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西藏的電影有哪些
《岡仁波齊》、《可可西里》、《門巴將軍》、《318號公路》、《紅河谷》等。
1、《可可西里》
影片講述了記者尕玉和巡山隊員為了保護可可西里的藏羚羊和生態環境,與藏羚羊盜獵分子頑強抗爭甚至不惜犧牲生命的故事。2004年該片獲得了第17屆東京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第41屆台灣金馬電影獎最佳影片等獎項 。
2、《門巴將軍》
《門巴將軍》(原名《一家人》)是由中國人民解放軍西藏軍區和紫嵐德納影視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出品的傳記片,由馬會雷執導,劉之冰、王靜等主演 。該片於2013年10月1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該片講述了李素芝36年如一日,深入偏遠藏區為活佛僧侶、藏族群眾和邊防官兵巡診的感人故事。
3、《岡仁波齊》
《岡仁波齊》是由張楊執導,尼瑪扎堆、楊培、斯朗卓嘎等主演的劇情片,於2017年6月20日在中國上映,該片講述了在西藏腹地古村普拉村,該村的10個普通藏族人和一個孕婦一起從家出發前去2500公里以外的岡仁波齊朝聖的故事。
4、《318號公路》
電影《318號公路》由上海風語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出品,聶運興、陳玉亭聯合編劇。講述了這是一個現代都市女性尋找到自己內心的故事。
這是一個現代都市女性尋找到自己內心的故事,在獨自走318國道的過程中,所遇到的人和發生的事,使她從失敗的戀情和幻想中解脫出來。
5、《紅河谷》
《紅河谷》,是1996年上映的一部歷史劇情類電影,該片由馮小寧執導,寧靜、邵兵、多布吉、應真等共同出演。
影片講述了以20世紀初的中國西藏為背景,演繹了一段漢藏兒女生死相依的愛情故事和並肩抗戰的英雄傳奇的故事。
② 《可可西里》與《2012》:中西方不同的生態關懷與文化取向,你怎麼看
這位具有特殊身份的記者視角的設定對於電影文本的生態倫理表達具有重要意義:
記者有一半藏族血統。當他們從北京來到可可西里時,他們似乎在精神血液中回到了自己的家鄉,他們對這里的人、動物和山川充滿了深厚的感情。
電影經常用他的眼睛展現這片土地令人敬畏的純粹之美。
他和這里的中國和西藏同胞也有著無形的特殊感情,更加體貼地關心和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
所以,他眼中的可可西里,不僅僅是一個「奇觀」,更是一個與人息息相關的生態環境。
這里的人們的生活方式、行為習慣、風俗人情,都是這個生態環境的自然部分。保衛可可西里,保護藏羚羊,已經成為可可西里人的自然選擇。因此,台日和他的山地巡邏隊成員的非凡英雄行為既令人敬畏,又容易被普通人理解,他們的悲慘犧牲甚至可以更令人震驚。
有了這樣的藝術處理,影片成功擺脫了中國主流電影所使用的英雄敘事公式。
同時,記者畢竟是局外人,在北京接受過良好的現代法學和新聞采訪教育,這讓他與可可西里人保持了一定的距離,能夠更理性地審視這里的人類危機和生態災難。
記者作為局外人的身份和對敘述者角度的關注模擬了觀眾相對於可可西里的身份和角度。觀眾在觀看電影時,不自覺地認同了記者的敘事視角並受其引導,在價值判斷、倫理體驗等諸多方面與記者敘述者保持著相同的狀態。
這樣,通過記者特殊的敘事視角,影片不僅成功地讓觀眾從視覺層面觸摸到了可可西里的生態災難和由此引發的人類危機,而且將這種危機感和憂患意識從情感到心理再到理性思考滲透到觀眾中,令人難忘,具有啟發性。
