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活著>>電影影評會的進幫下忙!有要求!
你可以針對福貴老婆對春生那句話寫文章,她一直對春生避而不見,但當春生要自殺的時候,她出來說了一句「外面冷,進屋來吧」。這里,就是「活著」倆字的作用,你延伸出去寫就行了
㈡ 張藝謀導演的《活著》,為何豆瓣評分一直居高不下
很多人都說張藝謀拍的最好的一部電影就是這部至今還在被禁播的《活著》,甚至連張藝謀本人在接受一個訪談時,被問到自認為拍得很不錯的一部電影但是外界評價不是很高的一部時,他的回答也是《活著》。
這種拍攝手法正是典型的黑色幽默,悲劇而變態,在苦難深處,反而不知為苦。只有沉醉於苦痛,所有的傷口才會不葯而愈。
不得不說,當時的張藝謀實在是高啊!
㈢ 影片《活著》被禁,你怎麼看
這就是提醒影視工作者,盡可能不要有把柄,否則你死都不知道自己怎麼死的。
你以有權有位的人向諂媚者低頭,盡忠職守的臣僚就不敢說真話了嗎!(莎士比亞《李爾王》)
只要有人甘願去做弘揚主旋律的喉舌,就有人願意去揭傷疤,雖然他們的目的是一樣的:都希望這個社會變得更好,但受到的待遇卻大不相同。廣電不答應:你要麼誇我要麼誇我,否則就閉上你的嘴。
由於文學和電影的受眾和傳播程度不同,所以電影拍攝的限度更大,很多在書中可以有的東西在電影中是決不能出現的,你敢說我就敢禁,比如《活著》的書比電影的尺度更大,但書可以發行,電影已經力求委婉了而且只是展示了書的一部分卻還是不允許上映。如果張藝謀敢完全按照書來的話,被杖斃的就不只是電影了,估計還有他自己。因此為了我不會和《活著》遭到一樣的下場,這片影評我只分析建國前的30多分鍾,我把我犀利的言辭指向吃人的舊社會,免得不和諧。不要小看這30分鍾,一部電影好,光從開頭的前幾分鍾就能看出來,縱觀電影庫無論是《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的名單》,《教父》還是普通的優秀商業電影,都是在前10分鍾建立起自己的逼格的。因此用30分鍾的內容去洞悉一部偉大作品的風采是綽綽有餘的!
㈣ 張藝謀《活著》,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拍攝技術等方面有何特點
拍攝技術方面首先切的都是遠景,就會顯得場景比較浩大,而且在拍攝的時候會利用太陽光展現出來人民的窮苦。
㈤ 看電影活著寫電影賞析
評論: 活著
我憐惜的不是家珍,雖然在書里為她唏噓過,不是福貴,多少有自己造孽的成分,不是有慶,小說里是因抽血而失血過多夭亡,電影中未免過於血腥,磚牆倒塌後的血肉模糊,真實的...我憐惜的是從頭至尾,一句話也未曾說過,想說卻不能說的鳳霞。她不是無聲的來到這個世界,雖然電影里不曾表演出來,可明明白白像大多數後天失聰的孩子一樣,患得患失於一場疾病--高燒。
或許是因為她的扮演者,從小女孩開始一直到大姑娘,都是討我喜的樣子,堅忍,又羞澀,疼愛弟弟,順從父母。興許有人會說,是舊社會三從四德的典範,沒有什麼稀奇。我可以堅決地否定,否則我是新時代里成長的一代,別說是舊社會就是電影里跨過的五零年代,六零年代,七零年代,都不曾留下我的生命印記。我關注的是鳳霞的氣質,她無聲的內心世界。
年幼見證祖上家業被父親敗光,和媽媽一起經歷了女人一生中最恥辱的事情--在夫婿家過不下去而回娘家。父親的覺醒、改頭換面,再次的跟隨媽媽從雖不錦衣玉食但也豐衣足食的姥爺家回到破敗不堪的父親的棲息地。這時候的鳳霞大概還和普通的孩子一樣憧憬著將來慢慢會變美好的生活。也許是福貴的罪過,卻要女兒來承受。父親千辛萬苦擺脫被國民黨拉壯丁的命運,百感交集地回到生他養他的小鎮,看到懂事地以幼小身軀拖著幾乎與之等高的開水瓶,殷切地喚著鳳霞的名字:「是爹啊。」我看到的是什麼,鳳霞醉人心弦,卻又讓人潸然淚下的微笑。側著耳朵,再倒回去,聽聽,還是沒有回答,不喜歡說命運弄人之類的話,卻不得不承認這樣的現實無時不刻的存在著。美好的少女時代,也被鄰家小孩無情的嘲弄的石子而擊得粉碎。如果說初嘗聾啞之味的時候,還少不更事,無法了解殘疾的真正意味,又或者會給自己的未來帶來多大的困擾,那麼從她受到鄰人欺辱的一刻便懂得了這種滋味,甚至想訴苦又無法開口的苦楚...
