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題材 > 中國法律題材電影選材的特點

中國法律題材電影選材的特點

發布時間:2022-06-09 02:15:16

㈠ 法律電影

如果說最經典的話,《十二怒漢》是不可缺少的,說得是美國的陪審團制度。《肖申克的救贖》,這個也是法律人應該看看的。
《秋菊打官司》也值得一看,但是這絕不應該僅僅作為一個法律電影看待,最好加上《活著》一塊看。

㈡ 中國當代電影(新時期)的發展過程有何特點

中國當代電影(新時期)從1977年開始到現在,進入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期 。
其主要特點 :
①堅持和發展革命的現實主義道路,堅決執行雙百方針,題材廣泛,反映生活中各類矛盾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如《天雲山傳奇》、《喜盈門》、《人到中年》 、《高山下的花環》 、《血,總是熱的》、《傷逝》、《駱駝祥子》等影片。
②尊重藝術的客觀規律,創造出各種真實生動的銀幕形象,塑造了各類不同的典型性格。如《南昌起義》、《西安事變》、《廖仲愷》等影片對革命領導人進行了多角度的刻畫,對蔣介石等歷史人物能實事求是地按照歷史本來面目表現。
③在風格與樣式上趨於多樣化。由於題材領域的擴展,使藝術家們可以自由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和特長,探索自己最適宜的風格、樣式,表現最完美的內容。在電影創作繁榮的同時,電影理論研究也空前活躍,並在相當多的創作人員中發生影響。中國美術片從形式到內容都極富有民族風格和特色。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美術片是中國影片在國際上獲獎最多的一個片種。新聞紀錄片已向縱深發展,充分利用豐富的資料,系統地編輯一些重要的文獻片,並對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與重要事件進行綜合報道、專題報道;還注意表現人物和人物的精神世界,抓住真人真事中豐富的細節,以情動人。科教片也有新發展。
④電影廠在原有的基礎上陸續增建八一電影製片廠、兒童電影製片廠、珠江電影製片廠、西安電影製片廠、峨嵋電影製片廠、瀟湘電影製片廠、內蒙古電影製片廠、天山電影製片廠、福建電影製片廠、廣西電影製片廠、青年電影製片廠、深圳影業公司、雲南電影製片廠13個主要生產故事片的電影製片廠和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上海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上海電影譯制廠和中國農業電影製片廠。
⑤1958年在北京建立了中國電影資料館,1989年在該館基礎上建立了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並創辦《當代電影》和《電影信息報》。電影工業和科研方面都有相當大的發展。國產電影器材已基本上可以解決放映和製片需要,還研製成功立體電影、環幕電影等。全國放映單位已達14萬之多,比1949年增長了350倍。1960年成立中國電影工作者協會,1979年改組為中國電影家協會,頒發電影金雞獎;影協下設中國電影出版社;還編輯出版《大眾電影》,舉辦電影百花獎評選活動 。自1980年起每年由文化部(1986年起改由廣播電影電視部)對上年度的優秀影片頒發政府獎。中國電影發展的關鍵在於提高質量,開拓新的題材和體裁,繼承和發揚中國電影的優秀傳統,借鑒外國影片的經驗,創作出既有中國特色、民族風格又有國際水平的影片。

㈢ 中國電影的特點是什麼

中國電影的特點:
特點一:電影市場爆發式增長賀歲檔失利導致票房飲恨300億
特點二:華語名導大崩盤新生代逆勢崛起
特點三:明星「改朝換代」黃渤加冕「喜劇之王」
特點四:互聯網公司來襲電影行業上演「生化危機」
影視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顯示,過去電影行業主要是由中影、華誼、博納、星美等六大電影公司主導,但是如今格局突變,網路、阿里巴巴、騰訊來勢洶洶。
參考資料:中國報告大廳材料。

㈣ 中國電影特徵是什麼

變態的自卑

㈤ 中國電影有什麼特點

中國電影主要特點有以下幾個:

