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高尚的藝術是給他人帶來快樂——電影《馬戲之王》觀後
電影的片尾的這段話——「最高尚的藝術是給他人帶來快樂」,是主人公巴納姆創業體會,也是我看完這部電影的感受。這部電影通過描述巴納姆從一貧如洗到歷盡艱辛成功創業的故事,鼓勵人們敢於創新,勇於嘗試,為夢想而努力拚搏。
因為巴納姆的馬戲團成員由各種有缺陷的演員組成,他們的表演形式不被主流社會所認可,甚至一直被一部分媒體和觀眾所排斥。抗議和反對的人群一直都在,後來在一次沖突中,有人燒了他們的劇院。即使這樣,巴納姆和他的合夥人及演員更加團結努力,越挫越奮,在大帳篷里開始了更精彩的演出,並取得了成功。
巴納姆馬戲團的成功,在於演員們的正能量的努力和拼搏,他們當中有侏儒,有變性人,有超胖者,有奇醜者,可謂奇形怪狀,他們原本生活得自卑,苦惱,無人認可,遭人唾棄。但他們在馬戲團的成功演出給觀眾們帶了極大的快樂。在滿懷開心歡笑之後,觀眾們一定還獲得了滿滿的正能量。他們會聯想到這些身有缺陷,受人詬病的演員們竟然生活得這樣鮮活生猛,精彩熱烈,作為正常人,不更應該努力嗎?這大概也是巴納姆的馬戲團成功之處吧。
這部電影同時也是把快樂帶給了觀眾。它的精彩之處是使用大量的歡快激烈歌舞場景。用這種藝術形式刻畫了許多重要的場景。比如巴納姆的戀愛場景;巴納姆與合夥人的合作洽談的場景;馬戲團演出的火爆場景;事業受挫、劇院被燒毀、妻兒離散時,巴納姆得到大家鼓勵的場景等,都是一幕幕精彩的歌舞,歡快的音樂,靚麗激盪的舞姿,振奮人心,催人奮發。
主人公巴納姆的傳奇本身就是帶給觀眾最大的快樂!他在一無所有時收獲了愛情,又為了實現「讓愛人過上幸福生活」的諾言努力奮斗,最後獲得成功。
他告訴人們,只要心存夢想,努力拚搏,不拋棄,不放棄,就一定能夠成功!
這是一部正能量的勵志電影!裡面不但有創業的故事,還有滿滿的愛!推薦給正在路上的創業者觀看!
2. 馬戲之王講的什麼故事
《馬戲之王》講述了美國馬戲界傳奇人物P.T.巴納姆從無名小卒變成將歡樂與勇氣融入至表演中,將希望散播至全世界的玩夢大師的勵志故事。
電影中,P.T.巴納姆起初是一個貧窮的男孩,但他對於創造和展現獨特的娛樂形式充滿了熱情。他夢想著能夠將自己的想像力轉化為現實,為人們帶來前所未有的視聽盛宴。隨著歲月的流逝,巴納姆逐漸積累起財富和經驗,他開始著手創建自己的馬戲團。
巴納姆的馬戲團並非傳統意義上的馬戲表演,他融合了各種元素,包括雜技、舞蹈、音樂以及戲劇,打破了當時社會對馬戲表演的固有認知。他的團隊里有來自不同背景、擁有不同技能的表演者,他們共同創造了一種全新的藝術形式。巴納姆不僅關注表演的技巧和精彩程度,更致力於通過表演傳遞勇氣和希望的信息。他認為,馬戲不僅應該是一種娛樂方式,還應該能夠激勵人們追求夢想,面對生活中的困難。
隨著馬戲團的聲名日盛,巴納姆和他的團隊開始在世界各地巡迴演出,他們的表演深受觀眾喜愛,為人們帶去了無盡的歡樂。然而,成功背後也隱藏著挑戰和危機。巴納姆需要不斷創新,以保持馬戲團的新鮮感和吸引力;同時,他也要面對來自競爭對手的壓力和質疑。盡管如此,巴納姆始終堅守著自己的信念和夢想,最終將馬戲團打造成了一個傳奇般的存在。
總的來說,《馬戲之王》是一部關於夢想、勇氣和創新的電影。它通過講述P.T.巴納姆的故事,向觀眾展示了如何將個人的激情和才華轉化為影響世界的力量。這部電影不僅具有娛樂性,更能夠激發人們的思考和感悟。
3. 電影推薦《馬戲之王》:請永遠做一個心懷樂趣的人
馬戲之王
前言
《馬戲之王》於2017年12月20日在美國上映;2018年2月1日在中國內地上映,該片改編自真人真事, 講述了美國馬戲界傳奇人物巴納姆從無名小卒變成將歡樂與州神勇氣融入至表演中,將希望散播至全世界的玩夢大師的故事 。
故事簡介
年少的巴納姆跟著裁縫父親去一個富人家,因惹得富人的女兒夏麗蒂大笑,而被富人甩了一記耳光,正是這記耳光,讓巴納姆收獲了夏麗蒂的友誼與芳心。 跟夏麗蒂有了兩個女兒的巴納姆,為了讓妻女過上優越的生活,開始創業,開辦馬戲劇團。
一開始,他的事業經營慘淡,劇院門可羅雀。女兒的話激發了他要做獨一無二馬戲團的靈感, 巴納姆四處尋找長相奇特但具有特殊才藝的人。很快,胡須女塵埋郎、長腿巨人、雙胞胎飛人以及精通騎術能模仿拿破崙的侏儒相繼加入劇團, 因為這些丑角的加入,巴納姆的馬戲劇團開始贏得觀眾的掌聲。
機緣巧合下,巴納姆參加英國女王的宴會,在上流 社會 的圈子裡,他認識了瑞典女歌手珍妮·琳德,在巴納姆的盛情邀請下,珍妮欣然應允前往美國巡演
經典台詞
誇大其詞又不是什麼壞事,想像力匱乏比太豐富更讓人痛苦
No one ever made a difference by being like everyone else.
要成為有影響力的人,不能只安於和別人相同。
觀後感
《馬戲之王》的音樂和編舞很精彩。其中巴納姆與合夥人菲利浦在酒館中討價還價的一場舞戲, 巧妙地利用了酒吧的侍者、吧台和兩人的酒杯,音樂和舞蹈的節奏與酒吧閃爍的燈光相互呼應,使兩人的試探和博弈顯得放鬆、幽默又充滿動感。 菲利浦向空中鞦韆女孩安·惠勒表白心跡的一場戲,運用了空中鞦韆的道具編配了空中與地面相互交融的舞蹈,安·惠勒的突然升空、菲利浦的半空墜地都作為視聽的補充語言,強烈地暗示了菲利浦和安·惠勒的身份和 社會 背景的懸殊差距。而安·惠勒在空中飛翔穿越的輕盈和自由,也是她對自身充滿沮喪和質疑之後的理想狀態的隱喻。 但是影片中的感情戲,性質就和另一大主題思想「面對內心,活出自我」一樣,象徵意義遠大於實派跡螞際表現,缺乏有力論據的論點,變成了強行標榜的政治正確,只會令人別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