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請幫忙分析《拯救大兵瑞恩》、《集結號》、前南斯拉夫電影《橋》中所運用的武器(特別是槍械)
我只說《拯救大兵瑞恩》里的,剩下的那部《橋》沒看過。
《拯救大兵瑞恩》:武器:M1式加蘭德步槍(正式名稱:United States Rifle, Caliber .30, M1) ,因其設計師約翰·坎特厄斯·加蘭德而得名。是美國軍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裝備的制式步槍。 約翰·伽蘭德(john c. garand )從1919年10月開始在美國陸軍的春田兵工廠從事武器研究和設計工作,其中最著名的產品就是1935年10月定型的7.62mm口徑m1半自動步槍,也稱為伽蘭德步槍。1936年1月9日,美軍開始裝備m1伽蘭德,歷經二戰和朝鮮戰爭,至1957年全世界共生產了m1伽蘭德近1000萬支。
湯普森沖鋒槍,由美國人O·V·佩思和T·H·奧克霍夫設計的。 又叫芝加哥列印機,最早的生產型是M1921式,後來又相繼出現了M1923、M1928系列沖鋒槍。其中M1928A1式於1930年研製成功,並少量裝備了美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還為盟國軍隊所使用。1942年,在M1928A1式的基礎上,發展了M1式沖鋒槍,並正式裝備美軍,成為美軍第一支制式沖鋒槍,後來在M1式的基礎上又改進為M1A1式沖鋒槍。二戰期間,湯普森沖鋒槍生產量達140多萬支,1945年停止生產。
M1918勃朗寧自動步槍,最初設計是作為單兵步槍,但是它實在太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軍的步兵班需要班組支援武器,於是作為班用自動步槍,使得步兵班的火力大為提高。 美國的軍用輕武器很少有像勃朗寧自動步槍那樣贏得較好信譽。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朝鮮戰爭的一些老兵對BAR這支可靠而又非常有效的武器還記憶憂新。雖然對槍的重量曾有一些不滿,但是在實際作戰的危急關頭,卻幾乎聽不到對此的抱怨聲。BAR的時代已經過去。但是,世界范圍內無計其數的戰場作戰已證實了BAR的實用價值。從1918年法國戰壕的炮火洗禮到瓜達爾卡納爾的叢林戰,或酷寒的朝鮮長津湖,BAR都爭得了榮譽。
M1903式步槍(美軍狙擊槍),因其生產廠商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而得名斯普林菲爾德步槍(也有譯成春田步槍)。是一種手動槍機彈倉式步槍。1903年命名「0.30英寸口徑M1903步槍」,作為美國軍隊制式步槍。是美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制式裝備。
Kar98k毛瑟步槍(Karabiner 98 kurz:Karabiner代表卡賓槍,kurz代表短的意思),納粹德國的制式步槍,一直沿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Kar98k的特徵:除了標准毛瑟步槍的刺刀座、葉片保險、分岔左槍栓閉鎖榫和彈殼片外,還有在左側的槍背帶、準星護罩、下彎式拉機柄、槍托在拉機柄頭位置有對應凹槽、槍托中間有供分解撞針用的金屬洞等。其間經過多次設計更改,部分零部件製造與安裝採用沖壓、焊接工藝,大多是為了易於生產,例如槍托底部在1944年改為罩杯式沖壓組件;前護箍由切削件改為點焊;彈倉底部及護弓也改成沖壓鋼板。一般而言,1944年之後製造的98k,因為戰爭形勢的轉變,質量也每況愈下。後期的一些步槍,連刺刀座都省略了。
MP40沖鋒槍,及其原型槍MP38沖鋒槍,是不同於傳統槍械製造觀念具有現代沖鋒槍特點的方便批量生產而設計的第一種沖鋒槍。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軍隊使用最廣泛、性能最優良的沖鋒槍。它曾經被稱為「施邁瑟沖鋒槍」,其實與德國槍械設計師胡戈·施邁瑟並無聯系,他並沒有參與該槍的設計。
MG42式7.92mm通用機槍(MG42 7.92mm General-purpose Machine Gun) 生產單位:德國毛瑟公司(Mauser-Werke AG, DE) 用途:殺傷中、遠距離有生目標 綽號:撕布機;希特勒的電鋸
MG34 7.92mm通用機槍,最早出現的一種通用機槍,是德國毛瑟公司設計的。它綜合了以前許多機槍的特點,同時自身也有不少特點。它是第一種大批量生產的現代通用機槍。作輕機槍使用時兩腳架固定在機槍槍管套筒前箍上;作重機槍使用時,機槍安裝在輕型(鋁制)高射三腳架或高射雙聯托架式槍座以及折疊式高射支柱上,也可固定在與1專用高射支柱上。
二戰中還生產了許多MG34S和MG34/41等改良型機槍。改良型機槍比原型機槍尺寸短,槍管也短;發射機構只能連發;具有更好的緩沖效果和槍管助退作用。
⑵ 電影《兵臨城下》中蘇聯有哪些厲害的武器
2001年一部非常精彩的狙擊手對決電影《兵臨城下》,電影里的很多武器都是來自真實的二戰東部戰線武器。
從電影發布以來就成為了二戰題材的經典電影,影片圍繞著東部戰線的斯大林格勒戰役而拍攝,其中兩名狙擊手的對戰更是此片最經典的部分;蘇聯的瓦西里·扎伊采夫(裘德·洛)和德國軍隊的埃爾溫·科尼格(Ed Harris)進行遠距離決斗,當看到這一部分無數軍迷們都熱血噴張。
電影精彩的不止是劇情,片中的武器才是槍謎們最想看到的,那麼我們今天就來看看這一部號稱「蘇德武器盛宴」的電影中究竟有哪些蘇聯武器?