可可西里顯然拋棄了好萊塢生態災難電影中常見的二元思維。而看似天人對立的故事,卻蘊含著東方方式的天人合一的生態觀。
不同於《永別了亞特蘭蒂斯》在災難中的自我救贖意識和人類對天的勝利,可可西里人在自然面前始終保持著應有的虔誠和敬畏,在自然的強大力量面前生命是那麼渺小,但同時這種看似渺小的生命又是那麼頑強,不屈服於自然的嚴酷,無論是日本和泰國守護藏羚羊,還是偷獵者進行生態破壞。
與電影中蘊含的生態思維相一致,《別了亞特蘭蒂斯》基本上使用了對比蒙太奇手法,無論是外聚焦敘事還是零聚焦全知敘事。人物驚恐的表情和行為與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毀滅性場景交替出現,一方面增強了電影的驚險刺激,另一方面也隱喻了人與自然的對立。
在可可西里,幾乎完全不需要比較蒙太奇,但是象徵性的蒙太奇手法蘊含著強烈的生態倫理,比如流沙吞噬了巡山隊員後的寧靜山川畫面,一大片藏羚羊皮在陽光下刺眼,偷獵者在暴風雪中萎縮等等。,默默地傳達了可可西里人與動物、人與自然共同分擔的深深的悲哀,以及這種悲哀中蘊含的堅韌。
這種藝術處理使得可可西里超越了一般的善惡美名,對人性和生態有著極大的關注。
著名生態學家奧爾多·利奧波德(Aldo leopold)曾主張,人們不僅要把地球看作一個可用的東西,而且要把它看作一個有生命的東西,要把它作為一個整體來尊重和愛護。
當人們為了基本的生活需要而開墾土地、砍伐樹木、捕獵動物時,也應該抱著尊重的態度,表現出尊重,謙虛謹慎。
像《永別了,亞特蘭蒂斯》這樣的好萊塢生態災難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觀眾對生態危機和生態問題的關注,讓人們警惕生態災難。然而,人為創造的世界毀滅和拯救的畫面本身缺乏對自然的敬畏,仍然延續著自然是人類創造的反生態宗教思想。
「可可西里」以簡單的藝術追求和生態關懷敘事,實現了對消費主義的頑強抵抗,就像可可西里人以生命為代價,抵抗了歐美市場藏羚羊絨的變態消費,代表了東方生態理念的形象書寫。
中西方生態電影形象背後的價值選擇以及由此決定的敘事視角和敘事倫理的差異,提醒我們反思人類在利益生存和生態平衡之間做了哪些努力,如何達到真正的生態倫理關懷,以及這種真正的生態關懷如何以更加合理和適度的方式滲透到我們的影視媒體和日常生活中,而不被娛樂消費所消費。
③ 有沒有在可可西里、羅布泊等無人區拍的的微電影推薦一下
《走出無人區》是知名男裝品牌瑪卡西尼主推的西部題材微電影,主要通過穿越可可西里三大無人區來詮釋青春和夢想,走出無人區,走出人生的迷途。我也挺喜歡這個微電影的,確實不錯,製作精良,是國內微電影少數的精品之一。
④ 類似於可可西里的電影還有那些
紀錄片《平衡》,講述可可西里原型西部工委(野氂牛隊)第二任書記扎巴多傑一生,由主人公親自出演。 比可可西里的震撼有過之而無不及。
側面描述描述了西部工委第一任書記索南達傑(扎巴多傑的姐夫)的傳奇,由於事發突然,索南達傑給人留下的故事太少了。扎巴多傑從北京做完報告後,也在家中被人用槍近距離集中頭部犧牲。
至於死因,也是司空見慣的被 「 被自殺 」。未刪減版的已經找不到了,網上能看的也都是刪減過的。
寧浩的《無人區》、科恩的《老無所依》《大地驚雷》、雷德利·斯科特的《末日狂花》、萊昂內的《黃金三鏢客》、韋家輝的《和平飯店》、徐克的《龍門客棧》(這個偏武俠了)、當然還有朗霍華德的《大地雄心》。
⑤ 電影可可西里主要講什麼的
鏈接:
