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茶館電影影評
茶館就像現在的網路貼吧論壇,能各抒己見,也得注意分寸拿捏,一個不小心就會招徠口舌之災。比如一身正氣常四爺,因為一句「我看著大清國,要亡啊」,身陷囹圄。
能運營這樣一個茶館的掌櫃,也必須圓滑和氣的,能在言語間消減了刀光劍影,有些本事才能控場。
《茶館》本身就是老舍先生創作的劇本,電影拍出來,也有濃厚的舞台話劇感,你方唱罷我登場,劇情緊湊很有沖突,人藝演員個個都是老戲骨,每個角色都很出彩,個性鮮明,舉手投足都是戲,入木三分,演出了歷史的酸辛苦辣。鮮活的生命,鮮活的歷史,穿插其中的三段數來寶唱出晚清末期迴光返照的「繁榮」、軍閥割據的兵荒馬亂、抗日勝利後盤剝民脂民膏的民國政府,影射出舊時代的很多社會百態。
茶館王掌櫃是中國傳統的老百姓的寫照,一生順民,處事圓滑,敬畏權貴,自私也善良,一輩子運營茶館,也跟著時代不斷改良,晚清末期人聲鼎沸算場面敞亮;軍閥混戰時縮減面積,開學生公寓;國民黨執政北平時,只剩兩張茶桌,生意荒涼,評書不行了,打算招女招待
2. 茶館影評
《茶館》這部電影時長僅僅兩小時,但跟每個觀眾帶來的觸動卻遠遠地超過了兩個小時。雖然畫面簡陋,製作粗糙。但是每一名觀眾都能感覺到劇組打磨得十分用心。這部電影中的很多演員,都活躍在中國早期電影的熒幕上。
電影中的劉麻子的扮演者英若誠、唐鐵嘴的扮演者張瞳,分別在經典喜劇《我愛我家》中飾演了隔壁的老胡和老鄭兩個經典角色。扮演秦二爺的演員藍天野,也在老版《封神榜》中,為人們塑造了一個仙風道骨的姜子牙形象。
該片完整地保留下了舞台劇重要情節和精華,在藝術的各方面並不次於舞台劇,沒有看過舞台上的《茶館》的人看了影片也能欣賞到它美妙雋永的藝術。而且,影片把一些舞台上不容易強調的東西也舉重若輕地強調了出來,給觀眾以比較深刻的印象。
此外,影片還充分發揮了自己的長處,比方用了一些王利發的特寫鏡頭把他的表情較突出地展示出來,讓人物更加鮮明。
劇情簡介
腐敗的清王朝搖搖欲墜,北京的裕泰茶館卻在年輕精明的掌櫃王利發細心經營下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但在這貌似繁榮的背後,隱藏各種令人窒息的黑暗面,預示著大清國必將滅亡的命運。
終於到了民國,王掌櫃苦心「改良」裕泰茶館,令其重新開張,但動盪的社會令王掌櫃憂心不已,茶館的經營越發艱難。
又過了幾十年,裕泰茶館在已風燭殘年的王利發的苦苦支撐下繼續經營。抗日戰爭結束後,國民黨和美帝國主義又使人民陷入了內戰的災難。吉普車橫沖直撞,愛國人士慘遭鎮壓,流氓特務要霸佔王掌櫃苦經營了一輩子的茶館,王利發絕望了。
這時,恰巧來了兩位五十年前結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過的正人君子常四爺,一位是辦了半輩子實業結果徹底垮了台的秦二爺。三位老人撒著撿來的紙錢,凄慘地叫著、笑著。最後只剩下王利發一人,他拿起腰帶,步入內室,仰望屋頂,尋找安然了結一生的地方。
3. 一部厚重感十足的歷史電影,朴實的小人物,卻撐起了幾個時代嗎
看過《茶館》這部電影你會發現,這部電影有著無與倫比的歷史厚重感,沒有任何大場面和畫面炫弄技巧,只是憑借演員傳神的表演和精湛的台詞,撐起這樣一部展現縱跨半個多世紀社會變遷、人間百態的活教科書。沉下心來,選一個安靜的時間,看完這部電影,你會有所收獲。
老舍先生是真正有大格局的創作者,雖然他用文字穿透並還原了歷史的樣貌,但他實際聚焦的還是每一個渺小個體,他們的掙扎悲喜,他們的被犧牲、被拋棄,他們的求而不得,這也是《茶館》為何偉大的緣由。同樣可貴的是,老舍寫出本劇時,他所透露出的難得的對新時代浪潮的懷疑。
