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無辜囚徒》中,有哪些精彩的鏡頭
防止兒童性侵害,一直是一個敏感又不能逃避的問題。最近幾年,伴隨著小說《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的爆火,及其作家林奕含自己自殺的慘劇在媒體造成廣泛關注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把角度聚焦在這一社會問題上。韓國的影片《熔爐》和《素媛》也是有關這種類素材的影片,每每新聞報道又曝出有相近事情產生時,也總是會令人禁不住想問,何時大家中國影視人也會為此為主題,拍攝合乎中國基本國情的影片來警惕大家呢?恰好是根據此,在見到影片《無辜囚徒》的情況下也是很意外的。做為中國第一部關心被危害兒童成年後存活現況故事影片,從構思和勇氣上面先給它關注點贊。
那對損害過他們的人,他們應當寬容嗎?這是一個充滿了異議的銳利難題。一般大家的普世價值觀都是會挑選寬容,解決矛盾,但寬容一個少年兒童性侵犯確實適合嗎?於情於水陸法會造成怎樣的社會影響?在影片的有關故事情節中,能看得出主創在這里一事情的解決上甚為認真。由於她們最終保證了又讓犯罪分子獲得了應該有處罰,又不「佛性解決」,以防給被侵犯者產生大量隱隱作痛。此外,影片還值得一提的是,劇中對陸景的自己愈療全過程的取得成功展現。韓國影片《素媛》只展現了素媛青春年少情況下遭受侵害的醜陋和內心外傷,而影片《無辜囚徒》卻展現了長大後的「素媛」。
『貳』 《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中,你印象最深的細節是什麼
1.厄里斯魔鏡中的父母——催淚型感人
《魔法石》中的這處細節描寫,可謂是整套書中最感動了我的細節之一。縱觀之前涉及哈利的心理描寫,似乎都不曾顯示哈利對他死去的父母有多深的記憶,多強烈的懷念。但看到這里我才突然窺到了哈利內心的孤獨和無助,對他父母有多麼的渴望,以至在這魔鏡前他看到的是他的父母。以下這段最讓我鼻子發酸:「……他如飢似渴地凝視著他們,雙手緊緊按在鏡子玻璃上,就好象他希望能夠撲進去和他們待在一起。他內心感到一陣強烈的劇痛,一半是因為喜悅,一半是因為深切的憂傷。」
對於這章《厄里斯魔鏡》,羅琳曾經說過:「當我重讀這一章時,我把對自己母親去世的悲傷賦予給了哈利。」(《哈利波特背後的天才——J.K羅琳傳》)聽者傷心,聞者流淚。從未感到親情其實是如此重要。厄里斯魔鏡中的父母這一段,當之無愧為全書的強效催淚彈。
2.巨棋陣上的黑騎士——敬佩型感人
這里說的不是棋子。——當然不是棋子,是羅恩!我忍不住要給他一個英雄式的稱號。羅恩在巨棋陣上所表現出來的大無畏和大智慧,簡直令我俯首稱臣。大家也許以為不過就是下了一場棋。但大家想過沒有,保護魔法石的機關重重,每一道都足以使人喪命,麥格教授的巨棋陣更是刀光劍影,令人遍體生寒,其棋局的高難度也可想而知,成年巫師可能還過不了,但羅恩硬是把它給贏了。一個才11歲的孩子!我要贊嘆羅恩的勇氣和所做的犧牲,又要驚艷於他棋藝的精湛。鄧不利多也說他「下贏了許多年來霍格沃茨最精彩的一盤棋」。這個評價,足以說明貌不驚人的羅恩:不鳴則已,一鳴,則霍格沃茨乃至魔法世界都要為他震動。而羅恩的那句話也已成為了一個經典:「我來做一個騎士。」可知道,做這個騎士是意味著什麼?
3.金妮的秘密日記——憐惜型感人
這個和她最小的哥哥一樣貌不驚人的女孩子簡直比她哥哥還要貌不驚人。金妮似乎是一個最沒勁的配角,幫不上忙不說,有時還倒拉一把。但我對這女孩卻有著極深刻的同情。她的善解人意其實絲毫不亞於赫敏,只是由於她的羞澀和膽怯,她的優點幾乎都被埋沒了,埋沒在5個大哥的優秀甚至於羅恩的精通棋藝下。她那顆弱小孤單的心靈似乎沒人探究過理解過,以至於和里德爾的日記掛上了鉤——因為她只有那一個「朋友」了。里德爾說過的那一句話令我觸目驚心:「……並且認為偉大的善良的哈利波特永遠也不會喜歡她。」金妮在日記里記敘的竟是這樣的心情(哈利是否也會有所觸動呢)。這樣一個善良無邪卻又不受注意的女孩,我見猶憐。
4.哈利的復仇之心——震撼+催淚型感人
每次看《阿茲卡班的囚徒》總覺得想哭,就是因為有這個部分。哈利一直以來呈隱性的不為人知的那一面,在這里完全展開了——他的憂郁、深沉,隱藏在心底最深處的不知名的仇恨,和他性格里那叫做軟弱無助的成分。哈利對父母的渴望與想念,繼《厄里斯魔鏡》後又再一次達到高潮。但這次沒有喜悅,而是悲傷,而且還添了另外一種情感——恨。對天狼星的恨。對伏地魔的恨。盡管前提天狼星是冤枉的。但我們卻可以看到哈利情感上性格上細膩柔弱的地方,那就是他作為一個男孩子最原始的最不可割捨的對爸爸***依戀和愛。他要為死去的父母報仇,這樣強烈的復仇之心,令我震驚於哈利所受到的傷害與痛苦。從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哈利對友情的重視。我突然覺得好感動:哈利——果然是波特家的孩子、波特家的血脈。從小生活在德思禮家這樣惡劣的,只有恨沒有愛的環境下,難得他沒有成為一個心胸狹窄、滿腔仇恨的男孩。好樣的,哈利。
5.赫敏的眼淚——意外型感人
印象中的赫敏很強悍,很得理不饒人,所以我幾乎沒想過她有沒有哭的時候。而令我意外又感動的是她在聽到哈利有意追殺天狼星時的眼淚。「『哈利,求你了,』赫敏說,現在她眼裡閃耀著淚光,求你理智些……』」真摯的友情在這一刻體現得淋漓盡致。我原以為赫敏會像羅恩一樣厲聲指責哈利不該有那樣的想法(這好像才是她果敢的性格),但看到她的眼淚後才意識到她也是個女孩子,面臨生死問題的時候,她母性的溫柔本能更能代替剛烈的外在。
6.天狼星的憤怒與懺悔——震撼型感人
