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戰爭力量片尾曲又稱戰役行動:使命召喚片尾曲叫什麼名字急急急
這是一部大爛片,超級難看。不建議看。
『貳』 戰爭力量 電影
網路雲的要不要
『叄』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日本有沒有參戰
朝鮮戰爭期間,聯合國軍中沒有日本。日本沒有直接參戰,這是因為日本是二戰的戰敗國,根據其戰後1947年頒布的《和平憲法》規定,日本自衛隊不能出境作戰。但日本給予聯合國軍極大的物質幫助,並為侵朝美軍提供了價值1.1億美元的軍伙裝備。
此外,在戰爭後期,日本還幫助美軍實施細菌戰。當時應美國之邀,許多日本化學專家和研究人員,積極幫助美軍改制細菌彈。
(3)戰爭力量電影擴展閱讀
據戰後的1946年統計,日本因國內生產破壞和喪失多數海外市場,國民產值只相當於戰時最高年份的四分之一,眾多國民還處於飢餓之中。
經過幾年恢復,至1950年經濟還未恢復到戰前水平。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將日本列島作為主要後方基地,軍需品也大都在此采購,當地經濟馬上繁榮起來。
1951年日本經濟總量便超過此前的歷史最高水平,隨後又走上快速發展的道路,當年的日本政客也都承認朝鮮戰爭對其國內恢復可謂「天賜良機」。戰時美國為鞏固後方,又允許日本以「自衛隊」名義重組軍隊,美日軍事同盟的基礎也在此時奠定。
至於朝鮮戰爭的最大受害者,則是朝鮮北南雙方。由於戰事拉鋸般地蔓延到整個半島,加上美軍狂轟濫炸,雙方的民眾死亡上百萬人,半島上經濟慘遭破壞。
尤其是朝鮮北方的城市和大多數村鎮完全被夷為平地,停戰時人們形容平壤「不僅找不到一幢完整的房子,甚至找不到一塊完整的磚頭」。戰前的北南分裂局面,通過戰爭不僅沒有解決,還進一步惡化,朝鮮半島作為世界軍事舞台上的一個熱點持續至今。
『肆』 觀美國戰爭力量有感
美國電影《戰爭力量》:是反映二戰的,但我有點不相信是現在的美國拍的,因為運用的電影手法很老套,故事也陳舊,無理由的殺戮德軍俘虜以及納粹軍官刀戰不入的作戰狀態,給人的感覺就象一群傻冒的大孩子鬧著玩,而且玩得不精彩、甚至不好玩。
『伍』 日本為啥侵略中國
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富國強民,成為了資本主義國家但其領土狹小,資源匱乏,極度制約其發展,素有吞並大陸之心,他們曾經有一個大陸政策,要吞並朝鮮、台灣,再期吞並滿蒙之地(東北),最後吞並整個中國、整個亞洲,最終吞並全世界。
日本趁朝鮮政權不穩時,圖謀吞並朝鮮。而朝鮮尋求清朝庇護,於是在1894年日本就發動侵略中國的甲午海戰,強取豪奪,最終吞並台灣,直到1945年二戰失敗,才將台灣交回國民政府。
一戰之後,日本將德國(戰敗)的在華利益收歸己有,我國代表顧維均曾在巴黎和會上極力反對,甚至決定不簽字儀式抗議,無奈國弱勢微,絲毫不起作用。
後來,日本遭遇經濟危機,它的經濟基礎本來就十分薄弱,如此一來,它更加迫切需要戰爭來擺脫困境。於是,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在1927年六月,召開東方會議,要繼續實現大陸政策的下一步,並上奏裕仁天皇。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製造事端、挑起戰爭,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
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12月9日重慶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中國戰場是二戰的主戰場之一。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陸』 國防動員可以將戰爭潛力轉化為什麼實力
戰爭實力。
國防動員涉及廣泛的領域和多種動員對象。從大的領域來看,涉及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思想、外交和軍事等各個方面;
從具體的動員對象來看,包括交通運輸、通信郵電、財政金融、內外貿易、醫療衛生、文化教育、軍工生產乃至整個社會生產等各個行業;就動員內容來講,根據國防法的規定,主要包括武裝力量動員、國民經濟動員、人民防空動員和交通動員等。
國防動員是關繫到國家安全的重大問題,是一國軍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戰爭不僅是戰爭的現實力量的競賽,而且是全部戰爭潛力的競賽。
國家只有把戰爭潛力不斷轉化為戰爭實力,才能彌補戰爭損耗,不斷增強實戰能力,取得戰爭的勝利。而國防動員是戰爭潛力轉化為戰爭實力、改變交戰雙方整體力量對比的杠桿。
(6)戰爭力量電影擴展閱讀:
全面認識國防動員的戰略價值
國防動員是戰爭實力的核心力量;支援和保障作戰行動的力量,是直接配合作戰力量的外圍力量;應急生產和維護社會穩定的力量,是戰時通過應急生產保障前線需要,以及一旦遭受襲擊能夠消除戰爭災害、維護社會穩定的保障力量。
國防動員是對作戰力量的另一種支撐;同時,全社會的精神力量和物質力量在戰爭中還要提供基礎性支撐作用。可見,戰爭力量是以作戰力量為核心,並與多層次保障力量共同構成的整體力量。
