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找一部電影
美麗人生迅雷下載
http://www.mysun.org/download/影視下載/經典影片/美麗人生/美麗人生CD1.rmvb
http://www.mysun.org/download/影視下載/經典影片/美麗人生/美麗人生CD2.rmvb
迅雷測試
2006-02-05 00:46:28 開始連接......
2006-02-05 00:46:28 開始搜索候選資源......
2006-02-05 00:46:29 搜索到19個候選資源
2006-02-05 00:46:29 使用候選資源進行連接......
2006-02-05 00:46:30 原始資源連接失敗
2006-02-05 00:46:30 開始創建文件......
2006-02-05 00:46:43 文件創建成功,開始下載數據......
編劇:溫琴佐-切拉米、羅貝爾托-貝尼尼
導演:羅貝爾托-貝尼尼
攝影:托尼諾-德利-科利
音樂:尼科拉-皮奧瓦尼
主演:羅貝爾托-貝尼尼、尼科雷塔-布拉斯基、
焦爾焦-坎塔里尼
義大利梅蘭坡電影公司 出品
中國電影集團公司 發行
上海電影譯制廠 譯制
--------------------------------------------------------------------------------
美麗人生
在第71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義大利影片《美麗人生》出人意料地獲得了最佳外語片、最佳男演員、最佳原創電影音樂三項大獎,一舉成為本屆奧斯卡最大的黑馬。這部電影描寫第二次世界大戰猶太集中營中悲慘生活的電影很多,最著名的莫過於《辛德勒名單》。然而天性樂觀幽默的義大利電影藝術家出人意料地從陳舊的創作素材中挖掘出了新鮮的東西,最近在本市放映的《美麗人生》,即在充滿鮮血和死亡的集中營里找到了一種美麗。
故事很簡單:活潑樂觀的義大利青年圭多是個猶太人,他來到小鎮阿雷佐遇見了心儀的姑娘多拉,經過幾番巧遇和努力,他終於與多拉結婚,並生了一個可愛的兒子約書亞。可是,好景不長,納粹在約書亞五歲的生日上抓走了圭多一家。為了不讓孩子的心靈蒙上陰影,在慘無人道的集中營里,圭多試圖讓約書亞以為這只是一場游戲。「游戲」結束時,圭多慘死在納粹的槍下,而約書亞得到了「游戲」的最高獎賞。筆者在最近「奧斯卡獲獎電影展」觀看這部電影時發現在座的許多觀眾都哭了,深深被感動了,就像當年《媽媽再愛我一次》一樣,這次是偉大的父愛榜樣。作為導演和男主角的貝尼尼知道的話,恐怕不見得會欣慰,一定一臉的苦笑,作為一個出色的喜劇演員,他要的不是這個效果。
這絕對不是一場悲劇,從一開始圭多搞笑的出場就可以看出導演想營造一種喜劇的氛圍;而圭多在追求多拉時候種種離譜的舉動,特別是冒充從羅馬來的督學在課桌上跳起脫衣舞的情節將喜劇的因素加強到了鬧劇的程度,有趣的場面甚至不斷貫穿在集中營里,就是圭多最後被押走處死時,出現在躲在鐵箱里的約書亞面前的也是一個扮著小丑誇張模樣的爸爸。編導以喜劇的手法表現一個如此感人的故事目的何在?難道是為了媚俗大眾不惜而故意削弱電影的思想性。其實恰恰相反,悲劇才是媚俗。貝尼尼這么處理就是為了不媚俗,為了表現更深層的思想,不讓觀眾再沉溺在淺層的感動上。試想,圭多在獄中僅僅是為了約書亞心靈不受到傷害才故意「欺騙」他的嗎?難道圭多自己不是這么認為的嗎:所有的一切只是暫時的一場瘋狂游戲,最後的勝利還是屬於他們:熱愛生活的人們。就算在集中營里,圭多臉上始終帶著笑容,只是在給兒子演戲,沒有發自內心對生活熱愛的人,是不會有這種燦爛的、讓人喜悅而充滿力量的笑容!圭多知道噩夢是暫時的,相信美麗的人生才是永遠的,所以才小心翼翼地呵護著兒子純潔幼小的心靈。