天狼星可謂是《阿茲卡班的囚徒》中最出彩的人物,事實上連書名也就是指他。天狼星實際上人格如何,我已不必再廢話,只能用我們中國話來形容:是一條漢子!他對友情的忠貞簡直到了極致的地步,令人感嘆唏噓。誰能像他一樣用呆在阿茲卡班裡的13年艱辛來換取心靈上的贖罪?誰能像他一樣在被陷害之後最先考慮到的不是自己,而是找到叛徒為死去的朋友報仇,還要心心念念地惦記朋友的孩子,甚至認為是自己害了那孩子?——只有天狼星。只有他才做得到。他憤怒,因為那個叛徒——昔日的「朋友」害死了同窗7年的摯友;他懺悔,因為他的良心告訴他當初是他做出的錯誤判斷,才導致了今日的悲劇。看著天狼星,我彷彿可以看到多年前(現在仍是)他們的真摯友誼,彷彿可以看到當年詹姆與莉莉、天狼星三人愉快和諧的身影,那是令人不能自已的感動。
天狼星曾經說過:「相信我。我從來沒有背叛過詹姆和莉莉。我寧可死掉,也不會背叛他們。」是的,我相信。這已經是他人格的寫照。
7.哈利的守護神——啟迪型感人
為此鄧不利多曾說過「尖頭叉子昨晚憑借你而出現了。」這話令我極其感動。是的,冥冥之中似乎詹姆還活著,還在保護著他的兒子哈利,甚至以這樣一種方式,成為了兒子的守護神。我覺得哈利自從知道他是一對巫師夫婦的遺孤之後,有意無意間他總是活在他父母的陰影里,盡管他自己沒意識到。所以羅琳這話已經是一個暗示吧?暗示哈利應該找到自己:
「然後他恍然——他明白了。他沒有看見他爸爸——他看見的是他自己。」
很感嘆。這話對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句含蓄的暗示和鼓勵——經常找到自己,看到自己,肯定自己。
8.夢幻組合的盡釋前嫌——敬佩型感人
從沒想過哈利和羅恩這一對——用斯內普的話說——「夢幻組合」,也會吵架甚至翻臉。在他們冷戰這件事上,說起來到底是誰的錯呢?我覺得兩個人都有錯,也都沒錯。羅恩的確不該因為嫉妒哈利而疏遠哈利,但哈利是否就注意到了羅恩本人的感受呢?在赫敏沒告訴哈利「羅恩其實是在嫉妒」之前,只怕哈利還真以為羅恩把他當成了追求名利的人,結果卻是赫敏把羅恩看透了——羅恩「誤會」是假,「嫉妒」是真。想一想羅恩是怎樣的人,他怎麼會對哈利不了解,甚至「誤會」哈利追求名利?所以他的疏遠只是表達他的嫉妒和不滿,是在抗議哈利應該注意一下他這個朋友的感受,而非真的誤會。我有種感覺,似乎哈利對羅恩的理解,不如羅恩對哈利的理解,才會在不知不覺間傷害了羅恩,卻還不自知。
但無論如何哈利、羅恩都是可敬可愛的男孩。在經歷了第一項任務後羅恩真正為哈利的險境擔憂,這種擔憂不知不覺間代替了他對哈利的嫉妒;哈利也「突然發現自己不需要聽他道歉了」。於是夢幻組合盡釋前嫌,和好如初,連赫敏也忍不住掉淚。正如赫敏所說:他們的確「真傻」,甚至有點無聊。但這樣傻傻的友情,才更令人感動。
9.波特夫婦的再現——催淚型感人
全書的又一炮重量級催淚彈。我久久地讀這句話,每一次都令我熱淚盈眶:
「現在又一個人頭從伏地魔的杖尖冒了出來……哈利一眼就看出了她是誰……彷彿他從塞德里克冒出來那一刻起就期待著她出現似的……他一眼就看了出來,因為冒出來的是他今晚想得最多的人……」
「想得最多的人」。哈利對父母的思念,第三次達到高潮。如此深切刻骨的思念。這話我簡直沒有辦法解釋它為何感人。
也許,因為感人,所以感人。僅此而已。
10.韋斯萊夫人的擁抱——意外+催淚型感人
這個來自女性的擁抱也許令哈利措手不及。我也措手不及,因為它不是來自哈利的朋友們。韋斯萊夫人絕對不同於波特夫人,但這種感情卻是類似的——視如己出,毫無保留的親情之愛。這種感動,同樣不必再詮釋一次。韋斯萊夫人的擁抱來得很及時。哈利,你在經受了這么多苦難之後,當你想哭的時候,這個擁抱,是否使你好受些了?
『叄』 電影 囚徒 百度網盤
鏈接時效為1天,請及時下載,滿意望採納哦!!!
pan..com/s/1bpeqy3h
『肆』 電影《囚徒》你能推理出結局嗎
生於1967年的加拿大籍導演丹尼斯·維倫紐瓦至今拍攝數量不多的電影,因《焦土之城》在83屆奧斯卡金像獎中被提名最佳外語片更被更多的人熟悉,而今年秋季公映的《囚徒》則啟用了休·傑克曼 ,傑克·吉倫哈爾兩位明星,這部帶有黑色電影元素的劇情電影則以獨特的手法展示出導演的電影追求,以女童失蹤案的偵破為主情節推進,在這個過程中帶出了對惡念,復仇,罪的思考。 《囚徒》這部電影題材比較嚴肅,有人甚至懷疑如果不是這兩個明星來演是否會有人願意看。難道這會使得導演卻步嗎?看完影片,我發現導演對於這個父親,警察,失蹤女童,嫌疑犯(同時是連環誘拐案的受害者),真凶等人物之間的關系的故事非常自信,他大概希望表述一個關於面對罪惡的好人怎麼辦的故事,會不會讓人想起《神秘河》,《十二宮》,《換子疑雲》,《告白》(日)等影片呢?這些都不屬於警匪對抗的電影類型,都是帶有懸疑元素的劇情片,主要突出的是人物關系和人物的轉變,當然,懸念在其中的設置也非常重要。我一琢磨,還發現一個問題,為什麼近來很少再看到《閃靈》這樣的電影,這當然不是指《招魂》或《鬼影實錄》系列這類恐怖電影,但《血色入侵》這樣一部比較透過吸血鬼比較寫實地展示反思校園欺凌以及暴力的電影就另當別論了。 影片《囚徒》的懸疑情節富有創意,首先,可以看到局限於受害者白人女童的做木工的父親的視角,這位父親認定了一個犯罪嫌疑人,警方表示其沒有足夠證據延時拘留,而引起了這位父親的憤怒繼而暗地綁架了這個犯罪嫌疑人,秘密拘禁,動用私刑,手段步步殘忍,另一方面,這名嫌疑人表現出似乎掌握了真相,但是無法正常述說,警方早就告訴這位父親,嫌疑人僅有10歲的智商,存在智力問題,交流有障礙,但是,這位父親則沒有考慮這些問題。影片隨後展示了多次劇情的轉折,首先,在女童失蹤第四天便開始在小鎮上自發進行了悼念儀式,而警察在儀式現場發現一個可疑的猥褻小熊玩具的神秘男子(此時,嫌疑人已經被拘禁),再者,是失蹤女童家中遭受了入侵,其三,是警察最終找到了這個神秘男子並在他的家中找到了帶有血跡的童裝,以及大量蛇類。就在警方要求這位父親來辨認衣物的時候,他仍然堅持他秘密拘禁第一次出現嫌疑人有同黨,絕非無罪。而警察也急於破案,逼供了所緝捕的神秘男子,結果,導致改名犯罪嫌疑人搶槍自殺。