在戰爭整體力量中,其他大量存在於社會、民眾之中的能夠補充作戰力量和對作戰力量構成支援保障的力量,都必須通過國防動員的組織實施才能實現。可見,國防動員具有形成、保持和增強整體戰爭力量的作用,直接制約著戰爭進程和結局。
『柒』 戰爭與和平的資料
20世紀,人類社會發生了重大變革。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社會生產力空前提高,民族獨立運動和反霸斗爭風起雲涌……然而,這一切,都伴隨著戰爭的陣痛。可以這樣說,戰爭,是20世紀歷史的一個重要特徵。回顧20世紀,我們不能忽略這段歷史中所發生的重大戰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
20世紀初,帝國主義國家繼續在國際范圍激烈爭奪勢力范圍。英、法、俄等國結成了同盟,史稱「協約國」;德國和奧匈帝國結成了另一個同盟,史稱「同盟國」。
1914年7月,這兩個國家集團之間爆發了戰爭,即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場戰爭一直打到1918年11月結束,歷時4年多時間。這場戰爭的規模大,戰爭雙方動員的總兵力超過7000萬人,直接或間接被捲入戰爭的國家和地區有33個,人數達15億,占當時世界人口總數的3/4。這場戰爭的戰場大,戰火從歐洲蔓延到亞洲和非洲。雙方海軍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以及地中海還開辟了諸多海戰場。這場戰爭中軍人傷亡約3750萬人。雙方直接用於戰爭的費用多達1863億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已具有機械化戰爭的特點:戰爭力量生成與動員依賴國家強大的工業基礎,許多大型軍艦和潛艇用於海戰,坦克在這次戰爭中首次亮相,飛機被用於作戰保障。大工業的生產力已經在戰爭能量上充分反映出來。雙方的戰略和戰役指揮都沒有給後人留下深刻印象。雙方軍隊在長時間的戰略相持中大量消耗,有人曾用「絞肉機」形容當時攻防作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戰敗而告結束。但這次戰爭最大的獲利者,不是英國和法國,而是美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年)歷時6年。這場戰爭是德、日、意軸心國與中、蘇、美、英等同盟國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進行的人類歷史上空前規模的戰爭。戰爭以反法西斯同盟國和世界人民的最終勝利而告終。
1937年7月,日本侵略中國,開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端。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戰爭全面爆發。接著,軸心國軍隊橫掃歐洲,兵臨莫斯科城下。與此同時,在太平洋戰場上,日本偷襲了珍珠港,將美國拖入戰爭。1942年11月前後,盟軍在3個戰場上先後進行的斯大林格勒會戰、阿萊曼戰役、瓜達爾卡納爾島爭奪戰,均取得勝利。戰局從此轉折。1944年後,同盟國轉入戰略進攻。盟軍從東西兩線快速推進,迫使德國於1945年5月8日宣布無條件投降。在太平洋戰場上,為迫使日本投降,美國於1945年8月6日、9日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蘇聯也於9日出兵中國東北,殲滅了日本的關東軍。9月2日,日本簽署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這場戰爭對世界產生了重大影響。全世界有5000多萬人死於戰爭,直接軍費開支11170億美元,經濟損失達4萬億美元。但在同時,社會主義力量得到進一步發展。民族解放運動壯大,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格局被打破……可以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現代世界歷史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從軍事上看,這場戰爭是一場非常典型的機械化戰爭,體現了非常明顯的大工業特徵:總體戰理論得到充分運用,藉助空中火力支援和依賴坦克集群高速大縱深突擊的閃擊戰法充分展示,出現了登陸與抗登陸作戰、潛艇戰與反潛戰、航母編隊作戰、戰略轟炸與防空作戰、空降與反空降作戰等新的作戰形式,首次使用雷達、導彈、原子彈等新式武器和技術,提出並完善了有關同盟戰略、戰略突襲、戰爭初期、諸軍兵種協同、游擊戰等戰略戰役理論。這次戰爭創下許多世界之最。捲入戰爭的國家和地區80多個(其中參戰國61個),人口約20億,占當時世界總人口80%以上。在這次戰爭中,還進行了戰爭史上最大規模的諾曼底登陸戰役和海戰史上規模最大的萊特灣海戰。
中國人民解放戰爭
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建立人民民主政權而進行的一次偉大的革命戰爭。這場戰爭歷時近4年,人民解放軍共殲滅國民黨軍807萬餘人,解放了除西藏及台、澎、金、馬、西沙、南沙等少數島嶼以外的全部國土。