《美麗人生》這部影片是由義大利著名喜劇演員兼導演羅伯特.貝尼尼自編自導自演的一部黑色喜劇片,除了本屆奧斯卡金像獎以外,該片還曾獲得過總共二十八項國際大獎,在全球佳評如潮。《美麗人生》在美國的票房已經超過《郵差》,成為美國電影史上最賣座的外語片。迄今為止收入已近2300萬美元,在全球更是突破1億美元大關,而更令人稱道的是,該片的製作成本僅僅為650萬美元。 貝尼尼也由此成為奧斯卡影史上第一位以外語片拿到奧斯卡影帝的外國演員, 取得了無數電影人畢生夢寐以求的成功。 貝貝尼1952年出生在義大利的阿里佐,主要代表作有《一個快樂的傳說》、《不法之徒》等電影,他的電影真實、簡練,而且總是熱情洋溢、充滿笑容 。《美麗人生》是他所執導的第六部影片,片中他用全新的視角來反映戰爭的殘酷,而觀眾則在笑聲中領悟到人生的真諦:生活是美好的,哪怕一時被黑暗所籠罩,我們依然能夠找到美之所在。
以上摘自:http://www.ontimes.net/html/yssk/mlrs.htm
美麗人生(Life Is Beautiful)
該片獲得包括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戛納影展評審團大獎在內的二十八項國際大獎,片子在戛納電影節試映時,全體觀眾起立鼓掌長達12分鍾之久,個個含淚步出影院。這部影片是由義大利的「國寶級」人物羅貝爾托貝貝尼自編自導自演的。以極為樂觀的態度講述了一個極為悲慘的故事
。感人肺腑。
編劇:溫琴佐-切拉米、羅貝爾托-貝尼尼
導演:羅貝爾托-貝尼尼
攝影:托尼諾-德利-科利
音樂:尼科拉-皮奧瓦尼
主演:羅貝爾托-貝尼尼、尼科雷塔-布拉斯基、焦爾焦-坎塔里尼
義大利梅蘭坡電影公司 出品
中國電影集團公司 發行
上海電影譯制廠 譯制
《美麗人生》劇情介紹
內容提要
猶太青年圭多和好友駕車來到阿雷佐小鎮准備開一家書店,途中邂逅美麗的女教師多拉。兩人好事多磨,終成眷屬。好景不長,圭多和兒子因猶太血統被強行送往集中營。多拉雖沒有猶太血統,為了能和兒子丈夫在一起,毅然同行,在集中營里毅然前同行被分開關押。圭多不願讓孩子幼小的心靈蒙上悲慘的陰影,在慘無人道的集中營里,他騙兒子這只是一場游戲。他以游戲的方式讓兒子的童心沒有受到任何傷害,自己卻慘死在納粹的槍口下。
說明書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陰去籠罩著整個義大利。
圭多是一個外表看似笨拙,但心地善良憨厚而且生性樂觀的猶太青年。他對生活充滿了美好的嚮往。他和好友菲魯喬駕著一輛破車從鄉間來到阿雷佐小鎮,他的願望是在小鎮開一家屬於自己的書店,過上與世無爭的安逸生活。途經一座谷倉塔樓時,年輕漂亮的姑娘多拉突然從塔樓上跌落到他的懷中,原來塔樓上有個黃蜂窩,黃蜂經常騷擾當地居民。多拉想為民除害,燒掉黃蜂窩,反被黃蜂蜇傷。圭多立刻對她產生了好感,熱情地為她處理傷口,為表示謝意,多拉送了一些雞蛋給圭多,意味深長地目送他遠去。
陰雲密布的義大利,納粹的反動勢力日益強大,墨索里尼推行強硬的種族歧視政策,圭多因有猶太血統,他開書店的申請屢遭阻撓,得不到批准。好友菲魯喬的工作也久無著落。由於生活所迫,圭多隻好在一家飯店當服務員,他以真誠、純朴、熱情周到的服務態度贏得了顧客們的喜愛。
一次圭多騎車上班無意中撞倒了多拉,兩人再次邂逅燃起了圭多心中愛情的火焰。他不失時機地向多拉表白愛慕之情。
多拉是某學校的教師,有一天從羅馬來的督學要到學校視察,圭多得知後,竟冒充督學來到多拉所在學校視察。校長熱情地接待他,為取悅多拉,引起多拉的注意,圭多索性跳上講台施展起喜劇演員的才華,惹得學生開懷大筆,令校長和教師瞠目結舌。
