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一些美國拍的中東戰爭電影
1,《勇者行動》
《勇者行動》是由邁克·麥克羅伊和斯科特·沃夫聯合執導,埃米里奧·瑞弗拉、羅塞莉·桑切斯和涅斯特·薩拉諾等聯袂出演的一部動作片。電影於2012年2月24日在美國上映。影片講述了海豹突擊隊員解救被綁架的CIA特工,並且發現了威脅整個美國的恐怖網路,繼而展開全世界范圍內的大搜捕和大圍剿。
『貳』 大學生讀書筆記1000字模板五篇
書是人類獲取知識的源泉,提高人們素質的有效途徑,也是涵養靜氣的搖籃。讀書的妙處可謂無窮,書香更是浸人心脾,引人入境不能自拔。以下是我整理的大學生讀書筆記,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大學生讀書筆記範文一
一千個讀者意味著一千個哈姆雷特。此篇言論所及,不過也是那些將我敏感觸發的事物。或喜或忿,惟願你一笑揭過。
很久以前,一行身披毛發的人脊部微彎著在叢林中尋找食物,蒼莽不見天日。途遇幾只猴子,它們盪著長臂在盤根錯節的大樹之間跳躍。猴子們的眼中滿是奇異的色彩,也許是在疑惑眼前與自己形貌相似的生物為何在地面直立行走。而地面上的這行人在搜集野果的罅隙里,偶爾目光掠過藤蔓上掛著的猴子,也是充滿了不屑與輕視。
狂風驟雨說來就來,當駭人的雷電在空中奏鳴作畫時,山洞裡的一群人瑟瑟發抖得聚集在一起,惶恐地望著天空。燃燒著的火堆驅散了一些大雨帶來的寒意,火堆里的幾塊野獸骨頭早已炙烤得發黑。
叢林里此時可不平靜,方才悠哉享受時光的猴子們突然慌了手腳。雨水猛地砸落下來,劈頭蓋臉地給了猴子們不大不小的教訓,老猴子引導著小猴子在藤蔓間翻轉騰挪。無論是選擇了直立行走的人還是棲息在樹上的猴子,在大自然的暴力面前都露出了生靈所共有的畏懼。
暴雨過後,人們一如既往的輕蔑,猴子一如既往的疑惑。
許多年了,那些猴子和那些人都似乎消失,似乎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裡。人類的聚集效應是不可避免的,因而會產生復雜的社會關系。城裡人笑話鄉下人落後老土,鄉下人卻也在腹誹城裡人不辨菽麥。圍城裡的世界日新月異,人們的生活朝著他們所期望的方向飛速改變。圍牆之外的鄉下呢,這里的人們保有著「生於斯,長於斯,死於斯」的傳統觀點。即使由於人口壓力大,流失離開的青壯年也多是思想跟隨潮流嚮往城市生活者居多。就這樣,城市者愈加城市,鄉村者愈加鄉村。
達爾文的進化論告訴我們,同一種生物由於地理隔離會漸漸得產生生殖隔離。一堵圍牆把本是同根生,本都歸屬於大河流域的人們隔得老遠,不是距離,而是思想。那麼,城裡人與鄉下人觀念的漸行漸遠就變得無可厚非。
鄉土是一個最基本的起點。中國自古是一個糧食大國,世世代代總有一些人耕種在土地上。而這些人中,也總有一些世世代代作息在這片傳自祖輩的土地上。時代如何發展,這一方鄉土卻是不會湮沒。城裡人是鄉下人開枝散葉的果,這句話也許講的不好,但卻是切中肯綮。
有人講,曾看到中國人在適宜放牧的大草原上墾地耕種。我想那個中國人應當不是城裡人。這樣判斷並非有什麼鄙薄之見,而是在於反映觀念決定人的行為模式。鄉下人守著鄉土生存,生活長久地保有著一種安穩性。最貼近大自然的生活,讓他們有了最節約生命的生活方式。智慧的東西往往發揮作用長久而緩慢。這是帶著思維框架的城裡人所無法理解的,故而稱之為「土」。「土」是那些真正的鄉下人最寶貴的品性,就像城裡人所謂的「尊嚴」。
在鄉村社會,最少有用處的就是文字。祖祖輩輩面臨的問題幾乎不會發生變化,幾本厚厚的手札是決計比不上言傳身教。鄉下的房屋都是平鋪開來,很少有矗立的層式結構。屋前屋後一嗓子就可以相互聯絡,這不是圍城裡空間封閉的巢穴式住宅,聲波不會四處碰撞反射不必擔心引起共振坍塌。