這場戰爭,是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跡。國民黨軍隊有美國支持,裝備精良,是 「飛機加大炮」,而我軍則是「小米加步槍」。我軍堅持毛澤東軍事思想,採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最終戰勝了強大的敵人。在戰略決戰階段,我軍及時抓住決戰時機,組織三大戰役,並且著眼戰爭全局,統攬各戰區的力量和作戰進程,殲滅了國民黨軍的主力。在戰略追擊階段,我百萬雄師渡過長江,採取大迂迴大包圍的作戰方針,迅速掃除了國民黨軍殘余勢力。在這場戰爭中,人民群眾的力量得到了充分體現,人民戰爭理論得到了全面運用。
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使佔世界1/4的人民獲得了新生,使一個強大的中國開始崛起,極大地改變當時世界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大陣營的力量對比。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在世界歷史上翻開了新的一頁。
抗美援朝戰爭
1950年6月25日,朝鮮爆發了全面內戰。美國出於維護其世界霸權的目的,進行全面干涉。同時,美國悍然將戰火燒到了中國境內,並派遣第7艦隊入侵台灣海峽。為了保家衛國,並應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邀請,我志願軍部隊於10月19 日入朝參戰,連續組織5次戰役,將美韓軍隊擊退,把戰線穩定在「三八線」南北地區。在1951年6月至1953年7月的兩年多時間里,雙方進入戰略相持階段。7月2 7日,美國政府終於簽署了《朝鮮停戰協定》。抗美援朝戰爭結束。
在這場戰爭中,中朝軍隊共殲敵約109萬人,擊退了敵人的侵略,穩定了東亞地區的戰略格局。這是一場以劣勝優的戰爭。中朝軍隊以劣勢裝備迎擊世界頭號強敵,並迫使這個強敵第一次在沒有勝利的協定書上簽字。這是二戰結束後的第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這場戰爭,使中國軍隊取得了現代戰爭的經驗,加快了現代化的進程。
越南戰爭
50年代後期,美國為了推行其全球戰略,粗暴干涉東南亞國家的內部事務。 1964年8月5日,美國借口其軍艦在公海遭到攻擊,出動飛機轟炸了越南北方港口,製造了北部灣事件。次年3月,美國直接派兵,全面介入越南戰爭。但是,美國並沒有在戰爭中撈到好處,反而遭到越南軍民更猛烈的反抗,損失了10多萬人和 3300多架飛機。美國在越南戰爭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其國內反戰情緒越發高漲。在這種情況下,1969年1月上台的美國總統尼克松推出戰爭「越南化」政策,宣布美軍將逐步撤出越南。1975年,印度支那三國四方(越南南方、越南北方、柬埔寨、寮國)聯合抗美統一戰線統一了越南,解放了金邊,建立了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取得了戰爭最後勝利。
這場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持續時間最長的反侵略戰爭,也是一場典型的以弱勝強的戰爭。印度支那人民靈活運用以游擊戰為主的戰法,使擁有優勢裝備的美軍付出了傷亡36萬人、損失8612架飛機和耗費2000多億美元的代價。
中東戰爭
中東戰爭是指以色列同周邊阿拉伯國家在1948年至1973年期間所發生的4次戰爭。
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於1948年5月15日。結果巴勒斯坦領土除加沙地區和約旦河西岸部分地區外,均被以色列佔領。第二次中東戰爭爆發於1956年10月29日。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於1967年6月5日。以色列以埃及封鎖亞喀巴灣為由向阿拉伯國家發起突然襲擊。阿拉伯國家喪失了6.5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於1973年10月6日。埃及和敘利亞集中優勢兵力,在炮兵、航空火力的掩護下,分別向西奈半島(西線)、戈蘭高地(北線)同時突然發起進攻。後來,以色列在美國緊急援助下,調集兵力,轉入反攻,逐步奪取了戰場主動權。最後,雙方在國際社會的調停下簽署了停戰協定。
中東戰爭是現代化戰爭。戰爭雙方使用了美國或蘇聯提供的先進武器裝備,其中包括武裝直升機、電視制導炸彈、「薩姆」型防空導彈等。戰爭雙方展開了大規模電子對抗。雙方飛機損失約60%、艦艇損失80%以上,大部分坦克為各種導彈所擊毀。
中東戰爭爆發有著深刻的國際背景,從表面上看,中東戰爭是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拼殺,實際上卻是兩個超級大國的間接較量。
英阿馬島戰爭
馬爾維納斯群島(簡稱馬島)位於南美洲阿根廷東南。圍繞該島歸屬,英阿之間存在爭議。兩國於1982年4月2日爆發戰爭,歷時74天。
馬島戰爭是二戰以來最大的一次島嶼爭奪戰,英國派出特混艦隊,遠征萬里,在馬島周圍海空戰場上與阿軍展開激烈的封鎖與反封鎖作戰。雙方參戰兵力10 余萬人,參戰各型艦船140餘艘、各型飛機數百架。戰爭最後以英軍兩棲登陸、奪占馬島而告終。
這場戰爭展現了現代島嶼戰爭許多新特點,諸如:遠洋奔襲,海、空、陸戰協同,海上封鎖與反封鎖,島嶼登陸與抗登陸以及在海戰、空戰和陸戰中廣泛進行電子對抗等。這次戰爭,一改過去那種「大炮巨艦」近距對陣的傳統戰法,顯露出新的海戰模式。阿軍使用「超級軍旗」式戰斗機在距英艦48公里處施放一枚 「飛魚」導彈,擊沉了英軍最新式的「謝菲爾德」號導彈驅逐艦。
