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遠山的呼喚,開頭片段,從景別的角度分析遠景的作用,活著用鏡頭的角度分析推拉搖移的運用效果。
指拍攝遠距離事物的鏡頭,人物在畫面中只佔有很小位置。常用來表現環境的全貌。遠景中包含大遠景,常用來展示廣闊空間環境,表現規模浩大的人物活動和氣勢宏大的場面。不過,遠景也完全可以用來表現人物的心境和表達寓意。影片《林則徐》中,在林則徐奔上城垣,極目遠眺乘船離去的鄧廷楨這一場景中,連用三個大遠景,使惜別之意、惆倀之情充溢畫面。遠景的運用,還可以使影片保持一種格調的一致性。日本影片《遠山的呼喚》中,以一個兒童遠眺的視點,將一場打架置於遠景表現,保持了影片恬淡風格的統一。 【近景】指攝取人物上半身活動的鏡頭,或拍攝與此相當的景物局部的鏡頭。近景中,環境已居於很次要的地位。近景多用於強調人物表情和重要的細微動作,或表現物體局部,能鮮明而強烈地表現人物關系和人物思想感情,使觀眾彷彿置身於人物活動的事件之中。近景是集中觀眾注意力於人物的主要景別之一,在電影中出現的頻率相當高。推鏡頭】 指被攝對象位置不動,攝影鏡頭由遠而近向對象推進拍攝的方式。這種手法使畫面視點由遠而近,取景范圍由大變小,主要部分逐漸占滿銀幕,逐漸增強觀眾的視覺感受。推鏡頭拍攝有快慢之分。慢推使觀眾注意力逐漸集中,快推可產生緊張急促感。採用變焦距鏡頭拍攝時,從短焦距調至長焦距拍攝,也可產生各種推鏡頭效果。但變焦距推拍與推鏡頭還是不一樣的。變焦距推拍只改變鏡頭視角大小,造成畫面內部景別遠近的變化,它和推鏡頭的透視關系、景深范圍不同,和人在運動中的真實感受也不同。 【拉鏡頭】 指被攝對象位置不動,攝影鏡頭逐漸由近及遠拍攝的方式。取景范圍由小變大,視點就有由前向後移動的感覺,畫面便產生逐漸遠離被攝主體或從一個對象到更多對象的變化。拉鏡頭也有快慢之分,也可以應用變焦距鏡頭。拉鏡頭的功用很多,可以使觀眾在同一個鏡頭內,漸次了解到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可以在一定的影像構成中預示某種結局,也可以表示人物的心境和處境及其他各種藝術效果。 【搖鏡頭】 也稱「搖拍」,簡稱「搖」。指攝影機位置不動,機身依託於三角架上的底盤作上下、左右、旋轉等運動,如同我們站在原地環顧周圍的人或事物。搖鏡頭的基本作用是不必經過剪接而使畫面的內容發生變化。搖鏡頭分左右搖、上下搖、閃搖。閃搖,又稱甩鏡頭,是速度極快的搖攝鏡頭。它們均呈現為生動的動態構圖、不同的藝術表現效果和多種表現力,如漸次展示廣闊環境,舒緩或急速地表現動態中人物的精神面貌,烘托情緒與氛圍等等。搖鏡頭的使用與觀眾的視覺感受和觀賞情緒密切相連。搖攝的不同速度會引起觀眾視覺感受的各種變化,觀眾對畫面內事物的辨認速度和接受情緒也制約著搖攝的速度。 【移動鏡頭】 即「移動拍攝」、「移動攝影」,簡稱「移」。廣義說,運動攝影的各種方式都為移動攝影。這里的移動攝影專指把攝影機安放在軌道移動車或其他運輸工具上(火車、汽車、飛機等),在沿水平面作各種方向移動中拍攝對象。按移動方向可大致分為左右移動、橫向移動和縱深移動。被攝對象為靜態時,攝影機移動,使景物從畫面中依次劃過;被攝對象為動態時,攝影機跟隨移動,即跟移。移拍與搖拍結合可以形成搖移拍攝方式。移動鏡頭把運動著的人和不斷變換的景物交織起來,可連續展示寬闊的空間環境,可在較強的動態中表現人物的活動、揭示心理、渲染氛圍等,可以形成強大的造型沖擊</SPAN></p>
② <<活著>>電影影評會的進幫下忙!有要求!