隨著故事的展開,我們都知道這兩名犯罪嫌疑人都不是系列兒童誘拐失蹤案的犯人,他們是這起案件的受害者,由於童年受到誘拐並遭受下葯以及精神摧殘,心靈遭受了巨大的創傷而存在讓人不安的表現,由於不能正常交流或行為不軌而成為案件的嫌疑人。當失去女兒,面對崩潰的妻子,暴躁的兒子,曾經承受過父親自殺的木匠凱勒非常執著於自己的正義,警察洛基在面對孩子失蹤家庭的壓力也慢慢失去控制力。故事的高潮是木匠凱勒終於識破了真凶,隻身闖到了真凶的家中,結果陷入了圈套,為了救女兒而自願跳入隱蔽的洞里,兇手真准備殺害女孩的時候,警察洛基趕到,真凶拔槍相對,洛基及時自衛。案件大白,然而凱勒在關在洞中無人察覺,由於凱勒用私刑對嫌疑人造成了巨大的傷害,警察以為他畏罪潛逃。影片的結尾比較有心思,警察洛基在全部人員撤離案發現場的時候,隱約聽見了哨子的聲音,這個就是當初女孩失蹤前要去找的東西……可以猜測最後凱勒還是獲救了。
影片的視覺系統比較統一,選擇了人群散聚的小鎮,選擇在冬季拍攝,乾枯寒冷的氛圍更能增強內心的逼仄恐懼,而夜晚的場景,則布置了點光面與片光面來交織出疑案謎雲的焦灼感以及懸疑氛圍,這些是導演對於影片比較有作者創作意圖的表現形式。
為了心中的正義,不冷靜地幹了壞事,他們如何救贖呢?導演這么嚴肅地在講故事,但是最後還是欠缺些我當時看《處女泉》的釋懷,同樣是為了正義要復仇的故事,伯格曼給出了正義面對罪惡的解決之道,也是電影所傳達了「救贖比較容易實現」的企望吧。
『伍』 捷克囚徒怎麼樣
真實事件改編,但是是一個還沒有結局的真實事件,所以電影也沒有結局,看來是編劇和導演已經迫不及待想要利用這個題材,不過捷克電影嘛,還是很養眼的,雖然大部分鏡頭都是監獄。
『陸』 《哈利波特》中,你覺得最有魅力的人是誰為什麼
萊姆斯·盧平(Remus John Lupin)
以下均轉自網路盧平吧 http://post..com/f?kw=%C2%AC%C6%BD 歡迎光臨!
1.讓盧平進入這個給HP5的主角設計的系列其實是有些牽強的,因為此人在第五部里基本是以超級配角的形象出現,他沒有影響主線的故事,甚至在細枝末節的地方,他的影響也並不大。
然而還是想寫盧平。一半是因為個人的偏好,另外一半是因為看完鳳凰令後,對這個人物的感觸的確很多很多。
在HP系列的人物畫廊里,盧平是個很特殊的角色。之所以說他特殊,是因為他近乎完美的性格。HP的主要人物都或多或少是有點性格弱點的,哈利有點小小的英雄情結,羅恩有點小小的虛榮心,赫敏和女學究的形象實在太接近,小天狼星和詹姆有著有時候讓人很難忍受的驕傲(尤其是小時候),麥格太嚴肅,海格太粗疏,韋斯萊太太人好可大喊大叫的毛病應該改改,馬爾福什麼的不必提了,至於斯內普,小心眼和陰郁是他大概一輩子也改不過來的致命傷……然而這一切的一切,盧平全都沒有。雖然羅琳本人說盧平的小毛病在於總想讓別人注意他,但翻過來倒過去看了幾遍《哈利·波特和阿茲卡班的囚徒》也沒看出這一點表現在哪裡,因此也就可以忽略不計。
一直都認為如果用影星來比擬HP人物的話,最適合盧平的無疑是前不久駕鶴西歸的格里高利·派克,那個幾乎完美無缺的一生都值得愛的人,那個女人的偶像男人的榜樣。從大度到溫和,盧平都很像他。像派克一樣,盧平,這個理智而溫柔,和氣而堅強,有時候又有點小小的淘氣和幽默的男人永遠是HP 系列裡的超人氣明星。由於性格的原因,肯定會有很多人不是最喜歡他,但我很難想像,有人會不喜歡他。
我一直不明白羅琳是怎麼想的,是不是太完美的人都註定要遭受非人的磨難?從性格角度講盧平幾乎是整個系列裡最完美的人,但他無疑也是遭受折磨最多的人。他是個狼人,他找不到工作,他沒有錢所以穿的破衣爛衫,他沒有一個親人也幾乎沒有朋友。真的很難想像小天狼星被抓到阿茲卡班之後的十二年盧平一個人是怎麼度過的,他的世界幾乎在那可怕的一夜之間崩塌,詹姆死了,彼得死了,小天狼星殺了他們,然後他被抓到了阿茲卡班……十二年的孤燈隻影,十二年的漫漫長夜,形單影只的盧平是怎麼熬過來的?他沒有可以安慰他的人,他還要忍受每月一次的非常痛苦的變形。所以見到哈利的時候,不過三十多歲的他頭上已經有了根根白發。
好在第三部末尾,從前的好兄弟回來了,而在第四部結束的時候,鄧布利多更是讓天狼星暫時隱蔽在盧平那裡。身邊終於有了理解他的朋友,那一段短暫的時光應該是盧平十幾年裡最幸福的吧?而鳳凰令馬上就再次成立了,盧平終於有事可做了,記得當時是為他鬆了一口氣的,他最艱難的時刻似乎已經過去了。
然而在天狼星倒下的一剎那,一切的一切都被殘酷地打碎。
這個時候盧平已經什麼都沒有了,什麼都沒有,除了小天狼星。可是羅琳居然忍心把他唯一的好朋友永遠永遠地奪去,讓他變成真真正正的孤家寡人。
當時的眼淚,也有一部分是因為羅琳對盧平的殘忍。
如果有人對小天狼星的死比哈利更傷心,那這個人只能是盧平了。哈利失去了天狼,好歹還有羅恩,還有赫敏,可是盧平呢?小天狼星,對於他,意味著的可能是全部來自友情的溫暖。
然而,在神秘事物司抱住哈利不讓他沖過去的,還是盧平。
哈利,那裡沒有什麼你能做的事了。他走了。
那一瞬間真正地佩服了盧平,能夠對這種事作出如此反應的人,普天下也並不多。他說的每一個字似乎都帶給他極大的痛苦,可以想像他的心正在被撕裂,然而他依然理智依然冷靜,在那種情況下他最關心的是哈利而不是自己。
我們見證的,是真正的堅強。
後來,最後一章,盧平再次出現了。他的白發更多了,他的衣服更破爛了,他看上去比以前更疲憊,然而——他還是站起來了。
在他這種一無所有,每月還要經受一次非人折磨的情況下,在我看來,活著比死去需要更大的勇氣。
可是盧平選擇了重新站起來。
這是個真正的男人,我們永遠可以放心地依靠他。哈利也可以。
有理由相信,在後兩本里,盧平將會是哈利視同父親的人物,這個優秀的外柔內剛的男人,將會發揮出更大的作用。畢竟,他是Marauders的唯一倖存者,他的戲,沒有道理匆匆了結。
還有,盧平真的需要人來陪伴,羅琳真的會讓他這么孤單下去嗎?好像不少人都想把馬大哈丫頭Tonks配給我們最優秀的黑魔法防禦術課老師,在我看來細致溫柔的盧平和粗心但是可愛的Tonks的確很合適,只是——羅琳她會不會這么寫?