兩伊戰爭
1980年至1988年,在兩個第三世界國家之間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戰爭,這就是伊拉克與伊朗之間進行的「兩伊戰爭」。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出動上千輛坦克和大批飛機,兵分3路,向伊朗發起進攻。伊朗於1982年7月集中兵力發起「齋月」戰役,將戰爭推向伊拉克境內,數年間攻佔了伊拉克許多重鎮和盛產石油地區。雙方還使用導彈展開了「襲船戰」 。這種作戰方式,損害了一些大國的利益,引起國際社會干預。美、蘇、法等國曾出動80多艘軍艦在海灣為油輪護航。1988年上半年開始,戰場形勢又向有利於伊拉克的方向轉化。伊拉克轉守為攻,並又佔領了伊朗的許多領土。8月20日,雙方在聯合國軍事觀察團監督下實現停火。
這場戰爭的結果,使雙方付出了慘重代價。這場戰爭雖然在現代化程度上並不突出,但卻反映出現代局部戰爭一些明顯的「國際化」、「經濟性」、「民族性」、「宗教性」等特徵。
海灣戰爭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出兵佔領科威特全境,引發震動世界的海灣戰爭。
1991年1月17日當地時間凌晨2時,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向伊軍發動猛烈進攻。戰爭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實施空中戰役,代號為「沙漠風暴」。在歷時38天時間里,多國部隊出動飛機近10萬架次,投彈9萬多噸,發射各類導彈和精確制導炸彈數百枚,使伊軍喪失了70%的作戰能力。第二階段是實施地面進攻,代號為「沙漠軍刀」。多國部隊成功組織了戰役欺騙和戰役機動,出其不意,僅用100個小時便收復科威特。薩達姆宣布接受停火條件。戰爭於2月28日結束。
這次戰爭初步展示了信息化戰爭的特點,出現了獨立的空中戰役、導彈精確打擊、大規模信息壓制等新的作戰樣式。盡管伊拉克擁有大量的飛機和坦克,但在綜合實力和技術先進性方面,與多國部隊存在巨大差距。戰爭雙方並沒有構成實質性的對抗,多國部隊僅有400多人陣亡。
科索沃戰爭
1999年3月,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繞過聯合國對南斯拉夫這個主權國家發動了空中突襲,挑起了科索沃戰爭。在這次戰爭中,北約共派遣1000多架飛機和40多艘艦艇,對南斯拉夫的軍事目標乃至民用經濟目標狂轟濫炸。北約共出動飛機3.6 萬架次,投擲和發射了2.3萬余枚炸彈和導彈,造成南斯拉夫1800多名平民喪生,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0億美元,超過了這個國家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遭受損失的總和。
科索沃戰爭,絕不是一場偶然和簡單的地區沖突,而是由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精心策劃的。美國利用強大的軍事力量,推行北約東擴戰略,保持其在巴爾乾地區的「軍事存在」。這場戰爭,是美國推行其「塑造、反應、准備」全球戰略的前奏。
在科索沃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集團主要使用空中力量對南聯盟實施打擊。這表明,現代化的空中力量,能夠成為一支有效的戰略力量,直接地達成戰略目的。空中打擊,有利於發揮美國的軍事優勢,減少人員傷亡,並且給予美國在戰略上很大的靈活性和主動性。按美國人的看法,空中打擊,能夠全面摧毀敵對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等各種目標,迫使對方因無法承受巨大損失而屈服。今後,空中打擊,很可能是美國發動戰爭的一個主要方式。
『捌』 5月26日歷史上的今天
5月26日
藏經洞
479 (齊高帝建元元年四月辛卯)劉宋讓帝位於蕭道成。29日,蕭道成稱帝建立齊,宋滅亡。
1679年——英國輝格黨在反對斯圖亞特王朝任意逮捕並無限期監禁其黨人的斗爭中,迫使國王查理二世簽署了《人身保護法》。
1805年——拿破崙在米蘭加冕為義大利國王。
1840年——林則徐反對閉關鎖國
1841年——第一次鴉片戰爭英軍首次進攻廣州城。
1860年——太平軍攻克常州,清將和春逃至蘇州滸墅關自縊死。
1914年——袁世凱停止政治會議,任命黎元洪為參政院院長,命七十人為參政。
1926年——里夫土人革命、反抗法國在摩洛哥的統治,但回教叛徒領袖何布爾克里姆投降後,亂事隨即結束。
1933年——愛國將領馮玉祥、吉鴻昌(共產黨員)、方振武在張家口成立了「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抵抗日本侵略。馮玉祥任總司令,吉鴻昌任同盟軍第二軍軍長兼前敵總指揮。
1938年——毛澤東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上講演《論持久戰》,至6月3日結束。毛澤東指出,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後勝利是中國的。毛澤東總結了抗日戰爭10個月的經驗,進一步揭示了抗日戰爭的發展規律,把持久戰的思想更加理論系統化。