弟弟那差點引起階級糾紛的為鳳霞復仇的創世之舉,被她看在眼裡,爸爸因誠惶誠恐,那個不得不誠惶誠恐的年代對弟弟的遷怒,被她疼在心裡,可她就是沒法吐出一個字,想為弟弟辯解,這樣的一番話終於是從家珍的嘴裡說出來的,可她才是真正的當事人...第一個觸擊我視覺的鏡頭出現了:屋內家庭的糾紛方休,鳳霞默默地端著一個大碟走進來,先一碗面給母親,第二碗也是最大的一碗給父親,然後一碗,還沒有,先從旁拿了一支小凳,有慶乖乖地坐正,第三碗面就在他的小手裡了,鳳霞憐愛地摸摸弟弟的頭,最後捧起了剩下的一碗面。她是誰?需要這樣忍辱負重,在外受著別人的欺凌,在家又須調節不合的氣氛,還要暗中付出本應接受愛的心靈。
弟弟的慘死,福貴的撕心裂肺,家珍的號啕大哭,唯獨的鳳霞沒出現在現場,除了掉眼淚,完全沒法顯露天人相隔的殘酷事實,導演大概是這么想著,或許還可以剩下些菲林,還沒有數碼技術的年代,剪掉了最悲劇人物的出場。
如果只是看過小說,相信很多人一定會說最悲劇的人是福貴才對,命太硬,剋死了所有他值得珍愛的至親,白發人送黑發人的不堪,他人若是一次也就不活了,可福貴,不。老全,有慶,春生,鳳霞,家珍,女婿,外孫一個一個走在了他的前面,他卻依然活著。
只是電影改變了結局,保留了家珍的在世,饅頭的活潑,萬二喜的深情,卻還是剝奪了一個人生的權利--不得不背負命運的鳳霞,不得不為整部戲的悲劇色彩添上濃墨重彩一筆的鳳霞。
噴涌而出的血,驚恐但還沒有完全失神的眼睛,剛才還安心的對家珍報以放心眼色的鳳霞,葬送在畫面忙亂的切換中。
結婚慶典上唱不出聲的痛苦被知女莫於母的家珍道出,只是一旦用有聲的語言表達出來,就索然無味了。
電影改編了太多太多,不僅是悲劇的結局,福貴被拉壯丁的經過,有慶的死法,萬二喜的殘疾部位,還升華了原作的基調,活著,即使身邊的人一個一個離你而去,也不要放棄生的希望。福貴堅守著這個也許他從未認清過得理,也拿它勸慰過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都不曾怕過,卻邁不過批鬥這道檻兒的春生。
聽著《莫失莫忘》(《仙劍奇俠傳》電視背景音樂)寫下了這篇文章,突然發現最近自己怎麼老是看有著類似結尾的片子,李逍遙的孑然一身...
㈥ 如何看待電影活著
電影《活著》是張藝謀在1994年拍攝的一部經典作品,男女主角葛優和鞏俐如今已經是中國影視界舉足輕重的人物,就連其中的配角郭濤、倪大紅、姜武也成了中流砥柱。在我看來,電影《活著》是中國殿堂級的作品之一。
《活著》是中國歷史的一部自我剖白,不做作,不浮誇。用一種緩慢的、類似於紀錄片的攝影平靜地把主角遭受的傷痛袒露在我們面前,同時也將我們民族所走過的每一步路客觀地展現。《活著》講述的不是一個故事,而是一段真實的歷史,一段值得被銘記的歷史。
「你趕上好時候了,以後的日子會越來越好的」這是福貴對外孫的祝願,同時也是對中國的祝願。看過《活著》你才會懂得為什麼張藝謀被稱為「國師」,這才稱得上永不磨滅的經典。
㈦ 從視聽語言這方面分析《活著》影評
寫作思路:
電影的主演是誰?所飾演的角色是什麼?表演怎麼樣?
主創是誰?編劇、導演、攝影、剪輯、製作公司是誰?他們還有沒有其他讀者熟悉的作品?