2.[轉]關於盧平的一些想法
一些關於盧平的零散想法,沒法寫成連貫的文章,只好胡亂拼湊在一起。
-------------------------
首先說說他的缺點,因為反正無論如何也得說,不如先說完。羅琳說過,盧平的缺點就在於他喜歡被人喜歡。他一生中遭到別人排斥太多,所以極為重視自己的朋友,經常縱容朋友的過火行為。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鳳凰社》里哈利在冥想盆里看到的回憶。盧平明明反對詹姆和小天狼星對斯內普的侮辱,卻默不作聲,沒有出頭阻止。盡管小天狼星說盧平有時讓他們有點兒慚愧,但盧平承認自己從未「下決心」反對他們的做法,是一個失敗的級長。盧平在冥想盆里的表現,和《魔法石》里納威阻止哈利三人組深夜外出的行為形成鮮明對照。鄧布利多說「在朋友面前堅持自己的立場,同樣也需要很大的勇氣」。盧平缺乏的就是這種勇氣。
盧平是小說中除了鄧布利多之外唯一能夠平靜地承認自己缺點和疏失的人,印象中他總是提起自己的錯誤。盧平在《囚徒》里承認,他在學校里破壞校規後經常心裡有愧,覺得辜負了鄧布利多的信任,但是「每次我們坐下來計劃下個月的冒險行動時,我一直想辦法忘記這種負罪感」。這種矛盾的心理體現了盧平性格中較為軟弱的一面。
他當時還承認,他在小天狼星逃跑後的一年裡一直在進行思想斗爭,拿不定主意要不要告訴鄧布利多小天狼星能夠變身的秘密。他說,他因為擔心失去鄧布利多的信任而始終沒有勇氣坦白,因此他的確相當於幫助小天狼星進入霍格沃茨。這其實是他最嚴重的過失,因為事實證明,小天狼星的確是靠變身擺脫攝魂怪進入學校的。當時沒有人知道小天狼星是無辜的,盧平的沉默等於將哈利和其他學生置於極其危險的境地。但是在這件事上,我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我覺得他的沉默其實至少有一部分是他下意識地希望保護小天狼星。盡管他在哈利第一次問起他和小天狼星的關系時有意迴避,但他後來自己卻告訴哈利,小天狼星如果被捕,將會接受攝魂怪的吻而失去靈魂,而他顯然不希望小天狼星遭遇這種命運,所以他才會輕輕地問哈利「你真的認為有人活該這樣嗎?」他擔心讓鄧布利多失望也許也是一個因素,但我總覺得更重要地是他無法舍棄與小天狼星的友誼。這不是我設法替他開脫,我只是感到他對小天狼星的寬容不同尋常。
哈利在《魔法石》結尾處得到了父母的相冊,裡面有沒有盧平的照片?哈利在《囚徒》中見到盧平時並沒有認出他來。一個可能是盧平的外表變化很大,哈利沒有辨認出來——羅琳一直強調盧平的外表比他的真實年齡更滄桑一些。另一方面,海格說過這些照片是從波特夫婦的「老同學」手中收集來的,而盧平顯然應該是首選對象。以盧平的個性,刻意挑選不包括自己的照片也並不奇怪。也許哈利的相冊中壓根就沒有盧平的照片。
在《鳳凰社》里,穆迪給哈利看以前的鳳凰社的照片。小天狼星大概和詹姆靠得很近,因為哈利是在穆迪指出小天狼星之後看到詹姆、莉莉和彼得的。彼得坐在詹姆和莉莉之間,可見他們關系不錯。盧平卻似乎離他們很遠,加在愛米琳·萬斯和本吉·芬威克之間。雖然巫師照片上的小人是可以移動的,但盧平離朋友們那麼遠,未免有些引人注目了。拍這張照片的時候,小天狼星是不是已經開始懷疑盧平是叛徒了?詹姆和莉莉是什麼看法?他們是否也同樣信任彼得勝過盧平?羅琳讓彼得坐在兩人中間,究竟是突出彼得的背叛行為令人痛恨,還是為下文彼得改邪歸正做鋪墊?盧平與朋友們分開,是突出他當時被朋友懷疑,還是暗示他將成為四人組的唯一倖存者?這張照片潛在的信息量實在不小……
順便提一句——一個處境極端危險的秘密組織居然在戰爭期間照了張集體照?除了我之外還有別人覺得這種做法太荒唐了嗎?我每次看到同人小說里把鳳凰社寫成准軍事組織都會忍不住發笑,因為鳳凰社實在可以算天下最業余最缺乏組織紀律性的地下組織了。
盧平在鳳凰社中是什麼樣的地位?小說中沒有明確說,但我感到他還是有一定權威的。在《鳳凰社》開頭,九名鳳凰社成員前來接哈利去總部。盧平替哈利介紹每個人還可以說是因為只有他熟悉哈利,但在這項帶哈利離開的任務中,盧平顯然是負責的人物。寫信通知德思禮夫婦的是他,留意信號,告訴大家騎上掃帚出發的是他,在穆迪打算「原路折回一段,以確保沒有被人跟蹤」時,直接告訴大家降落的也是他。而包括穆迪在內的鳳凰社成員也都聽從他的指揮。在韋斯萊夫人和小天狼星為是否對哈利透露實情而發生爭執時,盧平十分委婉地表達了他的意見,迫使韋斯萊夫人讓步。而且也是盧平最終明確告訴哈利他還不能參加鳳凰社,而且表明他們「說得夠多的了」。無論他的做法如何含蓄,事實上這段談話的內容完全是由他決定的。
盧平似乎也關注著鳳凰社其他成員的活動。在第五章中,他在餐桌上與韋斯萊先生和比爾一起討論妖精的情況,對比爾的敘述發表自己的觀點後詢問他「拉格諾那邊還是沒有絲毫轉機嗎?」,語氣有點兒像一位負責人了解手下的工作情況。而在第七章開頭,哈利准備去魔法部接受審訊前,盧平正在廚房和唐克斯交談,而唐克斯告訴他一位名叫斯克林傑的人開始問她和金斯萊「一些古怪的問題」,彷彿也有些像是在匯報工作。我對涉及盧平的文字的留意遠遠超過涉及其他人物的部分,所以也許我有些偏見,但我似乎不記得鳳凰社其他成員有類似的舉止。