圭多得知多拉和男友魯道夫要去劇院看歌劇,他也買票前往,坐在樓下的圭多始終目轉睛地盯著樓上包廂里的多拉。起初多拉對圭多的苦苦追求並不在意,但是由於多拉討厭魯道夫,因此常和圭多在一起。魯道夫一廂情願地舉協和多拉的訂婚晚會。晚會正巧安排在圭多所在的飯店。圭多巧妙地使多拉解脫了魯道夫的糾纏,因此贏得了她的芳心。多拉不惜跟父母鬧翻,離家出走,嫁給了圭多。
婚後,好事接踵而來,圭多夢寐以求的書店開業了,他們有了個乖巧可愛的兒子喬舒亞。圭多閑來無事時常和兒子玩游戲,一家人生活的幸福美滿。可好日子沒過上幾年,在喬舒亞五歲生日這天,納粹分子抓走了圭多和喬舒亞父子,強行把他們送往猶太人集中營。當多拉和喬舒亞的外祖母興沖沖地回到家裡,只見人去樓空,家裡被翻得亂七八糟,多拉明白了眼前所發生的一切。她雖沒有猶太血統,但她堅持要求和、兒子一同前往集中營,多拉被關在女牢里,圭多不願意讓兒子幼小的心靈從此蒙上悲慘的陰影。在慘無人道的集中營里,圭多一面千方百計找機會和女監里的妻子取得聯系,向多拉報平安,一面要保護和照顧幼小的喬舒亞,他哄騙兒子這是在玩一場游戲,遵守游戲規則的人最終能獲得一輛真正的坦克回家。天真好奇的兒子對圭多的話信以為真,他多麼想要一輛坦克車呀!喬舒亞強忍了飢餓、恐懼、寂寞和一切惡劣的環境。圭多以游戲的方式讓兒子的童心沒有受到任何傷害。
當解放來臨之際,一天深夜納粹准備逃走,圭多將兒子藏在一個鐵櫃里,千叮囑萬叮嚀讓喬舒亞不要出來,他打算趁亂到女牢去打妻子多拉,但不幸的是他被納粹發現,當納粹押著圭多經過喬舒亞的鐵櫃時,他還樂觀地、大步地走去,暗示兒子不要出來,但不久,就聽見一聲槍響,歷經磨難的圭多慘死在德國納粹的槍口下。
天亮了,喬舒亞從鐵櫃里爬出來,站在院子里,這時一輛真的坦克車隆隆地開到他的面前,上面下來一個美軍軍,將他抱上坦克。(新浪)
笑對噩夢--淺談電影《美麗人生》
描寫第二次世界大戰猶太集中營中悲慘生活的電影很多,最著名的莫過於《辛德勒名單》。然而天性樂觀幽默的義大利電影藝術家出人意料地從陳舊的創作素材中挖掘出了新鮮的東西,最近在本市放映的《美麗人生》,即在充滿鮮血和死亡的集中營里找到了一種美麗。
故事很簡單:活潑樂觀的義大利青年圭多是個猶太人,他來到小鎮阿雷佐遇見了心儀的姑娘多拉,經過幾番巧遇和努力,他終於與多拉結婚,並生了一個可愛的兒子約書亞。可是,好景不長,納粹在約書亞五歲的生日上抓走了圭多一家。為了不讓孩子的心靈蒙上陰影,在慘無人道的集中營里,圭多試圖讓約書亞以為這只是一場游戲。「游戲」結束時,圭多慘死在納粹的槍下,而約書亞得到了「游戲」的最高獎賞。筆者在最近「奧斯卡獲獎電影展」觀看這部電影時發現在座的許多觀眾都哭了,深深被感動了,就像當年《媽媽再愛我一次》一樣,這次是偉大的父愛榜樣。作為導演和男主角的貝尼尼知道的話,恐怕不見得會欣慰,一定一臉的苦笑,作為一個出色的喜劇演員,他要的不是這個效果。
這絕對不是一場悲劇,從一開始圭多搞笑的出場就可以看出導演想營造一種喜劇的氛圍;而圭多在追求多拉時候種種離譜的舉動,特別是冒充從羅馬來的督學在課桌上跳起脫衣舞的情節將喜劇的因素加強到了鬧劇的程度,有趣的場面甚至不斷貫穿在集中營里,就是圭多最後被押走處死時,出現在躲在鐵箱里的約書亞面前的也是一個扮著小丑誇張模樣的爸爸。編導以喜劇的手法表現一個如此感人的故事目的何在?難道是為了媚俗大眾不惜而故意削弱電影的思想性。其實恰恰相反,悲劇才是媚俗。貝尼尼這么處理就是為了不媚俗,為了表現更深層的思想,不讓觀眾再沉溺在淺層的感動上。試想,圭多在獄中僅僅是為了約書亞心靈不受到傷害才故意「欺騙」他的嗎?難道圭多自己不是這么認為的嗎:所有的一切只是暫時的一場瘋狂游戲,最後的勝利還是屬於他們:熱愛生活的人們。就算在集中營里,圭多臉上始終帶著笑容,只是在給兒子演戲,沒有發自內心對生活熱愛的人,是不會有這種燦爛的、讓人喜悅而充滿力量的笑容!圭多知道噩夢是暫時的,相信美麗的人生才是永遠的,所以才小心翼翼地呵護著兒子純潔幼小的心靈。