1、堅持和發展革命的現實主義道路,堅決執行雙百方針,題材廣泛,反映生活中各類矛盾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如《天雲山傳奇》、《喜盈門》、《人到中年》、《高山下的花環》、《血,總是熱的》、《傷逝》、《駱駝祥子》等影片。

2、尊重藝術的客觀規律,創造出各種真實生動的銀幕形象,塑造了各類不同的典型性格。如《南昌起義》、《西安事變》、《廖仲愷》等影片對革命領導人進行了多角度的刻畫,對蔣介石等歷史人物能實事求是地按照歷史本來面目表現。

3、在風格與樣式上趨於多樣化。由於題材領域的擴展,使藝術家們可以自由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和特長,探索自己最適宜的風格、樣式,表現最完美的內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批中青年編導拍攝了一批有一定實驗意義的探索性影片,如《黃土地》、《青春祭》、《良家婦女》、《黑炮事件》、《獵場札撒》、《老井》、《紅高粱》、《秋菊打官司》、《香魂女》、《霸王別姬》等。在電影創作繁榮的同時,電影理論研究也空前活躍,並在相當多的創作人員中發生影響。

㈥ 求對一部電影中人物事件的法律分析論文

《費城故事》

雖然這部電影就是法律題材的,不過這個案件也很值得討論,而且是湯姆漢克斯和丹澤爾華盛頓兩大影帝同台競技。至於故事,就是講述的湯姆漢克斯扮演的同性戀者,感染了愛滋病,而被公司老闆解聘,為了維護自己的權益他請來同樣是律師的丹澤爾華盛頓幫自己打官司。

㈦ 中國有關的法律電影

《秋菊打官司》,《法官老張軼事》,《法官老張軼事之審牛記》,《法官老張軼事之養老樹》,《法官老張軼事之倔蘿卜》,《法官老張軼事之迴避》,《法官老張軼事之告狀記》,《民警程廣泉》,《警方 110》,《激情辯護》

㈧ 中國的法律特點是什麼

一、禮法結合,一準乎禮
與西方古代法律同宗教相生相伴不同,中國古代法制深受儒家學說和倫理綱常的影響。其顯著的特徵是把維護「三綱五常」為核心的禮教作為立法、司法的宗旨,要求法律「一準乎禮」。禮的精神是親親、尊尊,即維護「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人倫關系。禮起源於氏族社會的祭祀活動和習俗,禮法關系始終是中國古代法制的主題。大量可征的文獻證明,西周時期,中國已進入了禮治時代。周禮是包括個人、家族、國家、社會的行為原則和規則的復雜體系,其中有關規范國家基本制度和「失禮入刑」的禮,屬於法律規范性質。西漢初,引禮入律已開其端。叔孫通制定朝儀制度,就吸收了周禮的朝覲之禮等禮制。兩漢時期,通過經義折獄、以經釋律和引禮為法,儒家思想在法律領域中逐步取得了正統地位;皇親貴戚和大臣犯罪奏請皇帝裁奪的「上請」制度、父子相隱的訴訟原則被廣泛運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古代法制沿著禮法結合的道路不斷完善的重要發展時期。曹魏依照「尊尊、貴貴、親親」原則,首創「八議」入律。西晉貫徹「尊卑、長幼、親疏有別」原則,開創了依服制定刑罰的先例。北魏加入了「存留養親」和「官當」條目。北齊為了強調「忠君」、「孝親」原則,將「十惡」列為「名例」之首。《唐律疏議》「一準乎禮」,成為封建律典的楷模。宋代以後,各朝效法唐制,立法和司法都貫徹了「禮法結合」、「一準乎禮」的精神。
儒家禮教綱常對法律的影響是全方位的,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法律充滿了濃厚的倫理色彩。禮教綱常被奉為立法和司法的指導思想,「明禮以導民」、「德主刑輔」、「明刑弼教」成為法制的基本原則。國家和社會生活中的禮儀規范和各種道德規范,通過法律固定下來,要求全體臣民一體遵守。依照「失禮則入刑」的原則,把違犯倫理規范的行為列為刑罰懲處的對象,以確保法律實施過程本身就是推行教化的過程,使法律成為實現德化天下這一目標的手段。歷代法制都把維護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社會等級關系作為法律的首要任務,其中「君為臣綱」位列三綱之首。法律確認君主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從各個方面維護君主的尊嚴、人身安全、權力不受侵犯。法律把嚴重 危害 君權和人倫關系的「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均列為「十惡」重罪,常赦所不原。法律確認不同身份的人,法律地位不同,少數權貴享有「議」、「請」、「減」、「免」、「官當」、「收贖」等特權;確認以父權、夫權為核心的家族內部倫理關系,確認良賤有別。不同身份的人犯罪,刑有等差。統治者把他們認為重要的道德規范都上升為法律,把他們認為違背倫常的行為都列為懲處對象,實現了禮與法的高度結合。
二是在立法司法中貫徹了仁道、恕道和慎刑、恤刑精神。「仁」是儒家哲學思想的核心,也是倫理道德的重要內容和要求。受仁、恕之道的影響,法律規定對老人、兒童、孕婦這幾種人犯罪予以減輕刑罰或免刑,稱之為「三縱」。對不識、遺忘、過失犯罪減輕刑罰,稱之為「三宥」。對已知悔悟自首者,對官吏因公務失錯「自覺舉」者,亦予減刑或免刑。歷代法律還規定了許多憫恤囚犯的措施,如法官不得違法拷訊,違者反坐。在獄政管理方面,規定不得虐待囚犯,家人送來飯食要為之傳遞,衣服不夠的發給衣服,有病要給以醫治,病重者要脫去枷鎖,對虐待致死罪囚的法官要追究責任,如此等等。古代法制在維護禮教綱常、等級制度的同時,也體現了一些人道主義的積極精神。

