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光線是如何決定影片的整體氣氛和情感基調的
首先光線在電影中起的作用毋庸置疑!
個人覺得,決定影片的整體氣氛和情感基調的因素,光線不是全部,只是其中之一!
一般導演會利用光的強弱來烘托場景的整體氣氛,像歡快 開心 正派人物出場等,用的都是比較明亮的光線烘托場景!相反令人悲傷 難過 憤怒的場景會用比較暗淡的光! 還有很多種不同強度的光線去烘托不同情感的場景!比如浪漫的場景會用比較柔和的光線等等!
㈡ 電影中光影的理解
關燈拆電影 懂電影的看這幾個鏡頭就高潮了
一冰
Filming is the art of lights and shadows.
電影是光和影的藝術
今天就來了解一下「光」的孿生兄弟
「影」
▼
在公眾號後台回復具體影片片名可獲取
全網獨家1:1同聲評論音軌鏈接
-
剪影突出與省略的平衡點
剪影是電影中最為常見的光影處理手段之一,它能夠有效地省去人物外形特徵,把觀眾的注意力轉移到更重要的地方。
比如在一些動作片中主角以剪影的方式進行打鬥,一方面能夠突出肢體動作,另一方面也豐富了武打場面的多樣性,是動作片導演喜聞樂見的一種表現手法。
《007:大破天幕殺機》中這場高樓打鬥戲最為人津津樂道,
不僅動作戲連貫好看,背景幕牆上的水母圖案更是提升了這場打戲的藝術性,
剛硬與柔和在同一畫面里體現,美輪美奐。
也就是說,光和影能夠把畫面切分成兩個層次,在同一個平面中同時並置兩種對立元素,以此表達影片的某種復雜性。
譬如《搏擊俱樂部》的結尾,前景是傑克牽著馬拉的手的靜態剪影,後景我們看到摩天大樓轟然倒下,既暴力又具美感。
在這個畫面中前景象徵聯合,後景代表拆分,正合了《搏擊俱樂部》解構與重構的兩重性。
有的時候處於高亮部分的背景又可以作氣氛烘托的作用,譬如《愛樂之城》中戀人在星空下起舞,《ET外星人》里小男孩載著ET從夜空中騎行而過……
背景都為剪影中的人物關系鋪上了一層浪漫、奇幻的氛圍。
而影片中最常出現這種表現手法的時刻多處於日出或日落階段,
在電影學中這一時段也被稱為魔幻時段,英文叫Golden Hour。
顧名思義,因為太陽光線角度接近地平線而呈低色溫,整個畫面被橙紅色的光映照得暖烘烘的,特別適合導演在前景中表現人物的內心戲。
像《陽光燦爛的日子》里就有馬小軍俯瞰米蘭和劉憶苦交好,心裡特別不是滋味。
這種表現方法具有三層含義。
一是黑根負責打理科里昂家族對公的事業,半明半暗代表他黑白通吃的兩重性。
二是黑根是老教父一手撫養長大的義子,他在科里昂家族中既是自己人又是外人,半明半暗代表著他尷尬的處境。
三是黑根對失去老教父庇護後的科里昂家族產生了信心上的動搖,半明半暗代表他搖擺不定的衷心,可以說是非常巧妙了。
再有一個特例,就是老教父的大兒子桑尼,他本是教父寶座的第一順位繼承人,卻因為太過火爆的脾氣而間接被敵人設計暗殺。
為這個人物造影時,戈登·威利斯考慮到他直接的性格而特意沒有在他的臉上堆積任何陰影。
全場桑尼都是以面部高亮的形象示人,這也側面提醒了觀眾桑尼絕對不是教父之位的最終接班人。
陰影,究竟是五十度灰,還是五十度黑,沒想到竟然還有這么多的講究。
在戈登·威利斯開疆闢土般對陰影的研究和嘗試之下,終於「黑色電影」不再只停留於黑色的題材,而是更進一步地在光影藝術層面也達成了黑色的統一。
電影是一座光和影的神殿,
請關注「關燈拆電影」微信公眾號,
在往期內容中繼續收看「光」在電影中的巧妙運用。
我們,只讀經典。
㈢ 電影布光中所謂底子光和主光有何區別
布光,就是布置燈光,即根據電視節目的內容、主題,選擇採用某些燈具及阻光工具,在整個拍攝場景中產生某種光線效果。這種光線效果要具備四個功能:
1.滿足攝錄技術上所需的照度、色溫、亮度對比。
2.完成畫面形象的造型,要化畫面的平面結構,為視覺上的立體結構,表達物體的質感、立體感和畫面的空間透視感。
3.利用光的方向、強弱、軟硬及色調的配置,契合電視節目的主題、內容,幫助表達人物的情感和內心世界。
4.形成一種意境,或造成一種特殊藝術效果。布光方法,顧名思義就是布光所採用的方法。由於沒有清晰的符合電視照明藝術規律的分類原則,因此許多燈光師對布光方法的語義感到有些模糊和模稜兩可。在電視節目製作中,提起布光的方法,會有很多。例如:三點布光法、總體布光法、多主布光法、連續布光法、分區布光法、自然光效法、傳統布光法、夜景布光法、虛擬布光法等等。我們認為,這些布光方法實際上可以分為具體方法和宏觀方法兩類。具體方法就是布光時為達到一個具體目的而採取的一些技巧和手段。如連續布光法、分區布光法、夜景布光法、。宏觀方法則是從節目的整體出發,為達到一種意境或審美效果而選擇採用的設計思路。在電視照明藝術中,作為其物質支持的照明技術和某些技巧性很強的具體布光方法固然重要,但是具備審美價值的布光設計才是其之所以成為「藝術」的決定因素。本文論述的布光方法是具有審美意義的宏觀層面上的布光方法。二.分類從宏觀的層面分析,或從接近美學的視點觀察,布光方法應分四種:三點式布光法、大平光布光法、虛擬布光法和裝飾性布光法。
1.三點式布光法,是一種經典的布光方法。它用主光,副光,逆光對被攝者進行布光,有意識地在被攝者的面部造成陰影,使之有明暗變化,但整體影調並不超出攝像機的動態范圍,而且還能使被攝者與背景明顯區別開來。這種布光方法在具體使用中並沒有把三種光固定在某個位置,它是按被攝者的臉型來確定主副光的位置,而且實際上在三種光之外還使用一些修飾光來掩飾或突出某種特點。這種布光法適合給單個主持人布光,便宜的攝影設備,被攝者一增多,光效不好控制。
