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評價流浪地球
「大眾對這部電影的一些評價」
我自己之所以喜歡它是因為這是一部很容易看懂的科幻電影,相對於其他國產科幻片,這部電影的特效可以說是非常好了,再加上沒有彎彎繞繞的科幻知識,肉眼可見的太空設備一目瞭然的展現在我們眼前,不用去猜測,這是比較好的體驗。我認為它能俘獲大部分觀眾的心就在於它劇情的通俗易懂,這是很關鍵的一點。
之前觀眾們都沉寂在外國的科幻片當中,看的都是外國人集合起來拯救地球,這次的人物設定和地點都在中國,增加了一種民族自豪感。
當然也有不同的聲音去質疑它,說它對科幻的不嚴謹,很多知識點出現明顯的錯誤和漏洞,甚至有人長篇大論去說它的錯處,我認為這也是一種良性的批判態度吧,那麼以後的導演和編劇們在此基礎上可以更佳嚴謹,也是好事。
總體來說,《流浪地球》是一部值得看的好電影,如果你沒有去影院看,現在視頻版也出來了,可以瞧瞧中國式科幻的魅力。
2. 為什麼穿越劇能夠風行一時
其實穿越劇很大程度上也是普通人不滿現狀的逃避心理和現代科學力量進步的標志。
原因如下:
「往過去穿」審查風險更小
有業內人士認為,中國的穿越劇絕大部分都往過去穿越,與中國影視劇的審查制度密切相關。
以中國電影的審查條例為例,其第一條明確規定,影片內容「禁止危害國家統一、主權和領土完整」。
按照這一要求,中國不大可能出現《第九區》、《我是傳奇》這樣的好萊塢科幻片,這些影片里美國的城市被外星人占據——這從理論上可以視作破壞了領土完整,因此到目前為止,中國還沒有出現過某個城市被外星人占據的影視劇。
同時,審查條例第六條規定,影片內容「禁止宣揚封建迷信,蠱惑人心,擾亂社會公共秩序」。
像好萊塢科幻大片《2012》中「2012年是世界末日」之說確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會恐慌,而老版《金剛》曾嚇得不少觀眾躲在家裡不敢出門。
另據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透露,除了審查條例的明文規定,在中國拍影視劇還有一條不成文的規矩,那就是影片內容要能找到「合理的科學和司法解釋」。
單單這一條,基本就決定了中國的穿越劇很難往未來穿,因為像《阿凡達》、《2012》這類科幻片純屬虛構,很難找到合理的科學和司法解釋。而如果是往過去穿,就有大量歷史資料可以支持,能減少影片承擔的審查風險,保證投資者的利益。
另外,中國電影還沒有出台分級制,這就要求影片內容要合理,否則確實有可能對未成年觀眾產生不良影響。
科幻片拍攝條件達不到
知名編劇、影評人畢成功認為,目前在中國拍攝科幻片的條件還不成熟。其一,中國的文化崇尚歷史而非未來;其二,中國電影人的想像力有限;其三,中國的電影科學技術遠沒有好萊塢發達;其四,中國電影的投資額度與好萊塢相差甚遠,我們幾億人民幣已經算是大投資,而人家是幾億美元。
也就是說,從文化、想像力、科技手段和電影實力四個方面來說,中國的影視劇都不具備「往未來穿」的條件。
《追影》的編劇魏君子也對上述觀點表示認同,他舉例說,劉德華和范冰冰曾演過一部科幻片《未來警察》,是往未來穿,結果電影里的「未來世界」和現實沒什麼兩樣,對觀眾缺乏基本的吸引力。
由劉鎮偉執導的科幻片《機器人》一度打著「中國版《變形金剛》」的旗號,耗資上億元——只相當於《變形金剛》的零頭。上映之後觀眾發現,影片內容無厘頭,特效製作讓人不敢恭維,其最終票房只有幾千萬元。
關於未來的想像力達不到
(《宮》的製作人、編劇於正)
《宮》的製作人、編劇於正認為,穿越到哪個年代並不重要,因為「穿越,就是把一個人放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他告訴記者,讓《宮》的女主角穿越到清朝,其實是因為自己的「一點私心」。