二、以民為本,抑強扶弱
與世界上延續時間較長的其他法系相比,中華古代法律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把法律視為人為的規范體系,奉行民本主義,而不像其他法系那樣把法律視為神的直接或間接旨意。先秦諸子對於法律起源的探討大多是從人類生活本身尋找原因,並都認為法律實際上是政治統治者的創造物。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豐富的民本思想,法制也同樣體現了這一特色。民本思想的歷史淵源久遠。《尚書·五子之歌》說:「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孟子雲:「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1]漢代賈誼曰:「聞之於政也,民無不以為本也;國以為本,君以為本,吏以為本;故國以民為安危,君以民為威侮,吏以民為貴賤,此之謂民無不為本也。」[2]歷史上許多統治者都懂得民眾的力量。唐太宗說:「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3]。在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哲學中,「仁」是其核心和出發點,而民本主義正是從儒家的「仁學」中衍生出來的。漢朝以後各代在立法的過程中,均貫徹了民本思想,要求各級官吏從整體、長遠利益著眼,嚴格約束自己的行為,「博施於民」,「使民以時」。幾乎所有的王朝都把「以民為本」作為治國的指導思想和法制建設必須貫徹的原則。
民本思想貫穿於古代法制的許多方面,主要表現為:一是嚴法治吏,打擊官吏迫害和盤剝百姓的行為。官吏是社會上有權勢的強者,歷來民之害者,莫甚於貪官污吏。歷朝法律中相當部分的內容,都是用以治吏的。法律嚴厲打擊官吏貪贓枉法、賦役不均、丁夫差遣不平、私役部民夫匠、上下勾結盤剝平民等不法行為,其目的是為了肅整吏治,防止「官逼民反」。二是法律嚴厲打擊地主、強豪兼並土地、盜耕種官民田、強占良家妻女、欺行罷市、哄抬物價、違禁取利等不法行為。三是法律對契約關系、商業貿易、度量衡器、器物製造、物價評估、買賣自由等做了詳細規定,維護市場交易秩序,為平民百姓提供安定的生產和生活環境。四是法律上對老小、廢疾、婦女等弱勢群體給予適當優待。如規定老少廢疾犯罪,審判時不予拷訊;犯流罪以下可以收贖;犯殺人應死者,議擬奏聞,取自上裁。規定婦人犯罪應決杖者,除奸罪外,均不去衣受刑,並免除刺字。犯徒流罪,決杖一百,餘罪收贖。女性死囚犯懷孕者,暫不行刑,待產後方執行。五是救濟災民,對官吏坑害百姓和隱報災情的行為予以嚴厲制裁。六是制定了不少便民訴訟的法律措施。實行了匭函、登聞鼓等制度,以方便百姓申冤和減少冤獄。