2.大平光布光法,是指所有的燈不分主次,一律打向被攝者及背景,使被攝者及背景表面形成均勻的亮度,不突出同時也不掩飾被攝者及背景的特點,讓觀眾一覽無余。這種布光法適合被攝者相貌身材比較好或化妝服裝很考究的拍攝情況。優點是基本上一次布好光,以後就不用再動了,而且可以較好地去掉陰影。缺點是光線沒有層次感,沒有光與影的韻味。
㈣ 如何進行影片分析——主題 結構 人物 場景 景別 空間 機位 光線 影調 對話
更是我們在看了一部影片以後,力圖總結分析出來東西。 主題是電影中內容的核心與內涵; 是電影所要表現的主題思想。 電影作品中的內容與主題,滲透和體現創作者的世界觀,價值觀,體現著創作者對生活的認識和情感。 電影的主題往往是多元化的、多側面的、多切入點的。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電影的主題是電影的動作和人物的內涵,是電影的情節和事件的外延。主題是編劇、導演的生活經驗和體會的暗示,藝術作品的主題轉化為形象時,是導演思想慾望的情緒宣洩。 現代電影的故事和主題,往往是一句話可以講清楚,一萬句也講不清楚。 現代電影的主題是深化的,是觀眾一種內心的情感體驗。 電影的主題並不是我們在看完電影以後所總結、歸納出來的心得體會、社會意義和思想價值。而是電影創作者的目標追求和靈魂凈化。 電影藝術的主題往往不是簡單的,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化的,多義的。需要我們整體的把握。 通常人們理解的影片主題應該包括如下兩個方面的層次: 1.影片的內容或者是影片的作者力圖告訴我們什麼。這一點我們從影片的敘事中、人物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和感悟到。它不是抽象的符號,也不是概念的堆砌,而是體現在充滿 視覺造型特點的銀幕效果上。 2.通過對電影的主題、立意及影片的整體視聽形象表達理解,我們感悟到了什麼。主題雖然是影片所表達的創作者對生活、對社會的認識、態度、情感和審美觀念,帶有明顯的個人主觀色彩和風格樣式,但不會是純主觀化的東西,一定是一種個人生活的感悟。 對於電影作品所表現出的主題,我們要全面的理解,切記不能片面化和簡單化。藝術作品的最大特點就是用一件最普通的故事,宣揚一種極有意義的思想,折射出豐富的思想內 涵,照耀和撫慰人們的心靈,從而提高和凈化人們的精神境界。 在我們分析、討論影片主題的時候,往往為了更為深入地了解作品的主題,領會導演的創作意圖,應該查閱影片相關的文字資料,必須做如下十個方面的准備工作: 1)這部影片是改編自哪一部文學作品(名著)?原著作品中作者表達的是一種什麼樣的主題思想,時代背景,人物形象?作品傳達了一種什麼樣的精神世界和情感效果? 2)這部影片的導演曾經導演過什麼作品?他(她)一貫的創作風格是什麼?在這一部作品中,採用什麼樣的手段、方法、風格、樣式來完成影片敘事及主題表達? 3)這部影片屬於哪一類型的風格樣式?同一類的影片思味都有哪些?它們之間各有什麼區別? 4)描述一下,在這部影片中哪一些情節、場景、細節對影片主題的表達有特別重要的作用?你能否做到准確、生動、完整地表達出這種心理的和藝術的感覺?影片中哪一些東西令你激動的回味? 5)關於這部影片的事件、背景、人物及大眾傳媒的相關報道你知道多少? 6)從你個人的專業、性別、年齡、文化、修養、價值觀、道德觀出發,你是怎樣認識這部電影的?或者你認為這部影片處在一個什麼樣的水平上? 7)在一個什麼樣的層面上,我們認為可以充分理解影片所要表達的東西,理解導演所要表達的思想,我們基於一種什麼樣的出發點? 8)我們在視覺生理上和審美心理上多大程度對影片產生認同和共鳴? 9)影片中你認為最優秀的,最值得你學習的是什麼?影片中的風格樣式、敘事結構、造型風格、手段方法、影像效果、人物塑造,哪一些是讓你最感興趣的東西? 10)對於這部影片除了大多數公眾的意見以外,你有什麼不不的意見和看法?你認為影片中最大的不足是什麼? 這十個問題,基本上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影片的理解。 重要的是,我們觀看了一部影片,就要思考我們所感受。感悟到的東西。要反復地、深入地分析這種理解和感受,解釋出對主題的認識、感受、理解的原因。 主題不搞清楚,分析就無法透徹。 關於影片主題的分析就形式而言,文章閱讀、段落拉片。同學間討論和分析寫作都是非常好的學習方法。 --------------------------------------------------------- 二 結 構 影片分析中對影片結構的分析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在我們的影片分析中,大部分同學經常會忽略分析影片結構,甚至,根本不去關注。其實,電影的結構是電影的最重要的藝術形式之一。 結構是影片的組織排列的方式和敘事組合的構造。 影片的結構,框架,就是電影的風格。 導演根據影片的主題、內容、人物塑造的需要,運用各種手段、方法,將各諸要素合理、有機、完整地組成一個視聽整體,達到藝術上的統一。 影片的結構分析是影片分析中的系統工程,我們認定的電影的結構分析應該包括: 二.劇作結構分析: 劇作的分析主要是對電影的情節設置,情節的組織進行系統的分析。 從電影的創作規律研究表明:戲劇性結構的電影無非是無數件有因果關系、有內在聯系的事件,有機地、有目的地安排在一起,最終構成一種結局。 