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前蘇聯電影《辦公室的故事》(片段)》賞析
前蘇聯電影《辦公室的故事》(片段)
導演:〔前蘇聯〕埃利達爾·梁贊諾夫
【劇中角色】
納瓦西里切夫,男主人公
柳德米拉·波羅科夫耶夫娜,女主人公
(一)
納瓦西里切夫:(笑)您看看,真見鬼,我又來啦。
柳德米拉:我和您不是告別過了嗎,納瓦西里切夫同志?
納瓦西里切夫:沒錯。呃,不過我們可以重新問候一番,晚上好,柳德米拉·波羅科夫耶夫娜。
柳德米拉:晚上好。
納瓦西里切夫:晚上是不錯,我坐下來可以嗎?
柳德米拉:嗯,坐吧。
納瓦西里切夫:那就謝啦。(笑)不勝感激,不勝感激,您不感到寂寞嗎?
柳德米拉:不,我習慣一個人待著,我從來沒感到寂寞。
納瓦西里切夫:嗯,那麼,我最好走開了?
柳德米拉:您可以留下來,您不妨礙我。
納瓦西里切夫:感激不盡。要支煙?火柴?還是盒子?
柳德米拉:謝謝。
納瓦西里切夫:白蘭地、威士忌、杜松子酒還是沃特加?
柳德米拉:我不是說過嘛,我不喝酒。
納瓦西里切夫:噢,噢,是啊,是啊,看來我的記憶力出了毛病。(笑)雜志里說什麼?
柳德米拉:沒什麼,一般的東西。
納瓦西里切夫:(笑)瞧,我們坐在這兒像聾啞人,好像無話可說,我們還是談點兒什麼吧。呃,關於我的報表已經談過了。對蘑菇呢,對蘑菇您又不感興趣。您看,我沒理解錯吧,是不是啊?!
柳德米拉:您沒有理解錯。
納瓦西里切夫:對堅果你感興趣嗎?
柳德米拉:做成果醬以後有興趣。
納瓦西里切夫:呃,對詩歌呢?對詩歌您是怎麼看的?
柳德米拉:還行。
納瓦西里切夫:什麼?真的!這太好了!柳德米拉·波羅科夫耶夫娜,那,我們談談詩歌吧。我年輕的時候,你知道,我年輕的時候還寫過詩哪,您寫過沒有?
柳德米拉:沒有,我還沒有這個才能。
納瓦西里切夫:我也沒有,我來朗誦一首,您一聽就知道我沒有。
柳德米拉:沒有必要,何必冒險呢?
納瓦西里切夫:豁出去了,我實在是太想給您留個好印象。
柳德米拉:這個目的您已經達到了。
納瓦西里切夫:我想再加深一下,讀段,讀段早期作品吧。
「去愛別人,負擔太重。你很美,不必有曲線活動。欣賞你的美貌,無意把生命的秘密猜中。去愛別人——」
柳德米拉:啊,看來您年輕的時期比現在要聰明得多啊!但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帕斯捷爾納克,竟是您的筆名啊!
納瓦西里切夫:真沒想到,您居然懂得詩,而且還知道,而且還知道這是誰寫的。
柳德米拉:詩是好詩,可惜你朗讀得不好。
納瓦西里切夫:這您比我清楚。
柳德米拉:那當然了。
納瓦西里切夫:不過,我的朋友們都說我有朗誦才能。
柳德米拉:那是恭維,您讀得糟透了。
納瓦西里切夫:呃,您對音樂感興趣嗎?我是說隨便什麼形式都可以。
柳德米拉:我想您總不至於表演您的音樂才華吧。
納瓦西里切夫:我正想唱支歌呢。
柳德米拉:那太可悲了。
納瓦西里切夫:為什麼?大家都說我有副好嗓子。低音是男中音,高音有,有,有童音哪!真的,有童音。
柳德米拉:我發現你有點兒,有點兒喝得太多了。
納瓦西里切夫:哪兒的話!我要是喝多了會耍酒瘋的。嘿嘿,你看我現在多老實啊!
柳德米拉:那算我走運了。
納瓦西里切夫:那我給您唱支什麼歌呢?
柳德米拉:我看您還是不唱為好。
納瓦西里切夫:這么說您認為我唱歌也不會了是嗎?
柳德米拉:是的,是的,您把我弄得累極了。
納瓦西里切夫:我給您唱支歌,馬上就會消除您的疲勞。您聽著啊,啊,「周圍靜悄悄,只有呼喚沒有睡覺,耳朵掛在樹枝上,搖搖搖擺擺擺把舞跳,嘣嘣嘣啦啦啦啦啦……」
柳德米拉:您神經出毛病了吧。
納瓦西里切夫:我唱歌您也不喜歡了是嗎?