也曾看到過鄉村不需要創新的說法。我對此不執一言。傳統的婚喪嫁娶與西
洋的婚紗教堂孰優孰劣?是坐在咖啡館里啜飲一杯咖啡還是在夕陽下躺在老藤椅上品一壺老茶?存在即合理。創新意味著斥陳。當機械化操作遍布農田的時候,那份穿越了數千年的悠遠風情是不是也在無奈嘆息。鄉村是固執的,鄉村不接受創新。
城裡的人如今最缺乏的是歸宿感。這樣講也許是有點兒唯心主義。其實一個人在哪裡生活過的時間久了,自然就會產生依戀與贊頌。條條框框極具幾何特色的城市建築群,也許那些稜角在城市人的眼裡能夠泛出溫潤的光。可有時依舊敵不過鄉下乾瘦的枯枝。
說白了,城裡人不懂得鄉下人的土,鄉下人不明白城裡人的醉。
中國是從鄉土中誕生的,那麼不管如何進化如何發展都總會帶著一些鄉土色彩。這是褒揚。一個沒有歷史沒有過去的產物是何其可怕。鄉土中國特色的還是它的差序格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完全是不斷變化的,像一顆石子丟進水激起了層層水波。石子是你,水波是你的人際關系。這種東西在中國生活得久了就會自然明白,不可言傳也不得言傳。
城市最終要回歸鄉村。只是現階段城市和鄉村的發展模式偏差很大,城市愈加陌生,鄉村也變得不完全純凈。不管是身為城市人,還是鄉村人,都應當正視自己的身份。所不了解的,永遠不要去輕易訴說。就像不確定性原理,世界上從來沒有人能看清楚真相。
行文到了結尾,你也許會說這不是一篇規范的讀書筆記。但我覺得,我所言的正是我閱讀《鄉土中國》的切實感悟。世上本沒有標准,怯於探索與墨守成規誕下了一套邏輯化產物。
開卷有益。只要閱讀,必有所獲。
大學生讀書筆記範文二
很偶然的機會,在網上看到有人對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這么評論:「這本書雖然是社會學入門級讀物,卻有著深厚的理論素養作為支撐;通俗易懂的語言,加上鄉土濃濃的氣息,沒有了讓人忘而卻步的拗口難懂的理論術語,讀後確有萬條萬縷瞭然在胸的豁然開朗感。」是這段頗高的評價使我萌生了對《鄉土中國》的興趣,果然,讀畢,感觸良多。
它包括鄉土本色、文字下鄉、再論文字下鄉、差序格局、維系著私人的道德、家庭、男女有別、禮治秩序、無訟、無為政治、長老統治、地緣與血緣、名師的分離、從慾望到需要等方面展開敘述,生動地描繪出鄉土中國的基本概況。
《鄉土中國》開篇第一句「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正如費老先生所說的,中國的基層社會的確具有濃濃的鄉土味。這里的「鄉土味」並不是都市人眼中給鄉下人冠上「沒認識多少字、聽到汽車喇叭鳴不知道往左還是往右的」的愚昧,而且經過實踐證明,鄉下人的學習能力並不比都市人差,只是對於知識和城市生活規律的需要沒有都市人強烈。我們都知道,傳統的中國社會是建立在能夠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基礎上的,傳統中國社會的封閉性和保守性制約了中國人民尤其是基層人民思維方式、思想文化的發展。再加上鄉土社會是一個社會變遷速度十分緩慢的社會,人民已經習慣了鄉土社會里安穩的生活,以致於不能適應其他快速變遷型的社會,這個才是「鄉土社會」之所以「鄉土」的原因。
費老認為「如果中國社會鄉土性的基層發生了變化,也只有發生了變化之後,文字才能下鄉。」語言和文字都是表情達意的一種工具,但是這並不是的工具,在鄉土社會里,人們有屬於自己的語言和交流方式,有時候大可以不必使用文字,表情、動作、聲音都是人們獨特的交流方式。除非鄉土社會的本質改變,要不然,文字下鄉進程將會相當緩慢。
