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影評中人物形象怎麼分析
影評中的人物形象分析要根據電影的故事情節,人物的角色設定,性格等方面進行分析,每個人所理解的程度不同,所以說分析的角度也不同。
Ⅱ 影評中人物形象怎麼分析
電影中的人物表現,不僅僅是影片的整體敘事及情節,也不在於其出現場影的多少,對白台詞的多少,鏡頭數量的多少,而在於具體表演、表現的方式。大體有如下三種方式:
(3)人物位置表現:
影片攝影畫面構圖中的人物位置,無論是在影片風格,畫面效果人物塑造上都有其特殊的意義。在具體畫面處理的方式上,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居中處理;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居邊處理;有的人物位置乾脆是不規則的卡頭卡腳處理。
Ⅲ 電影《洗澡》,是不是楊絳的同名小說改編的
不是吧
我粗看了小說兩眼 不是一回事
(小說)
http://www.white-collar.net/01-author/y/03-yang_j/yang_jiang.htm
電影我看過的
片名:《洗澡》
導演 :張楊
編劇 :張楊 劉奮斗 霍昕
主演 :朱旭 濮存昕 姜武
攝影 :張健
出品公司 :西安電影製片廠 藝瑪電影技術有限公司
出品時間:1999年
獲獎情況:
第24屆加拿大多倫多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評委會大獎
第43屆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劇情梗概:
一輩子經營澡堂「清水池」的老劉,早年喪偶,膝下有兩個兒子。長子大明因不滿現狀離家南下多年,只有智商低下的小兒子二明守在老劉身邊,幫忙照看澡堂生意。因為有多年的老主顧,一群習慣了泡澡的老伙計們為清水池保留著幾許的喜悅和生機。
一天,大明突然從深圳回來,原來是二明的一張圖畫讓大明誤認為是父親病逝。面對遲暮的老父親、不諳世事的傻弟弟和這個破舊的澡堂子,大明並無久留之心,稍作安頓便准備返程。就在他去買機票時不慎把二明丟了,老劉很是著急,幸虧次日二明自己找回到澡堂。大明心中有愧,開始轉變態度。一個雨夜,大明幫父親修完漏雨的屋頂後,父親病了。大明決定滯留下來照管起家,正是從這時起大明才真正開始接觸父親幹了一輩子的活兒,才開始了解父親,似乎此前差不多四十年裡,對父親,對這個家,大明都不曾有過留心。
終於,老劉接到了拆遷的最後通知,然而他決定堅決不和清水池分開。這時的大明似乎心有所悟,可就是在這時,老劉突然離開了人世。大明意識到自己肩上的責任,決定帶著二明,開始尋找新的生活。
藝術解讀:
這部由第六代導演打造的當代都市生活倫理片,在當年掀起了一陣不小的風潮。性格鮮明的人物,精彩好看的故事和輕松幽默的語言,使觀眾在歡笑之餘留有一份深思。可以說,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電影。
首先,在看似簡單的故事後面卻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影片一開頭就是現代洗澡機的演示,程序化的操作,既省時又省力。這與之後影片中的老澡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除了方式的不同,更重要的是觀念的差異。很多觀眾認為電影主要講的是父與子的沖突,其實這也就是新與舊、傳統與革新的沖突。面對經濟迅猛發展的現代社會,一批批年輕人都紛紛走出家門尋找自己的位置和理想,對外面廣闊世界的渴望催促著他們的腳步。片中的大明就是這批外出尋找理想的典型代表,他們對變革充滿信心。然而,老一輩人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化卻感到不安和惶恐:片中不僅僅用老劉堅守澡堂來表現對傳統文化的依託,還有那群習慣了泡澡的老頭兒們。電影中有這樣一句很普通的對白,卻包含著不淺的意味:一個老頭兒這么對另一老頭提出了自己的擔心:「不知道以後生活在小區里習不習慣,還有沒有這么一個澡堂子供咱們洗個痛快澡」。