柳德米拉:是的。很遺憾。
納瓦西里切夫:您什麼都不喜歡,討您的喜歡簡直太難了,可我偏要試一試。現在我要給您跳個舞,現代舞不中您的意,對,不中您的意,那就來段古典的吧。俄羅斯民間舞蹈吉卜賽女郎怎麼樣?您給我伴唱吧,算了,您才不會給我伴唱呢。您看著啊,您看著,「啦啦啦啦啦啦,我愛上了吉卜賽女郎,可她嫁給了別人,啦啦啦啦啦……」
柳德米拉:讓開,讓開,納瓦西里切夫同志。
(二)
納瓦西里切夫:你好,布羅克菲亞,不,不,不,不,柳德米拉·波羅科夫耶夫娜。我,我,我來是,我來是為了……我也不知道昨天,我,我,我昨天是中了什麼邪了。
柳德米拉:是的,我領教過了。
納瓦西里切夫:我像斷了鏈子的瘋狗。
柳德米拉:哼,這么說還差不多。
納瓦西里切夫:就是說鏈子斷了。
柳德米拉:好了,坐吧,納瓦西里切夫同志。
納瓦西里切夫:不,不能坐。
柳德米拉:阿拉多力·耶夫尼梅琪。
納瓦西里切夫:不,要死還是站著死好。
柳德米拉:坐下,別怕。
納瓦西里切夫:啊,謝謝!
柳德米拉:有勞大駕,屈尊就座。
納瓦西里切夫:多謝!
柳德米拉:昨天。
納瓦西里切夫:啊?
柳德米拉:坐下。您說我絲毫沒有……沒有人的感情。
納瓦西里切夫:昨天我全是胡謅的,您不必把我的話當真。
柳德米拉:不,應該認真對待,因為你說出了我們局裡一些人的心裡話,您在大庭廣眾之下。
納瓦西里切夫:是的。
柳德米拉:對我進行誹謗、誣蔑。
納瓦西里切夫:是誣蔑。
柳德米拉:您所說的話都是謊言。
納瓦西里切夫:全是謊言。
柳德米拉:是令人憤慨的謊言,這種謊言我是絕對不會同意的。
納瓦西里切夫:我也不同意。
柳德米拉:您總是支支吾吾的。
納瓦西里切夫:我沒支支吾吾。
柳德米拉:我沒法摸透您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
納瓦西里切夫:干嗎要摸我,別摸我。
柳德米拉:您說我鐵石心腸。
納瓦西里切夫:哪兒的話,豆腐心腸。
柳德米拉:說我冷若冰霜。
納瓦西里切夫:不,您熱情奔放。
柳德米拉:說我沒心肝。
納瓦西里切夫:您肝膽俱全。
柳德米拉:說 *** 巴巴的。
納瓦西里切夫:不,您濕乎乎的。請原諒,柳德米拉·波羅科夫耶夫娜。
柳德米拉:住嘴,請您不要再挖苦我了。
納瓦西里切夫:我沒有,看在上帝的分上。我不過是,我,我並沒有想,我,我也不明白,我怎麼就說出個濕乎乎的。我是,我是想說您很善良,柳德米拉·波羅科夫耶夫娜,我真是這么想說的,柳德米拉·波羅科夫耶夫娜。
柳德米拉:我不明白為什麼,您這么恨我,我有什麼對不起您的地方嗎?我這么痛苦——
納瓦西里切夫:您從哪斷定我那麼恨你?
柳德米拉:我沒傷著您哪!
納瓦西里切夫:是啊,沒有。
柳德米拉:我沒撤您的職。
納瓦西里切夫:目前還沒有。
柳德米拉:獎金我按月發給您。
納瓦西里切夫:是領了,柳德米拉·波羅科夫耶夫娜。
柳德米拉:我批評了您寫的報表,可這是我的權力,目前為止我還是這個局的——局長。
納瓦西里切夫:我們都很敬重您,打心眼裡邊兒愛您,真的,從心眼兒深處里,我們都很敬重您,真是這樣的。
柳德米拉:深處,在很深的深處,以致我無法感覺到。
納瓦西里切夫:您應該感覺到。
柳德米拉:你胡說些什麼呀,你別說了。
納瓦西里切夫:您是好領導,很民主。
柳德米拉:你又胡說,你別再胡說了。
納瓦西里切夫:您一向民主。是,是,真的,難以相信。
柳德米拉:這么說您不怕難為情嗎?
納瓦西里切夫:如果您叫誰到您的辦公室來,他就像過節日一樣,真的,就像過節日一樣。
柳德米拉:噢,太可氣了。
納瓦西里切夫:您這是怎麼了?
柳德米拉:你闖進我的辦公室,對我,對我胡言亂語。
納瓦西里切夫:您不要哭,您的職務不該哭啊!
柳德米拉:噢,不要你管,不要你管,我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我是領導,這是我領導的事情。
(哭聲)
納瓦西里切夫:不,不,不。
納瓦西里切夫:噢,水,涼水瓶。
(哭聲)
尤拉:我可以進來嗎?
納瓦西里切夫:噢,尤拉,等一等,先出去,我求你,我求你,快出去。
尤拉:怎麼回事?
納瓦西里切夫:我們在開會,開會。
尤拉:怎麼回事?
