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諾蘭燒腦神作《記憶碎片》如何展現時間調度與符號學含義
《記憶碎片》影片延續了諾蘭一貫的風格,開始便告訴了我們故事的結局:男主角萊昂納多·謝爾比殺人了,但是他為什麼要殺人?死者與他存在什麼樣的關系?他們中間的故事反而更吸引觀眾的目光。可以說,克里斯托弗·諾蘭顛覆了“故事懸念”的定義,讓過程的重要性遠勝結果。本片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和最佳電影剪輯的提名,並於2017年12月,入選美國國會圖書館保護片目名單。
萊納將泰迪的車牌號寫成約翰·G的車牌號這一舉動,代表了萊納接受自己擁有錯誤的記憶,正如他所說的“即使我不記得,我的報仇仍然不會是無意義的,即使閉上眼睛,世界並沒有消失。”
㈡ 如何評價克里斯託付諾蘭的新作為二戰電影《敦刻爾克》
諾蘭——一位將時間變成敵人的魔術師
文/夢里詩書
一周、一天、一小時三條時間線索的交錯,成為了克里斯托弗·諾蘭第一次涉足真實歷史所交出的答卷,《敦刻爾克》在他的執導下,不是一次足智多謀的撤退,也並沒有著何般英雄主義的彰顯,小人物視角直面戰爭的慘痛與絕望,成為了電影最為誘人共鳴也最為深刻的內在縱深。
敦刻爾克大撤退——一次成功將33萬盟軍撤離納粹圍堵的歷史奇跡,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一次尤為重要的轉折點,在未看電影前,對諾蘭會如何去呈現這場真實的歷史事件,個人是滿懷期許的,這一次的他也並沒有讓人失望,在這部作品裡諾蘭並沒有致力於從宏觀上多麼真實的去還原這場驚心動魄的歷史事件,而是透過對時間極為出色的把控,將分屬陸海空的三個故事,在一種尤為克制的情緒中,用一周、一天、一小時三個時間,呈現了一場仍舊極具自己獨特風格卻又穩中有變的電影作品。
對於一部戰爭電影,《敦刻爾克》是復雜的,但對於一部諾蘭電影,它又是極簡的,非線性敘事手法在這位導演的手中早已被玩轉的游刃有餘,故其電影在伊始才敢於大膽的摒棄了一切鋪墊,直接便將觀眾帶入了槍林彈雨之中,而隨著劇情的發酵,你不難發現這是一部並沒有絕對主演的作品,多視角多空間多時間對這場大撤退的還原,不僅將一股扣人心弦的緊張感維繫到了電影最後一刻,也令人看到了戰爭陰雲下的殘酷。
一部好的戰爭電影什麼最為能打動人?無外乎就是感人至深的人性之光和血腥殘酷的戰爭畫面,但在這部電影中諾蘭給予人物的台詞少之又少,在戰爭場面上也沒有多少血腥的畫面,但對鏡頭語言和音樂的善用,使電影對戰爭殘酷的著點並沒有遜色分毫,相反電影一面在伊始便透過第一視角將觀眾拉近電影,另一面透過小人物深陷絕望之境後能否絕地重生的懸疑,以及那用時間構思所帶來窒息般的緊迫,都使人仿若真正的走進了敦刻爾克。
《敦刻爾克》是一部沒有德軍鏡頭的作品,時間成為了這部電影最大的敵人,而活著這種在和平年代最為基本的需求,在這部電影中卻成為了最大的希望,由此這部稍顯另類的二戰電影,對反戰的著點才會在諾蘭玩轉自己技藝的同時,仍舊充滿了打動人心的魅力。
㈢ 克里斯托弗·諾蘭電影風格備受爭議,你覺得如何
諾蘭在敘事藝術的表現上尤為突出,富有濃厚的實驗意味,變化多樣,被譽為是“帶來後好萊塢時代新時期變化的重要證明”,是對商業電影敘事單一化的有效消解。