我喜歡這部作品嗎?為什麼?
作品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哪些部分?為什麼?
我在寫作中,是否抓住了作品的主要的東西?有無遺漏?我對影片的描述是否清楚、明晰?
我對影片中的演員、導演及呈現的主題有無偏見?如有,為什麼?說出偏見的理由,要有理有據。
我的評論能站得住腳嗎?影片中哪些方面可以支持我的觀點?還有沒有其他可以能證明我觀點的材料?
我最想告訴讀者的是什麼?我在影評中有沒有清晰地表達出來 ?
如果想再專業一一些,你可以從幾下角度進行分析:
(1 )先看光,每個鏡頭中光是怎麼用的,下一個鏡頭的光有什麼變化,有沒有投影的變化,有沒有黑夜白天的變化,有沒有陰天、下雨;( 2 )空間有沒有大小的變化,大房間、小房間,有沒有室內室外的變化;( 3 )聽聲音,是同期還是後期,每個鏡頭中有沒有表現出的聲音空間來,它是什麼樣的,下個鏡頭的聲音空間感有什麼變化;( 4 )背景是什麼,與前景的關系如何,它是怎樣變的(這是透視關系);( 5 )有沒有運動,是畫面內的被攝體在運動,還是攝影機在運動,是水平運動(左右橫移)多還是縱深運動多。( 6 )有沒有用變焦,它是准確地表現了兩個人物關系,還是造成了錯誤的關系,變焦用得多不多,搖鏡頭有沒有增加新的信息或含義;( 7 )注意運動的動與靜的關系,是前景有運動,背景沒有,或是背景有運動,前景沒有,或是前後景都有,或前後景都沒有;( 8 )剪輯點在哪裡,起幅的畫面是怎麼樣的,落幅的畫面是怎樣的,如果是一個人在跑,注意起幅的人體造型好不好,看的時候有什麼不同,是用切換多,還是用疊化多。( 9 )在一個鏡頭中人物的調度是怎樣的,有沒有第四面牆的舞台處理(即所有鏡頭中的人都排成一排面向攝影機,就像幼兒園里的排排坐,吃果果。)演員的單獨表演也是力求面向第四面牆?( 10 )音樂用在哪裡;有沒有主題歌,有作用嗎?音樂與人物動作(或稱表演)關系,音樂與攝影機運動的關系,音樂與色彩變化的關系,音樂與對話的情緒及節奏的關系,音樂與自然音響(即雜訊)的關系等等。( 11 )如果是故事片,情節的轉折點是用什麼手段來表現的,是用旁白,還是無聲的段落,如果是你的話,你能用無聲把這一段落表現出來嗎?( 12 )畫面上的人物關系變化,有變化,還是沒有變化,比如 在整個鏡頭里始終站在B 右邊,就沒有走到B的左邊去過,等等;( 13 )對話寫得是否生活化,還是舞台腔,順口嗎?( 14 )每個鏡頭中人物都穿什麼顏色的服裝,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如何,也就是說,有沒有色彩的調度,即作為流動色彩來使用;( 15 )道具在時代、地域、民族、文化方面准確嗎?( 16 )時間上是否用閃回,是用什麼手段來表現的,合理嗎?( 17 )用長鏡頭嗎?最長的鏡頭有多長,你感覺是長,還是沒有實際那麼長,這個長鏡頭內的人物關系是怎樣的。全在畫面內,或者是一個在畫內,一個在畫外(正 / 反拍不算內)。( 18 )人聲,是按男高音、女高音、男中音、女中音、男低音這樣的搭配嗎?( 19 )特寫是否作為情節中的視覺重音來使用的?( 20 )全片的聲畫結合如何,有沒有非常精彩的地方?
最後想告訴你的是,一篇影評中不可能把所有方面都談到,著重找一兩個你印象最深刻的角度入手就可以了。
㈧ 如何評價張藝謀導演的《活著》
書與電影的結局都各有各的立場,各有各的出發點,但我更喜歡張藝謀導演電影中的結局。
書中的結局太過於悲慘,用過多的悲慘展示生活的不易,展示活著的艱難,從而展現出活著的珍貴。書中的整體基調都很悲,在結尾更是,福貴孤獨一人的活著,那種壓抑的悲痛久久令我難以忘懷。但是電影的結局卻與之大不相同。
所以我更喜歡電影的結局,我知道生活是苦的,可生活中也有甜,為了生活中些許的甜,即便生活再苦,我依然願意存在,願意努力的活著,去創造這生活的甜。這才是生活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