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跪求!一部歐美電影的影片分析
非常老的電影:M就是兇手
這部電影是影史上第一部講述連環變態殺手的電影,弗里茨·朗的第一部有聲片。
這在當時一定非常里程碑,不過,時間流逝,「第一」會慢慢變成符號,一道考題,一則引用短語,從極具意義到意義的屍體,在最後5分鍾到來之前,你彷彿在看一個被後來者撫摸、仿效和取用了多次的紀念品,直到最後5分鍾,令我們驚嘆的5分鍾,宣告它永遠屹立於偉大作品之林,並且永不褪色。
M的結尾5分鍾分析:
兇手M表現為精神異常,連續作案,殺了八九個女孩子。警方展開地毯式搜捕還是一無所獲,在此期間,黑幫老大的娛樂場所屢次受到排查,生意不振,黑幫老大要出擊,利用丐幫人肉搜索,先於警察擒獲M。最後5分鍾開始了,黑社會組織模擬法庭,法官、審判長、聽審聽眾一應俱全,還為M配了辯護律師,開始雙方駁辯:
M說:他自己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只要一看到小女孩,他的內心就由惡魔驅使,引導他犯下不可饒恕的罪惡,在那時,他忘記了一切。有兩個他在斗爭,一個說「你要做」,一個說「你不能」,內心時時備受煎熬;而要裁決他的黑社會都是心智正常的普通人,可以控制自己的行為,卻也做著殺人放火的勾當危害社會,到底是誰應該受到制裁呢?
還以為是擺設的辯護律師卻異常認真、堅持,他極力為 M 辯護:「因為我的被告在不可抗拒的沖動下犯了罪,所以不該被判處死刑……沒有人會因為忍不住的事情而受懲罰……沒有人能夠把一個不能為自己行為負責的人殺死,這個國家不行,你們當然也不行……應該把他送進醫院,而不是監獄或者絞刑架」。
審判長(黑幫老大)說:出院後又開始殺人呢?應該判他死刑……
此刻,圍坐著的聽眾沸騰起來,攻向M,想即刻處死他。
此刻,警察趕到,「救」了M,影片在此高潮落幕,一位母親呆看鏡頭「 這樣救不回我們的孩子,我們應該很小心地照看自己的孩子。」(我不太清楚自己看的是哪個版本,據說修復版是加長了法庭戲,是有一場真正法官進行的審判?)
突然之間,一個難題甩到觀眾面前。《M》的意義出現了。
拼音文字容易湊出點名堂來,譬如鑽石的檢驗就會說用4C標准(Carat、Clarity、Colour、Cut),管理服務要追求5S(safety、standardization……),片名叫V叫M叫Z都可以看作有寓意。
兇手的名字與M無關,之所以說「M就是兇手」,是某人急中生智怕兇手給跟溜了,乘其不備塗在兇手衣服背後的記號,在那個場景中,M就是 murder,但到了(模擬)法庭上,他是一名精神病患者而受法律保護,他將接受治療而不是處決,大眾無法面對法律對他們道德觀念的不合作,此時的M就是 moral,法律只在為我所用、為我出頭時才受我尊敬,否則就讓道德來處死他吧,這才體現公平和公正,鏡頭掃去,黑社會和受害者家屬和一般民眾,已經模糊不清。
此時再來看導演頗為奇怪的創作意圖「我們應該很小心地照看自己的孩子」(這行字也正是電影放到這時出現的)就會覺得是對社會失控無可挽救(沒有小心照看、放任社會走向危險極端)、個體意志與集體利益相處尷尬(個體發瘋威脅到群體生命,群體瘋狂折磨個體生命)、法律無能道德恐怖(法律只能是最大限度的實現公正,道德能用來殺人)的無奈諷刺了。
以下是專業犯罪心理和精神醫學分析(可是當加入):
什麼叫做「罪犯-認識」的醫學機制?簡而言之,首先,這種機制關注罪犯主體(他是誰?他具有何種性格、持有何種觀念?他的精神是否正常、心理是否變態?)多於關注犯罪行為(他做了什麼?應該受到何種懲罰?),其次,這種機制相信,無論是審判案件還是制止罪行,最為關鍵的環節在於「認識罪犯」,尤其是在病理學的意義上認識罪犯的精神結構。最後,治療取代了懲罰,成為司法權力的運轉邏輯。比如,死刑不是出於殺人償命的正義原則,而是出於一種對社會的治療,像割除腫瘤一樣消滅危害社會的罪犯。
福柯告訴我們,精神病學插手法律領域始自19世紀初,與之相關的是1800至1835年間發生的一系列格局大致相似的案件:
1,莫澤葛(Metzger)報道了這樣一個案件:一位獨居的退休官員日益迷戀上房東太太的孩子。一天,「沒有任何動機,也沒有任何諸如憤怒、傲慢或復仇之類的激情沖動,」他攻擊了這個孩子,用鐵錘砸了孩子兩下--盡管最終未出人命。
2,塞勒斯塔特(Selestat)案件:在阿爾薩斯,在1817年的嚴冬,當飢荒襲來時,一個農婦趁丈夫離家工作之際,殺死了他們的小女兒,割下孩子的腿熬湯。
3,1827年在巴黎,女僕亨里特•科爾尼耶(Henriette Cornier)來到其僱主的鄰居家中,堅持要鄰居女兒在她那兒呆一會兒。鄰居起初有些遲疑,最後也同意了。但是,當鄰居回來接女兒時,科爾尼耶剛剛殺了她,把頭割下來扔到了窗外。
