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寫影評應該從哪些角度去寫呢
隨便你寫,可以從感情角度,也可從劇情角度、問題邏輯角度、社會影響角度寫你影評
⑵ 誰知道怎麼分析影片,寫影評
(一)思想評論:
1.評主題。力求有獨到見解,深入挖掘。《秋收起義》一片多數文章都認為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義歷史,成功地刻畫了毛澤東的形象,將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為中國革命找到了斗爭方向。而我根據列寧關於領袖的論述和中央關於毛澤東思想的界定中認識到,影片反映了毛澤東作為一個傑出的革命領袖在斗爭中成長的歷程,也揭示了毛澤東思想形成與發展的歷史原因與過程,從這一新的視角展開評論(見《銀海珠光》)。
2.評現實意義。也與主題有關,但更側重於現實作用,現實題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對你說》的評論重在黨員幹部的廉政愛民方面,評《離開雷鋒的日子》的《大寫的人》重在新時期學雷鋒的積極意義。歷史影片的評論也要觀照現實。
3.寫觀後感。要聯系現實,融進自我,或是褒揚先進,批語落後,針貶時弊;或是進行自我觀照,尋找差距,激勵鞭策。中小學生的影評文章多屬此類。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寫成「故事簡介+自我對照」,二是要緊扣影片,而不是從影片中抽出一個話題,離開對影片的評論。如評《甲午風雲》的《透過甲午的硝煙》不是泛泛而談「落後挨打」,而是扣緊影片中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內容,聯系歷史事實,結合世界著名海戰,對比聯想,針對當前社會不良風氣發出呼籲。評《南京大屠殺》的評論《城的斷想》圍繞「城」字做文章,從「屠城」、「紙城」、「不設防的城」、「鋼鐵長城」和「國防之城」,扣得緊、放得開、收得攏。
(二)人物評論。
這是較為普遍的評論樣式,可分為單一人物評論、同一類人物評論、不同人物的對比評論。收錄在《銀海珠光》中的評《背起爸爸上學》的4篇人物評論各有特色。《細節描寫與宏偉意象》展開了毛澤東與蔣介石的對比評論。《在炮火中升騰的雪蓮》對《紅河谷》中丹珠的形象把握個性特點,作出由表及裡、逐層深化的評析。在人物評論寫作中,最好力求不僅評析人物形象的意義,而且要結合人物塑造的方法,把握人物獨有的個性,如人物特有的行為、動作、理想、志趣、才幹,從中更深地挖掘出人物形象意義,如評《炮兵少校》的《一團寂寞的火》改變了單純著眼於對英雄人物的熱情贊頌,而更多地溶進了新時期知識分子命運的感慨和思考。
(三)美學評論(樣式、風格、審美特性等)
1.藝術樣式評論。如《不庄不諧 笑從何來》結合喜劇樣式對影片《甲方乙方》展開評論;《屏幕涌動紀實潮》從紀錄片美學特色分析紀了優秀錄片取得成功的原因;《紅河谷:動人心魄的視覺交響樂》就該片所具有的交響詩式的結構樣式進行評論。
2.藝術風格評論。如《充滿詩情的戰場寫意》通過影片《大轉折》中幾個主要戰斗場面的不同詩意內涵的分析,對該片以潑墨的方式抒發的濃郁的詩情,給人以震顫心弦的視聽感受。對於引起較大爭議的《紅色戀人》,《詩電影的意象美》從電影風格和創新的角度給予肯定。
3.審美特性評論。《對親情與人倫的呼喚》從當代悲劇審美特性入手,指出當代悲劇重在探索人類精神生活的復雜性,喚起人們對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棗親情與人倫的珍視。評《小鬼當家》的文章《「小鬼」為什麼逗人喜愛》結合兒童審美心理的分析。
(四)電影特性的評論。
這類評論寫作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如對電影的語言、結構、修辭、懸念、音響、色彩、音樂、攝影、特技、表演、導演等方面的評論。試舉例如下:
1. 電影語言評論。《<紅高梁>――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起點和成功之路》。
2. 電影結構評論。《復合交融 巧織經緯棗<平津戰役>的結構藝術》。
3. 電影修辭評論。電影修辭包括多種手法,如對比、誇張、象徵、擬人等,如《<開天闢地>中的象徵手法賞析》。
4. 電影節奏評論。《滿懷深情的韻律美棗談電影<周恩來>的節奏藝術》
5. 電影懸念評論。《懸念迭設扣人心弦棗談美國片<碟中碟>的懸念技巧》
6、電影音響評論。《摹聲會音皆有情棗<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的音響》
7. 電影色彩評論。《張藝謀為何偏愛紅色》《在「形式」中強化「意味」》。
8. 電影細節評論。《耐人尋味的「納銀密賬」》、《一串閃光的項鏈》。
9. 電影表演評論。《眼之魅》
10.電影音樂評論。
以上評論角度不是絕對的,而是相互滲透、兼容的。評論的視角可以是復合的,如評論人物,除了上述的評一個人,評一類人,或對立人物的對照分析,也可以就幾部影片或某一類影片中同類人物進行綜合分析,或對某種創作傾向進行評論。如《憂患意識與英雄主義》對美國影片普遍性的主題的分析;「新時期軍人銀幕形象剖析」、「青年女演員為什麼不能長青」、「何必都往浴缸里跳」、「丑星為什麼走紅」等論題是綜合某類影片創作傾向選的。
電影評論的文體樣式可以多種多樣,一般以論文體為主,也可以用書信體、對活體、問答體、隨感錄。近年也有散文體,散文體多以抒發情感為主,輕靈活潑、文筆優美,但一般缺少嚴密的論證,較少邏輯力量,理論色彩較單薄,在影評百花園中應當允許各種文體樣式存在。
四、影評寫作要求
(一)緊扣「電影」與「評論」。
所評論的內容必須是影片提供的,而不能從說明書和報刊故事中尋找。
要抓住電影藝術的特質,評論的對象有畫面感、運動感。讓沒有看過電影的人也能獲得對影片的大致了解,認同你的觀點。
要展開評論,明確中心,嚴密地進行說理與論證,切忌「故事加感想」或有觀點而無論證。
(二)總體把握,細部突破。
首先對一部影片有正確的總體評價,在此基礎選擇一個較小的視角深入挖掘,做到高屋建瓴,品鑒入微。避免面面俱到,人雲亦雲。
另一方面避免一葉障目,不見樹林。力求寫出鞭辟入裡的專論,不要寫泛論、散論。目前各類報刊包括專業電影報刊為了搶時效,搞「炒作」,發表的大多是新聞記者根據編導散發的資料摘編的綜合評介,陷入「故事情節+主題思想+藝術特色+演員介紹+拍攝花絮」公式。
(三)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統一。
側重於社會意義的評論要注意兼顧影片的藝術性,要用影片提供的銀幕形象進行說明與論證。有一學生寫《火燒圓明園》的影評,只是對這一歷史事件抒發感慨,全文與影片毫無關系,嚴格講這樣的文章不是影評。
側重於藝術價值的評論要把握藝術表現中體現的思想內涵。
要講究評論文章自身的藝術性。
(四)注重思辯、講究文采。
力求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力求新穎、深刻,寧可是「深刻的片面、偉大的偏見,創造性的誤解」,不要趨同,說一些人人都明白的「正確觀點」。構思立意如同兵家謀略,「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耳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以奇制勝。
注意評論語言的生動活潑、形象鮮明,注意句式長短得當、音韻和諧,既要有理論色彩,又要明白曉暢,讓理論文章給人語言美感與動情力量。
PS:
有很多人認為看電影就看電影唄,評什麼?論什麼?但事實上,在你寫影評的同時,也是讓自己回溯在這一個半小時中,你到底看了什麼?得到了什麼?再爛的片,也是有辛苦培育的工作人員,他們又是用什麼眼光來看?沒人願意製造一部人人唾棄的大爛片,那麼大家口中的爛片是否有可取之處,是否製片.導演.演員們用著不同的想法來拍攝?