克里斯托弗·諾蘭被廣大影迷稱之為鬼才導演,他也是好萊塢最具盛名的導演之一,諾蘭以獨立電影開始了他的導演之路,在好萊塢的世界裡始終堅持著自己的風格,他以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拍攝技巧贏得了市場的好評,基本上每一部電影都會掀起一波熱映狂潮。諾蘭的影片不單單在各大電影節頻頻獲獎,同時也獲得了電影空間結構大師的稱號,即便是身處於類型化的好萊塢,諾蘭也並未妥協,依舊在自己的電影中不斷尋求創新與突破,為廣大影迷帶來了一次又一次的獨特體驗,也真正做到了商業價值與藝術價值的平衡與共贏。本文主要從克里斯托弗·諾蘭電影的視覺與聽覺藝術風格兩個方面出發,對其經典電影作品進行了一番品評。
㈣ 《記憶碎片》:45段敘事碎片還原弒妻真相,諾蘭巔峰燒腦經典,你怎麼看
(此文過分溺愛,沒看過電影的謹慎)
說到整部電影的懸疑和燒腦,只通過獨特的敘事技巧,粉絲朋友們會突然想到《無姓之人》《禁閉島》等電影。
拉里無法接受自己殺了妻子的事實,於是把這個故事想像成自己處理的一個案件,從而達到逃避和延續仇恨的目的。
由淺入深的矛盾驅動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沒有矛盾都不可能形成一個「開始-發展-高潮-結束」的完整結構的故事,所以矛盾才是故事延續和發展的真正動力。
在《紀念品》中,主要矛盾是在拉里的心目中,妻子是受害者,死了,復仇成了他生活的動力。整個故事是由拉里的復仇慾望驅動的。
(一)矛盾層次淺
拉里支離破碎的記憶和對妻子復仇的阻撓是一系列相關的矛盾,促成了劇情的發展。
每一個時間段下的進步狀態總會顯得模糊不清。當拉里去了某個地方,或者從某個地方醒來,他會失去對過去的記憶。就是因為他失憶了,才會去調查大家和他說的話是不是真的可信。
這樣每一個岔路口都會有一個選擇,選擇之後就會有下一個岔路口,一步一步的往前推。
(二)深層次矛盾
最後,拉里的心理變化顯示了電影中深刻的矛盾。
兩個線索結合起來,拉里知道自己被泰迪利用去殺毒販吉米,吉米並不是殺害妻子的真正兇手。
當拉里在泰迪的照片中寫下「永遠不要相信這個人」時,拉里心中所有的掙扎和矛盾都顯現在他的臉上。
他一直認為妻子的復仇是活著的唯一信念。沒有這個信念,他的人生將變得毫無意義。在他支離破碎的記憶里,只記得復仇。
電影結尾,旁白提示:「閉上眼睛,世界依然存在。」拉里內心掙扎著說道:
選擇掩蓋真相繼續活在一次次報復的循環中,還是睜開眼睛接受自己殺了老婆的事實?
這種選擇的矛盾直接預示了故事情節的後續發展,為彩片的倒敘奠定了基礎。
(三)內在矛盾
拉里內心矛盾的選擇是整個故事的中心。
拉里獨自搜索犯罪檔案以進行報復。他完成復仇目標後,會一張張燒掉自己的照片,把泰迪列為下一個行動目標,拉里刻意選擇。
他之所以選擇這樣做,是為了逃避自己殺了妻子的事實,用這些「目標」來彌補自己的錯誤,減輕拉里的罪惡感,為自己設定一個活下去的目標。
正如電影結尾的旁白所說,「相信世界不是虛構的,相信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意義的,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記憶來確定自己的身份。」。
這種自我認同的價值是電影賦予每一個觀眾的。
影片也給觀眾帶來了幾個問題:生存的真正價值在哪裡?我們能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又怎麼能自稱生活沒有浪費?