4,在維也納,凱瑟琳•齊格勒(Catherine Ziegler)殺了自己的私生子。審判時她解釋說,自己的行動是出於一種無法抗拒的力量。以精神錯亂為由,她被宣告無罪開釋。但她宣稱,最好還是將她關在牢里,因為她出了獄還會這樣做的。十個月後,她又生了一個孩子,並即刻將之殺死。在審判時,她宣稱自己懷孕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殺死自己的孩子。她被判死刑並當即執行。
5,在蘇格蘭,一個叫約翰•豪伊森(John Howison)的人潛入一所住宅,殺死了一個他幾乎不認識的老婦,但他沒有偷竊任何東西,也沒有躲藏。被捕後,盡管證據俱在,他卻矢口否認這一事實。辯護律師辯稱,這是一個瘋子的犯罪,因為犯罪沒有實質動機。豪伊森被處死了,行刑時,他對一個官員說,他真想殺死這位官員。這番話後來被認為進一步證實了他的瘋病。
6,在新英格蘭,在一片空地上,亞伯拉罕•普雷斯科特(Abraham Prescott)殺死了與他相處一直很好的養母。回到家中,當養父詢問時,他淚流滿面。普雷斯科特自動供認了自己的罪行。後來他解釋說,當時一陣突如其來的劇烈牙痛征服了自己,然後就什麼也不記得了。調查後來確認,他曾在晚上攻擊過他的養父母,這個行為被認為是夢游發作的結果。普雷斯科特被判處死刑,陪審團同時也建議予以減刑。盡管如此,他還是被處死了。
尤其重要的是,這一時期的精神病學家霍夫鮑爾〔Hoffbauer〕、埃斯基羅爾〔Esquirol〕和喬吉特〔Georget〕、威廉•埃利斯〔William Ellis〕和安德魯•孔貝〔Andrew Combe〕等不厭其煩地提到這些案件以及其他同類案件。通過對這些案件的反復言說,精神病醫學為法律領域構建了一種新型的惡魔形象——精神病罪犯。「犯罪精神病學第一次宣告自身是對這一惡魔的病理學研究。」
福柯並不是認為,如果沒有精神病學的構建就不存在「惡魔」;他所提出的問題是這樣的:精神病學以何種方式改變了法律的關注重心(從對犯罪行為的關注,轉變為對罪犯主體的關注);司法意義上的懲罰如何轉變為病理意義上的治療;通過以上兩種轉化,「權力」如何獲得一種嶄新的形式,成為精神病學化的權力?
讓我們回到電影本身。給我印象頗深的另一個場景是「平行會議」。為了捉拿兇手,警方開會討論;而黑幫成員們也聚集在一起討論同樣的問題。盡管出於不同的目的,但無論是警方還是黑幫,都希望將兇手繩之以法。導演運用蒙太奇和相似的布景,突出了兩場會議的平行性質,似乎是要告訴我們,在如此殘酷、如此變態的罪犯面前,通常意義上的正(警察)邪(黑幫)對立完全被消解了。黑幫再違法,也遵守著起碼的人性原則,而M卻是反人性的,他是絕對的邪惡。
福柯告訴我們,現代社會的善惡對立是司法權力的運轉根據;現代司法從根本上說是對他者的治理。因此,權力需要製造一個他者。不僅警察需要黑幫,而且警察和黑幫所組成的社會需要一個絕對反社會的M。而在精神病學化的意義上,M作為絕對的邪惡,又恰恰被去除了善惡的道德性質:他不是壞人,而是病人。作為一個精神病罪犯,M是社會自身的疾病。因此,權力的責任在於認識、診斷、治療。我們已經說過,現代司法的懲罰制度(尤其是死刑)的運轉邏輯並非出於惡有惡報的正義原則,而是出於一種醫學原則:罪犯的生死和道德無關,這是一種針對社會的治療。
到目前為止,醫學化的司法更多體現了一種現代性的進步。然而它也帶出了現代性的獨特問題:首先是法律的去正義化危機,其次是構建絕對他者的危險。生活在現代社會中心的我們是不會體會到這種危機和危險的,除非哪一天我們也被不幸地診斷為瘋癲、不正常,淪為「社會的疾病」。誰也不知道這會不會發生,不過,也許一直以來,我們暗地裡早已是作為潛在的精神病人而得到治理?這聽上去很荒謬,不過,至少福柯認為,這才是不折不扣的真相。
⑵ 外國經典電影賞析結題報告.大概就是通過對電影肖申克的救贖的賞析,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292052/
如果你自己沒時間看,這里有很多豆瓣大神寫的長評。體會說話方式和鍛煉聽力最好還是自己來。
⑶ 外國電影洛麗塔影片視聽語言分析
死寂
7.4分
主演:唐尼·沃爾伯格安貝·瓦萊塔瑞恩·柯萬騰邁克爾·費爾曼
導演:溫子仁
類型:恐怖懸疑驚悚
看點:偵探嚇人復仇夫妻小鎮
時長:89分鍾
年代:2007
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
別名:寂靜 死城
簡介
⑷ 中西方情感電影的差異是什麼,各自有什麼明顯的特點呢
我來說說吧,一個個的呀,我感覺我總結出來的體驗是十分豐富的呢!