這些,當你開始用心寫影評時,你的思路會愈來愈清明,想的范圍愈來愈廣大
不但可以有比他人更多的體會,也能將你的體會帶給大家
在一篇又一篇的影評中,你將會發現自己的文筆進步了,看電影時能看到更多的細微末節,能感動到心靈的深處,那麼,你成功了
當然,沒人是一蹴可磯的(除了你本身是文學創作者外),當我自己回顧一開始寫的文章,也覺得自己的文筆生澀,眼光不夠深入,但在一篇又一篇的文章中,發現自己很自然的就長篇大論了起來,當然,現在依然不夠好
最好的一句話是----
「深刻的片面、偉大的偏見,創造性的誤解」
不是一定要中規中矩的寫影評,正面.反面.側面的見解都是很獨到
化簡為繁,化繁為簡,字字都是精采 。
⑶ 評價一部電影需要從哪幾個方面來分析
主 題
正像其它藝術作品一樣,影片的主題是電影作品中的靈魂和精華,也是我們為之迷戀的「精神家園」。更是我們在看了一部影片以後,力圖總結分析出來東西。
主題——是電影中內容的核心與內涵;
是電影所要表現的主題思想。
電影作品中的內容與主題,滲透和體現創作者的世界觀,價值觀,體現著創作者對生活的認識和情感。
電影的主題往往是多元化的、多側面的、多切入點的。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電影的主題是電影的動作和人物的內涵,是電影的情節和事件的外延。主題是編劇、導演的生活經驗和體會的暗示,藝術作品的主題轉化為形象時,是導演思想慾望的情緒宣洩。
⑷ 什麼叫影評評語怎麼寫急
怎麼寫影評? 看片分析,是近年藝術類招生運用得十分普遍的一種考試形式。它先讓考生觀看一部電視片的錄相或光碟,然後按要求寫文章。這充分體現了電視的專業特色,有利於發現具有初步電視意識的好苗子。同時,它又避免了命題作文的偶然性,有利於考出真實水平。也因為這樣,它最能拉開考生之間的差距。與「面試」的印象分不同,筆試的成績更加具體、客觀、過硬,所以在專業考試中,它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每個考生都必須認真准備。 那麼,怎樣寫好看片分析呢?根據以往的經驗,提出幾條建議。 一、 不要寫成觀後感 寫好看片分析文章,關鍵在於能否准確把握文章的體裁。考生最常犯的毛病,就是審題不當,完全不符合考試要求,體裁不合,把它寫成心得體會、觀後感了。這樣,哪怕文章再有文采,哪怕你「自我感覺良好」,得分也不會高。所以有必要弄清觀後感於看片分析有何不同。濟南世博藝術學校 首先是文章的體裁不同。觀後感、心得體會一類文章基本屬於抒情文范疇,抒情色彩濃;二看片分析則是文藝評論,屬於議論文范疇,理論色彩濃。前者重在感,而後者重在議。前者常有喜怒哀樂的句子,如「看了這部作品後我很感動」、「我很氣憤」、「我心潮澎湃」之類;而後者態度比較冷峻,一般用各種議論手段,夾敘夾議,分析闡述,而不追求情感和「文采」。 其次是作者的身份不同。寫觀後感時,作者的身份是普通觀眾;而寫看片分析時,作者的身份卻變成了「評論員」和「業內人士」,至少應是個「准電視人」即將來可能進入電視行業的後備隊。既然來報考,就應該有一定的准備,有潛在的素質,就應該培養自己的專業素質和職業意識。他們在看電視時,就不能把自己混同於一個普通觀眾,而必須多一個心眼,多一番思考:假如我是專家、評委,我該如何評價它?假如我是同行、同事,我該向他學習什麼?假如讓我來拍攝,我該怎麼做?總之,你必須尋找電視內行人的感覺,逐步培養專業眼光,逐步完成角色的嬗變:觀眾——准電視人——電視人——專家。 再次是針對的目標不同。觀後感針對的是「這件事」,即作品的內容;二看片分析針對的則是「這部片子」,即作品本身。前者回答的問題是:你知道這件事後有什麼感想?這件事給你什麼啟示?而後者回答的問題是,這部作品該怎麼理解?哪些地方比較成功?如《難圓綠色夢》,這部片子講述一位植樹造林模範的事,他辛勤種樹幾十年,數卻被人砍光了。如果寫觀後感,應針對這件事,當然表示痛心、譴責。而寫看片分析時,則針對這部作品,分析它獲獎的原因,成功的經驗,應表示出贊嘆、欣賞。這二者的基調是明顯不同的。 最後是文章的側重點不同。觀後感重在作品的思想內容,重在教育意義;而看片分析則重在作品的創作經驗,包括藝術形式。前者要求緊扣主題,聯系實際抒發感受;而後者要求緊扣創作特色,分析其表達效果,分析它的形式是如何為內容服務的。 