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樣分析電影《親愛的》運用的蒙太奇手法
蒙太奇(法語:Montage)是音譯的外來語,原為建築學術語,意為構成、裝配。經常用於三種藝術領域,可解釋為有意涵的時空人為地拼貼剪輯手法。最早被延伸到電影藝術中,後來逐漸在視覺藝術等衍生領域被廣為運用,包括室內設計和藝術塗料領域。
Ⅱ 親愛的,電影中心思想
親愛的,我們回家
《親愛的》第一支預告,大概看哭了不少觀眾,但看過電影後,卻會發現,那不僅僅是一部苦情催淚片。有些悲,不一定讓人落淚,但那種沉重會直戳心靈;有些希望,不一定讓人開懷大笑,但總會有一絲陽光不經意地落在眉梢。《親愛的》就是這樣一部電影。就像黃渤說的,「這個電影有一隻手,是深深地伸到你的胸膛里,會觸碰到你的心靈。」
《親愛的》當然不是一個普遍發生的故事,但每個人都可以透過這部電影看到社會的群像,看到自己內心的焦慮和對親情的漠視,而那種丟失的深沉與悲痛,其實是每個人從生活中都能感受到、理解到的。然而這不僅不是一個普遍發生的故事,它也不單純在講述孩子的丟失和尋找,還折射出了社會中人們內心某種東西的丟失和尋找。人來人往,我們迷惘,我們失去,我們的「家」究竟在何方?
電影里,田文軍說「憑什麼我要認命」,就是這股勁讓他拚命尋找,不言放棄,唯有把「希望當飯吃」,他才能在失去幾乎所有的時候,還能「不認命」地盼望著找回一點點的尊嚴。找到鵬鵬那天晚上,他在派出所的樓梯間痛哭,那是3年來他第一次落淚,那就像憋了長長的一口悶氣,終於終於爆發,面容抽搐,聲嘶力竭,沒有吐出如何一個字,但我們完全能夠感受到,這幾年,他活得有多累。黃渤的表演太有爆發力了,在靜默中,給予我們心靈重重地一錘,雖然沒有經歷過這般痛苦,但是看著他抱頭痛哭,我們似乎能突然明白,他拚命尋找的何止是鵬鵬,只有把鵬鵬帶回來,他的家才在,他才能「回家」。
魯曉娟丟失的也不僅是鵬鵬。「不認命」的她為了往上爬,和田文軍離婚,組建了一個中產家庭。但在丟失了鵬鵬之後,她終於發現,其實身份、金錢是無法對抗這樣一個痛苦的,她一直想擺脫人下人的身份,倒頭來卻發現丟掉了自己。這實際上,跟很多我們身邊的人都很像,只是活得太匆忙,以至於沒法停下腳步去看看原來的自己,再看看現在的自己。失去鵬鵬,她又變得跟田文軍一樣了;尋找鵬鵬,其實是她自我重建的過程,重新回到她出發時的狀態。面對本能痛苦,外在的不可能幫助到什麼,只有重新建立內心,才可以去對抗、甚至超越這個痛苦。電影里雖然沒有一個最終的結案,但我們顯然能感受到,魯曉娟「回家」了。
韓德忠,沒想到很多人都提到了他。他在電影里,其實是一個沒有「回家」的角色,他失去太多,以為能夠借幫助大家來獲得救贖,但到頭來發現,尋找太累,最終還背叛了眾人。電影里,他在「回家」這條路上似乎越走越遠,最後發現錢抹不掉他那些不堪的過去,更抵不上一張死亡證明。
佟大為的角色其實就是一個典型的城市人。社會會磨掉人當初的銳氣,使人同化成「社會之人」,要生存,就必須得那樣。而在幫助李紅琴的過程中,他似乎也找回了自己,找到了「回家」之路。唯一讓人遺憾的事,佟大為的很多場戲,都能看出《中國合夥人》里王陽的影子。
李紅琴,不得不說。趙薇這次終於遇上最對的,也是最好的角色。這個人物的命運,早已註定趙薇可以在這部戲里大放光彩。她丟失的是一切,丈夫已死,養子被帶回家,女兒被奪走,她的家完全散了,如果女兒不能要回來,嚴重地說,那她活著還有什麼意義。這在某種程度上,和田文軍也有點類似,只是在社會的認同上,她站在了田文軍的對立面。兒子和女兒都不屬於她,就連法律,似乎也要來割斷她最後一根稻草,生活之於她,太殘酷了,以至於我們在道德倫理上本該厭惡這樣的「人販子老婆」,但卻最終不由為之憐惜和感慨。她能不能回家,她還有家可歸嗎?電影的最後,留下了很多,長鏡頭一搖,我們隱隱看見,黑暗的盡頭還是有一點的光亮,那到底是不是希望?如此脆弱和無奈,再加上語言和造型上的塑造,趙薇完全就是李紅琴,她的角色太無力了,但她的表演太有力了!
