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影中的敘事結構有哪些
1、因果式(戲劇式)線性結構。以故事因果關系為敘述動力,以線性時間戲劇化展開故事(少用閃回、插敘),敘事鏈單一(無並置、對照、復調,但故事可多線索發展),追求情節結構環環相扣、邏輯嚴密的完整結局,強調外部沖突和動作強度,
如生死抉擇、最後一分鍾營救等高潮。多數傳統電影屬此類,其經典情節結構強化了「幻象真實」和「移情」,迷惑觀眾入戲,如《關山飛渡》、《真實的謊言》。
2、回環式套層結構。以多層敘事鏈為敘述動力,以時間方向上的回環往復為主導(非線性發展),情節過程淡化,講述方式突顯,意義不在故事中而在敘述中產生,它調動觀眾參與意義建構,以理性思考取代前者的移情入戲,不給出確定的結局和意蘊,如《羅生門》、《法國中尉的女人》、《羅拉快跑》。
3、綴合式團塊結構。沒有明晰的時間線性故事發展和因果關系,也沒有連貫統一的情節主線和戲劇沖突焦點,以打亂時空的敘事片斷綴合而成,各個片斷或團塊之間有向心力,形成「形散神聚」的散文式結構或意象並置組合的詩化結構。
它不以情節和哲理取勝,而以意象意境耐人尋味,如《城南舊事》、《小城之春》、《狂人彼埃羅》。
4、交織式對照結構。以兩條以上敘事鏈(不只是兩條故事線索)組合形成對照性張力運動,建構復調主題,其因果關系、戲劇線性敘述仍然存在,只不過更復雜化,它將移情幻象與哲理思考合而為一,如《老井》、《安娜·卡列尼娜》。
5、夢幻式復調結構。以夢境和幻覺為主要敘述鏈接和內容,以兩個以上敘述聲調形成對話和沖突,物理時空轉化為心理時空,多重對話(人與人、人與自身、人物與敘述者、人物與觀眾)形成對話狂歡,如《野草莓》、《八部半》、《夢》。
❷ 電影都有哪些結構
非戲劇式結構不以事件的因果關系連接,而以性格、情緒、心理狀態等連接。典型的代表作品主要有《一條安達魯狗》、《八部半》、《野草莓》、《重慶森林》等。而戲劇式結構又稱傳統結構,往往「圍繞一個主動主人公而構建故事,這個主人公為了追求自己的慾望,在一個連貫而具有因果關聯的虛構現實中,與主要來自外界的對抗力量進行抗爭,直到以一個絕對而不可逆轉的變化而結束的閉合式結局。」戲劇式結構多表現單一主人公在線性時序上,追求慾望時與外在世界的沖突,它強調事情是如何發生的,強調邏輯上的因果關系。一般而言,故事提出的所有問題都會得到解答,激發的所有情感都將得到滿足。《火車大劫案》、《七武士》、《菊豆》、《霸王別姬》等等電影史上的力作大都符合戲劇式結構設計。
戲劇式結構簡單概括就是生活平衡打破之後,中間發生了一系列有意義的事件,導致價值的變化,直到生活平衡重新恢復。其中往往包含著起、承、轉、合,即一條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線索,促使全局大高潮的到來。其情節緊張激烈又曲折有致地向高潮推進。(見圖)
❸ 如何分析一部電影中心思想