1939年——毛澤東為延安《新中華報》著文:《抗大三周年紀念》。指出抗大的教育方針是「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
1940年——英國海軍執行從敦刻爾克撤退的「發電機計劃」。8500艘各類艦船在盟軍空軍掩護下,分批從法國向英國撤退了30萬人。英國遠征軍裝備喪失殆盡。
1942年——蘇聯外長莫洛托夫赴倫敦與英簽訂了為期二十年的《英蘇軍事同盟》。
1942年——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左權在山西遼縣麻田與日軍作戰中犧牲。左權(1906—1942)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生。曾任紅十五軍政委、軍長,第一軍團參謀長。長徵到達陝北後,任紅一軍團代軍團長,紅軍前敵總指揮部參謀長等職。
1942年——中國遠征軍200師師長戴安瀾在緬甸殉職。
1946年——普密蓬繼承泰國王位
1955年——長期駐我國旅順口地區的蘇軍指揮部高級將領和全體官兵撤離旅順回國。我國收回旅順主權。
1955年——赫魯曉夫抵貝爾格萊德,對1949年蘇聯對南斯拉夫的處置表示道歉,呼籲重新加強聯系。1966英屬圭亞娜成為英聯邦內的獨立國家。
1956年——北京——拉薩航空線試航成功。 中國空軍飛行員駕駛的領隊運輸機飛越「世界屋脊」,成功地降落在西藏首府拉薩的機場,創造了航空史上的新紀錄,北京——拉薩航空線試航成功。
1963年——國防部發言人發表聲明,宣布已經釋放和遣返了全部被俘印度軍事人員。
1967年——毛澤東1954年10月16日寫的《關於紅樓夢研究問題的信》發表。
1969年——哥倫比亞、厄瓜多、玻利維亞、秘魯、智利五國建立安第斯一體化的協定簽字。
1979年——根據同埃及達成的新的和約條款,以色列正式把它佔領了十幾年的西奈首府阿里什歸還埃及。
1985年——孟加拉國為前一天遭受颶風襲擊召開內閣緊急會議,並宣布28日為全國哀悼日。25日的颶風至少使一萬五千人喪生,二萬五千人失蹤,三十多萬人無家可歸,十四萬頭牲畜死亡。
2005年——國際著名記者、作家愛潑斯坦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愛潑斯坦,又名艾培,1915年4月20日生於波蘭華沙,1917年隨父母來到中國,1933年開始為中國革命工作,1957年加入中國籍,196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他曾任《中國建設》(現名《今日中國》)雜志社總編輯,全國政協六屆至十屆常委,還曾擔任過中國福利會副主席、宋慶齡基金會副主席、中國國際友人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翻譯協會名譽會長、中國工業合作協會國際委員會名譽副主席等職務。著有《人民之戰》《中國未完成的革命》《中國勞工狀況》《西藏的轉變》等專著。
5 月 26 日收錄 18 件大事:
南朝侯景之亂結束(552年)-----
547年,南朝梁武帝蕭衍在他統治末年,接納了北朝東魏將領侯景的投降,結果引狼入室,發生了長達4年的「侯景之亂」。侯景宇萬景,懷朔人,先屬北魏爾朱榮,繼歸東魏高歡,任鎮守河南大將。
547年高歡死,恐被高歡子高澄所殺,降西苑,不成,反受到東、西魏夾擊。侯景求助南方梁朝,梁武帝認為這正是恢復中原的好機會,於是接納了,封為河南王。
第二年,侯景便與梁宗室蕭正德勾結,舉兵叛亂,南渡長江,回攻梁都建康的核心台城130餘天,城中飢病交加,人口剩下十分之二三。城破,把年已86歲武帝囚禁,飢恨而死。侯景先立正德為帝,不久又把他縊殺,改立簡文帝。連年在江東用兵,燒殺搶掠,長江下游地區受到極大破壞。
551年,侯景廢簡文帝,並用裝滿上的口袋把他壓死,立蕭棟為帝,旋度梁帝自立,改國號漢,建元大始。
552年5月26日(梁承聖元年四月十八日),梁將陳霸先、王增辯攻破建康城,侯景逃亡時被部下所殺。
莫高窟「藏經洞」被發現(1900年)-----
1900年5月26日,莫高窟道士王圓篆,為第17窟(現編號)中偶然發現一個「藏經洞」,里邊藏有從公元4世紀到公元14世紀歷代文物五六萬件,這是20世紀初我國考古學上的一次重大發現。
除漢文寫本外,藏文、梵文、怯盧文、粟特文、古和闐文、回鶻文等民族文字寫本約佔六分之一,並有絹本繪畫、刺綉等美術品數百件。寫本中除大量佛經、道經、儒家經典之外,還有史籍、帳冊、歷本、契據、信札、狀牒等。這些文物對研究我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以及中外友好往來等,都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價值。
但這些中華民族文化瑰寶卻在1907年至1925年間,先後遭到英國的斯坦因、法國的伯希和、沙俄的鄂登堡、日本的桔瑞超、美國的華爾納等人的偷竊和掠奪,使莫高窟的史料蒙受重大損失。
美國影星約翰·韋恩出生(1907年)-----
約翰·韋恩(JOHN WAYNE) 1907年5月26日出生於美國。他是以演西部片著稱的好萊塢明星。1939年以一部《關山飛渡》蜚聲世界影壇。他一生共拍片250部,影響甚巨。他在《沉靜的人》中扮演一位退休的拳擊冠軍,與另一名拳擊手的一場激烈搏鬥,被認為是電影史上最逼真的拳擊場面。韋恩於1979年6月11日去世之後,備享哀榮。美國上至總統下至影迷都對他推崇備至,國會還授予他自由勛章。為了表示對他的哀悼,洛杉磯ㄖ�鍔系墓�旖蛋肫臁?