電影編劇兼導演在故事結尾選擇拉里的內心選擇,有兩個目的。
第一,為了保持故事的敘事結構完整,把觀眾期待的結果放在結尾,讓觀眾在影片結尾有一種滿足感,滿足觀眾的需求;
二是展示作家創作這部作品的主要精髓,促進公眾對生活在世界上的哲學問題的思考,讓公眾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
交替替代視角
《紀念品》的電影給觀眾帶來了兩種敘事視角,即「玩家視角」和「旁觀者視角」。
從「游戲里的人」來看,觀眾的思維是由導演和編劇控制的。一般情況下,大部分觀眾都能接受正常的講故事手法,有些倒敘和穿插也能被人理解。
但是這部電影打破了這種常規的方法,把整個故事倒著講給觀眾聽,這樣觀眾的「玩家視角」就會顯得沒有主動性,被引走。
觀眾不能通過小片段來考慮整個故事,只能順著拉里的視角。
這樣一來,觀眾就無法掌握更多的線索,期待拉里的表演帶領他們走出故事的迷霧。
作為一部電影,會給觀眾一定的代入機制,讓觀眾用主角的眼光去看待故事的發展。他們成為這部電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是敘事電影需要面對的某種情況。
就像電影《紀念品》里,觀眾把自己代入一個又一個的「拉里」,想像自己得了短暫的失憶,想像自己需要做什麼,想像如何找到殺害自己「妻子」的罪犯,以及未來會發生什麼等等。,並經歷拉里的痛苦和困惑。
但是事情的真相真的是這樣嗎?完全沒有。
檢查員試圖利用他殺死毒販,並吞掉偷來的錢。毒販的妻子利用他殺死了敵人,更多的約翰·G死在了英雄的槍下。
當主人公知道約翰G已經死了,而他深愛的妻子實際上並沒有被犯罪分子謀殺時,他選擇了遺忘、關注和選擇。
因為活著一定有理由,活著一定有意義。
他把一些莫名其妙的細節刻在身上,成為了關於嫌疑人約翰·G的其他「真相」,開始了新一輪的謀殺和復仇,而這新一輪的復仇就是影片告訴我們的故事。
雖然影片只講述了一個殺死約翰G的故事,但卻讓我們聯想到了很多在此之前很久和之後很久殺死約翰G的故事,這大概就是所謂的電影張力。
很難准確定義「張力」這個詞。說哲學的意思恐怕更直白,那就是:
人生可能是有意義的,也可能是無意義的循環。為了生活,我們拒絕真理,我們不得不欺騙自己,創造一個又一個目標,一個又一個意義...
觀眾的第二個視角是它最初的身份——「觀眾視角」。他們來欣賞這部電影,是導演故事的接收者。
他們用自己的想法欣賞這部電影,觀看拉里的角色表演,同時審視整個迷霧重重的故事情節,絞盡腦汁理清人物之間的關系,了解利弊,抓住一些小細節來推斷劇中人物表現出來的真假。
這樣觀眾就能在客觀條件的基礎上了解故事的發展。很容易引起觀眾的情緒波動,從而帶動他們內心的變化,進一步推動劇情的發展。
《紀念品》充分運用蒙太奇電影手法,剪輯鏡頭語言,黑白畫面與彩色畫面交錯,給電影觀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視覺效果和體驗。
當然,也有離奇的故事,以及對生活在世界上的哲學層面的深刻思考。
就敘事結構而言,敘事和倒敘這兩種敘事技巧的結合將《森喜朗傳》連接起來,使之成為一個完整的故事。雖然這個故事以前似乎不容易被大眾理解,但它並不能阻止大眾欣賞和感受這個故事帶來的深刻思考。
編劇從故事沖突的角度,充分展現了主角的淺層矛盾、深層矛盾和內心矛盾,使主次矛盾閃閃發光,卻不影響主要矛盾——拉里內心的糾結和恐慌。
從敘事角度來看,導演賦予電影觀眾雙重身份,即「玩家視角」和「觀眾視角」,讓電影觀眾在兩者之間遊走,體驗自身感受的變化,從而實現故事的深角度挖掘。
