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題材 > 以色列六日戰爭電影

以色列六日戰爭電影

發布時間:2022-05-25 05:10:38

❶ 「六日戰爭」的起因、經過

「六日戰爭」指的是第三次中東戰爭,發生在1967年6月5日,所以也叫「六五戰爭」,又因為戰爭持續了6天,以色列「先發制人」地向阿拉伯國家開戰,是現代戰爭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閃電戰」,所以以色列稱之為「六日戰爭」。 1967年,以色列為了向外擴張並壓制阿拉伯民族解放運動,借口埃及封鎖亞喀巴灣,決定對埃及發動突然襲擊。開羅時間6月5日晨8時46分,以軍在以國防部長達揚將軍的指揮下,出動200多架作戰飛機襲擊阿拉伯國家的25個空軍基地,擊毀埃及空軍340架戰機中的309架,擊毀敘利亞飛機50餘架、約旦飛機約20架。 在6天里,1.1萬名埃及士兵、6000名約旦士兵和1000多名敘利亞士兵陣亡,數萬人被俘,而以軍只有983人死亡。以軍佔領了西奈半島、加沙地帶、戈蘭高地、耶路撒冷老城和約旦河西岸地區,總面積達6.5萬平方公里。▲

❷ 六日戰爭中,以色列為什麼要攻擊美國的「自由號」間諜船

這是因為當時以色列在西奈半島殺死了400多名埃及的戰俘。在當時如果殺害了已經投降的戰俘,可以說是一種非常不人道的行為。甚至會受到其他國家的強烈譴責,然而在當時這一幕情景被自由號給看到了。所以為了避免國際輿論的壓力,以色列才會出動戰機攻擊自由號。當然自由號屬於美國的船隻,一旦選擇攻擊的話,必然就要想好一個借口。所以才會有了自由號是間諜船的事情。

所以我們看到以色列其實為了自己的利益,並不會把美國人的利益放在眼裡,因為一旦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失的話,將會使得阿拉伯國家趁虛而入。

❸ 六日戰爭爆發的原因是什麼

蘇聯策劃戰爭。美國曾計劃進攻以色列蘇聯利用散布假情報等手段蓄意挑起了這場阿以之間的戰爭。而蘇聯之所以這么做,主要是由於以色列在核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突破。為了對付這一威脅,蘇聯希望在戰爭中聯合埃及對以色列的迪莫納核設施進行轟炸,他們甚至還計劃在以色列沿海登陸。當時,蘇聯的核潛艇也駛近以色列海岸,以便在以色列准備使用核武時對其進行還擊。同樣,在戰爭前夕,美國曾制定一份秘密軍事計劃,如果以色列向東進入約旦河西岸或者向西攻佔西奈半島,美國將對以色列實施軍事打擊。但這份計劃最終以流產告終。而讓美蘇兩國鎩羽而歸的,是以色列軍隊的迅捷的速度

❹ 以色列空軍在80年代的一次經典戰役

網上搜的直接復制過來的!

提起以色列空軍,大概所有人都會首先想起那個空前絕後的87 比 0,而意義更為深遠的則
是在貝卡谷地摧毀了敘利亞的 19 個蘇制 SAM 導彈連,以色列空軍的攻擊精神將空中力量
領出來地空導彈的陰影。小時候看到劉亞洲的軍事科普小說(好像是「惡魔導演的戰爭」
)中有關描述,為以色列人近乎神話般的壯舉驚嘆不已,後來隨著閱讀增加,逐漸深入到
這場爭的內部,也澄清了一些誤解。軍事技術發展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但是「用現代的技
術打一場未來的戰爭」之桂冠還是只屬於以色列空軍。在下特意翻譯了部分有關文章,本
篇原載於美國空軍協會(Air Force Association)的會刊「Air Force Magazine」2002
年 6 月號,作者是Rebecca Grant
貝卡谷地之戰

1982 年6 月,為了徹底根除越境恐怖活動,以色列派遣地面部隊進入黎巴嫩,行動代
號「加利利和平」(Peace of Galilee)。事件的發展正如以色列事前所估計,從黎巴嫩
蔓延到周邊地區,演變為多邊沖突。

在這次行動的最初階段,以色列空軍創造了摧毀對手 19 個地空導彈連、擊落大批敵
機而自身不損一兵一卒的壯舉。通過獲取實時情報(Real-Time intelligence)和巧妙地
利用對手的弱點,IAF(以色列空軍、Israel Air Force)給現代防空體系來了個下馬威。

本月(2002 年 6 月)是IAF在貝卡谷地(Bekaa Valley)的勝利 20 周年紀念,作為
空中武力在和防空力量的死亡決斗中取得轉折性的勝利,它已經被載入史冊。以色列擁有
一支小規模、高素質的空軍,在 1967 年 6 月的「六日戰爭」(SIX DAY WAR)中發動了
一場史詩般的突襲,總共出擊 3,300 架次,IAF 橫掃埃及、敘利亞和約旦三國空軍,在地
面和空中總共摧毀了 400 架敵機,一戰成名。此後,阿拉伯三國軍隊被從西奈(Sinai)
、格蘭高地(Golan Heights)和約旦河西岸逐退。

雖然 IAF 在從 1969 年 3 月到 1970 年中的消耗戰中維持了優勢,但是在大量裝備
蘇制飛機導彈等先進武器後,埃及人依然在西奈半島給IAF製造了相當地麻煩。以色列人首
當其沖要面對的,就是先進的蘇制 SAM(Surface to Air Missile, 地對空導彈,這里特
指蘇制薩姆防空導彈)系統。雖然 IAF 在這段時間內零星摧毀了一些埃及地 SAM,但是自
身卻遭受了慘重的損失。前英國皇家空軍次帥托尼.馬森(Tony Mason,RAF Air Vice Ma
rshal)評論到,IAF 對抗敵機的交換率大概是 1 比 40,而對抗 SAM 卻是 2 比4!」。
顯然,SAM 已經代替戰機成為阿拉伯國家空防的主角。
十月戰爭

早在1973 年的「十月之戰」中,事情已經初顯端倪。1973 年10月6 日,埃及和敘利
亞共同發動了突然襲擊,IAF 從此面對日益嚴峻的地面火力??「比北越的任何地方都要
稠密」(空軍大學1978 年報告)。

埃及雖然僅擁有不過 20 套移動式SAM 系統,但是還有 70 套SA-2、65 套 SA-3、僅
2,500 門防空炮和超過3,000 套SA-7 肩射導彈等作為補充,另外包括敘利亞方面的34個S
AM 連。IAF 的飛行員不但要爭奪制空權,而且要為被圍困在蘇伊士運河(Suez Canal)東
岸的地面部隊提供近接對地支援。在此期間,IAF 的二號首腦是大衛.艾維(David Ivry,
此人曾在1967 年作為飛行員參戰,最近又擔任以色列駐美國大使),回憶到,「你沒有任
何時間來消滅對方防空力量,必須隨時冒著非常稠密的防空火力來進行對地支援,為此我
們損失了不少飛行員」。

戰爭的最初三天,IAF 在1,220 架次任務中損失了50 架飛機,將近4% 的損失率是無
法承受的,幾乎可以和當年美國戰略空軍最初空襲德國時的損失相提並論。雖然隨著戰局
的好轉損失逐漸下降,但是總共有53 架A-4 天鷹(A-4 Skyhawk,開戰時 IAF 總共擁有17
0 架)和33 架F-4 鬼怪(F4 Phantom,總共 177 架)被對手的 SA-6、ZSU24 和 SA-7 擊
中。