柳德米拉:他無理取鬧,我要把他開除了。
尤拉:柳德米拉·波羅科夫耶夫娜,我要找你談談。
納瓦西里切夫:等等,讓我們把會開完。真是見鬼。
柳德米拉:不要你在這兒指手畫腳的,我是這兒的領導。我想干什麼就干什麼,我是主人,我是這兒的女主人。
納瓦西里切夫:對,您是女主人。
尤拉:又要胡來了,真是個冒失鬼。
納瓦西里切夫:不要哭了,活見鬼。哭什麼,有什麼大不了的。讓我像保姆那樣哄哄您?
柳德米拉:那你干嗎要惹我?
納瓦西里切夫:那就哭吧,哭吧,哭吧。哭哭也許對您有好處。您還能哭,這說明您還有救。
( *** )
納瓦西里切夫:呃,您別管,我去接,我接。
納瓦西里切夫:喂,見鬼,喂——她正忙著。部長?什麼部長?
柳德米拉:給我,給我!
納瓦西里切夫:不,不行,她現在顧不上部長。
柳德米拉:噢,給我,給我,您把電話給我!
柳德米拉:噢,瞧瞧,瞧瞧,您乾的好事,您怎麼能對部領導這么講話,連我也不敢這樣,瞧您乾的。
納瓦西里切夫:來來來,喝口水。
柳德米拉:噢,我們都失去了理智了。
納瓦西里切夫:呃,不,打個嗝,痛快痛快。
柳德米拉:我不明白,為什麼所有人都把我看成一個怪物,一個怪物。
納瓦西里切夫:沒事,不要言過其實,不是所有人,也不是特別怪的怪物,沒關系。
柳德米拉:不……我真受不了。你走吧,我不想看見你了……我不願聽你說話了。
納瓦西里切夫:說實話,我絕對沒有想冒犯您,倒是您這么一哭使我感到,您是一個正常的女人,我深為震驚。
柳德米拉:好了,你使我煩透了。
納瓦西里切夫:柳德米拉·波羅科夫耶夫娜,請您理解,我是天生的笨嘴拙舌。我,我想問題什麼的都挺正常的,可就是一表達起來,我就——
柳德米拉:噢,好了,好了,部長說什麼了?
納瓦西里切夫:鬼知道,我覺得他沒聽懂我的話,我不習慣和部長對話。
柳德米拉:如果部長現在讓我去,我怎麼去見他呀,我眼睛一整天都得是紅的,鼻子也是一樣。
納瓦西里切夫:要是用手擦,眼睛就會紅,要是等眼淚自己干,誰也看不出來了。
柳德米拉:(笑)您知道,我很久沒這么哭過了,我多麼想一個人大哭一場!可是,一個人哭有什麼意思,就像酒鬼,自斟自飲一樣。(笑)
納瓦西里切夫:是啊,要是下次,您要是想哭就把我叫來,咱們一塊兒哭。
柳德米拉:請您幫我倒點兒水。謝謝。
柳德米拉:您比我強啊,您有兩個孩子。
納瓦西里切夫:對,一個是男孩,另一個也是男孩。
柳德米拉:我呢,只有一個人。每天早晨起了床,我就去煮咖啡,要知道,不是我想吃早飯,而是非吃不可。吃完了早飯我就去上班,這間辦公室和這塊小陽台才是我真正的家。可是到了晚上怎麼辦,要知道我是多麼怕過夜晚,我在這耽擱得很久,直到守衛人員的那串大鑰匙「嘩啦」一響,我才不得不離開這兒。我裝作有很多工作要做的樣子,其實我是無處可去。家,家,家,家裡有什麼,有台電視機,我連狗都不敢養,白天沒人帶它出去溜達。我的情況就是這樣。當然有許多熟人和朋友,人家也有家,有孩子,有家務事,所以我簡直把自己,把自己變成一個老太婆了。其實我才36歲。
納瓦西里切夫:才36歲?
柳德米拉:是的,是的,我比你年輕,阿拉多力·耶夫尼梅琪。我看上去多大?
納瓦西里切夫:嗯,像35歲。
柳德米拉:您又說謊了,納瓦西里切夫同志。
納瓦西里切夫:就是,您穿的衣服顏色暗了點兒。
柳德米拉:是嗎?
納瓦西里切夫:暗了點兒,沒色彩。
柳德米拉:呃,我沒注意。好了,阿拉多力·耶夫尼梅琪。您回去吧,我還有很多事情要干。對了,順便問一下,部長打電話來有什麼事?