「我之前寫過一個特別好的劇本,但是我認為拍得特別糟糕,就是《大清後宮》。那部戲我覺得我寫得非常有深度,但無論是從拍攝到宣傳都讓我很崩潰。這是我人生中不可原諒的一件錯事。」於正說。
「我覺得我應該拍一部讓自己滿意的清宮戲。《宮》的主題和《大清後宮》比較吻合,說的都是一個女孩進入到一個陌生的環境,沒有任何背景,在後宮中一步步成長的故事,就像現在的大學生如何去面對社會上的困難。」
於正向記者坦言,他不會拍攝穿越未來的電視劇,一是在中國現有的拍攝條件下難度很大;二是未來完全是未知的,關於未來的想像力達不到。
古裝劇有市場和創作優勢
(新《三國》的導演高希希)
在電視劇新《三國》的導演高希希看來,古裝題材的歷史劇在中國還是有較大的觀眾市場,這是穿越劇選擇穿回古代的一個前提。
他向記者解釋道,無論從當前的意識形態還是藝術創作兩個角度而言,穿越劇都會選擇回到古代。從當前的意識形態來說,如果是現實或者未來的穿越,可能連審查都不能順利通過,因為太過於抽象,「只能瞎編」。
在藝術創作中,如果穿到未來,觀眾接受起來會比較難。但是穿到歷史中,觀眾會感到相對熟悉,也容易接受,「比如穿到漢代,在電視劇中可以出現項羽、虞姬,這些都是有據可查的名人,在創作中可以借鑒很多資料」。
同時筆者認為,嚴格來說,所有的古裝劇可以說都是穿越劇,「寫一部發生在古代的戲,編劇的思維就已經從現實穿越到了古代,只是沒有在劇中寫出這個穿越的過程而已。如果否定穿越劇,那也就等於否定了絕大部分古裝劇」。
「因為現在古裝戲中的情緒,表達的其實都是現代人的感情。」顧曉明認為,正是因為古裝戲和現實若即若離的關系,現代人才會以古裝戲這樣一種間隔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穿越到了過去,能夠讓現代人的情緒得到更好的宣洩。
所以,這個社會需要產生穿越劇來滿足想像和情感,不得不說,中國在除了近代和現代之前,中國一直是全世界的領頭羊,更是歐美日韓等國家不能望其項背的目標。至於現在么,就得靠我們自己了!
3. 有哪些特效水平不錯的科幻電影值得推薦
這幾天正好休年假宅在家裡,趁著有時間把之前落下的局都給補回來,這份必看科幻電影清單真的超級值得擁有!
劇情介紹: 故事的基礎是銀河系內發生的沖突。在一次惡性侵略後,銀河帝國成為宇宙中的霸主,並開始對反抗勢力實施鎮壓。在這樣的情況下,一位名叫路克·天行者的年輕男子加入了起義軍,成為了反抗勢力的象徵,帶領反抗勢力尋找自由和正義,並最終打敗了銀河帝國。
我的觀影感受:
首先,電影打造了一個充滿異星科幻感的宇宙世界。從各種瑰奇的生物、飛船到星球的建築和自然風光,觀眾會被這個充滿奇觀的宇宙所深深吸引。同時,電影還通過對角色的服裝、武器等細節描繪,完整地展現了這個宇宙的精緻和高度。
其次,每個角色都有著鮮明的個性和特點,例如:英勇的盧克·天行者、性格鮮明的漢·索羅、聰明機智的萊婭公主等等。此外,反派勢力方面的人物也被塑造得十分充實和復雜,例如:納粹式的帝國軍官、邪惡的達斯·維達等,展現了不同角色之間的矛盾、斗爭和成長。
最後,這部電影中包含了很多深刻的社會思考和人性探討。例如對愛、友情、信仰、權力、自由、正義等議題的探究和展示。電影中常涉及哲學、宗教、政治等領域的討論,引導觀眾思考人生的意義和價值觀等深層次的問題。
總的來說,《星球大戰》不僅具有視覺上和文化上的震撼力,同時也呈現了豐富的人性探討和社會思考。電影的影響力深遠,已經成為了一個代表性的文化符號和概念。即使在今天,該系列仍然吸引著數百萬觀眾的追隨和喜愛。
推薦理由:
《星球大戰》系列具有豐富的場景設置和深入的人物塑造,其龐大的宇宙背景史詩也受到了眾多觀眾的喜愛。整個系列的劇情緊湊,戰爭場面精彩,神秘和科幻元素也引發了觀眾的無限遐想。此外,電影中有許多經典角色和台詞,如盧克·天行者、達斯維達、Yoda等,也成為了流行文化中的經典元素。總之,無論是作為科幻電影還是文化現象,《星球大戰》系列都是值得觀看並且難以忘懷的影視作品。
推薦指數:⭐⭐⭐⭐⭐
以上就是給大家整理的必看科幻電影推薦清單,點贊收藏不迷路!
