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含劇透】《八佰》影評:戰爭,遠比你我想像中的殘酷
電影《八佰》深入揭示了戰爭的殘酷性,遠超我們的想像。這部電影圍繞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的一場重要戰役展開,講述了一支名為「八百壯士」的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在四行倉庫孤軍奮戰4天4夜的故事。影片通過強烈的對比展現戰爭的兩面性,一邊是英租界紙醉金迷的天堂,另一邊是四行倉庫的千瘡百孔與戰士們的英勇戰斗。
《八佰》的演員陣容豪華,包括黃志忠、張俊一、歐豪、張承、王千源、姜武、張譯、杜淳、陸思宇、張宥浩、魏晨、李晨、俞灝明、鄭愷、黃曉明、姚晨、侯勇、劉曉慶等人,為觀眾呈現了一部群像電影。其中,魏晨、歐豪、鄭凱等年輕演員的精彩表現讓人驚喜,他們的硬朗形象顯得更加帥氣。
觀影體驗中,最引人深思的是電影對戰爭殘酷性的深刻描繪。電影開頭,主角歐豪飾演的端午與弟弟、叔叔三人加入湖北保安團前往上海支援,原本期待的打掃戰場之行卻意外遭遇日軍。端午一行人面對日軍沖殺時的恐懼與逃跑,與正規軍士兵的英勇形成了鮮明對比,揭示了戰爭中人性的脆弱與英勇。
電影對日軍實力的刻畫也頗具匠心,不貶低對手,不神化自己,真實展現了日軍的軍紀嚴明與殘忍嗜殺。這種對戰爭殘酷性的真實描繪,使得觀眾更能理解先烈們面對的敵人並非愚蠢之輩,而是殺人不眨眼的機器。
《八佰》強調英雄的誕生往往來源於小人物的成長故事。歐豪飾演的端午從一個普通的農民成長為英勇的戰士,他的心理變化和成長過程給觀眾帶來了深刻的觸動。姜武飾演的老鐵雖然在戰場中顯得膽小與自私,但他的角色呈現了戰爭中個體為了求生的本能反應,真實而深刻。王千源飾演的老兵羊拐則從一個冷漠無情的形象逐漸展現其柔軟的一面,其對家人的牽掛和孝心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張譯飾演的老算盤則是一個在戰爭中顯得特別可悲的角色,他從一開始就充滿了逃跑的念頭,最終成為唯一倖存的懦夫,這一情節反映了戰爭中人性的復雜與脆弱。
《八佰》通過對眾多不同職業、不同階級角色在戰爭中的表現,展現了戰爭的多面性與真實性。電影不僅刻畫了英雄的英勇,也揭示了戰爭中人性的復雜與戰爭帶來的深刻影響。
然而,《八佰》並非沒有不足之處。阮經天作為首位曝光的演員,在正片中卻沒有任何戲份,這一情節被刪減確實有些可惜。電影後半段的處理也受到了一些批評,特別是核心人物謝晉元的形象過於單薄,導致他在後半段的民族大義與家國情懷顯得蒼白無力。結局的處理讓觀眾感到失望,前半段渲染的情緒最終因狼狽的撤退而毀於一旦。
《八佰》作為一部運用現代技術拍攝的戰爭大片,在戰爭場面的描繪上精彩絕倫,讓觀眾深刻體驗到戰爭的殘酷性。但電影的結尾處理略顯遺憾,核心人物形象單薄與結局的處理不當,成為了電影的扣分點。盡管如此,《八佰》仍是一部值得一看的戰爭電影,它不僅展示了戰爭的殘酷,也揭示了人性在戰爭中的復雜性與英雄的誕生。
2. 八百影評
《八佰》講述淞了滬會戰末期謝晉元所率524團第一營死守上海最後一塊陣地的歷史故事。影片讓我們感受到了華夏熱血兒郎的家國情懷!