納瓦西里切夫:別生我的氣,別罵我。
柳德米拉:您也別罵我,我跟您嘮叨了半天。
訓練提示
前蘇聯電影《辦公室的故事》的情節是這樣的:
某輕工局局長柳德米拉·波羅科夫耶夫娜是個性格怪僻的獨身中年婦女,在下屬面前終日不苟言笑,職員們背後都叫她冷血動物。統計員納瓦西里切夫學生時代是個才華出眾的青年,但是現在卻變得窮困潦倒、未老先衰、唯唯諾諾,獨自撫養兩個孩子,備嘗艱辛。他工作勤懇,但由於生性謹小慎微,不善於在上司面前「表現」自己,似乎是命中註定一生默默無聞了。然而這兩個地位、性格相差懸殊的人經過幾次碰撞之後,卻都顯露出人性的本色和性格的閃光點,最終他們打破了隔閡,產生了愛情,開始了幸福的婚姻生活。
影片著重反映的是中年人的情感生活,但又放在整個機關生活的大背景下來刻畫,把個人和整個環境相聯系,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交織在一起,真實感人,具有很強的現實主義色彩。影片反映了不同階層人的普遍心理,觸及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中年人的孤獨問題,揭示了作為社會的人,只有更好地認識自身,敢於打破人與人之間產生的無形的隔閡,才能最終達到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具有深刻的內在哲理。
但影片卻是通過一場不打不相識、不是冤家不聚頭的愛情喜劇,用內含無盡張力與喜劇因素的幽默手法,准確生動又質朴無華的表演,極富性格色彩又詼諧風趣的語言來生動演繹這一深刻哲理,讓人在輕松談笑間去做深刻的思考,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經典影片。
所選的第一個片段,姑且叫做「套近乎」,以男聲為主。男主人公納瓦西里切夫在別人的極力慫恿下,為了職位的遷升,為了給自己的上司留下一個好印象,硬著頭皮去向她百般套近乎,卻屢屢碰壁,終於氣急敗壞地與冷冰冰的女上司大吵起來。這場戲在處理時要把握好兩人性格的對比,男主人公唯唯諾諾但又「豁出去了」,硬著頭皮變著花樣但不能處理成油嘴滑舌,因此聲音運用上要虛實結合,虛聲偏多,吐字粘連,氣息延綿;女主人公不苟言笑,毫無趣味,聲音的運用上以實聲為主,吐字乾脆利索,但不能簡單理解為一味的冷漠生硬,其態度、情感有一個逐漸變化的過程。
第二個片段,姑且叫做「道歉與溝通」,以女聲為主。這一片段表現了女主人公柳德米拉·波羅科夫耶夫娜在納瓦西里切夫道歉時由斥責到傷心再到傾訴的心理過程。這場戲處理時要以柳德米拉心理的轉換過程為依據,聲音運用上要虛實結合,注意哭泣的氣息運用。男聲也要注意由不知所措地去道歉到傾聽溝通的心理轉換過程。
❷ 經典電影片段賞析
《霸王別姬》這部影片表現的是藝術家的故事,同時也是以京劇藝術為代表的民間藝術在近現代歷史變遷中的命運寫照。戲劇和電影,都是民間和大眾藝術的表現形式。從影片中戲班的生活,我們看到了民間藝術家成長的艱辛,從程蝶衣和段小樓的人生經歷中,更能感受到作為藝術家命運的坎坷。而影片同時也揭露了當時文化大革命背景下人們理智的喪失和真理的顛覆
❸ 勵志電影《拯救大兵瑞恩》的鏡頭語言分析
勵志電影《拯救大兵瑞恩》的鏡頭語言分析
引導語:在人生旅途中,我們經歷著、品嘗著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酸甜苦辣,在自己失意傷心時,在自己幸福開心時,總有那麼一部電影陪著你走過那些令你難忘的時光。以下是的我為大家收集的勵志電影《拯救大兵瑞恩》的鏡頭語言分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類歷史上從來不缺少戰爭,戰爭似乎總是伴隨著人類的腳步而不斷的發生,「它與人類的生存相依相伴, 它既展現了人類生存中最為激盪最為振奮的時刻, 同時又展示了人類生存中最為荒謬最為殘暴的一幕。」而電影史上也從來不缺少表現戰爭的影片,《拯救大兵瑞恩》這部影片不僅表現了戰爭的殘酷和慘烈,更是讓人猶如身臨其境感受戰爭的無情,同時也在這種戰爭中將普通人的悲歡離合表現出來,尤其是影片恰當地運用鏡頭語言來表現戰爭的慘烈和人性的復雜,體現了電影特有的藝術魅力。