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當韋斯萊夫人情緒波動,無法控制恐懼和悲傷時,前來安慰她的是盧平。在韋斯萊夫人無法面對一個三年級學生就能對付的博格特時,是盧平接手解決了博格特,鼓勵她勇敢一些,並保證即使她和阿瑟遇害,她的孩子也不會沒有人照顧。聖誕節時,當韋斯萊夫人因為珀西將聖誕套頭衫寄回來而淚如雨下時,也是由盧平勸慰她。沒有人比盧平更理解失去親友的悲痛,因此鳳凰社中也是盧平最有能力為其他人提供一些感情上的支持。
在三部哈利波特電影中,我最喜歡的就是第三部。當然,我本來就喜歡墨西哥導演Alfonso Cuaron的電影《衰仔失樂園》(Y tu mama tambien),但就算光從電影角度看,我也覺得《囚徒》是三部哈利波特電影唯一像一部優秀電影的——有主題有人物發展有清晰的情節脈絡。有詩意的構圖出奇的鏡頭還有無數象徵,雖然改編很多,但比起前兩部來好看多了。
跑題了。雖然我崇拜Alfonso Cuaron,但我對劇作者Steven Kloves有諸多不滿。從第一部起,他就在電影里做各種白痴的改編。《囚徒》里最讓我惱火的,就是暗示盧平和莉莉以前的關系曖昧。他甚至在接受采訪時談到,他相信盧平當年暗戀莉莉,讓我對他的閱讀水平產生了很大懷疑。在《囚徒》里,當哈利告訴盧平,攝魂怪讓他聽到伏地魔殺害他的母親莉莉時,盧平的第一個反應是去安慰他,雖然他最後終於沒有伸手摟住哈利的肩膀,但顯然他首先想到的是哈利的情緒。在他傳授哈利守護神魔咒的時候,哈利再次聽見母親的聲音,盧平臉色蒼白地問哈利是否希望繼續,仍然主要是在考慮哈利的心情。但在下一次練習時,哈利聽到了父親的聲音。這次哈利淚流滿面,不得不低頭假裝系鞋帶擦乾淚水,可是一向十分敏銳的盧平卻沒有立即對哈利表示關切,而是用「很怪」的聲音對哈利說:「你聽到詹姆了?」善於掩飾自己情緒的盧平聲音都發生了變化,可見他受到的震動之大。詹姆、小天狼星對他個人的意義,顯然超過了莉莉。
其實在看過《鳳凰社》之後,我常常懷疑莉莉和盧平當年在學校的關系只能算一般。且不說莉莉是否知道盧平總是與詹姆和小天狼星胡鬧,一起策劃種種惡作劇,只要想想五年級兩人擔任級長期間,盧平對朋友的越軌行為視而不見,不去履行自己的級長職責——原則性很強的莉莉說不定對他有很多不滿呢。當然,當時莉莉應該還不知道盧平的狼人身份。在她最後同意與詹姆交往後,也許詹姆向她透露了盧平的秘密。也許在那個時候,她才能理解盧平的難處,與他成為朋友。
大部分同人小說都喜歡折磨盧平(我也不能免俗……)即使在關於他們學生時代的同人里,盧平也往往被塑造成一個嚴肅而憂郁的人物。一部分原因當然是羅琳把他寫得太慘了——從小就變成狼人,每月都要經歷痛苦的變身,童年時代沒有朋友,學生時代差點因為好朋友的惡作劇而變成兇手,畢業後在一夜之間失去全部好友,找不到好工作,與小天狼星團聚後重新失去他……難怪他的白發越來越多。
但是人們經常忘記的一點是,盧平每次出現的時候幾乎都是面帶微笑,而且他憂郁的外表下還隱藏著相當頑皮的一面。盧平在霍格沃茨對學生展示的第一個咒語是讓一塊口香糖飛進皮皮鬼的鼻孔里。雖然名義上是「費爾齊先生沒法進去拿掃帚了」,但至少也有一部分是報復皮皮鬼對他的嘲笑,否則他完全可以僅僅用咒語把口香糖取出來,而無需逼得皮皮鬼一邊詛咒一邊「急急轉開」。在第一堂課上,是他想出了為博格特變成的斯內普穿上女裝的主意,成為全校流傳的經典笑話。當年上學時他的調皮搗蛋,由此可見一斑。
在《囚徒》里,盧平回憶自己很小的時候便被咬傷變成了一個狼人。他說那是因為他過於「莽撞」。由此看來,至少在幼年時代,盧平並不是一個老實聽話的孩子。他恐怕是無視家人的管教,半夜裡偷偷跑到外面里玩,才會在滿月的夜晚被咬傷。我們對盧平學生時代的性格了解不多。哈利看到他在冥想盆里對詹姆和小天狼星侮辱斯內普的行為不滿,但沒有採取任何行動。不過冥想盆中大概是詹姆和小天狼星比較極端的行為。盧平會讓詹姆和小天狼星為自己的行動羞愧,但他未必反對沒有太大害處的胡鬧和惡作劇。斯內普在《囚徒》里企圖發現活點地圖的秘密時,地圖上首先出現的就是盧平的話:「月亮臉先生向斯內普教授致意,並且請求他不要把他那大得不正常的鼻子伸到別人那裡多管閑事。」這應該是盧平少年時代的聲音。盧平雖然與詹姆和小天狼星不同,但這並不代表他不會對別人冷嘲熱諷。
盧平在《囚徒》中說,他在學生時代經常感到問心有愧,「覺得辜負了鄧布利多的信任」,但是關鍵在於,他仍然經不住誘惑,每個月都和朋友們策劃「下個月的冒險行動」。盧平表面上總是溫和而彬彬有禮。如果他小時候就能給人留下這種印象,那麼他當年一定是個一流的搗蛋鬼——沒有哪個老師會懷疑外表規規矩矩的盧平其實背地裡和班上最調皮的學生串通在一起胡鬧。盧平恐怕能夠面不改色地對著老師撒謊,輕松地逃過懲罰。
其實,如果盧平真的是赫敏那種規矩的人物,他也不會在《囚徒》結尾處把活點地圖交還給哈利了。
看過很多同人都把盧平寫成像赫敏那樣整天埋頭讀書的好學生,部分原因大概是《鳳凰社》里哈利在冥想盆里看到盧平在用功復習。我自己就是一個書蟲,當然也希望自己喜歡的人物同樣熱愛讀書。不過說良心話,在重要考試前一天看教科書恐怕並不是盧平愛看書的確鑿證據。事實上,我覺得盧平和赫敏的性格簡直有天壤之別。在《囚徒》里,盧平第一堂課上對學生說的第一句話就是「請把書都放回到書包里去」。他的教課和考試都以實踐為主。他教哈利守護神魔咒的時候從來沒有讓哈利去看什麼參考書或是寫幾頁羊皮紙的論文。從這些方面看,盧平恐怕重視經驗遠遠勝過書本的知識。