《親愛的》是一部好電影,但它需要我們靜下心來,去接受故事的牽引。我們都太焦慮了,以至於無法意識到自己丟掉的是什麼。絕大部分的人都不會有電影裡面那些人物的經歷,但是光影的魅力,就可以讓我們在兩個多小時內,去感受另外一場人生,然後審視自己。電影的深度不在於導演或編劇將細節挖得多麼深入,而在於,它落在我們的心頭到底有多重。陳可辛導演的電影,不會有絕對的好人與壞人,也不會給予大家一個明確的答案,他就是一個旁觀者,鋪開了一切的問題,讓我們自己去尋找「回家」的路。
離家的路有千萬條,回家的路只有一條。希望我們都在那唯一一條路上。
2.
善與善的悲劇
我最最揪心的時刻,也許就是他們抱著孩子在田間奔命地逃跑,孩子卻用力掙扎著,叫著另一個人媽的時候。
那一刻,感覺位置發生了調換,他們成了拐賣者。
我有些恨那個山溝溝里的女人。我甚至有些埋怨那個孩子,昔日作為精神支柱的歌謠,如今成為一碰就碎的石頭。怎麼就會忘了呢?
年齡太小,環境變換,是的,有太多理由。可我不想用理性去分析。太殘忍。
小孩子是無辜的,是被害者。但有時候你會發現因為年幼無知,不諳世事,做起事情反而更加堅決,成人有猶豫有遲疑,小孩子心中只認自己那一個理兒,曉之以理他不懂,動之以情他無視,真真是狠角色。
他問她,你說孩子當時得是多久才叫那個人媽呢?
她對他說,你別逼孩子,萬一他跑了呢?
他和她都接受了自己「拐賣者」的身份。
無奈的,撕心離肺的,強顏歡笑的,佯裝明天會更好的,彷彿明天就是「明天」了。
可我們仍要說,他們是幸運的。但強顏歡笑真的比沉浸在悲傷里更幸福嗎?我不覺得。
我最最感動的時刻,是他出門時突然怔住,回去抱著孩子的時候。
沒有什麼煽情,如此真實,甚至有些搞笑,但這些細節卻讓人為之著迷。
而那一天,他終於牽她的手了,她要淚崩了,卻強忍著,那一刻,歡喜與悲傷都化作勇氣了吧。最能改變女人的,無疑就是孩子了。
我最最心碎的時刻,是農村女人在街頭問「你說我是知道還是不知道?」
我TM只知道,編劇,你太壞了,真的太壞了。
你知道嗎,你的一句話就讓價值觀在一瞬間顛倒了,如此簡單粗暴。
我是怎樣從堅定站在孩子父母的立場突然自我懷疑的?也許就是這句話吧。
無心做壞事,好心做壞事,這都是很難用法律或道德評判的。
而當一個人的愛與另一個人的愛——兩種「善」發生沖突時,事情就會變得越發說不清楚,沒有贏家,贏家也是輸家。
每一個人都受傷,也會有純粹無辜的受害者,比如留在福利院的小女孩兒。
農村女人要帶走女孩,因為她想念女兒,那也就是她的女兒,當然或許也因為她無法再有自己的小孩兒了。
孩子的生母要領養女孩,其實是為了留住男孩的心。
福利院不讓女人帶走女孩,是因為世人的目光——媒體怎麼看,人民怎麼看,上級怎麼看?唯獨不問當事人怎麼看。仔細想想,其實這些疑問後面其實都省略了一個字——「我」。
那些善良的、正義的,何嘗不是自私的?
為什麼我們的「善良」,最後卻成為悲劇了呢?