就是這樣。這部電影本身不僅獲得了2002年最佳原創劇本和最佳電影剪輯的雙重提名,還將克里斯托弗·諾蘭的電影事業推向了頂峰。但影片中無休止的燒腦後滲透的人生哲學仍在考慮中。
㈤ 諾蘭《追隨》中的視聽語言和細節
《追隨》(記憶碎片導演諾蘭的處女作品,值得一看)《靈異第六感》《恐怖游輪》《老男孩》(韓國的)《禁閉島》《盜夢空間》《搏擊俱樂部》《非常嫌疑犯》《驚魂記》(希區柯克的,比較老)《致命魔術》《黑天鵝》《12猴子》《萬能鑰匙》《火柴人》《小島驚魂》《致命ID》《電鋸驚魂》《迷霧》(結局略虐)《血聘》純手打望採納~~
㈥ 對於克里斯托弗.諾蘭的作品你了解哪些
《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
先說個跟著有關的吧,《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丹佛首映式上槍擊案,14人在這起案件中身亡。當時案犯帶著面具開槍後釋放催淚彈。我們無法揣測槍擊案主角的犯罪動機是什麼,到底是對這個Batman系列本身有意見,還是只是純粹的找一個人多的場合來報復社會;同樣,我們也不知道這起事件,會不會給TDKR沖擊各項票房紀錄以及對《復仇者聯盟》完成復仇(前者票房正是踩在了Batman系列第二部的屍體上成為影史票房第三)產生障礙。相比這起真正的黑色事件,電影本身反而沒有那麼暗黑了。
受到了這個巨大的影響,《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沒有超越第二部的票房,不過也賺了8億。盡管作為一部電影,《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還遠遠說不上完美,畢竟在它之前,《黑暗騎士》已經作為諾蘭成就最高的作品之一「神一般」地存在——但作為「蝙蝠俠前傳」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它堪稱完美收官,是一份交給粉絲的完美答卷。
雖然這一部確實不如黑暗騎士,但還是必須因為偏愛果斷打上五星推薦。當影片結束,熒幕上打出《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時,下面掌聲一片。
如果說提姆伯頓開創了蝙蝠俠的暗黑系,那諾蘭真正深入了蝙蝠俠靈魂的最陰暗面。沒錯,伯頓的影片充滿了濃郁的黑色哥特風,可重點是刻畫出高譚市這個城市的墮落腐朽和反派人物的邪惡。但對蝙蝠俠本身的描述只停留在表層,更多是在贊頌這個高譚市天子驕子的豐功偉業。諾蘭,還原了一個有血有肉,真正有靈魂堅持正義的男人,而非神一般的英雄。
除了蝙蝠俠,諾蘭在三部曲中對阿爾弗列德的人物個性也加深了刻畫。在以前的影視作品裡,他只是布魯斯韋恩永遠衷心的管家,而這一次與這個睿智的管家相比,蝙蝠俠只是一個名叫布魯斯韋恩的熱血男人,些許魯莽,些許死腦子。邁克爾凱恩功不可沒,在他的詮釋下,阿爾弗列德亦父亦友,占據了布魯斯的生命佔了不可缺少的位置。
《黑暗騎士》中,這位親切機警的管家就看穿了小丑的用意,而蝙蝠俠同學卻是到了最後才悟出了真諦。也是這位管家,隱瞞了瑞秋最後的選擇,給了布魯斯一個美好的信念。而這一次,阿爾弗列德的心願是:蝙蝠俠永遠消失。他懷念那個在韋恩家族出生會哭泣的小男孩,他懷念那個沒有被仇恨蒙蔽了內心的布魯斯少爺。
我可以替你打理一切,但不想親手埋葬你,我已經埋葬過韋恩家族太多的人。這座城市有布魯斯韋恩就好,有錢有勢可以行善,不必付出生命的代價,行俠仗義的日子就讓他隨風而去。我希望你從未回來過高譚市,這座城市等待你的只有一堆痛苦和悲劇。或許有人說這位管家過於自私,可諾蘭的蝙蝠俠本身有些苦逼。青梅竹馬的女友死了不說,死之前還選擇了別人,留給他一句「等高譚市不再需要蝙蝠俠我們就能在一起」的謊言。
