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影的影評中視聽語言要怎麼寫
同學你好,我們以《七宗罪》的開頭做一個範例:
《七宗罪》是大衛芬奇導演33歲的長片作品,其成熟的視聽造詣讓人稱贊,我們用最粗淺的視角,去嘗試解讀芬奇老師是如何用視聽語言構建人物。
(本文涉及劇透)
電影中,主人公賽默塞特,我們簡稱S,是一個出色的警官,做事一絲不苟,思維縝密,刑偵技術高超,有一顆為美國人民服務的心。可人到晚年,無法根除的罪惡讓他在即將退休的年紀心力交瘁。而米爾斯,我們姑且叫他M吧,掐指一算也就30出頭,在地方上頗有建樹,一時間讓他忘乎所以,自以為自己是超級警察,其實性格急躁沖動,做事毛手毛腳。機緣巧合,這一「SM組合」便相遇了。
簡單介紹人物之後,我們來對比影片,看看芬奇老師是如果悄悄塑造人物的。和文字不同的是,視聽語言要緊扣視覺和聽覺的表達,畫面的信息量是具象且豐富的,加之有人類生活的經驗,很多表達不言而喻,深諳此道的人便可以得心應手去創作。
《七宗罪》鏡頭五
M便接了個電話,從襯衣的口袋裡掏出一支鋼筆,隨意的記在手心裡。還記得上文里S的鋼筆放在哪嗎?整齊排列在桌子上。不能說導演刻意做對比,他只是把一些細節通過人物動作和美術陳設展現出來。刪去這些細節或許對情節不會產生太多影響,但是會讓故事與人物的邏輯更加合理。這便是視聽的魅力。
視聽語言包括很多方面,景別、角度、運動(攝影機運動)、照明、色彩、語言、音響、音樂,剪輯等,但所有的電影元素都是為人物和故事服務,如何突出人物性格形象,如何交代故事情節,如何讓觀眾有代入感,才是電影各元素的目的。
⑵ 電影 青紅 的論文 從視聽語言角度分析
影片《青紅>是由導演王小帥導演的, 影片講述的是一個移遷家庭的故事,它發生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期的農村,影片給人的感覺是樸素、真實、自然,淳厚的生活,寧靜、清淡。
導演在「門」上匠心獨運,別出心裁, 影片中的第一場沖突就是在以門框為背景的畫面中發生的;老吳正在幫助手風琴教師輔導兒子練琴,這個舉動也是老昊打算回上海老家的諸多舉措之一。老吳用眼睛的餘光發現了女兒要溜出去同「小草根」約會。他立刻攔住了她,鏡頭中父女二人各自鑲嵌在一個門框上,一個要出去,一個堅決攔住不讓出去,兩個人進行了第一場嚴肅的談判,這是作為影片開始時的一個標志性的門。「門」打開了,我們便知道了在這扇普通的門里發生了什麼事,對青紅而言,不讓出門,不過是一次甜蜜的約會泡湯,而對父親而言,事情要嚴重的多,門框彷彿是女兒命運的分界線。如果允許她跨出去,不僅女兒的一切都完了,他們返回上海的夢想也化為泡影。
在小珍同呂軍私奔了以後,老吳擔心青紅步她的後塵。因此,對青紅的看管更加嚴厲。於是,門框換成了窗框,坐在鐵欄桿窗欞里的青紅側影更像是監獄中的囚犯,失去了所有的自由,而站在父親的立場上,他也有諸多的無可奈何,也可以說是不得已而為之。
與老吳家形成對比的是有關小珍的一系列鏡頭:導演幾乎把影片中僅有的亮色調全給了小珍。小珍家所居住的房屋應該和青紅家的差不多,而由於燈光的處理,使得小珍的房間顯得寬敞明亮,當呂軍騎自行車載著小珍的時候,燈光晃動,鏡頭也晃動,似乎暗示著小珍的墮落。
在一個昏暗凌晨,影片里出現了最怕的一個「門框」的鏡頭,門框里邊空空盪盪,一無所有,一盞孤燈照著獃獃站立的老吳,這是他苦心期待到來的日子,但是當這一天到來的時候卻沒有歡喜,只有苦澀。
導演運用了大量的全景拍攝和跟蹤拍攝。在拍攝方式和畫面處理技巧上筆墨不多。全景拍攝易於直觀的描述影片,有時也起到對比的作用。在影片開始的廣播體操拍攝、街道、家中父親的訓斥等都是全景。跟蹤拍攝,令觀眾的眼睛能緊隨事情發展的運動狀態,增強了真實感,也渲染了氣氛。在父親跟在青紅後面是運用了長時間的跟蹤拍攝逐漸讓觀眾進入了情境,也為之開始緊張。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
總的來說這是一部我認為比較成功的電影《青紅》這部電影表達了第六代導演對邊緣人的關注,表現了他們的工作、生活、愛情,表現了對現實的關注和批判。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王小帥的英式風格特徵,為中國電影增加了新的元素。
⑶ 如何鑒賞影視作品的論文
