而「本錢」大的男人都是有血性的硬漢子。或許也這是因為這一點,才讓兩個精神境界完全不在同一水平的人有著極其相似的生活准則:不做虧心事,不怕鬼叫門。所以兩個人從不同角度都獲得了極高的社會聲望和地位,一個是德高望重的族長,一個是朝野欽佩的碩儒,文化水平相差懸殊,卻同樣的深明大義,把原則看得比生命更重要,同樣的對著憑著良心做事,面對任何人都可以問心無愧,讓自己的一生都可以放在太陽底下晾曬,這是一種常人無法企及的境界。但凡自己說過的話和做過的事,就不怕任何人評說,因為,世人自有公論。
反觀當下,又有幾個人能做到如此?且不說個人,哪一個組織能說自身沒有見不得光的內容?小到家庭,大到家國政黨,有誰不在努力掩飾甚至埋藏自己陰暗的過去和內心?中國有句古話「家醜不可外揚」,其實何止是不可「外揚」呢?就連內部也能少一個人知道就多對一個人隱瞞吧,不止家醜,「黨丑」也一樣。
既是自己做下的事和自己存在的問題,卻還害怕別人評說,以至於不惜採取一切手段壓制別人評說,這便是心虛的典型表現,而胸襟坦盪的人是不會心虛的。古人還有雲:防民之口,甚於防川也,而有些人卻忘得一干二凈了,專干寫防民之口的勾當。古人又雲: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當然還能煮粥,而這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而有些人卻忘得更干凈,在他們眼中,水是最柔弱的一種物質而已,自己鑄個什麼模子,水就能變成什麼形狀,自己挖個到哪的溝渠,就能把水引到哪裡去,可他們卻忘了黃河屢改故道的先例了。總有一天,無窮的「圍追堵截」會讓黃河再次泛濫的,我們等待著。
不敢面對自己的人,是可恥的!
朱先生死後,他的葬禮也成了原上人長久以來津津樂道的傳奇故事,不蒙蒙臉紙,不用棺材,不要吹鼓手……不用磚箍墓……他不喜歡那張蒙臉紙蒙住他死後的目光和心思,傳說聖人和凡人其實也就是一張蒙臉紙的差距,那張紙蒙住了凡人的眼睛,朱先生自然不是凡人,所以他用不著蒙臉紙,他要直面青天。葬禮上,他「最好的學生」土匪黑娃給他題了這么一副沉重有力的輓聯:自信平生無愧事,死後方敢對青天。
其實,我們的要求沒那麼高。有錯沒關系,但別掩飾:
不怕平生有愧事,只怕不敢對青天!
還記得那件事么?同在書院編撰滋水縣志的徐先生問朱先生,縣志裡面那幾個「軍」字和「匪」字要不要改成統一的稱呼?朱先生說:「不統一就不統一吧,留下一點漏洞讓後人指責也好喀……」徐先生大惑不解。
現在看來,朱先生真神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