縱觀世界各國故事片電影的樣式,電影的敘事結構、電影 的劇作結構及故事的結局基本是四種存在模式: A、情理之中,預料之中; B、情理之外,預料之中; C、情理之中,預料之外; D、情理之外,預料之外。 但無論哪樣的一種結局,都會充滿了因果關系偶然關系必然關系和戲劇關系的味道,都會有一種人為主觀的因素。 非戲劇性結構的電影,在表面構成上,會更為隨意,更為自然和偶然的,許許多多的事件被十分有機地,有意地排列在上起,往往在影片的最後形成上,無非是形成兩種模式n個體無意識形成集體的有意識。2)整體有意識形成風格的有意識。 現代電影的劇作結構,往往有很大的隨意性和變異性,重點表現在劇作的合情與合理的處理上,有的合情不合理;有的合理不合情;但是,從大多數的影片的構成上分析,合情比 合理更為重要。 2.情節結構分析: 情節的分析主要是對電影的情節安排在排列方式上的整體分析。 傳統的電影情節,往往是順序型的,線型的排列關系,現代電影的情節則更為復雜,更為混淆。但電影的情節和細節是影片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電影的敘事情節,在總體上構成影片的框架;電影的細節與元素構成影片的內容;電影情節的推動,一般不依靠外部的力量,而著重依賴於人物的動作和細節的設置。 電影情節的編排,往往是依據於人物的心理線索和發展。以往的戲劇式電影敘事,對於精巧的外部情節的設計和設置是十分依賴的。 現代電影中,對於敘事中的細節越來越重視,用細節的動作和細節的場面積累來推動情節。這種電影的特點是:重視細節的強調,重視細節的重復,形成影片內在的結構,注重細 節的日常化和形象化對人物的塑造和對情節的幫助。 總體來講,影片的結構是導演風格和主題思想表達的最重要的手段。經分析發現,電影的敘事結構、劇作結構,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但是,影片最終結構的選擇與確定,一定是有 利於影片的主題,有利於人物的塑造,有利於風格的體現,有利於敘事的多樣化。 --------------------------------------------------------- 三 人 物 電影中的人物,是電影創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 反過來講,人物的塑造,是電影導演創作的重中之重。 我們對文學的理解是文學是人學風格即人。同其它的藝術形式相比較,電影的創作也是緊緊地圍繞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展開的。 可以這樣認為: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核心,是矛盾沖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礎。 對於電影的基本要求,我們希望是在一系列的場景中,事件中,動作中,對話中看到的不是一般的人(具體的演員),而是鮮活的、有性格的人物。 世界電影中的常規情況是,觀眾對於電影中的人物(其實是對演員)感興趣,對於電影中的故事感興趣,對於電影的主題感興趣,才會全方位的對電影給予關注。 我們所理解的人,是自然的人,社會的人。 電影中的人物,是電影敘事中、戲劇結構中的符號和虛構的人,是由演員(職業的、非職業的)扮演的銀幕形象。在我們的潛意識中,人物演員,演員角色,這兩者交替的認同。 我們在分析電影時,對人物的分析應該把握住如下問題: 1.分析N物在影片中擔當的角色: 我們理解的電影中的人物,往往是電影中演員扮演的人物十演員自身形象的綜合感覺。人物有時候是一個具體的概念,有的時候是一個抽象的概念。 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主體;是電影情節中的主要情節的發動者和承擔者;有的時候,電影中的一些人物對情節並沒有特別大的幫助,僅僅是一種象徵,是一種符號。 我們的心理意識和思想意識無法超越的是,我們很難將某一個演員的形象,從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中分離出來,往往是三種思維定式: A: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員本身。 B:影片中的人物一$員十人物。 C:影片中的人物一一人物。 2.分析影片中人物的表現方式: 電影中的人物表現,不僅僅是影片的整體敘事及情節,也不在於其出現場影的多少,對白台詞的多少,鏡頭數量的多少,而在於具體表演、表現的方式。大體有如下四種方式: 1)人物外形表現: 影片中的人物的外形,是影片人物的重要的性格特徵和重要的視覺信息。 在影片的製作過程中,更為重視其服裝,發型,化裝的處理。例如:美國早期默片時代的經典人物卓別林,其外表很有特點,在電影中的視覺外形形象極為鮮明。影片中的人物外形不但要符合影片的敘事,還要有鮮明的特徵。 2)人物景別表現: 某一個人物在電影的表現中,有時更多的是用某一種特定的鏡頭景別處理。其目的是想充分地利用鏡頭的景別,著得對人物進行心理、情緒、表現的描寫,即使是某一個人物用 多種景別處理畫面,或者是眾多的人物分別用不同的景別加以表現,也是要對人物進行性格和心理的刻畫。 例如:《我的父親母親》中,母親年輕時的敘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採用近景、特寫和全景、遠景的交替應用,母親年老時的敘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採用全景的鏡頭來完成,影片的總體風格基本是這樣一種規律的處理。 