影視鑒賞論文電影,作為一種大眾藝術,以其生動的直觀性和逼近生活的真實感而易有廣泛頎賞性。一部優秀的影片能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陶冶。許多同學在觀看影片後常會有感而發,嘗試寫作影評,這對於提高我們的影視鑒賞能力影視鑒賞論文,端正我們的審美觀念有相當大的幫助。那麼,如何寫好影評? 寫好影視評論的前提是細心觀賞。影視評論不同於書評,書可以反復地看,而影片卻一閃即逝,因此,在看電影時不能漫不經心,而要全神貫注,眼觀六路,耳影視鑒賞論文聽八方,對畫面、音樂、對白、音響、表演等方面都要體察精微,並及時捕捉閃光的東西。這樣在寫的時候才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一) 「評什麼影視鑒賞論文」 在影片中可評的角度很多。就一部影片而言,可以評主題、評人物、評細節、評場面、評藝術特點、評電影語言的運用等;就多部影片影視鑒賞論文來說,可綜合評論一系列影片,闡明某一時期電影藝術創作的傾向和特點;可綜合某一類影片(如驚險片、探索片等)進行評論;可綜合同一類問題(如古裝片的雷同化等)進行評論;另外,還可以進行電影專評,如平添編劇、影視鑒賞論文評導演、評演員、評攝影、評美工、評音樂等。
面對這些可評的內容,初學寫影評的中學生具體應如何處理呢?最好的辦法是「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人」,抓住影片中給自己留下印象最為深刻、最影視鑒賞論文能激發自己寫作慾望的問題來寫,這樣便於對問題作深入細致的評論,忌面面俱到。
影評寫作可以有長有短,可著眼於一部影片的一個鏡頭,也可以著眼於一種電影現象影視鑒賞論文。對於我們初中生來說,要對一部影片作出全面的評價比較困難,練習寫影評,可從評論一個人物形象、一個情節、一個場面入手,可對演員演技、拍攝技巧、導演意圖、影片風格、色彩、語言、音樂等進行單一的評析。
隨著寫影視鑒賞論文影評水平的提高,就可對某一人物形象,如影片中的學生、教師、軍人等銀幕形象發表看法,也可以從縱向談某一階段電影的回顧或某一體裁電影的回顧,分析其得失;或從橫向談某一風格的電影,如西部電影、賀歲片、娛樂片影視鑒賞論文等,或橫縱向結合,談一個導演的風格,如謝晉模式、張藝謀現象等到。初涉影評寫作不宜貪大求全,而應從一點一滴寫起,思考挖掘,連綴成篇。
(二)寫影評,應該影視鑒賞論文把握好這樣幾點:
1、捕捉住感受點。
一部電影涉及的方面很廣,需要品評的著筆點很多。這就需要對電影反復回味思考,用心靈再度感受,把握往影片中最能動影視鑒賞論文人的地方,並使之在自己的筆下得到理性的升華。如觀看了《泰坦尼克號》,不能只簡單地敘述這場愛情故事,而要從主人公生與死的考驗中感悟到人性的光芒。
影視鑒賞論文
2、抓住細節,詮釋其深刻涵義。
所謂細節,是影片畫面中對表現對象的局部或細微的變化進行精要細致的描繪。細節包括人物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道具的運用,色彩的調度,聲音的變化等。典型的影視鑒賞論文細節對展現人物性格、設置懸念、推動情節發展都起著積極作用。如《大轉折》中先後三次出現蔣介石的背影,每一次出現都預示著國民黨軍隊下一次的失敗,通過三次背影的刻劃,將蔣介石政權日薄西山的局面富於象徵性地體影視鑒賞論文現出來。
3、立意要新,開掘要深。
寫影評要有新意,要有獨到的見解,抓往要點,自感而發。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內容,結影視鑒賞論文合台社會現買;二是要准確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實質,挖掘影片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內涵。例如對張藝謀電影的分析要緊扣住時代背景,但也不必要都從思想意義角度分析,如鞏俐在張藝謀電影中的形象塑造,張藝謀電影中的男性形影視鑒賞論文象等,都是可以開掘的領域。
4、要實事實是地分析評價。
魯迅先生說過:評論作品「必須壞處說壞,好處說好」,還要「知入論世」。他說 "倘若論文,最好影視鑒賞論文的是顧及全篇,非目顧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況,這有較為確鑿。"對影片作實事來是的評價,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不是顧其一點,而是觀照全片。顧及編導的意圖、表演的全部以及當時的社會環境、歷史背景等影視鑒賞論文等,作恰如其分的分析與評價。不能強導演、演員、片中人物所難,求全責備。同的,我們在寫影評時,也不能人雲亦雲,如評《情深深雨蒙蒙》時,有一位同學冷靜地指出編導將熒屏中的軍閥(如萍、依萍的父親)形象拔高了影視鑒賞論文――他遇見美麗的女子就搶來作為姨太太,可原因居然是她們像自己的初戀情人。
5、要重視影片的藝術分析。
電影是通過藝術手段來表影視鑒賞論文現主題、塑造人物、抒發感情的,所以影評要重視對影片藝術的高下進行分析。這種分析應具體詳細,由表及裡,言之有物;評價則應觀點鮮明,實事求是。在藝術評析中,字里行間滲透出電影意識,盡可能恰當地運用電影藝術影視鑒賞論文名詞術語,還需要有對電影藝術的深刻感受與理性把握。這可以通過閱讀電影理論書籍和多欣賞優秀影片來解決。 開始練習寫作影評時還應該注意:語言要朴實,要個性化。寫影評一定要講真話,講自己的話,不要抄襲別人影視鑒賞論文的評論。唯獨自己的感受和朴實的語言,才會使自己的評論富有個性和新意,也才會給讀者帶來清新的感受。