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簡而言之,所謂看片分析,就是要你以「內行」的眼光,講出作品的「門道」來。 二、要有以論文的框架 明確看片分析是議論文這一定位後,接下來就是謀篇布局的問題了。常見的毛病有以下幾種。 1、全文只有一段。有些根本沒有段落概念,不會分段,往往想到哪裡寫到哪裡,天馬行空,東拉西扯,思維跳躍,鬍子眉毛一把抓,這當然不行。 2、 「串講式」,或曰「賞析式」。它往往從電視片第一個鏡頭講起,然後第二個、第三個……一邊敘述內容,一邊作些評點,還美其名曰「夾敘夾議」。這好比語文老師串講課文,念一段,講一段。這種寫法缺乏宏觀的鍛煉,沒有形成小論點,沒有上升為理論,沒有總結,也不符合要求。它還帶來另一個後果,就是敘述太多,議論太少,往往頭重腳輕,開頭十分啰嗦,結尾又草草收場。 3、 「雜文式」。這經常發生在擅長寫作的同學身上。他們不滿足議論文的一般套路,斥之為「條條框框」、「八股文」,很想展示自己的文采,於是把它寫成文藝性論文,即雜文。當然不排斥少數尖子可以寫出優秀的雜文來,但在考試時一般不要用。 正確的寫法,應該按照議論文的一般框架,既有論點、論證、結論三大部分。 開頭是提出問題,即論點部分。它應該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對分析的對象(即這部作品)做個簡單的介紹:叫什麼名字(標題),作者是誰(那個台拍的),屬什麼體裁(欄目),講了什麼內容,表達什麼主題等。二是對這部作品做個總的評價,即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如「這部片子拍得很成功」等等。 中間是主體,是提出問題,既論證部分。它要求具體分析這部片子的成功之處,有哪些創作經驗。建議至少講三個方面的郵電(或特點),而且每個方面分別寫一小段,每個方面應該提煉出一句評語(即小論點)。小論點應該精闢、整齊、醒目,最好歸納的句式比較整齊。為了突出小論點,應該把它們放在各小段的開頭,或改成粗題字排版,或省為小標題。還可在前面加上「第一、第二、第三」,或「首先、其次、再次」,或用排比句。這之後,在圍繞這個小論點作分析,「擺事實、講道理」。應該結合片子的內容,舉出具體例子,夾敘夾議,邊敘述有關情節或鏡頭,邊分析他們的表達效果,以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性。這里要防止兩種傾向,一是光敘述內容,變成講故事了;二是光發議論,或空洞抒情,沒結合具體內容,與作品完全脫節,空對空,那也不行。請注意,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體,決定了文章水平的高低,篇幅要站全文的絕大部分,短了不行。 最後是結尾,是解決問題,即結論部分。這部分很短,主要對全文作總結,或指出其不足,或提出希望,或補充說明,或照應開頭。有了這部分,文章就有頭有尾,完整無缺,並形成一個高潮,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這是論文的常規寫法,當然可以靈活掌握,不要把「框架」當成「框框」,束縛了思路。但就中學生而言,一般按這個格式去寫較為妥當。建議先寫好段落提綱,至少要想好要講哪幾層意思,然後按照提綱,一段一段寫來。這樣,論文的框架就很穩,就可以做大段落清楚,層次分明,小論點突出。 三、 要提煉出小論點 解決了題材和結構問題後,下一個難點就是,從那幾個方面去分析?如何提煉出小論點?這個問題普遍感到頭痛,我們不妨由淺入深,從感性到理性,逐步學會提煉。 我們可以從觀後評片中得到啟發。可聞前後有什麼閱讀提示和思考題?老師對你們的作文有何批語?從這里往深處想,就能學會抓主題(中心思想)、結構(段落)、手法(寫作特點)等。 建議大家學一點文藝理論常識。這樣才能找到理論武器,提高鑒賞品位。如:文藝與生活,文藝與政治,文藝的典型性,文藝批評,創作方法,流派,體裁,風格等。特別是「典型」這個概念應用很多。 還建議學一點電視常識。電視有自己的特點,如:形聲兼備,視聽合一,不受空間時間限制,用鏡頭語言說話,用蒙太奇手法等。如果能了解一些電視創作的手法,熟悉它的工作程序,就能從電視的角度來分析。 下面提出一些選題供大家參考。 1.主題方面。主體是作品的主要立意、中心思想。