以上摘自:http://www.360-v.com/bbs/dispbbs.asp?boardid=21&id=811
⑵ 怎麼評價電影《亂世佳人》
鏈接:https://pan..com/s/1iHPegdSb6YPsYTVVZKwv1Q
《亂世佳人》評價該片前半部如同一首史詩,重現一百多年前繁榮的種植園文明的沒落,亞特蘭大五角廣場遍地的傷兵,不斷的逃難,槍殺,大火等場面規模宏偉,色彩雄渾,後半部則是一出悲慟的心理劇,以戲劇的力量揭示出女主人公再與內心的沖突中走向成熟的過程。
⑶ 有沒有類似於返老還童的電影
如果要在世界上評選「最具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的東西,美國電影即使無緣奪冠,名次至少也不會掉出三甲。在這個星球上,好萊塢的產品同時扮演了兩種角色,它既是不同膚色、種族和信仰的人群的娛樂對象,又是美國精神和價值觀的龐大載體。因此,在選擇這30部「中國人不得不看的美國電影」時,我們的目光,首先聚焦於「美國」,其次關注的才是「電影」。
美國電影與美國精神
今年早些時候,在美國電影協會( A FI)評選的「美國片十大英雄」中,1962年的影片《殺死一隻知更鳥》中的律師阿提克斯•芬奇名列榜首。可以想像,在這個集合了慈父、好公民和反種族歧視鬥士等多種身份的角色身上,普通的美國人可以發現他們心目中若干最一般也最崇高的理想和人生守則:勇敢、樂觀、正直、坦誠……但是,在這些人類普遍遵循的道德准則背後,美國精神中另有一種獨特的東西存在,這就是執著到近乎頑固的獨立。
大概是移民國家的特色———在政權和宗教之外保持一種人格上的自足與自尊,始終被美國人視為民族精神的核心。表現在電影里,便是以《正午》中的退休警長和《巴頓將軍》里的鐵血統帥為代表的形形色色的「孤膽英雄」。在這些影片中,他們往往同時承擔著來自敵人、上司和同僚的壓力,最後憑個人的智慧與血勇,在逆境中殺出一條路來。在《關山飛渡》、《殺無赦》等西部片中,這種個人英雄主義得到了完美的體現。尤其是後者的結尾,男主角以自己的一身殺氣,震住了整整一隊荷槍實彈的警察,從容而去,實在是酷炫到了極點。
不過現實中畢竟不是每天都有子彈橫飛,對獨立的追求,表現在日常生活的領域,則是對個人奮斗和經濟成功的肯定,這便是美國人津津樂道的「企業家精神」。美國影片中的富人闊佬,固然有卓別麟《城市之光》中那樣的宵小之徒,但也有不少像弗蘭克•卡普拉的《一夜風流》和《富貴浮雲》中那樣善良、開明、滿懷社會責任感與正義感的人物。這在對金錢和市場持懷疑主義的歐洲人看來,往往難以理解。例如,喬治•薩杜爾就曾經在他的《世界電影史》中評論如下:
「它們證明億萬富豪都是一些天真、可愛的瘋子,他們放盪的生活並不妨礙他們從事善行或有益於人類的事情。卡普拉的喜劇對好萊塢的老闆洛克菲勒家族或摩根家族所表示的尊敬,和過去宮廷弄臣對君主的尊敬,其實沒有什麼不同……」
這些近乎斥罵的句子,其實從反面證明了弗蘭克•卡普拉對觀眾口味的把握之准。他的影片,可以說是對傳統意義上的「美國精神」的最好詮釋。在《史密斯先生到華盛頓》一片中,卡普拉把鏡頭對准了國會山、林肯紀念堂和刻有《葛底斯堡演講》的石碑,將這些象徵著美國價值觀中最崇高部分的事物,與現實政治中的污濁和腐敗進行了對比,然後通過正直、單純的青年議員史密斯以及一群孩子的力量重新撥亂反正。二戰中,在卡普拉為美國陸軍部製作的紀錄片《我們為何而戰》中,他用「光明世界與黑暗世界的決戰」來形容戰爭,把美國的制度和生活方式作為「光明世界」的代表,國會山、石碑等鏡頭再次出現,用以為「美國精神」大唱頌歌。該片後來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