你可以針對福貴老婆對春生那句話寫文章,她一直對春生避而不見,但當春生要自殺的時候,她出來說了一句「外面冷,進屋來吧」。這里,就是「活著」倆字的作用,你延伸出去寫就行了
③ 《城南舊事》,《活著》兩篇的文學評論
《活著》
『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他的力量不上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
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顯示給與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作為一部作品,《活著》講述了一個人和他的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因為
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他
們活著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福貴,這個曾經風光一時的富家少爺因為年輕時無所顧忌的胡鬧和為所欲為毀掉了自己
和家人一生的幸福。
他終於在貧困中覺悟,也許那並不算遲。可厄運的陰影一直追隨著他的腳步,殘暴地奪走
每一個與他有緣的人的生命,毫不同情。他的父母在家境敗落後相繼死去,傷痛還未平復,與自
己同甘共苦的妻也離他而去。最後,連他唯一的孫也沒有逃過死神的魔掌,只剩下他一個人孤
獨地活著。
福貴親手埋葬了六個至親至的人。不知是命運對他的特別眷顧或是另一種懲罰,他活了
下來。在歷經了那麼多另人難以想像的苦難之後,他學會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壓。他只是很
單純地為了活著而活著。
記得有那樣一句話:
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個被播種的苦難都會長成為一個希望,他們就是我們的雙手。不管
身上承受著什麼,不管脖子上套著什麼,不管肩上負載著什麼……
正如一條顛簸在大海中的航船,始終會在浪尖與谷地起伏一樣,前行在寫作之路上的作
家們的創作狀態無疑不可能穩定如一。余華也不例外。如果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在1995 年
前後,也就是在那篇《活著》的創作前期,余華的文學創作進入了一個很微妙的時期。
首先,我們跨越對經過和原因的猜測和臆斷,把目光直接投向1997 年,我們會發現余
華在那一年做出的一個對中國先鋒文壇不啻為一個噩耗的決定:放棄先鋒試驗。然後我們再
回眸身後。這時候就會發現,那實際上在1995 年就已經是註定的事情了。這一年,另外兩
個著名的年輕作家蘇童,莫言也作出了類似的決定。余華的告別先鋒小說的宣言是:"我現
在是一個關注現實的作家"而這時恰恰是他繼《活著》之後,另外一個長篇小說《許三觀賣
血記》殺青不久。那麼就讓我們稍微關注一下這後一部被作者聲稱為"關注現實"的作品。實
際上,它與余華早期作品之間相當明顯的變化。或者說,我們會驚異地發現這篇文章與余華
早期的《在細雨中呼喊》完全是兩種樣子。
那麼我們再把目光轉回到1995 年,就會發現余華的唯一兼有現實主義文學和先鋒小說
特徵的作品,就是那篇轟動一時的《活著》。這樣說來,《活著》應該是余華創作的一個過
渡。
從這個角度說,《活著》是作者在自己進行先鋒性文本創新枯竭的時候,尋求出來的
一條出路。不過作者自己恐怕不同意這樣的觀點。從作品本身看,尤其是在作品的前半部分
流露出來的很大的隨意性可以看出,《活著》不是一部在構思完全成熟後才開始創作的作品。
余華有可能象孩子信手塗鴉一般寫下一個開頭作者在將這個作品雕琢之前,可能稱不上是
在創作。在余華的創作陷入低迷的時候,寫作其實僅僅是一種習慣而已。《活著》是一篇在隨
意中完成的小說,對於讀者和作者而言,與所有好作品一樣,是一種偶拾,或者是一個運氣。
《活著》是一篇讀起來讓人感到沉重的小說。那種只有闔上書本才會感到的隱隱不快,並不是