可以與相近題材的作品比,看哪個更深刻;也可結合時代背景,分析它有什麼現實針對性;還可分析標題是否精彩。 2.人物方面。作品的主角是個什麼樣的人,形象是否鮮明突出,性格特點如何,作品用什麼實事來刻畫它,次要人物有什麼特點,與主要人物有什麼關系。 3.選材方面。作品運用了什麼材料來表達主題,這些材料是否真實、具體、集中、詳略分明,那些材料特別典型,那些細節特別精彩等。 4.結構方面。作品分為幾大部分,它以什麼為線索,它怎樣開頭,怎樣結尾,怎樣過渡,怎樣照應,結構是否嚴謹等。 5.手法方面。作品採用了哪些創作手法(如:對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象徵、因小見大等)。這些是否成功、新穎、有特色等。 6.新聞方面。如果是新聞類作品,還涉及到許多新聞性問題。如:真實性,時效性,是否堅持了新聞的黨性、群眾性、戰斗性等原則,蔡方是否深入,支持是否成功等。 7.鏡頭方面。電視是用鏡頭說話的,它的鏡頭語言運用如何(構圖、色彩、光線、速度、字幕、特技、聲音等),那些鏡頭特別精彩,運用了什麼蒙太奇手法等。 8.其他方面。除此之外,屬於創作的各個方面,只要你覺得很有特色的,也都可以選。如:音樂、美術、表演、播音、主持等。 必須強調,以上這些絕不需要、也不可能全部講到,只要選其中三四點特別突出、十分明顯的講。甚至可以知將其中一個方面,但必須講深、講細、講透,而且它們也必須提煉出小論點。 四、 要全面考慮,掌握分寸 寫文章最要講辯證法,要全面處理各種關系,掌握好分寸,防止走極端。 1、要充分肯定優點,而不要專門挑刺。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分析作品當然可以講它的缺點,但必須掌握好一個度。有些年輕人眼高手低,用大半或全部篇幅講缺點,這就很不應該了。要知道,拿出來的電視片,除特殊情況外,都是好的伙比較好的,甚至是獲獎作品。正確態度應該是肯定優點,附帶言其不足,在措詞上、提法上也要謹慎,如用「美中不足」「瑕不掩瑜」之類。 2、要有專業眼光,但不要亂用專業術語。有人太急功近利,剛接觸幾個專業術語,就忙不迭地對號入座,結果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只剩下「看鏡頭說術語」,變成「看圖說話」。初學階段似懂非懂,沒有十足把握就不要亂貼標簽。 3、要扣住作品,但不要拘泥於作品本身。事物都是相互聯系的,分析時必須 進行橫向和縱向的比較,與同一題材、同一體裁、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進行進行比較,才能比出特色來。此外,許多作品都與時代背景有關,特別是新聞片,要特別留意它的拍攝(播出)日期。 4、要學會看電視,才會評電視。一般人看電視是為了獲取信息、欣賞娛樂、消遣放鬆,這都是無可厚非。但立志當電視人的考生,就不能停留在這種水平了。他們看電視時,應該加上學習的目的,提高鑒賞水平,應該「帶著學習的目的看電視,帶著職業的眼光學新聞」。建議先學會看電視,養成良好的收視習慣。要多看中央台,多看新聞片、專題片、藝術短片,以及好的電視單本劇,而要少看電視連續。看電視的時候,不要以「小市民」的眼光看,而要帶著問題看,邊看邊想。先要理解作品,深切感受每個鏡頭的表達效果,分析這樣的良苦用心,當創作者的知音。還要與志同道合的同學議一議,與周圍人交換一下看法。最好能強迫自己把看法寫成文字,或一段文字,或小評論,然後請有關專家老師指導一下,練幾次筆。 今年考看片分析時,為了防止偏題的現象,普遍降低了難度。有的對作文要求做了提示。如北京廣播學院導演專業2002年的筆試題是: 觀看短劇《較勁》,寫不少於1500字的影評,題目自擬。應包含以下內容:一、作品的主題思想什麼。二、人物對白的語言特點,這樣處理的目的是什麼。三、劇中印象最深的一段戲是哪裡。四、重新設計結尾。 有的乾脆不用作文形式,而是回答幾個問題。如北京廣播學院電視編導專業2002年的筆試題是: 看電視片《蕉窗聽雨》(註:是一部介紹蘇州園林的藝術專題片)回答問題:一、這部電視片如何表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又如何表現自然的花木與人工園林的巧妙融合?(40分)二、請舉例說明「相識固然不難,理解未必容易」這句話的含義。(30分)三、這部電視片闡釋了那些具有深刻內涵的思想和哲理?(30分) 這種考試安排限制了話題,使答題不至於離題萬里。而且它重在考察隊內容的理解,沒有太高的專業要求。這比寫文藝評論要容易一些,但它們的套路基本一致。這種回答,也不能像中學那樣簡單地列幾條筋,否則肯定沒有競爭優勢。建議在考前練習時,仍應以寫文藝評論為主。