這種牧歌式的自信,以越戰為起點,開始動搖。至高無上的「山巔之國」信仰,到了《野戰排》和《全金屬外殼》的年代,已經被打回塵埃。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美國社會,對傳統價值觀的懷疑是空前的。《深喉》一掃「漢斯法典」實施以來統治電影界的清教徒戒律,把赤裸裸的性場面搬上了銀幕。一時間,看《深喉》幾乎成了一種風尚。大學生們在周末呼朋喚友,成群結隊地跑到電影院去看這部影片。這與其說是對性場景的渴望,不如說是享受那種沖破規則、反抗社會的快感。同樣,《油脂》和《毛發》撕去了傳統音樂劇電影「典雅」的面紗,用大量俚語、粗口和嬉皮裝扮直面真實的人生。《洛基》則通過低級拳手挑戰拳王失敗的故事,質疑了「個人奮斗」的傳統信條。只不過在這套系列影片的續集中,西爾維斯特•史泰龍又回到了傳統的懷抱。至於《美國往事》,則是為好萊塢影片中一貫謳歌的「兄弟義氣」埋下的第一塊墓碑。直到許多年後,馬丁•斯科西斯的《好傢伙》終於在棺材上投下了最後一鍬土。
與解構相伴的是新生。以《教父》、《大白鯊》和《星球大戰》這3部影片為標志,「電影小子」們在20世紀70年代初全面接管了史詩片的泡沫迸裂後留下的滿目瘡痍,好萊塢的大製片廠制度被注入了新的活力,電影中的價值觀,也更加關注平民社會和普通人的生活。如表現家庭、親情與事業矛盾的《克萊默夫婦》、講述城市貧民悲慘命運的《午夜牛郎》等。與此同時,《星球大戰》系列為美國社會營造了一個新的世界,同時也為喬治•盧卡斯培養了一批狂熱擁躉。從「天行者」盧克身上,美國人看到了祖輩曾有過的那種生活與追求:一個青年,孤身一人離開家,到遙遠的地方去實現自己的事業與夢想……
經過十幾年的淘洗,1994年羅伯特•澤米基思的《阿甘正傳》為世紀末的「美國精神」寫下了一部《新約》。卡普拉式的理想主義雖然已經黯淡,但在鬧劇般的歷史事件中,依靠純真、執著與善良,人們依舊能夠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園。美國人似乎很滿足於這個答案,因為從那以後,好萊塢的主流電影開始朝大投資、高科技、純視覺刺激的方向發展,美國精神通過簡單的、符號化的方式加以表現。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拯救大兵瑞恩》和《蜘蛛俠》中高高飄揚的星條旗。而影片《肖申克的救贖》則體現了美利堅立國的根本,即以「自我救贖」為內核的新教精神。
美國電影中的另類聲音
美國電影業的強盛,除表現為大量從大製片廠流水在線生產出來、大投資、製作精良的A級影片外,還表現為充斥市場的無數低成本娛樂片,即所謂的「B級片」。這些電影多數採取獨立製片的形式,編劇往往兼任導演,奔走呼告求得的一點可憐的資金,多半在影片拍竣前即告用罄。為了省錢,很多影片甚至用磁帶攝像機拍攝,然後就等待著被哪位製片人相中,肯為他們掏腰包,把磁帶轉換成膠片拷貝。實在等不及了,就只好先以錄像帶的形式進入租賃和零售市場,能收回一點成本是一點……
好萊塢怪才蒂姆•伯頓導演的影片《艾德•伍德》,其主角就是這樣一位歷史上確有其人的B級片導演。他出身寒微,默默無聞,卻如同《喜劇之王》里的星爺那樣,始終夢想著看到自己的名字在銀幕上出現。與無數傳奇人物不同,他不是天才,有些時候甚至愚蠢到令人吃驚的地步,對拍攝過程中最明顯的錯誤(如拍同一場戲,一會兒是白天,一會兒又是夜晚)都視而不見。除了妻子和一個年老多病的過氣的恐怖片明星外,幾乎所有人都瞧不起他。夢想與熱情是他惟一的精神支柱———這個人後來真的拍成了許多影片,這些影片為他帶來了「有史以來最爛的導演」的評價。不過那又有什麼關系呢?他的夢想已經實現了。影片中最意味深長的一段,是艾德•伍德和奧遜•韋爾斯在酒館中邂逅。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導演和最差勁的導演坐在一起,像兄弟一樣談論著他們的苦惱和抗爭。也許,就靈魂的層面而言,這兩個人之間的距離,其實很小。