影視文學課上曾經有過相關的討論,在這里和你分享。總的來說, 主題是一部作品的靈魂思想,主要通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作品的形式結構表達出來。在分析電影主題時,首先要先判斷這部影片的劇作結構特徵。簡單是說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經典的戲劇式結構,大多數好萊塢影片都是這類結構。有些學者乾脆將這類電影的主題稱為「行動主題」或「情節主題」。對於這類電影來說主人公的中心動作即是該影片的主題。當然,一部敘事性作品可能有兩條或多條情節線索,那麼相應的主題可能就不止一個。另一類是非戲劇式結構的影片,比如西方現代、後現代電影,往往缺少戲劇沖突和清晰的情節線,因此難以按照傳統的戲劇式結構影片那樣提煉主題。這可能就是大家認為難以理解和歸納主題的地方。美國學者李·R·波布克認為藝術電影仍然有一個思想或哲學上的主題。一部影片的主題不必非是某種「教義」,非常可能僅僅提示某種情調,這種情調變成主題。比如《紅白藍》三部曲,顏色就成為了主題,並且顏色還暗含著更深層的隱喻意義。我認為對於理解這類藝術電影主題,首先,要拋開傳統的觀影的習慣,把關注點從戲劇沖突轉向體會電影中人物和故事的情節發展。這類電影是主題並非是直接灌輸給觀眾的,而是需要觀眾在觀影過程中主動思考和理解的。此外,理解這類電影主題還需要大量的哲學和藝術方面的積累。另外再說句題外話,這類後現代電影主題的模糊實際上還有更深一層的電影藝術情節在發揮作用,他們希望電影可以獲得與文學同等的地位並脫離通俗娛樂領域。
❹ 鐢靛獎鍙欎簨緇撴瀯鍙欎簨緇撴瀯
鐢靛獎鍙欎簨緇撴瀯鐨勬帰璁ㄦ秹鍙婁笁涓灞傞潰錛氶栧厛錛屾槸褰辯墖鐨勬諱綋鏋舵瀯錛屽嵆鏈鏂囩粨鏋勬垨鎬諱綋緇撴瀯錛屽畠涓庤挋澶濂囩粨鏋勭浉浼礆紝鏄鐢靛獎鐨勯ㄦ灦鍜屾牳蹇冿紝褰卞搷鐫褰辯墖鐨勯潰璨屽拰椋庢牸銆傝繖涓灞傞潰鍖呮嫭娼滅粨鏋勩佺瓥鍒掋佽捐$瓑錛屾棬鍦ㄥ壋閫犲艦寮忎笌鍐呭圭殑鏁翠綋鎰熷彈銆傝惃路鎵橀┈鏂鐨勮傜偣寮鴻皟浜嗚繖涓灞傞潰鐨勯噸瑕佹с
鍏舵★紝鏄鐢靛獎鏁翠綋緋葷粺鐨勭粍緇囧叧緋伙紝濡傜被鍨嬬墖緇撴瀯妯″紡錛屽畠寤虹珛鍦ㄦ諱綋緇撴瀯涔嬩笂錛屼負褰辯墖澧炴坊浜嗙嫭鐗圭殑妯″紡鍜屾嗘灦銆
鍐嶆★紝褰辯墖鍐呴儴鐨勫厓緔犵粍鍚堝叧緋伙紝濡傛儏鑺傘佺敾闈㈠拰鍓杈戠殑浜掑姩錛屾瀯鎴愪簡絎涓変釜灞傞潰銆傝繖縐嶅眰闈㈠己璋冪殑鏄鍙欎簨鍏冪礌闂寸殑綺劇粏緇勫悎錛屼互瀹炵幇鏁呬簨鐨勬湁鏁堣茶堪銆
鏂版氮娼榪愬姩鍊″肩殑鈥滄棤緇撴瀯鈥濆疄闄呬笂鏄涓縐嶆洿涓洪殣鏅︺佽嚜鐢卞拰鏉炬暎鐨勭粨鏋勬柟寮忥紝瀹冩寫鎴樹簡浼犵粺鐨勭洿瑙傜粨鏋勶紝瀵逛簬涓鑸瑙備紬鏉ヨ達紝鍒嗘瀽鐢靛獎鐨勫彊浜嬬粨鏋勬ā寮忓叿鏈夐噸瑕佹剰涔夛紝鍥犱負瀹冨彲浠ュ府鍔╂垜浠鐞嗚В鍙欎簨鐨勮勫緥鍜屽壋鏂拌礬寰勶紝鏃犺烘槸鍒涗綔鑰呰繕鏄瑙備紬錛岄兘鑳戒粠涓鎵懼埌鎸囧煎拰綰跨儲銆
鍦ㄦ妸鎻″彊浜嬬粨鏋勪箣鍓嶏紝鍙欎簨瑙掑害鐨勭悊瑙h嚦鍏抽噸瑕併傚叏鐭ュ叏鑳藉彊浜嬨侀檺鍒跺彊浜嬪拰綰瀹㈣傚彊浜嬬瓑涓嶅悓瑙嗚掞紝鍚勬湁鍏剁壒鐐瑰拰閫傜敤鍦烘櫙銆備紶緇熷彊浜嬩笌褰撲唬鍙欎簨鐨勫尯鍒涓昏佸湪浜庢ā浠誇笌鍏崇郴銆佷綔鑰呬笌鏈鏂囥佸崟鏈涓庝簰鏂囥佸皝闂涓庡紑鏀劇瓑鍘熷垯涓婄殑宸寮傘
鐢靛獎緇撴瀯妯″紡浜旂嶅父瑙佺被鍨嬪寘鎷錛氬洜鏋滃紡錛堟垙鍓у紡錛夌嚎鎬х粨鏋勶紝鍥炵幆寮忓楀眰緇撴瀯錛岀紑鍚堝紡鍥㈠潡緇撴瀯錛屼氦緇囧紡瀵圭収緇撴瀯浠ュ強姊﹀夠寮忓嶈皟緇撴瀯銆傛瘡縐嶇粨鏋勯兘鏈夊叾鐙鐗圭殑鍙欎簨鏂瑰紡鍜屼富棰樿〃鐜幫紝瀹冧滑騫墮潪瀛ょ珛瀛樺湪錛岃屾槸鐩鎬簰褰卞搷鍜岃瀺鍚堢殑銆
鎬葷殑鏉ヨ達紝鐢靛獎鍙欎簨緇撴瀯鐨勫氬厓鎬у拰澶嶆潅鎬т嬌寰楁瘡閮ㄤ綔鍝侀兘鑳藉睍鐜板嚭鐙鐗圭殑鑹烘湳欖呭姏錛岃岀悊瑙h繖浜涚粨鏋勬ā寮忥紝鏈夊姪浜庢垜浠鏇存繁鍏ュ湴嬈h祻鍜岃В璇葷數褰便傝繖浜涚粨鏋勫苟闈炵粷瀵癸紝鑰屾槸鏍規嵁鍐呭瑰拰鍒涗綔鎰忓浘鐏墊椿榪愮敤鐨勩