4. 電影《茶館》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茶館》是北京電影製片廠攝制於1982年,本片改編自老舍先生所著同名經典話劇,是由謝添執導,於是之、鄭榕、藍天野、黃宗洛等主演。
網路有詳細介紹,不過有些字眼敏感,發不上來,但是可以網路觀看。
5. 電影《茶館》反映的歷史背景是怎樣的
《茶館》通過展現戊戌維新失敗後、袁世凱死後軍閥割據和抗戰勝利後三個歷史時段發生在茶館里的故事,概括了中國社會各階層、各勢力的尖銳對立和沖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的歷史命運。
6. 《茶館》電影講的是什麼
故事講述了茶館老闆王利發一心想讓父親的茶館興旺起來,為此他八方應酬,然而嚴酷的現實卻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終被冷酷無情的社會吞沒。
經常出入茶館的民族資本家秦仲義從雄心勃勃搞實業救國到破產;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爺在清朝滅亡以後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故事還揭示了劉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狀態。全劇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館的興衰變遷為背景,向人們展示了從清末到抗戰勝利後的50年間,北京的社會風貌及各階層人物的不同命運。
全劇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館的興衰變遷為背景,向人們展示了從清末到抗戰勝利後的50年間,北京的社會風貌及各階層人物的不同命運。
其實《茶館》是現代文學家老舍於1956年創作的話劇,1957年7月初載於巴金任編輯的《收獲》雜志創刊號。
7. 電影《茶館》反映的歷史背景是怎樣的
創作於1957年的三幕話劇《茶館》就是影片的完整歷史背景,無疑是老舍在當代的傑作。借北京城裡一個名為裕泰的茶館在三個時期。分別是清末1898年初秋;袁世凱死後軍閥混戰的民國初年;40年代抗戰結束、內戰爆發前夕)的變化,來表現19世紀末以後半個世紀中國的歷史變遷。這種具有相當時間跨度的「歷史概括」,是當代作家普遍熱衷的。對這一宏大題旨的表現,作者選擇了自身的生活經歷和藝術經驗所能駕馭的軌道。「在這些變遷里,沒法子躲開政治問題。
總得來說,作家老舍《茶館》的敘述動機,來自於對建立現代民族國家的強烈渴望,和對一個不公正的社會的強烈憎惡。新舊社會對比既是他結構作品的方法,也是他的歷史觀。他對於「舊時代」北京社會生活的熟悉,他對普通人的遭際命運的同情,他的溫婉和幽默,含淚的笑,使這部作品,接續了老舍創作中深厚的人性傳統。而作為電影,《茶館》中的一代卓越藝術家他們卓遠的演出,對確立該影片在當代的「經典」地位,也起到重要的作用,這個也是不容置疑的。
8. 如何評價《茶館》這部影片
國內比較經典的老電影《茶館》,是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攝制完成;這部影片確實同導演謝添所說的那樣:它是一個「新片種」,既不是舞台紀錄片,亦非一般藝術片,更不應籠統地稱為故事片。原因大概就在於影片導演在嚴格保留《茶館》舞台精華的同時,較好地運用了電影的特有手段。它以鏡頭引導觀眾去對《茶館》主要人物的傳神表演和重要細節加以過細觀察。它在融合話劇、電影兩大藝術特性的努力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堪稱經典之作。