《可可西里》是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一部劇情片,由陸川執導,多布傑、張壘、奇道等主演。2004年10月1日,該片在中國內地上映。影片講述了記者尕玉和巡山隊員為了保護可可西里的藏羚羊和生態環境,與藏羚羊盜獵分子頑強抗爭甚至不惜犧牲生命的故事。2004年該片獲得第17屆東京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第41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等獎項,2006年獲得第2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亞洲電影。
⑥ 有沒有類似可可西里美麗的傳說之類的電影
《可可西里美麗的傳說》屬於愛情劇情電影,類似的有《愛樂之城》《我在雨中等你》《水形物語》《致所有我曾愛過的男孩》《魅影縫匠》。
1、《愛樂之城》
《愛樂之城》是由達米恩·查澤雷執導,瑞恩·高斯林、艾瑪·斯通、約翰·傳奇、羅絲瑪麗·德薇特、芬·維特洛克、水野索諾婭、J·K·西蒙斯主演的喜劇歌舞片,於2016年12月16日在美國上映。
該片講述一位爵士樂鋼琴家與一名懷揣夢想的女演員之間的愛情故事。2017年《愛樂之城》獲得第74屆金球獎音樂喜劇類最佳影片。
2、《我在雨中等你》
《我在雨中等你》是由西蒙·柯蒂斯執導,米洛·文堤米利亞、凱文·科斯特納主演的喜劇片。該片主要講述了狗狗恩佐與賽車手主人丹尼一家的生活故事。
3、《水形物語》
《水形物語》是由美國福斯探照燈公司出品的奇幻劇情片,由吉爾莫·德爾·托羅執導,莎莉·霍金斯、邁克爾·珊農、道格·瓊斯聯合主演。
該片於2017年8月31日在威尼斯電影節首映,2018年3月16日在中國上映。該片故事設定在1963年的美國冷戰時期,講述了在實驗室做底層工作的啞女艾麗莎和一條供實驗用的人魚之間的奇異愛情故事。
4、《致所有我曾愛過的男孩》
《致所有我曾愛過的男孩》是蘇珊·約翰遜導演的青春愛情片,由拉娜·孔多爾、Noah Centineo、賈娜爾·帕里希等主演,於2018年8月17日上映。
該片根據珍妮·漢所著同名小說改編,講述16歲的勞拉·簡·科維喜歡給每一個愛過的男孩寫情書,但隨著這些秘密情書被公之於眾,她的生活也陷入混亂之中的故事。
5、《魅影縫匠》
《魅影縫匠》是由保羅·托馬斯·安德森執導,丹尼爾·戴-劉易斯、薇姬·克里普斯、萊絲利·曼維爾主演的劇情片,於2017年12月25日在美國首映。
該片講述了20世紀50年代的戰後倫敦,小有名氣的裁縫雷諾茲·伍德考克遇見了外表年輕富有魅力的女招待阿爾瑪,最初將她視作自己的女神,之後又將她視作自己愛人的故事。
⑦ 求一部關於可可西里的電影,和可可西里有關就行。電影《可可西里》和《可可西里的美麗傳說》都看過了。
電影《傑桑·索南達傑》(1996年)
傑桑·索南達傑(藏族人,開展可可西里地區生態保育的工作,在與盜獵者的搏鬥中身亡。)
滿意就採納吧
⑧ 電影<可可西里>劇情梗概
鏈接:https://pan..com/s/1RrCNa_w-ZqvVLuBrVFU-KA
《可可西里》是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一部劇情片,由陸川執導,多布傑、張壘、奇道等主演。2004年10月1日,該片在中國內地上映。影片講述了記者尕玉和巡山隊員為了保護可可西里的藏羚羊和生態環境,與藏羚羊盜獵分子頑強抗爭甚至不惜犧牲生命的故事。2004年該片獲得第17屆東京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第41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等獎項,2006年獲得第2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亞洲電影。