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題材 > 1942電影分析

1942電影分析

發布時間:2022-06-13 21:10:20

Ⅰ 如何評價電影《1942》

1942這部電影的編劇,真能編,應該獲胡編大獎!為什麼呢?因為他竟然打著還原歷史真實事件的幌子,而稍有些常識的觀眾不難看出這些情節太不真實:

從開頭的乾旱的畫面上看,這一年都沒下過雨了,但鏡頭轉向庫房,少東家在庫房想以糧換嫖,為了突出東家的為富不仁,這庫房裡堆滿糧食,新鮮打下來玉米棒子一串串掛著...... 大家沒看錯,就是當年新打的玉米棒子,還很飽滿,這說明,這是個豐收年。

接著,來強盜了,東家找栓柱去官府報信,這栓柱回來向東家說來兵了,害得東家幾乎被土匪打死。本以為這栓柱和東家有仇,故意這么說的,後來才發現栓柱和東家沒仇,估計是前些年趙本山的小品太火了,編劇受影響了.....在電影的後半段,這栓柱在日本軍營,又被安排犯了傻病。如果說栓柱是對自己親生孩子玩的風車有感情的話還有點真實性,但為了別人孩子的一個小玩具,連糧食都不要,死都不怕了,那思想真崇高得太令人驚訝了,如果當真這么講情義,就會寧願自己餓死也不會賣老婆啊,,當初這么講情義,怎麼偷那好心的洋記者的驢吃呢?所以這個不符合邏輯的角色無法再編,只能去死了。

鏡頭轉向逃荒群眾,在路上,災民隊伍和國軍的隊伍混在了一起。日本飛機發現中國軍人佔多數,就開始投彈。隨著炸彈在人群中爆炸,到處血肉橫飛,這時候的人,正常情況不是被嚇得全身癱軟就是被惹怒反擊,可劇中卻是當兵的在此時搶錢搶女人。俗話說溫飽思淫慾,這天上有敵機轟炸,地上血肉模糊的環境,誰還有那心思啊,人雖然仍存在野獸的本能,但野獸也不會在生死關頭還有心思配種吧?這編劇把中國人描寫得比野獸還變態!

還有些事情,就真不知道是真是假了,在影片中,河南百姓寧願逃荒挨餓,就是不肯參軍打仗,相互之間斗得倒蠻起勁,例如瞎鹿老婆看到借給自己糧食的東家沒了車還幸災樂禍,覺得特痛快.....反觀日本人,顯得那麼智慧,憑借充足的後勤供應,給出一些糧食給河南人,河南人就跟著日寇干,結果日寇就順利取得6萬對國軍30萬的勝利。河南人吃了老蔣的備用軍糧不賣力,日本人給吃的就從了,難道這日本人比中共還偉大?而劇中的洋人,尤其是美國記者,是集英勇、仁慈、智慧為一身的聖人。我最搞不懂的,是編劇的心態,或許正是因為他黑暗醜陋的內心,才把中國人看得那麼丑惡、劣等,而洋人,都是那麼高大上。如果真如編劇所想,那麼影片中國民政府做足面子歡迎美國人應該不過分。難怪據稱這電影在國外受到一致稱贊......

Ⅱ 馮小剛拍《1942》想表達什麽主題是什麽

摘要 這部電影在馮小剛的所有作品裡,票房排在第五位,但相對而言,在那個票房開始進入「億」單位的年代,《1942》的票房可以說是,相當不高。

Ⅲ 電影《1942》這是一部怎樣的影片

《1942》故事開始於1942的旱災,當時乾燥,缺水。受害者逃離家園。同時,世界上還有這樣的事情:斯大林格勒戰役,甘地的絕食抗議,宋美齡的美國之行。整個電影標題是與第一歷史並列的事件,屬於世界主要事件。

故事在老東家牽著小女孩走在返回依舊飢荒加劇且浮屍遍野的荒路上結尾。在背影漸行漸遠的畫面中,敦厚的男中音陳述響起:「這個小女孩後來成了我的母親,她不愛笑,從來不吃肉……」我想那是因為70年前,她在逃荒的路上,看到過「人吃人」人性泯滅的慘狀。
很多人對《一九四二》的首映的影評不太高,他們應該忘了所有的紀實片都只會糾人心弦,卻不能揪人眼球。就像那些來看熱鬧的觀眾,在螢幕上帶著血腥的黑色幽默中竟智商低下的發出爽朗的笑聲。

Ⅳ 3次才過審!電影《一九四二》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我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就感覺講了一個故事:在一個戰亂時時局,普通人要活下去有多難。從飢荒到黃河決堤,從逃荒到戰亂,一個普通人要平安活下來,實在是一件看運氣的事情。