飛機受創輕重不一,但是對方的防空力量逐漸進入了狀態,有效阻止了 IAF 開展進行
緊急近接支援(emergency close air support),同時埃及防空力量也成功地干擾 IAF
支援以軍地面部隊的反攻行動。以色列飛行員冒死拼殺終於迎來了曙光,運河東岸的戰局
逐漸向著有利以色列的方向發展。10 月14 日,埃及向西奈投入了預備隊,並且將防空火
力圈向前推進。不過一天之內埃及就損失了28 架戰機,以色列空軍和地面部隊聯手阻止了
埃及的攻勢。一名埃及指揮官後來談到,「一旦我的部隊沖出 SAM 的防空傘,IAF 馬上就
會給我們造成無法承受的損失」。

戰爭又持續了幾天,直到雙方達成停火協議,以軍已經越過了運河並且在各條戰線上
擊破了對手。戰爭的教訓清楚地告訴以色列人,IAF必須改變他們的戰術,即使到了戰爭的
最後階段,IAF 依然在摸索對付 SAM 的方法,結果在一次出擊中就損失了 5 架 F-4 鬼怪


慘重的損失

對於艾維,IAF 的損失是毀滅性的,「在戰爭的最後階段」,他談到,「我們計劃重
振旗鼓打一個漂亮仗」,但是得知「IAF 的 F-4 鬼怪不能有效地對付 SAM」之後,軍隊首
腦們的心情可想而知。SAM 成功地阻止了 IAF 打擊侵略者,甚至能保護類似 SS-21 這些
能夠打擊以色列領土內目標的地地導彈。艾維認為,空中力量在未來戰爭中的地位受到了
質疑,1973 年的戰績給 IAF??不必說還有其他西方國家的空軍??心中投下了陰影,在
未來的戰爭中戰機是否還有能力對抗整合式防空系統(integrated air defence)呢?前
任 IAF 指揮官艾澤爾.魏茨曼(Ezer Weizman )甚至悲觀地說:「戰機的翅膀已經被 SA
M 折斷了」。
事情已經非常清楚了,IAF 將來能夠有效作戰,取決於能否找到一條迅速系統地消滅對方
固定或者移動式防空火力的道路。對於艾維,1973 年的教訓非常清楚,「我們必須給SAM
一個回答!」

埃以之間的和平維持了若干年,但是 SAM 問題依然是IAF 心頭之痛。1981 年,以色
列在南黎巴嫩擊落了兩架正在襲擊親以基督教民兵的敘利亞直升機,作為回應,敘利亞的
SAM 部隊開始進駐黎巴嫩的貝卡谷地。此時艾維已經成為 IAF 的指揮官,他懷著極大的
興趣仔細研究了敘利亞的行動。「從我們的角度來看」,艾維談到,敘利亞將 SAM 部隊派
進貝卡谷地「已經越過了一條紅線」。它威脅到以色列在黎巴嫩邊界地區的空中優勢,阻
礙IAF進行偵察和為地面部隊提供空中掩護。

1978 年的戴維營(Camp David)協議和 1979 年的埃以和平協議已經為這一切埋下了
伏筆,條約規定 1982 年從西奈半島撤軍。「實際局勢卻十分微妙」,艾維說道,貝卡谷
地的 SAM 無疑是個巨大的誘惑,但是 IAF 卻面對更嚴肅的挑戰,那就是伊拉克 Osirak
的原子能反應堆!1981 年 6 月 7 日,14 架以色列戰斗機以一次另人炫目的完美突襲摧
毀了巴格達郊外的反應堆,下面就該輪到敘利亞人了。一年之後,巴勒斯坦游擊隊活動越
發猖獗,大肆越境襲擊以色列移民,向加利利地區的猶太人定居點開炮甚至發射火箭,解
決貝卡谷地的 SAM 成為 IAF 首當其沖的任務。

以色列國防部長沙龍(Sharon)得到了總理阿瑞爾.貝京(Ariel Begin)的支持,計
劃派遣地面部隊進入黎巴嫩掃盪PLO(巴勒斯坦解放陣線),同時嚇阻敘利亞軍隊,並且掩
護親以色列的基督教民兵驅逐巴解勢力。第一周的戰鬥成為八十年代最為矚目的戰事,並
且永載空軍戰史。

狩獵開始

6月6日,在 IAF 戰斗機、攻擊機和直升機的掩護下,以色列地面部隊開始進入南黎巴
嫩掃盪巴解據點。開始以軍推進迅速,一路勢如破竹,後來被阻於Jazzin,急需空中支援
。這樣一來,以色列戰機將要進入貝卡谷地 SAM 的射程。

艾維和他設在特拉維夫(Tel Aviv)的指揮部仔細監視敘利亞的反應,此戰基本的原
則就是「千方百計避免和敘利亞正面開戰」,艾維特別強調。SAM分布在貝卡谷地和敘利亞
境內,敘利亞軍隊、巴解游擊隊和以色列直升機及救援單位一起擁進這個地區。「有時候
天空中有超過100 架戰機在這個地區」,艾維回憶到,「幾乎接近飽和狀態」。對於僅僅
1,500 平方英里大小的地域,通訊和指揮顯地異常重要,於是艾維親自坐鎮指揮。
原始計劃要襲擊14 處SAM 陣地,不過艾維於6 月 8 日星期二得到消息,以色列的無人機
(RPV,Remotely Piloted Vehicles)報告另外5 支SA6 部隊正在從格蘭高地向貝卡谷地
移動。「現在他們沿格蘭高地布置了稠密的防空火力來阻擋以色列向大馬士革(Damascus
)滲透」,艾維說到,「我們早晨發現了他們,這個行動的意圖已經非常明顯」。這次移
防表明了敘利亞沒有發動一場全面戰爭的意圖,否則敘方會將導彈部署在大馬士革方向。
這一切幫助艾維下定了決心,那就是摧毀黎巴嫩境內的敘利亞 SAM,並且不必冒和敘利亞
全面開戰的風險。

6 月9 日星期三早晨,艾維修改了行動計劃,將新到達的5 個SAM 連也劃入目標。他
計劃中午開始行動,不過還要等待內閣批准。剛過上午10 點,內閣開出了綠燈,此時艾維
已不得不把行動時間推遲到下午 2 點。「攻擊之前,我們發現邊境地區有大量敘利亞軍隊
,但是敘利亞空軍並沒有出動,他們盡量避免空戰」,艾維評論到,「他們死在我們手裡
的MIG 已經夠多了。

「自由開火區」

當下午 2 時以色列空軍傾巢而出的時候,敘利亞卻命令其所有在空機返場降落。當最
後一架敘機降落滑出跑道之後,敘利亞指揮官確定他們已經可以自由開火,敲掉一切在天
上飛的東西。