❺ 愛德華大夫電影的敘事結構
因果式(戲劇式)線性結構。以故事因果關系為敘述動力,以線性時間戲劇化展開故事(少用閃回、插敘),敘事鏈單一(無並置、對照、復調,但故事可多線索發展),追求情節結構環環相扣、邏輯嚴密的完整結局,強調外部沖突和動作強度,其經典情節結構強化了「幻象真實」和「移情」,迷惑觀眾入戲。
❻ 幽靈公主設計的優點和亮點是什麼
01、敘事特點:採用戲劇式結構,利用沖突推動故事發展,便於觀眾理解劇情引發哲思
《幽靈公主》的敘事結構類型為戲劇式結構,按照故事發展的順序展開敘述,利用人物對立沖突推動故事發展。這種線性結構方便觀眾理解人物、情節,通過轉折、沖突吸引觀眾注意力。
第一,按照故事發展的時間順序為主導,圍繞阿席達卡的經歷展開敘述,主線統一連貫。
開端:阿席達卡所在的村子被一隻失控的野豬神入侵,為了保護村民,阿席達卡無奈下殺死了野豬神,因此被邪魔詛咒。村子裡的長輩說野豬神來自西邊的國度,想要解除詛咒,需要去那裡尋找方法,於是阿席達卡獨自踏上旅途。
發展:旅途中,阿席達卡救了一位鐵鎮的村民,因此認識了鐵鎮的領袖黑帽大人,阿席達卡在這個鎮上住了下來,這里的村民熱情善良,民風淳樸,但是他們在森林裡開采鐵礦,提煉礦石,因此跟森林結下了不解之仇。森林裡的幽靈公主小桑經常與村民展開搏鬥,水火不容。
故事開端交代了人物身處室町時代,這個時代的農業和工業技術都有所提高,影片中的鐵鎮就是這個時代的縮影,大肆的發展冶煉、砍伐樹木,人類與自然的矛盾開始激化。按照時間線索敘述情節,為觀影者提供了豐富的信息。
高潮:官兵要求黑帽大人殺死麒麟獸,於是村民們和森林裡的各路神靈展開了戰斗,阿席達卡為了保護村民和森林捲入這場紛爭,他兩邊遊走,極力勸阻悲劇的發生。但是麒麟獸被殺,森林狂怒,大地失去了生機,人們面臨生命的威脅。
結局:阿席達卡和小桑攜手找回了麒麟獸的頭,平息了森林的憤怒。人類也開始敬畏自然,小桑和阿席達卡兩個人約定各自好好生活,開放式結局引人深思。
這種戲劇式結構的敘事特點,注重因果關系,便於觀眾們沒有壓力的理解劇情。從開端到結局,情節環環相扣,將觀眾深深吸引到劇情當中。圍繞阿席達卡的經歷,展示了人類與自然的對立、最終又達到和諧的精彩故事。
第二,利用人物對立沖突推動故事發展,將影片推向一個敘事高潮。
一部影片如果整體平淡、沒有波瀾,會讓觀眾覺得枯燥,而宮崎駿導演的作品,利用高超的技巧,通過影片中的矛盾和沖突推動情節的發展,讓觀眾被一個又一個的轉折所吸引,為人物的命運所擔憂,讓故事最終達到一個高潮,升華人物情感。
人類和自然的矛盾。人類為了生存下去,大肆砍伐森林,開采礦石破壞環境,而動物神為了保護森林跟人類展開斗爭,戰爭中不可避免的就是流血,而且有贏家。
幽靈公主小桑和黑帽大人幻姬的沖突。小桑本身就是人類,為什麼如此痛恨人類呢?其實觀看影片可以發現,小桑是被父母拋棄,然後由白狼撫養長大的,森林就是她的家。年復一年,她看著人類破壞森林,殺死她的同伴,仇恨油然而生。幻姬為了讓村民生存下來,活得好一些,也不惜與森林對立。
阿席達卡和小桑、幻姬的情感矛盾。作為第三方,阿席達卡站在一個客觀的角度,他覺得大家不該互相殘殺,他眼看幻姬的付出和村民的善良,不忍心傷害他們。同樣,阿席達卡喜歡小桑,也不忍心她和森林受傷,在他的眼裡,幻姬和小桑都不是壞人,只是立場不同,無法做到和諧共處。