⑸ 如何解讀電影《Like sunday,Like rain 》表現的情感
影片開頭Reggie朗誦了一首John Keats的詩「To feel for ever its soft fall and swell, Awake for ever in a sweet unrest, Still, still to hear her tender-taken breath, And so live ever--or else swoon todeath. 」 而影片在兩個地方安排了照應,一個是長途客車上Reggie靠在Eleanor肩上( Reggie 在酒店睡覺前枕在枕頭上說感覺自己還在汽車上 soft fall and swell, ),另一個就是經典的兩個人躺在草地上,Reggie說 Eleanor睡著時呼吸很沉(明顯 Reggie一直在 hear her tender-taken breath ),我覺得這很能說明Reggie對 Eleanor是有愛的,但我認為這種愛不是男歡女愛的愛,更偏向於純潔懵懂喜歡和情感的依賴,Reggie喜歡 Eleanor的美,善良,和對自己的欣賞和關心,還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心心相惜(家庭遭遇的相似和對藝術的共鳴)。R情智再高他也才12歲,他缺乏陪伴和關愛,所以他情感上是十分依賴恰巧給了他這些東西的 Eleanor 。以上這些感覺揉在一起看起來就像萌芽的「愛」,純潔懵懂。
而Eleanor對Reggie更多的是憐愛,尊重欣賞,當然也有動心。憐愛是Eleanor因為發現 Reggie的家庭遭遇和自己那麼相似,父母離異,父親都酗酒。對R也像對帶成年人希望尊重他的選擇,如R的飲食習慣,夏令營,放棄大提琴(E更多的是勸導,當然有可能也是說不過R╮(╯ε╰)╭)。動心,當然動心,我們觀眾一個個都被Reggie的男友力暖炸了,Eleanor怎麼可能不為所動,但這種動心說是愛絕對有點過度解讀,應該是內心實實在在被溫暖的那種動心(自行體會)。
最後離別的場景雙方的情感表達的都比較明顯。Reggie的「愛」確實說不出口,如果真說出來了,真的很weird,你說一個12歲的小男孩對你說句我愛你,別走,你覺得怪不怪。 Eleanor 心裡其實十分清楚,最後一吻是就是對 Reggie感情的回應也是對一個小男孩的安慰。
總結一下,我認為就是兩個家庭境遇相似,藝術追求相似的人的心心相惜,在彼此孤單無助的時候恰巧相遇,互相照顧彼此溫暖。但生活要始終要回歸現實,好在兩個人都在對方那裡獲得了足夠繼續努力下去的勇氣。分開是必然的,因為他們最終都需要靠自己的力量往前走下去。
⑹ 長城電影影評鏡頭分析感情思想
饕餮產生於兩千年前,六十年前進化了,變得詭計多端,但並沒有改變它依然是饕餮、依然是吃人的惡獸的本質。影片中說饕餮的產生源自人類在兩千年前的貪婪暴行,其實說的就是商紂王等暴君,尤其是秦始皇開始中央高度集權之後無法避免地形成腐敗、暴政,這里饕餮是貪婪的人類以及造成貪婪橫行的制度的化身,張導又藉助饕餮映射現實世界。饕餮在六十年前進化了,懂得使用陰謀詭計了,其實你想一下它兩千年以來沒進化,為什麼偏偏就在六十年前進化了呢?這里批判的就是某種制度,它兩千年以來都是赤裸裸的剝削,但是六十年前制度進化了,變得虛偽狡詐了,它會打著為群(R)眾(M)服務的旗號施行暴政。饕餮食人兩百萬,但是以影片中那種兇狠殘暴的程度,何止能食人兩百萬,這里估計是張導對饕餮之王有某種現實的映射,在現實中有能夠與這兩百萬對號入座的人。張導布置巧妙的亮點還在於兩個西方人,他們從與契丹人的戰爭中來到中國,這里的西方人與契丹人的戰爭長得頗像「中東戰爭」。西方人為生存和金錢而戰,我朝景甜教化他們說我們為更高尚的精神而戰,我們團結一致,我們互相信任,尤其還特別強調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讓達蒙綁起繩索跳下長城,但是達蒙坦言他不是不敢,而是對這種信任有點懷疑,最後送別的時候,景甜對達蒙說也許我們是一樣的,張導想藉此表達什麼意思,應該不言而喻了吧。西方人自西而來原本是為了竊取中國的黑火葯,但是看到中國深陷饕餮之災決定出手相救,到後來那個美國人可以選擇拿到黑火葯或者帶他的同伴回去,最後選擇的是放棄黑火葯,帶著同伴回國。張導想說的其實就是西方民主國家能夠救中國,並不會對中國造成實質性傷害,也不會在「出手相救」之後賴在中國不走非要得到利益。