三、家族主義,家國一體
中國古代地處東亞大陸中心,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佔主導地位,組織和維持農業生產的基本單位是家庭。這種社會環境和經濟結構是宗族組織和宗法意識形成的土壤。家族是中國傳統社會的基本細胞,天下一家、家國一體的觀念代代相傳,根深蒂固。正統思想認為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大學》說:「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從「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出發,孝移作忠,父權延伸為君權,維系血緣家庭的倫理道德同維護君主政權和社會秩序的國家法律彼此相通。孝悌為齊家之本,是宗法社會重要的道德規范,也是重要的法律規范。家族倫理與法律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從而使法律帶有濃厚的家族主義色彩。
古代法制中家族主義的特色表現在:其一,法律明確維護家族內部的倫理關系。封建婚姻以祖宗嗣續為重,家庭以父權、夫權為中心,以父父子子、長幼有序、男尊女卑為基本倫理規范,法律對這種人倫關系嚴加保護。其二,在刑名方面,法律區分親與非親的界限,對親屬間相犯作了許多特殊的規定,嚴重敗壞人倫的行為被列為重罪。一些對平常人來說不構成犯罪的行為,只因行為對象按倫理關系在服制之內,便被科以不同罪名,處以刑罰。譬如,古代向官府告發人犯罪,對一般人來說是正常的事情。然而,若子孫告父母、祖父母,卑幼告大功以上尊親屬,除非被告人屬於謀反、謀大逆、謀叛大罪,否則不管告的實與不實,都要以「干名犯義」論罪。其三,在科刑方面,因血緣關系的親疏和承擔法律義務的不同,量刑有輕重之別。除侵犯財產的「盜竊」罪視親疏關系程度由疏至親逐級遞減外,其餘親屬間的人身相犯,均由疏至親逐級加刑。血緣關系愈近,卑幼侵犯尊親屬處刑愈重。歷代法律對尊長與卑幼相毆、相盜、相奸、相謀殺等都有詳細規定,其基本精神是從法律上保障尊長的地位和家族內部的倫理關系不受侵犯。其四,家族倫理以宗為本,故法律上體現了「親親仁民」、「法情並立」的精神。如規定犯死罪非常赦所不原者,若祖父母,父母年老得病需俸養而家無其他成丁者,可奏聞皇帝裁決;若犯徒、流罪者,可以贖罪,以存留養親。在司法實踐中,歷代對一些輕微犯罪,也往往「曲法伸情」。
基於「家族主義」、「家國一體」的理念, 歷朝 君主重視「以孝治天下」,一些觸犯人倫道德的行為,被上升為法律,提升為危害國家和社會安全的犯罪。《論語·學而》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有之也。」孝悌被視為預防犯罪的有效手段,成為安定統治秩序的根本條件。反之,不孝不悌被視為亂國之源,必須當作最危險的犯罪行為嚴懲不貸。按照「家國一體「的思想,任何有悖人倫道德的行為,都與國家安危聯系起來。一些在今人看來屬於違反道德的行為,如罵父母、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在,別籍異財;奉養有缺,也被列為「十惡」不赦之罪。家族成員中犯「謀反」、「謀叛」等重罪者,除本人處死外,同居親屬坐以株連之罪。若以現代法學觀點評析古代法律,就會看到傳統法律中哪些混淆法律與道德的界限,以及情、罪與刑罰畸輕畸重的法律規定,多是與「家族主義」、「家國一體」的立法指導思想有關。