「敘利亞人對自己的防空力量充滿信心,何必再讓空軍的戰機來冒險呢?」

艾維指揮著他的攻擊機群直撲SAM 老巢,它們是由SA-2、SA-3 和SA-6 搭配組成。「
這是一場真正的挑戰」,艾維說,計劃的關鍵是事先搜集關於SAM的情報和數據,以及敘利
亞人操作的特點,以便利用它們在技術上的缺陷。「情報搜集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早在開戰之前,以色列的無人機已經偵察出SAM 的雷達和通信頻率。1991 年出版的「The
Samson Option」(Seymour M.Hersh)一書中談到,1982 年5 月以色列通過一系列秘密
行動,取得了大量關於 SAM 頻率和雷達覆蓋范圍的數據,後來在此戰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在光天化日之下攻擊 SAM 陣地對通信、指揮和情報系統(Command Contral and Int
elligence)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怎樣能使攻擊即迅速又致命??防區外發射導彈將為以色
列飛行員提供第一擊(Standoff Missiles)。整個計劃經過反復斟酌,幾個月來以色列飛
行員一直在 Negev 沙漠之中反復練習攻擊模擬的 SAM 陣地。IAF 將使用阻塞式干擾來切
斷防空部隊以及戰機和指揮所之間的通信,「你必須清楚什麼時候該干擾,什麼時候不該
」,艾維講到,「當你要掩護戰機執行任務的時候,必須釋放干擾;相反當你想搜集信息
情報的時候,就不能幹擾,你要仔細地聽」。同時 IAF 的戰機也攜帶了干擾吊倉來對 SA
M 雷達實施欺瞞式干擾。
為了攻擊順利進行,艾維需要能夠直接了解戰場局勢。E-2C 鷹眼預警機通過下行數據鏈(
DataLink)將雷達圖象傳輸到設在特拉維夫的IAF通信指揮部,然後直接送到艾維的面前。
無人機則提供實時圖象轉播,以色列擁有一個中隊的無人機,艾維認為這遠遠不夠??特
別是夜間性能不夠理想,不過這已經足夠保證隨時有兩架在空,實時更新敘利亞SAM陣地的
位置。「我們不斷跟蹤他們,因為他們是可以機動的」,艾維補充說,「我們跟蹤他們,
所有 19 個連,那天早晨我們確切地掌握了他們的位置,沒錯,毫無疑問,一個都沒跑掉
」。

IAF 同時在艾維和飛行員之間建立了雙向的語音通道,這種實時的通信、指揮和情報
模式,對於現代戰爭還是一個全新的嘗試,將艾維所謂的「實時情報」(Realtime intel
ligence)從地面指揮部傳送給飛行員。

F-4 鬼怪將在對地進攻中扮演主要角色,F-15 和F-16 奪取空優掩護攻擊機群。無人
機首先進入誘使 SAM 雷達開機,然後F-4 發射高速反輻射導彈(high speed antiradiat
ion missiles)摧毀這些雷達。因為事先已經標定了目標位置,所以攻擊進行地非常迅速
,減少了飛機暴露在對方防空火力下的時間,同時空地導彈的高速度保證了攻擊機能夠迅
速安全脫離。很快這些SAM 單位就「一個接著一個地蒸發了」。

兩個小時之後,IAF 徹底摧毀了所有 19 個SAM連,自身毫無損失。IAF 當時已經擁有
激光制導炸彈(Laser Guided Bomb),「但是我們在這次行動中並沒有使用它們」,艾維
解釋到,「它們太慢了,不過等你消滅了防空火力之後,可以回頭用激光制導炸彈慢慢瞄
准徹底摧毀剩下的東西。」

87 :0

攻擊開始之後,敘利亞空軍突然發現自己完全不在位置,於是 20 分鍾後起飛了第一
批戰斗機,試圖截擊以色列攻擊機群,阻止他們繼續攻擊。於是直升機、無人機、戰斗機
、預警機以及電子戰,終於演變成空中力量的群毆。

「你好像在指揮一場音樂會」,艾維回憶到,「那不僅僅是攻擊機進攻SAM,戰斗機截
擊MIG,一旦他們處在同一個區域裡面,你必須指揮一場音樂會。當然你不能一邊彈鋼琴一
邊打鼓,不過空戰是和對地攻擊完全不同的一場音樂會」。

在指揮中心裏面,艾維能夠通過E-2C 的雷達圖象和F-15 的雷達排列出對方的威脅順
序。IAF 飛行員使用VHF 波段無線電,指望依靠它能夠維持和指揮中心之間的語音和數據
通信。

艾維的戰術是每次指揮一個四機編隊進入攻擊區,每次就一組,每場空戰持續1 到2
分鍾。艾維決不派遣4 架以上的飛機進入攻擊區,「能不能打掉所有 MIG 並不重要」,艾
維解釋到,「至少保證不會誤擊自己人」。而對於敘利亞人,這完全是一場絕望的屠殺,
不論是在戰術上還是在心理上。經過精心安排的空載干擾徹底斷絕了敘利亞MIG-21 和MIG
-23 和地面的聯系。艾維描述了敘利亞飛行員的信心是如何逐漸崩潰的,當他們起飛的時
候,對要截擊的目標和截擊的線路毫無概念。他們努力去做些什麼,但是沒有產生任何效
果。「我們慢慢地逮住他們,一個接著一個。」艾維回憶到,每次攻擊都能摧毀敘方四機
編隊中的兩到三架。「他們來地越多,信心反而越弱,在心理上,你不斷地失敗又失敗。
一旦你開始輸,你總是在想,下次就輪到我了,我難道命中註定要栽在這里了?」以色列
飛行員一直將他們的優勢保持到最後。「我能告訴你的是,在最初半個小時內,我們打下
來26 架MIG。」兩個小時之後,艾維招回了攻擊機群,直到周 5 中午停火生效的時候,I
AF 總共擊落了82 架敵機而自身未損一兵一卒。
消滅了貝卡谷地的 SAM 之後,IAF 終於可以大張旗鼓地支援地面部隊的進攻了。隨後,以
色列攻擊直升機使用 TOW 式導彈攻擊敘利亞坦克,戰斗機則使用激光制導炸彈來反坦克。
「我們消滅了大量坦克」,艾維補充到,「我們曾經在晚上阻擊過一支北面開過來的裝甲
部隊」。當兩軍裝甲部隊對頭碰撞之後,IAF 的 F-4 和 A-4 使用帶有激光制導裝置 MK8
2 和 MK83 在夜間來攻擊敘利亞坦克。

實時標定目標

兩周之後,艾維終於又得到機會來驗證實時指令系統,這回是對付一些小規模的SAM
部隊。受挫之後,敘利亞又派遣了一些 SAM 部隊進入黎巴嫩。一架 F-4 損失於 SAM 的伏
擊,「攻擊來自敘利亞境內,而不是來自黎巴嫩」。艾維馬上下令反擊,摧毀了4 個SAM
連中的3 個。勝利的關鍵在於IAF持續追蹤這些 SAM 單位。「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好像
一場狩獵」,艾維這么宣稱,「我們的無人機一直在不間斷地跟蹤這些SAM,這些SAM 部隊
有時候會躲入村莊,我們會繼續跟蹤他們,直到他們離開城市和人口稠密的地方再摧毀他
們。」

無人機傳送回來的圖象會映射到劃分好坐標的地圖上,然後通知那些非常熟悉這里地
形的飛行員,經過不斷磨合,這套系統終於可以讓艾維能夠將信息及時傳給每一個具體的
飛行員。「這個就是所謂實時標定通信」,艾維解釋到,「通過語音,我可以和每一個飛
行員講話。甚至有時候我還知道他們的名子」,特別是他的兒子也在其中。