從某種意義上講,理解美國電影,要從B級片開始。它們是電影市場的最底層,是金字塔的塔基,但貢獻卻遠遠超出了所得。為了增加發行量,B級片多半包含大量驚險、兇殺和色情內容。這一方面加深了人們對它的「低級趣味」的偏見,但另一方面,無數B級片導演的探索,豐富了類型片的內容和表現方式,成為電影製作者汲取營養的源泉。許多著名導演在成名之前,都曾經有過在B級片市場打拚的經歷。《蜘蛛俠》的導演薩姆•拉米,當年就憑著一套小製作的《屍變》,不僅成為「邪典」電影中的傑出之作,更初步展現了自己在模型製造和節奏控制上的超凡能力。到了上世紀末,終於出現了一位把B級片的意義發掘到極點的「另類天才」———昆汀•塔倫蒂諾。
昆汀•塔倫蒂諾曾是錄像帶租借店的店員,眾所周知,那裡正是無數B級片的「大本營」。這種滋養反映在他出道後的作品中,令我們在《落水狗》、《低俗小說》等掛著「昆汀•塔倫蒂諾導演」招牌的影片中,看到了濃郁的B級片色彩。在無數的粗口、暴力和對兇殺的過分渲染之後,我們看到的是對無常人生和乖戾社會的黑色諷喻,看到的是對傳統敘事方式的大膽顛覆,看到的是在每年數百部主流影片背後的好萊塢。前不久,昆汀•塔倫蒂諾推出了他的新片《殺死比爾》。據說他在製作這部影片之前,曾用了整整4年時間,觀看了大量歷史上默默無聞的B級片,並將之吸收進《殺死比爾》中那種誇張、變形和戲謔的風格里。也許再過幾年,當我們重新整理這份名單的時候,將會把此片收錄其中。
好萊塢另外一位著名的「另類」導演,是把傳統類型片進行解構與重組,創造出極具特色的混亂感與夢幻感的戴維•林奇(代表作:《藍絲絨》、《我心狂野》)。與一切「另類」的事物同理,觀眾對這些導演的作品的態度往往兩極分化嚴重:喜好者趨之若鶩,厭惡者不屑一顧,極少中庸。其中比較典型的例子,便是1975年的那部荒誕的歌舞片《洛奇恐怖電影》。該片講述一對夜行的青年男女被雷雨所阻,不得不投宿於一座城堡,一夜之間目睹了兇殺、宇宙航行和實驗室造人等諸多離奇景象。影片上映之後,很快就出現了這樣的局面:每天晚上都有100名影迷前去觀看,一遍又一遍,樂此不疲,雷打不動。除此之外,則再也沒有人來矣。於是每天晚上,售票廳也只能賣出這100張「鐵桿票」,一張不多,一張不少。
美國電影中的世界
許多美國影片———尤其是史詩片———取材於美利堅本土以外,甚至歐美世界之外的故事。這一方面豐富了美國片的故事來源,另一方面也為好萊塢影片的「全球化」提供了強大的支持。然而,無論是希臘、羅馬,抑或泰國、中國,世界上所有其它國家和民族的歷史事實和歷史人物,在經過好萊塢「加工」之後,無一不失去了本來面目,被深深烙上了一個「美國式」的鷹徽標記。
在本文後面附帶的影片名錄中,包括1956年由迪克•鮑威爾導演、約翰•韋恩主演的影片《成吉思汗》。我們選錄這部影片,並非覺得它是什麼了不起的傑作,而是恰恰相反。這部影片可謂好萊塢濫改歷史,炮製所謂美式「史詩片」最惡劣之一例。其內容大致是:
塔塔爾人的公主孛爾貼在出嫁的路上被鐵木真劫持(他和他的兄弟們從一個戈壁化的小山包上沖下來,像極了西部片里的印第安人)。為逃避塔塔爾人的報復,鐵木真求助於王罕(這個蒙古游牧首領住在一個很像巴格達的城市裡,擁有巨大的皇宮和大理石地板)。王罕與塔塔爾人定計陷害鐵木真,後者卻在孛爾貼的告警和幫助下,殺死了敵人,繼承了他們的龐大軍隊,開始了征服世界的事業。
倘若成吉思汗的後人看到這樣的故事,不氣死才怪!