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殘酷造成的。畢竟,作品中的亡家,喪妻,失女以及白發人送黑發人這樣
的故事並不具備轟動性。同時,余華也不是一個具有很強煽動能力的作家,實際上,渲染這樣
的表達方式是余華一直所不屑的。余華所崇尚的只是敘述,用一種近乎冰冷的筆調娓娓敘說一些其實並不正常的故事。而所有的情緒就是在這種娓娓敘說的過程中中悄悄侵入讀者的閱讀。這樣說來,《活著》以一種滲透的表現手法完成了一次對生命意義的哲學追問。他就象一個熟練的外科醫生慢條斯理地將生活的殘酷本質從虛假仁道中剝離出來一樣,《活著》用一種很平靜,甚至很緩慢的方式,將人們在閱讀可能存在的一個又一個向好的方向發展的幻想逐個打碎。這樣就會有一個結局:人們就對此書留下深刻了印象。因為閱讀是一次心理的恐懼經歷。實際上,這又暗示了中國文學的另外一個事實:以現實主義做口號的現實主義其實是最不敢面對現實的。比如:本質上,人活著本身除了活著以外,並無任何意義。那麼如果一定要賦予意義的話,那麼唯一可以算作意義的,恐怕只有活著本身了。《活著》的偉大感可能恰恰源於這里。
也正因如此,《活著》就明確了一個內容,活著在一般理解上是一個過程,但是,活著本質上其實是一種靜止的狀態。
余華想告訴讀者:生命中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著,靜靜地活著,有一絲孤零零的意味「活著」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與平庸。
《城南舊事》
在寒假期間,我閱讀了三本書,其中,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林海音的《城南舊事》。我喜歡它的原因就是因為它簡單、易讀懂。書中講的就是林海音小的時候居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段往事。
這本書的這要內容是,六歲的小姑娘林海音住在北京城南的胡同兒里,她在這胡同兒里認識了「瘋」女人「秀貞」,在得知她的孩子「小桂子」被人扔在了城根下,生死未卜後,她決定要幫秀貞找孩子。正巧,小夥伴「妞兒」要找父母,脖子下也有一塊兒胎記,妞兒就跟秀貞去找父親了,可是,母子倆卻慘死在火車下。後來,英子搬到了「新蓮子胡同兒」認識了一位為了供弟弟上學,而去偷東西的年輕人,可後來,年輕人被警察捉走了。再後來,宋媽的丈夫來了,他告訴宋媽,兒子在兩年前掉進河裡淹死了,女兒被丈夫賣給了別人,英子非常難過。最後,英子的父親因得了肺癌死了,宋媽被她的丈夫接走了。英子帶著許許多多的疑惑離開了童年……
這本書中的一切都是那麼自然、親切。像一縷縷陽光,柔和又溫暖,又像一絲絲水流,連綿不斷。景物,人物,事物,都透過英子的童眼,變的那麼天真而又可愛。悲歡離合,都深深的嵌在了英子的記憶里,而這些,也深深的打動了我!
這本書中並沒有什麼華麗的語言和修飾的詞語,但是,它卻反映出了人物的思想,描述除了人物的動作和語言,讓我們進入到了她的童年,讓我們進入到了北京城南的那個美麗的地方……
《城南舊事》字有些少。。。
④ 電影有話好好說的拍攝在視聽語言上有什麼特點
《有話好好說》是張藝謀力求突破的一部「神(經)作」,也是他至今為止所有作品中較為獨特的一部。本片在輕喜劇的氛圍中,以一個看似不起眼的小沖突,細膩而生動的描繪了兩個主人公的性格轉變過程,強調了人都有其兩面性。內容看似荒誕,指向卻相當主旋律。結尾更是充滿溫情,一派和諧。是一部藝術性和觀賞性兼容的佳作。
《有話好好說》的獨特之處,在視聽語言上有頗多表現。影片的原創音樂《愛到永遠》由臧天朔操刀並演唱。歌詞內容與影片主旨相符合,試看一段副歌部分的歌詞「為了大家好好說話,為了大家留下鮮花......天地之間愛到永遠。」臧天朔「有歌好好吼」了一把,這首歌曲在片中一共出現了三次,第一次出現在沖突的開端,趙小帥(姜文飾)被揍。第二次則在趙小帥和安紅(瞿穎飾)喝著XO,欲圖XXOO時響起。第三次則以片尾曲的形式亮相。主題曲貫穿全片,其搖滾的曲風亦與影片本身浪漫而狂放的風格相契合。