戰爭的革命

和 1973 年那場殘酷的空戰相比,以色列的 46 小時貝卡谷地之戰是大規模聯合空中
作戰的一個里程碑,事實證明即使狡猾的移動式 SAM 系統也無法逃過經過精確協調的空襲
。「SAM 慘敗的事實,極大地沖擊了戰略勢態」,這個一邊倒地戰果,將合成空中力量重
新帶回了現代戰爭的舞台中央。貝卡谷地之戰強調了電子戰和精心計劃協調的重要性,艾
維能夠發現突然冒出來的 SAM 部隊並且馬上提醒攻擊機群,充分表明熟練的實時操作和事
先精心計劃對於空戰一樣有效。

對於以色列人,貝卡谷地的勝利給了敘利亞巨大威懾,而對於 IAF,這場勝利幫助它
重新在武裝力量中找回了自己的位置。這場戰斗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東地區的戰略格局
,繼續在空中和以色列人為敵等於送死。艾維引用敘利亞國防部長對貝卡谷地失利所作的
總結,「鑒於以色列人在空中力量和電子戰方面的絕對優勢,下一場戰爭將是一場純粹的
『地對地』的戰爭,而不會再上演『地對空』的場景」,於是敘利亞和伊拉克開始采購飛
毛腿導彈(Scud)。對於莫斯科的蘇聯高級將領們,貝卡谷地之戰無疑是當頭一棒??頂
尖的蘇制武器折戟沉沙。1991 年,艾維出訪當時的捷克斯洛伐克,捷克國防部長 1982 年
正好在莫斯科,他告訴艾維,貝卡谷地之戰讓蘇聯將領們明白了西方在技術上的優勢,同
那些SAM 一起崩潰的還有人們對華約鐵幕的信心。

貝卡谷地之戰同時在技術上成為1991年海灣戰爭的前瞻和樣板,美國空軍從中學習了
如何尋找對方的整合式防空系統的破綻、如何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進行實時指揮、如何用
激光制導炸彈來對付坦克。以色列空軍的進攻精神和精湛技藝,讓空中力量重新成為王者
之劍。

❺ 以色列的七日戰爭是怎麼回事

沒有七日戰爭,你說得是不是「六日戰爭」。如果是,那是指第三次中東戰爭。
1967年6月5日早晨7時45分,以色列出動了幾乎全部空軍,對埃及、敘利亞和伊拉克的一切機場進行了閃電式的襲擊。空襲半小時後,以色列地面部隊也發動了進攻,阿拉伯國家開始奮力抵抗。至十日戰爭結束,阿拉伯國家失敗。這就是第三次中東戰爭,也稱「六·五戰爭」或「六天戰爭」。
1、空中偷襲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出動了全部空軍,對埃及、敘利亞和約旦等阿拉伯國家發動了大規模的突然襲擊。
這是一個星期一早晨,當開羅時鍾的指針指向8點45分的時候(以色列時間7點45分),尼羅河三角洲和蘇伊士運河上空雲霧剛剛消失。埃及空軍基地里,一切象往常一樣,軍官們正在上班途中,許多雷達值班室正在進行交接班。突然,空中響聲四起,以軍飛機閃電般襲來,打得埃及空軍措手不及,大批飛機還未起飛,就被摧毀在地面。

這一天,以色列空軍幾乎傾巢而出,甚至連教練機也投入了戰斗,對阿拉伯國家25個空軍基地進行了襲擊。從早晨到下午18時,以色列空軍對阿拉伯各國進行了四波突襲,第一波襲擊了埃及10個機場。第二波主要襲擊埃及的轟炸機基地和混合機種的8個機場。第三波攻擊了約旦、敘利亞和伊拉克的空軍基地。最後,在完成了對阿拉伯空軍25個基地的攻擊之後,17時15分到18時,開羅國際機場和另一個空軍基地也遭到了嚴重破壞。就這樣,在開戰後60個小時,以色列共擊毀阿拉伯國家飛機451架,其中埃及就損失飛機336架,敘利亞損失60架,約旦損失29架,伊拉克損失25架,黎巴嫩損失1架。埃及作戰飛機損失了95%,整個埃及空軍陷於癱瘓,而以色列只損失了26架飛機。

為實施這次空襲,以色列進行了長時間的偵察、准備。基本上摸清了阿拉伯各國軍隊的情況,尤其對空軍的情況十分清楚,如空軍基地的位置,跑道狀況,雷達設施等,甚至連埃及軍官的活動規律也了如指掌。

以色列飛機從特拉維夫和以色列中部機場起飛以後,保持四機編隊,向西面地中海出航。以色列飛行員巧妙地利用朱第安山阻擋,奪過了約旦雷達網的搜索。隨後,飛機在離海面不到10米的高度飛行,進入陸地後,升至20米,又奪過了埃及雷達的探測。他們沒有直飛所要攻擊的目標,而是尼羅河三角洲北面,突然折轉向南,從埃及後方發起進攻,攻擊高度只有100—150米。攻擊中,以軍飛行員都遵循「先打跑道,後打飛機」的原則。

在這次空襲中,以軍選擇在星期一早上7點45分(開羅時間8點45分),也是煞費苦心。

以往戰爭中幾次成功的偷襲,多選擇在周末或星期日,而以色列卻打破常規,選擇在星期一。埃及軍隊總以為以色列在拂曉發動進攻,因此,在進行戰爭動員以來,每天拂曉,埃及空軍都派出兩架飛機進行巡邏。每天5點,有5分鍾警報時間,這時雷達全部打開,到7點半左右解除警報。按埃軍慣例,開羅時間9點正式上班,8點45分,正是交接班的時間,也是巡邏機著陸的時間,大多數軍官正在上班途中,大約有15分鍾的間隙可以利用。從氣象情況看,開羅時間8點45分正是尼羅河三角洲和蘇伊士運河霧氣消散的時刻,能見度好,便於對地面實施攻擊。

2、西奈半島的戰斗

1967年6月5日,在以色列實施空襲後的半小時,其地面部隊5個師以坦克裝甲車為前導,自加沙、阿里什和阿布奧格拉大舉進攻。當時,埃軍在西奈半島有5個步兵師和兩個裝甲師,共約12萬人,分別據守在各個戰略要點上。以軍在反復攻擊後,佔領了加沙地帶,進入了西奈半島的阿里什、阿布奧格拉等地。接著,以軍兵分三路,向蘇伊士運河地區進犯:北路攻打坎塔臘,中路指向伊斯梅利亞,南路對准陶菲克港和蘇伊士城。
為了挽回敗局,埃軍頑強抵抗,反動了兩次反攻,終因沒有空軍支援而失敗。7日,北路以軍攻抵坎塔臘附近;中路以軍越過比爾吉夫賈法;南路以軍進抵吉迪山和米特拉山口,堵住了埃軍退路。於是,埃軍不得不封鎖蘇伊士運河。到6月8日,以軍全殲了埃及在西奈半島上的5個師,一直進犯到蘇伊士運河東岸。僅僅三天時間,西奈半島就全部落入以軍之手。