3)人物形體表現: 電影敘事和場景中人物的形體方式處理,大多數是經過導演和演員精心設計的。因為,人物的形體處理的方式和狀態,不光是為了敘事,為了場景,更多的是為了人物形象的塑 造,甚至是為推動影片的情節。 例如:影片《我的父親母親》中,彩色回憶時空段落中,年輕的母親,人物的形體永遠是處在運動之中,處在站立和跑動之中;而黑白現實時空段落中,年老的母親,則恰恰是相反的處理,大部分形體表現處理成為靜止的形態和坐姿狀態。 4)人物位置表現: 影片攝影畫面構圖中的人物位置,無論是在影片風格,畫面效果人物塑造上都有其特殊的意義。在具體畫面處理的方式上,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居中處理;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 居邊處理;有的人物位置乾脆是不規則的卡頭卡腳處理。 例如:影片《黃土地》的人物位置的整體風格是居中處理。影片《一個和八個》的人物位置的整體風格是居邊處理。這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使得影片畫面構圖中的人物位置有一種鮮明的造型效果。其實,這都是一種影片敘事、手段、風格的外延。 從影片的宏觀上分析人物的表現方式,在影片的創作過程中,一定是導演十分重視的技巧與元素。通過這種細致和量化的分析,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影片的風格、畫面、效果、技 巧、結構和導演方法。 3.分析N物動作的表現技巧: 影片中決定人物動作的重要因素是環境、事件和規定要求。 作為導演,對於人物動作的簡單表現和復雜表現,在影片的敘事風格上會產生不同結果。那麼,核心的問題就是導演採用什麼樣的鏡頭技巧來反映和表現這些人物的動作。這時敘事中的人物動作成為了內容,鏡頭處理表現技巧成為了形式。 我們在分析影片的人物動作時,討論人物動作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動作方式,僅僅是我們分析人物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同時我們要分析影片的鏡頭中和段落中採用什麼樣的具體鏡頭技巧(方法),來表現此時此地的人物動作。 導演在實際創作和拍攝處理上,可以是用不同的鏡頭技現(方法),拍攝和表達不同的人物動作,也可以是用相對固定(一樣)的鏡頭技巧(方法),表達同一的動作和不同的動作。如果是採用後者的處理方式,就會產生影片人物動作鏡頭技巧(方法)處理上的特殊風格。 例如:導演陳凱歌拍攝的影片《黃土地》,大量地採用靜止(靜態)的鏡頭完成畫面的表達,採用極為有限的搖鏡頭表現部分的人物動作和運動,表現場景的空間;導演徐克拍攝的影片《新龍門客棧》大多數是採用誇張、變形的鏡頭畫面形式表現各種人物的近景和動作;導演吳宇森拍攝的大部分分影片,大量地在敘事鏡頭和動作鏡頭中採用高速攝影(慢動作)的鏡頭技巧,來表達影片中人物的動作的異化,具有一種人物形象塑造的浪漫、飄逸與超然感覺,有一種影片暴力美學的特徵。 4.分析場景中、鏡頭中人物的光線形式: 按電影的常規分析,場景中、鏡頭中人物的光線的形式應該有其相對的設計性、獨立性、形象性、鮮明性。 人物光線的形式,除了受到場景、空間、環境、光源的位置、方向、性質的影響外,還要受到影片的主題、內容、風格、樣式、敘事、情節和導演處理的制約。 有的時候,為了達到人物形象的塑造,賦予影片中某一個人物以一種特定的光線形式。只要這個人物一出現,這種專門設計的光線的效果就存在。 例如:導演張藝謀的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中,陳老爺這個人物的光線形式,就是具有相當程度的規定性,完全是逆光、剪影、半剪影的處理。使人物的形象刻畫十分鮮明,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感,在影片的敘事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的時候,為了達到影片敘事情節的表達,在影片中賦予某一個人物以一種特定的光線效果,這個人物走到哪裡,這種光線效果就帶到哪裡。美國影片《現代啟示錄》中,威拉上尉歷盡艱難,深人到叢林中去尋找庫茨上校,在影片的結尾的場景中,叢林中庫茨上校的居住地的光線效果,則完全是主觀化的處理,人物只有逆光的處理,很神秘,很形式。 有的時候,攝影光線的處理完全是為了影片全片的風格,使某個或者某幾個人物,採用一種特定的光線效果形式。 例如:導演關錦鵬拍攝的影片《阮玲玉》中,現代時空(演員扮演的段落)的人物處理,假定性的人物送光、輪廓光十分鮮明,很有現代感和唯美性,超越了早期資料影片的審美氛 圍,在光線的形式上,形成了兩個不同時空的交替。 --------------------------------------------------------- 四 場 景 場景是影片敘事的基本載體和影片特定的空間環境。 場景是影片重要的造型元素。 現代電影的場景,可以是現實空間環境,也可以是非現實空間環境,但是,這兩種場景的存在,都要求要體現和反映劇本中規定的情境。 通常的,影片中場景存在的方式和種類,大體上可以劃分成如下六種: 1) 內景在攝影棚內,專門為影片的拍攝搭制的人工場景。