據哈利在《鳳凰社》中的回憶,盧平的辦公室里總能看到「非常有趣的邪惡生物」。盧平在《囚徒》中出現的時候,哈利已經十三歲了,而盧平在一天之內失去他最好的三個朋友也已經年了。我常常自己想像盧平在這十二年中的經歷。他說自己成年後找不到有報酬的工作,那麼他是靠什麼謀生的呢?按照我的想像,他在這些年裡周遊世界,與無數奇特的魔法生物打交道,雖然不掙錢,但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所以在教課的時候游刃有餘。
盧平處理問題時的冷靜也常常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事實上,他在尖叫的棚屋裡如此鎮靜地消除了哈利幾個人的懷疑和敵意,說服他們相信小天狼星的清白,以至於人們往往忽略了他當時竟然一時激動,忘記了在滿月這一天晚上喝狼毒葯劑——考慮到他二十多年來每年都要經歷十二次恐怖的滿月變身,這個疏忽可是非同小可。他當時恐怕遠遠談不上冷靜。
但是我覺得他當時最不冷靜的做法就是毫不猶豫地准備和小天狼星一道處決小矮星彼得。我不打算討論這種做法的道德問題——單從實際的角度看,他這樣做也是非常不理性的。如果小矮星彼得死了,要洗刷小天狼星的罪名就太困難了。沒有小矮星彼得這個證人,我想像不出他們如何才能說服魔法部相信小天狼星是清白的。
當然,這是因為他當時情緒波動太大了。他剛剛意識到十二年來試圖痛恨的小天狼星是無辜的,而罪魁禍首竟然是他哀悼了十二年的彼得。他本來就無法忘記小天狼星的友情,此時看到當年那個英俊少年變得如同一具屍體,心中的震動也一定是難以用言語形容的。對他來說,彼得最嚴重的罪惡也許並不是他背叛了詹姆——那還可以解釋為一時軟弱——而是十二年來讓小天狼星在阿茲卡班煎熬。他當時對彼得的厭惡中可能還摻雜了內疚,因為他也和大家一樣放棄了小天狼星。雖然讀者可能認為在鄧布利多都認為小天狼星是叛徒的時候,盧平也相信這種說法並不奇怪,但盧平本人卻未必這樣想,否則他也不會特地請求小天狼星的原諒了。在這種復雜的心情下,他沒能做出明智的判斷,而是沖動地決定和小天狼星一道殺死彼得,也就不足為奇了。此外,當時即將升起的滿月可能也對他有影響。
不過從這件事也可以看出,在特殊情況下,盧平完全可以採取冷酷無情的行動——事實上,他在准備殺死彼得時仍然保持著溫和禮貌的態度,比起小天狼星的怒火爆發更令人毛骨悚然。
盧平和詹姆、小天狼星的關繫到底是什麼樣的?在《囚徒》里麥格教授和羅斯默塔女士回憶起詹姆和小天狼星當年在學校時形影不離,並沒有提到盧平的名字。當然,麥格教授可能感到議論一位同事不太合適,但也許盧平的確保持低調,不容易引起教師的注意。鄧布利多顯然是知道他們幾個人的友情的,所以他才會任命盧平當級長,希望他管教一下詹姆和小天狼星。盧平說過,他「很悲慘地失敗了」。在冥想盆中,哈利看到盧平沒有阻止詹姆和小天狼星不公正地欺侮斯內普。也許他們的關系的確不是完全平等的,也許盧平做出的讓步的確比較多。
然而我相信詹姆和小天狼星是對盧平的友誼不僅僅源於同情。我想他們尊重盧平的勇氣和毅力,並且有些意外地發現盧平惡作劇的本事不在他們之下。根據小天狼星的回憶,盧平曾讓他們感到羞愧,可見盧平並非完全縱容朋友的錯誤行為,而且也有能力在朋友面前表達自己的觀點,盡管他的勸說也許沒有產生什麼效果,但他的舉止仍然遠遠勝過彼得興奮的支持。盧平並不是彼得那種當跟班的人物。其實,小天狼星之所以會錯誤地懷疑盧平,部分原因也是因為他了解盧平的能力。小天狼星的一個重大弱點就是他根本不覺得那種無能的跟班式小人物會有可能背叛自己。所以他沒有想到克利切會背叛他,所以當年他也沒想到彼得會是叛徒。他只會懷疑有勇氣有能力的人。這是小天狼星的悲劇。
在冥想盆中的那段回憶里,詹姆和小天狼星隨口拿考試題中有關狼人的部分和盧平開玩笑,讓我感到他們並不真正理解盧平身為狼人經歷的種種痛苦。但盧平輕松幽默的回答也說明他並不怎麼在意朋友們的幼稚無知。小天狼星在無聊的時候盼望滿月,雖然表現他完全不能體會盧平每次變身的艱難,但他至少期待著和變身後的盧平遊玩的時刻,這至少表明了他對盧平的重視。
不過正是因為小天狼星不懂身為狼人的嚴重性,所以他才會輕率地告訴斯內普打人柳下的秘密通道,讓他去尖叫棚屋面對滿月變身後的盧平。這個惡作劇的受害者並不只是斯內普。如果詹姆沒有即時趕到,如果盧平真的傷害了斯內普,他幾乎肯定會被學校開除。考慮到魔法世界對狼人的歧視,他就連進監獄甚至被處決的可能性都不是沒有的。我相信小天狼星只是沒有考慮到自己行為的後果,而不是有意傷害自己的朋友,但是他的魯莽也說明他不善於替別人著想,而這也是盧平對他過於寬容的結果。
尖叫棚屋這件事也許是一個分水嶺。詹姆意識到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冒著生命危險救了斯內普和盧平。他最後能夠成為男生學生會主席,能夠與起初一直鄙視他的莉莉交往,說明他在這件事之後的確成熟了很多。小天狼星呢?很難說。我願意相信他也終於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向盧平道歉。不過這只是我的想像了。