3、進攻約旦

在對埃及進攻後不久,以色列又發動了對約旦河西岸的進攻。約旦軍隊在約旦河西岸南北兩個主要地段設置了防禦陣地,北部防區以納布盧斯、圖姆卡爾姆和傑寧等城為主要依託,南部防區沿丘陵的山脊從臘馬拉往南至耶路撒冷和希布倫一線布置。約軍在以上陣地部署了8個步兵旅和2個裝甲旅。以軍向約旦河西岸發動進攻的部隊有9個旅兵力,其中有3個裝甲旅。進攻分兩個階段實施,第一階段的目標是:佔領傑寧地區,解除約旦炮火對以色列馬特戴維居民點和空軍基地的威脅,攻佔拉特倫到臘馬拉的公路,第二階段目標是佔領包括耶路撒冷舊城在內的整個約旦河西岸。
以色列中部軍區司令員烏齊.納爾斯基少將負責指揮進攻耶路撒冷及周圍地區。他派米.阿里的第10機械化旅控制耶路撒冷走廊,切斷該城與臘馬拉之間的公路,古爾上校指揮的傘兵旅負責佔領舊城。5日夜,以軍開始猛攻耶路撒冷。6日晨,古爾傘兵旅越過曼德爾鮑姆門和警察學校之間的地區。6日上午,以軍奪取了耶路撒冷舊城至以色列佔領的斯科普斯山之間的地區,古爾傘兵旅在山下佔領陣地,並與山上取得了聯系。7日,古爾傘兵旅開始向耶路撒冷城內進攻,很快佔領該城。

在北部的納布盧斯和傑寧方向,5日,以軍在空軍的配合下,首先進攻傑寧以西約軍炮兵陣地。接著,巴爾.庫奇瓦指揮的以軍裝甲旅卡巴蒂亞,切斷了傑寧與納布盧斯和約旦河西岸其他大部分地區的聯系。約軍裝甲部隊進行反擊雙方展開了一場坦克戰。庫奇瓦部隊突破約軍防線後與一個步兵旅匯合,然後分兩路進擊傑寧,並佔領該地。6日,以軍向東西兩翼進攻納布盧斯,並於當晚佔領該城。7日,以軍佔領了耶路撒冷東區和約旦河西岸約旦管轄的全部地區。當日20時,約旦和以色列接受聯合國停火決議。

4、以色列佔領敘利亞戈蘭高地

安理會通過了「立即實現停火」和「限期停火」的決議,以色列8日同意「停火」,到9日,又開始向敘利亞發動大規模進攻,進攻方向指向戈蘭高地。
戈蘭高地是敘利亞西南邊境內一條狹長山地,海拔600—1000米。從北部的謝克山到南面的雅穆克河,長60公里,中部最寬處約20多公里,面積1.15萬平方公里,這里有公路通往大馬士革。戈蘭高地與以色列接壤,居高臨下,對以色列威脅甚大。敘利亞在戈蘭高地原駐有三個步兵旅,到戰爭爆發前,敘利亞為防禦以色列進攻,又增派了4個旅,其中有兩個步兵步兵旅,一個裝甲旅和一個炮兵旅。

以軍進攻戈蘭高地的部隊有6個旅,其中3個旅從北進攻,2個旅從南進攻,1個旅機動作戰。

9日11時30分,以軍從南北兩面向戈蘭高地進攻。北路由北部軍區的艾伯特.曼得勒裝甲旅、約納.埃夫拉指揮的「戈蘭尼」步兵旅和巴爾.科奇瓦的裝甲旅組成。

9日,曼得勒旅攻下卡拉,「戈蘭尼」旅則分兵兩路,一路向巴尼亞斯出擊,另一路指向特勒阿扎奇高地,並於當晚佔領了該高地,接著「戈蘭尼」旅又向這里的山上推進,於午夜佔領了山上的敘軍陣地。

10日,以軍科奇瓦旅協同「戈蘭尼」旅一部進攻巴尼亞斯,並向艾因菲特和馮馬達推進。曼得勒旅此時從卡拉德東進擊庫奈特拉,未經戰斗就佔領了庫奈特拉。

從南部進攻戈蘭高地的以軍由古爾傘兵旅和阿夫農步兵旅組成,他們首先向塔瓦菲克和雅穆克河谷發起進攻,在奪取塔瓦菲克後,又攻克了菲克和埃拉爾,並沿太巴拉湖東岸開進。到6月10日晚為止,以軍奪取了戈蘭高地的大部分地方和通往大馬士革的幾條主要公路,奪取了橫跨阿拉伯地區通往黎巴嫩的輸油管。

6月11日,敘利亞和以色列簽署停火協議。至此六.五戰爭宣告結束。

在六天的戰爭中,埃及、約旦、敘利亞三個阿拉伯國家遭受嚴重損失,傷亡和被俘達6萬餘人,而以色列僅死亡983人。通過這次戰爭,以色列佔領了加沙地帶和埃及的西奈半島,約旦河西岸,耶路撒冷舊城和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共6.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戰爭中有100萬阿拉伯人和巴勒斯坦人逃離家園,淪為難民。

❻ 為什麼以色列六日戰爭時那麼多國家沒打過它

是真打的,這還有打著玩的嗎?

以色列獲勝的原因有很多,全國上下一心抵抗,在初期戰爭受挫時,積極採取有效手段降低損失,並扭轉局面,背後有美國的強力支持,尤其是把信息情報提供給以色列,本國的將領指揮有方,沙龍在此戰中一戰成名

以色列是個猶太國,周圍一圈的阿拉伯人,宗教信仰的不同,造成了鄰國的仇視,這在中國來看很不可理解,但是這就是信仰的沖突,造成了以色列打建國起就面臨著十面埋伏的殺機

與世界的關系嘛,這個就要看與英美等國了,以色列是美國的忠實盟友,這也是以色列為何能殺機四伏中越來越強的原因之一,與其他國家的關系都是說的過去吧,不能說很好,就是普通的邦交關系,比如和中國

❼ 六日之戰幾個國家來圍攻以色列

不是阿拉伯國家圍攻以色列,六日戰爭(第三次中東戰爭),是以色列先動手的。其率先轟炸了埃及、敘利亞、約旦、伊拉克、黎巴嫩等國家。

❽ 請問為什麼以色列六日戰爭時那麼多國家楞沒打過它,那六個國家是真打他嗎,還是為了民怨意思意思,

其實以色列能夠打勝仗,不是因為他有多厲害,而是在聖經幾千年前已經預言以色列的亡國和復興,在公元70年被羅馬帝國滅亡,百姓四散到世界各地,然而在長達二千年的漂流中,非但沒有被異族同化 ,反而照著聖經的預言於1948年5月14日下午4:01重新成立以色列國,六天的時間以色列人用禱告戰勝了六國,這是歷史上的一次神奇的戰爭,無人能夠說明為什麼?但是上帝拯救了以色列民。

❾ 哪位大哥能介紹下以色列

以色列(希伯來語:מְדִינַת יִשְׂרָאֵל 希伯萊語中意為「神的勇士」,阿拉伯語:دَوْلَةْ إِسْرَائِيل‎)是一個位於西亞黎凡特地區的國家,位於地中海的東南方向。以色列北靠黎巴嫩、東瀕敘利亞和約旦、西南邊則是埃及。

以色列在1948年宣布獨立建國,目前人口已有超過七百萬,主要來自猶太人族群,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個以猶太人為主體的國家。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和中央政府所在地。以色列是中東地區唯一一個自由民主制國家,公民擁有各式各樣的政治權利和公民自由。除此之外,以色列也被視為是中東地區里經濟發展、商業自由、新聞自由、和整體人類發展度最高的國家。

歷史根源

猶太教燈台被從耶路撒冷劫掠。以色列最初是指一個民族而非地名,可查最早的記載出現在公元前1211年。在過去三千年的歷史中,猶太人視以色列地為自己的民族和精神生活的核心,稱之為「聖地」或「應許之地」。以色列在猶太教中具有特別的含義,包括聖殿遺跡和相關的宗教禮儀,都是現代猶太教傳統的重要基礎。從公元前1200年開始,一系列的猶太人王朝在這一地區存在了超過一千餘年。