另一在片中反復出現的音樂是北京琴書《我從小在北京土生土長》(又名《賠電腦》),出自北京琴書泰斗關學曾。關老已於2006年逝世,享年85歲。這曲北京琴書相當具備地方特色,且和張秋生(李保田飾)這個人物的形象與身份暗合。《賠電腦》一共出現了四次,其中三次都伴隨著張秋生的動作(走動)。第一次,他去找趙小帥說理。第二次,他為救趙小帥而搶電話想報警。第三次,他因被胖廚師(李琦飾)欺負,要剁胖師傅。相同的音樂,人物因境遇不同心境發生了改變,表現在畫面上的動作也有所不同。張秋生由想要說理到裝瘋再到「真瘋」這一從理性到感性的全過程被完整而有序的記錄了下來。
時時穿插的原創音樂讓本片一直保持著一種活躍感,即充滿了生氣又彰顯了地方環境的特色,還很好的把控了影片整體行進的節奏,可謂一石三鳥,設置巧妙。原創音樂之外,片中以唱K形式出現的多首歌曲也都各有其用意。
因為《有話好好說》從40min開始往後到尾聲出現前,全片三分之二的篇幅都是在一個連續而完整的時空里發生的。而整個情節基本上又都是在靠台詞推動。為了營造氣氛、控制節奏,適當的歌曲穿插是必須的。需要指出的是,編劇將故事發生的地點設在一個具有唱K和用餐雙重功能的飯店,片中所出現的四首有聲源音樂符合觀眾的生活邏輯。
第一首是王馨平《別問我是誰》,出現在趙小帥和張秋生剛剛落座之後。兩人就唱歌的妹子展開了「女子無才便是德」的一系列令人捧腹的討論,從其中可以看出兩人在「三觀」和知識層面上都具備相當大的差異,也為最後二人卻又「殊途同歸」的反差埋下了伏筆。《別問我是誰》作為一首經典情歌,其最新的演繹,當是彭浩翔《春嬌和志明》結尾處所謂的彩蛋——余文樂版的惡搞MTV。
無獨有偶,第二首《九九艷陽天》也以一種惡搞的形式在《有話好好說》中出現。這首歌曲最早可以追溯到電影《柳堡的故事》,它是作曲家高如星在24歲時為該片譜寫的電影插曲。說它惡搞不是無緣由的,原因見下圖,有圖有真相。
此情此景其實反映了張秋生的心亂如麻,為他後面的裝瘋醞釀著情緒和力量。他好說歹說趙小帥還是要剁劉德龍手,怎麼能不著急呢。濃妝艷抹的老太在深情款款的演唱,緊跟著一群老太群魔亂舞。然而我們在歡樂的同時有必要知道,這首歌曲的作者後來在文革中受盡磨難,被要求交代譜這首靡靡之音的罪惡目的。在42歲時被折磨致死。
趙小帥將計就計,成功將張秋生甩開後,自然是心裡樂開了花。這時《十八的姑娘一朵花》適時的響起,姜文載歌載舞,相當有料。且整個演唱在劉德龍到來的前後,其面部表情及心理感受的變化都相當到位。最後幾句竟然把這首真正的靡靡之音唱的無比兇狠。姜文的表演功力可見一斑。
天不遂人願,手最終沒剁成。是所謂樂極生悲吧。這時響起的最後一首《心情不錯》,看歌名就是對趙小帥的一種反諷,但因為曲調比較輕快溫和,因而在情緒上給人一種盡皆癲狂的舒緩。由於下面緊接著又是張秋生要拿刀剁胖師傅,這首歌曲還起著過渡的作用——總要讓觀眾喘口氣啊。
《有話好好說》景別多取近景和特寫,給人一種逼迫和緊張感。鏡頭多晃鏡頭,角度常常傾斜。有人說,本片是張藝謀模仿王家衛《重慶森林》的失敗之作。我不這么覺得,事實上,本片的形式為內容服務的很好。讓人印象深刻的視聽段落很多,比如張秋生「發瘋耍流氓「那段,整個影調一下子變化,配以上一個時空里老太太們進門時的敲鑼打鼓聲。將張秋生的「裂變」以極具象的方式表現了出來。又比如王小帥羅曼蒂克那一段的升格拍攝、影片結局時,畫面定格和響聲隆隆相互映照等等。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卡司相當有份量。無論主角還是客串,隨便一個出來都是大拿。姜文不用說,他對於一部電影風格的影響有時甚至蓋過導演,《尋槍》就是最鮮明的例子。李保田,絕對的表演藝術家,曾與張藝謀合作過《菊豆》。在片中客串了一把的葛優早先與張藝謀合作了《活著》。同樣屬於客串的趙本山後來主演了張藝謀的《幸福時光》。包括張藝謀本人的客串,要知道,人家十年前就已經是東京國際電影節的影帝了。
⑤ 從視聽語言這方面分析《活著》影評
寫作思路:
電影的主演是誰?所飾演的角色是什麼?表演怎麼樣?
主創是誰?編劇、導演、攝影、剪輯、製作公司是誰?他們還有沒有其他讀者熟悉的作品?
我喜歡這部作品嗎?為什麼?
作品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哪些部分?為什麼?
我在寫作中,是否抓住了作品的主要的東西?有無遺漏?我對影片的描述是否清楚、明晰?