在《拯救大兵瑞恩》中,有許多運用的出神入化的鏡頭語言,下面我們選取三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段落來分析影片鏡頭語言的運用。
一、奧馬哈海灘登陸:紀錄片式的戰爭場面
《拯救大兵瑞恩》作為一部反映二戰時期的影片,導演斯皮伯爾格曾說要最大限度的使影片接近真實 。因此當這部影片上映時,曾有影評人稱它是「銀幕上對戰斗最充滿現實主義色彩的描寫」。
作為諾曼底登陸一部分的奧馬哈海灘登陸,是一次大規模的戰役,為了真實再現這次登陸,導演斯皮伯爾格採用了紀錄片的拍攝方式。這一段落的第一個鏡頭是一個空鏡頭,鐵架,海水加字幕交代了背景,緊接著出現的是在海面上不停地晃動的潛艇和士兵。第三個鏡頭便是一個顫抖的手的特寫,同時運用搖鏡頭表現出一張蠟黃的臉,然後攝影機慢慢的後拉,拉出船上的其他人。第四個鏡頭是一個士兵的近景,通告登陸時間,然後發布作戰指令,與此相應的是面對即將開始戰斗的士兵的反應。於是鏡頭出現的是潛艇上幾乎每一個士兵的面部特寫,讓觀眾看到了每一個士兵戰前的表情。
然後才是進入戰斗狀態,血腥的戰爭開始了。在這將近26分鍾的戰爭場面的刻畫中,我們看不到大規模的俯拍鏡頭,有的全是局部的、個體的表現,不是從整體上去觀看這場戰爭,而是讓戰爭中的每一個人物都展現出其獨特的樣貌。例如有一名斷了胳膊的士兵,在來回走動尋找失去的胳膊,然後提著胳膊奔跑。
還有被子彈打中了鋼盔的士兵,在摘下鋼盔還沒明白怎麼回事的瞬間就被另一顆子彈射中了頭部,這些都是細節的表現,如果是大場面的俯拍或者航拍,那麼這些普通人在戰爭中的遭遇將不會帶給遠離戰爭的我們任何的震撼和沖擊。即便是從敵人的視點進行俯拍,我們看到的也不是一般戰爭場面的壯闊,充斥畫面的也僅限於沙灘上的人和物,有限的俯拍畫面。如此大場面的戰爭,攝影機緊跟每一個士兵,以近乎貼近地面的角度來拍攝戰爭,給我們的遠不是事不關己的豪華的視覺盛宴,更多的是心靈的悲憫。
在這大規模的緊張的戰爭場面中,導演多次運用了特寫鏡頭。如米勒上尉顫抖的手和他的面部特寫,他顫抖的手讓我們看到每一個普通人都不願意麵對戰爭,戰爭給人帶來的肉體和精神上的雙重創傷。
二、瑞恩母親接到死亡通知書:於無聲處聽驚雷的心靈震撼
這一段落的第一個鏡頭首先出現的是一個空鏡頭,大片大片的麥田, 一座小屋安詳地矗立在遠處, 一條小路蜿蜒地把它與遠方聯系在一起。攝影機緩緩前移,一輛軍車從前景入畫,捲起一路的煙塵,打破了田園的寧靜。這個畫面作為過去時空中最為美好的場景一改之前的灰白冷色調,以暗黃為主,帶給人些許的暖意,但是天空尚未散去的烏雲使整個畫面看上去依舊是偏冷的色調,似乎在暗示著人們的情感尚未從奧馬哈海灘登陸的慘烈中轉換出來。
在這一段落中,導演運用近景和特寫鏡頭帶領我們觀看瑞恩媽媽,體會著她被戰爭打破的安詳和巨痛。同時景深鏡頭的運用將代表美國軍方的將軍和代表美國千萬個普通家庭的瑞恩媽媽連在一起,讓人體會到戰爭摧毀的不僅僅是個人更是千千萬萬個普普通通的家庭,失去兒子的年邁母親如何承受如此悲痛的消息呢?在這個段落中,影片把和平的美好與家的溫暖和盤托出,暗含著美利堅合眾國正是由這許許多多的家庭保衛著,國家理應保衛家庭的完整和幸福。
導演不僅表現了戰爭前線的慘烈,更將戰爭後方的悲痛通過一位年邁母親的無言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了,給人心靈上極大的震撼,從而為下文中馬歇爾將軍要求成立特別小分隊去尋找了瑞恩媽媽僅存的小兒子做了情感上的鋪墊。
三、大戰之前的片刻寧靜:美好回憶彰顯的人性光輝
「導演斯皮伯爾格認為『只有謳歌了戰爭中令人肅然起敬的犧牲精,以及一個人對家庭、國家、友鄰的責任感, 戰爭片才有意義。』可以說,經由戰場命運而揭示人的`感情世界,是這部影片在藝術上的最重要的成功之處。」為了表現人性的完美和對戰爭的恐懼,導演在影片的第二次大戰之前安排了一次片刻的寧靜,在這種寧靜中我們體會到人性的光輝和戰爭對人性的摧殘。
在這一段落中,鏡頭又出現了米勒上尉顫抖的手以及他上半身的中景鏡頭,讓我們看到了小分隊的最高指揮官在大戰之前對命運的擔憂和無望。當他坐下和瑞恩談論家人的時候,他告訴瑞恩要回憶和家人在一起的具體的事情而不是他們的音容笑貌。上尉和瑞恩的談論是一組正反打鏡頭,基本上都是兩人的面部特寫鏡頭,從他們的表情中我們看到的是無奈和辛酸。導演也正是想通過瑞恩的嘴,讓我們聽到千千萬萬個美國普通士兵戰前的美好的生活,但是戰爭卻負責將這一切都攫走了。