十幾年後,兩個人的關系發生了很大改變。我不知道在小天狼星逃亡和前往霍格莫德村的一年中,盧平是否曾和他見面。不過在伏地魔歸來、鳳凰社重組之後,兩個人顯然恢復了往日的親密關系。在《鳳凰社》中,盧平不僅在格里莫廣場12號和小天狼星住在一起,而且似乎十分注意小天狼星的一舉一動。當韋斯萊夫人不公正地指責小天狼星沒有盡到教父的職責時,盧平進行干預,一方面明確告訴韋斯萊夫人「這張桌子旁關心哈利的人不止你一個」,一方面命令准備起身與韋斯萊夫人爭論的小天狼星重新坐下。小天狼星服從了。而隨後,當盧平表示他們對哈利的解釋已經夠多了的時候,小天狼星雖然聳了聳肩,但沒有提出異議,同樣聽從了盧平的意見。在小天狼星被囚禁十二年後,盧平似乎變成了兩個人中佔有優勢的人物,不僅由他出面替小天狼星辯護,而且做出讓步的變成小天狼星了。
不過盧平與小天狼星獨處時顯然是最放鬆的。《鳳凰社》第十四章里,小天狼星偶爾對哈利提到「你們真該聽聽萊姆斯是怎麼說(烏姆里奇)的」,似乎表明盧平在小天狼星面前抱怨烏姆里奇起草反狼人的法律,害得他找不到工作。盧平很少在別人面前就這種與自己密切相關的事情發表評論,因此他會在小天狼星評論烏姆里奇,也表明他在小天狼星身邊是最少掩飾自己內心的。
當哈利通過火爐和小天狼星對話,希望小天狼星解釋他和詹姆當年對斯內普的做法時,小天狼星和盧平的關系似乎已經相當融洽了。他們在火爐前與哈利的交談時,不時無意中投入兩個人之間的回憶而忽略了哈利,兩人那種輕松愉快的心情實在令人羨慕。也許經過一些尷尬的摩擦,兩個人終於完全消除過去的種種誤解,能夠真正坦誠相見,成為真正平等的朋友了。
可惜這段美好的時光實在太短暫了。當盧平在《鳳凰社》最後一章中出現在車站時,他臉色蒼白,白發比以前更多了。失去最後的好友是痛苦的,不過這一次,他至少已經知道了真相。這一次,至少他不會再反復思索,始終無法理解他當年了解的小天狼星怎麼會做出如此卑鄙的行為。重新失去好不容易找回來的朋友當然是悲痛的,但盧平已經習慣了悲劇。無論如何,他仍然能夠微笑。
3.萊姆斯,你向整個世界微笑。你的心裡充滿了愛,你擁有善良的信仰。
只要有愛,就不會孤單。再也不會,一個人孤單。
你的朋友們都在看著你前行,只要你願意,我陪你走,看著你溫和的雙眼;那些黑暗的路上,有愛的希望,有純真的信念,而這條道路通向的遠方,就是一片充滿光明的世界。
也許盧平不是每位哈迷的最愛,但我想,只要是看過原著的人,總會對他產生一些——可以說是敬意。
『柒』 為什麼人們猛揉眼睛後,眼前會有如同萬花筒般的畫面
在我們的眼球中,有稱為視網膜神經節細胞的神經元,負責接收視網膜上感光細胞的視覺信息,視網膜是眼球壁的內膜。通常我們之所以能看到世界,是因為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從感光細胞接收信息,感光細胞受到進入眼睛的光的刺激。
那為什麼不同的人按眼睛看到的圖像不一樣呢?這是因為我們隨意按眼睛,所以我們看到的圖像也是很隨機的,每個人看到的圖像都會不一樣。
還有一個相關的現象,叫做「囚徒電影」,記錄在長期被蒙在鼓裡的人中。面對長期的完全感官剝奪,人們可能會看到各種顏色的「光秀」,即使當他們環顧周圍黑暗的牆壁時也是如此。
所有這些都是你思考你的感官、感知以及我們如何理解你周圍的現實的好方法。別太用力戳眼睛,否則你會傷到自己的。
『捌』 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簡介
《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內容簡介:
哈利波特十分不情願的在姨媽家裡度暑假,得不到魔法界的一切消息,羅恩和赫敏的信便成了他的唯一安慰。瑪姬姑媽前來探望哈利的姨夫,哈利因為受不了她對哈利父母的污衊,把瑪姬姑媽變成了一個脹大的氣球。害怕受到懲罰的哈利逃進夜幕,於是開始了新的冒險。
慌亂中哈利看到一條黑色的大狗,而在魔法界這是死亡的象徵。在回學校的火車上,哈利見識到了傳說中的攝魂怪,許多可怕的感覺包圍著他。學校里哈利又看到了那條象徵死亡的大狗,此時哈利也知道了他父母的死因,一切都歸罪於小天狼星布萊克。哈利決定報仇。
盧平教授傳授哈利抵制攝魂怪的魔法,在活點地圖的幫助下,哈利終於在尖叫棚屋裡找到了小天狼星。小天狼星用魔杖直指羅恩的寵物斑斑,隨著斑斑化成人形,小天狼星講述了事情的真相,眼看小天狼星要恢復清白,斯內普破壞了這一切。
小天狼星被捕了,哈利不忍自己的教父受攝魂怪的折磨,在校長鄧布利多的指導下幫助小天狼星逃脫。
《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kaban),是英國女作家J.K.羅琳創作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說的第3部。
J.K.羅琳,生於英國的格溫特郡的Chipping Sodbury普通醫院。畢業於英國埃克塞特大學,學習法語和古典文學,獲文理學士學位。2000年,被母校授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畢業後曾在英國曼徹斯特接受教學培訓。
『玖』 求 肖申克的救贖 觀後感或影評,字數不要太少
肖申克的救贖》影評
Some birds aren't meant to be caged, that's all. Their feathers are just too bright.
有些鳥兒是永遠關不住的,因為它們的每一片羽翼上都沾滿了自由的光輝!