何香凝先生的一句「國人皆如此,倭寇何敢」印象最為深刻!其中最感人的一幕是,戰士們做好准備,將炸彈綁在自己身上,一個接著一個報著自己的名字和家鄉,往下跳的那一幕,眼淚就止不住的流。太慘烈了,他們血肉喚醒的不止是蘇州河對岸的國人。
還有銀幕前的觀眾,國難當頭民族氣節顯得尤為重要。電影拍出的戰爭臨場感帶來的最直觀的震撼尤為強烈,很難想像自己身處這樣環境下的時候,能不能做出這種犧牲自己的決定!看完以後久久不能平復自己的心情。
看看這安逸的社會,都是血與淚保衛而來的!中國崛起!人民團結!珍惜生活!勇敢面對!我敬佩的是在這個國家一盤散沙時每一顆沖上去粉身碎骨的沙子。牢記歷史,勿忘國恥,愛我中華!
(2)電影八百的主題分析影評擴展閱讀
《八佰》取材1937年淞滬會戰最後一役,彼時,這場中日首次正面交鋒已持續近三個月,上海瀕臨淪陷。第88師262旅524團團副謝晉元率420餘人,奉命死守最後的防線——四行倉庫。為迷惑日軍、壯大聲勢,謝晉元對外宣稱有800人,這便是「八百壯士」的由來。
預告呈現了震撼的戰爭場面,日寇從地面到空中輪番進犯,4天4夜戰火硝煙彌漫不休。在武器裝備、參戰人數均處於明顯劣勢的情況下,四行孤軍明知獲勝希望渺茫,仍選擇正面迎戰。
為了最真實還原抗日戰場的殘酷,據煙火指導尹星雲透露,本片僅地面子彈點便設置近5萬個,超過10部大型戰爭劇集的總和;每個戰斗場景,一般也會設置60個以上炸點。
而為了將這一切以最好的視覺效果呈現在銀幕上,攝影指導曹郁使用了業內最頂尖的ALEXA IMAX攝影機,本片也成為亞洲首部全程使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商業電影。
3. 電影八佰觀後感怎麼寫
電影《八佰》觀後感、心得體會範文
1937年,是中國風雨飄搖的一年;1937年,是中國山河破碎的一年。
1937年,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了盧溝橋事變,開始了對華全面侵略戰爭。正面戰場上,裝備精良,人數眾多的國民黨正規軍,面對日軍節節敗退,北平天津相繼淪陷;在布魯塞爾會議上的外交失敗更是讓中華民國成了一葉飄盪在洶涌大海上的小船,隨著海浪起起伏伏,毫無反抗之力。沒人知道中華民國的未來怎樣,也沒人知道中華民國的未來在哪。
9月1日,新豐熱電公司組織我們這些學員觀看了剛剛上映的電影《八佰》。故事就發生在1937年的中國上海。滬松會戰末期,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留守在與租界一河之隔的上海四行倉庫,孤軍奮戰四晝夜,造就了罕見的被圍觀的戰爭。為壯聲勢,四百人對外號稱八百人。
面對日軍多次狂風暴雨般的進攻,524團在團長謝晉元的指揮下,像是一顆堅韌的小草。無論怎樣的風雨,也無法讓它真正低頭。524團的堅守就像是燈塔穿過海霧里的一點點燈光,為大海上飄搖的小船指出方向,為山河日下的舊中國送來了一絲希望。
顧炎武在三百多年前發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樣有力的吶喊。今天的《八佰》便是對這句話的再次演繹。家是最小的國,國是最大的家。愛我祖國,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身體力行:戰爭年代,那些愛國的仁人志士為心中的大義毫不猶豫的獻出自己的生命;現在是和平年代,我們只需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便是對「國人當如此」最好的踐行。
我從懵懵懂懂的入職,到現在有條不紊的進行各種培訓學習,在領隊和集控師傅們的帶領下,我們正在慢慢的尋找自己的定位,也正在一點點習慣自己電廠人的身份。生活在當下的我們需要一種堅守——在現在的學習中,堅持每個分分秒秒,用心學習運行相關知識;在未來的工作中,守護好每個日日夜夜,堅守在汽輪機旁;堅守在鍋爐邊;堅守在電廠的每一個設備、每一個閥門、每一根管道旁,保證值好每一班崗,就是我們電廠人對「國人當如此」的最好踐行
4. 電影《八佰》影評
電影《八佰》的影評有:
1、塑造立體的人,是《八佰》的立意與野心所在。以往戰爭片的主角,要麼是正面迎敵的戰士,要麼是深入敵營的卧底。而該片卻從一群逃兵的身上展開,《八佰》能在國產戰爭片中越眾而出,恰恰是因為它敢拍人性的真,甚至丑。
2、該片拓寬了我們認識英雄的維度,他們在捨生取義前,也有過平凡的,甚至苟且的懦弱與掙扎。《八佰》的人物塑造採用了群像刻畫的手法,光是主要人物就有二十來個,但這也會造成一開始還想把每個人名記住,但後來就記混了的情況。
3、不同於以往同類型的影片,《八佰》沒有男女主角,所有人都是主角,所有人又都是配角。從片名開始,導演就將焦點設定在人身上古時行軍,五人為伍,十人為什,百人為佰。人,才是最重要的。該片從人性出發,既描繪了投身戰爭中英勇無畏的戰士,也刻畫了怕死畏戰的普通人。
4、戰爭是冰冷和殘酷的,《八佰》中的靜凸顯了這樣的冰冷和殘酷。電影開篇用搖移的大全景方式勾勒了蘇州河北岸的靜,這是滿目瘡痍之地,沒有居民,只有殘破與荒涼。靜是《八佰》一面,由靜到動是更重要的一面,它既是戰爭的對抗與角力的動態,也是人物變化成長的弧光,更是主題精神的升騰的過程和姿態。
5、在槍火和刺刀帶來的慘烈聲響中,該片著力呈現了八百壯士阻擊日本侵略者進攻的幾個戰爭段落和側面,戰爭的殘酷性首先被傳達出來,與之交織的是帶有痛感的崇高性。作為一部戰爭類型商業片,該片正視了戰爭的殘酷,與此同時,也不再採取以往戰爭片凸顯指揮軍官個體的智慧與英勇的策略,甚至淡化了謝晉元的領導,而是以群像的方式塑造出「有意味的普通個體」所組成的群體合力。
5. 《八佰》影評:這是一部看得我從頭憋屈到尾的電影
《八佰》電影評價:一部令人從頭感到壓抑的電影
電影《八佰》在畫面與演員表現上得到了高度贊揚,導演曹郁操刀的畫面精美絕倫,演員如張譯、杜淳和歐豪等人的演技也相當到位,使得整個影片顯得層次分明、生動鮮活。然而,劇情的薄弱以及過於煽情的呈現成為了影片的致命弱點。
劇情的本末倒置,讓影片的焦點過於集中在那16名逃兵的群體上,試圖通過他們的轉變來體現「八佰精神」,這種手法顯得生硬且不倫不類。影片中的情感表達過於刻意,尤其在楊瑞符和謝晉元的營內訓話部分,他們異常生硬的表達著必死的決心,沒有家國情懷的渲染,讓觀眾感到不真實,甚至彷彿是在模擬日軍的勸降過程。
難民的出現也讓人感到困惑,他們從空無一人到突然出現,甚至顯得異常淡定,彷彿是在進行排練,這與歷史背景不符,也讓人感到不自然。護旗的場景本可以成為影片的亮點,但在日軍戰機的來回射擊下演繹得過於悲壯,這反而讓人感到不適。撤退過程中的不合理安排,如火力掩護和戰術規避的缺失,讓觀眾感到智商被侮辱。
電影中最具爭議的場景之一是「殺身求仁」,這是根據真實歷史情節演繹的劇情之一,然而導演在這一場景上過度渲染,讓人感到情感表達過於刻意,雖然賺取了一些眼淚,但最終顯得華而不實。影片整體上顯得過於強調個人情感表達,而忽視了歷史背景的真實性和合理性。
雖然電影在製作和表演上有著一定的亮點,但其在劇情設計、情感表達以及歷史背景的處理上存在明顯的問題。導演試圖以點寫面,以殘軍刻畫中軍,以天堂襯托地獄,但這種手法在《八佰》中顯得別扭,使得觀眾難以抓住影片的核心。電影中的人工修飾過多,讓人感到主菜的味道被掩蓋,而真正的歷史故事顯得模糊不清。
在歷史題材的電影中,帶著敬意的呈現至關重要。《八佰》雖然試圖通過這部電影來升華家國情懷,但在細節處理和情感表達上未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使得觀眾感到失望。最後的評分中,1分是給予了那些曾經堅守四行倉庫的國軍戰士們,對他們的致敬。
6. 電影《八佰》影評
電影《八佰》影評:震撼的戰爭史詩
電影《八佰》是一部令人震撼的戰爭史詩,由管虎執導,黃志忠、歐豪、王千源等一眾實力派演員聯袂出演。該片取材於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堅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英勇事跡。影片以震撼人心的視聽效果和細膩的人物刻畫,展現了這場戰爭中的英勇與悲壯,令觀眾無不動容。