敘議要結合,突出評論。
影評離不開敘事。但切忌過影視鑒賞論文多地敘述故事,要突出分析寫評價。當然,所評所析不得脫離影片孤立地進行。
設計好影評的標題至關重要。一般來說,它由正副標題構成。
正題——揭示文章的中心,必須簡明扼要,而又耐人尋味,能夠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同時也能給讀者帶來審美愉悅,它是貫穿全文的主線;
副題——點明評論對象,交待片名或評論角度,它是正題必要的補充。二者影視鑒賞論文相得益彰,能使文章增色不少。如:《歷史和時代的搏擊者--評銀影視鑒賞論文幕上的共**員形象》,《悲劇在紅色中滲透——評電影<紅高梁>》《農村改革的多棱鏡--電視劇〈一村之長觀感〉》。 我們在寫影評的過程中,要不斷總結學習影視鑒賞論文他人的寫作經驗,豐富自己的寫作實踐,在日積月累的基礎上,通過影評的寫作,不斷促進我們知識結何的完善,提高我們的頎賞水平和審美能力。
⑷ 試論電影一代宗師的語言技巧的論文
從《一代宗師》看王家衛之美學宗師的構建
摘要:《一代宗師》是由香港著名導演王家衛籌備達8年之久一部動作類電影,在經過3年時間的拍攝之後,於2013年1月開始在全國上映。至此,闊別8年之久,帶有王氏鮮明個性色彩的唯美鏡頭和台詞再一次出現在觀眾眼前。從這部影片中,我們不難看出王家衛依然延續了他以往的影片風格,讓觀眾在他獨特的審美設計中感受到電影的藝術魅力,並引發人們對人生的哲思。本文就以《一代宗師》為例,對王家衛電影中美學構建進行具體探討。
關鍵詞:《一代宗師》;王家衛;美學;構建
在中國近現代電影中,王家衛的電影因其鮮明的個性特色而備受關注。縱觀王家衛所拍攝的影片,不管是武俠片還是愛情電影,各種題材的王氏電影中都充滿了強烈的情感和人性特色的。從《東邪西毒》中愛恨糾纏的江湖情仇,到《2046》不可自拔的回憶泥潭;從《阿飛正傳》中黑道道義,到《花樣年華》中無法言說的曖昧,又或者是《一代宗師》中因比武而結緣的兩人,王家衛都秉承著他一貫的審美風格,用一個個看似破碎的故事和頹廢語言旁白,表達了都市情感的共性,從而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下面,筆者通過對《一代宗師》的剖析,對王家衛這位美學宗師的審美構建進行深入分析。
一、《一代宗師》中的時空構建
在王家衛導演的電影中,不斷探索時間和空間的關系是他一貫的風格。下面我們就從時間和空間兩個方面對王家衛的美學風格進行分析。
(一)時間上的美學構建
在拍攝《一代宗師》的過程中,王家衛用實際行動踐行了「功夫就是時間」這句話的涵義。長達8年的籌備和3年的拍攝中,王導帶著他的拍攝團隊幾乎走遍了大江南北,在多地實際取經,力爭給觀眾帶來最真實的視覺感受。同時,他還拜訪了數百位的民間武術名家,最終才成就了這部電影。在如今快節奏的發展中,如此費時費心來精心拍攝一部電影實屬難得。在這部電影中,每一個人都處在時代巨變的歷史洪流之中,並在其中創造著自己的人生[1]。葉問從出生開始,經歷了辛亥革命、抗日戰爭和內戰等重要的歷史時期,最後在香港開館授徒,培養了大批武林的棟梁之才,成為一代武術宗師。但是在不可逆轉時代洪流中,武術正在不斷沒落,宮二、馬三和一線天都各自選擇了不同的人生之路[2]。宮二因其女性身份的限制,最終選擇奉道,沒有成就自己的宗師之路,宮家絕學「六十四手」最終後繼無人。這就好比正在逐漸沒落的武林和時代,漸漸被淹沒在的歷史塵埃之中,無人知曉。在這部電影中,雖然看似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一代宗師,但是最終只有兩個人走完了宗師之路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充滿著強烈時間感傷,表達出了對武林消逝的悵然。
⑸ 論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語言的異同
其實文學作品與影視作品的區別,便是詩與畫的區別。雖然同樣是藝術,但是兩者帶給人的感受是不同的。
文學作品是「詩」,而影視劇則是「畫」。
對於一部作品,不同的讀者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俗話說,「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林黛玉。」,便是這個意思。可見文學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具有多重性的。但是僅從文字上來看,我們只知道小說中的人物大致是如何的,可是具體是怎樣的呢?每個人心中預設的那個對名著所描繪形象的理解是千差萬別的。在閱讀過程中,每個人都會在不經意之間,將自己心中的那個美的准繩加之到人物形象中去。