莫辛納甘1891/30栓動步槍
毫無疑問,莫辛納甘1891/30是蘇聯有史以來最「出名」的步槍之一,根據記載,莫辛納甘M91-30自推出以來生產數量超過了370萬支,成為了全世界生產量最大的步槍之一。
這支步槍是「謝爾蓋·伊萬諾維奇·莫辛」和比利時設計師「李昂·納甘」兩種步槍的集合體,該槍使用的是7.62×54mmR的子彈,有一個5發的彈倉容量,通常情況下使用彈夾或者手動填裝子彈。
莫辛納甘1891/30步槍在使用了長達39年後已經不能滿足蘇聯軍隊的要求,後來經過一系列改進,比如:延長的瞄具的底座,並將瞄具中的arshins改為米,原來的槍管也被縮短了3英寸。
由裘德洛飾演的瓦西里·扎伊采夫和由羅恩·帕爾曼扮演的庫利沃夫是電影中兩位主要的狙擊手,他們使用的正是莫辛納甘1891/30步槍,配備了PU瞄準鏡,而 歷史 中這個瞄具是在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束一年之後才使用的,在電影出現有點不合時宜,如果想要還原的更真實,那麼莫辛納甘1891/30步槍應該裝配的是PEM瞄準鏡才最合適。
莫辛納甘M38 栓動卡賓槍
莫辛納甘M38和莫辛納甘1891使用相同的口徑彈葯,《兵臨城下》電影中雷切爾威斯飾演的Tania Chernova攜帶的正是莫辛納甘M38卡賓槍。該槍其實就是一支短管的1891/30步槍,它的槍管縮短到了8.5英寸,主要目的是為了士兵能在前線戰斗中方便攜帶。
托卡列夫TT-33半自動手槍
托卡列夫TT-33半自動手槍的設計初衷是為了取代M1895左輪手槍,雖然,TT-33半自動手槍未能完全取代M1895手槍,但不可否認這是一支非常優秀武器,而且它還是中國54式手槍的前身。
托卡列夫TT-33半自動手槍使用的是7.62x25mm子彈,不僅尺寸非常緊湊,而且根據子彈的重量,它的初速也可以達到1200和1600 fps之間。
托卡列夫TT-33手槍的第一個版本是基於勃朗寧FN M1903和M1911手槍而設計的,經過改進後第二個版本的TT-33手槍也就是我們在電影中看到的那一支,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最廣泛的手槍之一。
後翹鋸齒(在下愚鈍,不知道具體名字)是辨別TT-33手槍是在1947年之前還是之後最直觀的方式;1947年之前的TT-33手槍鋸齒高低參差不齊,而那些大小均勻高低一樣的鋸齒都是在1947年之後製造的,在電影《兵臨城下》中兩個版本的TT-33手槍都有出現過。
納甘 M1895左輪手槍
納甘M1895是一款非常獨特的左輪手槍,該槍的彈巢可以容納7發7.62×38mmR子彈,納甘M1895採用氣體密封式設計,在射擊完後自動封閉槍管和彈倉之間的間隙,這樣的設計不僅增加了手槍的威力也提高了子彈的初速。
PPSh-41(波波沙)沖鋒槍
蘇聯的PPSh-41沖鋒槍是1941年推出,目的是取代PPD沖鋒槍。PPD沖鋒槍由機加工零件製成,這些零件非常耗時而且生產成本很高。蘇聯當時急需製造成本低、速度快的武器,所以就有了Georgy Shpagin製造的PPSh-41沖鋒槍。
該槍仍然使用相同的7.62x25mm托卡列夫手槍彈葯,由於該槍已經使用沖壓金屬部件製成,所有蘇聯在戰時可以更快的製造很多輕武器,且只需要使用相同口徑的彈葯,這樣能更快的為前線部隊提供武器支援。
捷格加廖夫DP-27或DPM輕機槍