我對影片中的演員、導演及呈現的主題有無偏見?如有,為什麼?說出偏見的理由,要有理有據。
我的評論能站得住腳嗎?影片中哪些方面可以支持我的觀點?還有沒有其他可以能證明我觀點的材料?
我最想告訴讀者的是什麼?我在影評中有沒有清晰地表達出來 ?
如果想再專業一一些,你可以從幾下角度進行分析:
(1 )先看光,每個鏡頭中光是怎麼用的,下一個鏡頭的光有什麼變化,有沒有投影的變化,有沒有黑夜白天的變化,有沒有陰天、下雨;( 2 )空間有沒有大小的變化,大房間、小房間,有沒有室內室外的變化;( 3 )聽聲音,是同期還是後期,每個鏡頭中有沒有表現出的聲音空間來,它是什麼樣的,下個鏡頭的聲音空間感有什麼變化;( 4 )背景是什麼,與前景的關系如何,它是怎樣變的(這是透視關系);( 5 )有沒有運動,是畫面內的被攝體在運動,還是攝影機在運動,是水平運動(左右橫移)多還是縱深運動多。( 6 )有沒有用變焦,它是准確地表現了兩個人物關系,還是造成了錯誤的關系,變焦用得多不多,搖鏡頭有沒有增加新的信息或含義;( 7 )注意運動的動與靜的關系,是前景有運動,背景沒有,或是背景有運動,前景沒有,或是前後景都有,或前後景都沒有;( 8 )剪輯點在哪裡,起幅的畫面是怎麼樣的,落幅的畫面是怎樣的,如果是一個人在跑,注意起幅的人體造型好不好,看的時候有什麼不同,是用切換多,還是用疊化多。( 9 )在一個鏡頭中人物的調度是怎樣的,有沒有第四面牆的舞台處理(即所有鏡頭中的人都排成一排面向攝影機,就像幼兒園里的排排坐,吃果果。)演員的單獨表演也是力求面向第四面牆?( 10 )音樂用在哪裡;有沒有主題歌,有作用嗎?音樂與人物動作(或稱表演)關系,音樂與攝影機運動的關系,音樂與色彩變化的關系,音樂與對話的情緒及節奏的關系,音樂與自然音響(即雜訊)的關系等等。( 11 )如果是故事片,情節的轉折點是用什麼手段來表現的,是用旁白,還是無聲的段落,如果是你的話,你能用無聲把這一段落表現出來嗎?( 12 )畫面上的人物關系變化,有變化,還是沒有變化,比如 在整個鏡頭里始終站在B 右邊,就沒有走到B的左邊去過,等等;( 13 )對話寫得是否生活化,還是舞台腔,順口嗎?( 14 )每個鏡頭中人物都穿什麼顏色的服裝,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如何,也就是說,有沒有色彩的調度,即作為流動色彩來使用;( 15 )道具在時代、地域、民族、文化方面准確嗎?( 16 )時間上是否用閃回,是用什麼手段來表現的,合理嗎?( 17 )用長鏡頭嗎?最長的鏡頭有多長,你感覺是長,還是沒有實際那麼長,這個長鏡頭內的人物關系是怎樣的。全在畫面內,或者是一個在畫內,一個在畫外(正 / 反拍不算內)。( 18 )人聲,是按男高音、女高音、男中音、女中音、男低音這樣的搭配嗎?( 19 )特寫是否作為情節中的視覺重音來使用的?( 20 )全片的聲畫結合如何,有沒有非常精彩的地方?
最後想告訴你的是,一篇影評中不可能把所有方面都談到,著重找一兩個你印象最深刻的角度入手就可以了。
⑥ 影片《活著》被禁,你怎麼看
這就是提醒影視工作者,盡可能不要有把柄,否則你死都不知道自己怎麼死的。
你以有權有位的人向諂媚者低頭,盡忠職守的臣僚就不敢說真話了嗎!(莎士比亞《李爾王》)
只要有人甘願去做弘揚主旋律的喉舌,就有人願意去揭傷疤,雖然他們的目的是一樣的:都希望這個社會變得更好,但受到的待遇卻大不相同。廣電不答應:你要麼誇我要麼誇我,否則就閉上你的嘴。
由於文學和電影的受眾和傳播程度不同,所以電影拍攝的限度更大,很多在書中可以有的東西在電影中是決不能出現的,你敢說我就敢禁,比如《活著》的書比電影的尺度更大,但書可以發行,電影已經力求委婉了而且只是展示了書的一部分卻還是不允許上映。如果張藝謀敢完全按照書來的話,被杖斃的就不只是電影了,估計還有他自己。因此為了我不會和《活著》遭到一樣的下場,這片影評我只分析建國前的30多分鍾,我把我犀利的言辭指向吃人的舊社會,免得不和諧。不要小看這30分鍾,一部電影好,光從開頭的前幾分鍾就能看出來,縱觀電影庫無論是《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的名單》,《教父》還是普通的優秀商業電影,都是在前10分鍾建立起自己的逼格的。因此用30分鍾的內容去洞悉一部偉大作品的風采是綽綽有餘的!