這種美的欣賞極似「柏拉圖式的戀愛」。這與所謂的「情人眼中出西施。」的道理是相同的。讀者眼中的作品人物已不復是其原身,而是經過讀者理想化之後的產物。一言以蔽之,你所認為的人物已經是「藝術化過的自然」。
這以美感為判斷雖是主觀卻具有普遍性。但是這個人物形象須有人覺得典型的可能性,人不能完全憑心靈創造出來的。而且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是心物相結所產生的「嬰兒」。美感起於形象的直覺。形象屬物而不完全屬於物,因為無我即無由見出形象;直覺屬於我卻不完全屬於我,因為無物則直覺無從活動。所以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
現在,我們從審美主體和審美方式的角度看,影視作品的審美主體基本上都是指向大眾的,而《水滸傳》的審美主體可以說有一部分來自大眾,一部分來自知識層面。這樣不同的審美主體就使得影視在題材選擇和故事的講述上產生了差異。
而且,影視作品應當具備一般敘事性作品共同的要求,諸如塑造典型的形象,揭示深刻的主題,以及創設完整的結構等,並應當具有獨立的欣賞的價值。
但是,因為條件的有限,其結構必須遵循空間和時間高度集中的原則。
倘若將影視作為一種藝術,那麼其便是通過各種形式來創造真實,將各種技術元素結合起來,並把工藝變成藝術的美學元素。其既不是單調的信息傳遞,也不是枯燥的平淡無奇,畫面、對白、音樂、音響、同期聲等的聲畫結合,目的就是造就一個生動形象的感性世界。畫面的形象引導著作品的主體構成,聲音形象充實著作品的內涵,而對白(文字)的空間和回味又使得人們觀眾虛中見實,意境深遠。
由於,我們所見的影視作品是編導在原著的基礎上進行理解與在加工之後的作品。是一次「再創作」。所以影視作品與原著是有著較大的差距的。當然,這也是因為審美主體是大眾的緣故,編導需要力求相對的穩定性以適應觀眾解讀能力較低的接受狀態。
並且,影視作品主要靠人物用自己的語言和動作來表現性格。劇本雖是基礎,但居於中心地位的確是演員的表演。而演員扮演角色的基本手段是語言與動作。
高爾基說:「劇中人物之被創造出來,僅僅是依靠他們的台詞,即純粹的口語,而不是敘述的語言。」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小說中的語言的主要性能是敘述和描寫。而在影視作品中,故事的發展、人物性格的揭示,以及劇作家對人物時間的評價和態度,一般是依靠任務的對話來完成的。
所以當我們看影視作品《水滸傳》時,由於人物形象是通過演員來表現的,那麼人物的形象是唯一的,就是那個演員的形象。這個形象便會定格在觀者的腦海中。留給觀者的想像的空間就要小得很多,甚至沒有。而當這個形象一旦定格,便會不利於對原著的理解,因為這個在視覺上定格了的形象,並不符合你在對原著的理解的基礎上,想像預設的人物形象。
所以說影視作品即是「放大了的藝術」,也是「縮小了的藝術」。(分別對於電影與電視劇而言。)
而且文學作品側重於語言的凝練,意境的展開;而影視作品更加註重視覺上的效果,如場景、特技之類的安排等等。
⑹ 電影論文怎麼寫
古代文學作為漢語言文學的主幹課程,從先秦到近代上下幾千年,內容量非常大。在教學上主要從文學史和作品選兩方面進行。學生們常常為文學史龐大的理論體系,繁多的文學常識,以及不可勝數的作家作品感到力不從心,消化困難。在教學上,也會明顯感到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把握不到位,文學鑒賞能力也亟待提高。隨著多媒體引入課堂,影視賞析成為了教學的一個有效的輔助手段。
一、增強對歷史文化的理解
文學作品並不像空中樓閣般能憑空出現,除了和作者本人的生平遭際、性格氣質相關聯外,也深受時代的影響。而中國歷史悠久,朝代更迭,與今天時間跨度很大。作為95後的大學生們如果對當時的歷史文化、政治軍事、經濟思想等諸方面一無所知的話,根本談不上對作品的正確理解。而影視賞析能為學生提供更為逼真生動的歷史情境。
如講到明初文學,涉及到詩文三大家:宋濂、劉基、高啟。宋濂作為開國文臣之首,曾為太子師,但晚年,孫子被朱元璋殺掉,他也險遭殺戮,在流放的途中抑鬱而終。劉基詩文俱佳,是一位家喻戶曉的人物,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俗語說"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而後期,他在朱元璋的手下鬱郁不得志,最終死因成謎,有說是胡惟庸下毒,有說是朱元璋授意。至於高啟,"天才高逸,實據明一代詩人之上".39歲時,被朱元璋借故腰斬,其詩兼各家之長,但"殞折太速,未能熔鑄變化,自成一家".[1] 綜上,三家命運系於一人---朱元璋。明初詩文三大家的人生命運,是當時文人際遇的縮影。在朱元璋的高壓統治下,也難怪明前期文壇蕭條。