除了對新舊沖突的表現,我們在影片還可以看到導演對「水乃生命之源」的思考,對社會變革的復雜性的思考,對個體生命的生死消彌與一種生物的存亡延續相聯系的思考等等。
其次,在藝術構思上,《洗澡》有其獨特之處。第一,導演巧妙地將兩段看似不關影片主題的段落鑲嵌其中:即陝北平原和西藏高原上的兩個段落,然而我們不可否認,無論是洗「出嫁澡」還是尋找聖湖,都將影片需要表達的深刻主題進一步凸顯,使影片提升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第二,人物設置上,導演大膽的塑造了低智商的二明這個人物形象。二明是一個非常可愛的傻子,在父親的照顧和教育下,他能幫著父親打理澡堂的正常事務,他和父親快樂地跑步、比賽、在澡堂里嬉戲,他喜歡聽《我的天陽》,他懂得在想哥哥的時候,畫一張漂亮的圖畫寄給他。看過電影的朋友一定會被他的善良和單純所打動。這也正是導演想要呼喚的最可貴的東西。和《雨人》中的哥哥、《第八日》中的佐治、《阿甘正傳》中的阿甘一樣,二明註定成為中國電影史上一個典型的形象。其他人物,比如那一對時常發生口角以至於折騰到即將離婚的小夫妻;那個有著些微心裡障礙的、唯獨在澡堂淋著水花才能完美地用義大利語唱出《我的太陽》的胖子青年;那個即將出嫁的為了洗一個「出嫁澡」而奉獻出全家口糧的陝北少女;那個跟隨奶奶尋找傳說中的聖湖、幾乎要走斷腿的小女孩都為影片增色不少。另外,斗蛐蛐、下棋、品茶、拔火罐、扭秧歌等細節,導演也生動准確地表現出來。
最後,仍然要提到影片的鏡頭語言問題,導演在這部影片中極少運用特寫和近景,而是將全景和中景有機結合,加上平角度拍攝和俯拍的相互穿插,在現實生活的真實展現中給觀眾提供了間離空間,時而帶著觀眾走進生活,真切地感受生活;時而領著觀眾走出生活,客觀地審判生活。此外,導演也運用區別調焦,將影片中作為主題的人和作為北背景的人區分開來,達到了很好的表述效果。在音樂方面,《我的太陽》出現六次,成為深化主題的一個暗碼。片尾處,二明站在他熟悉和熱愛的澡堂高唱《我的太陽》,那是舊亡的輓歌,更是新生的贊歌。
由此我們也不難理解,為什麼有人稱這部影片無論是其豐富深厚思想內涵還是電影手法上的成熟程度似乎遠遠超出了導演張楊的實際年齡。
Ⅳ 如何分析電影——(三)影片人物分析
三人物 電影中的人物,是電影創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反過來講,人物的塑造,是電影導演創作的重中之重。我們對文學的理解是「文學是人學」「風格即人」。同其它的藝術形式相比較,電影的創作也是緊緊地圍繞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展開的。可以這樣認為: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核心,是矛盾沖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礎。 對於電影的基本要求,我們希望是在一系列的場景中,事件中,動作中,對話中看到的不是一般的人(具體的演員),而是鮮活的、有性格的人物。 世界電影中的常規情況是,觀眾對於電影中的人物(其實是對演員)感興趣,對於電影中的故事感興趣,對於電影的主題感興趣,才會全方位的對電影給予關注。我們所理解的「人」,是自然的人,社會的人。電影中的「人物」,是電影敘事中、戲劇結構中的「符號」和「虛構」的人,是由演員(職業的、非職業的)扮演的銀幕形象。在我們的潛意識中,人物——演員,演員——角色,這兩者交替的認同。我們在分析電影時,對人物的分析應該把握住如下問題:1.分析N物在影片中擔當的角色: 我們理解的電影中的人物,往往是電影中演員扮演的「人物」十演員自身形象的綜合感覺。人物有時候是一個具體的概念,有的時候是一個抽象的概念。 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主體;是電影情節中的主要情節的發動者和承擔者;有的時候,電影中的一些人物對情節並沒有特別大的幫助,僅僅是一種「象徵」,是一種「符號」。 