看過原著的都知道,老舍先生的名著《茶館》雖然通篇妙語如珠,十分詼諧風趣,但其主題嚴肅,結構極其嚴謹。這是一部為三個時代(清朝、民初、國民黨統治)送葬的劇作,它為舊社會唱出一闋愴涼的輓歌。自然,為垂死者唱輓歌和迎接新生兒的降生是同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是相輔相成的,表現了歷史時代新舊替換的必然。
還有影片中鄭榕同志塑造的硬漢子、愛國心切的常四爺,在三個時代中的性格被勾勒得線條清晰、稜角分明。那種正氣在胸、鐵骨錚錚的勁頭,感人至深。藍天野以光彩奪目的台風,在「第一幕」戊戌年間出場,儼然一位倨傲不凡的「濁世佳公子」。但到「第三幕」(抗日戰爭勝利後)他拖著羸弱、疲憊的步子走進老裕泰茶館時,那眼神、那語氣,那身軀姿態,早已判若兩人了。這位家財萬貫、矢志搞「實業救國」的民族資產者,早已被日寇、國民黨和「四大家族」壓得奄奄一息。當年那個目光炯炯,神采飛揚,不可一世的秦仲義,而今安在哉?!作為「人販子」的兩代劉麻子,是個不齒於正派人物的社會渣滓,但,他和那些唐鐵嘴、二德子、「灰大褂」之類的傢伙一樣,除去起到渲染時代、烘托氣氛的作用外,還和貫串全劇中另外一個重要人物——被出賣的貧農之女康順子(程中、胡宗溫飾)形成糾葛,成為一個不可或缺的典型。英若誠在精確顯示兩代劉麻子骯臟的靈魂,以及這類人物丑惡的嘴臉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非常值得稱贊!
最後再看看影片《茶館》中的音樂(彭修文作曲、指揮)和音響,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效果。它不僅一般性地輔助了作品的主題,強化了主人公王利發的感情潮汐的感染力,還成功地渲染了環境氣氛,反映了昔日北京的市聲,進一步為影片《茶館》增添更強的感染力。
9. 電影《茶館》故事,比話劇更有味道,老舍夫人現場「監工」,還有什麼
不知道有多少人曾有過疑惑,現在北京那個挺有名的「老舍茶館」到底是官方認證的還是自己取的名,或者是老舍後人開的?
其實,那個茶館還確實經過了老舍夫人胡潔青的認同,甚至連牌匾都是胡潔青給題寫的,之所以用這個名字,是因為一方面老舍先生是老北京人,更主要的是老舍的名字已經和「茶館」分不開了。
這當然是因為那部北京人藝鎮院之寶話劇《茶館》,還有那部影史經典82版電影《茶館》。
本文要說的是電影《茶館》的故事。
一、《茶館》拍攝的背景
話劇《茶館》的誕生其實是一個意外,1956年老舍先生為了配合全國普選宣傳先是寫了《一家代表》,之後腰斬寫了《秦氏三兄弟》,其內容是關於秦伯仁,秦仲義和秦叔禮三兄弟歷經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北伐和內戰四個時代的人生浮沉,其中心思想也是為了配合宣傳。
老舍將《秦氏三兄弟》劇本念給曹禺、焦菊隱和歐陽山尊聽,當念到第一幕第二場也就是裕泰大茶館一段時,曹禺突然站起來說了一聲:經典!
大家一致認為茶館這段戲最精彩,不如將這段戲擴寫。幾個人紛紛提了一些意見,比如最早的版本里,王利發最後因為掩護地下黨犧牲。於是之提議不如來一段「幾位老頭話滄桑」的戲,然後王利發拿著雞毛撣子回屋上吊了。
老舍採納了大家的意見,不過他還是覺得這戲如果這么寫就脫離他的初衷了,在曹禺的鼓勵下,老舍最終一氣呵成,完成了這部短小精悍卻深刻經典的《茶館》。
《茶館》在北京人藝首演是1958年,雖然引起轟動但也帶來了不少非議,大家都在熱火朝天多快好省力爭上游,你們在這里撒紙錢?