如果在課堂上,僅僅對上述內容作文字講述,學生們未必能深刻體會當時殘酷高壓的政治氛圍。因此,播放了由胡軍、劇雪主演的連續劇《朱元璋》中的一個小片段"劉基之死",12分鍾的播放時間,同學們領略了朱元璋的跋扈刻薄、殘忍專橫,胡惟庸的刁鑽陰狠、狂妄無賴,以及晚年劉基的憔悴無奈、絕望焦灼。課堂上同學們受劇情的感染,對劉伯溫的遭際唏噓不已,憤慨同情。與此同時,引導學生讓他們明白,這只是文人的一個代表,當時的政治氛圍如此,也就不難理解明初文苑的荒蕪了。再進一步作對比,由劉威、林芳兵主演的《唐明皇》中有李白的片段,李白醉酒入宮,力士脫靴、玄宗調羹、貴妃捧硯。同學們為李白的狂放不羈,高力士的無奈狼狽,玄宗的禮賢下士,楊貴妃的殷勤活潑所感染,笑聲不斷。那麼,將唐玄宗與朱元璋相比較,同學們能深刻理解到一個時代政治氛圍對文學的巨大影響。
二、提高對文學作品的鑒賞力
根據大綱的要求,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文學鑒賞力是應著力培養的。鑒賞力是理論水平、審美能力和文學創作力相結合的綜合能力。古典詩詞除文字之美還有音樂美、意境美。在課堂上單純的文字講解難免乏味,並且詩詞意境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而影視賞析將精美的畫面、悠揚的音樂,動聽的歌聲相融合,能使詩詞意境得以醞釀升華。如賞析明代楊慎的《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2]
⑺ 怎麼寫影視分析
影視分析其實就是更書面化和規范化的影評。寫法如下,選一個適合你的角度寫吧
一)思想評論:
1.評主題。力求有獨到見解,深入挖掘。《秋收起義》一片多數文章都認為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義歷史,成功地刻畫了毛澤東的形象,將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為中國革命找到了斗爭方向。而我根據列寧關於領袖的論述和中央關於毛澤東思想的界定中認識到,影片反映了毛澤東作為一個傑出的革命領袖在斗爭中成長的歷程,也揭示了毛澤東思想形成與發展的歷史原因與過程,從這一新的視角展開評論(見《銀海珠光》)。
2.評現實意義。也與主題有關,但更側重於現實作用,現實題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對你說》的評論重在黨員幹部的廉政愛民方面,評《離開雷鋒的日子》的《大寫的人》重在新時期學雷鋒的積極意義。歷史影片的評論也要觀照現實。
3.寫觀後感。要聯系現實,融進自我,或是褒揚先進,批語落後,針貶時弊;或是進行自我觀照,尋找差距,激勵鞭策。中小學生的影評文章多屬此類。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寫成「故事簡介+自我對照」,二是要緊扣影片,而不是從影片中抽出一個話題,離開對影片的評論。如評《甲午風雲》的《透過甲午的硝煙》不是泛泛而談「落後挨打」,而是扣緊影片中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內容,聯系歷史事實,結合世界著名海戰,對比聯想,針對當前社會不良風氣發出呼籲。評《南京大屠殺》的評論《城的斷想》圍繞「城」字做文章,從「屠城」、「紙城」、「不設防的城」、「鋼鐵長城」和「國防之城」,扣得緊、放得開、收得攏。
(二)人物評論。
這是較為普遍的評論樣式,可分為單一人物評論、同一類人物評論、不同人物的對比評論。收錄在《銀海珠光》中的評《背起爸爸上學》的4篇人物評論各有特色。《細節描寫與宏偉意象》展開了毛澤東與蔣介石的對比評論。《在炮火中升騰的雪蓮》對《紅河谷》中丹珠的形象把握個性特點,作出由表及裡、逐層深化的評析。在人物評論寫作中,最好力求不僅評析人物形象的意義,而且要結合人物塑造的方法,把握人物獨有的個性,如人物特有的行為、動作、理想、志趣、才幹,從中更深地挖掘出人物形象意義,如評《炮兵少校》的《一團寂寞的火》改變了單純著眼於對英雄人物的熱情贊頌,而更多地溶進了新時期知識分子命運的感慨和思考。
(三)美學評論(樣式、風格、審美特性等)
1.藝術樣式評論。如《不庄不諧 笑從何來》結合喜劇樣式對影片《甲方乙方》展開評論;《屏幕涌動紀實潮》從紀錄片美學特色分析紀了優秀錄片取得成功的原因;《紅河谷:動人心魄的視覺交響樂》就該片所具有的交響詩式的結構樣式進行評論。