我們的心理意識和思想意識無法超越的是,我們很難將某一個「演員」的形象,從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中分離出來,往往是三種思維定式:A: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員本身。B:影片中的人物一$員十人物。C:影片中的人物一一人物。2.分析影片中人物的表現方式: 電影中的人物表現,不僅僅是影片的整體敘事及情節,也不在於其出現場影的多少,對白台詞的多少,鏡頭數量的多少,而在於具體表演、表現的方式。大體有如下四種方式:1)人物外形表現:影片中的人物的外形,是影片人物的重要的性格特徵和重要的視覺信息。 在影片的製作過程中,更為重視其服裝,發型,化裝的處理。例如:美國早期默片時代的經典人物卓別林,其外表很有特點,在電影中的視覺外形形象極為鮮明。影片中的人物外形不但要符合影片的敘事,還要有鮮明的特徵。2)人物景別表現: 某一個人物在電影的表現中,有時更多的是用某一種特定的鏡頭景別處理。其目的是想充分地利用鏡頭的景別,著得對人物進行心理、情緒、表現的描寫,即使是某一個人物用 多種景別處理畫面,或者是眾多的人物分別用不同的景別加以表現,也是要對人物進行性格和心理的刻畫。 例如:《我的父親母親》中,「母親」年輕時的敘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採用近景、特寫和全景、遠景的交替應用,「母親」年老時的敘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採用全景的鏡頭來完成,影片的總體風格基本是這樣一種規律的處理。3)人物形體表現: 電影敘事和場景中人物的形體方式處理,大多數是經過導演和演員精心設計的。因為,人物的形體處理的方式和狀態,不光是為了敘事,為了場景,更多的是為了人物形象的塑造,甚至是為推動影片的情節。 例如:影片《我的父親母親》中,彩色回憶時空段落中,年輕的「母親」,人物的形體永遠是處在運動之中,處在站立和跑動之中;而黑白現實時空段落中,年老的「母親」,則恰恰是相反的處理,大部分形體表現處理成為靜止的形態和坐姿狀態。4)人物位置表現: 影片攝影畫面構圖中的人物位置,無論是在影片風格,畫面效果人物塑造上都有其特殊的意義。在具體畫面處理的方式上,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居中處理;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居邊處理;有的人物位置乾脆是不規則的卡頭卡腳處理。 例如:影片《黃土地》的人物位置的整體風格是居中處理。影片《一個和八個》的人物位置的整體風格是居邊處理。這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使得影片畫面構圖中的人物位置有一種鮮明的造型效果。其實,這都是一種影片敘事、手段、風格的外延。 從影片的宏觀上分析人物的表現方式,在影片的創作過程中,一定是導演十分重視的技巧與元素。通過這種細致和量化的分析,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影片的風格、畫面、效果、技巧、結構和導演方法。3.分析N物動作的表現技巧: 影片中決定人物動作的重要因素是環境、事件和規定要求。作為導演,對於人物動作的簡單表現和復雜表現,在影片的敘事風格上會產生不同結果。那麼,核心的問題就是導演採用什麼樣的鏡頭技巧來反映和表現這些人物的動作。這時敘事中的人物動作成為了內容,鏡頭處理表現技巧成為了形式。 我們在分析影片的人物動作時,討論人物動作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動作方式,僅僅是我們分析人物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同時我們要分析影片的鏡頭中和段落中採用什麼樣的具體鏡頭技巧(方法),來表現此時此地的人物動作。 導演在實際創作和拍攝處理上,可以是用不同的鏡頭技現(方法),拍攝和表達不同的人物動作,也可以是用相對固定(一樣)的鏡頭技巧(方法),表達同一的動作和不同的動作。