1963年《茶館》復演,增加了一些積極性的內容,老舍親自去看了,之後一言不發回了家。
1979年《茶館》終於原本復演,在北京引起了轟動,1982年北京電影製片廠以謝添為導演拍攝了電影《茶館》。
二、《茶館》電影版和話劇版的對比
話劇《茶館》已經演了幾百場,其中最經典的首推1979年版,首先是因為該版幾乎是原版復演,演員准備充分,人員也比較整齊。
其次,用秦二爺飾演者藍天野的話說,以前演的時候對人生坎坷和世事滄桑還沒有那麼深的體會,但經歷了這十幾年的動盪,大家普遍對人生有了和人物相近的感觸,入戲更容易也更深。
而1982年的電影版在演員上和1979版話劇幾乎是照搬,只是在場景上更有深度和廣度,體現了電影的優勢。如果單從劇情上看的話,電影版和話劇版幾乎沒有多少差別,但在很多地方,電影版還是有特別的地方的。
還有黃胖子和二德子見面那略顯滑稽的撞肩禮,也是老舍先生親自指導的。
到拍攝電影時,雖然老舍先生已經故去,但其夫人胡潔青也親臨電影《茶館》拍攝現場「監工」,她同樣給予謝添導演很多的幫助和指導。
胡潔青,還有很多人藝老演員們都對謝添導演他們的拍攝給予了高度評價,能將這么一幫子人最經典的作品用膠片永久記錄下來,對老舍先生,對他們這些演員來說都是功德無量的事情。
有意思的是,後來北京電影學院有一屆畢業班曾經按照電影和話劇錄像也排了一版《茶館》,用藍天野的話說,他們的模仿也太像了,連於是之走路的姿勢都學去了,其實於是之那個走法不是因為王利發,而是因為他的半月板有傷,結果也成了後人學習的對象。
沒辦法,經典的魅力就是如此。
10. 談談《茶館》的主題
茶館》作品剛發表,就有劇評家批評過:「這個戲……對舊時代的某些舊人卻有過多的低回憑吊之情。」這部作品融入了老舍相當程度的「低回憑吊之情」,應當說是事實,問題是,這種情感是否就是多餘的或者不健康的呢?劇作家「憑吊」了不為丑惡時代所容的優秀文化,「憑吊」了苦苦掙扎而終於落敗的善良人物,我們只要尊重歷史,是不難體會老舍對這些憑吊對象的價值認定的。一,「葬送三個時代」的寫作目的 3幕話劇《茶館》是老舍1956至1957年間的作品。它是作家一生中最優秀的戲劇創作,正像曹禺先生所說,它是「中國戲劇史上空前的範例」。共和國建立之後的17年裡,老舍寫小說很少,卻寫了不少的戲。寫《茶館》之前,1955年他寫了話劇《春華秋實》,1956年寫了話劇《西望長安》,在《茶館》之後,1958年寫了《紅大院》、1959年寫了《女店員》和《全家福》……《茶館》跟這些配合時事政治的作品,在題材、風格以及創作模式上,都大不一樣,他重新寫起了解放前寫慣了的「陳年往事」。 二,用寫文化來寫社會 《茶館》要把舊中國的社會變遷演給觀眾看。可是,老舍對政治不大熟悉,這限制了他直接寫社會政治變遷的能力。於是,作家避生就熟,用他了如指掌的社會文化變遷,來折射社會政治變遷的幽微。我們都清楚,一個時代的文化和政治,都從屬於社會的上層建築,二者之間,具有內在的聯系,社會的政治性質總會或明或暗地作用於它的文化,而形形色色的文化世相,也常常能把暗含著的種種政治信息,傳遞給人們。所以,通過寫一個時代的文化現象來反映這個時代的政治面貌,就成了藝術作品反映社會可行的途徑。《茶館》恰恰體現了老舍選擇了這一創作途徑所獲取的藝術優勢。 一方面,醜陋的東西四處滋生蔓延。另一方面,民族傳統文化里頭有價值的東西,在那樣的年頭當中卻活不出來,甚至要走向毀滅。第3幕,評書名角兒鄒福遠、京劇演員衛福喜和飯庄名廚明師傅,各自述說自己如同性命般珍惜的藝術和技藝,都是朝不飽夕,岌岌可危。明師傅是一個人能「辦一、二百桌滿漢全席的手兒」,到頭來,為生計所迫,變賣了所有的廚具家什,給監獄里犯人蒸窩窩頭去了,因為「現而今就是獄里的人多呀!」鄒福遠道出了這些藝人和手藝人的極度苦悶:「這年頭就是邪年頭,正經東西全得連根兒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