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
希望是美好的,也許是人間至善,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
《肖申克的救贖》(Shawshank Redemption)是我所看過令人震撼的一部電影之一。故事與其說講述的是主人公安迪成功越獄、重獲自由,倒不如說是安迪從靈魂到肉體獲得拯救的過程。在我看來,這部電影所表現的深刻、玄奧的宗教、社會、人生哲理是該片受到贊揚的最重要的原因。也就是說這部片子觸及到了人類靈魂最深處的東西,它反思的是一個關於體制化與反體制化、希望與絕望、靈魂救贖的深刻的主題。
institutionalized(體制化)、hope(希望)、redemption(救贖)是《肖》片中三個最為關鍵的靈魂性詞語,理解了這三個詞語,我們才能夠很好的解讀該片所探討的主題。
第一個詞語institutionalized(體制化),影片是通過瑞德(Mogran Freeman飾演)之口說出對這個詞語的看法的。他說:「first you hate them ,then you get used to,enough time passes...you get so you depend on them 。That is instititutionalized(起初,你討厭它,然後你逐漸的習慣它,足夠的時間後你開始依賴他。這就是體制化)」。理解片中所謂的體制化,我們回顧一下老布(那個監獄的圖書管理員)的一生就明白了。老布在監獄中也就是在一種體制下,渡過了50年,幾乎就是一生的時間。可以想像,曾經年輕的布,在剛剛進入這種體制時,他肯定曾經像一切剛剛進入Shawshank的所有NEW fish(菜鳥)一樣,憤世嫉俗,並試圖反抗,然後和大部分的囚徒一樣,他們逐漸發現:反抗等於徒勞,於是從對體制的反抗逐漸變為慢慢的接受然後學會適應體制,最後發展到對體制的嚴重依賴。可憐的老布,他的靈魂和肉體都已經完全體制化了,在垂暮之年卻被放逐出體制之外,可以想像的到,老布在一個幾乎完全陌生的體制下是根本無法存活的,此時老布與體制脫離無異於一個胎兒被斬斷臍帶,因此老布最終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
第二個詞語hope(希望)。對這個詞語的闡釋是通過安迪和瑞德在午餐中的爭論展開的。心存信念和希望的安迪說:「forget that there are ...places...in the world that aren't made out of stone,
there is something ...inside...that they can't get to...that is hope (不要忘了這個世界上還有可以穿透一切高牆的東西,它就在我們的內心深處,他們無法達到,也觸摸不到,那就是希望)」,然而睿智的瑞德馬上反駁說:「let me tell you something my friend 。hope is a dangerous thing hope can drive a man insane it's got no use on the inside.you'd better get used to that idea (讓我來告訴你什麼是希望,我的朋友。希望一個危險的東西,它能夠使人瘋狂,我們心中的希望根本毫無用處。你最好習慣這個觀念)」
安迪的救贖 ——個人和群體的靈魂拯救
理解了以上兩個詞語,體制化和反體制化、希望和絕望,我們的主人公安迪開始了影片的主題——靈魂的救贖(redemption)。在Shawshank這個世界中,我們可以把人們劃分成兩大群體:體制內群體和體制外群體。體制內包括像典獄長和獄警在內,他們是體制的締造者、執行者和維護者,以典獄長和那個兇狠的獄警無疑是撒旦的化身、窮凶極惡的統治者。而Shawshank的囚徒無疑是屬於體制外的人群,他們是體制的服從者、被同化者。體制外的囚徒可以分為四類,以安迪為代表的英雄(hero),以瑞德為代表的精英(elite),以老布等為代表的大眾(the masses),和以被虐待致死的肥仔為代表的失敗者(alsoran)。英雄在靈魂上是超越體制的,盡管他們的肉體不得不服從體制的約束,然而英雄卻能夠利用自己偉大的靈魂和偉大的行動不斷改變體制、超越體制。精英屬於對體制有深刻清醒認識、曾經試圖反抗但是最終選擇妥協的那一類人。精英和英雄的共同之處在於在靈魂深處,二者都有希望存在。精英和英雄的區別在於,英雄除了在精神上篤信希望外,而且在行動上試圖改變體制,這種卓越智慧的努力,正是是英雄成為英雄的根本所在。精英雖然在靈魂中尚有對希望的信仰,然而在行動上他們已經完全放棄了反抗的可能,他們在靈魂上雖然沒有被體制化,但在肉體上已經完全體制化了。其次,就是絕大多數的大眾(就是你我這樣的芸芸眾生),他們也曾經試圖反抗,但是在強大的體制化的力量之下,他們卻不幸的從精神到肉體完全被體制化了。最後,就是那些被淘汰的失敗者,他們成了體制的祭品,很快被淹沒在體制化的漩渦之中。
當然,安迪通過自己的行動不僅改變了自己的命運,而且深深的影響了牢籠中的其他人:安迪在獄中擴建圖書館,幫助其他犯人讀書識字,那個拿到同等學歷的問題青年就是被拯救的典型,一個跨掉一代中的嬉皮士竟然能夠被教化成一個紳士,我們不得不感嘆於救贖的力量。因此安迪的拯救不單單是一個個體的行為,還是一個群體的行為,這完全符合基督教關救贖的定義。影片在闡釋安迪反抗的過程時,用了一個宗教性很強的詞語——redemption(救贖)。追述這個詞語的宗教淵源,我們很容易想起耶穌靈魂拯救的故事,事實上,在片中不知一次的出現過《聖經》,以及對《聖經》的引用。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那個道貌岸然的典獄長,外表似乎是一個聖潔的聖徒而他的行為和內心卻骯臟的像魔鬼。在他的辦公室旁邊又一個精緻的雋語:主的審判將要降臨,然而這末日的審判卻最終降臨到這個審判者身上。
因此,《肖》片最重要的貢獻在於對歷史觀的一種寓言式的闡述和對個體救贖、群體救贖的宗教式的反思。
對該片的反思——救贖就在你我心中
不難理解,Shawshank不過是一個寓言而已,它事實上就存在於我們現實的生活中。現實中的每一個人,都在自覺不自覺的扮演著Shawshank中囚徒或者獄方的角色。我們中的大部分人,都將淪為老布那樣的命運,逐漸地被體制化直到嚴重地依賴體制,終其一生不曾越規逾矩。任何一種組織、制度、社會都可以視Shawshank為縮影。比如,我們的大學,某種程度上就是一個Shawshank城堡,當我們離開這座城堡時,我們中的絕大多數是註定要被體制化的,即使進入社會,體制對人的侵蝕也一刻沒有停止過,社會歷史就是在體制化和反抗體制化的循環中不斷前進的,然而救贖卻完全在於我們自己的選擇,正如安迪的選擇一樣,再強大的體制也永遠無法剝奪我們選擇救贖的權利,因為,救贖就存在於我們的心中,那是任何強權也無法到達的地方。to being,or not to being,選擇救贖還是選擇絕望,選擇英雄還是選擇大眾,選擇上帝還是選擇撒旦,這一切都在你我心中。
『拾』 哈利波特3阿茲卡班的囚徒 電影手法
很負責任的告訴你,化入化出技巧。又稱溶出溶入,也是電影中鏡頭轉換的一種手法。在一個畫面逐漸隱去(化出)的同時,另一個畫面逐漸顯露(化入)。這常常用在前後兩個相互聯系的內容和場景,造成慢慢過渡的感覺。
如此專業的回答,是不是追加點分啊?!謝謝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