2.藝術風格評論。如《充滿詩情的戰場寫意》通過影片《大轉折》中幾個主要戰斗場面的不同詩意內涵的分析,對該片以潑墨的方式抒發的濃郁的詩情,給人以震顫心弦的視聽感受。對於引起較大爭議的《紅色戀人》,《詩電影的意象美》從電影風格和創新的角度給予肯定。
3.審美特性評論。《對親情與人倫的呼喚》從當代悲劇審美特性入手,指出當代悲劇重在探索人類精神生活的復雜性,喚起人們對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棗親情與人倫的珍視。評《小鬼當家》的文章《「小鬼」為什麼逗人喜愛》結合兒童審美心理的分析。
(四)電影特性的評論。
這類評論寫作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如對電影的語言、結構、修辭、懸念、音響、色彩、音樂、攝影、特技、表演、導演等方面的評論。試舉例如下:
1. 電影語言評論。《<紅高梁>――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起點和成功之路》。
2. 電影結構評論。《復合交融 巧織經緯棗<平津戰役>的結構藝術》。
3. 電影修辭評論。電影修辭包括多種手法,如對比、誇張、象徵、擬人等,如《<開天闢地>中的象徵手法賞析》。
4. 電影節奏評論。《滿懷深情的韻律美棗談電影<周恩來>的節奏藝術》
5. 電影懸念評論。《懸念迭設扣人心弦棗談美國片<碟中碟>的懸念技巧》
6、電影音響評論。《摹聲會音皆有情棗<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的音響》
7. 電影色彩評論。《張藝謀為何偏愛紅色》《在「形式」中強化「意味」》。
8. 電影細節評論。《耐人尋味的「納銀密賬」》、《一串閃光的項鏈》。
9. 電影表演評論。《眼之魅》
10.電影音樂評論。
以上評論角度不是絕對的,而是相互滲透、兼容的。評論的視角可以是復合的,如評論人物,除了上述的評一個人,評一類人,或對立人物的對照分析,也可以就幾部影片或某一類影片中同類人物進行綜合分析,或對某種創作傾向進行評論。如《憂患意識與英雄主義》對美國影片普遍性的主題的分析;「新時期軍人銀幕形象剖析」、「青年女演員為什麼不能長青」、「何必都往浴缸里跳」、「丑星為什麼走紅」等論題是綜合某類影片創作傾向選的。
電影評論的文體樣式可以多種多樣,一般以論文體為主,也可以用書信體、對活體、問答體、隨感錄。近年也有散文體,散文體多以抒發情感為主,輕靈活潑、文筆優美,但一般缺少嚴密的論證,較少邏輯力量,理論色彩較單薄,在影評百花園中應當允許各種文體樣式存在。
四、影評寫作要求
(一)緊扣「電影」與「評論」。
所評論的內容必須是影片提供的,而不能從說明書和報刊故事中尋找。
要抓住電影藝術的特質,評論的對象有畫面感、運動感。讓沒有看過電影的人也能獲得對影片的大致了解,認同你的觀點。
要展開評論,明確中心,嚴密地進行說理與論證,切忌「故事加感想」或有觀點而無論證。
(二)總體把握,細部突破。
首先對一部影片有正確的總體評價,在此基礎選擇一個較小的視角深入挖掘,做到高屋建瓴,品鑒入微。避免面面俱到,人雲亦雲。
另一方面避免一葉障目,不見樹林。力求寫出鞭辟入裡的專論,不要寫泛論、散論。目前各類報刊包括專業電影報刊為了搶時效,搞「炒作」,發表的大多是新聞記者根據編導散發的資料摘編的綜合評介,陷入「故事情節+主題思想+藝術特色+演員介紹+拍攝花絮」公式。
(三)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統一。
側重於社會意義的評論要注意兼顧影片的藝術性,要用影片提供的銀幕形象進行說明與論證。有一學生寫《火燒圓明園》的影評,只是對這一歷史事件抒發感慨,全文與影片毫無關系,嚴格講這樣的文章不是影評。
側重於藝術價值的評論要把握藝術表現中體現的思想內涵。
要講究評論文章自身的藝術性。
(四)注重思辯、講究文采。
力求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力求新穎、深刻,寧可是「深刻的片面、偉大的偏見,創造性的誤解」,不要趨同,說一些人人都明白的「正確觀點」。構思立意如同兵家謀略,「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耳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以奇制勝。
注意評論語言的生動活潑、形象鮮明,注意句式長短得當、音韻和諧,既要有理論色彩,又要明白曉暢,讓理論文章給人語言美感與動情力量。
PS:
有很多人認為看電影就看電影唄,評什麼?論什麼?但事實上,在你寫影評的同時,也是讓自己回溯在這一個半小時中,你到底看了什麼?得到了什麼?再爛的片,也是有辛苦培育的工作人員,他們又是用什麼眼光來看?沒人願意製造一部人人唾棄的大爛片,那麼大家口中的爛片是否有可取之處,是否製片.導演.演員們用著不同的想法來拍攝?