在社會結構上,《鄉土中國》深入淺出地把社會分為西方社會的「團體格局」和中國傳統社會的「差序格局」。團體格局指的是個人間的聯系靠著一個共同的架子,先有這個架子,而互相發生關聯;而差序格局則是一個一根根私人聯系所構成的網路,費老還作了一個有趣的比喻,以己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別人所聯系成的社會關系,不像團體中的分子一般大家都在水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紋一樣,一圈圈推出去,越推越遠,越推越薄,而所謂倫,也就是從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發生社會關系的那一群人里多發生的一輪輪波紋的差序。當代中國社會又何嘗不是鄉土中國中的「差序格局」,在辦事的時候,人們總是先找關系。正是這種社會關系的性質導致了許多「走後門」的現象,在官場上也導致了很多的貪腐的現象。這一個比喻淺顯而又深刻,在看待人的私心問題上,讓我感觸至深。
當代社會所強調的德治依舊是源於鄉土社會的「禮治秩序」,「維系著私人的道德」需要靠個人的內在剋制來遵守,於是很多應該遵守的規則便成了「禮」,「禮是公認合適的行為規范。」當代社會應該是一個法治社會,但是「禮治」依然存在。在農村,遇到矛盾的時候都是請一些長者或人士來評評理,實在調解不了才選擇訴諸於法律手段。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無訟」的社會。
在一成不變的鄉土社會里,保守封閉的特徵形成了「無為政治」和「長老統治」的現象。即使是在當代的民主社會,人們依舊不重視自己的權力,敷衍地對待選舉活動,對政治大事也不聞不問。只有當自身利益受到威脅時,才會尋求政治或者法律上的庇護。在鄉土社會中,長老的生活經驗是最為豐富,因此長老具有性,年輕一代對長老只可惟命是從。
雖然鄉土社會的社會變遷速度慢,但是鄉土社會畢竟不是一成不變的,當舊的社會制度不符合實際情況、解決不了實際問題的時候,「名實分離」的情況就會出現。「名」是老祖宗定下來的規矩,是不可以輕易改變的,所以人們只好依舊採用這個「名」而在實際的操作上採用自己的那一套「實」。這可能也折射出傳統中國人們保守封閉的特點。
寫到這里,不禁感嘆費孝通先生孜孜不倦,敢於探索的精神,雖然《鄉土中國》的創造時間離現今已經65年,但是這本書里所研究出來的理論依然是經久不衰,對於傳統中國的基層社會本質看的如此透徹。我還要把這本著作精讀幾次,加深自己對鄉土社會的理解。
大學生讀書筆記範文三
費孝通先生在序言里就直接說了,他寫《鄉土中國》的目的就是介紹「作為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社會究竟是個什麼樣的社會」,並且他從實際出發,介紹了鄉土社會人們的生活、知道、人情、禮俗血緣、道德等的特點,讓讀者從實際中理解了鄉土人們的內心世界。
費老在第一章就提出了鄉下人的「土氣」,鄉下人向土地討生活,和土地分不開,以農為生的人們,世代定居是常態,遷移是變態,也就是論語說的「生於斯,死於斯」。並且鄉土社會的生活是富於地方性的,在城裡絕對看不到這樣的現象,這個是「土氣」特色,也是一種習俗。
接下來費老又講了文字下鄉,他說文字只是傳情達意的工具,講究文法、藝術,但是在面對面的鄉土社會中是沒有必要的,有著空間和時間上的阻隔,在鄉土社會中,他們有著自己的「行話」有著「無言勝似有言」效果,鄉土社會中的文盲,並非出於鄉下人的「愚」而是鄉土社會的本質。並且鄉下人沒有文字的需要。