經歷過亞述、巴比倫、波斯、希臘、羅馬、拜占廷等古國的統治,猶太人在這一地區逐漸衰落並遭驅逐。尤其是在公元132年的一次大規模起義遭到鎮壓後,羅馬帝國將猶太人驅逐出這一地區,將地名改為「敘利亞-巴勒斯坦」,企圖抹滅猶太人千年來與這片土地相連的痕跡。雖然如此,仍有小部分猶太人一直留在巴勒斯坦,但主要的猶太人口從以色列南部移至了北部。猶太教最重要的兩本經籍《密西拿》和《塔木德》經也是在這段時期寫成。公元638年,穆斯林從拜占廷帝國奪取了該地區的控制權,之後數個穆斯林國家統治過這個地區;包括了倭馬亞王朝、阿拔斯王朝,以及花剌子模和蒙古,在1260年至1516年間由馬木魯克統治,接著在1517年成為奧斯曼帝國一個省份。

錫安主義和猶太人回歸

數個世紀以來,許許多多流亡海外的猶太人一直試圖返回以色列。18世紀便有數波小型的回歸潮,從數百到上千人不等。在1878年,佩塔提克瓦出現了第一個大型的猶太人農場殖民區。第一次大規模的回歸浪潮則始於1881年,散居在世界其他地區的猶太人為了逃避迫害,開始迴流到巴勒斯坦,即古猶太國之地。猶太人從奧斯曼帝國和阿拉伯人手中購買土地並且定居。隨著猶太居民的增多,他們與阿拉伯人之間的關系也日趨緊張。

1896年,維也納記者和劇作家西奧多·赫茨爾發起錫安主義運動(又稱「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號召全世界猶太人回歸故土,恢復本民族的生活方式。1897年8月29日在瑞士巴塞爾,他召集了第一屆「世界錫安主義大會」,大會決議建立「一個得到公眾承認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園(或國家)」。「猶太國民基金」和「巴勒斯坦土地開發公司」等相應機構成立,幫助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

錫安主義運動的發展推動了第二次回歸浪潮(1904-1914年),約有四萬名猶太人返回定居。1917年,英國外長貝爾福發表《貝爾福宣言》:「英王陛下政府贊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民族國家,並將盡最大努力促其實現」。1920年,國際聯盟委託英國管轄巴勒斯坦。1922年英國將託管地劃分為兩部分:東部(現約旦)為阿拉伯人居住地,西部為猶太居民區。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猶太人掀起了第三和第四次回歸浪潮。在1929年爆發的一場巴勒斯坦暴動中,阿拉伯人殺死了133名猶太人。接著在1936年-1939年又有數場暴動發生。對此英國在1939年頒布了一份白皮書,限制猶太人的移民數量至75,000人,並且限制猶太人購買土地。這份白皮書被許多猶太人和錫安主義者視為是對猶太人的背叛,並且認為那違背了貝爾福宣言。阿拉伯人也並沒有就此平息,他們希望完全停止猶太人的移民。

1933年,納粹在德國執政,掀起第五次猶太人回歸浪潮。1940年,猶太人已佔當地居民總數的30%。後來在歐洲發生的猶太人大屠殺,進一步推動了猶太人回歸。1944至1948年之間,愈20萬猶太人通過各種途徑輾轉來到巴勒斯坦地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巴勒斯坦地區已經有60萬猶太居民。

復國
1947年,鑒於猶太人與阿拉伯人之間的暴力沖突不斷升級,和平努力受到挫敗,英國政府決定從巴勒斯坦託管地脫身。猶太人的移民數量自從19世紀末以來一直穩定增長,受到二戰中的猶太人大屠殺影響,猶太人復國的理念也獲得越來越多的國際支持。聯合國成立了「巴勒斯坦專門委員會」,1947年11月聯合國大會表決了《1947年聯合國分治方案》,33國贊成(包括美國和蘇聯),13國反對,10國棄權,通過決議:將巴勒斯坦地區分為兩個國家,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分別擁有大約55%和45%的領土,耶路撒冷被置於聯合國的管理之下,以期避免沖突。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通過分治方案的當日,大衛·本-古理安接受了該方案,但被阿拉伯國家聯盟斷然拒絕。阿盟委員會高層下令對以色列的猶太平民展開為期三天的暴力襲擊,攻擊建築、商店、以及住宅區,緊接著猶太人組織的地下民兵部隊展開還擊,這些戰斗很快便蔓延為大規模的沖突,繼而引發了1948年的以色列獨立戰爭。

1948年5月14日,在英國的託管期結束前一天的子夜,以色列國正式宣布成立。以色列在1949年5月11日被承認為聯合國的成員國。

1948年獨立戰爭

在以色列建國之後,埃及、伊拉克、約旦、敘利亞、以及黎巴嫩向以色列宣戰,開始了1948年的以色列獨立戰爭。北邊的敘利亞、黎巴嫩和伊拉克軍隊都在接近邊界的地方被阻擋下來,來自東方的約旦軍隊則攻下耶路撒冷的東部,並且對城市的西部展開攻擊。不過,猶太人的民兵部隊成功的阻擋了約旦軍隊,而地下的國民軍組織部隊(Irgun)也阻止了來自南方的埃及軍隊。從6月開始,聯合國宣布了一個月的停火令,在這段期間里以色列國防軍正式成立。在數個月的戰斗後,雙方在1949年達成一則停火協議並劃清暫時的邊界,這條邊界線被稱為「綠線」(Green Line)。以色列在約旦河的西方獲得了額外的23.5%的管轄領域,約旦則佔有以色列南部一塊山地區域和撒馬里亞,後來那裡被稱為西岸地區。埃及在沿海地區佔有一小塊的土地,後來被稱為加沙地帶。

大量的阿拉伯人口逃離了新成立的猶太人國家,巴勒斯坦人將此次流亡稱為「大災難」(النكبة),預計有400,000至900,000名巴勒斯坦難民流亡,聯合國估計有711,000人。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之間未解決的沖突、以及巴勒斯坦難民的問題一直持續至今。隨著1948年的戰爭,西岸地區和加沙地帶的猶太人口開始撤回以色列,大量來自阿拉伯國家的猶太人難民使得以色列的人口遽增了兩倍。在接下來幾年裡將近850,000名瑟法底猶太人從阿拉伯國家逃離或遭驅逐,其中約有600,000人遷移至以色列,其他的人則移民至歐洲和美國。

1950年代和1960年代

在1954年至1955年間,擔任以色列總理的摩西·夏里特(Moshe Sharett)試圖轟炸埃及未遂而爆發丑聞,造成以色列在政治上蒙羞。埃及在1956年國有化了蘇伊士運河,英國和法國對此相當不滿。以色列在遭到一連串阿拉伯地下民兵部隊的襲擊後,秘密的與英法兩國結盟,並且對埃及宣戰。在蘇伊士運河危機後,三個國家遭到聯合國的譴責,以色列被迫從西奈半島撤軍。

在1955年,大衛·本-古理安再次成為以色列總理,並且一直任職到1963年才辭職。在古理安辭職後,列維·艾希科爾(Levi Eshkol)繼任了總理。

在1961年,納粹的戰爭犯、也是歐洲猶太人大屠殺主謀之一的阿道夫·艾希曼在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遭到以色列的摩薩德(Mossad)情報局干員逮捕,並且被送回以色列接受審判。艾希曼成為以色列歷史上唯一一個遭到法庭判決死刑的罪犯。