通過一個又一個矛盾的沖突,故事隨之繼續發展,直到故事的高潮,森林被人類破壞,人類受到了森林的報復,最後阿席達卡和小桑聯手扭轉了局勢,暗示觀眾人與自然只有和諧共生才能各自生存。影片敘事淺顯,便於觀眾理解劇情,但是內容深刻,傳達了導演的環保意識和人文精神。
02、鏡頭語言:大量空鏡頭、全景式構圖和特寫鏡頭的運用,營造出淡雅別致的意境
鏡頭語言是一部電影重要的元素之一,它可以清晰地表達出導演想要傳遞的思想和鏡頭的創作手法。宮崎駿導演的動畫多利用空鏡頭、景深鏡頭來展示大自然的秀美,通過全景式構圖將人與自然放在一個鏡頭畫面之中,隱喻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
第一,景別的運用嫻熟自然,營造出淡雅別致的意境,烘託人物的心理變化。
空鏡頭也叫「景物鏡頭」,主要以自然景物為主。影片中大量使用了這種鏡頭來描寫大自然的絕美景色,使畫面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影片開頭使用了空鏡頭展示森林的面貌和人類砍伐樹木後的場景,通過森林的幽冷、靜謐,奠定了電影的基調。麒麟神夜晚變成熒光巨人在森林裡走動,這里運用了空鏡頭以及全景和景深鏡頭,一連串的鏡頭銜接自然,描繪了夜晚森林的靜謐和月色的皎潔,精靈們閃閃發光,營造了靜謐的意境。
幽靈公主小桑拖著受傷的阿席達卡進入森林的湖水中,兩個身影在水中若隱若現,一頭鹿跟隨其後,描繪這一場景時運用了遠景鏡頭,顯示了森林的廣闊和人的渺小。人與自然融為一體,也暗示了和諧共生。
影片利用特寫鏡頭刻畫人物性格的地方也很多,比如描繪黑帽大人時,一個面部特寫鏡頭呈現給觀眾的是美艷動人、干練的形象,描繪幽靈公主小桑時,少女堅韌凌厲的形象躍然於銀幕之上。還有大量近景鏡頭將人物的神態刻畫的極其細致,從此也看得出宮崎駿導演非常注重細節。
第二,利用色彩美學進行了視覺呈現,並且利用色彩基調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
色彩藝術在動畫電影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通過對色彩的運用,可以帶給觀眾強烈的視覺沖擊,可以從心理層面引導觀眾的情感走向,同時色彩畫面還蘊含著導演強烈的主觀情感。
比如整個影片的畫面基調,都是以森林的深綠色為主,流動的湖水在森林的包裹中靜靜流淌,透明的小精靈們調皮的站在鬱郁蔥蔥的樹枝上。
慢慢鏡頭切換到人類居住的小鎮,這里有灰濛蒙的天空,濃煙滾滾,滿眼都是鐵礦石的顏色,與森林的生命力恰好相反。這種色彩的對比表達出人類過度砍伐對環境造成的破壞是不可取的。
人物造型方面,色彩的運用也很細致。比如阿席達卡身穿藍色服飾,代表著勇敢、理智,紅色的帽子也代表著熱情,這些正好反映了他的性格特徵。幽靈公主小桑則是以白色為主,代表著她純潔的心靈。
色彩不僅可以表現影片的主題思想,同時也通過人物造型來刻畫人物形象,深綠色代表森林的廣闊和秀麗與灰黑、土黃色籠罩下的村莊形成強烈的對比,引導觀眾反思和感悟,帶給觀眾強烈的情緒體驗。
第三,大量弦樂的使用和日本傳統樂器的加入,使影片呈現恢宏磅礴的氣勢和民族特色。
《幽靈公主》的配樂和主題曲由日本著名鋼琴家久石讓先生親自操刀製作,原聲音樂CD在日本賣出110萬張,曾獲得第39屆日本唱片作曲獎和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配樂獎。