4. 有哪些科幻、科技與影視融合的例子
經典例子:《2001:太空漫遊》(2001:A Space Odyssey)
《2001:太空漫遊》於1968年上映,講述了宇航員前往木星調查並經歷了一系列奇幻流程的故事,被譽為「現代科幻電影技術的里程碑」。
庫布里克在《2001:太空漫遊》中,用電影語言,探索人類與技術、人類與宇宙的復雜關系。
庫布里克進行的,不是一次簡單化的創作,而是一次基於科學真實的、充滿技術細節的復雜且深刻的探索。
首先,是這部電影的科學顧問。
《2001:太空漫遊》先後咨詢了65家各類科研機構,科學家們被聘請為電影科學顧問,幫主創團隊創作科學畫面和劇情細節,為故事場景提供邏輯解釋,指導演員更好地扮演科學家和航天員。比如,主力擔當的NASA科學家弗雷德里克·奧德威、航空航天工程師哈利·蘭格,在基於當時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的基礎上,推理了庫布里克的藝術創作要求的「未來科技」,並和主創團隊一起將它融入《2001:太空漫遊》的敘事和畫面。比如基於氣體核心的核反應堆、高溫電離氣體技術、跨行星載人航天任務計劃等。為了在電影中表現人類起源這一「我們從哪裡來?」終極問題,庫布里克和大名鼎鼎的亞瑟·克拉克,一起拜訪了人類學家哈里·夏皮羅、艾薩克·阿西莫夫……
其次,是對於技術真實的極致追求。
我第一次知道庫布里克為了《2001:太空漫遊》支付了威克斯工程公司75萬美元花了半年造了個真的離心艙、重力輪的時候,我內心是震驚的。這樣的人物,並非獨苗——從庫布里克到諾蘭,從《2001:太空漫遊》到《星際穿越》,其實很多東西是有文化根基的,至少是某種社會土壤允許這樣的追求科幻、科技與影視融合的人物源源不斷地誕生。
第三,是這部電影與各類科技企業。
看看這個名單:IBM、貝爾電話(AT&T的前身)、美國無線電公司、泛美航空、通用電氣、霍尼韋爾……
這些企業都是與《2001:太空漫遊》的深度合作夥伴。顯然他們看中的是《2001:太空漫遊》對未來的虛擬見證:不久的將來,人類將如何進入太空,如何旅行向總在夜空中閃閃發亮的臨近行星;未來的飛船長啥樣;幾十年後人類穿什麼、吃什麼、聊什麼……而這些品牌,希望自己存在於這樣的未來中。
最後,科學界得到了什麼?
參加《2001:太空漫遊》的科學家們得以將他們對科學技術的某些猜想、對學科未來與現實世界的融合狀況的假設,通過電影的虛擬見證,完成向公眾得科普,至少,它喚起了很多人的好奇心和想像力。
我個人最喜歡的例子:《星際穿越》(Interstellar)
我先後7次走入電影院,在IMAX觀看了《星際穿越》,不僅沒有因為重復觀看減少新鮮感,反而隨著對《星際穿越》幕後越來越多的了解,對這部電影充滿了贊嘆和敬意。時至今日,我依然沒有探索完這座冰山的全貌。
首先,《星際穿越》是怎麼來的?