明明堅守了道德底線懲治了罪犯,卻要背負著所有丑惡罪名逃走讓所謂正義去追捕。
.用一具傷痕累累的血肉之軀對抗各種病態的罪犯,不僅一次差點丟掉小命。
然後,這位可愛的阿爾弗列德唯一的願望便讓他的布魯斯少爺擁有一個幸福的未來。大有「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的意境。
看到快結束的時候有了一種傷感,這種傷感上一次出現是看《哈7下》的時。現在、將來,蝙蝠俠一定會有各種形式的呈現,但屬於nolan的蝙蝠俠真的如布魯斯韋恩一樣,遠走佛羅倫薩。
「如果你能超越自己,你將不止是一個人,而成為一個理念。」所以結尾處,高譚市的市民將會迎來新一任蝙蝠俠。這不失為好萊塢提供了一個新故事,可我知道他不會再是我心中最愛的那個。
㈦ 諾蘭的電影為什的那麼精彩
諾蘭的電影非常精彩,是因為個人的演技水平非常出色,經過多年的積累距離了大量的粉絲群體,而且導演水平也非常出色。
㈧ 克里斯托弗·諾蘭(Christopher Nolan)風格重於實質嗎
確實是的,這樣的風格的特點就是會讓觀眾期待下一秒發生的,但是卻不會一直停留在這里
㈨ 請詳細分析下克里斯托弗。諾蘭的敘事風格!還會繼續加分的~
諾蘭的電影總是圍繞一個情感化或概念化的主題來展開。《記憶碎片》是關於負罪感(倫納德因為未能拯救妻子,此後便想不起自己做過的事)和人格認同的本能,反映了人對記憶的依賴性。《失眠症》是關於負罪感(多默失手殺死了朋友),反映了人對睡眠的依賴性。《蝙蝠俠誕生》是關於負罪感(布魯斯·韋恩堅信他應該對父母的死負責)和恐懼的本能。《致命魔術》中,諾蘭著眼於負罪感(安傑爾激憤於發生在妻子身上的事)和困撓與執迷(兩個本是朋友的魔術師反目成仇)。
執迷是他經常反映的主題。《記憶碎片》中,倫納德執迷於追尋強奸和殺死他妻子的歹徒,《蝙蝠俠誕生》中,蝙蝠俠執迷於扼制犯罪來為父母報仇,《致命魔術》中,安傑爾執迷於致伯登於死地。而這些故事中,執迷不悟都令人物經受了精神或肉體上的危機。 他電影中常出現精神的極端狀態,這種狀態扭曲真實的感覺,並令人物喪失某些官能。《記 克里斯托弗·諾蘭
憶碎片》中,記憶失調使主角記不住剛發生的事。《失眠症》中,缺少睡眠令主角無法集中注意力,終日無精打彩。《蝙蝠俠誕生》中,緊張,和時常被喚起的恐懼,令主角感覺周遭的人和事遠比看上去危險。《致命魔術》中,執迷不悟將兩個朋友引向敵對,並將他們推入漩渦。
另一種出現在他電影中的主角是平民英雄。《記憶碎片》中,倫納德一心要向殺妻罪犯討回血債。患有失眠症的探長多默一心搜集證據好將那些法律的漏網之魚繩之於法,他的行為都是出於自己對正義的認知,並未得到當局許可。《蝙蝠俠誕生》中,億萬富翁布魯斯·韋恩以超級復仇英雄的姿態出現在街頭巷尾,獵捕那些警察沒能抓住的罪犯。《致命魔術》中,魔術師安傑爾企圖破壞令他妻子慘死的對手的事業和生活。最終,主角是達到了目的,但同時也犧牲了自己的生活、道德准則、快樂。
他的非線性講述手法也是為人熟知的。在《追隨》、《記憶碎片》、《致命魔術》中都有突出表現,一幕幕呈現的場景引發了觀眾產生當時究竟發生了什麼的疑問。而《失眠症》、《蝙蝠俠誕生》雖然採取了較線性的講述方式,但依然有閃回式的情節。
㈩ 如何評價克里斯托弗·諾蘭
先說結論,諾蘭深刻地改變了好萊塢主流商業電影,或至少參與了它在二十一世紀的變革。
但具體地說,諾蘭是個優點和缺點都同樣突出的導演。