⑦ 音樂剪接問題
看看綜合論者的影片分析課!
蘇牧《影片分析》教案主講教師:蘇牧教授第一章、鏡頭(第一周) 影片讀解:《一個男人與一個女人》 ☆、課堂練習:放一段錄相,由同學寫出分鏡頭台本。(《一個男人與一個女人》洗頭一段,共 22 個鏡頭。) 思考題:①、如何劃分一個鏡頭?②、影像構成的元素主要有哪些? 第二章、構圖(第二、三周) 影片讀解:《一個男人與一個女人》 ★、課堂作業1:將一段文字分出鏡頭,並畫出每個鏡頭的草圖: ★、課堂作業2:「試用10個鏡頭描述雪天一農戶家中,一家人圍坐在煮著野味的地爐邊,等待吃飯的溫馨場面。」 思考題:①、一部影片中的構圖應該遵守什麼原則?②、構圖能否在形式上不具美感,為什麼? 第三章、景別(第四、五周) 影片讀解:《鳥人》 ★、課堂作業3、「特寫作業」題目:《朋友》 要求:①、 30 個鏡頭左右。②、特寫鏡頭在作業中起「支撐」作用。 思考題: ①、特寫在電影中有什麼作用?②、舉三個好的、和三個不好的「特寫」的例子,談如何用好「特寫」鏡頭?③、如何認識和評價景別元素? 第四章、角度(第六、七周) 影片讀解:《法國中尉的女人》、 思考題:①、電影鏡頭的角度主要有哪些變化?②、舉例說明,不同的角度會產生什麼不同的藝術效果? 第五章、運動(第八、九周) 影片讀解:《美國往事》 影片讀解:《阿基米的後宮的茶》 ★、課堂作業:讓同學們用一個鏡頭講述一件事情。 思考題:①、運動在電影中有何作用?②、談談你理解的長鏡頭創作方法和蒙太奇創作方法 ③、電影創作中如何處理運動元素? 第六章、照明(第十周) 影片讀解:《陽光燦爛的日子》 ★、課堂作業:用光的元素完成「一場戲」,題目《窗口》(用分鏡頭劇本形式) 思考題:①、照明的種類主要有哪些?②、照明在電影中有什麼作用?③、創作中如何處理照明元素? 第七章、色彩(第十一、十二周) 影片讀解:《羅拉快跑》 ★、課堂作業:色彩作業:《母女情》 思考題:①、舉一部色彩處理有特點的影片,談它好在哪裡?②、色彩在電影中有什麼作用? 第八章、語言(第十三周) 影片讀解:《活著》 思考題:①、如何寫好人物對話? 第九章、音響(第十四周) 影片讀解:《紅色沙漠》 ★、課堂作業:①、用音響完成一個微型劇作構思(可以講述一件事),書面完成。 ②、用錄音帶製作完成一個聲音劇作構思「友誼」。 思考題:①、如何評價音響元素?②、舉一部你認為音響處理有特色的影片,談它好在哪裡? 第十章、音樂(第十五周) 影片讀解:《克拉默夫婦》 思考題:①、舉一部你認為音樂處理有特色的電影,談它好在哪裡?②、如何評價音樂元素? ③、音樂在電影中有何作用? 第十一章、剪輯(第十六——十八周) 影片讀解:《美國往事》 影片讀解:《羅拉快跑》
⑧ 梳理影片《活著》的情節線索和情節點
摘要 《活著》是張藝謀1994年執導的影片,這是一部根據余華小說《活著》改編的,講述了一個家庭闊綽,好吃懶做的公子哥,因為所處的年代以及一系列的歷史原因,在命運之前不得不低頭,不得不選擇接受。主人公在年老之際過的窮困潦倒,令人感到悲痛與絕望,最後成為一個時代的悲劇的縮影。
⑨ 看電影活著寫電影賞析
評論: 活著
我憐惜的不是家珍,雖然在書里為她唏噓過,不是福貴,多少有自己造孽的成分,不是有慶,小說里是因抽血而失血過多夭亡,電影中未免過於血腥,磚牆倒塌後的血肉模糊,真實的...我憐惜的是從頭至尾,一句話也未曾說過,想說卻不能說的鳳霞。她不是無聲的來到這個世界,雖然電影里不曾表演出來,可明明白白像大多數後天失聰的孩子一樣,患得患失於一場疾病--高燒。