因為我們的很多「善良」,說到底是為了我們自己。
為什麼非要去「善良」呢?因為無奈,我們無法掌控的一切。
我們都是浮萍,不比劇中人高貴或低賤。
所以,電影那些真正觸動我讓我流淚的地方,並不是父母對孩子的情感,不是想要得到而得不到的悲劇,而是善與善的悲劇,它是沒有答案的,卻絕非廉價的。
參考自網友
Ⅲ 電影《親愛的》的影評
《親愛的》是黑色愛情三部曲,即《獨家試愛》《十分愛》《我的最愛》的後作,台詞里也有《我的最愛》中的一些情節。
《親愛的》似乎是葉念琛第一部被歸為恐怖或驚悚類的電影。不過對於熟悉他電影套路的人來講,這應該是一個早晚會來的自然延伸。他的愛情三部曲,在看似溫情的劇情下,總是讓人看完以後手腳發涼。與一般恐怖片結束時逃離的感覺相反,當我們走出影院,回到沒有僵屍、鬼怪、幻影的真實世界時,葉念琛講述給我們的種種光怪陸離,才真正來到我們的身邊。
世界上最恐怖的事情,莫過於與枕邊人繾綣半生,卻永遠無法猜透他在自己的身後想些什麼,做些什麼。是不是真的在未來的某一刻,謊言的大幕被偶然的掀起一角,才發現以為達到的愛情彼岸,不過是對方設下的華麗幻影。
葉念琛不僅僅有寫故事的才華,更有一種固執的殘忍。他的電影不遺餘力的展現所謂愛情之中謊言、背叛、欺騙的無限可能,並永遠以一種不安定的狀態做為結尾。急促的不和諧音、看似融洽的戀人之間暗藏的秘密,與似乎已經平息的危機構成一個無限的歸納,證明著愛情不過是幻影,謊言和背叛才是常態。
《親愛的》與三部曲中的《十分愛》應該說有異曲同工的意味,一系列最終被解開的謎團外,愛情的謎團仍然陰魂不散。
世界上本來就沒有天造地設的愛情,也沒有本來就該在一起的人。愛情對於某些人,不過只是雙方算計的平衡態而已。「葉念琛作品」幾個血淋淋的大字,就是這樣的殘酷而真實。
葉念琛電影對感情的觀念一直是悲觀的,我想這片同樣不適合情侶入場觀看,看完心底都寒,身邊的人並不值得信任,不論何時我們都在尋找下一段出口.
以下是劇終的一幕讓我所能理解到的潛台詞:
「此刻我想停留,只是因為我想,與你無關.親愛的,你並不是我的親愛的,我們都只是我們自己的親愛的,我們都只是愛自己.」
我想這個世界每一秒都有很多人在說「親愛的,我愛你。」只是你不知道此時開口的那個人。是還沒有得到想要的人。還是僅僅覺得沒玩夠。
若是非要維持一段美好的愛情。記得永遠讓自己知道的少一點。
「親愛的。我愛你。」原來這句話其實不是那麼難說出口。
如果你依然相信這個世界有很多美好的童話。記得遠離『葉念琛作品』。
Ⅳ 電影親愛的主題含義是什麼
告誡人們要愛護保護身邊的人和事,即使是身邊至親的人哪怕是丟了,死了,我們將會義無反顧的找下去,直到知道事情的真相!
Ⅳ 近期電影《親愛的》詳細劇情
表面看來,田文軍(黃渤 飾)和魯曉娟(郝蕾 飾)是一對結婚多年的平凡,但實際上,他們之間的感情卻早已經被時間和爭吵消耗殆盡,如今,聯系著兩人的唯一樞紐,就是可愛的兒子田鵬。然而,某一天,這唯一的紐帶也斷裂了,田鵬於一次外出玩耍時無故失蹤,絕望和崩潰之中,田文軍與魯曉娟踏上了漫漫尋子之路,並在途中結識了許多和他們一樣無助的父親和母親們。
時光匆匆流逝,一條關於田鵬的線索浮出水面,促使田文軍和妻子來到了一處偏僻的村落之中,在那裡,他們看到了酷似田鵬的男孩,然而,男孩口中的「媽媽」卻並非魯曉娟,而是一位名叫李紅琴(趙薇 飾)的村婦,這錯位的一切究竟是怎麼回事?
結局是妹妹被哥哥的親生媽媽收養了,趙薇演的角色懷孕了 完了就把事件中的真實原型請上電影里客串。
Ⅵ 如何評價電影《親愛的》
在我大學二年級的時候,我在微博上看到一部香港有線電視製作的有關於拐賣兒童的紀錄片,名字我已經忘了。看完之後我震撼得久不能言,那幾天我又去查了很多關於拐賣兒童的資料,心中充滿了悲哀。
當時我加入了學校里的電影協會,我們的會長 是一個對電影極其有熱誠的人,他用家裡給他的零花買了拍攝電影的軌道、麥克風等等齊備的器材,也嘗試製作他所能做得最好的短片,說實話,我那時候與他共事,心中都一定相信這個人有朝一日一定會成為一個導演,我找到他我和他說:
「陳導,你可不可以答應我一件事?如果你有朝一日真的成為了一個導演,可不可以懇請你拍一部關於拐賣兒童的電影?」
我平日嘻嘻哈哈、痴呆軟妹,忽然如此認真,他呆了一呆,認真思索了一下,答曰:「好。」