如果是採用後者的處理方式,就會產生影片人物動作鏡頭技巧(方法)處理上的特殊風格。 例如:導演陳凱歌拍攝的影片《黃土地》,大量地採用靜止(靜態)的鏡頭完成畫面的表達,採用極為有限的搖鏡頭表現部分的人物動作和運動,表現場景的空間;導演徐克拍攝的影片《新龍門客棧》大多數是採用誇張、變形的鏡頭畫面形式表現各種人物的近景和動作;導演吳宇森拍攝的大部分分影片,大量地在敘事鏡頭和動作鏡頭中採用高速攝影(慢動作)的鏡頭技巧,來表達影片中人物的動作的異化,具有一種人物形象塑造的浪漫、飄逸與超然感覺,有一種影片「暴力」美學的特徵。4.分析場景中、鏡頭中人物的光線形式: 按電影的常規分析,場景中、鏡頭中人物的光線的形式應該有其相對的設計性、獨立性、形象性、鮮明性。 人物光線的形式,除了受到場景、空間、環境、光源的位置、方向、性質的影響外,還要受到影片的主題、內容、風格、樣式、敘事、情節和導演處理的制約。 有的時候,為了達到人物形象的塑造,賦予影片中某一個人物以一種特定的光線形式。只要這個人物一出現,這種專門設計的光線的效果就存在。 例如:導演張藝謀的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中,陳老爺這個人物的光線形式,就是具有相當程度的規定性,完全是逆光、剪影、半剪影的處理。使人物的形象刻畫十分鮮明,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感,在影片的敘事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的時候,為了達到影片敘事情節的表達,在影片中賦予某一個人物以一種特定的光線效果,這個人物走到哪裡,這種光線效果就帶到哪裡。美國影片《現代啟示錄》中,威拉上尉歷盡艱難,深人到叢林中去尋找庫茨上校,在影片的結尾的場景中,叢林中庫茨上校的居住地的光線效果,則完全是主觀化的處理,人物只有逆光的處理,很神秘,很形式。 有的時候,攝影光線的處理完全是為了影片全片的風格,使某個或者某幾個人物,採用一種特定的光線效果形式。 例如:導演關錦鵬拍攝的影片《阮玲玉》中,現代時空(演員扮演的段落)的人物處理,假定性的人物送光、輪廓光十分鮮明,很有現代感和唯美性,超越了早期資料影片的審美氛圍,在光線的形式上,形成了兩個不同時空的交替。
Ⅳ 這8種分析電影的角度,你一定要知道!
電影的藝術解讀如同一個多元的迷宮,讓我們沉浸其中,感受不同的魅力。今天,湃老師將帶你探索如何選擇那個獨特的鑰匙——分析電影的視角。首先,讓我們進入劇作維度的深度探討。
1. 主題洞察——電影的內核,如《霸王別姬》那豐富多層次的主題,要學會從中提煉核心,抓住最核心的表達,如陳凱歌導演所要傳達的深刻意涵。
2. 人物角色——《我不是葯神》中的程勇,從形象到性格,再到心理變化,人物的深度剖析是不可或缺的。外在與內在、表象與實質,層層剖析,揭示人物世界的豐富性。
3. 場景象徵——《寄生蟲》的別墅、半地下室和地下室,象徵著社會階層,揭示了影片的社會寓意。每個空間都承載著獨特的象徵,仔細解讀,能發現影片的深意。
4. 關鍵道具——《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的紅燈籠,既是視覺焦點,又隱喻了女性命運的悲劇,道具的運用,往往能揭示影片深層次的主題。
5. 敘事結構——《風味人間》的交織對照式結構,展示了導演如何通過多元視角講述故事,理解敘事結構對於表達的影響,是理解導演意圖的關鍵。
二、視聽維度的探索
1. 視覺語言——《狗十三》中的中近景鏡頭,通過細微的視覺處理,展現了人物之間的微妙關系,強化了情感表達。
2. 聲音魔力——《卧虎藏龍》的簫聲,不僅是打鬥的伴奏,更揭示了角色的內心世界和影片的深層主題。
3. 剪輯技巧——《羅拉快跑》的重復蒙太奇,通過視覺的重復,強化了主題,展現出世界的不確定性和人類的掙扎。
通過這些角度,你將學會如何從不同的層面解讀電影,從而在影評寫作中游刃有餘。下期,我們將深入探討影評的寫作策略,一起提升你的電影評論素養。
我是湃老師,與你共享藝術的瑰寶,共赴電影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