在這片刻的寧靜中,沒有爭吵,沒有懷疑,雖然他們不知道命運最終會怎樣,但都懷著對往事的美好回憶與戰友共同迎接激戰的到來。導演將這片刻的寧靜和後來的激戰放在一起,意在突出這種寧靜生活的寶貴和戰爭的殘酷,表現出對生命價值的肯定。真正有正義感和責任心的導演不會只是迷戀戰爭的血腥和刺激,相反他更多關注的是人情、人性,人在戰爭中所體現出來的寶貴的精神狀態,從而讓人類認識到戰爭的可惡,和平的珍貴,讓每一個觀看者都能從內心珍惜和平,遠離戰爭。
拓展:《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
《拯救大兵瑞恩》是著名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的一個力作,影片最大的突出特點是使用一種紀錄片的拍攝風格,讓二戰那段沉痛的歷史更加真實的展示在我們眼前。每一次槍響,都是一條生命的逝去;每一次的爆炸,都是對生命的褻瀆。導演使用大量的搖擺鏡頭來展現戰爭的混亂與激烈。戰爭的傷害,讓人揪心。
最初吸引我去看這部影片的原因自然是它人人稱贊的口碑,雖然它與98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失之交臂,但卻贏得了無數影評人和觀眾的一致好評,二戰老兵看完本片後稱之為有史以來最真實最震撼的反映二戰的影片。曾聽人說過在戰爭中最能反映出一個人的最內在的人性,這讓我想起了中國的一句古話:大難臨頭各自飛,想想確實是這樣。習慣了和平安逸生活的人們早已經體會不到戰爭時期的那種恐慌和危機感,自然也不會花太多心思去探求戰爭狀態中人性的善惡。
這部片子有點想像的意味,八個人去救一個人,這樣的事在真正的戰場上可能不會發生。但他們仍然義無反顧的去執行,為的是不讓一個年老體衰的母親經歷所有的兒子都喪命於戰爭的噩耗。這種飽含人性的虛構其實早以打動人們的內心,讓我們不會再去過多的苛求它是否符合歷史等林林總總的問題。這便是導演的高明之處,化有形為無形,變虛幻為真實。
我很喜歡影片一些片段的無聲處理,在最殘酷的地方表現得最脆弱。當金色的農場上,遠處慢慢駛來一輛汽車,瑞恩母親也慢慢的抬起頭注視著那輛駛來的汽車,似乎明白了,步履蹣跚的走到門口,最終跌落在門廊上。一片寂靜,沒有台詞,鏡頭從背後慢慢注視著母親抽泣的背影,還有一張四兄弟的合影。在影片的最後,同樣是一段無聲處理。一次爆炸過後,米勒上尉用自己的意志,無力地一槍又一槍的打著坦克,他的腦海已經陷入一片嗡嗡聲的空白,世界裡再也沒有炮火連天的聲響,然而這畫面的震撼力,卻表現的更加悲壯轟烈。
世人都希望世界是和平的,就像影片中的母親一樣,一場戰爭讓她損失了兩個兒子,導演借這部片子表達了他對和平的期望,以及他的想法,這部影片,給了人們一種警醒,一種傳達。
;❹ 電影《兩桿大煙槍》片段剪輯分析!500字以上
十年過去了,我今天才看蓋·里奇的處女作,個人風格異常濃厚,充分運用分鏡頭語言講述了一個復雜幽默的黑色故事。
電影的精彩之處除了敘事結構,還有表演和音樂。這些演員當時都不是什麼大牌,屬於二線且不紅的二線演員,裡面還有很多非專業演員,但是每個演員表演都非常好!混混、賭徒、嗑葯的、小偷、劫匪、收賬、槍殺.....簡直象本色表演,我在想是不是原來就是干這些的人,製作班子當時都是無名鼠輩,也可能是蓋·里奇的朋友們。
所有演員們操著濃重的倫敦口音,夾雜著無聊的、有趣的英式粗話,慢鏡頭、近鏡頭、分鏡頭、非正常鏡頭的運用產生出想像力無限的視覺效果,電影從頭到尾都在配合畫面播出非常刺激的音樂,英倫搖滾、重金屬、朋克、爵士都收錄其中,讓人無比亢奮。
蓋·里奇把那麼復雜的人物和頭緒一一捋清,最後交集一起迸發出巨大的戲劇張力,也有些沖擊昆丁地位的噱頭聲勢。
這是一部純男人的電影,沒有情愛,沒有女人,只有兄弟義氣和雄性荷爾蒙。唯一的女人就是種大麻那伙人家裡有個毒癮很深的交際妞,總穿著類似環境色的衣服,在沙發上窩一整天沒人發現她,最後端著機槍狂掃劫匪,給了慢鏡頭,音效放大了彈殼落地的叮當聲,表情也相當冷酷,可是傢具牆壁都打爛了,一個壞人沒打著,最後被綁走了。也不知道蓋李奇怎麼想出來的?