1980年,著名天文學家卡爾·薩根【旅行者一號(大名鼎鼎的發射向宇宙的金唱片)的重要科學家、領導者,科幻電影《超時空接觸》的科學顧問、小說原著作者】熱心地安排了一次相親,相親對象是南加州理工學院的青年理論物理學家基普·索恩和准備進軍好萊塢的琳達·奧布斯特。這兩人曖昧了段時間,最後沒能走到一起。直到2005年,基普·索恩在聚會上又遇見了琳達。此時的索恩已經是一位有名望的物理學家,琳達也成長為好萊塢一位成功的電影製片人。兩人就一部包含了蟲洞、黑洞、引力波、五維空間的科幻內容的電影項目,迅速達成了合作共識。
2006年2月,他們完成了故事大綱,並迅速得到了斯皮爾伯格的青睞。隨後喬納森·諾蘭成為了該項目的編劇。
然而,依舊是經歷了9年的漫長路程,期間幾經波折,最後是克里斯托弗·諾蘭接手,派拉蒙與華納兄弟兩大競爭巨頭攜手合作,才有了被很多觀眾譽為神作的《星際穿越》的問世。
其次,《星際穿越》科學與藝術如何在畫面交織?
在一開始的創作階段,主創團隊和科學顧問們達成了兩點共識:
1. 影片情節不能違背已知的物理定律以及我們對宇宙的確定認知。
2. 對尚不明確的物理定律和對宇宙的猜想要源自於真正的科學,猜想的依據至少要被主流科學家認可。
第一個接手項目的導演斯皮爾伯格甚至召集了14位來自不同領域的科學家開了一天的研討會,其中包括太空生物學家、行星科學家、理論物理學家、宇宙學家、心理學家和空間政策專家等等。正是這次會議,給《星際穿越》定下了很多重要的「錨點」。
2019年4月,當全球科學家協同拍出來的黑洞照片發布時,很多人找到了當年《星際穿越》劇組渲染出來的電影畫面,大家的感慨基本都是:「這不就是黑洞的高清版么?」而吉普·索恩則說:「我一直都知道這些原理和論據,但知道和看到、感覺到又完全不同。這個模型讓我反過來對透過快速旋轉黑洞會產生怎樣的重力透鏡效應有了新的認知。」
至於影片里最不可思議的「五維時空超立方體」,它的科學程度很可能超越了多數人的想像:
細節1:關於高維空間。
庫鉑抬頭-看到的是書房地板往天花板的視角;
庫鉑低頭-看到的事書房天花板往地面的視角;
庫鉑往左-看到書桌視角;
庫鉑往右-看到床頭視角;
庫鉑往後-看到書架視角;
庫鉑往前-看到房門視角;
而這一切,是嚴格按照數學推演的四維空間結構的光學路線推導而出。(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搜一下四維空間的數學模型有關論文)
而庫鉑所在的這個超立方體被從高維中直接從黑洞挪到了地球上墨菲的書房,這也是為什麼影片一開始農場的引力就一直異常,因為那時候超立方體已經降臨地球。
細節2:關於時間。
超立方體里的庫鉑通過移動,可以來到書房的不同的時間點,從而完成信息傳遞。
庫鉑拍打超立方體延伸出來的「管線」,也會像波紋一樣從右向左傳遞,因為按照數學設定,從左向右是構架那個超立方體的時序(簡單化),當下發生的事件或逐漸成為更遠的過去。
正如片中布蘭德所說:「在高維生命看來,時間只是另外一個物理的空間維度,在他們眼裡,『過去』可能就像一條峽谷,他們可以隨意地跳進去;『未來』於他們而言也只是一座可以攀爬的山峰。」
2015年,《星際穿越》獲得了奧斯卡獎;2017年,《星際穿越》的策劃、科學顧問基普·索恩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第三,《星際穿越》的聲音是多麼不可思議。
相信很多人因為《星際穿越》對管風琴這一冷門樂器有了全新的認知。
如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所言:「即便《星際穿越》與宗教無關,但管風琴、教堂、建築……這些都代表著人類的某種嘗試,來描述那些玄奧的、神秘的東西,那些超越了我們、超越了日常領域的東西。」
配樂大師漢斯季默說:「管風琴低音符帶來的力量,你可以在太陽穴上感受到,教堂的窗花開始振動,因為有太多的空氣被推入到房子里,其間蘊含著一種原始和危險的特質——這東西要爆炸!這其中又有很多人類的特質,因為它只能用氣息發生,它需要呼吸——在每個音符上,你能聽到呼吸。」
諾蘭深刻認同了這一點:「你在每個音中感到有人的存在。我認為這一點留在電影中是非常重要的,不僅關乎我們看到的宇宙,還有宇宙之中的人。用一種很親密的方式使用它,同時保持著宏大。」