Ⅳ 《1942》拍的很真實很感人,為何票房不高呢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馮小剛的《1942》這部電影。這部電影實際上是一部非常優秀的電影,不過市場反響好像並不是很理想。一些人覺得這部電影氛圍太過沉重,所以看過的人會勸沒看的人別去看。還有一些人覺得大家對馮小剛的期望太高導致的。不管怎樣,個人覺得這就是一部非常優秀的電影。那麼就有人問,《1942》拍的很真實很感人,為何票房不高呢?首先,或許觀眾們不太喜歡太沉重的電影。其次,許多人都非常喜歡幽默搞笑的影片,對《1942》這樣題材的電影不感冒。最後,電影市場競爭太過激烈。下面,讓我們具體看一下。

三、電影市場競爭太過激烈

每年都會有大量電影上映,而且許多電影都是有大牌明星們的加盟。因此,電影市場的競爭是非常激烈的。觀眾們不擔心看不到好看的電影,因此選擇面就比較廣泛。所以,在這樣的大環境下,《1942》表現不理想也是很正常的。

不管如何,馮小剛的作品都是非常有深度的,《1942》值得一看。大家覺得呢?

Ⅵ 《一九四二》講了什麼如何評價

我有過兩次在電影院發火的經歷。

一次是看《唐山大地震》;一次是看《一九四二》。

《唐山》里,石板壓住兩個孩子的為難,數十萬人的生死,徐帆卻只用二十年後輕松的一跪就了結了所有前塵往事。我眼前歷歷的卻是2008年5月,九寨溝的羌族小伙哽咽著給我打電話:到處都是白花花的屍體…太慘了…太慘了…我真的受不了,我只能用衣服蓋住頭,一路拚命的跑…我不敢看…奶奶不肯跟著我們走,她死也要死在家裡…你說怎麼辦…怎麼辦…

然後看《一九四二》。首映的周末,售票處烏泱烏泱都是人。我們站在門口數著進場的小孩,15:10場,一共6名孩子走進了萬柳嘉禾的《一九四二》放映廳,年紀從3歲到10歲不等。

電影開始了,沒用太長的時間,熒幕上就開始了殺戮。災民搶糧,血漿漫紅了院子。如果這個尚在可忍受范圍內,在隨之而來逃荒大遷徙中,日本炸彈下的血肉橫飛;孩子屍體被攔腰撕裂,腸子拖了一地;野狗爭搶屍體的內臟,而導演還安排了個洋人記者用相機不斷的拉近、定格、擺拍;照片輾轉到了蔣介石手中,鏡頭仍在不斷的拉近、定格、擺拍;最後一場血順著明晃晃的刀尖,從張默的後腦噴薄開來,終結在范偉的唇齒之間。

我一直在想,是什麼令父母們認定了這是一部可以帶著家小闔家觀賞的電影?是什麼力量促使馮小剛把一部主流院線片拍成了Cult片?

這個導演,在散亂的故事線里,他用張國立徐帆去咯吱老百姓的痛感神經;用陳道明李雪健去撥弄所謂高知分子的政治神經;刻意放大上帝與傳教士的宗教意義,全不搭界的塞進兩個好萊塢大牌演員,討好所謂的國外電影節評委與片商。每個鏡頭、每秒劇情,充斥了算計與心機。

他明明做著與民間馬戲團班主如出一轍的把戲,用福爾馬林浸泡著蛇、貓和畸形嬰兒的屍體,走街串巷,招徠老百姓獵奇的目光,卻偏偏還要擺出一副藝術家的姿態要世人膜拜。

居然也還真的有人膜拜。

這大約也是在中國這樣神奇的國度才能發生的文化奇景:在1個人過馬路不守交規被撞死也能被解讀出100種政治陰謀的國度,再血腥的屠殺只要套上高帽就能冒充春秋大義;只要是敵國造成的殺孽、是敵黨放任的血腥、是歷史中早已過去的殘酷,只要無損當朝之清明,再不堪的畫面也能光明正大的亮相。

只見利益,不見悲憫。

於是,我坐在電影院的黑影里,嘴裡像吞了一坨屎一樣的惡心。

我不知道,在接下來的幾周里,會有多少水軍或者自以為是的觀眾繼續撐起這部電影的口碑。我不知道,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有多少未滿18歲的孩子會被迫在黑漆漆的電影院里一遍又一遍的看著自己同齡人被攔腰撕裂。

如果真如導演所說,要給歷史留存一點良心記憶,如果真的有良心,那麼,能不能把你的鏡頭抬高一寸?