分格化語言:所有演員們操著濃重的倫敦口音,夾雜著無聊的,有趣的英式粗話,請留意對白中黑色幽默的成分。
風格化鏡頭:鏡頭的運用和人物造型的設計,相當具有時尚和現代感。慢鏡頭、近鏡頭倒鏡頭分鏡頭的運用產生出想像力無限的視覺效果。剪接干凈利索,節奏明快舒服。
風格化音樂:電影從頭到尾都在配合畫面播出非常刺激的音樂,英倫搖滾、重金屬、朋克、爵士都收錄其中,讓人眼睛和耳朵一起高潮。
風格化結構:情節的鋪墊復雜而不龐亂,劇情發展又是奇趣而不顯荒誕。幾個團伙戲劇性地交錯在一起,組成一幕幕環環相扣忍俊不禁的情節。
❺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開頭段蒙太奇分析
周傳基老師不止一次提到過,在西方,電影名詞起源與運動是分不開的,運動的畫面對於觀眾的生理與心理上來說都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電影本身就是運動,任何令觀眾感到乏味的電影,一定是在拍攝中沒有處理好畫面內容上下左右縱深三維方向的運動。《西西里》獨具一格的原因,實在是因為在電影起源地歐洲上成長起來的朱塞佩多納托雷導演對電影運動本質的深刻掌握。而運動,則構成《西西里》中蒙太奇運用的基本邏輯。
《西西里》的開場既是一個緩緩地降鏡頭,勾勒出西西里島二戰前期的小鎮一隅,同時一輛軍車載著高聲宣傳二戰的軍官由畫面深處緩緩駛來。
這一個鏡頭已經包含上下縱深方向的運動,打破單一的二維平面空間,符合電影的運動美學需要。鏡頭結束時左右方向運動出現,軍車右轉向,同時近處路人在鏡頭前的一個遮擋,影片毫無剪輯痕跡的過渡到第二個鏡頭。
旁白於此時出現,並承擔起起串聯第二第三兩鏡頭的重任。聲音在蒙太奇剪輯中一直有著不容忽視的功用,導演在後半段還有應用。
在修自行車那場戲中,先給一個交代三人對話場景的關系鏡頭,同時利用當下一個鏡頭起幅吸引力大於上一個鏡頭落幅能自然擦出剪輯痕跡的理論,給修車大爺一個下蹲的動作自然銜接到小男主角的全景。再之後父親的眼神跟老大爺搭上,形成軸線,一組正反打自然接上。
之後的一組鏡頭顯得典型有趣。當然,所有的鏡頭都包含著自右向左的水平運動,剪輯順勢以此為骨架安排鏡頭。先是小主人公騎著自行車自右向左行來,下一個緩慢的升鏡頭因為畫面內自右向左移動的人群與上一個鏡頭完美銜接。第三個鏡頭本身既是自右向左運動著的。越過本段中刺眼的第四和第五兩個透過旗幟攝向群眾鏡頭,你會發現之後的小男孩騎車子的段落依舊遵循著自右向左的運動原則,剪輯依舊舒暢無比。
值得注意的是接下來的幾個鏡頭。
誠然有慣用的鏡頭前遮擋這種擦出剪輯痕跡的手法,前兩個鏡頭還有升鏡頭這種運動方向的吻合,但最終撐起整個敘事剪輯的卻是影片中的不間斷的聲音。不論是群眾的歡呼聲還是廣播的聲音都使得鏡頭與鏡頭之間的組接合理化。上面三個鏡頭出現,因為廣播聲音的關系,觀眾會不由自主的想要探尋聲音的來源,因此注意力絕對會放在音響上,這時像第三個鏡頭那樣景深變化因為突出了觀眾一心探尋收音機而使其忽略鏡頭剪輯,自然的實現了剪輯痕跡的擦除。
聲音的妙用還在於它可以作為時空的標桿。本小節的後半段,影片進入交叉剪輯階段,小鎮、男孩、瑪蓮娜、炙烤螞蟻的小夥伴四個時空交錯在一起,正是因為連續不斷的廣播的聲音,才使得觀眾能夠清楚的感知到這是在同一時間不同空間內發生的事件,給了本段交叉蒙太奇一個合理邏輯。
交叉剪輯之後,男孩的時空終於與小夥伴們的時空相遇,敘事線歸一,經典的好萊塢三鏡頭法出現。視線對上,軸線形成,正反打開始。
本部電影多次運用正反打,最經典的一次運用在男孩第一次見到瑪蓮娜之時。
如果說鏡頭越多,戲劇張力越大,情結越接近高潮,瑪蓮娜的出場無疑掀起了一個小波峰,一段瑪蓮娜走過小男孩們的戲,導演雹襪中運用正反打,帶關系越軸,整整剪出14個鏡頭。
之前介紹的鏡頭都屬於敘事蒙太奇的范疇,鏡頭前後具有銜接性,連接方式不外乎鏡頭運動方向一致,鏡頭內部被攝物體運動方向一致,視線相遇自然發展出來的正反打,下一個鏡頭的起幅吸引力大於上一個鏡頭落幅的吸引力,遮擋等等方式。電影百年發展總結出的主流剪輯手法幾乎都可以在這部影片中找到經典案例。相較於剪輯風格略顯沉悶的《海上鋼琴師》,《西西里》可以說快了太多太多。不過,平行蒙太奇也好,交叉蒙太奇也罷,都是為敘事做准備的,那麼,第一小節主要講了什麼呢?
很簡單,主要兩件事。第一,二戰即將爆發,墨索里尼政府宣布參戰,義大利即將陷入戰爭泥潭。這是美麗傳說的時代背好判景。第二,男主角和女主角相遇。還記得前源山面提到的不和諧的兩個鏡頭嗎?