除此之外,當主角降落在一小時相當於地球7年的星球上時,那個從舒緩到緊迫的滴答聲,伴隨著山一樣的巨浪時候湧起的音牆。那些隨著離開地球,變得有些失真的配樂音色……
這是一部可以在任何細節、任何角度進行推敲的電影!而且隨著你了解它越深,你會發現更多「冰山水下的宏大」。
最後,《星際穿越》最打動我的地方。
這部電影的兩個核心驅動力,其一是科學顧問提供,另外一個則由藝術家們提供。
科學上,引力,可以穿透所有的維度。這一點如劉慈欣和卡梅隆對話時說的:我知道最瘋狂,最讓人不可思議的想像力就是前沿科學產生的。
但讓打動我的是那穿透了所有維度、穿越了時間和空間的,父親對女兒的愛,是電影畫面中浩瀚又冰冷的宇宙之中,那個在五維空間從黑洞直奔女兒書架背後的那個被當做「ghost」的父親,這一切伴隨著那熟悉的Cornfield Chase一起涌現,當你在結局回望開頭,不禁淚流滿面。
5. 為什麼美國科幻電影如此成功
一提到美國的科幻電影,幾乎所有人都會對其稱贊不已。的確,美國藝術家們憑借自己的強大資金保障和高端的科技水平,製作了許多高質量的科幻作品,其中包括《星球大戰》(Star Wars)系列、《終結者》(The Terminator)系列等硬科幻電影。拿2010年上映的一部影片《阿凡達》(Avatar)來說,在全球賺得了27億美元的票房。其火爆程度可見一斑。2014年上映的《星際穿越》(Interstellar)更是憑借其精美的畫面和前沿的天體物理理論贏得了全球影迷的青睞。此外2015年上映的反應倫理道德的科幻電影如《機械姬》(Ex Machina)同樣引發了人們對人工智慧的深思。總體來說,美國的科幻電影從故事情節、畫面渲染以及科學理論方面都體現的世界級水平。
一、美國的科幻電影成功的現實因素
美國科幻電影體現了世界級水平的原因可以說是多方面的。首先便是科學理論的支撐。根據科幻文藝家Hubert?W?Frank的定義,「科幻電影所描寫的是,發生在一個虛構的、但原則上是可能產生的模式世界中的戲劇性故事」。從這個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雖然科幻電影是虛構的,但是它在原則上還是要符合一定的科學規律。也就是說,「科」要在此類電影中做理論支撐,而「幻」只是藝術表達手段,「科幻」就是將科學理論做一定程度上的藝術升華,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1.先進的科學理念。比如在《終結者2》(Terminator 2:Judgment Day)中曾經出現過一個「液體金屬機器人」的反派角色。它可以更具環境的需要變化成各種形態且有自動癒合的功能,正是這些奇特的功能使得少年時代約翰?康納(John Connor)的逃亡顯得異常艱辛。可能人們覺著液態金屬聽上去像是天方夜譚,但事實上,雖然還是初級階段,但科學家已經研製出了液態金屬,而且可以改變其形狀。在2015年3月23日,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的官方網站上登出的一篇文章中就提到了「液態金屬可在吞食少量物質後以可變形機器形態長時間高速運動,實現了無需外部電力的自主運動,從而為研製實用化智能馬達、血管機器人、流體泵送系統、柔性執行器乃至更為復雜的液態金屬機器人奠定了理論和技術基礎」。在2004年上映的《後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這一經典之作裡面就又運用到了一個科學概念溫鹽環流。又如在《星際穿越》中運用的「引力彈弓效應」使飛船僅用14個月就從火星飛往土星,而正常飛行卻需要數年;不僅如此,該片還大量使用了「蟲洞」理論及相對論,使看似不可思議的情節有了權威的科學支撐。所以說成功的科幻電影一定要以科學理論為基礎,這樣製作出來的電影才會讓人們感覺真實而非胡編亂造。而這也是為何「科」是「幻」的基礎。
2.雄厚的資金保障。其次便是資金投入方面。毋容置疑,美國科幻電影的攝制擁有足夠的資金作為後盾,其每部優秀的科幻作品基本上都是投資過億。還是以先前提到的《阿凡達》為例,「《阿凡達》的製作費用超過了2億美元,這還不包括宣傳費用等。」可以說,巨大的資金投入讓電影在特效製作及後期渲染上得到了提升,從而進一步從藝術表現上升華了主題。
二、美國的科幻電影成功的文化因素