就像2008年5月12日下午,那個用衣服包著自己頭,一邊哭著一邊在遍布屍體的路上奔跑的羌族青年,無能為力,只能閉上眼睛。這是唯一能留給自己的慈悲。

那個拍《甲方乙方》的馮小剛走遠了,我很懷念他。

Ⅶ 如何評價一九四二導演想表達什麼

雖然網上很多人批判這部電影,但是本人是很喜歡這一部電影的。整部電影從演員的配置以及場景的布置導演都是很用心的,都是花了大功夫的。陳道明、李雪健、范偉,徐帆等等都是很強大的陣容。甚至包括電影的畫面場景和部分戲份的場景爆破都力求逼真,范偉飾演的老馬第一戰區第九巡迴法庭庭長在災民逃荒的時候坐著手推小火車這樣的微妙情節都展現出來。我看不到任何的敷衍。這是要給馮小剛點贊的。

講真的,我在觀看這一部電影的時候非常的震撼,不是來自於視覺上的震撼,而是來自於心靈上的震撼。我在這里只是單純的說一部電影,這部電影在我看來是值得一看的。

Ⅷ 如何評價影視《1942》

主流意識形態的圍剿
與《唐山大地震》的主流意識形態的歌頌式歷史回顧不同,《1942》在一定程度是對主流意識形態的叛逃。
中國社會彌漫著三種思想,一小部分是列寧主義,一小部分是無政府主義,而絕大部分是傳統文化。而列寧主義引領下的主流價值觀與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存在著深深的矛盾。這也就意味著,傳統文化所衍生的「原罪」意識在一定程度上與主流意識形態形成了抵觸。《1942》所選擇的「飢荒」題材,作為對祖先苦難的一種追緬題材,在意識形態的聯想式解讀里則充滿了挑釁意味。它挑釁的是意識形態所試圖掩藏的歷史。中國歷朝歷代的「飢荒」向來都是與「天災人禍」聯系在一起,而「人禍大於天災」則常常書寫於史書的末尾。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一列政治運動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尤其是所謂「三年自然災害」時期,這些掩蓋粉飾下的公開的秘密,都會由「飢荒」一詞所帶來的聯想奔涌而出。題材的敏感性則註定《1942》將受到來自於主流意識形態的壓力。影片命名《1942》,恐怕不是單純地要告訴觀眾影片將講述某一段歷史,而更多是對主流意識形態的對話,影片將要講述的「飢荒」,只是「1942的飢荒」。《1942》必將面臨與主流意識形態的歷史觀博弈。影片中,對1942年河南飢荒的買單者,並沒有鮮明的揭露。意識形態宣傳利用的觀影者的「想像性畸變」,同樣,它的審查同樣是一種捕風捉影式的聯想。影片不論是在「飢荒」的根源歸咎於1942國民政府的態度上,是鮮明還是模糊,這種對當下與近幾十年歷史的影射解讀,已經深深的存在於意識形態的思維之中。

Ⅸ 徐帆認為《1942》是一部充滿悲情的戲,影片中哪個場景讓你記憶深刻呢

1942這部電影令我最印象深刻的當然是張國立所飾演的老地主在大年三十賣女兒的那個場景,因為那個場景真實的展現了當時飢荒年代老百姓為了生存,逼不得已所做出的那些匪夷所思的事情。當然由王子文所飾演的女兒為了讓自己的父親活下來,選擇讓自己的父親賣掉自己可以說也體現了女兒對於自己父親的一份感情。因為張國立所飾演的地主非常清楚一旦將自己的女兒賣掉,自己將很有可能一輩子再也無法和女兒見面。

1942這部電影是值得反復觀看的電影,尤其是張國立在這部電影中貢獻出了影帝級別的演技。可以說在面對這種嚴肅題材電影的時候,張國立的演技發揮可以說是非常的穩定。

與1942電影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泰中演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455
邵氏功夫有哪些電影 瀏覽:416
5d3如何拍出電影質感 瀏覽:846
網站播放電影傾權 瀏覽:947
如何將電影發到快手裡 瀏覽:256
漳浦哪個電影院好 瀏覽:963
電影台詞怎麼加上照片 瀏覽:39
什麼網上能免費觀看最新電影 瀏覽:685
電影的經典愛情圖片 瀏覽:505
逃離地球和哪個美國電影相似 瀏覽:282
南京大屠殺完整電影檔案 瀏覽:368
平安中國之守護者電影在哪裡看 瀏覽:3
關於猴子的外國電影有哪些 瀏覽:735
島國電影網站網站你懂得 瀏覽:418
車看好不然把你腿打斷是哪個電影 瀏覽:248
徐崢不知道女朋友是富豪的是哪個電影 瀏覽:717
被低估的小電影 瀏覽:955
微商賣電影的怎麼弄的 瀏覽:736
和蜜桃成熟類似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731
容易受傷的女人是哪個電影 瀏覽: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