費老也講到了差序格局在中西方的對比中,西洋的格局是團體,就像捆火柴一樣綁在一起,而中國則是家庭,就好比丟了一塊石頭在水裡,盪出一層一層的波紋,具有伸縮的能力,有著「人情冷熱、攀關系、講交情」的特點,而西洋的就是權力問題,作者說人何人往來所構成的網路中的綱紀,就是一個差序,也就是倫。
作者還講了家族、無訟、無為政治、長老統治的內容,我覺得這都是我們的傳統文化所導致的,我們的奉行的是儒家文化,講的是「和氣、禮治」,人情世俗的常態。
最後作者還講到了血緣與地緣、慾望和需要、名實的分離,血緣是身份社會的基礎,而地緣是契約社會的基礎。名實之間的距離跟著社會變遷速率而增加,但是在鄉土社會中變遷的速率是很慢的。
這本書用對比的手法進行敘述,很容易讓讀者了解,並且也舉了許多事例,很貼近人們的生活,容易接受。
大學生讀書筆記範文四
戰爭的起源或萌芽是從什麼地方開始的呢?戰爭這個名詞會不會從我們的字典里消失?讀完《戰爭論》我只得到一部分答案,還有一部分答案可能永遠無法知道。
戰爭是敵我雙方搏鬥無限放大的結果,戰場上,我與敵人搏鬥為了生存,我會盡一切辦法打敗敵人,格鬥技巧,武器狀況,都可能決定我的生死。無數個我這樣的軍人去搏鬥,去_敵人,那就是一個國家,民族的武器狀況,軍人整體素質,陣型,戰術等決定一場戰爭的勝敗。所以當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對大清的木質船,大刀片子佔有絕對的優勢,也自然能得到戰爭的勝利。
那麼戰爭起源於何處?遠古時代人少,不可能有戰爭,只有兩個野人為一個雌性野人打架或決斗,就像動物那樣為了交配而已,其實就是為了生存的延續。隨著人口數量的增長,出現了部落與部落,人種與人種,國家與國家的戰斗,說到底還是為了一種目的,一種更好的發展,生存的目的。如日本的擴張就是為了適應人口的增多。所有的戰爭都逃不開這樣的目的。從原始的征服到現代的政治。都是為了獲得利益,如果沒有利益,就沒有人願意去戰斗,戰爭是兩敗俱傷的,從來沒有贏家。所謂的勝利只是將自己的損失加於敵方而已。所以戰爭是政治的一種手段,一種得到利益而流血的過程。
人存在於世界,如果不剋制自己的慾望那麼就一直會有爭斗,小則國家內部而已的階級利益矛盾,大則國與國的生死存亡。戰爭會與人的思想境界有關,人類從來都是在索取,向大自然,向自己有能力征服的國家,(所以有了殖民地,有了奴隸)。上天給予人有限的能力,人卻有無限的慾望。
所以戰爭萌芽於人類的慾望,隨著社會進步,有了國家有了政治制度,戰爭就成了統治者獲取更大利益的工具。從秦滅六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沒有逃出這個范圍,打著民族強大復興的旗號去強行奪取其他民族發展的權利(殖民要求,租界,關稅,巨額的戰爭賠款),人類多麼可恥啊!!而戰爭則成為政治的手段,成為別國插手他國的工具。
而戰爭能否消失就在於人類社會能否真正的團結在一起,沒有國界,沒有人種的歧視,讓教育真正發揮作用,認識到我們都是地球人。那樣戰爭才有可能真正的從字典里消失。
而《戰爭論》從政治的角度出發,認為政治主導戰爭,戰爭只是手段,政治才是目的。這很正確,認識到這點,我們看待一場戰爭就更能有力的把握它。我們不需要考慮「忘戰必危,好戰必亡」等格言,記住政治的目的就能深刻的理解戰爭,美伊戰爭就大概如此吧。人類的最終歸宿應該還是一個大同社會,但願都能認清戰爭的本質。
中國人愛好和平,我們不希望戰爭,但若要是認為我們好欺負,你們有能力征服,那麼來吧,我們接受挑戰。你用你的價值觀衡量世界,我必將你的價值觀還到你的身上。明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
同時不要忘了一句話:兵者,國之大事也,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大學生讀書筆記範文五