這兩個鏡頭顯然並不屬於之前連貫的敘事蒙太奇的那組鏡頭中,放入其中甚至有些突兀。實際上,這兩個鏡頭屬於非敘事性蒙太奇。不妨結合本小節的敘事目的解釋。第一小節前半段,主要想告訴我們,二戰快開始了,軸心國之一的義大利即將步入戰爭泥潭。但貫穿始終的歡呼聲似乎在提醒著觀眾,義大利的民眾對此並沒有反抗、恐懼等情緒,相反的,人們居然沉浸在亢奮中。這兩個非敘事性蒙太奇鏡頭顯然暗喻著,義大利民眾,已經被墨索里尼政府代表的法西斯主義所籠罩,變得好戰偏激不理智。
同樣的,在交叉蒙太奇段落中,屬於瑪蓮娜的鏡頭與其他鏡頭也並不和諧。
這三個片段雖然依舊以廣播聲作為串聯,但是因為未遵守其他鏡頭自右向左的運動邏輯而跳脫開來,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因此把它歸在非敘事性蒙太奇蒙太奇中,看似與本段敘事毫無關聯,實際上內在有著深刻意義。
依舊結合敘事分析,接下來的任務就是讓男女主人公相遇。而電影中重要人物出場必然要精心且特別。於是,導演為瑪蓮娜安排了一個極隆重的出場。秀發、高跟鞋、絲襪,恐怕一個正常男人對女子的所有關於想像都在於此,一個美麗女人致命殺傷力也近在於此。這三個符號化的片段概括出瑪蓮娜全部的特徵,美麗。甚至人們還未見到她本人全貌,美麗的種子便悄悄埋在觀眾心底。有此鋪墊,我們的小男主人公初見瑪蓮娜便為其傾倒,甚至整個小鎮的男人都為其傾倒,雖然表現形式是荒誕的,但邏輯上卻合情合理。
在這里,非敘事性蒙太奇為敘事性蒙太奇做出了有理、有趣的補充。
最後想說的是,朱塞佩多納托雷導演一直憑電影中滿滿的溫情取勝,並非以獨特的剪輯風格或新穎的蒙太奇手法見長。觀看他的片子,能帶來震撼的永遠是情懷而非技巧。歐洲一向大師匯聚,藝術片盛行。朱塞佩多納托雷導演的片子與之相比似乎略顯直白,但就是用這樣簡單的敘事手法,他偏偏能拍出令人仰望的高度,別具一格的風情,這就是他的厲害之處吧。
❻ 對《美國往事》最後一幕的分析
《美國往事》最後一幕是電影中最具象徵性和情感沖擊力的部分之一。這一幕發生在紐約市的一座豪華劇院內,主角「面條」(Noodles)被邀請觀看一場表演,實際上是與老友麥克斯(Max)的最後一次會面。
### 1. **時間與空間的錯位**
在這一幕中,時間的概念變得模糊。影片通過閃回和現實的交織,展現了面條對過去的回憶與當下的重疊。他看到的是一個已經逝去的時代,而他自己則身處一個全新的世界。這種時空的錯位不僅反映了面條內心的復雜情感,也暗示了過去與現在之間的不可調和性。
### 2. **象徵性的對話**
麥克斯在這一幕中並沒有直接出現,而是通過大屏幕上的電影片段與面條「對話」。www.0-10.cn/?qbopfr www.0-10.cn/?qbgudc www.0-10.cn/?efdnji www.0-10.cn/?bfjodg www.0-10.cn/?mzxcrp 這種間接的交流方式象徵著兩人之間無法彌合的距離。麥克斯選擇通過電影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暗示了他對現實世界的疏離感,以及他對權力、財富和社會地位的追求已經讓他失去了與面條等人的情感聯系。
麥克斯通過電影告訴面條:「你和我,我們都是時代的棄兒。」這句話揭示了他們兩人的命運:無論多麼努力,他們始終無法逃脫時代的洪流。麥克斯選擇了背叛和逃避,而面條則選擇了面對現實,盡管現實充滿了痛苦和失落。
### 3. **面條的選擇**
在這一幕的高潮部分,面條站在劇院的走廊上,面臨著兩個選擇:一個是進入劇院,與麥克斯見面;另一個是離開,永遠不再回頭。最終,面條選擇了離開。這個選擇不僅是對他與麥克斯關系的終結,也是對自己過去的告別。面條意識到,過去的恩怨、友情和愛情都已經無法挽回,繼續糾纏只會讓自己陷入無盡的痛苦。
### 4. **孤獨與宿命**
最後一幕深刻地表現了面條的孤獨感。他在劇院外的街道上行走,周圍的世界顯得冷漠而陌生。電影以面條孤獨的身影結束,暗示了他在經歷了種種波折後,終於接受了自己無法改變的命運。他不再是那個充滿激情和沖動的年輕人,而是一個被歲月磨礪得麻木的老人。
### 5. **音樂的作用**
埃尼奧·莫里康內(Ennio Morricone)為這一幕創作的配樂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音樂既悲傷又動人,彷彿在訴說著面條內心深處的無奈與遺憾。音樂與畫面的結合,使得這一幕充滿了強烈的情感張力,讓觀眾感受到面條的孤獨與迷茫。
### 總結:
《美國往事》的最後一幕通過對時間和空間的巧妙處理,展現了面條與麥克斯之間復雜的情感糾葛,以及面條對過去的告別。面條的選擇不僅是對個人命運的接受,也是對整個時代的反思。這一幕以其深刻的象徵意義和情感深度,成為了影史上最令人難忘的經典場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