在政治舞台上,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的關系在1967年5月再次緊綳。敘利亞、約旦、和埃及透露了開戰的意圖,埃及並且驅逐了在加沙地帶的聯合國維和部隊。埃及違反了之前立定的條約、並且封鎖了以色列戰略要地的堤藍海峽,接著又在以色列邊界部署大量的戰車和戰機,以色列於是以埃及挑釁為由在6月5日對埃及展開先發制人的攻勢。在這場六日戰爭中,以色列擊敗了所有阿拉伯鄰國的軍隊,並且在空軍戰場上獲得完全的勝利。以色列一口氣奪下了整個西岸地區、加沙地帶、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1949年劃定的綠線則變成以色列管轄國內領土和佔領區域的行政分界線。後來在簽訂一則和平協議後,以色列將西奈半島還給了埃及。

在戰爭中以色列空軍誤炸了一艘美軍的情報船自由號(USS Liberty),造成34名美軍死亡。美國和以色列的調查總結認為這場意外是因為自由號的辨識困難而造成的誤擊事件。

在1969年,以色列的第一名(也是至今唯一一名)女性總理梅爾夫人當選。

1970年代

1968年至1972年這段期間被稱為消耗戰爭(War of Attrition),以色列和敘利亞、埃及間的邊界頻繁爆發許多小規模的沖突。除此之外,在1970年代早期,巴勒斯坦武裝部隊對以色列和各國的猶太人展開了規模空前的恐怖攻擊,在197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中爆發了慕尼黑慘案,巴勒斯坦的武裝民兵挾持以色列的代表團成員作為人質,最後所有人質皆遭殺害。以色列對此展開了報復性的「上帝之怒行動」(Operation Wrath of God),由一群以色列摩薩德情報局的干員在世界各地行刺那些籌畫慕尼黑慘案的幕後兇手。

最後,在1973年10月6日,正值猶太人傳統的贖罪日那天,埃及和敘利亞對以色列發起了突襲攻勢。盡管阿拉伯國家在戰爭初期成功打擊了准備不足的以色列軍隊,埃及和敘利亞最終仍被以色列擊退。戰後的幾年局勢變的較為平靜,以色列和埃及終於得以達成和平協議。

在1974年,伊扎克·拉賓繼承梅爾夫人成為第五任總理。1977年的國會選舉成為以色列政治歷史上的主要轉折點,從1948年來一直支配以色列政壇的工黨聯盟(המערך)遭到梅納赫姆·貝京領導的聯合黨擊敗,這次選舉在以色列還被稱為是一場「革命」。

接著,在當年的11月,埃及的總統薩達特史無前例的拜訪了以色列,在以色列國會進行演講,這是以色列建國以來第一次獲得阿拉國國家的承認。以色列軍隊的後備軍官也組成和平運動以支持這次談和。在薩達特拜訪之後,兩國間進行的和平談判最後簽下了大衛營和約。在1979年3月,貝京和沙達特在美國華盛頓特區達成以色列-埃及和平條約。隨著條約的簽訂,以色列從西奈半島撤軍,並且撤離了自從1970年代開始在那裡建立的移民區。以色列也同意依據1949年劃定的綠線讓巴勒斯坦獲得自治權。

1980年代

在1981年6月7日,以色列空軍轟炸了伊拉克在奧西拉克(Osirak)建立的核子反應爐,阻止了伊拉克製造核武器的企圖,這次任務又被稱為巴比倫行動。

在1982年,以色列對黎巴嫩發動了一場攻勢,捲入自從1975年以來一直進行的黎巴嫩內戰。以色列的開戰理由為保護以色列在北方的殖民區,當時殖民區經常受到來自黎巴嫩的恐怖攻擊。在建立了四十公里的障礙區後,以色列國防軍繼續前進,甚至攻下了首都貝魯特。以色列軍隊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逐出了黎巴嫩,迫使巴解轉移基地至突尼西亞。由於無法承擔戰爭帶來的壓力,總理貝京在1983年辭職,由伊扎克·沙米爾(Yitzhak Shamir)繼任。以色列最後在1986年撤出了大部分在黎巴嫩的軍隊,邊界的緩沖地帶則一直被維持,直到2000年以色列進行單方面的撤軍。

在1980年代裡,原本由伊扎克·沙米爾領導的右派政府被左派的西蒙·佩雷斯取代。佩雷斯從1984年開始擔任總哩,但在1986年又被沙米爾取代,沙米爾達成了一個政黨聯盟的協議。在1987年爆發的巴勒斯坦大起義引燃了佔領區域的一連串暴動,在暴動後沙米爾再次於1988年的選舉中連任總理職位。

1990年代

在波斯灣戰爭中,雖然以色列不是反伊拉克的聯盟國之一、也沒有實際參與伊拉克戰事,以色列仍遭到39枚飛毛腿導彈擊中。導彈並沒有直接殺害任何以色列的公民,倒是有一些人因為不正確使用預備的防毒面具而死亡,除此之外一名以色列人遭到愛國者導彈碎片擊中而喪命。在戰事中,以色列也向在西岸和加沙地帶的巴勒斯坦人提供防毒面具,以免他們遭伊拉克的生化武器攻擊。盡管如此,巴解仍然表示支持薩達姆政權,一些巴勒斯坦居民甚至還站在屋頂上替來襲的飛毛腿導彈歡呼,雖然最後他們仍使用了以色列人提供的防毒面具。

在1990年代早期,蘇聯的大量猶太人開始移民至以色列,依據以色列的回歸法,這些人在抵達以色列時便能取得以色列公民權。大約有380,000人在1990-1991年抵達以色列。雖然以色列大眾最初相當支持回歸法,新移民造成的許多問題被工黨作為選戰中的把柄,批評執政的聯合黨沒有解決他們的工作和住房問題。結果在1992年的選舉中,新移民們大量投票給工黨,使得左派再次抬頭。

在選舉之後,伊扎克·拉賓成為了總理。在選舉中工黨曾經承諾將會大為改善以色列的國內治安和與阿拉伯國家的關系。到了1993年底,以色列政府拋棄了1991年的馬德里協議框架,改與巴解簽訂奧斯陸協議(Oslo Accords)。在1994年,約旦成為繼埃及之後第二個承諾與以色列和平共處的阿拉伯國家。

最初以色列大眾廣泛支持奧斯陸協議,然而在協議簽訂之後以色列仍然持續遭到哈馬斯武裝團體的頻繁攻擊,協議受到的支持也開始大量減少。在1995年11月4日,拉賓遭到一名極端的以色列民族主義者刺殺。

由於拉賓的遇刺,大眾對於奧斯陸協議的觀感也稍有好轉,大為提升了西蒙·佩雷斯的支持度,使他贏得了1996年的大選。不過,新的一波自殺炸彈攻勢加上阿拉法特贊美炸彈客的聲明,使得公眾輿論再次扭轉,並且在1996年5月輸給了聯合黨的本雅明·內塔尼亞胡。

雖然內塔尼亞胡被視為是奧斯陸協議的堅定反對者,他仍然決定從希伯倫(Hebron)撤軍,並且簽下了懷伊備忘錄(Wye River Memoranm),給予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更大的自治權力。在內塔尼亞胡任內巴勒斯坦團體對以色列平民的襲擊活動大為減少,然而他的聯合政府仍然在1999年垮台。在1999年選舉中工黨的埃胡德·巴拉克以大幅票數差距擊敗內塔尼亞胡而繼任總理。