影片中與饕餮決戰的場景,有很多高高的塔樓,上面的彩色玻璃讓人印象深刻,與張導的另一部片《金陵十三釵》「不謀而合」,個人認為這是已經成型的張導獨特的藝術表達方式,表達某種他認為的政治意味。
電影描述了成千上萬的人除饕餮無果,最後還是重要的幾個人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狠狠地諷刺了一把群體英雄主義,凸顯了個人的奮斗精神,整個電影的感情基調也不是弘揚千千萬萬的人與饕餮戰,張導就是想表達他就是站在某黨派的對立面,就是不承認以群眾之名能幹成什麼好事,影片里主角的比重越大越是能凸顯這種諷刺。張導也不在乎做過頭了,引來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一片罵聲,更有人才早已看穿了一切,把海報P得滿是景甜。
電影中能說話的細節還有很多,不再敖述,自行體會。
網上很多持差評的人,說張藝謀又一次拍了爛片,但是人張導會比你無知嗎?會比你想得少嗎?藝術從來都是一種表達思想情感的工具,電影就是張導說話的工具,張導要這樣拍必定有他的深層原因,不了解某些歷史、不了解某黨派在國際上的聲譽的人,拘泥於歷史事實合理性的人,是不會理解的,更是看不懂這部電影,就堅持以自己的眼光說拍了一部爛片,也不想想為什麼此片會在北美受歡迎,別人家的審美也不比你差。其實網上的差評越多對張導越有利,張導賺到了票房還顯得「政治正確」。因此不得不承認張導拍了一部「爛片」。
⑺ 從故事內容,人性剖析和情感表達解讀電影《釜山行》的精彩之處是什麼
電影《釜山行》是由韓國名導延相昊執導,孔侑、鄭裕美、馬東錫等韓國知名演員主演的一部災難片。影片不僅刷新多項票房紀錄,一舉成為亞洲新類型電影,更斬獲囊括「亞洲電影大獎「在內的國際眾多有分量的提名和獎項。
影片講述的故事情節很簡單。一列開往釜山的列車無意中闖入攜帶喪屍病毒的女子,該病毒攜帶者攻擊列車乘務員,導致乘務員感染成為喪屍。新感染的喪屍又襲擊倖存者,不消片刻之後列車上喪屍病毒宛如洪流般蜂擁而至,僅存的倖存者展開一場末日大逃亡。
延相昊作為韓國新晉導演,擅長刻畫人性的黑暗和復雜,從而諷刺現實生活中不平等的社會現象,引人深思。其中,《釜山行》作為其首次執導的真人電影,不僅成功挑戰喪屍題材,更是秉承了導演一向個性鮮明的製作風格。影片將歐美盛行的喪屍電影融合韓國本土文化,提高觀眾的觀影參與度,使觀眾對影片產生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感悟。
在本文,我將結合影片的故事內容、人性剖析和情感表達三方面來分析《釜山行》這部經典之作的魅力之處,並談談我的思考。
金常務:全程作惡多端,內心卻懷抱著對親情的希冀金常務和石宇同屬一類人,他瞧不起乞丐,教育小女孩秀安不好好學習就只能過乞丐的日子。如果沒有這場災難,金常務也許可以永遠維持體面的生活,在窮苦人面前自視甚高。可惜這場災難的來臨,打破了他順風順水的生活。
在災難面前,金常務為了自保使出很多下三濫的手段。比如他為了保全自己,強迫列車員提前開車;比如他慫恿安全車廂的人擋住車廂外倖存者進入;再比如他多次利用他人做自己的人形肉盾保護自己,造成別人的犧牲。
影片結局,他還是不可避免地被喪屍攻擊,感染病毒。他利用僅存的意識哀求石宇帶他回家,他想見見自己的母親。原來,這個作惡多端的反派,拼盡全力地活著,只是為了去見自己的母親一面。
如果沒有對親情的渴望,金常務的反派形象顯得過於單薄,容易淪為臉譜化的配角形象。然而,用對親情的嚮往作為他作惡多端的遮羞布以後,可以讓熒幕前的觀眾更有感觸。人性的善惡沒有明顯的界限,極端的惡也隱含著對親情的嚮往和憧憬。這種復雜的人性更能引起觀眾深思。
03、從情感表達來分析:在末日災難面前,真情是打破恐懼的唯一武器