果然他畢業後背井離鄉,到了北京,現在步入正軌。他在今年有一天忽然在微信上給我發來一條新聞,說:「你看,你的願望,陳可辛已經在實現了。」我從那一刻,就開始盼望這部電影。
這部電影我和摯友去看,坐在電影院第二排,全程有眼淚盈眶,但是沒有掉淚。
Ⅶ 《親愛的》電影影評
《親愛的》電影影評如下:
首先《親愛的》的主要角色和故事都脫胎於真實發生的「打拐」事件;其次,這類親子題材本身就是「催淚大戶」,多年前一部《媽媽再愛我一次》所掀起的觀影盛況,相信80後們都記憶猶新。面對「骨肉分離」的人間慘劇,再理性的觀眾,恐怕也都會心軟。
電影本身,劇情從一開始就沒有太多讓人意外的地方,丟孩子和找孩子的細節,大家平時在新聞里都看到很多。比較特別的設計是,在片中飾演一對離婚夫妻的黃渤和郝蕾,在丟了孩子後,找到了一個由張譯、張雨綺飾演的夫婦領導的一個由丟孩子父母組成的「互助組織」,大家互相鼓勵支撐,共同尋子,成為了電影的一抹亮色。
角色介紹
1、田文軍
演員:黃渤
一位悲情父親。孩子丟了,他苦苦尋找三年,好不容易找到了,卻換來「相見不相識」的揪心事實。
2、魯曉娟
演員:郝蕾
田文軍的妻子,兩人婚姻破裂,唯一剩下的聯系就是孩子,但孩子卻走失了,這讓魯曉娟幾近崩潰。
Ⅷ 電影親愛的影評範文
《親愛的》大概看哭了不少觀眾,但看過電影後,卻會發現,那不僅僅是一部苦情催淚片。有些悲,不一定讓人落淚,但那種沉重會直戳心靈;有些希望,不一定讓人開懷大笑,但總會有一絲陽光不經意地落在眉梢。《親愛的》就是這樣一部電影。就像黃渤說的,「這個電影有一隻手,是深深地伸到你的胸膛里,會觸碰到你的心靈。」
《親愛的》當然不是一個普遍發生的故事,但每個人都可以透過這部電影看到社會的群像,看到自己內心的焦慮和對親情的漠視,而那種丟失的深沉與悲痛,其實是每個人從生活中都能感受到、理解到的。然而這不僅不是一個普遍發生的故事,它也不單純在講述孩子的丟失和尋找,還折射出了社會中人們內心某種東西的丟失和尋找。人來人往,我們迷惘,我們失去,我們的「家」究竟在何方?
《親愛的》是一部好電影,但它需要我們靜下心來,去接受故事的牽引。我們都太焦慮了,以至於無法意識到自己丟掉的是什麼。絕大部分的人都不會有電影裡面那些人物的經歷,但是光影的魅力,就可以讓我們在兩個多小時內,去感受另外一場人生,然後審視自己。電影的深度不在於導演或編劇將細節挖得多麼深入,而在於,它落在我們的心頭到底有多重。陳可辛導演的電影,不會有絕對的好人與壞人,也不會給予大家一個明確的答案,他就是一個旁觀者,鋪開了一切的問題,讓我們自己去尋找「回家」的路。
離家的路有千萬條,回家的路只有一條。希望我們都在那唯一一條路上。
Ⅸ 電影《親愛的》講的是什麼
我剛看完
前面一段就跟網路一樣的
但是網路後面一段簡直就是胡扯
根本就沒有什麼林綺的人嘛
事情是這樣的
前面
兩星期前,韋晴(曾愷玹 飾)男友程緯不幸在一場交通意外中離開人間。意外發生前一個月,她發現程緯偷偷瞞著自己有了第三者,傷心欲絕地向他提出分手。她沒有想過是彼此的最後一面。
韋晴懷著悲傷的心情重回香港出席程緯的追思會。留港期間,韋晴住進了程緯的家。韋晴在家裏每天睹物思人,痛不欲生。韋晴在程緯家中收拾愛人留下的遺物,找到了一封程緯發生意外前一天所寫的信… 程緯在信中寫出自己對韋晴的掛念,他告訴了韋晴已跟第三者一刀兩斷,更決定日內會動身赴台跟韋晴再續前緣
程緯的追思會在一片哀傷的氣氛下圓滿結束,韋晴聽著程緯生前的點滴,好像看見程緯就在身邊 — 不!韋晴真的看見了程緯,他竟然在人群中一閃而過,轉瞬間便消失無蹤。
到這里。真相出來了
其實啊緯根本沒死
緯就是勇
是緯的死黨扮鬼
所有的都是緯的朋友假扮的
為了給晴晴創造一個新的記憶
讓晴重新愛上緯
其實緯還是死性不改
花花公子
那個楊愛瑾演的是晴樓下的一個女鬼
已經死了一年
但是還是會出現在晴面前
跟晴成為好朋友
後來晴決定留在香港的時候
發現楊愛瑾已經死了的事實
突然想起所有事情
知道後來的一切都是緯在騙她
然後他們2個就表面無事
內心都有鬼吧
相擁的兩人互相說著
親愛的,我愛你
但是都在欺騙對方
可能電影想說現代愛情的悲哀吧
個人理解。
其實不恐怖
你可以去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