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電影的拍攝流程
首先當然是要有劇本,然後可能某家公司看上了這個劇本,然後買下來,交給某位導演,進行拍攝。當然也會有導演自己去選的。
前期的工作,你首先改劇本,小說是不可以直接當劇本的!劇本有特殊的格式,內容上也要修改刪減。必須找專業的編劇來改。當然原作者會改劇本也可以承擔這份工作,這期間導演、製片都會參與。同時,導演,製片就一邊要找演員了。
演員到位,資金就緒,劇本改完,選定拍攝地址,你就可以開機了。但其中的交涉,協調,籌備,那是相當恐怖的,其中的黑暗心酸估計拍一部韓劇都富裕。
片場的話,導演主要負責拍攝,製片管理
的生活,當然兩人的工作偶爾也有交集和重復的地方。
片場的工種多的要死,主要的有攝像,場景服裝道具,化妝,燈光,機械,安保,生活。多到讓你認不過來呀!
拍的時候,一般就是按進度走的,因為在改劇本的時候已經把故事分成一個個的獨立個體,所以其實拍攝的時候,時間順序是打亂的。極有可能你的第一場戲就是結局時候的劇情,然後你接著演中間部分的內容,因為結局是在天黑,中間的劇情也有在天黑的內容。節省時間,節省精力,如果一塊布景要多次用到,那就再一次把用到該布景的戲全拍完。
演員的
也會影響拍攝。
可能A演員今天有
,但兩天就得走。B座今天也有
,但明天就得走。雖然A和B在結局時才爭鋒相對。導演就把A和B的對手戲提前到拍攝的第一天全部拍完,順便還把A其他的戲份趕起來,可能A在電影里有50分鍾的戲,他進組第一天就全部拍完(當然這是不可能的)。可以說,就是誰有空有誰先來,拍完你的那部分就走人。
其中用到那些
,拍攝手法。甚至於光暗效果這一些,你就自己查書吧。
全部拍完了,就把一堆膠片拿去剪輯,除了故事外,
和剪輯語言其實一般較能體現一個導演的風格。剪輯就是把雜亂的故事理順,事件按一條清晰的
排列。導演會在眾多片段中挑挑揀揀,找到自己要的,扔掉不要的。最後就有了個毛樣,這個的時長一般是不定,可能90分鍾的電影,拍攝了300分鍾,初步剪完還有180多分鍾這個時候你可以選擇去做後期,也可以選擇繼續縮短。
後期一般就是加特效,音樂,除雜,配音,修改某些瑕疵,弄掉點一些
的東西。
之後就可以報備審批了,審批下來,該刪刪該改改,之後再做個片頭片尾,就可以賣了。接下來就是發行商的問題了,也就是包裝推銷,分配利益的事。
其中真正具體的步驟,復雜到足以讓你淚不成聲,你要真有這么執著你可以去查一些電影拍攝的書,網上有沒有,我不知道,書店裡是一定有的!
版權費這個真不好說,至少在國內是很低的。一般還是看名氣,有名的作家肯定多一點。沒什麼名氣的話,還是吃虧得多。編劇的工資也很低,有的分紅也不給的。那個文字校對,其實很原始,人工是必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