戰爭的目的是使敵人服從我們的意志。為打到這個目的,必然要使敵人無力反抗。而使敵人無力反抗就必須要消滅敵人的軍事力量。這里的軍事力量應該包括軍隊和敵人的精神力量,即意志力。因為戰爭是人與人之間的斗爭,所以其必須在感情的范圍之內。因此戰爭的精神力量不應該忽視也不能忽視,特別是在一些關系生死的殊死的斗爭中。使敵人無力反抗一定要摧垮其國家和人發的抵抗意志,在理論上至少是這樣的,其表面的特徵可以是簽訂和約,要求苟合。這些特徵至少說明敵人目前承認了失敗,以後怎麼樣那是以後的事了。
在概念上分析,使敵人無力反抗會使斗爭趨向於極端,然而在現實中必須也完全有必要對其修正。因為人是有感情的,不會為純粹的邏輯而獲得力量。戰爭是充滿偶然性的,這也是因為精神力量即意志力在戰爭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人們在戰爭尤其是在激烈的戰爭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任何的疏忽都會導致戰爭進程的變化(相對於戰爭發生前的預測的)。這也是偶然性。
在任何時候不能忘掉,戰爭是政治以另外的一種手段的延續。因此政治目的始終存在於戰爭的始末。也許戰爭過程的進程對原來的政治目的有影響,甚至較大的影響。但是我們通常認為這種影響一般不會根本影響原來的政治目的或是影響的限度極為有限。需要說明的是,在兩方敵對感情和意圖不強或是力量相對稱時,政治目的往往起到很大的作用,甚至全左右戰爭的進程。即使在一般條件下,政治目的也會極大的影響戰爭的進程,或是嚴格控制其規模,或是無忌的放大其規模(即使沒有什麼真正的敵對意圖和目的)。通常情況下是嚴格控制其規模。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這是戰爭的固有屬性。政治往往要比戰爭理智精明的多。而戰爭本身往往是充滿偶然性的,暴力的。其中人的感情是關鍵的因素。
在現實中消滅敵人的軍隊和意志力往往要考慮自己的消耗,要考慮自身是否會被敵人消滅,還有當敵人的防禦強於進攻時產生的間歇,這樣戰爭也不會向極端發展。綜上考慮由於自身的顧慮和客觀的情況可能會使戰爭進程充滿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好像使我們以前的分析失去了意義。實事也說明在很多的情況下真正的戰爭(即是兩方的真實的撕打)並沒有發生。應該認為戰爭中進行的軍事行動應該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為真正的戰爭進行的所有的准備,包括軍事動員,物資運輸,軍隊的調整集結。二是真正的戰爭,真正的撕打。可以知道在兩方的力量相差懸殊時,當一方認識到對方的軍事力量遠遠超出自己的力量時,就自動的放棄抵抗。這也是所謂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其實戰爭進程已經開始了。
這種不確定性並不與戰爭的目的即使敵人無力反抗矛盾。因為當一方不為消來敵人做准備或決心不進行決占而對方抱有積極的目的時刻消滅對手時,這一方在戰爭中必然會處於不利的局面,因為他在戰爭中在沒有判定出對方不進行決戰的情況下做出了消極的不決戰的決心,這樣在戰爭中他必然處於慌亂並且不能集中力量,限度使用力量。這樣的結果必然是可悲的。
所以使敵人無力反抗,消滅敵人軍事力量,摧垮敵人的意志力這個戰爭目的雖然不是每次戰爭都要達到的目的,但是它自戰爭一開始就存在於所有的軍事行動中,只是由於政治目的或其它原因緩和或是遏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