影片中以交響樂為主,使用了大量的弦樂來表達森林的磅礴氣勢和戰爭的恢宏,人類向森林進攻時,背景音樂中可以聽到鼓的聲音,強烈的節奏感給人以緊張的情緒,同時也增加了神秘感。主題曲《幽靈公主》曲調悠揚,帶有悲傷的氣息,加入日本獨特的「島式唱腔」,空靈悠遠,回味深長。
製作精良的配樂深化了環保的主題,抒發了情緒情感,渲染了環境氣氛。這種原創性音樂有著獨特的審美風格,給影片增添了更多的好評。《幽靈公主》原聲大碟是久石讓在交響樂上創作最為成功的一部,這也是他走向世界級電影配樂大師最為關鍵的一步。
03、風格特點:以成長、自然為主題,利用開放式結局留給觀眾思考和想像空間
宮崎駿導演的動畫電影在國際上享有盛譽,他的代表作不僅票房大賣,也有著深刻的內涵,他將商業和藝術融合,不僅成功還獲得很多獎項。
一個好的導演會在創作過程中形成自己的風格,看完宮崎駿導演早期的幾部電影後,我從中發現了這些作品的共同特點和魅力。
第一,以成長、自然為主題,表達環保意識的重要性和自我成長的價值感。
1984年上映的《風之谷》講述了人類文明被蟲族戰爭所摧毀,嚴重污染的環境形成了腐海森林。生活在風之谷的善良人類依靠海風的力量抵禦著腐海的侵蝕,但是其他國家軍隊佔領了風之谷,為了保護家園和蟲族,善良的娜烏西卡犧牲自我維護和平。
1986年上映的《天空之城》講述了少女希達和少年巴魯無意中捲入尋找天空之城的紛爭,兩人一起踏上冒險之旅的故事。影片中,想要佔領天空之城的軍隊和主人公希達和巴魯成為對立關系,為了和平,兩人付出了諸多的努力。最後故事告訴我們,一切文明都要建立在大自然的基礎上,離開大自然人類文明無法生存。
包括《幽靈公主》也在講人與自然的故事,通過人物的命運走向和故事發展順序,引發觀眾的反思,人類該如何與大自然相處,是破壞還是共生。很顯然,宮崎駿導演想表達的是「共生」概念。除此之外,影片中的人物都從一開始的單純善良,經歷過種種事件後更加勇敢堅韌,從中體現了自我成長的重要性和價值感。
第二,開放式結局引發聯想,留給觀眾更多想像空間。
《幽靈公主》的結局是麒麟神復活,大地恢復生機,阿席達卡和小桑約定各自好好生活,但是之後的事就不得而知了。人類是否還會繼續破壞森林?人物接下來的命運如何?導演沒有在影片中說明,而是留給觀眾去想像。
宮崎駿導演的其他作品中也有很多是開放式結局,比如《風之谷》中娜烏西卡復活了,但是人類以後的命運該如何呢?腐海森林還會不會擴張,人類的命運會受到威脅嗎?這些問題也是留給觀眾去思考。
開放式結局的好處就是讓觀眾有更多的想像空間,世間萬事不是非黑即白,圓滿結局雖然滿足大眾的心理,但是缺乏一些深度內涵,仔細思考就會發現,誰也說不準未來會如何發展,不如做好當下,從保護環境開始。
寫在最後:
《幽靈公主》是一部評價極高的動畫電影,觀眾從中不僅可以擁有豐富的視聽體驗,同時也能從中感受到導演想要傳達的環保意識和人物主題。影片內容涵蓋生態意識、成長意識等,影片的故事內容、背景音樂和精緻畫面為其他動漫作品提供了很好的範本。
宮崎駿導演這部動畫電影魅力所在不僅是故事內容和視聽語言,深刻的內涵也是亮點之一。聚焦人與自然的主題,通過敘事策略引導觀眾走入影片,深層次的探討現實的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