俄羅斯工程師捷格加廖夫在20世紀20年代發明了DP-27機槍,該槍使用和莫辛納甘步槍相同的7.62x54mmR彈,彈匣在扳機的上方,由於像一個「大盤子」所有被很多吃雞玩家戲稱為「大盤雞」。
後來進行改進的版本為DPM機槍,它修復了DP-27的一些缺點,比如:容易受損的兩支腳架,並且增強了槍內的反沖彈簧,以防止機槍過熱導致啞火。
即使進行了諸多改進,該槍的效率仍然沒有提高,因為它使用了一個「盤式彈匣」要比德國的MG34和MG42慢很多。DPM的射速為每分鍾550發,而德國MG的射速為每分鍾800-1200發。
如上述所說,反沖彈簧改進後需要在槍身添加一個握把,但是在電影《兵臨城下》中並沒有看到任何握把的存在,所以電影中出現的應該是DP-27機槍而非DPM。
馬克沁M1910 / 30重機槍
勒姆·史蒂文斯·馬克沁發明了「馬克沁重機槍」於1910年被蘇聯軍方所採用,它發射7.62x54mmR的蘇聯標准彈葯。1930年蘇聯對該槍進行了一系列升級,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在槍管重增加了水冷擋板。
馬克沁重機槍安裝在輪式支架上,便於移動,有些地方甚至使用升降式支架,除了方便射擊以外還擁有更堅固的底部支撐。
1941年馬克沁重機槍再次被改進,它使用了來自拖拉機的散熱片,所以被人們稱為「拖拉機蓋」。
重型火炮
電影中我們看到很多大型的種武器,但是它們大多數都是固定的,而且在影片中也幾乎是一閃而過,沒有太多的鏡頭讓我們體驗到它們的威力。
DShK重機槍發射了一個12.7×108毫米的彈葯,於1938年進入蘇聯服役,正是由上文所提到的Vasily Degtyarev和Georgy Shpagin共同設計,在電影中可以看到DShK重機槍安裝在蘇聯的火車上。
M1940式25毫米防空炮安裝在一個4輪的支架上,從1941年12月開始該炮被安裝在裝甲列車上當作防禦武器使用,電影中M1940 25毫米防空炮也是以相同的方式使用。
M1942型76毫米加農炮於1940年開始生產,該炮使用57毫米的反坦克炮支架和76毫米的加農炮炮管,每分鍾可以發射25發,有效射程超過8英里。
M1939式85毫米防空炮,M1939式一般用於射擊中空高度目標或者特殊情況下當作是反坦克武器使用。
那麼《兵臨城下》電影中的蘇聯武器基本上就這些,如果還有遺漏的歡迎大家補充,想看《兵臨城下:德國武器》的敬請等待,我們明日再續。
⑶ 電影毒販和警察勾結殺害市長是哪一部電影
2021最新動作驚悚電影《有坂》,警隊全員惡人,復仇女警逐一反殺。
電影名「有坂」arisaka是二戰時期日本的三八式步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三八大蓋」,在電影中指的是,阿埃塔孩子娜薇在被追殺瑪麗雅諾的腐敗警察桑尼等人殺了親人以後,帶瑪麗雅諾去藏有二戰時期日本人屍體的洞中找到三八大蓋和子彈,瑪麗雅諾用這一支步槍,殺了桑尼等四人,然後走出森林,在片頭中,瑪麗雅諾和副市長在一起是在去往反腐的路上,被勾結毒販的警察劫殺,副市長臨死時把毒販名單給了瑪麗雅諾,瑪麗雅諾僥幸逃脫,才有了後面的故事,此外,阿埃塔人是菲律賓的少數民族,一直遭受迫害和打壓,包括侵佔土地,在片中也有對他們生存環境的擔憂,影片的故事很簡潔,攝影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