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二戰中,澳大利亞扮演了一個什麼角色
救火隊的角色,可惜就是沒有多少人記得他。
在歐洲戰場、北非戰場、太平洋戰場、東南亞戰場、印度緬甸戰場,凡是英軍、美軍頂不住的戰斗,都是澳大利亞軍隊去當炮灰,澳大利亞人的戰鬥力還比英軍強不少。
比如北非阿拉曼戰役的防線,你就可以看出澳大利亞人防守的地方有多麼重要
『貳』 二戰期間日本和澳大利亞可可達戰役的電影
《苦戰科科達》2006澳洲戰爭電影。簡介:1942年的新幾內亞島,澳大利亞正與日本對戰。澳第39營的步兵小分隊被派遣在部隊駐扎地,科科達地帶上的伊蘇拉瓦村以外巡邏。在日軍持續的轟炸和襲擊後,小分隊的供應線及通訊被切斷。他們被隔離在敵線後方的叢林中。他們必須突圍,穿過一段最艱難的地段返回大部隊。隨著狀況越來越困難,忠誠開始形成,堅強及軟弱開始出現,領導力、爭斗在威脅著小分隊的成與敗。三天沒有食物和睡眠,抬著受傷的戰友,遭受著痢疾和瘧疾的困擾,他們走出了叢林,但也已精疲力竭。但當他們得知伊蘇拉瓦就要淪陷時又竭盡全力重返戰斗(該電影源自一個真實的故事)
個人影評:該片略嫌冗長,以豬腳做了一個預言性質的惡夢開頭,個人感覺展現了嬌生慣養的白澳步兵各種傲嬌,看完令人忍俊不禁(非喜劇),1905電影網評分5.92,確實不高,推薦不知道「科科達小徑」戰役的軍迷科普觀賞。
『叄』 有一部反映二戰中澳大利亞騎兵冒死沖鋒攻佔德軍據守的沙漠中水源的電影是啥名
鐵騎雄師The Lighthorsemen 又譯輕騎兵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澳大利亞輕騎兵與英國軍隊一起,在巴勒斯坦和土耳其、德國聯軍作戰,在加沙經歷了兩場戰敗後,英軍准備向水源充足的貝爾西發動了進攻,這是土耳其軍隊的一座防守重鎮,在那裡勇敢的輕騎兵們譜寫了人和馬的傳奇。 導演: Simon Wincer 編劇: Ian Jones 影片類型: 劇情/ 戰爭 片長: 131 min / Canada:115 min 國家/地區: 澳大利亞 對白語言: 英語 色彩: 彩色 混音: 製作成本: AUD 10,500,000 (estimated) 版權所有: International Film Management Limited 拍攝日期: 1986年9月 - 1986年10月
『肆』 我想找一部關於二戰時期澳大利亞軍人在爪哇島與日軍作戰的片子,片名好像是叫《最後一顆子彈》
我只知道一部這方面的電影叫《苦戰科科達》
二次世界大戰間的新幾內亞,一場苦戰沿著科科達小徑在澳洲與小日本士兵間展開。
影片的誕生來自深深的渴望去講述發生在1942年發生科科達小徑上已被遺忘的澳洲戰役中民兵的故事。創作靈感來自第39營的一個排。故事直觀的展現了他們非凡的勇氣、同伴間的友誼、難以想像的耐力和自我犧牲的大無畏精神。
『伍』 澳大利亞參加過二戰嗎
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時下寒風習習,偶爾雪花飄飛。但這里連續三天舉行的武器展覽、飛行和跳傘表演、燃放焰火等紀念二戰勝利60周年活動讓這個南太平洋城市一掃冬日的沉寂,熱鬧非凡。
堪培拉是澳大利
亞全國各大城市中舉行二戰太平洋戰場紀念活動規格最高的城市。國家、政府以及軍方的最高領導人全部出席。而堪培拉市參加紀念活動的人有10萬之多,佔全市人口的三分之一。人們在各種活動中追憶歷史,受到啟迪。
記者在一個紀念活動上遇到一位名叫萊科克的老兵,二戰時在新幾內亞的科科達同日本人作戰,腿部負傷。13日恰巧是他85歲的生日。他說,在這歡聚的日子裡,他總懷念沒能活著看到勝利的戰友們。言語間,老人一臉剛毅,令人肅然起敬。
科科達是一條林間小路的名字,但在澳大利亞家喻戶曉,因為它曾是澳軍與日軍激戰的戰場,也是澳軍贏得勝利和榮耀的地方。當年,澳軍同6倍於己的敵人奮戰毫不退縮,戰斗從1942年7月一直持續到11月,戰況極其慘烈。澳軍最終擊退日軍,扭轉了戰局。後來,科科達便成為一種精神的代名詞。
曾著有《科科達精神》一書的作家林賽說,科科達精神存於每個澳大利亞人心中,教育著每個人如何應對逆境。澳反對黨工黨領袖比茲利上周在議會說,所有澳大利亞人都為科科達精神自豪,這種精神重塑了澳大利亞。在紀念活動中,許多發言者都指出二戰勝利的意義不僅在於軍事上擊潰了邪惡的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還在於由此取得了一場偉大的道義勝利。這種可貴的精神力量不斷鼓舞人們尋求正義,保衛和平。
二戰中,澳大利亞有100萬人參戰,占當時全國人口的七分之一,其中4萬人陣亡,現有健在老兵17萬。澳大利亞各界十分重視這些老兵,在各種紀念活動中把他們尊為民族楷模。堪培拉紀念二戰的活動便是以「向老兵致敬」為主題。總理霍華德15日在一個4000人的集會上發表講話,號召人們學習老兵的愛國精神。他說:「愛國不是感情一時的、短暫的爆發,而是平靜而穩定地奉獻一生的過程。愛自己的國家是一種崇高的(人生)激勵,召喚我們超越自我,為崇高的理想和事業而奮斗。」
澳大利亞媒體更是不吝筆墨,大量報道老兵的事跡,幫助人們重溫二戰,把歷史變為新的精神動力。翻開近期報紙,上面盡是有關二戰的內容。《澳大利亞人報》每天隨報附送一本二戰系列小雜志,分專題講述二戰史。《堪培拉時報》乾脆將60年前該報報紙逐天重印發行。1945年8月16日頭版通欄標題是「日本投降,戰爭結束」。歡慶場面,躍然紙上;勝利豪情,呼之欲出。
如此回顧歷史,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澳大利亞的年輕人。一位叫亞歷山大的學生說:「戰爭能造成數百萬人傷亡,令人厭惡。但戰爭中傷亡的英雄不會被忘記,他們會留在我們心中。」
『陸』 哪有<<澳大利亞>>這部電影的迅雷下載啊BT下載也行
http://119.147.41.16/down?cid=&t=4&fmt=
http://www.gougou.com/search?search=%E6%BE%B3%E6%B4%B2%E4%B9%B1%E4%B8%96%E6%83%85&restype=-1&id=10000002&ty=0&pattern=0
『柒』 尋一部片子!一個日本人和澳大利亞人二戰的片子!