或許是因為她的扮演者,從小女孩開始一直到大姑娘,都是討我喜的樣子,堅忍,又羞澀,疼愛弟弟,順從父母。興許有人會說,是舊社會三從四德的典範,沒有什麼稀奇。我可以堅決地否定,否則我是新時代里成長的一代,別說是舊社會就是電影里跨過的五零年代,六零年代,七零年代,都不曾留下我的生命印記。我關注的是鳳霞的氣質,她無聲的內心世界。
年幼見證祖上家業被父親敗光,和媽媽一起經歷了女人一生中最恥辱的事情--在夫婿家過不下去而回娘家。父親的覺醒、改頭換面,再次的跟隨媽媽從雖不錦衣玉食但也豐衣足食的姥爺家回到破敗不堪的父親的棲息地。這時候的鳳霞大概還和普通的孩子一樣憧憬著將來慢慢會變美好的生活。也許是福貴的罪過,卻要女兒來承受。父親千辛萬苦擺脫被國民黨拉壯丁的命運,百感交集地回到生他養他的小鎮,看到懂事地以幼小身軀拖著幾乎與之等高的開水瓶,殷切地喚著鳳霞的名字:「是爹啊。」我看到的是什麼,鳳霞醉人心弦,卻又讓人潸然淚下的微笑。側著耳朵,再倒回去,聽聽,還是沒有回答,不喜歡說命運弄人之類的話,卻不得不承認這樣的現實無時不刻的存在著。美好的少女時代,也被鄰家小孩無情的嘲弄的石子而擊得粉碎。如果說初嘗聾啞之味的時候,還少不更事,無法了解殘疾的真正意味,又或者會給自己的未來帶來多大的困擾,那麼從她受到鄰人欺辱的一刻便懂得了這種滋味,甚至想訴苦又無法開口的苦楚...
弟弟那差點引起階級糾紛的為鳳霞復仇的創世之舉,被她看在眼裡,爸爸因誠惶誠恐,那個不得不誠惶誠恐的年代對弟弟的遷怒,被她疼在心裡,可她就是沒法吐出一個字,想為弟弟辯解,這樣的一番話終於是從家珍的嘴裡說出來的,可她才是真正的當事人...第一個觸擊我視覺的鏡頭出現了:屋內家庭的糾紛方休,鳳霞默默地端著一個大碟走進來,先一碗面給母親,第二碗也是最大的一碗給父親,然後一碗,還沒有,先從旁拿了一支小凳,有慶乖乖地坐正,第三碗面就在他的小手裡了,鳳霞憐愛地摸摸弟弟的頭,最後捧起了剩下的一碗面。她是誰?需要這樣忍辱負重,在外受著別人的欺凌,在家又須調節不合的氣氛,還要暗中付出本應接受愛的心靈。
弟弟的慘死,福貴的撕心裂肺,家珍的號啕大哭,唯獨的鳳霞沒出現在現場,除了掉眼淚,完全沒法顯露天人相隔的殘酷事實,導演大概是這么想著,或許還可以剩下些菲林,還沒有數碼技術的年代,剪掉了最悲劇人物的出場。
如果只是看過小說,相信很多人一定會說最悲劇的人是福貴才對,命太硬,剋死了所有他值得珍愛的至親,白發人送黑發人的不堪,他人若是一次也就不活了,可福貴,不。老全,有慶,春生,鳳霞,家珍,女婿,外孫一個一個走在了他的前面,他卻依然活著。
只是電影改變了結局,保留了家珍的在世,饅頭的活潑,萬二喜的深情,卻還是剝奪了一個人生的權利--不得不背負命運的鳳霞,不得不為整部戲的悲劇色彩添上濃墨重彩一筆的鳳霞。
噴涌而出的血,驚恐但還沒有完全失神的眼睛,剛才還安心的對家珍報以放心眼色的鳳霞,葬送在畫面忙亂的切換中。
結婚慶典上唱不出聲的痛苦被知女莫於母的家珍道出,只是一旦用有聲的語言表達出來,就索然無味了。
電影改編了太多太多,不僅是悲劇的結局,福貴被拉壯丁的經過,有慶的死法,萬二喜的殘疾部位,還升華了原作的基調,活著,即使身邊的人一個一個離你而去,也不要放棄生的希望。福貴堅守著這個也許他從未認清過得理,也拿它勸慰過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都不曾怕過,卻邁不過批鬥這道檻兒的春生。
聽著《莫失莫忘》(《仙劍奇俠傳》電視背景音樂)寫下了這篇文章,突然發現最近自己怎麼老是看有著類似結尾的片子,李逍遙的孑然一身...