首先說什麼是電影的主題思想?我看吶,中國的電影人士們都沒有弄明白這個問題呢。電影的主題是意識形態的爭論。
為什麼人們愛看電影呢?我感覺沒有人能夠回答出來的呢!
我個人的觀點是:要相信電影的藝術魅力和精神境界,因為電影是生活的濃縮,是人生的歷練,是精神上的靈魂,是感情上的升華,是身體上的釋放。電影來源於生活、發揮自生活、想像自生活、藝術於生活,是一切人類情感的訴說!
中方是飲食文化,而西方是性文化;所以說西方的電影能夠表達人類的真實、具體的靈魂內在,我愛看外國電影,它能夠表達人心和人性的真實,把握人類感情的變化和走向是西方電影的精粹;而中國的電影就沒有這個靈魂啦,一個個都是粗製濫造、雜亂無章的破爛兒和垃圾產品,根本就不能怪罪外國電影給中國電影帶來的沖擊,帶來沖擊和毀滅是好事情,這充分表明啦,中國的電影事業是腐敗和無能的人在管理的,應該改制和換人,不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根本不會帶來根本性的改變。中國的電影事業應該好好考慮自己的生存問題啦!
⑸ 歐美電影對中國電影的沖擊分析
電影原本就不是中國造的,我們的電影原本就沒啥文化能吸引觀眾
⑹ 那裡有英文電影賞析
給你來一篇《怪物史萊克》的影評吧。
Green Power
"Shrek" is fun. People who haven't seen this movie, and are wary of seeing what's popular, should give it a try. It's worth watching, and will probably win you over.
Taking a Fractured Fairy Tale approach to a "Beauty And The Beast"-type plot, throwing in a few mild profanities, flatulence jokes, and Michael Myers' over-the-top faux-Scots accent, "Shrek" shows off a very snarky humor, full of jokes that will likely go over the heads of a cartoon's target audience while registering with their parents. 'Sure it's big enough, but look at the location,' Shrek observes upon seeing a giant castle in the middle of nowhere. The kids, though, will love 'Shrek' every bit as much. It's impossible not to be carried along by its merry madness.
Myers, as the title character, is certainly easier to take than he was in his last Austin Powers movie, his voice work registering real tenderness as well as the expected laughs as a misunderstood ogre who would rather tell a group of frightened villagers about the cruelties he will inflict on them and their dead bodies than cause those villagers any genuine harm. He's a bit of a softie, actually, and scared to let anyone know it.
Cameron Diaz is as beautiful to listen to hear as she is to look at in her other films. Her character, Princess Fiona, doesn't have as much room to shine as Shrek (the balance turns out better in the sequel) but she does well with what she's given.
The comic highpoints in terms of voice characterization is Eddie Murphy as Shrek's donkey companion and John Lithgow as nasty Lord Farquaad, who wants to rid his domain of Duloc of all fairy tale creatures. Murphy never stops being funny even as he helps set up key plot moments; in fact he's never been this funny since the first "Beverly Hills Cop" movie. "We can stay up late, swapping manly stories, and in the morning, I'm making waffles," the donkey tells a much put-upon Shrek, and you still laugh the fifth time you hear it. Lithgow just makes you smile whenever he opens his mouth, like when he grills a hapless gingerbread man in such a convoluted way it turns into a nursery-rhyme recitation.
Why exactly Farquaad is grilling this gingerbread man so closely isn't clear, and there are similar plot holes throughout the movie. Shrek may be too tame a character; we never really feel any worry around him. The donkey falls into a relationship with a dragon that screams "plot convenience," and there are strange little bits of cruelty, like turning a frog and snake into balloons, which just is thrown out there and let be.
But the central story, about how Shrek and Fiona struggle to overcome the odds and find true love, is really sweet and well-rendered. The animation is spectacular, a revolution for the eyes in its deep-dish panoramas and remarkable attention to textures. And the jokes keep flying, the major ones as well as hilarious bits of filigree you won't notice the first or second time but reward you for paying attention.
This is not a Disney movie, something "Shrek" makes very clear not only with its PG-13 humor but its knocks at Disney characters like Snow White and at the Magic Kingdom in the form of Duloc, where an array of "It's A Small World"-type dolls lecture Shrek and Donkey on all the things NOT to do. Frankly, "Shrek" could use a little injection of Disney heart, but Disney could use some of this picture's freshness as well. A very charming movie worth your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