如果說先進的科學理念巨額的投資是美國科幻電影成功的外部因素的話,文化因素則應該屬於內部因素。且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處於主導地位。同時,文化會對民族心理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也會向該民族對待事物的態度和對事物的選擇施加持續性的影響。
1.美國的時間取向。美國學者弗洛倫薩?克拉克洪在1961年出版的《價值取向的變奏》一書認為有五種價值取向,其分別是人的天性取向,人與自然的關系取向,時間取向,活動取向及社會關系取向。而在時間取向中,又分為過去取向、現在取向以及未來取向,並認為美國的時間取向屬於「未來型」。雖然在美國文化里也有「現在」和「過去」的影子,但是對「未來」的嚮往已經遠遠超過了對「現在」和「過去」的把握,因為美國人認為「來自過去的時間流(the temporal flow)在現時中略微緩行,但卻飛快向未來賓士」所以總體來說,美國社會傾向於「未來型」的時間取向。
2.從時間取向分析美國的科幻電影的成功。既然美國的時間取向屬於「未來型」,那麼在這種文化的大背景下,美國科幻電影大多數都和這種文化導向是吻合的。因為科幻電影是基於現實的科學對於未來發展的展望,美國人可以通過科幻電影合理想像目前某種科技可能會給將來的美國帶來怎麼樣的影響,然後就可以對該種科技進行理性的評判。
在上世紀80、90年代拍攝《終結者》系列時,正逢計算機技術突飛猛進的時代。也正是意識到了有可能在將來人類會越來越離不開電腦而最終被電腦「天網」所統治,屆時啟示錄將由人類自己書寫。而電影中的大部分預測在當今的生活中正在發生。試想,在當今社會人們對電腦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大,以至於沒有電腦和網路人們就無法正常生活。另外,自上世紀越來越多的不明飛行物被「發現」以來,人類對於地球外生命越來越好奇。為此,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曾多次發射飛船試圖尋找外星人的蹤跡。但是,假如地球外生命的文明程度遠高於地球文明時會出現什麼狀況?如果他們是邪惡的,是好戰的種族,地球人又改何去何從呢?會不會再次出現象當年西方人入侵美洲、非洲時掠奪、殘殺當地民眾的慘劇呢?假如我們找到的地外生命是低等生命或發展程度低,我們會不會去掠奪他們呢?那麼人類到底該不該主動尋找外星人呢?正是由於科技的發展對社會的影響變得越來越難以預測和控制,美國人才會熱衷於科幻電影,所以類似於《外星人ET》(E.T. the Extra-Terrestrial)、《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等影片才廣受歡迎。同時,也正是在「未來型」為時間取向的影響下,對未來世界的渴望激發了眾多劇作家和導演的潛能,他們運用豐富的想像力和強大的藝術和科技手段為我們描繪了諸多對於未來世界的想像,從一定程度上更加廣闊地打開了人們的想像力。
所以說,成功的科幻電影一定要通過對未來給現實或未來以啟迪,給民眾一個保護生態,保護地球重要性的啟示。而這正是科幻電影的精髓所在。而這也就是為什麼民眾酷愛科幻電影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結語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逐漸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們選擇觀看電影作為茶餘飯後的娛樂活動。但是,人們已經不滿足於電影對於生活本身的描寫,逐漸開始轉向對想像力的刻畫。其中的代表便是科幻電影。而在科幻電影的世界中,美國正是通過其強大的資金和科技優勢保證了其科幻電影在娛樂性、藝術學及科學性的平衡結合,給觀眾以視覺和科技的盛宴。美國科幻電影的成功因素也是值得借鑒的。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藝術的表現手法也在不斷成熟。所以只要能在「科」與「幻」之間做到平衡勢必會拍攝出,甚至是超越美國科幻電影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