著名記者雅各布·里斯逝世(1914年)-----
美籍丹麥人雅各布·A·里斯大部分移民到美國來都是為了發財,1870年21歲的雅各布·里斯從丹麥移居到美國尋出路。從那時起,通過對照相機使用的革新,里斯已成為全國社會改革運動的鼓舞者。
里斯作為一名紐約報紙的警察記者開始了他的事業生涯。他那尖銳的文章和令人震驚的照片於1890年發表《另一半人怎樣生活》而達到頂點。這本書根據大量記實材料描述了「紐約貧民窟骯臟的核心」--這些骯臟的地區正像土匪的棲息處和盜賊常出沒的胡同一樣--引起了轟動,也贏得了西奧多·羅斯福的友誼和各地改革者的尊敬。里斯多年後發表的《與貧民窟的斗爭》報道了城市住屋改革的過程。在各種意義上說里斯是個開辟者,他創建了住宅區並在1901年以他的名字而命名。他無情地警告他的同胞們「不能讓人像豬一樣生活......我們不必等待太平盛世來擺脫貧民窟。我們現在就能夠做。」今天里斯去世了,貧民窟依然存在。
里夫戰爭結束(1926年)-----
5月26日,在摩洛哥,叛亂首領阿布德·艾爾·克里姆投降。他在北部打敗西班牙部隊成為里夫部落的英雄,但當他進攻法屬摩洛哥時,卻貪多嚼不爛。當法國和西班牙聯合起來反對他時,他的部隊根本無法抵禦法國和西班牙先進的武器裝備。
從上星期六開始,叛軍被包圍在塔奎斯特。阿布德·艾爾·克里姆曾誇口說此地堅不可摧。然而,他手下最多隻有3萬名士兵,而他的對手卻是法國元帥亨利·菲利普·貝當和以強大炮兵作後盾的16萬士兵。叛軍由於陷入重圍而被迫投降。
阿布德·艾爾·克里姆是歐洲列強在摩洛哥的眼中釘。法國現在計劃恢復他們所謂的安撫政策。從1912年開始法國就控制了摩洛哥,成了摩洛哥的保護國,並得到歐洲其他國家的承認。法國和西班牙軍隊在這一地區都有警察。
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成立(1933年)-----
5月26日,馮玉祥、吉鴻昌、方振武在張家口宣布組建「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馮玉祥任總司令,方振武任前敵總司令,吉鴻昌任前敵總指揮。下轄:方振武的抗日救國軍所屬兩個軍4個師,吉鴻昌的第二軍4個師,佟麟閣的第一軍4個師,阮玄武的第五軍兩個師,張凌雲的第六軍兩個師,李忠義的第十六軍3個師,黃守中的第十八軍5個師,鄧文的第五路軍4個師,孫良誠的騎兵挺進軍兩個軍,張礪生的察哈爾自衛軍3個師,蒙古軍3個軍,以及同盟軍直屬部隊,共約10萬人。
同日,馮玉祥發表就職通電說:日本帝國主義對華侵略得寸進丈。直以滅我國家,奴我民族,為其絕無變更之目的。握政府大權者,以不抵抗而棄三省,以假抵抗而失熱河,以不徹底局部抵抗而受挫於淞滬平津。即就此次北方戰爭而言,全國陸軍用之於抗日者不及十分之一,海空軍則根本未出動;全國收入用之於抗日者不及二十分之一,民眾捐助尚被封鎖挪用。要之,政府殆始終無抗日決心,始終未嘗制定並實行整個作戰計劃。且困部隊待遇不平,飢軍實難作戰。中間雖有幾部忠勇衛國武士,自動奮戰,獲得一時局部勝利,終以後援不繼而挫折。選者,長城前線不守,敵軍迫攻平津,公青將取張垣。不但冀察垂危,黃河以北悉將不保,當局不作整軍反攻之圖,轉為妥協苟安之計。方以忍辱負重自欺,以安定民心欺人。前此前敵抗日將士所流之血,後方民眾為抗日所流之汗,俱將成毫無價值之犧牲。一時之苟安難期,他日之禍害愈深。國亡種奴,危機迫切。玉祥僻居張垣,數月以來,平津滬粵,及各省市民眾團體,信使頻至,文電星馳,責以大義,勉以抗日。玉祥深念禦侮救國,為每一民眾所共有之自由,及應盡之神聖義務。自審才短力微,不敢避死偷生,謹依各地民眾之責望,於民國二十二年五月二十六日,以民眾一分子之資格,在察省前線,出任民眾抗日同盟軍總司令。率領志同道合之戰士及民眾,結成抗日戰線,武裝保衛察省,迸而收復失地,爭取中國之獨立自由。有一分力量,盡一分力量,有十分力量,盡十分力量,大義所在,死而後己。凡真正抗日者,國民之友,亦我之友。凡不抗日或假抗日者,國民之敵,亦我之敵。所望全國民眾,一致奮起,共驅強寇,保障民族生存,恢復領土完整。謹布腹心,敬祈賜予指導及援助。
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1938年)-----
1938年5月26日,毛澤東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上作了《論持久戰》的講演。
他全面考察了抗日戰爭的發生和發展,指出中日戰爭不是任何別的戰爭,在這場戰爭中,中日雙方存在著互相矛盾的四個基本特點:第一,日本是個帝國主義強國,中國是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國;第二,日本的侵略戰爭是退步的、野蠻的,中國的反侵略戰爭是進步的、正義的;第三,日本戰爭力量雖強,但它是個小國,人力、軍力、財力、物力均感缺乏,經不起長期的戰爭;第四,日本的非正義戰爭在國際上是失道寡助的,中國的正義戰爭卻是得道多助的。第一個特點決定了日本的進攻能在中國橫行一時,中國不能速勝,抗戰要走一段艱難的歷程。後三個特點決定了中國不會亡國,經過長期抗戰,最終一定勝利。