這些,當你開始用心寫影評時,你的思路會愈來愈清明,想的范圍愈來愈廣大
不但可以有比他人更多的體會,也能將你的體會帶給大家
在一篇又一篇的影評中,你將會發現自己的文筆進步了,看電影時能看到更多的細微末節,能感動到心靈的深處,那麼,你成功了
當然,沒人是一蹴可磯的(除了你本身是文學創作者外),當我自己回顧一開始寫的文章,也覺得自己的文筆生澀,眼光不夠深入,但在一篇又一篇的文章中,發現自己很自然的就長篇大論了起來,當然,現在依然不夠好
最好的一句話是----
「深刻的片面、偉大的偏見,創造性的誤解」
不是一定要中規中矩的寫影評,正面.反面.側面的見解都是很獨到
化簡為繁,化繁為簡,字字都是精采 。
⑻ 影視視聽語言分析
同學你好,我們以《七宗罪》的開頭做一個範例:
《七宗罪》是大衛芬奇導演33歲的長片作品,其成熟的視聽造詣讓人稱贊,我們用最粗淺的視角,去嘗試解讀芬奇老師是如何用視聽語言構建人物。
(本文涉及劇透)
電影中,主人公賽默塞特,我們簡稱S,是一個出色的警官,做事一絲不苟,思維縝密,刑偵技術高超,有一顆為美國人民服務的心。可人到晚年,無法根除的罪惡讓他在即將退休的年紀心力交瘁。而米爾斯,我們姑且叫他M吧,掐指一算也就30出頭,在地方上頗有建樹,一時間讓他忘乎所以,自以為自己是超級警察,其實性格急躁沖動,做事毛手毛腳。機緣巧合,這一「SM組合」便相遇了。
簡單介紹人物之後,我們來對比影片,看看芬奇老師是如果悄悄塑造人物的。和文字不同的是,視聽語言要緊扣視覺和聽覺的表達,畫面的信息量是具象且豐富的,加之有人類生活的經驗,很多表達不言而喻,深諳此道的人便可以得心應手去創作。
《七宗罪》鏡頭五
M便接了個電話,從襯衣的口袋裡掏出一支鋼筆,隨意的記在手心裡。還記得上文里S的鋼筆放在哪嗎?整齊排列在桌子上。不能說導演刻意做對比,他只是把一些細節通過人物動作和美術陳設展現出來。刪去這些細節或許對情節不會產生太多影響,但是會讓故事與人物的邏輯更加合理。這便是視聽的魅力。
視聽語言包括很多方面,景別、角度、運動(攝影機運動)、照明、色彩、語言、音響、音樂,剪輯等,但所有的電影元素都是為人物和故事服務,如何突出人物性格形象,如何交代故事情節,如何讓觀眾有代入感,才是電影各元素的目的。
⑼ 跪求一部動畫電影的視聽語言分析論文
《人狼》動畫賞析
在押井守的動畫里是不要想得到任何樂趣的。他對於人類肯定是失望的,在他編劇或導演的劇場版動畫里,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降至最低點,似乎每個人都脫離了身為人的屬性,而進入了某一殘酷的社會角色,你死我活的叢林法則和爾虞我詐的人性陰暗面在他的電影里被持續放大,以至成為灰暗的基調,縱有偶爾的溫情,也會在瞬間被撕裂。所以對於押井守,不喜歡的人會坐立不安,因為太殘酷,喜歡的人會像中了毒癮一樣,任自己沉淪於他的陰暗世界裡,享受那一刻的殘酷之美。
故事發生在一個沒有正義的年代,描寫了一場公安部和首都警的政治斗爭。看似木訥的主角,首都警成員伏一貴在鎮壓暴民時親眼目睹女學生阿川自爆,由此結識她的「孿生姐姐」。伏一貴的首都警身份和阿川姐妹的恐怖分子身份被公安部利用,希望籍此一舉摧毀首都警的勢力。但是公安沒有想到,繼恐怖分子集團「捷克特」毀滅之後,首都圈新近崛起的第三股勢力,神秘的「人狼」也對二人虎視耽耽。在洶涌的政治漩渦中,伏一貴和阿川的命運早已被註定。
印象最深的一個鏡頭,是男主角在公車上,慢慢無力的將右手搭在拉環的左手上,將頭倚過去。以及那段對話。「你是過不來的,」 「你不可以過來。」