從視聽效果來看,《八佰》無疑是一部視覺盛宴。影片採用了全球第三部、亞洲第一部全片使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商業電影,使得畫面更加震撼人心。戰火紛飛、炮火連天的場景讓人彷彿置身於戰場之中,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和無情。同時,影片的音效也非常出色,槍聲、爆炸聲、呼喊聲交織成一幅壯麗的音響畫卷,讓人更加沉浸其中。
在人物刻畫方面,《八佰》同樣表現出色。影片中的每一個角色都有著自己鮮明的個性和深刻的內心世界。他們不僅僅是戰場上的士兵,更是有著家庭、親情、友情和愛情的普通人。他們在面對戰爭時,展現出了不同的選擇和態度,有的英勇無畏、有的恐懼退縮,但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為國家和民族奮斗著。這些角色的形象生動而真實,讓觀眾更加容易產生共鳴和情感上的投入。
此外,《八佰》還通過講述這場戰爭中的英勇事跡,傳遞了一種強烈的愛國情感。影片中的士兵們為了保衛家園和民族尊嚴,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展現出了中華民族堅韌不拔、不屈不撓的精神風貌。這種精神不僅僅是對歷史的傳承和弘揚,更是對當下社會的啟示和激勵。它告訴我們,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我們應該堅定信念、勇往直前,為了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而努力奮斗。
綜上所述,電影《八佰》是一部震撼人心的戰爭史詩,通過震撼的視聽效果和細膩的人物刻畫,展現了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中國士兵的英勇事跡和愛國情感。它不僅僅是對歷史的再現和傳承,更是對當下社會的啟示和激勵。這部電影值得每一個觀眾去觀看和思考,讓我們銘記歷史、珍惜和平、為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而努力奮斗。
7. 《八佰》這部劇主要是講述什麼故事的主角是誰
學過歷史之後,想必大家都知道1937年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吧,而《八佰》這部電影實際上就是取材於歷史上的這場戰爭。
《八佰》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在1937年的淞滬會戰期間,"800"名革命將士在四行倉庫不畏生死、奮勇向前、頑強不息的同日軍的30萬敵軍奮力抗爭,並且連續大戰了4天4夜的故事。
《八佰》表現出了一個真實的,並且有影響的歷史事件,還是令人非常的期待的。
8. 《八佰》這部劇的影評怎麼樣看過的人都是怎麼評價的
口碑很好。
不同於以往同類型的影片,《八佰》沒有男女主角,所有人都是主角,所有人又都是配角。從片名開始,導演就將焦點設定在「人」身上「古時行軍,五人為伍,十人為什,百人為佰」。
人,才是最重要的。該片從人性出發,既描繪了投身戰爭中英勇無畏的戰士,也刻畫了怕死畏戰的普通人。
《八佰》能在國產戰爭片中越眾而出,恰恰是因為它「敢拍人性的真,甚至丑」。該片拓寬了我們認識英雄的維度,他們在捨生取義前,也有過平凡的,甚至苟且的懦弱與掙扎。
劇情:
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中日雙方激戰已持續三個月,上海瀕臨淪陷。第88師262旅524團團副謝晉元(杜淳飾)率420餘人,孤軍堅守最後的防線,留守上海四行倉庫。
與租界一河之隔,造就了罕見的被圍觀的戰爭。為壯聲勢,實際人數四百人而對外號稱八百人。
「八百壯士」奉命留守上海閘北,在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鏖戰四天,直至10月30日才獲令撤往英租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