說缺點的話,他在視聽語言的細節上存在問題。單場戲內,一個鏡頭一個鏡頭地看,剪輯節奏經常拖沓,有不少累贅鏡頭。有時候他喜歡用呆板乏味的對話來推進故事,對白也缺乏神采。
本質上,諾蘭是一個膚淺的創作者,他擅長精密復雜的思維游戲,為觀眾提供解謎帶來的快感。他的敘事結構精緻巧妙,但冷冰冰的沒什麼人味兒,看完他的多數影片,觀眾的感覺是佩服大於感動。
但說到對當代好萊塢電影的綜合影響,諾蘭在最近二十年來的導演中至少可以排在前三,可能只有詹姆斯·卡梅隆和昆汀·塔倫蒂諾可與之相提並論吧(斯皮爾伯格什麼的畢竟太老了,他們更屬於上一個時代)。我不是說這三人最好或我最喜歡,而是指對「好萊塢電影」這樣一個具體的對象所產生的影響,而且我的評判標准也不是票房。
諾蘭是主流商業電影的革新者和改良者,但還談不上是顛覆者。主流商業電影也不歡迎顛覆,它只是接受改良。
不過,對於創作來說,革新不是一件需要大加吹捧的事。有很多並不革新的好導演、好電影,也有很多作出革新但最終作品高度一般的創作者。一般來說,我們歡迎革新,但不能唯革新論。革新與好不好,畢竟是兩碼事。
諾蘭的革新體現在幾個方面。
首先他在超級英雄電影中引入了一些真正的政治和社會議題。在過去,這些是不被討論的。義大利學者艾柯曾經批評,既然超人有那麼大的能力,天天去抓強盜小偷有什麼意義?他完全可以改變世界運行的法則,真正造福人類。但好萊塢不會那麼拍,這決定了超級英雄電影本質上是童話。然而《黑暗騎士》三部曲中涉及到的一些沖突,在現實生活都可以找到對應版本。也就是說,諾蘭讓蝙蝠俠處理的是一些真正的社會問題,並不是超人面臨的那些偽問題。因此,當三部曲中的第二部面世時,我們都記得,有很多觀眾在感嘆這是對人性探討最深入的一部「大片」。說一部漫畫電影多麼多麼深刻,難免有點誇張,但至少這說明,在之前的同類大片中,還真的沒有達到《黑暗騎士》的程度的,甚至它在這方面可以和某些藝術電影或社會題材電影一起討論了,諾蘭在主流大片廠出品的blockbuster中做到了這點。不過他採用的策略並不高深,他只是選擇了很多炙手可熱的大眾議題,扔到影片的敘事中,觀眾自然會從中發現他們關心的內容。
以及更重要的,是某些風格創新。更具體地說,是敘事上的風格創新。
進入九十年代以來,整個世界電影,包括好萊塢在內,都開始迷戀起一種復雜的非線性敘事結構,有時也稱為網狀敘事,或迷宮敘事,或碎片敘事,或拼貼敘事,或解謎電影,名稱有很多,典型影片包括《暴雨將至》、《低俗小說》、《穆赫蘭道》、《兩桿大煙槍》、《瘋狂的石頭》等等。
諾蘭屬於這股潮流,他不是最早的,但達到的高度應該是數一數二。
諾蘭主要的武器有兩種,一是人物的主觀視角限定,二是宏觀上的交叉剪輯。本質上這兩種技巧存在矛盾,因為交叉剪輯在不同場景之間跳來跳去,多少是帶有某種全知視點的,這和人物的受限主觀視點就沖突了。所以在諾蘭的作品集當中,有的是強調交叉剪輯,比如《黑暗騎士》三部曲和《致命魔術》,有的是強調主觀視角,比如《失眠症》。但在他最早的兩部個人化作品,即《跟蹤》和《失憶》中,這兩者卻結合得非常好。他犧牲了全知視點,將交叉剪輯的對象,限定為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段跳躍,有意打亂線性的時空連貫性,這就讓影片具有很強的解謎性質,尤其是《失憶》,也成為諾蘭公認最難懂的一部影片。
我們簡單回顧一下《失憶》的敘事方法,全片有黑白正敘和彩色倒敘兩組畫面,一共是45個段落,正反相連,在揭開謎底之前,這種敘事方式絕妙地讓觀眾體驗到和主角類似的失憶感受,在洞悉門道前,我們完全摸不清上一個場景、下一個場景之間有什麼關聯,觀眾在頭腦中無法自己組成連貫故事。可能我們正在思索某個彩色的段落有什麼含義時,突然闖入黑白畫面,暫時抹去我們的記憶,緊張地開始新一段講述。