這種場景的空間有限,拍攝的環境完全要布置,光線的處理可以比較細膩,拍攝不受自然條件的限制。 2)外景一大自然中自然景觀的場景。這種場景的空間比較廣闊,往往要選擇局部進行拍攝,或者是對局部進行加工才能拍攝,由於受自然光線的限制,光線的處理要選擇光線 的時機。 3)實景人類居住和活動的自然建築的場景,這些場景的存在,往往不是為了影片的拍攝。這種場景空間十分真實,具有生活的氣息,但是,有明顯的建築結構關系,拍攝起來也受一定的限制。 4)場地外景一為了影片的拍攝,按一定的比例,專門在選定的自然環境中人工搭制的場景。這種場景的空間比較合理,符合影片的拍攝要求。但是對總體美術設計的要求比較高,也會受到自然光線的限制。 5)特技合成景人工搭制的,用於配合特技拍攝的小比例人工場景。這種景一般是模型的景,需要與實際的自然場景拍攝在一起,美術設計的透視、比例十分的重要。 6)計算機模擬景利用計算機(數字)技術創造的虛擬現實的場景環境。 現代電影中,電影場景的構成有如下的幾種特點: 1) 影片的銀幕空間是由多種類型的場景以不同的順序和方式組成的。 2) 同一場景內,可以開展和表現一場戲,也可以開展、表現多場戲。 3) 一場戲可以在一組場景或多組場景中展開。 4) 影片中的場景的視覺效果,參與影片的敘事和造型,從而推動影片情節的發展。 5) 場景的變化越來越趨向於多元化。 6) 影片的構成上,場景交替變化、交替運用越來越頻繁。 7)刀特技合成,虛擬現實的場景的出現和使用越來越廣泛。 8)影片中的場景在視覺造型和視覺風格上越來越影響和決定影片的風格。 電影場景,首先是一個空間的關系,它規定和制約影片某一個段落的人物、敘事、動作對話的構成與處理。場景是一個宏觀的概念,也可以是一個具體的概念,例如:操場(街道、河邊、廚房、衛生間、車內。影片中的場景,可以有地域的限制,也可以沒有地域的限制。一幢郊區的別墅,嚴格的意義應該是一個場景,但是,在具體的拍攝中,室內的戲和室外的戲,我們在拍攝和表述上往往又分為兩個不同的場景。 電影場景其次有一個時間的關系,它規定和制約這個場景所表達的敘事、動作的時間關系。正如我們經常講的:就影片敘事而言,換鏡頭就是隔時間;換場景就是換時間Z換場景就是換空間。 通過拉片和影片的分析我們發現,電影中場景的選擇、利用、排列、構成,會影響到以下幾個問題: 1)場景決定影片的風格:場景的選擇和具體的運用,在宏觀上就決定了影片的敘事風格和造型風格。我們常常講:外景利於影片的氣氛。內景利於影片的光線運用;實景利於 影片的空間表達。外景出意境,內景出戲,實景出調度。 2)場景影響影片的空間感覺:電影中外景的出,現,無論場次的長短、多少,都會在影片中形成一種整體的空間規模。感覺和效果。而在內景的拍攝中,我們會有一種與之相反的感覺,顯得影片空間變化較多,但不完整。 3)場景制約人物形象的塑造:電影中外景的應用,使得人物的表達更為有環境依據,使人物在敘事上更有可信程度,更有利於人物形象的塑造。內景的應用,優化了攝影的造型 元素,在視覺上更有利於人物的塑造,更主要的是有利於人物的戲的表現。 4)場景關系影片的影調構成:由於影片中場景的有意 識、無意識的變化,影片中的地調關系會有很大的變化,可以構成影片的不同場景的不同的初調效果。 5)場是決定一段敘事情節的完整:電影中的一個場景可以清晰、明確地完成一個相對獨立和完整的敘事情節,也可以僅僅是表達敘事情節的一個小小的部分。在電影的製作過程中,我們也要關注場景在影片中所起的作用。一場戲,是一個表述性的語言,是一個實際增節的稱呼,更是一個獨立的事件的表達方式。實際增況往往是;一場戲有可能在一個場景中完成,也有可能在幾個場景中完成。 由於電廠中場景的作用十分重要,要求我們在選擇場景的時候要特別地道憧和准確。 根據我們對現代電影的分析,電影中的場景構成方式越來越靈活,場景的數量越來越豐富,這樣,有利於影片的敘事,有利於影片的人物塑造,有利於影片的風格表達。因此,電影場景的運用規律是我們要進行細化分析的東西。 --------------------------------------------------------- 五 景 別 電影的景別,是一個電影鏡頭和畫面的視黨形式的表述語言。表面上是一個造型元素,實際上是一個教事的手段。 景別最最根本的含義,是表達畫面所包括的范圍。電影景別的劃分大體上有如下的幾種形式;l)大遠景,2)遠景,3)大全景,4)全景,5)中景,6)中近景,對近景,8)特寫,9)大特寫。 電影中的景別,是影片視覺效果、導演語言風格的外在形式之。決定影片風格,決定敘事風格,決定視黨風格,決定導演風格。 我們在分析影片的過程中,對於影片的是別的把握重點是在於全片,而不在於具體的某一個鏡頭。分析的重點在如下幾個方面: 1.影片全片的敘事過程中,以什麼樣的鏡頭畫面景別為主?在影片中是一種什麼樣的主導趨勢?對影片的風格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 2.場景中重要的人物對話鏡頭是以什麼樣的鏡頭景別為主?鏡頭景別變化之間有什麼樣的規律和特點?對於影片中的人物刻畫和敘事的推動有什麼樣的幫助? 3.電影場景中的內景的景別特點是什麼?外景的景別特點是什麼?這兩種景別交織在一起是一種什麼樣的效果?特別是要分析景別分別在外景和內景當中對於人物、敘事、對 話、動作的表現和表達都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 4.每一個場景的開始的鏡頭和結束的鏡頭的景別的應用有什麼樣的特點?