2000年

巴拉克在2000年決定單邊的從黎巴嫩撤軍,這次撤軍也是為了阻撓真主黨對以色列的攻擊,迫使他們不得不跨越以色列邊界才能發動攻擊。巴拉克和亞西爾·阿拉法特曾在美國總統比爾·柯林頓的斡旋下於2000年在戴維營進行協商,然而協商最後失敗了,巴拉克提出的條件是一個由73%西岸地區和100%加沙地帶組成的巴勒斯坦國家,並且在10至25年時間內將西岸地區的巴勒斯坦領域擴展至90%(排除耶路撒冷郊區則是94%),但阿拉法特拒絕這個提議。

2003年6月4日,在喬治·沃克·布希主持下,巴勒斯坦權力機構主席馬赫姆得·阿巴斯和以色列前總理沙龍於約旦相會。在談判破裂後,巴勒斯坦開始了第二次的暴動,被稱為阿克薩群眾起義,暴動開始的時間就發生在以色列反對派領袖艾里爾·沙龍訪問耶路撒冷聖殿山(Temple Mount)之後不久。協商的失敗以及新戰爭的爆發使得許多以色列人對巴拉克政府感到失望,並且也使和平協議的支持度大減。

在一場總理的特別選舉後,艾里爾·沙龍在2001年3月成為了新的總理,稍後又在2003年的選舉中當選了連任。沙龍開始從加沙地帶進行單邊的撤軍,這次撤軍在2005年8月至9月間實行完成。

以色列也在西岸地區建立了圍牆,目的是為了保護以色列免遭武裝巴勒斯坦團體的攻擊。為了建立長達681公里的圍牆,接近圍牆的緩沖地區也連帶的減少了9.5%的西岸地區面積,使得巴勒斯坦居民的經濟狀況遭遇困難。圍牆的建立遭致了國際間的許多批評,也遭到一些以色列極左派的批評,不過,圍牆的確有效的減少了對以色列平民的恐怖攻擊事件。

在艾里爾·沙龍嚴重中風之後,總理權力轉移給了艾胡德·奧爾默特。在2006年4月14日,在前進黨贏得了大選後,奧爾默特當選為以色列總理。奧爾默特的前進黨也在2006年的2006年的選舉中贏得了多數派席位。

在2006年6月28日,哈瑪斯的民兵部隊從加沙地帶挖地道潛入以色列境內攻擊以色列國防軍的據點,俘虜了一名以色列士兵必且殺害了其他兩名。以色列對此展開了夏雨行動,大量轟炸哈瑪斯目標以及其他橋梁、道路、以及發電站。以色列也派軍佔領此地區。

2006年6月13日爆發的以黎沖突發生在以色列北部和黎巴嫩地區,主要是介於真主黨和以色列之間的沖突。沖突始於真主黨之前在一次跨越邊界的恐怖襲擊行動中殺害了八名以色列士兵並且俘虜其他兩名,以色列認為黎巴嫩政府必須對這次攻擊負起責任,因此從海上和空中對黎巴嫩展開轟炸,並且進軍黎巴嫩南部。真主黨繼續使用火箭攻擊以色列北部,並且以游擊隊的打帶跑戰術襲擊以色列軍隊。最後以色列在2006年8月14日達成一則停火令。這場沖突殺害了一千名黎巴嫩平民、440名真主黨民兵、以及119名以色列士兵,也對黎巴嫩城市的基礎建設造成了龐大損害。

地理

以色列北靠黎巴嫩、東瀕敘利亞和約旦、西南邊則是埃及。以色列西邊有著與地中海相連的海岸線、在南邊則有埃拉特的海灣(又被稱為亞喀巴灣)。

以色列可以分為四個不同的區域:海岸平原、中部丘陵、約旦大裂谷、以及內蓋夫沙漠。地中海沿岸的海岸平原從北部的黎巴嫩邊界一直延伸至南部的加沙,該地區土壤肥沃而潮濕,是農業和水果栽種的重要地帶。海岸平原的東部是中央的高原地帶,高原地帶的北邊是加利利山脈的山丘,更南邊的地區是由許多小型而肥沃的溪谷地區所組成的撒馬里亞山脈;再往南則是荒蕪的朱代(Judea)山丘地區。中央高原地帶的東部是約旦大裂谷,屬於長達6,500公里的東非大裂谷的一部分。在以色列境內的裂谷是由約旦河、加利利海、以及死海所構成。內蓋夫沙漠由大約12,000平方公里的沙漠組成,占據了以色列的一半土地面積,在地理上內蓋夫沙漠是屬於西奈半島的延伸。

在1967年的六日戰爭中,以色列攻克了約旦王國的約旦河西岸地區、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和埃及的加沙地帶(當時被埃及佔領)與西奈半島。以色列在1982年從西奈半島撤出了所有的駐軍和殖民地,並在2005年9月12日完全撤出了加沙地帶,不過西岸地區和加沙地帶的歸屬問題目前仍未解決。自從1967年以來耶路撒冷東部一直在以色列司法、行政管轄范圍之內[23],戈蘭高地自從1981年以來也屬以色列管轄,雖然它們都不屬以色列的正式領土。

以色列國的主權范圍,若去除所有以色列在1967年攻克的領土,總計為20,777平方公里(1%水面積)。而若加上以色列民法管轄范圍內的領域,包括耶路撒冷東部和戈蘭高地在內,則是22,145平方公里,水面積不到1%。而全部由以色列控制的領土,包括軍事控制和巴勒斯坦政府自治的西岸地區,則是28,023平方公里。

直到2006年,以色列人口統計處列出以下三個大都會地區:特拉維夫(3,040,400人口)、海法(996,000人口)、以及貝爾謝巴(Beersheba,531,600人口)。首都耶路撒冷則有人口719,900人

❿ 六日戰爭詳細

第三次中東戰爭,發生在以色列國和毗鄰的埃及、敘利亞及約旦等阿拉伯國家之間。埃及、約旦和敘利亞聯軍被以色列徹底打敗。詳細經過如下:

1967年的六日戰爭是中東戰爭中最具歷史意義的轉折點之一,也是20世紀軍事史上最具有壓倒性結局的戰爭之一。

閱讀全文

與以色列六日戰爭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南京大轟炸電影完整版 瀏覽:118
美國電影女兒國完整版 瀏覽:89
法國電影胖女孩完整版 瀏覽:192
周星馳電影背景音樂粵語 瀏覽:212
播放時間長的電影 瀏覽:345
陝北最新電影 瀏覽:245
電影劇王牌部隊在哪裡拍攝 瀏覽:898
2019年電影上映時間表動漫 瀏覽:146
蘋果微電影2021 瀏覽:653
願被你愛電影在線 瀏覽:263
電影火龍帝國免費 瀏覽:466
廣州天河西廣場電影院 瀏覽:985
最新的左右格式電影 瀏覽:915
久哥電影全集 瀏覽:620
美女天降電影免費 瀏覽:99
勵志電影配音樂 瀏覽:70
男生長期看小電影會怎樣 瀏覽:318
呼吸電影百度網盤資源 瀏覽:261
周延電影主題曲 瀏覽:398
鄭丹瑞最新的電影 瀏覽: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