四、天下本位,義務互負
人們通常認為「義務本位」是中國傳統法制的一大特徵,這是有一定道理的。與古代希臘、羅馬及中世紀的西歐國家的法律制度比較,不難看出,無論是古代希臘的雅典「憲法」、古代羅馬的羅馬法,還是中世紀西歐的羅馬法、城市法、商法和英吉利王國的普通法等,都滲透著一定的民主氣息,法律上規定了社會成員的「權利」、「義務」或「自由」等。而中國傳統法律只規定義務,不書權利,具有濃厚的「義務本位」的色彩。
然而,用「義務本位」表述中國傳統法制的特徵似不夠全面,也不能明確地界定它與其他法系中「義務本位」的區別。中國古代法律中的義務同古代埃及、印度法律中的義務有所不同,後者系個人對君主、奴隸對奴隸主的單方面義務,是一種片面的義務。中國古代法制則不同,法律規定的義務是社會各階層的相互之間的義務,體現了為社會、國家和他人盡義務的精神。中國古代把人際關系概括為「五倫」,即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其相互的義務 關系是 君禮臣忠、父慈子孝、夫良婦順、兄友弟恭、朋友有信。法律中凡與五倫相涉者,均體現了相互的義務關系。按照法律規定,官吏必須恪守職責、忠君報國;朝廷給予官吏一定的俸祿和禮遇。平民必須按時交納稅糧,承擔差役;國家有「愛民」、「教民」、「保民」之職責。在家族內部,尊長有撫養、教育、保護卑幼之責任,卑幼有服從、贍養尊長之義務。家庭以家長為中心,但同時對於出現脫漏戶口、欺隱田糧、稅糧違期、逃避差役等承擔法律責任。在朋友之間,彼此承擔互信的義務。在無服制的社會成員之間,彼此對侵犯他人人身、財產承擔法律責任。在長官和下屬之間,彼此因公務失錯承擔連帶責任。歷朝法律對各階層人士違背法定義務的行為如何懲處,都做了詳細的規定。所有這些都說明,中國古代法律中的義務,在許多方麵包涵著屬於社會義務、國家義務的內容。社會成員在對他人、社會、國家履行義務的同時,也接受他人、社會、國家對自己的義務,具有「義務互負」的性質。
中國傳統法制缺乏「權利」理念而具「義務互負」的特色,有其深刻的社會和思想原因。在中國古代,長期實行的是君主專權的中央集權制度,加之工商業和國際貿易不夠發達,統治者和國民普遍缺乏平等、自由、權利的意識。而儒家思想作為占統治地位的指導思想,對法的特徵的形成有決定性的作用。就儒家的法價值論而言,主要是「天下本位」思想、家族倫理主義、民本主義、大一統的君主主義、禮治主義。在這些法價值論中,「天下本位」是最高的價值目標,也是最重要的法價值論,其他幾個方面的法價值論均系「天下本位」思想所派生。天下為公,是古人追求的最高理想。儒家發展了這一思想,並把它奉為法的最高價值目標。檢閱自先秦至明清諸子百家的著作,「天下為公」、「天下大同」、「天下歸仁」、「天下之法」的詞語比比皆是。他們所說的「天下」,以地理意義即大一統的疆土為基本含義,兼含有「人民」、「民心」之義。古人眼中的「天下」概念,並不是在任何時候都與「國家」的概念等同的,常常是將天下置於個人和國家之上。荀子說:「國,小具也,可以小人有也,可以小道得也,可以小力持也;天下者,大具也,不可以小人有也,不可以小道得也,不可以小力持也。國者,小人可以有之 ,然而未必不亡也;天下者,至大也,非聖人莫之能有也。」[4] 歷代 君主也總是打著「一天下、保庶民」的旗號,推行大一統的君主主義。各朝法律基於「天下本位」的理念,在法律上就如 何維護 君權、維護社會秩序以及各階層人們的利益,做了比較全面的規定。受儒家「天下本位」法的價值論的影響,禮教綱常把克己尊禮、寬以待人奉為社會道德的重要規范,重視國家和社會利益而輕視個人利益,導致法律上規定義務而忽視權利。