是不是這個?烈血軍魂/最後一顆子彈/最後的子彈
故事講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太平洋戰場一個澳大利亞狙擊手和一個日本狙擊手之間的生死較量。
澳軍在婆羅州受到日軍瘋狂自殺式襲擊,經過連番激戰,雙方皆傷亡殆盡,只有一名年輕的澳大利亞士兵史丹利和日軍頭號狙擊手山川僥幸生存,但兩個狙擊手為了家仇國恨,旋即又展開一場比槍法,比耐力,比心理的困獸之戰。
最後,大家精疲力盡,每人只剩下一發子彈,究竟誰會取得最後勝利,戰爭帶來的傷害又會否就此平伏下來?
就在山川搶佔先機瞄準史丹利足以使其一槍斃命的時候,一個天真無邪的當地小女孩出現在戰場上,她根本不知道身邊發生了什麼事,走向前方她一無所知的雷區,再走幾步就會踩上地雷,山川的心理斗爭極其激烈,陷入巨大的矛盾:這最後一發子彈究竟是射向敵人的身體,還是打爆那顆地雷而挽救小女孩的生命呢?
最後,人性終於戰勝了戰爭,山川一槍打爆了那顆地雷,小女孩逃過了一劫。
知道自己已經沒有子彈,無法繼續完成任務,山川拔出刀向自己脖子割去,史丹利被眼前發生的一幕驚呆了,剎那間對山川敬意油然而生,沖上去奪下了他手中的刀……
多年以後一次紀念會上,兩個已是白發蒼蒼的老人又見面了。
影片描述的是在二戰勝利紀念會上,一個澳大利亞老兵帶著孫子的看到了一張日本女子的老照片,引發了他的回憶。二次大戰太平洋戰場後期的一個海島上,日軍和澳軍的激戰,最後只剩下一個日本狙擊手和一個澳大利亞狙擊手的戰斗,期間兩人都回憶起戰前各自心愛的人及幸福平靜的生活,反映了戰爭的殘酷。在各自槍里只有一發子彈准備PK時,卻沒有向各自敵人開槍,將子彈射擊椰子救了即將踩雷區島嶼上的女孩。最後日本士兵看到飛機撒下日本投降的傳單要自殺時,澳大利亞士兵救下了他。在盟軍帶走日本士兵時地上遺留了一張日本女子的照片。在主角回憶完故事後,驚訝的發現一個帶著孫子的日本老人站在他的身後。老照片上日本女子就是日本士兵妻子的照片,是他開赴戰場前妻子讓他帶在身上的................
『捌』 問個老電影的名字。情節是二戰期間好像澳大利亞的一支小分隊從海上歷盡艱辛潛入一個日本海軍基地進行破壞
至高榮譽
http://movie.mtime.com/91362/
『玖』 二戰中,澳大利亞扮演了一個什麼角色
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大英帝國的英聯邦成員,澳大利亞1939年就參戰了,陸軍遠征軍直接和英國陸軍一起在北非作戰,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澳新軍團回防,在新幾內亞所羅門一帶和日軍打拉鋸戰。
(9)澳大利亞二戰電影擴展閱讀:
二戰爆發之初,澳大利亞先是派兵到歐洲及北非偕同英軍與納粹德國作戰。但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隨著日本部分佔領了索羅門群島之後,澳大利亞本土一度面臨被日本全面入侵的威脅。後來在美國的幫助下遏制了日本的攻勢,解除了對澳大利亞本土的威脅,之後澳大利亞海軍在太平洋偕同美軍與日本作戰。
在二戰期間,共有3萬多澳大利亞軍人淪為戰俘。根據澳大利亞戰爭紀念館的統計,被日軍俘虜的澳大利亞軍人有三分之一沒能活到戰爭結束,飢餓、疾病、過度勞累和遭到虐待是戰俘大量死亡的原因。
據統計,當時澳大利亞僅有700多萬人,參與戰爭的人口達到300多萬,直接參軍的人口達到近100萬。根據戰後統計,澳大利亞處決了140名乙丙級戰犯,在同盟國中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