鏡頭剪接中景別的變化有什麼樣的規律? 5.全片中,鏡頭畫面的景別的變化幅度是什麼?對影片的節奏有什麼樣的影響?景別的這種變化對影片的敘事有什麼樣的幫助? 6.分析在動作的場景中,人物的動作和鏡頭景別的應用有什麼樣的特點和形式? 7.景別的運用以及最終畫面完成的效果對於影片的風格有什麼樣的作用? 8.不同的景別運用,對於畫面的構圖有什麼樣的影響和幫助? 9.分析景別的應用對於環境的氣氛,空間的表達,場景有什麼樣的作用? 10.分析不同的景別對人物形象和人物動作的表達。我們看到的影片,有的時候,賦予某一個人物以一個特定的景別,在有些情況下,不同的景別對不同的人物形象、不同的敘 事內容、不同的情緒要求、不同的動作表達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1.分析電影的景別對影片的節奏所起的作用。 --------------------------------------------------------- 六 空 間 在理論的分析中,電影的空間是一個不太具體的概念。 同時,電影的空間又是一個表述的整體概念,它不能離開影片的敘事和影片的主題電影的空間在影片拍攝的表述上是一個虛詞,在影片拍攝完成的理論分析上是一個形容詞。 但是,在影片的創作過程中,空間是影片具體場景的體現。往往在我們認識電影的過程中,電影的空間對於我們來講,是一個比較廣泛,不太具體的甚至是模糊的概念。 我們對電影空間的這種感覺一般來自於我們的生存觀念。那麼,電影的空間具有什麼樣的特徵呢? 1.電影載體空間的明確性。也是我們說的銀幕的二維 空間。電影的銀幕空間是有限的,平面的,具體的。我們所看到的空間關系是在一個二維的平面關繫上構成的。 2. 電影表現空間的假定性。我們所看到的銀幕的三維空間是一種假定性的三維空間。電影是利用光學的、色彩的、影調的給我們創造一個生理(眼睛)感受是具體的,心理(大 腦)感受是假空的空間關系和空間效果。 3.電影感覺空間的綜合性。我們對電影空間的感覺是一個生理和心理的綜合感覺懂得過程。即是銀幕的,又是想像的;既是具體的,又是幻覺的;既是平面的,又是三維的;既是表現的,又是再現的。 4.電影畫內空間的現實性與畫外空間的想像性。電影是用畫內有限的空間布局,表達畫外的無限空間關系。我們常常是用局部的、不完整的畫內空間去表達畫外整體的空間 關系,縫合觀眾心理的想像。 我們在分析電影空間的過程中,就要分析如下的一些問題: 二.影片中主要的空間構成是否參與影片的敘事與造型? 電影中的空間存在,一般的情況是作為事件發生的環境來幫助影片完成敘事。電影的空間既是事件發生的具體地點,又是推動事件發展的主要載體。 例如:影片《紅高粱》中,高粱地成為了影片中我爺爺和我奶奶情感宣洩的重要環境依據。場景的空間表達了人物,反映了性格,影片的空間直接作為一種敘事元素和造型元素,成為影片的視覺主體和審美主體。 2.影片中主要空間的跳躍是否構成巨大的對比關系? 美國影片《勇敢的心》中,英國蘇格蘭的地域風光和古代封閉式的城堡,這兩個場景的交替,形成了巨大的空間對比,也形成了巨大的氣氛對比,對影片的敘事和風格起到了極大 的作用。 3.影片的空間是否具有象徵意義? 電影中的空間既是主題的載體,又是敘事的環境;既是影片的視黨風格,又是影片的造型風格;所以,電影中的空間有很大的表現性和象徵意義。 例如: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中,宅院內的紅色燈籠和黑色燈籠成為了人物生活的方式和人物命運的象徵,封閉、灰色的宅院,作為一種環境,作為一種象徵,作為一種風格,作為一種影片的故事和造型元素,獨立的在影片中發揮作用。 4.電影空間是一種什麼樣的形式? 現代電影當中,電影的空間象徵與表現形式大多是兩種存在形式: 1)一個是影片的整體空間象徵。利用影片中所選擇的主要場景,從形象的角度象徵呼應影片的主題。 2)一個是影片的局部空間象徵。利用影片中某一非常有特點的場景,從特定環田的角度表達人物或者情節。 影片的創作者大多用這兩種方法幫助深化影片的立意。 例如:影片(黃土地》中運用大量的外景中土地、黃河、窯洞、整體的空間關系象徵,來達到影片中對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傳統文化、傳統風格的反思。 例如:影片《紅高梁》中,我爺爺和我奶奶的高粱地野合的一場戲,高粱地的具體場景空間則暗示了人類生命的崇高與人性的偉大。 例如:影片《菊豆》中,運用封閉的染坊內景局部的空間關系象徵,來表現染坊的興旺與發達,來表現一個家族生命的衰敗和倫理、道德的衰敗。 例如:美國影片的《全金用外殼》中,海軍陸戰隊兵營中士兵的衛生間,是一個典型的封閉、局部空間關系象徵不但很好地表現了幾個士兵在人性壓抑、軍隊壓抑、環境壓抑下的精神扭曲,也表現了士兵不滿軍隊體系中軍官的作風而槍殺軍曹的震驚事件。 5.影片空間的表達與表現是否有獨特的視覺造型特徵? 影片的環境空間除了完成影片的敘事,塑造人物形象之外,還有獨特的視覺造型特徵。 例如: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從畫面的祝黨造型特徵上,表達了封建社會、封建制度、封建的家族和禮教對人的摧殘。 例如:影片《菊豆》前半部分空間環境的開闊表現和處理,影片後
㈤ 電影創作中如何處理照明元素
②、何為「三點布光」?
③、照明的工具有主要哪些?
④、舉一部你認為照明上有特色的影片,談它好在哪裡?
⑤、照明在電影中有什麼作用?
⑥、創作中如何處理照明元素?