《論持久戰》預見到抗日戰爭將經過戰略防禦、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三個階段。在雙方力量對比上,中國必將由劣勢到平衡再到優勢,而日本則必將從優勢到平衡再到劣勢。
《論持久戰》強調「兵民是勝利之本」、「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抗戰勝利的關鍵在於實行人民戰爭。
戴安瀾在緬甸殉國(1942年)-----
1942年5月26日,中國遠征軍第一路第200師師長戴安瀾殉國。 周恩來敬送輓聯:「黃埔之英、民族之雄。」
戴安瀾,安徽無為人。1924年考入黃埔軍校第三期。畢業後歷任連、營、團、旅、副師長等職,參加了長城抗戰、平漢線漕河、漳河戰役、台兒庄會戰、武漢會戰。
1939年1月,戴安瀾升任國民黨第五軍第20O師師長;12月,戴率部參加桂南會戰,擔任對昆侖關的正面攻擊任務,重創日軍。
1942年春,戴安瀾所部被編入中國遠征軍第一路戰斗序列,進入緬甸對日作戰。在同古戰役中,第200師與日軍第五十五師團一部血戰12晝夜,殲敵5000餘人,遲滯了日軍北迸,掩護了英軍撤退,受到美國中將史迪威和英軍高級將領盛贊。緬甸戰局惡化後,戴安瀾奉命率第200師撤退,在通過細(胞)摩(克哥)公路時,胸腹中彈,傷勢嚴重。由於時值雨季,醫葯匾乏,戴安瀾傷口化膿感染,於5月26日在緬甸茅邦村去世。
毛澤東等到達西柏坡(1948年)-----
1948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機關和毛澤東進駐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
3月23日,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中共中央機關和人民解放軍總部離開陝甘寧邊區,在陝北吳堡縣川口東渡黃河,經晉綏解放區,25日抵興縣蔡家崖。4月4日離興縣,途經神池、雁門關,越過五台山,於11日到達河北阜平。今日到達西柏坡,與先期到此的中共中央工委合並。
波恩條約簽訂(1952年)-----
20世紀50年代初,東西方的對立繼續加劇。為了對抗蘇聯,西方盟國想建立一個「歐洲防務集團」,吸收西德參加,即要重新武裝西德。此時德國與西方佔領國的關系也需調整,以使德國能力西方防務聯盟提供兵員。
1952年5月26日,美英法3國與西德簽訂了《波恩條約》,由《關於三國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之間關系的條約》,《關於外國軍隊及人員在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境內權利和義務條約》等一系列協定及附件構成。其中規定:美英法3國廢除佔領法規、但3國軍隊仍留駐西德境內;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參加「歐洲防務集團」等。由於1954年8月法國的否決,「歐洲防務集團」未能組成,但西德在另一種形式下仍被重新武裝起來。
蘇南關系實現正常化(1955年)-----
1955年5月26日,以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赫魯曉夫為首的政府代表團訪問了南斯拉夫。這是自1948年蘇南關系破裂以來,兩國政府首腦第一次會談。
赫魯曉夫在到達貝爾格萊德機場之後,立即與南斯拉夫總統鐵托握手並迫切地要求以列寧的名義和「為了國際工人運動的利益」進行和解。
蘇聯對待獨立的南斯拉夫領袖的態度上的這種歷史性的轉變是在這兩個共產黨國家關系中斷7年後發生的。南斯拉夫於1948年6月被驅逐出共產主義陣營。在有蘇聯總理尼古拉·布爾加寧參加的首腦會議上,赫魯曉夫懇求思想上的合作。他還為過去曾使南斯拉夫「形勢加劇惡化」深感抱歉,並把一切歸罪於1953年被處死的前蘇聯內務部長拉夫連季·貝利亞的捏造。在赫魯曉夫說這些話的當時和過後,鐵托沉默地仁立著,對這位蘇聯領導人的話未作出任何反應。
6月2日,兩國發表了《貝爾格萊德宣言》,強調在彼此關系中以及在同其他國家的關系中均應互相尊重主權、獨立、領土完整、平等、和平共處、互不幹涉內政、反對侵略和控制他國、發展經濟和文化合作等原則。赫魯曉夫原想通過他的親自訪問,直接恢復甦南兩黨的關系,把南斯拉夫拉回社會主義陣營。但鐵托堅持不依附於任何集團的立場。因此,《貝爾格萊德宣言》僅標志蘇南兩國關系恢復了正常化。
隨後,社會主義陣營各國,在不同程度上都與南斯拉夫恢復了關系。同時,南共黨與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的關系也逐漸恢復起來,但是,南斯拉夫始終沒有回到集團政治上去,在內外政策上堅持獨立自主、不參加任何軍事集團的立場,它在恢復與蘇聯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關系的同時,聲明「不會損害同西方的關系」。