⑩ 余華《活著》精彩語段賞析
以下是活著賞析,希望可以幫助你
作者在此書中講述了,地主少爺富貴嗜賭成性,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窮困之中富貴的富貴因為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等他再回到家,女兒已經成了啞巴,母親也病了,家裡一點吃的也沒有。命運就是這樣的作弄人,這樣的令人無法琢磨,令人尷尬的無奈著,痛苦著。一次又一次戰亂和動盪,這個家庭在生存線上苦苦掙扎。新中國成立,在大躍進運動中,飢荒餓得福貴的妻子家珍駝了背。鄰居們為爭搶剩餘的發了霉的紅薯大打出手,福貴的兒子為救學校校長的老婆產後大出血,踴躍獻血,忙亂中被抽多了血,死了……然而,真正的悲劇從此才開始漸次上演,每看幾頁,都有我眼淚濕潤的感覺,壞運氣總是降臨到福貴的頭上,在小說的最後,悲劇和失敗越來越多,眼淚和痛哭幾乎成了家常便飯。
我真的不想繼續我的痛苦,我真的不想再折磨自己,想自己也算是個「久經考驗」的讀書不少的人了,怎麼在這個時候會為了一個並不關乎自己任何前途命運的一本書而「浪費」自己的感情,我當時真的在心裡痛斥大罵這個余華,為什麼一定要把人家弄那麼悲慘,仗著自己有點才華就那麼肆意的折騰讀者的感情,真是太沒人道了,不過,倔強的自己還是頑強的把這本上看完了,另一個心思卻不得不嘆服作者的文學藝術造化,我不得不承認,這本書是我看過的書中最有藝術價值的書之一,我也因此想到了美國短篇小說作家艾米麗·卡特對中國著名作家余華的長篇小說《活著》的評價,艾米麗對《活著》的語言、情節,娓娓道來的敘述方法,簡朴優美,未曾雕飾的魅力及小說中關於生、死、命運的內涵都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艾米麗寫道:「如果現在要讀一些東西,顯然你應該讀一些永恆的東西。《活著》就是這樣一流的作品」。
余華在書中說「活著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人們的責任。」忍受,忍受生活賦予的快樂和痛苦、幸福和不幸、悲傷和高興以及興奮和無奈等等……哪怕生命里難得的溫情將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也要堅強的忍受,這個就是書的本意內涵嗎?如果從這個意義上理解,我還是可以接受的,這個是我猜測的一種。
「老人和牛漸漸遠去,我聽到老人粗啞的令人感動的嗓音在遠處傳來,他的歌聲在空曠的傍晚像風一樣飄揚,老人唱道:
少年去游盪,
中年去掘藏,
老年做和尚。」
書的最後似乎沒有忘記又留下的講述者自己在慢慢降臨下來的夜幕中說的一句令人回味的話,「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著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著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著黑夜來臨。」我真的有種不願意的猜測,余華是不是想告訴讀者,生命中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福的,生命只是僅僅活著,僅僅只是一種存在,它和其他萬物一樣並無任何意義。追尋,探究的本質不過是一個大笑話而已等等,而沒有其他任何過多的意義?在表達手法上,他用一種近乎冰冷且似乎沒有溫度的筆調娓娓敘說一些其實並不「正常」的故事,人的命運就是如此這般的循環往復,一代又一代的周而復始……
夜深人靜的時候,如果想到這些,再想到不久前的[靜在深秋]友的《祭奠自己》,再想到林語堂《生活的藝術》中說「……如果我們在世界裡有了知識而不能了解,有了批評而不能欣賞,有了美而沒有愛,有了真理而缺少熱情,有了公義而缺乏慈悲,有了禮貌而一無溫暖的心,這種世界將成為一個多麼可憐的世界啊」,確實有點令人不寒而慄、毛骨聳然。現實中痛苦和快樂的人們不禁要問,生命的意義難道是真的如此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