林格倫認為影像的三要素是:①被攝對象運動;②攝影機運動;③照明。
波布克認為影像的三要素是:①膠片;②構圖;③照明。
他們都有「照明」(即我們通常說的「光」)。可見,照明(光)在電影中的重要作用。攝制組中,人稱燈光師為「燈爺」。
一、照明的種類:
1、按光源劃分:
①、自然光:陽光、天空光的照明;
②、人工光:燈光的照明。
2、按光線的性質劃分:
①、散射光(軟光);
②、直射光(硬光);
3、按造型的性質劃分:
①、主光:
A、照明被攝物的主要光線,它決定著該場景中的總的照明的格局;
B、多用硬光,並且它使被攝物有明顯的陰影;
②、副光:
A、它是輔助主光的光線,它主要用來對主光照明被攝物所產生的明顯的陰影提供適當的照明,(注意不應把陰影全部消除,還應使被攝物的陰影部分有一定的造型效果)。
B、多用軟光(散射光)。
4、按光位劃分:
①、順光(正面光)優點:易於較完整地交待一個平面形象或者細節。缺點:呆板,無變化。
②、側光:電影中最常用的照明方法。這種方法照明,使被攝物富有層次感。
③、逆光:從背面打光。強烈的逆光,會使被攝對象突出,可怕;柔弱的逆光,會使被攝對象神秘動人。
④、頂光:頭頂上垂直照下來的光線。往往會使被攝對象醜化。
⑤、角光:從人的腳下垂直照上來的光線。往往會使被攝對象顯得殘暴。
二、照明的實際操作
具體拍攝一部電影,最通常使用的布光方法即是所謂的「三點布光」。
「三點布光」的主要作法如下:
1、首先把主光光源(主光燈)放在被攝主體的前面,注意它應與被攝主體形成一定的角度。
2、然後,在被攝主體的一側布置副光,以部分地消除主光照射下被攝主體所形成的陰影。
3、最後布置逆光。把光源放到被攝主體後面的高處,使被攝主體的四周的邊緣有一個光環,使主體富有立體感。
(在傳統電影中,「三點布光」是必用的方法。現代電影中,有時已不用。)
照明的燈具主要有兩類:聚光燈和散光燈。
聚光燈:「S」,5000W(大型);
「Z」,2000W(中型)
「750」,750W(小型)。
前面有可調節的旋鈕。
散光燈:不可調節,用紗網或透明紙。
反光板:(蒙著錫紙的膠合板),在拍外景的時候,往往要用反光板來補光。
另外在拍外景的時候,日光與攝影機的水平軸線最好構成45度的角度。日光低了,主體會顯得缺乏層次;日光高了,主體的陰影會過重。
三、照明在電影中的作用
提問:每一個同學講一個你認為在照明上有特色的影片,講它好在哪裡,並談照明在電影中斷作用。
照明在電影中的作用:
1、曝光作用:照明使電影的底片獲得准確的曝光量,使底片在沖洗之後,能得到正常的底片密度;
2、造型作用:照明使二度空間的畫面根據攝影藝術創作的要求,恰當地呈現出被攝對象的質感、立體感、空間感等藝術效果。
3、構圖作用:照明產生的明暗效果可以突出主體,並且平衡畫面的構圖,使構圖具有形式上的美感。
4、戲劇作用:
①、描寫、表現環境:
②、表現人物的心境:
③、塑造、刻劃人物:
④、表現主題:
⑤、 作為重要的情節因素
⑥、 表現獨到的生命體驗
⑦、 渲染、升華、象徵
⑧、 作為敘事主體與核心
《陽光燦爛的日子》中的布光處理,主要分三種情況。
1、室外布光:
為了更好地表現影片的主題,室外布光多選擇在大晴天,選擇在陽光充足,光線很「透」的情況下拍攝。
屋頂行走:
2、室內布光:
室內布光以高瓦數聚光燈照明為主,營造和渲染一種溫暖的、金黃色的布光效果。如馬小軍看到「畫中人」照片的米蘭的卧室,如米蘭洗頭的水房,如小姑娘跳舞的教室,如莫斯科餐廳等等。
作用:
①、 形式感:
高瓦數聚光燈照明為主的布光處理,使拍攝環境空間感、層次感突出。使人物的身體和面部陰陽反差分明、造型效果強烈。
②、 美化人物
高瓦數聚光燈照明為主的布光處理,極大地美化了影片所要歌頌的人物(米蘭),並且,淋漓盡致地表現馬小軍心中濃郁詩意和美麗愛情。
如「為米蘭沖頭發」段落:
鏡頭638:特寫 水壺中的水澆到米蘭的頭發上。陽光灑在米蘭的脖子上。米蘭脖子上細細的絨毛在陽光下閃爍。
陽光灑在米蘭的脖子上。特寫鏡頭使我們看到米蘭脖子上細細的絨毛在陽光下閃爍。歌頌一個女孩,贊美一個女孩,電影中的布光和特寫,會表現得如此地激動人心。
如「再見『畫中人』」段落:
鏡頭329:特寫 馬小軍的手輕輕地捋過一根長長的頭發。金色的陽光在頭發上閃爍著。《鄉村騎士》音樂響起。(疊)
金色的陽光在「畫中人」的頭發上閃爍。用頭發上閃爍著的陽光,表現馬小軍心中愛情的浪漫、美好和詩意。
③、 主觀性
高瓦數聚光燈照明為主的布光處理,使人物和環境的主觀色彩更加濃厚。
④、 少年視角
高瓦數聚光燈照明為主的布光處理,使拍攝環境空間感、層次感突出。使人物的身體和面部陰陽反差分明、造型效果強烈。而這種陰陽反差強烈,造型效果鮮明,恰恰是少年馬小軍看待世界、看待事物的視角。這是影片《陽光燦爛的日子》的布光處理的異常突出的一點。
姜文對環境,對環境與光的關系的感受是異常強烈的。高瓦數聚光燈照明為主的布光處理,把姜文的這種感受表現得淋漓盡致。
如在「初見『畫中人』」的段落中,布光使「畫中人」的房間陰陽分明。段落開始時,馬小軍手舉望遠鏡站在陰影中。後來,馬小軍從望遠鏡中看到了牆上的「畫中人」。馬小軍上前一步,馬小軍從陰影中走到了燦爛的陽光下。用「光」的暗、明變化,寫少年馬小軍內心巨大的激動,和馬小軍神聖而偉大的愛情的覺醒。
3、曝光過度:
《陽光燦爛的日子》中還有一些特殊的光效處理。在影片的一些段落中,製作者有意使膠片的曝光過度。
如「為米蘭沖頭發」段落的後面,在米蘭的房間中拍攝米蘭。
鏡頭668:近景 米蘭身穿潔白的上衣,黑黑的長辮子垂在米蘭的胸前。米蘭目光如錐,凝視著馬小軍。突然,米蘭笑了。