災難片的特點是將普通人放置於末日背景這種極端環境下。在災難面前,每個人生死不定,性格也會因此發生轉變。導演通過刻畫不同人物的性格轉變,為觀眾呈現一幅眾生百態的畫像。
在我看來,雖然導演並未對影片中人物作出直接的評價,但是電影結局透露的一絲溫情告訴我們,在災難面前,只有真情是可以與之抗衡的唯一武器。
影片中有兩個著重描繪的對象--孕婦盛京和女孩秀安。她們擁有共同的特徵,就是心地善良,善於為他人思考。在喪屍攻擊人類之時,孕婦盛京馬上反應過來,讓丈夫去救人;在逃亡之時,她仍不忘拉上落單的小女孩秀安。女孩秀安也是如此,在金常務諷刺乞丐之時,她會幫乞丐說話;看見腿腳不便的老太太,盡管在災難面前,她依然主動讓座。
影片最終倖存者只有孕婦盛京和女孩秀安,她們是柔弱的婦孺,但卻是唯一的倖存者。孕婦盛京體內孕育著新的生命,而小女孩秀安又代表著新生力量。她們身上散發著人性的光輝,更代表著希望的傳承。
寫在最後:
作為一部打動無數人的災難片,《釜山行》電影本身並無過多炫技的特效和復雜的劇情,有的只是深刻的人性剖析和現實反思。
我認為,若只關注表面劇情無法完全解讀這部影片的精彩之處,所以今天我結合影片的故事內容、人性剖析以及情感表達三方面解讀了韓國新晉導演延相昊這部代表作的精彩之處,與此同時,我還在分析過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思考和見解。
影片結尾破落的城市布景和開頭繁華的場景形成鮮明反差,對於僅剩的倖存者而言,這一切早已時過境遷,物是人非。那麼對於現實生活中的我們,是否更應該好好珍惜自己的生活?或許只有當我們真正面臨恐懼的時候,我們才會醒悟過來,真情和善良和打破恐懼的唯一武器。
⑻ 關於影評的角度
作為一個比較專業的影評人= = 不吹牛了。
主題。評論主題一般是內容有一定深度(如《霸王別姬》《活著》),但不宜太深(如《禁閉島》),切合生活實際的電影。主題小了寫不出來,大了不宜把握。但是影評入門一般是從主題開始寫的。
2.人物。評論電影中的人物形象。不一定是主人公,但人物個性要鮮明,不能單薄。(如《天下無賊》裡面,男主人公最好寫,因為其中有人物性格的轉變。其他的人物都很單薄,不宜評論。
3.鏡頭。這個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包括評論景別,鏡頭移動等等。多用於評論鏡頭語言豐富的影片。或者具有典型鏡頭特點的影片。(如《夜宴》《可可西里》)
4.色彩。需要一定專業知識。用色彩分析情感。(如《英雄》《紅高粱》)
5.聲音。需要一定專業知識。評論音樂,音響,人生。適合音樂劇。(如《海上鋼琴師》)
(註:以上都是影評的初級角度。慢慢寫多了,自己就會加入風格,類似影片對比等等,自己摸索吧。還有,以上五個角度寫的時候,最好分3個左右的論點,分段寫。1000字左右)
⑼ 如何賞析一部電影賞析電影時要從哪些方面去理解電影所要表達的內容呢
正所謂,看電影,所以當然是從「看」,眼睛開始。動作片,那就緊緊的盯住他們的動作,情節片,那就要看他們的表情。但是,還要看到一點,那就是他們每個人物心。看上去很深奧,可其實並不難。電影為了表達出人物,演員們都會把表情盡可能的真實。好的演員,會把那個人物塑造得就像你身邊一個朋友一樣。通過他們的表情,就可以看得出人物的內心。是痛苦?掙扎?還是開心?幸福?跟著人物的內心,一起體驗電影的精彩,是再美妙不過的事了。
2
電影,不僅僅只是想讓我們看,還需要我們聽。傾聽什麼呢?配樂,人物說話的語氣,還有出現在其中細微的聲音。配樂可以說是一部電影的一大亮點,(比如宮崎駿電影中就出了很多大家都很喜歡的配樂,也讓我們記住了久石讓。)配樂,主要為了烘托氣氛的,成功的電影中成功的配樂,總能帶著大家一起進入電影,配合著人物說話的語氣,混合出或者悲傷,或者搞笑的情境。
3
我們要帶著我們的心去看電影,說的高雅些,就是欣賞。看懂了情節,聽著音樂,了解每個人物的心之後,總會有一些感慨。走馬觀花的同志會評價這是部好片還是爛片,而真的用心去體會的,會從電影中的人物看到一些社會現實,或者——自己的影子。也許是自己從前的夢想,也許是和其中某個人物相似的生活經歷。接著——會感情洶涌。那看電影的目的就達到了,給我們有些麻木的生活一些波瀾,一些感動,或鼓舞,或安慰的情感。記住一些事,忘記一些人,然後輕裝信心滿滿的繼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