其實這部爛到極點的影片是很能說明問題的,因為它把好萊塢改造其它民族歷史的「套路」發揮得淋漓盡致。在這些影片中,所有的角色,只是穿著其它民族的服裝,使用著其它民族的名字,不僅滿口說的都是地道的英語,骨子裡更完全是美國式的思維,以及由美國主流影片賦予他們的靈魂。這些影片的共同特點是:感情在人物性格和事件中起決定性的作用,角色往往憑借感性而非理性行事,強調歷史事件的偶然性和巧合。在影片風格方面,則力圖把不同民族的歷史與現實,硬性地塞進好萊塢「類型片」的框架之中。前面的這部《成吉思汗》,不過是這種套路發展到「物極必反」程度的產物而已。這樣的胡編亂造,連美國人都有點看不下去。有影評者尖刻地說:「我還以為這部電影里的角色,都是些外星人哩,導演是不是忘記在片尾說明了……」
但是,在這種「套路」之下,也曾經產生過不少優秀影片。以拍《聖經》題材著稱的西西•地米爾曾經聲稱:「給我兩頁《聖經》,我就能給你一部電影。」其間奧妙,也無非是以聖書為骨,依照前面所言的套路,添加上劇情片的內容而已。在他的眾多作品中,有《參孫與大利拉》等中庸之作,也不乏《十誡》這樣製作精良、人物刻畫深刻而富有層次的經典。片中「分開紅海」一場的特技,在當時可謂石破天驚。一般而言,好萊塢在拍攝其它民族的史詩片時,其年代越是古老,其記載越是模糊,其地點越是貼近歐洲,影片也就越出色,如《賓虛》、《勇敢的心》、《辛德勒的名單》等。葛麗泰•嘉寶主演的《瓊宮恨史》雖然招來了瑞典的抗議,但在藝術上獲得了成功。尤其是嘉寶在片尾著名的「無表情」表演,已經成為眾多表演教程的範本。然而上述3條如果反過來,出來的片子便往往不忍卒睹,《安娜與國王》便是其中的代表。
參考資料:http://vampire1985.blog.sohu.com/
⑷ 如何評價電影《隱秘的生活》
如何用電影鏡頭解讀《隱秘的生活》:一幅歷史畫卷中的道德抵抗
泰倫斯·馬力克這位大師級導演,以他的獨特視角,將二戰歷史與個人抵抗的故事編繪成了一幅影像如詩的畫卷。2019年戛納電影節中的《隱秘的生活》,盡管未摘得最高榮譽,卻憑借其深沉的內涵和藝術表現,成為了那一年影壇的焦點之一。影片講述了一個奧地利人弗蘭茨·傑格斯泰德,因拒絕為納粹效力,陷入了家鄉人的唾棄與社會的抵制,最終以生命為代價,堅守自己的信念。
在《隱秘的生活》中,我們不僅跟隨弗蘭茨走過軍事監獄的孤獨歲月,還看到了他身邊無數無名英雄的默默反抗。他們的故事,如同那年輕男孩在死亡邊緣的疑問,被歷史的塵埃掩蓋,卻在影片中被重新喚醒。馬力克以廣角鏡頭刻畫出的田園牧歌場景,與監獄中的壓抑形成鮮明對比,展示了歷史的殘酷與人性的堅韌。
影片巧妙地通過日常生活細節,如弗蘭茨和范妮在聖拉德岡德的田園生活,展現了戰爭陰影下的寧靜與平凡。然而,戰爭的殘酷在弗蘭茨應征入伍的那一刻,將這個畫面拉回到現實。馬力克通過廣角鏡頭的變形與邊緣處理,揭示了戰爭對個人生活的影響,即使是那些看似邊緣的旁觀者,也成為了歷史的見證者。
《隱秘的生活》並未直接將戰爭或法西斯主義作為反抗對象,而是通過弗蘭茨的個人選擇,探討了信仰、道德與政治的復雜交織。他堅守的是個人的道德原則,而非組織或理念,這種對峙在鏡頭下展現出強烈的情感張力。影片將歷史的宏大與個人的抵抗融合,構建起一種超越時空的道德共鳴。
影片中的書信對話和內心獨白,如同一道橋梁,將觀眾引入了角色的內心世界,讓看似平凡的生活瞬間升華,成為對抗歷史洪流的有力武器。馬力克以細膩的鏡頭語言,揭示了即使是微小的生活瑣碎,也能成為抵抗歷史巨輪的精神支柱。
總結來說,《隱秘的生活》是一部以日常生活對抗歷史的電影傑作,它以廣角鏡頭下的詩意畫面和深沉的情感內核,展現了在戰爭陰影下的道德抵抗力量。泰倫斯·馬力克以非凡的藝術手法,讓我們看到了個體在歷史洪流中的堅韌與光輝,以及在平凡生活中的抵抗和不屈。
⑸ 革命電影觀後感作文400字
亮劍