米蘭身穿潔白的上衣,黑黑的長辮子垂在米蘭的胸前。米蘭胸前黑黑的辮子使白衣更加潔白。
一方面,使用顆粒反差強烈的特殊膠片,進行高調攝影。同時,強烈的布光,使被攝主體米蘭曝光過度。高調攝影和曝光過度,使米蘭的黑發、白衣更加突出、強烈,更加增加米蘭的美感和不真實的成分(「畫中人」)。
總之,通過曝光過度表現拍攝對象的美好,和馬小軍的愛情的迷狂及馬小軍特殊的心態。
(有顏色的彩色光的運用,為了講述的方便,我們將在後面的色彩一節中講述。)
四、電影創作中的照明處理
(前面我們已經講過,運動、照明、色彩是影像部分的三個重要內容。)
電影創作中如何處理照明元素:
1、總的照明風格:
根據影片的風格確定照明的風格。
A、紀實風格:
①、多用自然光,陽光,天空光。如果是在室內,那麼它的光就應該是該室內本身存在的光源(日光、燈光)所發出的光。(盡管這一點在實際拍攝中較難做到)。
②、多用散射光(軟光)。
③、如果使用「三點布光」,那麼,主光、副光、逆光之間的對比不要生硬和明顯。
④、場景中的主光的方向應與該場景內光源的方向大致一致。室外是陽光;室內是室內發光的燈具。
B、浪漫、誇張、表現主義風格:
在用光上沒有一定之規。可以生活化,也可以絢麗誇張。
C、商業片:
①、布光應使被攝主體清晰可見。它不能象紀實風格的影片那樣,為了接近生活,被攝主體有時會若隱若現、模糊不清。
②、布光要使被攝主體具有形式上的美感。
③、布光要使被攝主體具有鮮明的作者對它的主觀評價。
④、布光要使被攝主體具有鮮明的戲劇化特徵。
2、具體人物的照明處理:
影片主要人物,必須要有他的照明處理方案。如《法國中尉的女人》:薩拉,查爾斯,安娜,邁克,未婚妻等。
3、具體場景的
㈥ 分析電影《智取威虎山》的畫面,鏡頭,色彩,光線,語言,音樂
以該劇是上世紀50年代由上海京劇院原創的作品,經歷了無數次的修改和打磨,終成為上海京劇院的經典保留劇目,也是京劇舞台上久演不衰的現代戲代表作。
電影內容及主題的傳達,除銀幕視覺形象和鏡頭的組接等手段外,言語性對白也是其不可或缺的表現渠道,而言語就是人們在實際交際中所說的話。
因此,不同類型的電影,必然會採用不同的言語策略,以最佳言語對白形式,來滿足其內容表達的經濟性和效果最優化要求。
本文將以電影中的言語性對白為研究視角,對徐克執導的電影《智取威虎山》的部分劇本進行考察,從地域方言、社會方言及臨時言語三個角度探討該片中的言語特點。
感受其言語魅力,從更深入地把握影片在同類題材電影中的獨特之處,對其藝術價值產生更直觀的認識。
(6)電影主題光線擴展閱讀:
編劇:陶雄、李桐森、黃正勤、曹壽春、申陽生(執筆);
導演:陶雄為主,協助(李仲林、李桐森);
樂隊成員:王燮元、趙濟羹等;
舞台美術設計:幸熙、周凡等;
主要演員:李仲林(飾楊子榮)、紀玉良(飾少劍波)、王正屏(飾李勇奇)、賀永華(飾座山雕)等。
1958年8月首演於南京中華劇場,其後又在蘇州、上海等地公演,廣受觀眾歡迎。
這一稿《智取威虎山》的劇本曾於1959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單行本。
在上海京劇院以後的演出中,1966年文革開始後由沈金波飾少劍波,童祥苓飾楊子榮,施正泉飾李勇奇,齊淑芳飾常寶,孫正陽飾欒平,唱做繁重。曾經成為京劇樣板戲劇目之一。
㈦ 電影麥克法蘭的光線分析
摘要 電影麥克法蘭鏡頭運動的表現形式:方式一:以拍攝對象的運動為主,這種方式的運動雖然鏡頭沒太大動作,但通過演員的走位設計讓畫面顯得豐富。人的走入走出,走近走遠,運動方向都可以用來製造動感。 方式二:以攝影機的運動為主,攝影機在空間中運動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它可以藉助三角架,軌道,升降機,或人的身體進行各種軌跡的運動。這種運動方式更容易去交待事情,可以很好地控制觀察的順序。單從畫面上看,如果你嫌攝影機前進太簡單,可以同時加一個搖攝,並再用升降機升高。
㈧ 電影光線名詞解釋
電影作為一門視覺藝術,傳遞的就是一組連續的活動影像信息,而這一信息的傳遞過程就是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將光線傳遞給人的視覺感官神經系統的過程。
基本介紹
1、電影光線
電影用光的方法有多種。
按光位分,可分為順光、側光、頂光、底光等。
按光質分,可分為聚光、散光、軟光、硬光等。
按光的方向分,可分為前置光(光源在前)、側光(光源在側)、背光(光源在後)、底光(光源在下)。
按光的亮度分,可分為強光和弱光。
按光調分,可分為低調光與高調光。
2、電影光線的功能
Ø 完成攝影畫面曝光工作,實現影像確立
Ø 控制畫面亮度水平和反差關系
Ø 決定場景氣氛效果
Ø 突出、強調被攝體的造型特點
Ø 為影片確定視覺基調
㈨ 在電影創作中攝影光線有哪些功能作用
1、.曝光作用
2、光的造型作用
3、光的藝術表現作用
1.塑造人物形象,刻畫人物性格。表現人物情緒
2.烘托環境氣氛:相同的場景,在不同的光線照明下可形成不同的氣氛。這種特定的氣氛可影響人的心理情緒。
3.表現時空
4.幫助構圖:光線照明產生的明暗效果可以突出主體、掩蓋次體,充分而合理地運用光線所產生的投影,可以豐富畫面構圖,均衡畫面。
5、創造節奏
電視用光是動態用光。光的運動能製造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