北京·拉薩試航成功(1956年)-----
西藏首府拉薩,地處世界屋脊,地高缺氧,氣候多變,加上群山環抱,交通極為不便。
1956年5月,在黨中央的關懷和迸藏解放軍的支援下,當雄機場建成,青藏公路和川藏公路上也相繼建成了氣候觀測站和通訊導航站。空軍和民航部門從青海和四川也陸續到達,進藏通航准備工作安排就緒。
1956年5月26日清晨,空軍某部師長韓琳駕駛伊爾·12型飛機從青海玉樹機場起飛首航拉薩,上午9時22分平穩地著陸當雄機場。飛機著陸後接著又在跑道上做了起飛試驗。一起一落都非常成功。這證明飛機可以在高原缺氧條件下著陸或起飛,空軍和民航飛行員以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勇闖「空中禁區」,成功地開辟了北京——拉薩航線,揭開了西藏航空史上的第一頁。
U·2型間諜飛機使四國最高級會談難產(1960年)-----
1960年5月26日,美國間諜飛機被蘇聯人擊落事件引起了一場外交風暴,使東西方關系趨於緊張,中斷了四國首腦會談,惡化了日內凡裁軍會議,激起了對聯合國的某些帶威脅性的責難。在今天的安理會上,蘇聯外交部長葛羅米柯指責美國企圖把世界推向「戰爭的邊緣」,因為美國繼續推行「反蘇聯的軍事間諜和陰謀破壞活動」的政策。美國使者洛奇稱葛羅米柯的發言是「荒謬的辯解」。
當蘇聯總理赫魯曉夫在5日宣布U·2型偵察機1號被擊落時,外交家們就採取緊急行動,以防止巴黎四國首腦會談難產。美國的盟國沒有為這架飛機的飛行任務及拍照蘇聯軍事設施的照片等問題進行辯解,盟國把飛機的擊落看成是外交上的一次災難。因為美國對飛行員弗蘭西斯·加里·鮑爾斯的飛行使命的解釋含糊其詞,形勢日趨惡化。國務院最初否認鮑爾斯負有間諜任務,而官員們承認他有,最後又說他的使命是正當的。
赫魯曉夫勃然大怒。然而在14日抵達巴黎時,他的態度是冷靜的。英園首相麥克米倫充當了中間人的角色,出面調解蘇聯總理和艾森豪威爾總統之間的關系。當艾森豪威爾總統同意宣布取消U·2型飛機生產計劃時,出現了關系緩和的希望。但當他拒絕向赫魯曉夫表示屈服,拒絕為飛行使命表示道歉時,他們的關系又急劇緊張。這樣,首腦會議就在17日告吹。麥克米倫首相和法國總理戴高樂在會談失敗後,都站到了美國的立場上,他們發表聯合公報表示「對蘇聯代表團的態度徹底厭惡」。幾個蘇聯編輯反應說,會談是因為美國的「侵略行動」而遭破壞的。
在日內瓦,裁軍會談和禁止核試驗會談由於蘇聯與美國之間的摩擦而受干擾。這種新的緊張局勢的唯一受益者是北約組織。北約由於華盛頓和莫斯科之間的不和而得到加強。
中國首次成功發射地對地中程導彈(1967年)-----
1967年5月26日,中國首次成功發射地對地中程導彈。
美蘇限制戰略核武器協定簽署(1972年)-----
1964年初,美國向蘇聯提出就限制戰略武器問題舉行談判。1969年10月25日雙方達成協議,於1969年11月17日在赫爾辛基會談。
1972年5月26日,美蘇兩國首腦在莫斯科簽署了《關於限制反彈道導彈系統條約》和《關於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的某些措施的臨時協定》和一系列補充協定書,統稱為第一階段限制戰略武器條約。
條約規定以各自首都為中心,半徑150公里內,雙方可以部署不超過100枚反彈道導彈及6部反彈道導彈雷達;在一個半徑為150公里的洲防導彈基地附近,可部署不超過100枚反彈道導彈、2部大型反彈道導彈雷達和18部較小的雷達。條約為無限期有效。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逝世(1976年)-----
馬丁·海德格是蜚聲歐陸的20世紀具有最重大影響的哲學家之一,23年前的今天在他的出生地西德的梅斯克奇鎮逝世,享年86歲。
海德格生於1889年9月26日,曾在弗賴堡大學學哲學,導師是現象學派創始人埃德蒙·胡塞爾。1923年在馬爾堡任教,在包括神學家保羅·梯利奇在內的眾多同事中獲首席教授職位,1928年他返回弗賴堡大學繼任胡塞爾的職位。1933年正當納粹抬頭時期他被任命為校長,但一年後辭職。他與納粹有短暫的聯系,但旋即又分道揚鑣,這波及他餘生的名聲,其部分原因是由於他對此堅決不做任何解釋。
盡管他否認封給他的頭銜,海德格對「生存問題」的思索開始了存在主義運動,他的著作《生存與時代》較大地影響了讓恩·羅·薩特。
義大利內閣因馬索尼克丑聞下台(1981年)-----
1981年5月26日,近千名政府官員與一個叫做馬索尼克的的秘密組織有聯系。當這一丑聞被披露後,義大利總理的內閣辭職。
上周,在非法組織馬索尼克的P·2分會總頭目利西奧·古利家中警方發現了一個有953個人名字的名單,其中包括內閣成員、國會議員、法官和銀行家。盡管還沒有證實這953人都是該組織的成員,但是這一事件卻迫使總理福拉尼及其內閣辭了職
『玖』 二戰電影,戰爭力量的觀後感2200字
戰爭讓人死亡,也讓人重生;戰爭毀滅世界,也改造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