這種復雜的敘事方式要求非常高超的信息分配能力,你不能真的端出一盤散沙,編導必須在關鍵的片段上留下可供前後連綴的時空或因果關系。所以影片的每個彩色段落在開頭和結尾的鏡頭是互相匹配的,用這種純粹電影化的方式,開啟觀眾的記憶機關,具體是這樣:
彩1匹配1 + 黑白1 + 匹配2彩2匹配1 + 黑白2 + 匹配3彩3匹配2……
因為彩色是倒敘的,所以實際上只有每個彩色段落結束時觀眾才能意識到關聯何在。當觀眾明白這種設計之後,在每一個新的彩色段落來臨時,他一定會對開始的匹配鏡頭特別留意。
其他前後貫穿的線索不少,例如特別關鍵的美洲豹進出的鏡頭盡管從彩色變為黑白又變為彩色,但因為顯而易見的相似性,觀眾不難識別。
總的來說,《失憶》對觀眾主動參與的要求極高,我們必須善於發現各個碎片段落之間的時間關系、空間關系,然後從斷裂的時空關系中找出故事的因果關系,最後在自己的腦子里組裝成完整的故事。
設計敘事迷宮是諾蘭的最強項,在這方面,他說過自己是受英國作家格雷厄姆·斯威夫特的《水之鄉》的影響。其他擅長復雜敘事的導演,通常讓觀眾在看到最後一塊拼圖時,就對全局瞭然於胸了。但對諾蘭來說,這可能還不夠,有時你得反復多研究幾遍,才能知道每個細節的埋伏有什麼含義。
復雜敘事在當代電影中大肆流行,很多剛出道的導演都能學得有模有樣(比如寧浩)。難能可貴的是,諾蘭並未止步於自己玩過的花樣,他在《盜夢空間》中嘗試了新的東西。這部影片一是設計了非常復雜的套層結構,二是在把復雜設定向觀眾交代時,賦予了這個過程很強的趣味性,都非常難。
他應用了最擅長的交叉剪接和多個平行的最後一分鍾營救,以在主線上進行多層敘事的嵌套。較為有趣的是,讓不同夢境層面時間流逝速度不同,於是給影片帶來一個新奇的噱頭或者說成立的動機,再運用各種不同速率的高速攝影,來表現各層空間,放大緊張感,在視覺上造成很新鮮的沖擊力。此外,諾蘭把主要的懸念和敘事拼貼游戲放到了Cobb和妻子那條跳躍交代的感情輔線中。光看錶面,這條線索非常婆婆媽媽,兩人老在絮叨什麼要在一起死啊活的,但如果明白了話中的含義,就會知道那根本不是老套的情話,因為死亡會帶來夢境狀態的躍遷,那仍是進行敘事拼貼的托辭。這條輔線到影片臨近結束時才揭示謎底,叫觀眾恍然大悟。
兩條線索採用的視角有所不同。主線任務就是把觀眾帶入全知視角,觀眾只要跟著團隊往下走就是了,肯定不會丟;輔線則更多是女建築師Ariadne的受限視角,關鍵信息是向觀眾隱瞞的,主要由她來對主角觀察、盤問,帶領我們探索Cobb的內心隱秘往事。
同樣,這種復雜的敘事策略又是在主流大片中做到的。
諾蘭常常面臨這樣一種批評:他的電影是一種庸俗化、大眾化的現代主義,像是把嚴肅藝術中早就通行的一些手法處理成山寨版的,從而娛樂更多的人。確實,通過諾蘭的電影,普通觀眾也能夠舒服地理解並享受一些本來非常前衛的藝術理念。不過諾蘭電影的定位決定了它們始終缺乏那種迷人的曖昧性,而且並不打算真正挑戰觀眾,它們太像只有一種解法的積木游戲,精確、穩定,所以機械、冷漠。諾蘭的反面例子,就是《去年在馬里昂巴》。
無論如何,諾蘭通過《黑暗騎士》三部曲和《盜夢空間》的走紅,顯示了當今好萊塢商業電影的確存在某種彈性空間,並為其他人指出了它容許的想像力邊界。他改造了好萊塢爆米花電影和超級英雄電影,也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觀眾。
——————————————————————-
magasa,電影雜志《虹膜》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