這部畫面細膩程度堪比真人演繹的《人狼》,在政治層面著墨甚多,開場的背景介紹,為我們打開了一個虛擬的戰後重建的社會。當然可以認為這是當年日本的投射,有些情節似乎也真實發生過,比如與政府軍對抗的恐怖主義、地下游擊隊員。當年日本的「赤軍」幾乎就是用這種方式和政府對抗的。其實雖然說在日本經濟重建期有各種各樣的社會矛盾,但並不如影片中所表現的這般激烈,只是押井守在這里把當年的政治矛盾更加表面化和尖銳化,更利於表現尖銳矛盾下的故事發展和人物刻畫。插句題外話,我倒覺得片中的情形和中國有點像:由於政府刺激經濟增長的方式失誤而引發大批工人失業,導致社會動亂因素增加,反對派利用這個矛盾挑起暴力沖突,而政府卻愚蠢地使用暴力鎮壓,結果出現惡性循環……唉,簡直就是對中國的悲觀預言,而且片中的那個專制的日本政府比之如今又壞了多少呢,希望押井守不要成為偉大的預言家。
影片為我們描繪了這樣的背景,也似乎在說明,在這樣的一個社會,活下去的代價便是拋棄人類之間的感情,也為後來故事的殘酷性做了鋪墊。故事在四方政治勢力的角逐中展開,自治警——完全受政府控制;首都警機動隊——政府組織的用於鎮壓暴力沖突的高裝備軍隊,但因其強大,有日益脫離政府控制,尾大不掉的麻煩;地下游擊隊——政府對立面,既要提防自治警,更要防備首都警;人狼組織——這個組織很神秘,他們散落在各個政府部門內部,沒有明確的政治目標,他們只是為自身的利益著想,他們的反擊往往致命。影片開場的一場對峙戲就很好地交代了他們的關系,同時也引出了一段感情糾葛。自治警與游擊隊對抗,卻不許首都警介入,首都警從觀望到主動介入,最後首都警擊斃游擊隊員。做為首都警的男主角「伏」在這次行動中因為對方的游擊隊員只是一個小女孩而未及時開槍,受到處分。身為伏的好友的邊見在自治警工作,卻背叛了伏,埋伏下另一投降的游擊隊女孩——和那位游擊隊員很像——做為誘餌,引誘伏與其發生關系,以便到時揭發做為打擊首都警的一個政治步驟。卻不料伏是「人狼」成員,對這一切早已知曉,將計就計誘殺了邊見,也葬送了對自己動了真情的投降女游擊隊員的生命。
可以看到,影片中所有的人物關系都處於一種欺騙與對抗的狀態,這是一則借政治來說人性的隱喻。唯一的一對真實的關系便是伏與那位做為誘餌的的女游擊隊員的愛情。但這個愛情很快就被沉重的現實壓垮。影片被改造了的小紅帽的故事可以成為理解故事意圖的一把鑰匙。小紅帽喝了母親的血、吃了母親的肉,比喻了人類之間的自相殘殺,狼的最終勝利則徹底戳破了這個童話(也是我們生活)的溫情面紗。那些放棄了人類的感情、放棄了人類的喜怒哀樂的把自己訓練成狼的人類,成為了最終的勝利者,這是令人窩火的一件事,但悲劇是,這是事實。
但押井守似乎要把悲劇進行到底,這就是愛情的破滅。按說這是無可避免的,但壞在愛情發生了,若一開始就沒有愛情,這個悲劇就會止於這么一人類的變異,但當愛情破滅時,悲劇便蔓延開來,那些還是善良的人類受到了永久的傷害,這是我們最不願看到的。伏也應該是動了真情的,不然他不會在屋頂和她熱烈地接吻,不然他也不會在最後遲遲無法下手,但他是狼,「任何和動物扯上關系的人的故事,都沒有好結局」這句讖語好像註定了人類在感情上的弱勢地位,這個已經變成狼的男人,就算有一刻的溫柔纏綿,就算他真的回心轉意,他的狼的夥伴會同意嗎,伏的一個惡夢給出了答案:狼群撕咬著她的身體,他卻在一旁無能為力。一旦放棄了做為人的特徵,便會成為狼。
殘酷之外是身不由己的迷茫。擁有六十年代情結的押井守用人狼系列為那個時代的日本立起一塊紀念碑。包括動畫、電影、小說和漫畫,劇場版動畫的情節與漫畫第一章有些接近,但是更加復雜和令人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