五、追求和諧,注重調解
中國古代和諧觀念十分突出,主張法須與天道相和諧,與社會相和諧。《中庸》說:「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文子·上仁》:「夫萬民不和,國家不安。」漢代董仲舒說:「天有四時,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時通類也,天人所同有也。慶為春,賞為夏,罰為秋,刑為冬。」[5]司法活動要與天道的運行相應,這體現了古人對天人和諧的追求。基於這一理念,無訟成為實現社會和諧的目標。孔子說:「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6]《周易·訟卦》認為:「訟」為「終凶」、 「訟不可長也」。由於崇尚無訟,形成了厭訟、賤訟的觀念。唐、宋、明、清的律典都設有專條,把教唆辭訟者作為打擊對象。從追求和諧的要求出發,「刑期於無刑」被視為刑罰的根本目的,「以德去刑」、「先教後刑」、預防犯罪成為法制的重要指導思想,「貴存中道」成為必須遵循的立法原則。從現存的歷朝發布的勸民息訟的告示看,息爭化訟成為評價官吏德化、政績大小的標准,也是各級官吏特別是地方官吏的重要職責。
注重調解是中國傳統法制的一大創造。現存的古代史籍和判例判牘中,刑事訴訟資料甚多,而民事訴訟資料較少,故對於古代民事訴訟和刑事訴訟是否不分的問題,學界尚有爭論。在任何社會中,民事糾紛在日常生活中是大量發生的,它多於刑事案件是不言而喻的。在中國古代社會,雖然沒有民法的概念,但民事、刑事的管轄或審級是不同的。[7]歷史上流傳下來的民事訴訟案件之所以較少,這與大量的民事糾紛是通過調解解決的有關。就民事糾紛的審理或處理而言,漢代鄉為初理,唐代由里正初理,元代由社長初理,明代由里甲老人初理。這些所謂初理,實際上屬於民事調解。清代民事糾紛由族正房長、村正及村之賢德者調解,不果,再由巨紳里保評之,然後上達官府。不少朝代為了防止大量戶婚田土糾紛矛盾上交官府,也為了更好的息訟寧人,對民事糾紛案件上訴官府的范圍作了嚴格限制。如通行於有明一代的《教民榜文》規定:「民間戶婚、田土、斗毆相爭一切小事,不許輒便告官,務要經由本管里甲老人理斷」;「鄉里中,凡有奸、盜、詐偽、人命重事,許赴本管官司陳告」。[8]也就是說,除涉及刑律的案件外,其他均先由里甲老人調解審理,不服者方可上訴官府。其他朝代處理民事案件的辦法亦大多如此。中國古代實行的由鄉里組織調解解決民事糾紛的制度,使民間發生的絕大多數糾紛得以解決,既有利於正確處理鄉里發生的矛盾,息事寧人,也極大地減少了官府的負擔,應當說是一種值得肯定的法律措施。

㈨ 中國法律的特點是什麼

刑法有刑法的特點,民法有民法的特點,但總之它們都是為了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構建法治社會努力的,保證國家各項事業的有序進行

㈩ 中國電影的特徵是什麼

排場大,人多,明星多,花錢更多,就是不好看,我對國產電影傷心了!!太多古裝,內容太操蛋,花好錢拍出的全是垃圾,大多沒有什麼可看性

閱讀全文

與中國法律題材電影選材的特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歐美城人電影迅雷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413
陰齒1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741
fow有哪些系列的電影 瀏覽:879
在線國內精品小電影 瀏覽:112
回到未來電影中的時間機器 瀏覽:502
人妖乳汁電影網站 瀏覽:858
桃姐電影分析 瀏覽:269
我們的性漫畫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232
世界最頂尖電影學院 瀏覽:606
愛奇藝在電腦上如何下載電影下載 瀏覽:794
2020年上海電影節會延期嗎 瀏覽:445
騰訊視頻app如何緩存的電影 瀏覽:814
國外安全電影網站嗎 瀏覽:961
林鵬主演電影全集 瀏覽:973
關於2021年電影票房的文章 瀏覽:503
兩型電影主題 瀏覽:999
電影院座位分區是什麼意思 瀏覽:403
微信上面買了電影票可以改時間嗎 瀏覽:726
香港淪陷電影在哪裡才能看到 瀏覽:569
核戰危機完整版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