歷史證明,英雄往往以集體的形式出現。二戰時期蘇聯一個飛行縱隊涌現出20名王牌飛行員。無獨有偶,蘇軍某部飛蛇大隊涌現了21名特級戰斗英雄。究其原因,他們都具有同樣的性格和氣質,承傳同樣的優秀傳統,凝聚無畏的戰斗意志。無論在什麼樣的情況下,他們都敢於亮劍,哪怕是剩下最後一個人,也要堅持到最後一秒。一個優秀的集體,應該具有培養英才的土壤。大到這個團隊的整體,小到團隊的每個成員都有一種豪氣當頭,勢不可擋的爆發力和強大的凝聚力,從而鑄就成這個團體亘古不變的靈魂。亮劍精神講的團結的力量。
亮劍是一種團結。歷史證明,英雄往往以集體的形式出現。二戰時期蘇聯一個飛行縱隊涌現出20名王牌飛行員。無獨有偶,蘇軍某部飛蛇大隊涌現了21名特級戰斗英雄。究其原因,他們都具有同樣的性格和氣質,承傳同樣的優秀傳統,凝聚無畏的戰斗意志。無論在什麼樣的情況下,他們都敢於亮劍,哪怕是剩下最後一個人,也要堅持到最後一秒。一個優秀的集體,應該具有培養英才的土壤。大到這個團隊的整體,小到團隊的每個成員都有一種豪氣當頭,勢不可擋的爆發力和強大的凝聚力,從而鑄就成這個團體亘古不變的靈魂。亮劍精神講的團結的力量。
亮劍是一種氣魄。一個有魄力的果敢領導者,才能帶領團體無懼無畏,勇往直前。魄力是面對困境是的果斷抉擇,是永不言敗的信心,是鍥而不舍的執著。魄力讓敵人望而生畏,讓隊友充滿信心。具有這種魄力的人,
才是真正的戰士,真正的軍人,真正的領導者,是國家、民族、團隊真正的不屈的脊樑!亮劍精神講的就是驚天駭地的氣魄。
⑹ 我想找一部關於二戰猶太人愛情的電影
《美麗人生》
劇情簡介
故事發生在二戰前夕,戰雲籠罩著義大利。
主人公基多是一個看上去像個小丑似的人物,這個心底善良的猶太人和他的好友弗洛克駕駛著一輛破車從鄉間來到阿萊佐小鎮,他的願望是能夠開一家屬於自己的書店,過上與世無爭的安逸日子。途中經過一座谷倉時一位叫朵拉的漂亮姑娘從天而降,跌入他的懷抱中。基多對她產生了好感,並拿出從農場里撿來的雞蛋取悅朵拉。朵拉對這個莽撞而富有活力的年輕人也頗有好感。
生活中並不都是田園牧歌。隨著義大利法西斯勢力的猖狂活躍,作為猶太人的基多面臨著越來越多的麻煩和困擾。他在申請開業時受到百般刁難,得不到批復,好友弗洛克也失去了工作,二人鬱郁寡歡,樂不起來。為了生計,基多在一家餐館里當起了服務員,他天生的幽默風趣和熱誠的服務,贏得了顧客們的喜愛。
一天,基多在路上無意中遇到了朵拉,這才弄清朵拉是本地小學的老師,此刻她正帶著一群天真的孩子外出。再次見到朵拉的基多,掩飾不住自己對她的愛慕之情,向她直接作了熱情的表白,一番話讓朵拉有所觸動。後來二人又在廣場相遇,基多大膽的向朵拉提出約會的要求,但暫時沒能成功。調皮的基多假扮成督學來到朵拉所在的學校「檢查」工作,按捺不住性情的基多終究難以控制住自己的喜劇天性,在講台上即興表演起來。他不為別的,就是想引起朵拉對他的注意。幾番苦心,基多終於贏得了美人的芳心。
娶朵拉為妻後,基多的日子十分地紅火,書店也開張了,兒子也出生了。看著兒子在一天天長大,他有說不出的滿足感。但就在此時,法西斯的陰影開始籠罩到了他們一家人的頭上。在為兒子舉行生日聚會時,納粹份子闖入將其父子帶走。善良的朵拉雖然沒有猶太血統,但她無法忍受和丈夫孩子的分離,也要求一同前往。到了集中營里,朵拉和基多、孩子被分別關押。基多不願意兒子小小年紀就蒙上悲慘的陰影,在殘酷的集中營里為兒子編造一個莫大的謊言,他告訴兒子眼前的一切都是一場游戲,只有遵守游戲規則的人才有可能贏得一輛真正的坦克回家,兒子不明真相竟信以為真。在惡劣的環境中,基多想方設法來圓這個薄如紙片的謊言,以使孩子保持童年的天真和快樂。戰爭結束了。當雲開日出時,孩子回到了朵拉的身邊,而苦苦掙扎的基多卻慘死在德軍的槍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